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的诗歌朗诵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催人泪下的诗歌朗诵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中秋节的诗歌朗诵 中秋节经典诗歌朗诵稿71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中秋节的诗歌朗诵 中秋节经典诗歌朗诵稿71

中秋节经典诗歌朗诵稿;同心邀明月中秋诗词诵读【开篇】伴奏音乐《高山流水;早春,绿江,繁花,银月,静夜,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串词)伴奏音乐《西江月》;月色如水,清风似酒.夜正醉,人正酣,看那一轮明月;【第二篇章:睹月思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人有悲欢离

中秋节经典诗歌朗诵稿

同心邀明月中秋诗词诵读 【开篇】 伴奏音乐《高山流水》

明月当空洒银

玉,又是一年团圆日. 自古中秋月最明,且把思念遥相寄. 月色如水,流淌着我们不尽的思念. 月光如织,扯不断我们永远的挂牵. 月华如歌,鸣奏出我们心中的绝响…… (串词) 伴奏音乐《月光》

早春,绿江,繁花,银月,静夜,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一首清丽而委婉的浅吟低唱.月在水里,月在天上,月在画里,月在心上…… 【第一篇章:望月怀古——举杯邀明月 皎月照无眠】

《春江花月夜》 伴奏音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串词) 伴奏音乐《西江月》

月色如水,清风似酒.夜正醉,人正酣,看那一轮明月,几许惆怅 月依旧,人不

同,遥忆旧事,任心绪淡淡飞扬……

【第二篇章:睹月思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伴奏音乐《关山月》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串词) 伴奏音乐《月光小夜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乡愁酿成一杯酒,浓浓的乡愁化作两行泪,浓浓淡淡的乡愁凝成了一首诗……

【第三篇章:对月思乡——故乡秋忆月 异国夜惊潮】

《乡愁》 伴奏音乐《思乡曲》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串词) 伴奏音乐《月光》

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皎洁的月亮传达一

种深深的思念,思念中秋的团聚.金秋如锦,描绘祖国山河灿烂的画卷;皓月如歌,唱响我们心中永远的激昂.

【第四篇章:神州共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金秋皓月》 伴奏音乐《彩云追月》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结尾】 伴奏音乐《月圆曲》

月是期盼,月是挂牵; 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长河落日圆,中天悬明月, 大江流日夜,明月照古今.

来吧,让我们举杯!莫辜负山间朗月,江上清风; 来吧,让我们举杯!莫忘真挚的朋友和远方的亲人. 来吧,让我们举杯!不管你住长江头,还是长江尾; 来吧,让我们举杯!不管你在海峡西,还是海峡东! 让我们举杯——

合:同心邀明月,千里共婵娟!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中秋节经典诗歌朗诵稿71等内容。

第2篇:中秋节诗歌朗诵稿-中秋节诗歌朗诵稿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稿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稿

夜色渐浓,清露初寒;今夜,我独守窗畔,谱银虹之幽曲;原以为,今晚会是月圆之夜;所以,想邀与我有着同样落寂的明月做伴;却未想,乌云做怪,今宵,月无踪。无月的中秋夜,还有谁人来与我同伴!秋,在我的心中,有的只是整片的沧凉!可是,秋,却又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秋,是廊然空阔的心绪;秋,是落落的洒脱和飘逸的季节。

独坐中秋夜,看那“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于一色”不由起想,长河落日,在江东去,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只剩这满目的秋泓碧水,与清风共起舞!

秋,也是个收获的季节;但,这个季节的收获也刻着岁月的沧桑。仿佛有一个美丽少女,用那双柔软的素手,在秋日的夕阳下,俯身轻轻拾起一片落叶,放于掌心轻拂——因为,那落叶上有她的一段尘封的岁月、有她的不舍与无奈、还有她一滴泪水的凝聚!

当季节的更替定格在秋天的时候,那片片落叶挣扎着飘荡在空中,犹如,一位老人,在风中唱着最后的挽歌,然后便随风飘散而去……

历经了春夏的繁荣与茂盛,在秋日的寂寞中,依然无法摆脱归不了根的命运。叶子,终究都被定义为落叶。春种、夏盛,秋落、冬收;这也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是定律。秋天,是落叶离死亡的最后期限。中秋节诗歌朗诵稿

秋风萧瑟,阵阵微风轻起,也吹动了我那轻柔的发丝,那枫叶也随风而沙沙作响,犹如那没有节奏的旋律。枫叶也有尽时,可是我呢?那多年的等待,

究竟要到何时才能够终结。

凝伫在窗台,听着筝儿声声;想起曾经的牵手,想起曾经共同许下的心愿;而今却是,人依旧,梦已空。中秋节诗歌朗诵稿是谁,把三生石上的誓言刻入了广寒宫?又是谁,把今世之情写入素丝之中?

今夜,本该是月圆之即,可却无从寻月;是月也有无奈之苦,还是月怜我孤独!才不愿将她的圆满,展现于沉浸在伤感与思念的我面前!

在这样的一个人月两圆之夜,竟是我一个人独行、孤处。迎面有风吹来,有着一种透心的凉意;想着你,是否也在这样的夜色里,独行、孤处于这浊世间,品读那一份清冷,细数着那一些过往。

走遍了多少的角落,才有了心底最真、最美的那一份情怀!可如今,一份守望,一句誓言,都已化成了思念里的锦曲……

站在这无月的中秋夜,情落几重,

思绪无限;心底那一层淡淡的惆怅慢慢涌起,象是平静的湖面泛起的一阵链漪,感受到阵阵酸楚。对你的牵挂已然成就了一种痛,沉淀在心底——隐藏在记忆里,久久不能消除!

但愿,在来年的中秋之夜,能够再邀明月,能够得圆月相伴;但愿,在来年的秋的季节里,再不会有忧伤;不会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哀!

第3篇:朗诵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朗诵方法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朗诵的作用

朗诵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陶冶性情,开胸舒肺。

三、朗诵前准备

1、 扫清生字障碍

2、 把握诗歌内容、作者情感

3、 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

4、 注意朗读语调,声音的舒缓轻重

四.注意情感

诗歌的情感,就是领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下面8种情感: 1爱国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爱情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父母情 《归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兄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朋友情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故乡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7.生活态度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8.感怀身世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节奏、停顿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1)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六、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节奏是指根据诗歌在该轻快的地方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第4篇:诗歌朗诵的技巧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现在的古诗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引导,引领学生感悟意境,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达到情境相融的境地呢?

一、通过意读,展开想象,体会古诗之意境美

所谓意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诗的意境美。古诗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 1 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 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歌中的画面。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学生1:院子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充满生机。学生2:杏树高高地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学生3: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这首诗并没有具体描绘园中的美好春色,但“满园春色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自由想象驰骋的空间。蕴涵着蒙娜丽莎微笑式的神秘朦胧美。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遐想,畅谈心中春天的美景。

再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

2 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

我们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二、抓“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中“诗眼”是通向古诗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

贾岛“推敲”的故事,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进行“推敲”了。贾岛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有时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 两个字词中,

3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疑置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反复斟酌,舍 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全文,“绿”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教学中,我问学生,这 “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想想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绿”字,不难使学生感受到一片绿色锦绣,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 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感叹。

又如在教学《咏柳》时抓住“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的“裁” 字,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是“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悟,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 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抓住“诗眼”,领 悟到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三、了解诗人,走近诗心

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学生要更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境,就必须“知人论世”。通过查找相关信息,了解诗人的 4 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了解这一作品是诗人在怎样一个特定时期创作。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当时诗人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地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恨不得乘着大好春 光马上回到家乡。全诗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当然,我们面对 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诗画合一,入意境

5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意境仅凭教师的讲解是力所不能及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形声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手法多样性的特点,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挖掘古诗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柴烟”中的“生”字用得绝妙,如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 体会。而录像就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恋叠嶂,而香炉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一团团柴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色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意 象,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生”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去雾僚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及深层含义。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诗中有画”。在文学史上,可以说很多诗歌 是一幅幅无形又美妙的画,在每位读者的心目意象中有大同也有小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的是一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教学中我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来作画。“你认为该画些什么呢?你打算怎么来画呢?你在白纸上怎么来描绘出这份诗意呢?”学生反复诵读仔细琢磨之后,描绘出了心目中的诗境:繁盛 的春花,遮盖了小路,压低了花枝。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

6 自在的小黄鹂在花间不断地欢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绘就了一幅万紫 千红、繁花似锦的诗意画面。大家充分感悟到了这首诗的意境,也在快乐的说说画画中理解掌握了这首诗。

现在的教科书很精美,文中教学的古诗都有作为背景配置的一幅插图画,这正是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的。拿到古诗,先别忙着教,不妨先让孩子们细细观赏诗里的插图。

当然,根据诗意的不同,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不同的“画技”。可以用白描,也可以用彩绘,可以用线条简单内勒,也可以抓住细节重点描绘。画得不像也没关系,因为真正的“画”在诗中,在每个孩子不同的感悟中。

五、设境实践,入意境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抒情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 此,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或借助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如教学《游子吟》时,我让学生上台扮演母亲与儿子的角色:儿子准备远行,老母亲牵挂儿子久行不归,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在扮演过程中,有些学生加入老母亲老眼昏花被针刺痛的情形,也有学生加上母 亲叮嘱儿子在外要好好保重身体的唠叨话„„从学生的精彩表演中,无处不体现出母爱是伟大的主题。

7 再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通过让学生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儿童,老师扮演作者,然后叫学生表演“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这个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在表演的评议中,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就更易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既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比较形象生动。在教学中,第一个学生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学生是说: “您从什么地方来?”第三个学生则是笑眯眯地说:“老爷爷,您从什么地方来?”通过让学生评议“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好”,让学生更加着眼于儿童当时的神 态,第三个小朋友是笑眯眯的,体现了笑问,而且很有礼貌,所以第三个小朋友是表演得最好的。通过设境实践的方法,既寓教于乐又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学 习的机会,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更易于体会诗歌里面所蕴涵的意境。

六、多元诵读,入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由于诵读以直觉和意会为主要解读方式,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感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独特性,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其主体性特征尤为显著,这样诵读就充当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一个传 情达意的再创造过程。古诗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创造性地了解诗人心声,把握诗歌内涵。

8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如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领悟意境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 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 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 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

9 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学生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在教学中,教师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及意境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诚然,古诗教学中意境的引入法是多样的。至于采用哪种方法,可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运用,也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运用,或根据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皆可。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

第5篇:朗诵诗歌的技巧

【字体:大 中 小】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古典诗文的方法

【字体:大 中 小】

在读古典诗文时,常常遇到有的字该不该读古音的问题。例如《阿房宫赋》的“房”是读作fáng, 还是读作páng?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e还是读xia?不但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争论,而且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也作出不同的处理,使人莫衷一是。

我主张,不管什么时代的诗文,一律按照今天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朗读。理由如下:

第一,除了人数是极个别的古音韵学家,任何人也不可能按照古代读音去把握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阿房宫赋》全文难道都用古音读吗?而如果只有“房”字“正了音”,其余的字都按普通话读,从语音系统的完整性来说是说不通的。第二,既按古音读,就应该按照作品产生的时代的读音去读,就是说,《诗经》要按照先秦的读音,宋词要按照宋词的读音,诸如此类。这也难倒了不是古音韵学家的广大群众。而且,“阿房宫”是秦代建筑,《阿房宫赋》是唐代作品,那么这个“房”字到底该读秦代的音呢,还是该读唐代的音呢?这也颇令人费神。

第三,即便是读的人作到了全读古音,听的人谁又听得懂呢?如果是谁也不懂的朗读和朗诵,有什么意义呢?第四,按普通话读古典诗文,会有个别地方不押韵的现象。这无妨大局。例如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典诗词里原来的入声字如今也都可以按普通话读了。

因此,我建议语文教学和朗诵艺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律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处理,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正像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所说:“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不过要心知其意,不要误以为无韵就好了。”

第6篇:赞美祖国的朗诵诗歌

今天,在党旗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我们,怀着一颗无比感恩的心,用着最诚挚、最感动、最虔诚的情感,深切地祝福着祖国生日,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强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赞美祖国的朗诵诗歌,欢迎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诵方法】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二、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内容大意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第二节,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未落地面。第三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迷惘”“沉思”过的诗人沸腾了,她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三、鉴赏要点

意象的新颖

诗人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这些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几乎难以在此前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

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诗歌界引起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上一篇:美术鉴赏第八课讲稿下一篇:建校11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