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共12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的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 ——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
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思想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必然要伴随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但是,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中国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的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特色在哪里?我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有特色。第二,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带来了许多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浸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念,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选择先进的优秀的精华,例如他们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开放意识、进取精神等。同时要摒弃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适合于西方而与我国国情不符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浸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新美德。
第三,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极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明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20年中,我们现在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将成为祖国建设的骨干,他们的成长将关系到中国传统美德能否传承下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问题。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让他们身体力行,形成习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这个道理,为了让少年儿童牢记各种行为规则,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一方面让儿童识字学知识,另一方面学习传统美德,身体力行,铭记在心,从而形成习惯。这些读本今天当然不能再用了,里面有许多封建的东西,但是其中有许多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还是应该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应该有新的读本,选择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编纂成册,让青少年广为传
诵,并指导他们努力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汇编出版《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丛书》,很有意义。选择经典古籍中适合青少年阅读并具有时代生命力的内容,让青少年阅读背诵。有些内容可能青少年一时还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他就会懂得其中深奥的道理。我小时候也读过一点四书五经,如小时候背《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时并不明白,现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小时候读《论语》时背诵的,现在成为我的座右铭。可见,小时候趁记性好的时候读点、背点古籍是很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提倡如过去意义上的读经。中国的四书五经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道德,与今天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经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养心的道理,即前面说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体育教学,培养
邓小平同志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1], 并明确提出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要求”。面向新世纪, 我国高等学校已经确立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通过中华美德教育懂得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可帮助大学生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含意
从丰厚的中国古代道德资源中挖掘、选择, 确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德目:即,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构建有效的运行模式成为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项目。本项目经过研究、探索、创新, 构建了5种传统美德教育的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运行模式, 即:传美课讲授模式、学科渗透课模式、主题活动模式、内容结合模式和环境陶冶模式。本着“古代存在, 现代需要”的思想, 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历史及故事, 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2 对高校加强中华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再认识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是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前提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学生在中华美德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作用持肯定态度的占89.4%, 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大中华美德教育力度。在美德教育的内容方面, 35.4%的学生认为诚信对其影响最大, 33.6%的学生认为修身的美德值得发扬。由此可见, 即使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统美德仍占有一席之地, 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1 高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从个人道德发展的需要来看, 人具有道德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但人的道德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康德认为, 自然人具有向善和向恶的双重自然倾向, 而在完善人性使之不断向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较之于家庭和社会的美德教育, 学校在对于个人道德的形成中起着指导和定向作用。其次, 从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来看, 随着学校的社会化, 现代学校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事业中。学校不仅是社会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更是社会新道德的创造者。第三, 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来看, 只有用道德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的意识由自发到自觉, 最后内化为本然的需要,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美德教育在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同时, 也成为学校维持良性运行的方式。
2.2 知识经济社会中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教育作为更开放的教育系统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历史及故事, 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高校的中华美德的教育只是一个子系统, 它本身并没有完全的自立性, 客观存在的成效还取决于另外一个大的子系统即社会对传统美德的教育, 所以高校中华美德教育的途径势必要突破学校, 走向社会, 并获得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 中华美德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其他学科 (如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咨询等) 的支持, 所以高校应动用所有的教育资源来设计和安排美德教育。具体说就是以学校为支点和圆心, 以大学生可能的认识活动以及思想感情涉及的范围为半径, 开辟知识经济时代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以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2.3 高校体育教学中美德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有着独特的形式和教学特点, 正是这种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3.1 对学生求索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 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 并充分运用场地、器材、地形、地貌、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取的藕神和创造力, 给学生以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教师要因人而异,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求异,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引导学生破除思想一化, 墨守成规, 培养其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 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 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粉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蔽见, 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一探索一结论”的方法, 增强训练, 反复强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3.2 对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经典活动, 制定合理的规则, 使学生明确拼搏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也可将其改为“不公平”的练习形式。如蓝球运动中骨干学生与非骨干学生不相等人数的对杭赛, 这种形式, 即调动了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练习不认真的态度, 又减轻了非骨干学生的心理压力, 树立奋力拼搏的信念,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愈识。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竞争中摔打, 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也是对学生的锻炼与考验, 鼓励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 培养其经受挫折的能力。在教学中, 也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摘感体验, 其中包括经受一定的辛劳和痛苦之后的快乐体验, 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练习过程中的愉快时才能以苦为乐, 乐在其中。
2.3.3 对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人与人之间发生频繁的合作。学习一个动作、练习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 如果没有同学的合作就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同学的爱, 集体的温暖, 从中受到教育。通过游戏和比赛可以让学生明白:集体比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和决定全队胜负的。只有通过全队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战胜对手, 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树立为集体争光的信念, 培养其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69.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昌盛的世界里。
2.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越来越重要。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但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融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
3月6日,在白石山六中德育校长田永香及校团委的组织下,在各个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下,我校成功的举办了以“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的黑板报评选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使同学对雷锋精神有进一步的理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次活动有一定的评选细则与标准,包含着板报的文字设计、图片设计、内容选择与整体效果方面。从全校初一至初三18个班级中以年级为单位,评选出三个级别的奖项。本次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各班学生干部积极的到图书室、微机室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关于雷锋的故事与光荣事迹等。所以各班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雷锋童年时代是怎样对待学习的,也有雷锋当兵后是怎样工作的,还有雷锋式的当代人物列举等。各班板报内容精彩纷呈,各有特色,使得负责评比验收的各位领导与老师频频点头称许。
本次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使同学们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相信,在学校“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中华美德”班级黑板报评选活动的带动下,校园内的雷锋精神氛围会愈加愈浓,学校的德育工作会更上新台阶。
说起雷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五十八年前的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夜之间,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我们彻底地记住了这个来自湖南的解放军小伙儿。
一次,雷锋与书记下乡,他被一颗螺丝钉差点绊倒,便一脚将它踢到了草丛中。书记问:“那是什么?”雷锋回答说:“是一枚螺丝钉。”书记听罢,弯腰将其从草丛中捡起,雷锋不解。书记说:“雷锋,你瞧,一枚螺丝钉,虽然微小,但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缺了我们任何一人都不行。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雷锋听了连连点头。此后,雷锋就一直以一枚螺丝钉来要求自己,争做人民的帮手。
是啊,螺丝钉虽然微小,但是缺少了它,机器就不能正常运作。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螺丝钉,他们都在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当代雷锋”郭明义是鞍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管理员。他3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身边弱势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给300多名濒临绝望和无助的家庭带来生的希望。他还是180多名特困中小学生的资助者;他无偿献血累计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而近来,他为贫困儿童捐款助学超过工资总额的一半。总之,他做的好事一火车,数也数不清。
新时期共产党员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900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
也许这些人只是一缕阳光,但是他们为照亮黑暗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也许这些人只是一滴水,但是他们仍旧孜孜不倦的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也许这些人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我相信,他们用一生坚守了自己的岗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演讲人:吴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那门上插着的艾草,那满堂飘着的棕香,五月初五,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今天我便想跟大家说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也要关注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
许多旅居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国外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我们的传统,依旧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我们的民族节日,他们用这种方式寄托着对祖**亲的思恋,继承的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而生活在祖国怀抱的我们却逐渐将它们遗忘,那么多的传统风俗已经快要退出历史的长河。
2004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它何以成了韩国人的节日呢?可能在你的脑中有无数个问号,感叹号,无论如何认为,我们都应该好好深思。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情何以堪?
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能要求自己牢牢的记住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并在那天用我们的传统习俗向我们的亲人送上节日的祝福;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古诗词里的意境无穷无尽;先辈们的思想值得深研,先辈们的文章值得一品。
同学们,让我们逐步把祖国的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我们的思想,时时来勉励自己。在我们教学楼的文化墙有中华民族优秀诗篇、做人的基本准则、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故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要你用心,你就一定能有所得。
美德: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同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而勤劳、勇敢、节俭、诚实是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首已经过去的2008年,正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所以才有太多的事令人感动,太多的人令人震撼。抗震勇士气壮山河,奥运健儿扬威赛场,航天英雄九天揽月,中华儿女以崭新的姿态豪迈地走向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九岁的小英雄林浩,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了在轮椅上右脚穿着红舞鞋的11岁的北川女孩李月。
今天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和美德,又体现了现代人的气质和当代中国少年的风采。孩子们的事迹有如多棱镜一般丰富多彩:他们生死关头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山崩地裂时沉着镇定、乐观自信;困境中机智、冷静。他们在绝境中选择坚持;在混乱中选择秩序;在悲痛中选择坚强。“敬礼男孩”朗铮,透现出一种感恩之心;背着妹妹行走几个小时脱离险境的男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可贵的亲情。同学们,我们从这些英雄少年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少年的“美德”。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都知道,曾经有多少烈士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我们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下面,我就为大家讲一讲关于女革命家秋瑾的故事吧。
出生于官宦家庭的她,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来到东京留学,并且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从此,她便四处发动人们参加革命。在安庆起义失败后,人们都劝告她离开紹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呈。她坚定地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做牺牲。果然没过多久,清朝士兵便抓走了秋瑾。但即使在满清权贵的威迫利诱、严刑逼供下,她也丝毫没有泄露革命的消息。仅仅挥毫写下了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第二日凌晨,秋瑾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秋瑾同志为了追求祖国富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呼唤民众的革命意志,依然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这些仁人志士是值得我们铭记于心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他们自觉肩负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重任。多少人背井离乡,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国家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和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当我们每天清晨背着书包,满怀求知的渴望来到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劳?上课时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成长,那是老师们精心备课,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来把我们引导;上学路上我们路过的街道整洁干净,那是清洁工人们在晨曦中一点点把它打扫;午餐时,我们坐在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那是农民伯伯们顶着烈日、历经风霜、辛勤劳作把它们创造……还有很多很多,似乎很难说尽。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分担着不同的任务,尽职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地球的美丽,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天早上,我下楼打羽毛球,看到草坪上杂草丛生、还有一些生活垃圾。我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便下定决心清理杂草和垃圾。我于是放下了羽毛球拍,开始拔杂草,捡垃圾。不一会太阳红着脸羞答答的从天边一纵一纵的慢慢升起。我脸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停往下掉。这时跑来了几个小朋友问:“姐姐,你拔这干啥?”我边擦汗边说:“我们的社区这么美丽,有的人却不爱护它,乱丢垃圾,我们是社区的一员,有义务保护它,你们说对不对呀?”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对,我们也来拔。”我们几个边拔草,边唱歌,一会的功夫我们就给草坪上的杂草和垃圾清理干净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心里美滋滋的。
传承良好家风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自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等等,这些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所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还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风气。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那不太稳健的脚步,那微微荡起的水花,还有孩子那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广告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亲,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美德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诚信”则是中华美德中的一大部分,诚信,即真诚,守承诺,讲信用.同时诚信也是每个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信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的思想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说过。所以,我见了长辈和老师,都会有礼貌的问声好;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会向司机叔叔、阿姨问好;就是和妈妈在路边买菜买水果后,也会和小贩叔叔或者阿姨说声再见。更不要说在家里了,我有好吃的也会忍着肚子里的馋虫,先让爸爸妈妈吃。当然,爸爸妈妈很少舍得吃我的好吃的。
在我的家里,妈妈经常通过给我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个“贝贝熊丛书”里的《实话实说》: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台灯,还向妈妈撒了谎,最后他们认识到错误。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就对我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包括小朋友,做了错事及时承认并努力弥补和纠正,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能撒谎。如果撒谎,别人对你的信任就会像故事里面的花瓶一样,被打碎了,就很难粘起来了。
爸爸妈妈还经常给我说,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能让别人的就让别人,吃点亏不是坏事。可是我做的并不好,我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时候爱和小朋友较真。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课间玩耍的时候故意把我挤到桌子角上,把我疼坏了,我一生气,又把他挤到了别的桌角上。就这样,我们发生了争执,不欢而散。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情给爸爸妈妈说了,妈妈说:“小朋友闹着玩,你不必当真。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笑笑走开就算了,不要斤斤计较,大度一点。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我以后要注意,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努力做到不斤斤计较,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近代东亚教育、科学的发展,曾借用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观念接引西方近代科学,是朱子学观念在中国学术近代化发生积极作用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子学的格物论有益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外,还应看到朱子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于晚近受到大家重视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因为朱子的格物说的确不是朝向某些专业的科学研究,而是重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宽阔胸怀。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则是关于经典文本学习的课程,经典的意义在于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筛选过程中经历选择而积累下来的精华,对经典的不断学习与发展是文明的传承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朱子所始终重视的一点。由此可见,对于当代的通识教育来说,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朱子的四书著作中,对《大学》的研究和阐发,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达了朱子的儒学思想,《大学》固然着眼于成年读书人的修身,但也关注社会风俗的改善。如其《大学章句序》的最后一句:“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达出,不仅学校教育着眼于全民,所谓“当世之人无不学”;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不仅与“治隆于上”有关,也与“俗美于下”有关。因为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对士大夫来说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结果,“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学习者经过学习,不会脱离人伦日用,而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职分,在其本职位置上尽其分尽其伦尽其职、尽其力尽其心尽其性。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其力,国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个人命定的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学,朱子则由此阐明儒家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移风易俗,指出化民正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学蒙学著作也很多,是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小学》《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在福建可使朱子的这些著作与目前流行的《弟子规》一起,古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南宋以来对社会风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01-06
传承中华美德发扬民族精神06-05
学习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美德演讲稿07-01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敬老新风讲话高12-06
传承孝德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10-0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中华美德演讲稿06-26
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06-23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750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