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精选8篇)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篇1

-----《教育漫话》读后感

寒假中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后,深深的震撼我的内心,改变了我的教育思想,给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要培养身体健康的学生。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年了,老师们也都明白要注重学生的体质锻炼,但是家长们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2代人,6个大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照顾一个宝贝孩子,生怕含在嘴里化了,捧在手中摔了。夏天太热,放在家里开着空调不出门,冬天太冷,放在家里也不让出门,不冷不热的时候,出来活动怕孩子累着,一个劲的在身后喊“慢点,别摔着!”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们,一有点天气变化,风吹草动,就开始感冒发烧,医院的儿科病房,常常是走廊中都堆满了打吊针的孩子,孩子的身体素质堪忧呀!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学会知识,也要多引导学生外出参与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渗透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带头和孩子们跑步,参与快乐大课间的活动,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并教育家长和我一起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一起活动起来。“要忍耐劳苦,不要娇生惯养。

二、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

福。”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教授知识的,在知识的背后蕴藏着做人的道理,学历的高低不是单单靠知识在衡量的,在我们的身边高学历却做出低道德的事情不少,马加爵案中给我们的启示至今回想在耳边。在我今后的课堂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时刻感谢身边的帮助你的人,比如今天你有一道题目不会,另一个同学教给你了,你就要感激别人呀,以后也要帮助别人。教育学生学会礼貌,礼仪,一个有礼貌,有礼仪的人,才会有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就算是学习不是特别的出类拔萃,但是也可以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对于周围的人有利的事情。向雷锋同志一样,对我们周围的人有所帮助,默默的贡献。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篇2

洛克反对机械的、经院式的教育方式, 其教育思想以世俗化、功利化为目的。他反对“天赋观念”, 坚持“白板论”, 但同时他又注重从内心养成, 可以说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1]《教育漫话》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 并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培养绅士的具体方法, 在英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漫话》不成体系, 论述得比较繁杂、前后逻辑不甚清晰, 但是它确实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再读性, 值得深究。可以认为, 《教育漫话》是一本有关教育方法的专题论集。该书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方法, 如习惯养成法 (亦被称作“锻炼说”[2]) 、奖惩法、榜样法、谈话法、好奇心的培养以及工作娱乐化法等等。本文将择其四种方法加以介绍, 并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习惯养成法

洛克认为, “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 “如果你不打算让它继续下去, 日益增长, 你就不必让它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在儿童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强调“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一方面, 规则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其效果不会长久;另一方面, 规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所学事物的厌倦、反感, 阻碍他们对规则的学习。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以达到本希望规则能取得的效果。其实, 我们所预想的结果无非是当无人管束时, 儿童依然可以继续进行规则所规定的内容。那么, 如果我们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不妨“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从而养成一种习惯, 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

习惯养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无论是对于健康身体的养成还是美好德行的培养, 都有其应用价值。在体育方面, 作为一个对医学有研究的人, 洛克提出, “只要着手得早”, 使身体“从小养成习惯, 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而就德育而言, “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具有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在智育方面也如此, 想让儿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自然离不开习惯养成法。总之, 只要是我们想要儿童坚持做的事, 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习惯养成法使他做到。

洛克明确提出, 在运用习惯养成法时,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以有效地使儿童养成的良好习惯。首先, 在习惯的培养中必须要注意两点:和颜悦色地劝导、提醒;不要同时培养多种习惯, 否则易眼花, 一种都不能养成。这两点都是为了防止儿童对习惯的排斥和厌恶。此外, 必须要保证前后要求、各方面要求一致, 切不可出现与所要养成的习惯相悖的情况。哪怕仅有一次, 也足以毁坏掉本可以养成的习惯, 想再重新培养则更不易。

二、奖惩法

洛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奖惩办法, 即以鞭笞为惩罚, 以心爱的事物为奖励。他认为鞭笞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 通过它所养成的自然也是奴隶式的脾气——平时看起来很老实、没有一点任性, 但一旦爆发, 必将引起一场大风暴。而且, 鞭笞会使本希望儿童喜爱的事物遭到儿童厌恶。同时, 用儿童心爱的事物作为奖励的办法也不可取。“假如你要使他打消甲种欲望, 却以使他满足乙种欲望为补偿”, 便只会扩大儿童的嗜欲, 使本该形成习惯的事成为得到奖励的条件。长此下去, 儿童会将他们的目的转移, 不是为了做某件事而做, 而是为了心爱的事物而做。这样的奖惩法“牺牲了他们的德行, 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主张奖惩法的关键在于奖惩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当。肉体上的惩罚和物质上的奖励都不足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唯有使儿童的内心受到触动, 才能达成奖惩的目的。“儿童无论受过什么惩罚之后, 若是羞于做错了事情的心理不如惧怕痛苦的心情来得重, 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由此可见, 惩罚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使儿童产生羞愧的心理。与羞愧相对的是名誉, 类似的, 名誉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奖励。“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 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并且, 这种刺激会永远发生作用, 引导儿童走向正途。同时洛克还指出, 如果使儿童心爱的事物和厌恶的事物分别伴随尊重和羞辱到来, 就可以让他们知道心爱的事物只有名誉好的人才能得到, 这样, “儿童的欲望反而可以助长他们的德行”。概言之, 洛克所提倡的奖惩法是:奖惩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让儿童因自己的行为体验荣与辱, 进而促使良好德行的养成。

三、榜样法

洛克指出, “儿童 (不, 成人也是一样) 的举止大半是模仿而来的”。若想让儿童习得某种行为, 给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便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他认为榜样的影响“比你在别方面所能做的都要大”, “榜样的色彩所浸到的比外表更深”。从个体来看, 无论我们对孩子进行多么努力的谈话、教育, “但是他的伴侣是个什么样子, 他的仪态就会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言语与举止不会比那些常和他交往的人显得更有礼貌”。可见, 如果不关注榜样的影响, 很可能一切教育和努力都是无用的。从社会来看, “最大多数人所不惜生命去坚持的见解与礼节, 根据的多半是他们本国的习尚和一般人的日常实践, 不是他们的理智”。模仿和从众是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 当理智与主流行为相冲突时, 获胜的往往是后者。此外, 在教育中应该充分运用榜样法的最关键的原因莫过于, 榜样法简便易行, 而有良好的效果, 可谓事半功倍。“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儿童无论忽略了, 或者自己纵容了什么坏事情, 一旦看见别人同样做了, 他们是没有不厌恶、不惭愧的。”

榜样有好坏之分, 其影响随之有利害之分。洛克多次强调要抵制不良榜样的影响。“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 “他们如果是经常跟不良的伴侣在一道, 那么, 哪怕你用尽世间所有的规则, 使尽一切想象得到的惩罚, 还是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行。”不良榜样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 应该尽力避免孩子与不良的榜样在一起。特别应注意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教育者不仅仅是孩子的伴侣, 更是孩子所应崇敬和学习的人。“如果他自己是个没有良好教养的人, 他的不良的榜样便会毁掉它的全部教训。”“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 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因为, 儿童有理由认为, 向导师或家长学习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向他们学习没有教养和违规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如何施行榜样教育法, 除了前文提及的避免不良的榜样影响和利用不良榜样使其避免做同样的行为外, 洛克还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于父母而言,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 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 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同时, 若想让孩子尊重教师, 家长首先一定要非常尊敬教师, 因为“被父母或被别人轻视的人, 你是不能够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对于导师而言, “要想把一个青年绅士培养成他所应当培养成的那个样子, 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人、随时、随地, 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导师能够“会”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做出榜样, 树立一个模范的形象。

四、工作娱乐化法

关于工作和娱乐的关系, 洛克认为, “娱乐是换种工作, 把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的意思”, 工作要与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工作娱乐化。与工作娱乐化相对应的是兴趣责任化, 洛克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兴趣责任化的现象。他指出, 兴趣责任化具有一定的不良后果, “儿童应学的事情, 绝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 也不应该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要使儿童对所学的东西发生喜爱, 就要使他们有做这些事情的意向, 而不是强迫他们在学习的兴致不高时去学习。“儿童对于游戏是乐此不疲的, 是由于出于自愿, 出于自由之故。”工作娱乐化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的学习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 洛克同时指出, 过多的游戏或者娱乐往往有害, 特别是那种对于德行、智力乃至身体没有益处或者弊大于利的游戏更是有害。如果儿童出于痴迷游戏的状态, 则可以利用游戏责任化的方法使他们的兴趣从游戏转向学习。洛克认为, 导师可以观察儿童, 看他最喜欢哪种游戏, 就强迫他去玩, 每天不分早晚地做, 把它当做一种工作。不出几天, 就可使他对最心爱的游戏发生厌倦, 宁愿读书或做其他事。

简言之, 洛克的工作娱乐化强调“把你 (教师或者家长) 所愿意他们 (儿童) 去做的事情当做他们的一种娱乐, 不可当做一种工作”, 同时, 工作绝不可成为儿童的负担, 适时的工作要与适时的游戏相配合。

五、几点感悟

上述四种教育方法差异虽大, 但有一个共性, 即注重教育中的内发作用, 儿童内心的养成。这也是洛克经验主义的“不彻底”所在。由于时代的原因, 人的认识有限, 洛克所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可能有还需再三斟酌的成分。但是, 在经院式教育盛行的情况下, 洛克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 有些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尚未解决, 细究这些教育方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如何富有成效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却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现实中机械培养习惯的做法并不少见, 极少有实际的正面效果, 原因是过于注重从外部进行的强制。但从内心出发, 培养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 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无疑是更为有效的做法。值得重视的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不应限于简单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方面, 而应把其看做强健体魄、美德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次, 奖惩法是从古至今一直在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但是效果的好坏不易评价。洛克提出的奖惩法否定了先前时代的奖惩办法, 具有重要意义。奖惩要触动儿童内心的理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对于反对机械的教育方式有很大贡献, 而且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强的借鉴性。事实上, 洛克所批判的那种奖惩在今天仍随处可见,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此外, 应该指出, 洛克的奖惩法中蕴涵的利用欲望的理念是好的, 可以增强儿童的动机。但是, 这会不会使他们认为名誉好也不过是获得想要的事物的筹码, 这是否会导致虚荣心过强?这是我们要注意防范的方面。

再次, 洛克的榜样教育法意味着:一方面, 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模仿良好的榜样, 同时远离不良榜样。比如, 作为教育者就不能随意责骂孩子。责骂孩子等于把其中可能混杂的“粗暴下流的言词”“教给了儿童, 而且许可了儿童也去说”, 他们会觉得“这是从父母或师长那里学来的”。毋庸置疑的是, 一个常常随意责骂孩子的教育者, 无论其教育理论多么高深, 都将无用武之地。

让学生远离不良榜样其实也意味着把“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 就可以让他们看到那些行为的可恶, 从而使他们避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呈现有一定限制, 务须避免不良的榜样带给孩子们的不利影响, 同时, 导师应该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最后, 在洛克所提出的全部教育方法中, 工作娱乐化也许是最有趣、也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教育方法。责任制是当前社会很流行的一个词。责任到个人, 的确有助于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完成。现实中, 往往是因为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便承担了这件事, 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责任。但是, 不久我们就会发现, 自己对该事情的兴趣似乎大不如从前。成人如此, 儿童也一样。本来愿意向长辈行礼的儿童, 我们如果规定他见到长辈必须行礼, 不打招呼就会招致惩罚, 结果会怎样呢?不用说, 没几天他就会反感向长辈行礼这一要求和行为。

由此看来, 责任化在教育的领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为过多的责任化必然带来反感, 让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 不是自由的。特别是, 如果这一责任不能完成还要加以惩处的话, 不仅会增加反感, 还会带来恐惧, 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工作娱乐化却能将工作变得有趣, 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 学习责任化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学习重负中逐渐地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和创造的动力、活力。针对这一令人忧虑的现象, 工作娱乐化的理念无疑极有现实的启发性。

而工作娱乐化的反面, 即游戏责任化, 也深具现实的启发性。比如,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 许多家长和学校对此束手无有效之策。有意思的是有这样一个例子正好印证了游戏责任化的教育意义。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情景剧中, 有一个大学生做家教, 他为了让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男孩认真学习, 就整天陪这个男孩一起玩游戏, 不做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一周的时间就让男孩厌倦了电子游戏, 开始认真读书了。当然这其中还蕴涵了利用欲望的思想, 即“没有欲望就没有努力”, “禁止反而常常可以增加他的欲望”。正是让孩子充分地游戏并禁止其学习的过程中, 使他在厌倦游戏的同时, 勾起了对学习的欲望。当然在现实中, 我们是否能成功运用这一点的关键在于, 我们舍不舍得“浪费”这一过程刚开始的几天时间。没有远见的人, 理所当然地认为让孩子疯玩几天是在浪费时间, 殊不知正是这几天换来了今后的努力学习。可见, 兴趣责任化和工作娱乐化不失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 洛克注重内心养成、主张利用欲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仅适用于绅士的培养, 也适合其他阶层人士的培养;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 也适合学校教育。洛克提出的教育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24-225.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篇3

关键词:教育漫话 惩罚 启示

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近代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洛克在其对绅士教育事无巨细的娓娓道来中透露出的教育惩罚智慧,对当前学校教育惩罚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一、树立教育者权威,维护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

洛克认为教育惩罚是合理且正当的,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在实施教育惩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育者权威地位的树立,主张儿童应受教育者绝对权利的约束。

然而当下教师惩罚学生的权利逐渐被吞噬,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在逐渐消解,且不说教师对学生体罚,严厉的批评也是要不得。动辄就有家长找学校,告发教师惩罚不当,甚至直接把教师和学校告上法庭。教师不再敢实行教育惩罚的职权,惩罚也因而不能发挥其教育意义,惩罚的合理性遭到质疑且大有全盘否定之势。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局面下,要重塑教师形象,维护教师权威。教师在学校承担了家长的责任,一定程度上要管理好孩子,对孩子及家长负责。作为家长应与学校针对教育惩罚的作用达成共识,不要盲目听信媒体宣传而因噎废食夸大教育惩罚的危害,教育惩罚只要运用恰当其教育作用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家长应相信教师能够运用好教育惩罚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伤害学生。最根本因素是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惩罚观,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使惩罚运用更加恰当,达到公众信服。

二、正确认识惩罚的教育性,发挥其科学性

教育惩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洛克认同的一方面,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惩罚儿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时间上要及早,注意先紧后松;惩罚时要目的明确,注意把握惩罚的场合和程度;惩罚不等于体罚、斥责和侮辱,在惩罚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爱等等。

1.惩罚的时间

从惩罚时间上看,因当前学校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往往不注重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等特点,实施惩罚简单粗暴,忽视学生心理动态,致使惩罚教育效果不佳。此时应在时间上把握好:在孩子错误行为初见端倪之时应予以惩罚。对于孩子自身来说,及早管制有利于不良习惯的改正,等到其不良习惯根深蒂固时再加以管制,如同已经长歪的老树再想去扶正,是件很难的事情。另一种时间早体现在孩子的年龄上,学生年龄小教育惩罚效果最明显。因而给幼儿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孩子年龄越小,理性越少,越需要教育者严加管教。利用惩罚的方式通过教育者对孩子行为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行为的对错,进而对不良行为进行改正。

2.惩罚的目的及惩罚的“度”

惩罚的运用关键在于掌握惩罚的“度”, 即不必惩罚太重,也不要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才实施的必要教育手段,因此,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而应使儿童认识到为什么要进行惩罚,并且使儿童认识到这种惩罚手段的必要性:是教师对儿童负责和尊重的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教师应明确惩罚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因此在惩罚学生时应从思想入手,标本兼治。

三、家校通力合作,教师、家长都需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环境绝大部分在学校,因此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到,孩子犯了错误,所有人都要对孩子采取冷漠的态度,让他知道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不受喜爱的,这样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洛克还特别强调此时要提防仆人为讨好小主人,采取不一致的态度。由此可见,家长不能因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失去理智,抑或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校教育进行全盘否定与批判。

在家長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有众多意见的当下,学校要实现更好的发展,教育教学要达成良好的效果,教育惩罚要发挥其教育作用,重要一点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学校要与家长就其管理方式进行沟通,使家长能够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予以认同和支持。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加强教师和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防止家长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了解事实原委,对教师实施的惩罚予以支持并配合学校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的另一个作用是学生有时存在的问题,预示着一个家庭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良策,也有助于家长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洛克的《教育漫话》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树立教育者权威、认识惩罚的教育性,发挥其科学性,在现如今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家长、教师、学校齐努力,才能共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漫话》读后感 篇4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特意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

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

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 篇5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读《教育漫话》之后才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读了这本书,就像聆听了一次智者的教诲。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

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 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幼儿的可塑

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洛克在书中提到的观点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

至失去理智,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 地获取知识”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篇6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大营中心校朱丹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平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

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洛克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洛克眼里的 “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他们应该是受到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今天,我想就其中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

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并且每天去实践这种习惯。就像我们的学生每天去学校上学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一样,而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个习惯。

在生活中,有一件事也许说出来不雅,可它却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生活中对健康大有影响的事情,那就是按时大便。洛克认为:“有些并非完全自觉的动作,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习惯性的动作,只要不间断的在一定的时候努力去做这样的动作。”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每天不管身体是否需要,都能在首次进餐之后去厕所蹲一蹲,数月之内就会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那么每天首次用过餐之后必然习惯性地要去大便。我们要求学生饭前洗手,每次吃饭前,都提醒学生去洗一下手,日子久了,一到吃饭时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洗手,这就是一种习惯„„这些习惯一旦我们习惯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生活中如此,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洛克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可以用规则教得好的,因为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你认为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就能自然而然发生作用了。”我们班的孩子,每次一篇课文学习下来,总会请家长报生词给自己写。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每次课文学习结束,我都会要求学生回家请家长报词语进行听写,久而久之,它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良好的习惯了„„之所以学生能主动回家听写,我想是因为习惯了,因为习惯了这种习惯!

“习惯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情。”我们不光要求学生习惯做好的习惯,对自己更应该如此要求。

平日里,白天上班期间,我总感觉忙忙碌碌的,没什么时间看书学习,其实只要我们挤一挤,时间总是有的,我告诉自己要将挤时间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并习惯这种方式;最近,我和许多同事一起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刚开始几天,面对突然多出来的学习,又是要观看视频,又是要完成作业,还要参加讨论,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然而,现在这种感觉已经走远了,我想这是因为这种学习已经成为我每天的一个习惯,而我也开始习惯这种习惯了„„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篇7

任何一个阶级或任何一个政党, 发展教育、兴办学校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本阶级或本政党服务的。新兴资产阶级当然也不例外。17世纪到18世纪是英国社会流动性最大的阶段, 转型时期出现频繁的社会流动, 受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社会分层体系发生变化, 开放的社会阶层为个人改变社会地位提供了流动机会, 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财富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向上流社会流动。此时, 英国社会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文化知识, 学习如何使用贵族的语言, 模仿贵族的衣着方式, 培养美的意识、价值观和风度等打造新贵族阶层, 使其具备贵族气质。此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强烈要求教育能够用创新且贴近现实普通生活的教育方法培养出经验丰富的实业家绅士。在洛克之前, 卡斯蒂格朗、蒙田、培根等人就表述过绅士教育思想。蒙田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的恰恰不是语法学家或逻辑学家, 而是一位绅士。”蒙田认为, 一名年轻绅士的诞生除了需要习得传统意义上的知识, 还应通过生活和行动来了解世界。

因此绅士教育观念的提出与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而洛克能在《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理论做出系统的阐述, 进一步完善绅士教育观的理论体系, 这与洛克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洛克曾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先后在教导沙夫茨别利伯爵及爱德华·葛拉克绅士两家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教育漫话》就是在洛克与两个家庭沟通书信的基础上得来的, 洛克施教的对象是资产阶级权力集团的孩子, 因此《教育漫话》中的经验和书信体现的正是这一阶级对于孩子发展期许的方向, 这些实践经验也进一步促使洛克提出和完善绅士教育体系。

二绅士教育培养的目标

《教育漫话》在洛克自己的定义中“只是针对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各种目标, 以及一位绅士的儿子的教育所发表的一般意见”。他在《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理念所追求的培养目标既非教士, 亦非未来的学者, 而是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优秀公民。绅士教育意在让受教育者摆脱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无规无矩等陋习, 进一步培养其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及美德,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公民, 使他们成为对资产阶级革命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绅士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 因而没有必要熟悉一切科学的对象。比起培养专属领域的集大成者, 洛克所认为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过是培养一个优雅的人。洛克所要培养的绅士, 除要有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外, 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德行、智慧和礼仪。他们不管作为一个私人, 还是作为国家统治的参与者, 都必定掌握了关于人的知识。他们身体强健、德才兼备, 外可御敌、内可安邦。在洛克的心目中, 似乎这样的绅士才能成为自由民主社会的真正守护神, 这种人才能顶起执政者职责重大的皇冠。

三绅士教育的教育内容

1. 健康教育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健康教育置于首位, 虽然字数不多, 但是却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洛克认为绅士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 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单而充分的描绘。”在健康教育方面, 洛克一再强调反对溺爱, 注重培养孩子养成一种清教徒式的简朴生活习惯, 注重身体的磨炼, 以此来造就强健的体魄。他认为儿童年龄越小, 就越要有所节制;儿童越缺乏理性, 就越应当受到管教者绝对权力的约束。好的习惯一旦从小养成, 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洛克在书中从习惯培养、锻炼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单直接的原则, 甚至有些原则在现在看来还有些残酷, 如提到一条:脚要习惯于冷水并常常与水保持接触。要想把书中提到的这些资产阶级的“少主人”培养成合格的绅士, 成为资产阶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此锻炼而来的强健体魄是必须具备的资格和称职条件。

2. 德行教育

“读书、写字和学问, 我也认为是必需的, 但却不应成为首要的事物。我想, 如果有人竟然不把一个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 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家伙。”从以上《教育漫话》的摘录中, 我们不难发现洛克将德行看得比学问更重要。

在德行教育中, 洛克强调“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正如身体的强壮在于吃苦耐劳, 精神的强壮同样在于吃苦耐劳。一切德行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虽然欲望倾向于一个方向, 一个人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洛克强调资产阶级的“少主人”应当在吃苦耐劳的过程中培养坚忍、克制、理性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导和培养下, 这些资产阶级的“少主人”才能成为掌权者所希望的, 他们本阶级所需要的绅士集团。

洛克在德行教育中还十分注重对孩子良善品质的培养, 如仁慈、慷慨大方、处事公正、诚实等。洛克认为孩子以作恶为乐, 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性情, 是一种从习俗和交往中得来的习惯。以往历史上谈的战争与杀戮, 赋予征服者 (杀戮者) 荣耀是非常错误的, 而保存整个人类是人人应尽的责任。所以洛克强调要培养儿童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们对于下级的人, 卑贱的人, 尤其是仆人, 言谈举止都要习于以礼相待。”洛克还极力谴责撒谎, 认为撒谎不仅是一种极坏的品质, 是许许多多恶德的根源和庇护者, 还是遮掩任何不良行为的一种极简便的方法。此外, 在德行教育中, 洛克提出教师和家长的德行作为榜样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3. 知识与技能教育

洛克指出:一个人要想做好任何事情, 一次就不可学得太多。学生绝不可把学习当作工作或任务。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情感到厌恶, 原因只是别人把那些事情强加给了我们。此外, 洛克还说明了学习地理、算数、天文、几何、年代学、历史、伦理学、法律、文体、自然哲学等学科的最佳顺序和时机。在提高学生阅读、写字、图画、速记各项能力方面, 洛克也给予了许多方法和建议。洛克还对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指出教师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4. 家庭教育

“白板说”强调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 为避免白纸在一开始就在家庭生活中被画上污迹, 保证资产阶级绅士教育的纯正性和高贵性, 洛克便提倡和支持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的观点。洛克所处时期英国学校教育环境并不好, 这让洛克看到了学校教育的许多弊端。“我相信, 凡是请得起家庭教师的人, 可以借此使他的儿子学到更优雅的举止, 更加刚毅的思想, 同时还能学到什么是有价值的, 什么是合适的, 而且知识能掌握得更透彻, 成长也更为迅速。关于这一点, 我并不责怪学校里的老师, 也并不认为他能做到。”总体来说, 洛克生活时期的家庭教师的素质远比学校教师素质高, 这也和当时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5. 细节教育

《教育漫话》在对“如何立规矩”“如何对待子女的各种要求”“如何纠正好玩的毛病”等的论述中都注入了点点滴滴的细节教育。对于细节教育, 洛克称“以上这些, 是我所想到的教育一个年轻绅士的一般办法。虽然我觉得, 这些方法会对儿童的整体教育发生一些影响, 但我并不认为, 它已包含了所有的具体细节, 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教育方法”。这也体现了洛克在细节教育中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性等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四绅士教育的教育方法

1. 确立榜样

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你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 并请他们就这些榜样的美或丑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那么这样的榜样比任何说教都具有更大的力量, 去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

2. 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中常用的方法, 洛克也不例外。但是洛克不主张物质奖励与体罚。洛克认为人类虽然有贪图享受和避免痛苦的本性, 但是采用物质奖励或体罚儿童是有弊端的。因为采取物质奖励去讨得孩子的欢心, 等于纵容孩子在物质上的奢欲, 因而难以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优良品格。同样, 随意体罚儿童也是不可取的。洛克认为体罚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 所造就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洛克重视的是名誉上的奖励与惩罚。他认为, 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 儿童一旦具备一定的名誉感后, 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在使用精神奖励与惩罚时, 要注意“隐恶扬善”, 即斥责要在私底下进行, 赞扬则宜公开进行, 以扩大奖励意义。

3. 说理

洛克认为任何应守的德行和应戒的过失都可以用说理来进行教导,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说的理应与受教育者的年岁相适合。不可对儿童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明白通畅, 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性情和喜好, 唐僧式喋喋不休的说理方式反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教育者情绪宣泄的工具。

五绅士教育的启迪

虽然在特定的时代和阶级背景下, 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有许多的局限性。比如它是专为资产阶级贵族子弟设计的, 对于穷人子弟视而不见。有意思的是, 洛克所强调的“人道主义”从某种层面上讲, 在建立的本质和根基上反而是与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相矛盾的, 其终究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教育途径上, 洛克认为绅士教育最好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 对学校教育持有否定态度, 观点显得略为片面化。在教育的作用上, 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教育与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 更没有认识到教育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 具有教育万能论倾向。但是, 《教育漫话》中所描述的绅士教育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帮助我们从宏观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欧美公民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社会发展与稳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 具有一种主人翁的公民意识蕴含其中。反观中国当代教育, 教育目的的落脚点往往小家子气十足, 甚至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接受良好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发展的意义着眼少之又少。如此小家子气地审视教育态度投射出中国社会对于教育目的和作用认识上的不足, 而洛克的绅士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意识到这样的不足, 审视这样的不足, 改进这样的不足。

2. 其崇尚德行教育的路线对独有的中国式情理社会的启迪

现代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代代相传有一种特有的人文情理蕴含其中。这些情理很多时候比法律更能约束和管理我们的行为。比如你大姨妈的三姑婆问你借1000块钱, 法律更倾向于指导你让她打借条, 但是正因为她是你大姨妈的三姑婆, 所以中国社会的情理告诉你不好意思让她给你打借条, 而中国社会很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后者。这种法律与情理对撞的现象是中国社会特有的, 在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突出地描绘了这样的矛盾。而洛克在绅士教育体系中所推崇的德行教育启示着我们可以将更多的德行情理教育内容纳入到中国当代教育的体系中, 将它规范化、条理化地进行疏导, 这对我们法治社会辅之以情治十分有利, 也是对中国社会独有的社会评判标准矛盾的一种调和。

3. 关注健康教育, 塑造孩子强健的体魄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的绅士教育体系中十分关注健康教育, 认为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教育的根基。而中国当代教育也呈现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的趋势, 在已有的带有应试教育的机制中将体育项目纳入考核内容 (如中学升学考试附加体育项目) , 这也可以说是社会重视健康教育的一种举措, 只是其中多少带有应试体制的无奈。人的漫长一生可比做一场马拉松跑, 开始领跑的选手并不一定是最终的胜利者, 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甜的人。拥有强健的体魄,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孩子才拥有了后发制人的最基础条件之一。

4. 关注孩子个体差异, 因时因人采用合理教育手段

洛克在细节教育中渗透着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理念, 他认为自己提出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位受教育者, 具体的教育措施要教育者在实际教育环节中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当时情境中的教育契机灵活安排, 这也是体现教育者教育智慧的最佳时机, 也对中国教育集体教学一个路子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质疑。但是中国教育的这一现状和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体制等多种因素相关, 想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阻碍重重, 但是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逐步完善。而日渐兴起的多样化的集体教学模式也正是对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的有力还击, 是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育现实存在的矛盾的调和尝试。

摘要:英国著名哲学家, 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虽然洛克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倾向, 但是他在《教育漫话》中所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绅士教育提出的背景、绅士教育培养的目标、绅士教育的内容、绅士教育的方法及绅士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启迪五方面梳理了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体系的内容阐述, 以期加深对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解, 并引发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傅任敢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谢桂新.洛克的《教育漫话》与漫话教育[J].教育评论, 2014 (7) :147~149

[3]谢郁.洛克的教育思想探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9) :175

[4]李廷军.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120~123

[5]陈洁珂.浅析洛克的教育思想[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73~75

[6]张冰、王晋.《教育漫话》之要旨解读及启示[J].新教育, 2014 (11)

[7]杜京容.洛克的智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 (3) :130~133

[8]郭小香.洛克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5) :131~133

[9]申晓菊.从学生本位思想看洛克的《教育漫话》[J].青春岁月, 2013 (7) :274~275

从洛克的《教育漫话》微探师德观 篇8

关键词:洛克;师德;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英国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他认为,人的意识没有天赋的观念,人一出生就如同白纸一张,可以任意涂改,不管是感官方面、心智方面、德育发展等方面,都源于外界作用于人的结果,这是其所提出的“白板说”。[1]可见教育方面的教师引导作用,当然《教育漫话》中也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绅士教育的意义,借此对于师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师德的首要定位----传道育人,以礼服人

《教育漫话》中洛克所明确的绅士教育,是在于培养谦谦君子,必须是德才兼备的绅士,同样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品德至上。这也说明了他反对把人或学生教育成只知理论不懂实践的书呆子。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定位有这相同之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理念也是以德为先,以礼为先,把对人的德行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其他的相关技能比如,知识的积累、审美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都是以“德”以“道”作为基石,也与“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如出一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承担授业解惑者的一种角色,其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有没有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没有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外,德行怎么体现出来?人们平时生活礼仪就是其表现方式之一,洛克再起《教育漫话》中也提出“要想把一个年青人培养成理想的状态,做教师的人自己便理应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此外还要在学生的年岁需要范围内经常遵守”[2] 所以,作为导师,要想把自己的学生培育成知书达理之人,其本身也应具备且善于表现礼仪。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又有多少教师能否坚持自己的那颗初心?----要求学生自习课看书复习而部分教师自己却悠然自得在讲台玩手机;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而某些老师穿着不整甚至有些暴露……如此,怎么能让学生信服让大众信服。由此可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德行没有礼仪其才智会变成让人瞠目结舌的大笑话,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良好道德认知的养成,所谓为人师表其意义也在于此。

二、师德的灵魂体现----关爱学生,关注差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内心自然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愫,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杠杆,洛克认为关心爱护学生不是所让学生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在平时相处的过程中向家长或朋友一样关爱他们,态度温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放低自身的高姿态,与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学生才乐意向你倾述,才会感受到与导师相处不拘谨拘束。[3]真正的师爱是要对自己、对学生以及对国家负责,真诚的关爱、尊重学生;当然关爱学生的方式是不尽然相同的,因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心理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特色,能使其余他人区分开来;两个个体很少能用完全的一样的方式去教育。”[4]所以作为教育者来说,是很难运用同一种模式去对待学生,因而需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善于发掘不同个体的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而日渐兴起的差异化分层次的集体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尝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主动营造教与学的和谐氛围,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一对主要矛盾,而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作为主要的一方只有基于对学生个性心理了解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关爱学生,发挥自己德才魅力有意识地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5]从洛克的师生观当中,不难发现他所崇尚的和谐的师生观与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相近的,正如孔子的师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弟子互相讨论、互相切磋,在这种宽容互动的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及其表现欲望得到了彰显,师生关系也较融洽,从中教育者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

三、教师应辩证看待惩戒思想,完善自身德行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蕴含了教育惩戒思想,惩戒是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否定,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其不同于体罚(身心遭受痛苦)意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 “鞭笞是惩罚儿童方法中最坏的一个,所以也是最后一个;一切比较温和的方法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才可以采用;其实别的温和方法,如果使用得当,鞭笞是极少用的着的” [7]在他看来这种违背身心发展的教育措施,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境地。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方面不能够滥用教师的权威,否则其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在当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令禁止类似体罚等不当的惩戒方式,绝大多数人已发出对于惩戒教育的否定和质疑的声音。即便如此,就好比如果奖励不得当的话会产生一些连锁反应,可见教育惩戒并不必然地会产生相关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辩证的看待惩戒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在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环境中不无例外的在或多或少的运用着惩戒教育的手段,在学校的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表明惩戒有其教育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究其问题不在于是否完全否定惩戒教育,而是要掌握惩戒教育的火候,灵活运用惩戒形式,提倡温和型惩罚,把尊重与惩戒相结合,合理运用荣辱型惩戒方式:尊重与羞辱,洛克指出人一旦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这两者是对其心理最有力的刺激,正因为这种刺激会促使其走上正轨。[8]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白板说”“绅士教育”“礼仪教育”“惩戒教育”等等,而且上述的相关内容本身也涵盖了对于作为教育主导角色的教师师德教育方法等领域,所以研究洛克的师德思想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8~124

[2][4][7]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沈文虎,略论洛克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J].科技与教育 2008(12).

[5]孙丽霞.谈儒家师德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4(9)

[6]牛金成,魏鋆.论洛克教育惩戒思想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3)

上一篇:学校结核病宣传资料下一篇:学院教学工作总结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