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共8篇)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1

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B版第三章第二节对数与对数函数中第一小节对数及其运算的第一课时。对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起来略显困难,不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和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章后面的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为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小组交流对对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经历认知逐渐深入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生学情分析

我校在营口市学生层次较好,我所授课的班级是我校的实验班,学生数学能力很强,思维较活跃。我校的教学模式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学生已经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即学生通过预习,结合学案,自主学习、探究的模式。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和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

在对教材和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后,我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人本教育,我校采用“主动、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学习,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讨论探究逐渐培养学生“会观察”、“会分析”、“会论证”、“会合作”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是: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同学纠正补充、教师完善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教师直接用投影仪提出以下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指数和指数函数,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得到实例1:研究细胞分裂时,一个细胞经过x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为y,得到函数y=2x。要想得到8个细胞,需要分裂多少次?得到16个细胞,需要分裂多少次?能否得到10个细胞吗?说明理由。学生:因为不存在整数x使2x=10。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实数x使2x=10,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联系指数函数的图像,x的值应该是唯一存在的。教师:通过大屏幕结合指数函数图像强调x是唯一存在的。但是凭目前的知识水平x求不出来。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这样的x。

教师:给出实例2:某种资产价值10万元,每年贬值5℅,该资产经过多少年会贬值到2万元?

x学生:得到方程10(15%)2

0.95x,同样x唯一存在,但是我们也不会求。那么通过教师:即:15两个实例我们需要解决怎样的一类问题?

学生:已知在指数式中,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并让学生感觉到对数源自于我们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理解引入对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2、概念形成 教师:为了解决这样一类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对数,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对数及其运算的第一课时。同时板书课题和定义。

定义:对于指数式abN(a0,且a1),则b叫以a为底N的对数,记做blogaN其中,a叫对数的底数,N叫真数。

学生:解决实例中的两个求x的问题,实例

1、xlog210,实例

2、xlog0.951 5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铺垫,很自然得到概念,水到渠成。通过新的定义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感受新的数学概念带来的快乐。

3、概念深化

学生:分析对数式和指数式的等价形式:

abNlogaNb

“对数”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提出问题:谈谈你对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补充

通过学生汇报情况总结:

(1)对数和指数是同一关系的两种表达形式。

(2)对数是已知指数式的底数和幂求指数时,定义的一种新的运算。引导学生类比曾经学习过的:已知加法运算定义减法运算,已知乘法运算定义除法运算,已知乘方运算定义开方运算。

(3)对数符号有意义需要真数大于零。同时板书对数的基本性质(1)、零和负数没有对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对数定义的本质,深化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4、例题讲解

例1 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1)54625

0(2)a1(a0,a1)

(3)a1a(a0,a1)(4)102100(5)1010.1 学生:给出答案。

教师:通过例1中(2)(3)小题的让学生总结对数的基本性质:

(2)1的对数为0,(3)底的对数为1 给出常用对数的概念:以10为底的对数成为常用对数,记做log10NlgN

例2 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log0.37m(2)log23t

(3)lg3m

学生: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同时得到对数的基本性质和常用对数的概念。例3 求下列对数的值。(1)log327___(2)log164___

4(3)log48___

教师:例3中对数值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将对数式化成相应的指数式。即利用式子:blogaNabN(a0,且a1)

教师:左右两侧的字母b和字母N都是相同的量,经过合理的处理,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板书对数恒等式:alogaNN(a0,且a1)

例4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log32____

(2)3log32____

学生:给出答案,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对数的本质就是指数式中的指数。并发现对数恒等式,并会用对数恒等式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化的能力。练习: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 2x7

(2)lgx2

lg(2x1)2 变式1:22x17

变式2:学生:总结方法,给出答案。

练习:求使loga2(5a)有意义的a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和指数的互化,强化方程的思想。明白对数运算的结果就是一个实数。强化对数符号底数和真数范围的认识。

5、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从知识层面来谈;从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层面来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来谈。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小结,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6、作业布置,反馈矫正。(教材97页A组题,B组题)

五、板书设计

3.2.1对数及其运算

1、对数的定义

2、对数的三条基本性质

3、常用对数

对数和指数的等价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2

顺应着这一趋势, 高一数学教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版 (A版) 分三章,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I)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函数, 所以笔者从“函数”的教学和学习中, 提出个人对新课程的一些研究心得。

一强调函数的背景及对其本质的理解

无论是引入函数概念, 还是学习三类初等函数模型, 《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充分展现函数的背景, 从具体实例进入知识的学习, 从函数的现实背景实例出发, 加强概念的概括过程, 有利于学生建立函数概念, 使丰富的实例既是概念的背景又是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例证;同时在实例问题情境下, 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判断、练习、比较、讨论交流的机会, 以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而对函数定义教学中, 先理解函数的定义再学习映射的概念, 更好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 更好地体会函数的本质。

二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函数图像是函数关系的一种直观的表示, 具有直观、形象、容量大, 便于观察、记忆和联想等优点, 它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理解和记忆函数有关性质, 处理一些其他语言无法表达的思维过程, 是一种较方便地搜集有用信息、激活解题思路、减少盲目性、顺利解题的手段。所以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本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它们对于理解本书中的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 (例如增长模式) 是十分重要的, 为学生利用图像直观研究函数性质提供了有力工具。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发挥函数图像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作出函数图像, 通过观察图像变化规律来研究函数的性质。比如在函数的奇偶性,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学会画出函数的简图, 通过简图能够解出相关的问题, 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明确体现出来的。

三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教科书

虽然没有明确提示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但本章中有许多内容适合使用信息技术, 例如指数、对数值的计算;借助计算工具, 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增长的差异;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 探索并理解它们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二分法一节中, 更多的是由信息技术作出相关函数的图像, 从而学会判断并求出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等等。因此, 只要条件允许, 教材中就会充分使用信息技术。

四体验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函数是我们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认识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函数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中, 学生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具有函数数量关系及其规律的问题的探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如函数在地震仪中的运用, 化学中的p H值测试的原理、人口增长问题、商品定价问题、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问题等, 更好地让学生体现并能够把握现实世界的变化规律。

总之, 新教材更多从现实出发, 提出相关的函数概念及相关性质, 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函数对现实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函数的知识, 使函数这一抽象的概念不再枯燥无味, 同时又顺应社会发展,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展现更多学习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从仿佛毫不相关的数据或信息中体会并发现规律, 从而更好地把握相关知识的本质, 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打造高中数学优质课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 教学情境 ; 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36-02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 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数学的许多定理定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这些知识往往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令学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针对中学生善于自我表现。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特点,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训练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5.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增大,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学前沿如数理哲学、数理模糊性等领域,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为了激发起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彼此碰撞,更利于学生吸收新思想和反思自我。

6.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反思不光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事儿,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同样需要反思。事实证明,会反思的学生学习进步快,反思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检讨,会发现哪些知识不熟练,哪些知识还不懂,并想办法去赢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是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的。

7.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8.注重实践活动,使学生作业生活化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4

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寒秋——时间 橘子洲头——地点 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 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

“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 → 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 透 → 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船之多 争 → 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 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 翔 → 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

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红、碧 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

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

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

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 明确:湘江秋景图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

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中流击水图。

九、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词作表现词人形象,可实写也可虚写,实写即直接刻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虚写则通过描写景物、事件、情感等来表现词人形象。上阙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的话具体是什么描写?圈出几个动词 明确:独立——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

看——表现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怅、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总结:上阙表现了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

下阙是实写还是虚写?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明确: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十、赏析作品艺术特色

明确: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主要描写湘江秋景,但在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抒发了作者的志向。下片抒情,但在抒情中也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2.巧妙对比,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被压迫的人民——暗比 3.用词精当,语言生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了吗?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这种风格的,豪迈大气,斗志昂扬,课后练习这里就有三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十一、拓展延伸

欣赏毛泽东诗词和书法作品 《采桑子·重阳》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

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中,ABC=180-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AB2BC22ABBCcosABC =67.5254.02267.554.0cos137 ≈113.15 54.0sin137根据正弦定理,BC = AC sinCAB = BCsinABC = ≈0.3255,113.15ACsinCABsinABC

所以 CAB =19.0, 75-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

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3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中,AC=BC=30,AD=DC=103,ADC =180-4,103=sin230。因为 sin4=2sin2cos2 sin(1804)cos2= 3,得 2=30  =15,在RtADE中,AE=ADsin60=15 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 在 RtACE中,(103+ x)2 + h2=302 在 RtADE中,x2+h2=(103)

2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ACE中,tan2=

h103x=32=30,=15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CAD=2,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ACE中,sin2=

x4------① 在RtADE中,sin4=,----② 301033,2=30,=15,AE=ADsin60=15 2 ②① 得 cos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

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2= 92+(10x)2-2910xcos120 39化简得32x2-30x-27=0,即x=,或x=-(舍去)

216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BCsin12015353又因为sinBAC === AB21421,BAC =3813,或BAC =14147(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13+45=831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1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1 篇6

1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函数图象,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借助函数图形直观感知,并探索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

3 情感与价值

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二、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函数的极值定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深化提高对函数的极值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是什么?

(提问C类学生回答,A,B类学生做补充)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观察图1.3.8 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4.9t2+6.5t+10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当t=a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那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在t=a处的导数是多少呢?

(2)在点t=a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3)点t=a附近的导数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共同归纳: 函数h(t)在a点处h/(a)=0,在t=a的附近,当t0;当t>a时,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即当t在a的附近从小到大经过a时,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先正后负,且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连续变化,于是h/(a)=0.

3、对于这一事例是这样,对其他的连续函数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二>探索研讨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观察1.3.9图所表示的y=f(x)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函数y=f(x)在a.b点的函数值与这些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2) 函数y=f(x)在a.b.点的导数值是多少?

(3)在a.b点附近, y=f(x)的导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关系呢?

2、极值的定义:

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

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

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称为极值点, 极大值与极小值称为极值.

3、通过以上探索,你能归纳出可导函数在某点x0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吗?

充要条件:f(x0)=0且点x0的左右附近的导数值符号要相反

4、引导学生观察图1.3.11,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图中的极点,并说明哪些点为极大值点,哪些点为极小值点?

(2)极大值一定大于极小值吗?

5、随堂练习:

如图是函数y=f(x)的函数,试找出函数y=f(x)的极值点,并指出哪些是极大值点,哪些是极小值点.如果把函数图象改为导函数y=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三>讲解例题

例4 求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极值

教师分析:①求f/(x),解出f/(x)=0,找函数极点; ②由函数单调性确定在极点x0附近f/(x)的符号,从而确定哪一点是极大值点,哪一点为极小值点,从而求出函数的极值.

学生动手做,教师引导

解:∵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x2-4=(x-2)(x+2)令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解得x=2,或x=-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即x>2,或x<-2时;

(2) 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即-2

当x变化时,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2)

-2

(-2,2)

2

(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

0

_

0

+

f(x)

单调递增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单调递增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因此,当x=-2时,f(x)有极大值,且极大值为f(-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当x=2时,f(x)有极

小值,且极小值为f(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如: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归纳:求函数y=f(x)极值的方法是: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求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解方程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时:

(1) 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那么f(x0)是极大值.

(2) 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那么f(x0)是极小值

<四>课堂练习

1、求函数f(x)=3x-x3的极值

2、思考:已知函数f(x)=ax3+bx2-2x在x=-2,x=1处取得极值,

求函数f(x)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

C类学生做第1题,A,B类学生在第1,2题。

<五>课后思考题

1、若函数f(x)=x3-3bx+3b在(0,1)内有极小值,求实数b的范围。

2、已知f(x)=x3+ax2+(a+b)x+1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求实数a的范围。

<六>课堂小结

1、函数极值的定义

2、函数极值求解步骤

3、一个点为函数的极值点的充要条件。

<七>作业 P32 5 ① ④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导数的极值,有了上节课导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的极值定义,利用定义求函数的极值.教学反馈中主要是书写格式存在着问题.为了统一要求主张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刚开始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格式,但随着几道例题与练习题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列表方式的简便,同时为能够快速判断导数的正负,我要求学生尽量把导数因式分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为了说明这一点多举几个例题是很有必要的.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还暴露出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比较底,以及求函数的极值的过程板书仍不规范,看样子这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训练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研讨评议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以必修1《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可以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观念

坚持“一个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究,加强合作交流,渗透人文教育;

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愉快和谐;

建立“一种关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

做到“三个淡化”一—淡化教师说教(重在问题创设);淡化理论灌输(重在自主发现);淡化知识记忆(重在能力培养)。

二、教学设计过程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讲究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实,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蹦极运动。

设置情境:利用投影展示蹦极运动图片。

设下落的时间t秒,人离开参照点“礁石尖端”的位移为s(s=0表示人在礁石点处,向下取负,向上取正),开始下落时,时间t=0,在t∈[4,6]时的变化如下表:

问:在这段时间内,人有几次通过礁石尖端处?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讲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再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根的分布知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蹦极运动在通过平衡位置的窜上与窜下抽象成函数图像,在x轴上下窜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和方程根的关系?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情境创设讲究围绕问题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相应函数图像和x轴交点问题,得出目标问题在以上情况下的结论,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

(1)提出问题。

问题:方程-x3-3x+5=0有根吗?

若有根,有几个根?能确定吗?

(2)探究问题。

师:以上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和方程根的关系?

生: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根的个数就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

师: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联系又如何?

生:成立。得到知识:

①零点: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②根据函数零点的定义可知:函数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根。因此,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有几个零点,就是判断方程f(x)=0是否有实数根,有几个实数根。

③函数零点的求法:解方程f(x),所得实数根就是f(x)的零点。

(3)解决问题。

师:如何求方程-x3-3x+5=0的根?

生:画出函数的图像。

师:与x轴有交点吗?有几个?在哪里?

生:有,一个,(1,2)之间。

师:方程有没有根?有几个?多少?

生:有,一个。

(4)形成经验。

师:在零点两侧函数值符号如何?什么条件下有零点?

生:(归纳得到)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5)发散思维。

①唯一性。

师:方程-x3-3x+5=0的根唯一吗?

生:只有一个。

师:为什么?用什么知识解决?

生:单调性。

②精确性。

师:这个(1,2)范围满意吗?可以更精确吗?

生:(1,1.5)

师:这是下节课的内容。

③知识点:函数零点具有的性质:对于任意函数y=f(x),只要它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则有当它通过零点时(不是二重零点),函数值变号,如函数f(x)=x2-2x-3=0的图像在零点-1的左边时,函数值取正号,当它通过第一个零点-1时,函数由正变为负,在通过第二个零点3时,函数值又由负变正。在相邻两个零点之间所有的函数值保持同号。

(6)知识应用。

例1:设计几个函数,直接判断函数是否有零点,若有,判断零点的个数。

设计意图:判断函数y=f(x)是否有零点或零点有几个,需要准确把握零点的定义,即判断方程f(x)=0是否有实数根或有几个实数根。

例2:设计一个函数,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设计意图:确定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及零点个数的方法、步骤如下:

①用计算机、计算器或笔算出x,f(x)对应值表格;

②做出函数y=f(x)的图像;

③确定y=f(x)的单调性情况;

④将定义域进行分割,应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并通过单调性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零点存在条件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 篇8

课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备课形式:集体备课 主 备 人:韩

间:

****年**月**日 地

点:高二楼历史办公室

参 加 者:李凯(蹲点领导)韩勇

张远军

骆科堂

刘梦

张再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说出夏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名称。(2)归纳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分封制对西周产生的影响。(3)归纳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探究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先学先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记忆与理解。

(2)课堂学生合作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与展示。师生合作,点拨释疑。(3)课后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古代人的智慧,进一步感受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风采。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2、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原因在于一是初中历史课就是“背”课,没有吸引力;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因为历史在他们眼里是豆芽科,与高考无关;三是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欠缺,对历史的理解肤浅。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基本上也局限于历史故事。针对这些情况,在课改的课堂上,也只有抓住学生有可能感兴趣的点进行精心设计,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五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教材、导学案、固学案、PPT

六、计划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封制

一、先学先行环节

课前要求学生预学教材P 4-6 “夏商的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两个目录的内容,并完成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和“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预学及其检测

二、课堂问题反馈环节

1、导入:PPT展示图片“钺”,设问引入。目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知的欲望。

2、学习目标展示:PPT展示

3、课堂检测问题反馈

三、课上互动研讨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与影响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教材P5)

问题1:结合预学知识,你们能否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1)分封的主体:王族

(2)主体所居的地理位置:富裕地区和战略要地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问题2:请结合你对分封制的了解,想一想,周王的这种做法会给他的统治带来什么影响? 诸侯:义务 诸侯: 权力

秦朝:废分封,行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请仔细观察,你们能从图片中获取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族统治色彩浓厚

3、重在解决贵族集团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

四、课内训练巩固:

(一)选择题

1.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4、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二)安排下节先学先学任务

预学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录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预学及其检测

五、课后拓展提升:学习体验分享

第2课时:宗法制

一、先学先行环节

课前要求学生预学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录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预学及其检测

二、课堂问题反馈环节

1、导入:利用“西周分封制”的图片,设问:你能说一说图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吗?导入

2、学习目标展示:PPT展示

3、课堂检测问题反馈

三、课上互动研讨环节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 材料一;PPT展示图片“西周分封制”

问题一:从图中人物的关系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或补充、或引导释疑)

1、宗法制是用血缘亲疏来维系统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重在解决贵族集团内部权力的继承问题。

3、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互动探究二:主题:西周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PPT展示“传统节日图片”

1、以上传统节日里,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从历史渊源看,它们与什么有关系?你还能列举出几个例子吗?

2、通过例子,你能谈谈宗法制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吗?

(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或补充、或引导释疑)归纳总结:宗法制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尊长爱幼,尊敬祖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等。

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2)使中国人办事用人讲究地方血缘家族和裙带关系,不利于对有才德的人提拔;如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

课堂小结:运用知识体系图完成:夏商周知识体系

四、课内训练巩固环节:

1、完成导学案第3层级:技能运用与拓展。选择学生错误率高的习题进行讲评

2、PPT出示第2课先学先行任务

五、课后拓展提升环节:完成固学案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乐亭县广播电视局下一篇:畜禽养殖污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