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全县语文优质课有感(精选13篇)
南京四方小学廖建洲
2013年10月22日上午在五老村小学了陈微老师的《认识线段》、沈科教研员微型讲座《我就是一名教师》和杨梅芳老师的《认识比》。课和讲座都很精彩,让我收获很多。现在谈谈听后的感想。
一、陈微老师的《认识线段》,老师首先给学生们准备了感兴趣的积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得知识。有了上面的基础,教师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数一数、找一找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通过点的故事巩固,再一次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敢于放手,充分的把握教材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习的。
二、沈科《我是一名老师》的微型讲座,从有趣的青蛙的反思入手,让我身受启发,他的“青蛙”请不要把“蝌蚪”赶到岸上,让我明白了,要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空间,并且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常给孩子讲:“别急,慢慢来”;“青蛙”不要忘记你曾经也是“蝌蚪”让我看到了,他的谦虚,多老师的包容。不做“井底之蛙”告诉我们老师要多学习,多读书,新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同时也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多把握机会。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电影历史的记录片, 有一段讲的是现代的“拉洋片”:一个大木箱加上两个玻璃片, 只能用一只眼睛向里面看几个被人用手拉动的画片, 曾几何它给了多少儿童无限欢乐, 但已经是历史了, 早被人们放入历史的垃圾之中, 然而伴随着近期连听的几节公开课, 不由得使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与联想。
这是一堂初一的课, 内容是精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另外附了两篇课外文章, 阅读量非常大。讲课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有几十个之多, 课件之中还有很多超链接设计了很多问题, 且画面设计美轮美奂, 色彩多姿, 可以详细地看出这位老师为此花费了多大气力。
整个上课的过程是一个个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 一幅连着一幅, 图像、文字有动的有静的, 有飞入的又有伸展的, ……而整堂课则是“问答式”一问一答, 一节40分钟的课, 容量大的惊人, 如没媒体是绝对完不成的, 但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这么忙, 他们有认真思考整理思路的时间吗?他们连记笔记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高速”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能识记多少知识?
一堂级别较高的公开课尚且如此, 平时呢?只是把“白板” (显示屏) 当成了“黑板”全依赖多媒体而一字不写, 这样的课我以为确实值得我们做老师的深深思考。
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课是一种氛围, 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老师写的那一手潇洒好字让你无比舒心, 老师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带你去向世界飞驰, 这是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个人物在老师的笔下, 在学生的耳中脑中形成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成像的过程:花木兰的飒爽英姿、驰骋沙场;藤野先生的灯下语重心长的批改;蔡云芝的柔美与关爱;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试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张张逼真的面孔, 一次次心与心的沟通, 一回回心与心的交流, 在那一幅幅好看却冷冰冰的图片下能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不能替代语文教学之中心与心的交流, 不能替代一个心灵在文学海洋中“读”“感”“悟”。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抓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立体式地看待人物,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它支离破碎,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线索,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觉得她以苦为乐,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感同身受,脸色凝重,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掌控全局,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有一种木桶理论,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就事论事,只绕着文本,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却要做到无声无息,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概括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需多讲,早已入情。适时、适度的课外材料引入何尝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地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教无定法,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就有推波助澜,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思维在延伸,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黑底白字,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情感理解。
务实而不失活泼,丰富而不失深邃。师生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照亮课堂,也感染了我这位观者。猛然发现自己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了,度过了或喜或悲的两天。
乔屯中学 王志红
前几天听了几节语文优质课,这几节课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这几节课也给了我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就要在思想和情感上把学生领进文本,与文中的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发言才能有感而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米娜老师的课。
刘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挥洒自如的驾驭课堂的技能,使人如沐春风。她的课,情真、意美,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欣赏,让我们领略到了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巧设情境,激发纯真的情感。
课始,刘老师联系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此时,学生纯真的情感得到渲染,为下面的讲课做下了很好的铺垫。感想:充满真情的导语,启发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学习下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恰当点拨,激活无穷的智慧。
感想:语文强调多读,多读并不是为了“读熟”,而是为了“感悟”。这种感悟又伴随着个性情感、体验的差异而显出“灵性”。阅读在于“自我发现”。只有有所发现后才能有个性表达,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碰撞交流”。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感受是一次与文体对话、与自我情感、生活体验相结合后再创作的过程。认识“个性化”,就意味着教师的教为主摆在活动的组织协调、方法的点拨引导、氛围的创设上。
三、拓展情思,点燃爱的火种。
学完课文,刘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课文最后部分段落。感想:在阅读教学中,刘老师运用语言加以鉴赏、品析,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达到对作者感情上的共鸣。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情并茂地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世界。
作者
卢铭芳
2012年10月11日至12日,在南宁市秀田小学举办全国小学语文、数学优秀课例研讨会,我有幸观看了12日下午由卢红老师上的《圆的认识》和钟波老师上的《估算的运用》估算的运用两节数学课。这对于刚身为人师半年多的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两位位教师各有特点,她们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都深深的感染了我,通过本次的学习,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学注重过程
卢红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如何画圆,圆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圆的位置与圆心的关系,如何找出圆的圆心以及硬币的圆心等。她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完善过程和应用过程,特别体现了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方面丰富、直观、具有生成性的背景材料,蕴涵数学过程,反映出思维的动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竭力使学生在获取大量动态过程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建构活动。
二、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钟波老师在教学《估算的运用》一课时,把李阿姨购买日用品,张叔叔买电器,买车票等学生熟悉的事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去尾法和进位法。当学生掌握这两种估算方法之后,她又尽可能多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运用这两种估算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优劣,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注重应用策略
比如,在教学安排座位一题时,钟波老师发现学生把座位的数量用去尾法估小了,把学生的数量用进一法估大了,就用“你把座位估小了,多出来的同学让他们站在哪里啊”这么一句简简单单却又能给学生启发的话带过了,这些教育教学机智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感恩学校领导提供了让我观摩、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我有幸观摩学习《江阳区城区片第七届小学数学教学展评活动》和《江阳区第七届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展评活动》,听课两天,目睹了17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受益匪浅。每听一节优质课,我都热血沸腾,迫切地希望自己快速的成长、提升,能有机会站到这样的舞台展示自己。
下面是我在听完课后,总结出的自己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一、教师的基本功
首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亲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一定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节精彩的课堂,一定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参与与体验。特别是这次来自梓H路小学的李琳老师,语速适中、语言极具亲和力、温柔且富有感染力,能煽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老师,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乐意去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粉笔字,气势如虹、刚劲有力的黑板板书一呈现出来,即刻便可抓住学生和评委老师的心。加强钢笔字和粉笔字的练习,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希望我能严格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练字。
二、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对于一堂优质课而言,学生的表现、配合,也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但是,这14位教师都能结合实际情况,巧妙的与学生展开亲切的交谈,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习之学校的陈桥老师,结合上课内容,与学生交流有关位置的话题,师生之间迅速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又如:泸师附小的周雪梅老师,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自己工作所在的学校视频,让学生思考操场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次赛课中,老师们都运用了课件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 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比如:梓H路学校的李琳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用故事串联,并且故事通过ppt里面插入录音播放,标准、流利、声音洪亮的普通话,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又如:习之学校林发源老师的《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出行的学问,课件做得非常精美,动静结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辅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要达到好的效果,一定是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而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的人,往往是从对数学失去兴趣开始的。
五、总结自身不足,吸取经验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得认真专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落实每一节课的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中:
1、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老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合理。
3、教法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展示。
4、充分利用好的课堂生产,灵活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5、重视学生“四基”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活动情景再现】吴教授在报告的开篇谈了为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此期间, 就教师角色“到底该是一桶水还是该指引给孩子一条河”这一问题, 与现场的教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谈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时, 教授借助分别由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用两个圆圈、两个三角形和两个线段完成的组图直观地反映了受教育程度制约了想象力的丰富。记忆最深的是, 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一段哈佛大学公开课的视频, 其中关于电车和医生案例的讨论, 让我懂得善于发问的教师会多么让学生兴致高涨。
报告的重点在于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板块中, 教授谈到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细致的讲解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和一节好课的标准;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通晓循环年级知识点对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让我们认识到好教师应该是在森林里看一棵树而不是就一棵树看一棵树;让我们认识到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的最后简要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即自我反思——同伴交流——专家引领。字数不多, 却足以涵盖和思考。
精彩的报告之后, 美轮美奂的电影让我们见证了无意中成为音乐教师的贺伦一生的命运坎坷与职业幸福。感动于在他退休之前指挥的那场音乐会上, 当年的学生动容地说:“老师一生都在试着写交响乐, 总为一生也没写出交响乐而自觉失败。老师, 我们就是您的交响乐, 我们就是您乐章里的音符和旋律。”
【我的收获】关键词一:研究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我们经常参加一些教研活动, 经常听名师的课和报告, 有时也常听身边的同行议论: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名师, 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却做不到呢?我认为, 名师所从事的工作同我们日常的工作相比, 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关键在于, 他们随时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寻找乐趣。进行科学研究,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 这应该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因素。长期坚持下去, 相信我们会不断攀登到教育教学的新高度。
【我的收获】关键词二:反思
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刻不停地工作, 机械般地“奉献”, 而不进行思考, 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 他的教育就是苍白的。因此, 我们要学会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我们只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思考, 才能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
【我的收获】关键词三:谱曲
借用影片中人物的比喻, “每个学生都是跳动的音符”, 我们要善于把握和珍惜这一个个旋律, 并用他们串联起一曲优美的乐章。让每个音符都释放最大值, 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只要我们努力不息, 就一定能谱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人篇章!
(一)还数学课堂安静
听完这次竞赛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竞赛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及。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应有的味道
我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在这次高段的十一节优质课中有六节是讲“众数”这个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如果只是将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众数,那这节课可能
只需要十分钟学生也会找众数。而这次参赛的六节课可以概括的说,每一节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概念(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即将“促进学生理解”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的讲,这几节课围绕概念理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在具体情境中丰富概念认识
从本质上来看,儿童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是与他们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尽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经验关联起来。例如黄梅的童老师在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王阿姨到超市应聘,招聘启事显示员工月平均工资1200元。王阿姨进超市上班一个月后,才领到工资800元。教师提出问题:公司欺骗王阿姨了吗?学生激烈讨论,通过观察招聘启事和员工工资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只靠平均数不能判断整组数据的实际情况,从而产生寻找其他方法了解整组数据特征的需要。
2、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六节课中运用了很多的对比:
例如孟卡老师执教“众数”一课,由浅入深,先是在计算方法中比较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这只是表层的,然后过渡到具体情境中来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众数的认识;黄州区实小的杜老师通过具体的情境,比较两个空调厂家空调质量的情况,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的选择标准和理由,也就是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众数的概念。这些对比,均对促进学生理解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找寻和设计这些对比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
3、在整体中把握概念本质。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片断或者知识点,而应该是连贯的。在连贯的题材当中,孩子们更容易把握知识的本质,这种联系也使得孩子们学得快,记得牢。这些课的教学内容是“众数”,是统计量的一种,应该放到统计量中系统来学习,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众数。所以过程中运用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使之更能体现各自量的意义,以及量与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培养孩子们比较理性的看待数据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八人,五排,共四十人。不再是五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竞赛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绥棱县第一小学
肖颖
两次英语课听课活动已圆满结束,这为我们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这些优质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每位老师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同时教学设计灵活、新颖,别具一格。教师们创设各种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并学会用英语,各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都很好。设计各种情景,采用听、说、读、写、做、玩、演等多种手段或形式,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她们的课堂流程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教师引导得法,在学生进行各项活动之前教师都先做个示范,学生虽然不一定听懂老师的指令,但就因为有她的示范表演,所以,学生总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积极地开始课堂活动,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采用分解难点、分步呈现、逐步扩展、层层深入的方式,注意示范的质量,保证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通过各种模仿和操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形式。她将单词和词组的学习与句子相融合,注意语言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她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学习和运用语言,注意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各乡镇中心校、局属各学校、各民办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交流课改经验,发现和培养典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安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年全市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安教研信〔20××〕17号)精神,决定开展20××年内黄县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学科
高中数学、历史、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书法;
初中语文、英语、物理、道法、地理、音乐、美术、书法;
小学语文、英语、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艺术、科学;
特殊教育数学、综合(思品、常识、劳技、健康)。
二、参赛教师条件
1.能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
2.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年以上,教学工作受到师生好评,教学成绩突出(小学、初中参赛教师在20××年升级考试、20××年期末考试中,所任学科成绩须中等以上);
3.20××年以来(含20××年)未参加过省、市、县级优质课比赛。
4、小学、初中参赛教师需经所在学校教研组组长实名推荐。
三、评选程序
1.资格审查及初赛:
由各乡镇中心校和局属各学校(含各高中、幼儿园、职教中心、特殊学校)、民办学校自行组织,要求各单位按照参赛条件,严格进行资格审核,进行初赛选拔。未举行初赛的.单位和未参加初赛的教师不得上报参加选拔赛。如有弄虚作假者,取消该单位当年参赛资格,且不得补报。各乡镇中心校和局属各学校、民办学校根据分配名额选拔、确定参加全县复赛的教师,务必于3月21日以前完成初赛工作,报送初赛结果。
2.复赛:
复赛,由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复赛时间及复赛安排另行通知)教研室于4月20日前完成复赛,根据安阳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分配名额选拔、确定参加优质课决赛的教师,并向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报送竞赛结果。
四、报送材料
(一)报送复赛教师资料
各乡镇以中心校为单位,局属学校、民办学校(内黄县第二实验中学、内黄县第五实验学校、内黄县清华园学校)以学校为单位报送材料,材料包括附件一《内黄县优质课教学评选参赛教师登记表》、附件二《内黄县优质课教学评选参赛教师汇总表》。各单位于3月22日报送材料,附件一只报送纸质材料(一式一份),附件二须同时报送纸质稿和电子稿,纸质材料需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纸质材料报送给县教研室司志刚老师,电子稿发送至邮箱:。逾期不报按弃权处理。各单位严格按照分配名额报送参赛教师,所报信息务必准确、完整。报送材料后不得再调整参赛人员或更改参赛人员信息。
(二)报送复赛教师课堂实录视频
3月22日教研室发布普通优质课复赛课题,4月2日前各单位完成参赛教师课堂实录,4月3日报送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制作要求如下:
(1)、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下发的县级评选课题所完成的课堂实录,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时长为40分钟--45分钟。
(2)、要求录制清晰度不低于720×576像素,课例视频采用DVD常用视频文件格式,画面、声音清晰。
(3)、片头不超过5秒,不配音乐,静止画面,画面信息应包括:年级、版本、学科和课题名称。不得出现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学校名称)等信息,违反规定者,取消参赛资格。
报送要求:
(4)、以乡镇中心校、局属学校(含各高中、职业中专)或民办学校为单位,统一报送材料,不接受个人报送的材料。
(5)、以乡(校)为单位,用一个档案袋,档案袋封面统一命名为“20××年 **** 乡(校)优质课复赛材料”。
(6)、档案袋内装DVD光盘,光盘盒或光盘袋内装打印纸条:纸条内容为“**乡(校)**姓名**学段**科目**课题”。注意:光盘盘面不能写字,更不能粘贴纸条。复赛课堂实录光盘不再退回。
(7)、光盘报送给教研室司志刚老师,电话:
五、评选奖励
推荐参加安阳市优质课决赛的教师,教育局不再颁发县级优质课证书。凡已根据个人申请及复赛成绩推荐参加市级优质课决赛者,需按照市教研信息中心要求参加决赛,中途退出者,县教研室不再补发放任何等次证书。其余参赛教师按评选成绩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次,比例分别按参评教师总数的40%、50%、10%掌握;未按照复赛要求参赛的教师,视为弃权淘汰。
附件:
1.附件一 内黄县优质课教学评选参赛教师登记表
2.附件二 内黄县优质课教学评选参赛教师汇总表
3.附件五 20××年内黄县优质课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复赛名额分配表
4.附件六 内黄县优质课评选课堂评价标准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宣风上海隆波第三希望学校邱冬丽
自从“三环目标导学法”走进我们的校园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做得到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听了彭招荣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整节课老师展现的是一个老师,又像是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三环目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整堂课她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捉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凡卡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课堂上,情景交融,思维碰撞出闪亮的火花;朗读与思考相结合,老师的博学与学生的睿智相交融,人文性与语言学习相交织„„精彩尽在《凡卡》课堂中。
一、课前导学是龙头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教材,进行课前导学。有的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他们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彭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前导学,充分发挥挖掘了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所以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
二、读有特色,紧扣主线
《凡卡》这篇文章篇幅过长,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彭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向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文章的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了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真正打动了人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交流质疑很精彩
在课堂上,我们都不能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个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教学中毫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抹杀个性。所以,当彭老师在让学生交流:“当我读到-------时,我感到---------(难过、心疼、疑惑、愤怒„„)因为-----------------。”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不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能从凡卡的生活出发与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作比较,突出凡卡的悲惨,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与彭老师精心的设计引导是分不开的,让我知道了在任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不同的个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
四、反馈达标是升华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如果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能帮凡卡脱离苦海吗?”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想象: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林海英
9月25日,上饶县一小﹑石狮小学﹑汪村小学及石人小学,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开展“盟校联谊﹑践行课改”活动.我校英语组黄丽君老师上了一节有效教育的课堂展示课.课题是六年级英语上Unit3 My weekend plan Part A Let’s learn.黄老师不愧是上饶县EEPO课堂有效教学的领跑者,教学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满堂课处处散发出EEPO特色教育的新亮点.
首先,黄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课堂约定“One two three, Three two one”.约定与单元组,团队配合使用.约定俗成,师生心神领会,简洁明快地调控了各项教学活动.
其次,在教学中,黄老师简洁明了地运用小卡呈现新单词,新短语,用大卡有效开展小组活动.配合板卡的使用,讲与做等要素相结合,做到防只顾单一的讲而没有其他要素和资源的配合.
再次,黄老师在处理教材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了很直接的导课方式,直接运用视频引出新知.她把时间留在了第二个小操练的环节上,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周末计划,并会用新学的句型去与同学分享计划,在课堂上巧妙地使用“记忆风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第三人称的将来时;在最后的一个大环节上,黄老师让任务升级,开始团队合作,设计假日计划,并展示,求点赞,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成就感;最后的家作设计,有必选的,也有可选择的,更有文明小知识,设计更全面.
【听全县语文优质课有感】推荐阅读:
语文听评课总结12-06
四年级语文听评课记录06-12
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06-15
《太阳》教案(小学语文优质课)07-26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优质课教案09-22
2024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06-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综述09-2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07-03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09-24
家长听语文课的心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