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推荐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讲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上的事情,对于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在其中讲民主课堂的内容。

书中李老师从8个方面来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民主课堂。一、充满爱心。二、尊重个性。三、追求自由。四、体现平等。五、重视法治。六、倡导宽容。七、讲究妥协。八、激发创造。所谓的民主课堂,通俗的讲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师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改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我对于这8个方面中,最有感触的是第七条:讲究妥协。善于妥协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妥协并不是投降,而是不断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进而是双方的认识更加接近。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与学生一有冲突就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忽视学生的想法,有时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的写作里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点启发,有点怀想,也有点感悟。我想: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智识

众所周知,智慧来自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能让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的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的教师,就要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本领,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这管你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者,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代表将来。学习力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大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能,才能使自己在学校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老教师可能学历并不是非常高,可他们的教学水平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要高的多。别的也不多说了,还是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智能吧。

三、教师要合理运用智谋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说教学真的要和学生斗智斗勇。其实这里说的“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教育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处处留心,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好处的运用教育谋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师要自用自己的影响力,抓住有得时机,巧妙地设置激励的氛围,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老师采用“罗森塔尔效应”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学生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谋略”。

四、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雾里看花》中的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纪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们就得有一双慧眼。我们教师就更要炼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教师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并非先天而来的,它是老师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培养起来的。教师有了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就能多发现一个学生的“亮点”,多造就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个教师都应确定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爱学习的学生。

五、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慧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真诚而无私的爱,也是一种大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不是唠叨,不是广告,不是摸得着的物件,而是心灵交流影响的震撼。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个出自师者本能的动作,都是一种真诚而动人的交流,都会在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这上,面对着学生,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正因为责任,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时刻用爱召唤着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明天。

六、教师要充满智情

热情是实现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愿望有真正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充满热情的教师在上课时非常投入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课堂活跃,还能促进理解。热情的教师生气勃勃,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智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讲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要用智情激发潜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习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习,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习不好啊。”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习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平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所以,平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如何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等。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属和落脚点, 新课改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摸索, 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实行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可见我们应该打破“师道尊严”, 克服教师充当“指挥官、教导官”的形式, 少一些“教师本位”, 多一些“学生本位”, 让学生享受课堂主体的快乐。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更应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把历史变成有趣的历史、现实的历史。课堂要真正开放, 让学生切实进行探究, 寻求知识的产生过程, 获得知识必须切身感受。

如我在处理“活字印刷术”这一知识点时, 我和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块硬泥板, 同时在上面刻字, 我故意刻错了几个字, 向学生请教怎么办, 有学生建议扔掉重刻, 有同学建议把刻错的字挖去, 新刻一个补上去。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 如果我刻错很多依然用这种方法, 这种替补的字就成了活字, 这种这种印刷方法就是活字印刷术, 然后让学生总结活字印刷术相较雕版印刷术的进步性, 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来, 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根据实际, 恰当处理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 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凭借。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要死教书, 更不要教“死书”, 要赋予教材以生命;教师不应只当教书匠, 更应做科研型的教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紧扣教材, 而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实际, 恰当合理地调整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澳门的回归》, 单纯的课本内容, 10分钟足以解决, 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过程和原因, 以及香港、澳门能够回归的原因等课本根本没提及, 这就要求教师挖掘课本以外的内容, 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课堂才能丰满起来,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才能体会到国力强大的作用, 真正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

三、细分工、明步骤, 切实落实合作学习, 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改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改变旧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合作学习要根据课程内容适时采用。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使用, 否则探究就成了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更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模式和程序, 每节课都照样去做, 这实际上是把新课改理念简单化, 是机械的套用。究竟需不需要合作, 问题值不值得探究, 教师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现状, 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这一问题的片面化和绝对化, 反而会丢掉传统的非常好的做法。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中, 我们要追求其本质的东西。

四、尊重学生差异, 公平教学, 关注弱者

认真对待学生的特质、兴趣, 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 兴趣和爱好不同, 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参与, 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历史知识。扬长避短, 让他们在发展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 增长自信, 开发其潜力。

但是, 我们不应该人为地造成差异。我们的目标是让好得更好, 差的提高, 而不是用压抑优等生发展的办法削平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形成这样的育人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 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 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 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历史, 只要在原基础上有提高就好, 人的手伸出来, 还有长短之分, 更何况千差万别的人呢?

五、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已由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逐步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改变过去评价单纯选拔和甄别的倾向, 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注重通过正确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反思、总结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 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 又要注重学生现在, 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成长的;在评价内容上, 多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评价,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学习的情感和对学习的反思、个性特长等都纳入评价内容;在评价标准上既要反映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性和基本要求, 又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速度、轨迹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每一个体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改变重视期中、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倾向, 加强质性评价, 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期中期末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促使评价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 由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代之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方式的变化, 关注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教育外行的教育智慧 篇3

一天,工作繁忙的张支队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宝贝儿子张顺被同学用板砖砸伤。张支队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学校。此时,对方家长已赶到学校,正苦苦哀求校长对儿子刘非凡的宽大处理。刘非凡能否继续留校学习,完全在张支队的意见。当张支队得知打坏儿子的刘非凡同学是事故科科长刘文礼的儿子,而且儿子被打的原因竟是他嘲笑刘非凡父亲是个瘸子并模仿走路姿态时,张支队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要求到班里“说几句”。

征得校长和老师的同意后,张支队来到班级为同学们讲起了故事:

“有这么一位警察,年轻且善良,领导把他安排在市中心一个形象岗上指挥交通。那真是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啊!要多威风有多威风。那时,马路没现在宽,车没有现在多,最多的就是马车。一天,那位警察正在市中心岗上执勤。突然间由南往北来了一辆马车,而这时离马车对面不到200米的地方,有一百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横道去看电影。这个时候已经是红灯了,东西的车辆开始通行了。可马车还在继续往前走,当看到马车的时候,两侧的车都在鸣笛,一鸣笛马受惊了,‘噌噌’往前跑,直奔这群小学生。这个时候,我们这位警察一下就蹿到马车上,一手拽住马的笼头,另一只手拽住了马的耳朵,拼命往怀里扯。马被绊倒了,‘轰’的一下,车翻了,离孩子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现场一片哭声。一百多名孩子围着这个警察喊‘警察叔叔!警察叔叔’……这个警察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后来,他双腿粉碎性骨折,腰椎颈椎也都受伤,落下了终身残疾。他就是我们的优秀警察,刘非凡同学的父亲刘文礼……”

此时,张顺再也坐不住了,忙站起身:“爸爸,我错了!”坐在一旁的刘非凡见此情景也忙站起身并走到张顺同学的跟前:“对不起!张顺,我不该打你,我向你道歉。”说话间两个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可以说张支队的“几句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回想张支队的教育过程,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借鉴学习:第一,教育的出发点,不以伤害两个孩子的纯真友谊为代价。事件中两个孩子都有过错:一个侮辱同学,一个大打出手。可是张支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给哪个孩子“定罪”,而是通过故事巧妙地把“定罪”的权利交给了孩子自己。让孩子彼此发自内心地说声“对不起”!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远比学校、老师、家长的“定罪”更有份量,更有实际意义,不但教育了两个孩子,而且使两个孩子“不打不成交”,保鲜了一份真挚的同学情;第二,教育方式上,用“真实的故事”教育人。回想张支队讲故事时的情景,同学们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故事何以这样感人?我想除了张支队出色的“煽情”,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故事真实性的感人力量,远远超越了任何“绞尽脑汁”的空洞说教;第三,教育效果上,教育两人惠及“众生”。事件中张支队的教育艺术还体现在他不护“犊”,抓住教育儿子的契机,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让所有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尊重身边的弱势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看了张支队教子这一出戏,收获颇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向这位教育的“外行”竖起大拇指!

E-mail:114153580@qq.com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教育故事的智慧读后感 篇5

—读《教育故事中的智慧》有感

石建华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都有亮点,但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都在于: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读完全书心襟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同事以及家长的议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的确,每个人都很清楚,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于是有的人认为,只要尽力尽职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的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效果就不会差;更有的人认为,只要模仿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学生就能成才!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成功的教育方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感悟每个故事中的亮点,即为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就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懂得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的道理;相信每个孩子在平凡中都孕育着奇迹,明白教师淡淡的称许能让孩子享受成为天使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些故事:

《因爱而生长》,说的是相同的两束常春藤,一盆放在房间壁炉上享受着大家的赞美声而生长得枝繁叶茂,而另一束因搁置在厨房一角远离人们的注意而生长得又细又难看。之后他们把厨房的这一束也挪移到了壁炉上一起享受大家善意的关怀,不久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两束已成长得难分彼此了。一束常春藤都会因为人们关爱的不同而成长得不同,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呢?我们任何的喜怒哀乐孩子们其实都能敏锐地感觉到,关爱或欣赏他们,他们就会在爱中健康地成长;讨厌或无视他们,他们也就会封闭扭曲自己的心灵。

《杀狗的故事》讲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因淘气杀了校长的小狗,但校长对他的处罚竟然是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因此让麦克劳德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保证不再犯这样的错,而是在错误中你收获了什么的道理。无疑,校长的智慧既教育并惩罚了麦克劳德,同时也引导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成就了奇迹的诞生!

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前往既定“目标”的最好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能用我们的爱温暖孩子的心,培育他们健康成长;能以我们的慧眼寻找到孩子身上所拥有的特质,相信他们终会在平凡中诞生奇迹;能保持以淡淡的称许激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总有一天享受到成为天使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6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智慧教育,智慧爱 篇7

一、从一个点突破——智慧教育

何为智慧教育?不妨先看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一日,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性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智慧教育的精髓之一。

1. 智慧教育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学生需求基础上的教育

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就有针对性,评价就能客观,教育才会有效。当闵老师在教室里三令五申不允许玩游戏之后,玩手机的人数却仍有所增长。此时,闵老师应该意识到之前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了解,故而教育效果不理想。如果闵老师能够及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诉求,同时放下老师“领导者”的身段,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后面的这一幕可能就避免了。当闵老师发现小张同学玩手机游戏时,并没有去了解他的情况而是直接没收手机,这一简单的动作缺乏一定的教育智慧,为后面的教育埋下了隐患。

教育方法固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智慧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这才是做好教育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2. 智慧教育的方式是启发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灌输

苏格拉底强调学生自己对现象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遗憾的是,我们教育者知道这个理论,但真正把这些方式用于教育实践中的却少之又少。往往是一个班级的学生,记着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获得智慧,听着老师讲的道理而不是获得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也失去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闵老师在对学生玩手机游戏进行管理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后来与家长沟通时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刚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家长进行管理。其结果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越来越紧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背道而驰。

二、从读书开始——引导家长智慧爱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应该多读点书,更要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指导,通过亲子阅读、读书沙龙等活动,帮助家长增长知识,学会智慧爱。

1. 推荐家长阅读教育哲学类书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案例中闵老师的困惑是家长不理解老师,不配合学校共同开展教育,其实关键的原因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因为很多家长缺少“智慧爱”,往往只看孩子成绩不重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因此,当谈话触及到收了手机会影响孩子的分数时,闵老师的教育就以失败告终了。

面对教育理念有偏差的家长,我们教育者有必要借助书籍的力量来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改进家庭教育的功能。《苏菲的世界》这类哲学书具有使人从困惑到觉悟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可以让家长站得高望得远,可以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自强。

2. 推荐家长阅读教育类书籍,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特别狠心特别爱》讲述的是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模式,是一本体现“智慧爱”的教育书籍。其中谈到“延迟满足”是以色列亲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行为。

试想案例中闵老师阅读了这本书并推荐给小张的妈妈,沟通的角度是孩子的前途和长远的发展。如何家校携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管理事务的能力,为他今后更从容地面对未来、迎接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积累。不妨建议家长尝试用书中提到的“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这样能够增强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对成功至关重要的逆商。如此这般,小张的妈妈是否还会如此强硬地拒绝老师充满智慧的提议呢?

三、在实践中养成—智慧沟通

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如果闵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上做到下面几点,可能效果会有所不同。

1. 摈弃权威,与家长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闵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无意中就充当了“教育权威”(收掉学生的手机并保管到学期结束,并让家长同意这种做法)。闵老师在与家长见面前就持有这种想法,在与家长谈话时肯定会紧紧围绕这个话题,而忽略了这种做法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帮助。这种“我是权威”的做法可能会让家长产生反感,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平时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要求“老师说什么,家长就要做什么”。

2. 学会倾听,了解家长想法

有些教师见到家长就口若悬河,一直阐述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评价等。要知道,家长来学校的目的是想与老师交换意见,而不是来学校听报告的。所以,教师最好的做法是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让家长充分表达。等家长说完之后,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家长先说,看法是他自己想的,办法是他自己拿的,他自然乐意接受和执行。有不妥之处你再完善和补充,这要比你教他方法效果更好。

教育的智慧 篇8

关键词:教育;智慧;倾听;艺术

什么是教育的智慧呢?教育智慧是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领悟以及正确的判断和预测。这似乎听起来很深奥,有点遥不可及的感觉。其实不然,我觉得教育的智慧时时刻刻都可以体现在我

们的教育过程中,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那么发人深省、感人

肺腑。

最近,看了一个关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智慧的力量与魅力。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经过教室时看到一个学生张×正在用泥

块扔一个同学。他马上进去制止了他,并让他下课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看到这里,我觉得那个学生肯定是要受一番批评,然后或许受点惩罚;要是碰到有耐心和脾气好一点的老师,估计是要接受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然后给那个同学道歉什么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下课后,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个学生已经在那里了,他红着脸,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着地面,正等着挨批评。可是,陶行知先生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掏出一颗糖放到他手里,张×很吃惊地看着陶行知先生。这时,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下课来办公室,你很准时,而我却迟到了。”紧接着,陶先生又递给张×一颗糖,说:“这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不要再打人,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张×更吃惊了。陶先生又一次给张×一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呀!”张×感动极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先生欣慰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本来是批评,却成了奖励。在这里,我想谈谈这则故事使我产生的感悟。

教育智慧之一:倾听

陶先生在看到张×有不当举动的时候,进行了及时地制止。倾听不仅让我们避免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更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耐心。

教育智慧之二:教育方式的艺术性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就是教育艺术,陶老不愧是大教育家。

真心地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调皮的还是安静的,是开朗的还是内向的,倔强的还是温顺的,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真心在等着回应我们。

参考文献:

王梓坤.教育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11.

上一篇:以宽容为题议论文600字作文下一篇:矿山辅助救护队学习培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