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推荐9篇)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学常识】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识记字词】

庐冢zhǒng

盖音谬也 miù 窈然yǎo 咎jiù

无物以相之 xiàng 何可胜道 shè ng

王回深父fǔ

【写作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含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34岁的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那时他已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对世事民情已有一定的了解。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 8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④。【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⑤。【现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⑨。【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卒:终,最后。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⑧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其实作者自己也犯了个错,“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 8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之后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⑥。【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视其左右,来而⑧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时⑩,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既其出⑿,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享受尽那游览的乐趣。】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③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虽:即使。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④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⑥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⑦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分之一的简称。

⑧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⑨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⑾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⑿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⒀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⒁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受尽。夫:这,那,指示代词。

/ 8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于是余有叹焉①。【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⑩,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⑿【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此余之所得⒀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焉:句末语气词。

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动词作名词 ③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

④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⑤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⑦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⑧怠:懈怠。⑨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 8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⑾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⑿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⒀得:心得,收获。

【文本解析·3】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

/ 8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余于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书之不存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④,何可胜道也哉⑤!【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①于:对于。

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③悲:感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

④后世:后代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其:指“古书”。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没有任何人。名:动词,说出,说明,指识其本名。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⑤何可胜道:那能说得完。胜:尽。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在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现在说“学者”是指学有专长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谨慎地采取。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 8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①,长乐王回深父(fǔ)②,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③。【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④。【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①庐陵:现在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②长乐:现在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同。③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现在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文本解析·5】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 8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优

点】

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2

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

(一) 教师能透彻理解教材, 完成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 我们在备课时, 必须要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具体、明确, 在紧紧把握和吃透教材后提出重点与难点, 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措施, 去繁从简, 保证所教知识科学准确, 学生有效接受。作为教师, 还要有研究教材、开发教材的强烈的探究意识, 从头到尾要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紧抓课本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自身的各个方面的素质, 有效联系实际的环境资源, 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 设计出最恰当的清晰可行的教学步骤, 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而富有逻辑性, 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能自然、流畅。

(二) 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都知道, 上一节成功的课, 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这节课是否成功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必须懂得学生思维运动的发展规律, 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严谨的课堂设计, 把握好教学中的重难点。教授的知识量适中, 能力培养的难易也要适中。教师积极点拨、引导学生, 为学生创造表现和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主动参与, 讨论和探究, 努力营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课堂中有精彩呈现。

(三) 教师能有效控制课堂, 体现教师专业意识

在公开课上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 教师能否不动声色地恰当处理, 这就看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了, 前提就是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 教师怎么样就算是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呢?那就要努力做到:教师的表情和语言要有亲和力, 调控课堂的组织能力, 设计教学的思维能力, 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不仅要有这些, 教师也需要有一种“精气神”, 上课的整个过程中, 始终保持微笑, 眼睛只盯着学生看, 充满活力, 让学生也觉得为之一亮, 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师生氛围, 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进入“人课合一”的佳境。

(四) 教师能营造教学亮点, 抖响“包袱”, 体现效率意识

上课教师要学会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 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中, 做到循序渐进, 层层推进, 自然而然地把之前酝酿好的关键部分“抖”出来, 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就是抓住时机精心营造课堂中的精彩, 一步一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适时巧妙地运用语言, 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 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展示, 以达到“精彩”的展现, 在课堂中巧妙地设计或创设几个亮点, 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是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手段, 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团队协作精神是上好公开课的后盾

(一) 彰显个性, 汲取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历的不同, 集体备课中可以集思广益, 在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 集体备课可以让广大年轻教师在备课活动中, 从其他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到设计思路的教师那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在接受他们意见后认真思考, 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这样让上公开课的年轻老师的专业水平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总之, 集体备课是分享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有效方法。对学生有利, 对教师有利, 对学校有利, 对教育有利。

(二) 试讲, 评课, 磨出精品课

一堂好课是在课堂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那么, 要想上好一堂公开课, 就需要更多的课堂实践, 就需要试讲人人都懂: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公开课, 对于教师来说, 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我们更需认真对待, 从试讲中发现问题, 收获经验。试讲, 是执教者和听课者成长的摇篮, 试讲能让执教者对教材把握更准, 对学生了解更深, 对课堂环节了解更清楚, 对自身语言表达以及调控课堂更有数;试讲让听课者一起坐下来畅所欲言, 积极思考, 相互交换意见, 相互评议, 把好的建议、方法和思路留下来, 共同斟酌, 再次生成更完美的教学设计, 打造出了精品课, 提高了所以参与者的业务素质, 也让学校教研活动得到了落实和发展。

三、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是上好公开课的有效保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年轻教师, 公开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更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过程是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和形成教学特色的好路子。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知道这个不变的规律:“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公开课凝聚着上课教师沉甸甸的付出, 很有必要做一次总结和反思, 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 过程是否合理, 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语言是否准确等等。反思是教师从教路上的路标, 经常反思就如我们行走时时时回头看看自己是否走错了路或走弯了路, 好及时调整, 既可以成为自己以后教学活动中的引路石, 又可以作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垫脚砖, 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总之, 对年轻教师来说, 真正上好一节公开课肯定不容易, 但是, 也会受益匪浅。

摘要:公开课是彰显教师水平的重要舞台。要想上好公开课, 教师需要做诸多准备工作:夯实基本功, 打好基础;团队协作, 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做好课后反思。

关键词:公开课,基本功,集体备课,课后反思

参考文献

[1]刘迎春.浅析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学周刊, 2011 (1) .

让公开课家常化,家常课优质化 篇3

一、没有多媒体,家常课也同样精彩

多媒体进人课堂以来,语文教学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广大教师在众多的观摩活动中,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画课件所困惑。教师们呼吁:公开课能否更家常一些。所谓的“家常课”,笔者理解为:平常淡雅,观后可以模仿,容易操作。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说的:“平淡即平常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杨教授这番话给我们指点了方向。我们不要误以为自己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远远落后于别人,甚至认为农村跟城市简直是无法比较。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适时、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大课堂容量,让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许多名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样也能把课上得很精彩。其实,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阅读教学,其最基本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

如一位教师在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就是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母亲劝说作者去北海看菊花”这个部分,提示学生假如你此时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有讲一句话。学生也没有相互议论,只是在静读体会。渐渐地,教师看到有些学生眼里含着泪水。于是,教师就问一位学生:“你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学生答道:“我被这真挚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原来母爱这么无私,这么深沉。”这样的课堂里,没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没有五颜六色的动画课件,没有各种形式的表演。也没有小组合作互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简约的教学方法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这就是家常课堂,也是我们期待的课堂效果。

以上课例,平淡家常化,就像薛法根老师说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语文课堂,一如我依恋儿时的乡村生活,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

二、教师引导恰当,预期目标同样可以达到

在观摩课、示范课的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回答精彩,完全出乎听课老师的意料。看到这样。有些老师就感叹自己所教的学生哪有这样的水平。越想越没劲了。如果我们能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名师经典课、观摩课和其他优质课,就不会产生太多的忧虑。要知道,这些课往往集中了很多的智慧和经验来设计,浓缩了很多课的亮点。对这样的课,我们的确不能像对家常课那样以简单模仿的心态来对待。我们要学会揣摩其设计的理念和蕴含的教学的真谛,而不是关注那些技巧。其实,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是靠老师来调动的。

例如,靳家彦老师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课读题的片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现在我请你们再读课题,如果要突出英雄人物。该怎样读?

生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事件,该怎么读?

生2: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英雄人物的精神,又该怎么读?

生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你怀念的心情,又可以怎么读?

生4:(缓慢、深沉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此时此刻,我们高声地歌颂英雄,又该怎么读?

生:(声音高昂、激昂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这便是“品读”。(教师板书“品读”,并释其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开课依始,教师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读出其逻辑重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学生亲身体验、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又使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真正“品”出了“味道”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内涵。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4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1的情景。

活动目标:、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曲的内容,尝试跟着音乐用动作表现不同、在听听玩玩唱唱中,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 小鸟指偶、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看ppt1,树叶飘落,播放音乐,你听听谁来了,(音乐导入)

2.欣赏伴奏音乐,说说谁来了。

师:听听看谁来了?提炼歌词: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

3.认识两只小鸟的名字。

师:这两只小鸟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黄色的小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丁丁,和丁丁打个招呼。

师:蓝色的小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东东,和东东打个招呼。

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歌曲《两只小鸟》,理解歌词的内容。

1、小鸟做游戏

师:两只小鸟来到小树上,他们要玩游戏了,我们一起看看听听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先让老师变成一棵树,然后请出丁丁和东东。(教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一遍。)

师: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要躲起来的呢?(捉迷藏)

2、小朋友做游戏

师:你们会玩捉迷藏游戏吗?

我们把小树请出来,把它搬到圆点点上,我们也来捉迷藏。

小鸟们,你们想做丁丁还是想做东东?幼儿自愿分两组。

怎么躲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呢?

(幼儿和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三、幼儿戴上手偶进行游戏,尝试跟着音乐用动作表现不同的情景。师:你们想不想变成大树和丁丁东东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呢? 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游戏。

四、活动结束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5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设计思路:

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自信,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结合主题《我就是我》,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力求通过引导孩子们在一次次挑战新难度的过程中,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我勇敢、我能行、我的本领真大!”

活动目标:

1、利用长凳练习近平衡、走、高跳下等基本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

2、探索长凳的多种玩法,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

3、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重点:探索长凳的多种玩法

难点:从摞高的长凳上走过并跳下

活动准备:长凳8条(高凳4条、矮凳4条)、海绵垫3块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伴随背景音乐,幼儿跟随教师做热身活动。

二、探索与练习

?探索一条长凳的多种玩法。

1、幼儿介绍本领,教师出示长凳,激发幼儿探索长凳的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一条长凳,我要来看看大家玩长凳的本领怎么样?想一想,长凳可以怎么玩?”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法。

主要玩法:从凳子上走、爬、骑马,从凳下钻、爬、滚等。

3、提供多条长凳(散放),幼儿自由探索。

4、教师讲解高跳下动作。

?探索两条长凳的多种玩法。

1、两条长凳并排放,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法。

主要玩法:从两条长凳上走、爬等

2、两条长凳摞高。

主要玩法:从两条长凳中间及下面钻、爬过去。

3、提供4组不同的长凳,供幼儿自由探索练习。

?探索多条长凳的玩法。

1、幼儿摆小桥,从两条高矮不同的小桥上通过。

2、从两组高矮不同、三层摞高的长凳上走过并跳下。

3、从四层摞高的长凳上走过并跳下。

三、放松活动。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6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十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歧视”等词的意思。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关爱残疾人,不嘲笑和鄙视残疾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

歌曲《掌声响起来》、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 2.提问: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反复品读两次掌声,体会真情实感。

1.有感情地读2、3自然段,找一找、议一议: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哪些语句是描写掌声的?

2.课件出示,提问:文中写了几次掌声?(2次)把这两次掌声读出来吗?(读出感情)

三、理解两次掌声的经过。1.为什么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师问: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呢?(因为英子自卑、害怕同学嘲笑她,不愿意上去)

从哪个词语看出她不愿意?(理解“犹豫”)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为什么犹豫呢?猜猜英子这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因为她还是没有信心上去,她怕同学看见她走路一拐一拐)

3.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为什么英子一摇一晃?(因为她是残疾人)

4.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是怎么样的情形?引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板书:第一次热烈的掌声(鼓励)

指名读出第一次掌声的句子。(读出鼓励的语气)

师问“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鼓掌!(师生齐鼓掌)(1)指导朗读:“骤然间、热烈而持久”要读得重一点。(2)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要读出语气)

(3)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这掌声告诉她什么?(大胆说吧,我们为你加油)

5.听到这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为什么?(体会英子流的是激动的泪水,她不再害怕,不再自卑)

6.过渡:大家的鼓励、支持和信任,使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7.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第几次掌声?(第2次)如果你当时也在场听英子讲故事,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你说得太精彩了,我们为你骄傲)

板书:第二次热烈的掌声(表扬)

8.读第二次热烈的掌声的句子。(读出激昂的语气)

(1)听到这热烈的掌声,英子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教室去看看!(观察课文插图)指名读出英子的相关动作语句,(体会“深深地鞠了一躬”)猜猜此时英子下台的心情怎样?(激动、快乐)

(2)请你替英子说一两句感激同学们的话。

(3)过渡:是的,英子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对同学们很感激,为什么呢?是因为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给了她赞赏的掌声啊!

四、朗读第4、5自然段。(用轻松、高兴的语气读)

后来的英子有什么变化?(板书:跳舞 自信)

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找回了自信。几年以后英子上了中学,她给同学们来信了!瞧!播放课件:英子的来信。

公开课优质课件免费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在导入环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掌声也可以有很大的作用,掌声可以是鼓励,可以是赞扬,可以是自信,可以是祝贺,还可以有很多的含义。让学生说,让学生去体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麻、症、疾”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势”等13个生字,对“掌声、文静、姿势”等16个词语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学生练习,教师分析字词结构等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

2.发动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句段理解人物心理和活动。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采取朗读,默读、分段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领读大意。

4.让学生相互交流,体悟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真心别人的关爱和鼓励。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学会从平淡中体会人的情感。

3.通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积蓄情感

1.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听一段和掌声有关的音乐《掌声响起来》。

2.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你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你给别人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掌声?(学生回答)

3.教师深情引出课题: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因为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从而改变了生活的方向,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翻到P117页。请同学们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要求:

(1)将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读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姿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学生读。

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掌声含义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忧郁。

1、你读出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说话要有根有据,你从哪个词、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2、指导品读。跟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英子的痛苦、孤独、自卑等情感。语调低沉低缓。

讨论:体会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语的意思,想想英子此刻的心理活动。体会掌声前的英子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板书:忧郁、自卑)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开朗。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讨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呢?(板书:自信、开朗)

(三)再读体味: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4两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b、读后评议。

四、品读掌声,感悟掌声内涵

(一)、聚焦“掌声”,感受爱意。

1、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把我们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鼓鼓吧!讨论:骤然间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想通过掌声向英子传达什么?

2、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快把这掌声鼓起来吧!

(1)同学们为什么会为英子鼓掌?(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声音也非常动听)(2)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小英说什么话?(3)这时的掌声包含着什么?(板书:鼓励、赞扬)

过渡:同学们,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自卑,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掌声里包含的是鼓励、尊重、赞扬、关爱,这些使英子终身难忘。

(二)、情感升华

(1).老师这里有一首掌声的小诗,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朗诵。(出示掌声的小诗,放背景音乐,师深情朗读)

(2).掌声,无处不在(放背景音乐,播放掌声图片)。师深情解说。(3).结束语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4).小练笔(出示课件)

掌声是如此的神奇、重要,爱是那么的伟大,在生活中你想把你的掌声、你的爱送给谁呢?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学生动手写话,交流学习。

五、拓展练习:

1、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2、回家后,把《掌声》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板书设计:

21掌声

忧郁

鼓励

开朗

掌声

自卑

赞扬

将相和公开课课件 篇8

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数字与编码公开课教案课件 篇9

教学目标:通过亲身参加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学会给班级,校级的同学编学号.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邮政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教学课型:活动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设引趣,揭示课题 [课件1]

1,播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文字,如数字校园,数字影院等;数字编码,如车牌号码,火车编码,邮政编码等.

2,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合作交流,操作探究

1,了解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

提问:A,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想办法了解有关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你收获到了哪些信息

(身份证上的编码包含了所属的省市区,出生日期,性别)

B,身份证中的每一种信息分别是由哪几位数字所表示的呢

2,学习编排个人身份证.

(1)请利用身份证生成工具为自己生成一个身份证号码.

(2)体会身份证的特点.

① 观察全班同学的身份证中有没有重复的号码,为什么?

设问:如果是孪生兄弟身份证号码会不会是一样的? 怎样区别?

(最后一位数字“个人信息码”可以区分)

② 观察前几年的身份证号码是几位数 现在的.身份证号码是几位数? 为什么要增加数字?

(为了身份证号码编排更唯一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拓展思维.

提问:同学们,你们除了了解到了身份证的号码编排奥秘外,还知道哪些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4,实践应用——学习编制班级学号表.

1,(分组进行)

注意事项

(1)要求已经具备的学号不改变;

(2)要按照所在班级顺次编排;

(3)要分男生,女生编排;

(4)要按入学时的年份进行编排.

例: 蔡璐依同学: 女 ,9入学, 学号为1号

蔡璐依:2000030

(2000)表示入学年份 (03)表示所在班级

(02)表示女生 (001)表示学号

陈飞圣同学: 男 2000,9入学, 学号为6号

陈飞圣:20000301006 (01)表示男生

2,反馈.

交流各组的编码含义与结构.

设想:你认为这个班级学号表还可增加哪些内容 哪些地方改进后会更明确,更合适,更便于学籍的管理

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数字与编码有了初浅的认识,数字与编码是我们应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学会编码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益处,而且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建议大家再次利用互联网上的“区位码在线查询”,“邮政编码在线查询”等相关编码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了编码实用价值.

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 3/4=3×3/4×3=9/12

5/6=5×2/6×2=10/12

9/12<10/12

∴ 3/4<5/6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上一篇:根鸟下一篇:感谢老师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