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游记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首都博物馆游记(精选6篇)

首都博物馆游记 篇1

我们首先来到顶楼的中国历代货币馆。我了解到中国最早是用贝壳当货币的,那时的人们称它为贝币在夏代末年,它被当作交换的媒介。商代时慢慢地用了齿贝,而当时真正的贝很少,又有很多的仿制贝,有石贝、蚌贝、骨贝、铜贝等。五个贝穿一串,二串为一朋,二十个朋在当时就可以买一个奴隶,而五十个朋就可以买一匹好马。我们现在很多的字也都和贝有关,如:财、赏、赐、贵、责、则等。之后,贝币变成了称量的货币,它们是一小块,一小块通过每一块的大小来决定这一块的价值。随着时间慢慢的向前推进,出现了各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铸币,有后来出现了刀币,接着是圆币,最后到了我们现在用的纸币。在该馆中还有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货币。

接着我们来到了旁边的中国明清家具馆,看到了明清时期很多雕刻精美的各式家具。从家具馆出来我们又到了中国古代玉器馆,看到了远古时期的各种玉器,有的得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文,有的加工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给人诸多想象。我们又来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我看到了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服饰及配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和一些奇形怪状的面具。参观完了顶楼,我们到了下一层。这一层主要是一些大师的书画,让我想到了自己写的字,真像人们比喻的那样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样。我当时就暗暗下决心好好练字。二楼是以陶瓷为主的,有距今约4950年的崧泽文化―黑陶镂空双层壶、商代的青釉弦纹尊宋代五大名窑的陶器、一直到乾隆时期制作更佳精细、色彩更加鲜亮的景德镇的陶瓷,还有我最喜欢的青花瓷,我还拍了好多青花瓷的照片。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楼,听说这里有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西周孝王时铸造的“大克鼎”。它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宏伟,口沿下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条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此鼎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刻艺术的成就。我站在大鼎前边看边想:不愧为是镇馆之宝,也为我们祖先的铸造工艺而折服。我们还在自愿者的解说下,学会看青铜器上龙图和凤图等等。在中国古代雕塑馆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雕刻的惟妙惟肖的菩萨石像,又点遗憾的是有些菩萨石像的一部分没有了,真是有些美中不足。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依依不舍的跟着妈妈离开了博物馆。这次的参观之行让我受益匪浅,初步见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想等我再大点,知识面再广点时再来参观,那时我肯定有更大的感悟。

暑假作文:荷园游记

泛泛小舟,古木外座因沾水而变得金光闪闪,船桨轻轻掠过浮着荷叶的湖水,似一只灵快的燕一般。身坐独木舟,手轻轻放下,就能采到一片片荷叶。舟掠过水,回头望去,便是一道道水纹,在阳光下闪过。即使水纹只能活些许时间,在灿烂、纯净的阳光下展现醉美舞姿,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美,水纹也此生无憾了吧。如此境界,竟似回到那一千年前,那纯净世间。那一抹阳光,竟是如此的纯,渐渐映射出荷的影子,映射出我的眼眸,映射出世间的一切一切,包括那流水般的时间。

船夫的浆依旧慢慢掠过水面。也许是过了几秒,也许是过了几千年,但那只不是人间之神眨一下眼睛的时间罢了。到了荷丛。荷原本是最清丽不过的了,只是人手栽培,玷污了纯洁的本意。如今这荷是自然生长,经过大地的洗礼,雨露的喂养,更是纯洁。荷丛内荷更为茂盛。时间还比较早,荷花只露出几个小脑袋来。荷园却大得很,所以时不时冒出几多荷花来。倒也有些争艳的花绽放。若是在平地,仅几株花朵未免单调,倒不如一片荷叶好看。但在湖水上,有荷叶、湖水的陪衬,倒越发显得娇媚、出众了。荷叶自然还是以往的默然,平日有花只是陪衬,现如今荷花尚未开,荷叶突然成了光彩炫目的主角,荷叶似乎没什么准备,也没细细打扮,却透露出一股清纯之气。深绿,墨绿,碧绿,叶绿,浅绿,翠绿,嫩绿,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观者甚至怀疑这不是往常的荷叶,反倒是一位位荷仙变幻而成。荷叶如同一张张只被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花那样,浑若天成,美得自然,脱俗。

博物馆漫游记 篇2

英国文士乔·欧斯本生前放出狠话:“我若死去,请将我葬在大英博物馆旁,我可以时刻去溜达一下。”据说乔老爷是大英博物馆死忠粉,一生去过上千次,最后一次扶轮而行,知悉恐与该馆永诀,竟不禁潸然泪下。虽明知无望,但话还是要讲出来,博物馆在文人墨客心中的魅力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学者兼旅行者,每每出国、出境旅行、讲学或访问,我首去的地方也是博物馆。十多年来,我去过的境外博物馆大约有几百家,当中既包括意大利乌菲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等享誉世界的殿堂级博物馆,也包括胡志明战争博物馆、艾特乔格美术馆、台湾文学馆与杜克大学艺术馆等不为人知的小众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丰富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眼界,使我对世界文明有了更加直观、细致的认识。

全美博物馆各色各样

博物馆英文是Museum,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国外的博物馆和我们常说的博物馆,严格来说不是一回事。

以世界上博物馆体系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全美博物馆各色各样,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我们所说的博物馆(Museum),主要是历史、专题类博物馆,譬如专门介绍北卡州历史的“北卡州博物馆”、华盛顿的“革命女儿会博物馆”等等,这类博物馆与我们的“省博”、专题博物馆(如“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相似,主要陈列一些文物,当然也会间或准备一些互动设施、电子问卷等等,让参观者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另一种则是艺术馆(Art Museum 或 Museum of Art),这在知名大学或是华盛顿、纽约等大都市最为多见。所谓艺术馆,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各地文物馆”,特别在美国这个历史不长的国家里,尤其喜欢拿他国的文物做陈列。如阿尔巴尼纽约州立艺术馆、弗吉尼亚艺术馆等“省博”,时常可以看到埃及木乃伊这种全世界很难看到的文物,而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则是世界东方文化的典藏重镇,中国的青铜文物、明清字画等罕物在该馆数以千计,非眼花缭乱所可以描述也。

至于名满世界的大都会艺术馆,其琳琅满目更不必说。我有一位朋友执教哥伦比亚大学多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没有看完过大都会艺术馆!”

第三种就是在美国非常多泛的“美术馆”(Gallery),有人将其直译为“画廊”,此说颇不严谨,画廊卖画,但美术馆的所陈列的画作却不出售。在美国数以千计的美术馆中,所陈列的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雕塑,当中既有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也有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譬如北卡州美术馆);二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这些油画多半是富商捐赠,因为中世纪的宗教油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油画是人类美术史的巅峰,因此这些作品在美国的美术馆里堪称数不胜数;第三则是美国本土的油画,既有“哈得孙河学派”的风景画,也有关于印第安民族风情的油画(这在艾特乔格美术馆堪称集大成)。但对于中国、东亚的画作,却在美术馆不多见,它们多半被当做“文物”,陈列在“艺术馆”内。

前文虽然是对美国博物馆分类的介绍,但欧美博物馆的风格基本上大同小异,因此欧洲博物馆的分类状况,前文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只是欧洲与美国相比,历史悠久的多,也没有美国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而已,毕竟全世界只有美国会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里展览全世界的文物。

世界的博物馆都不赚钱?

微信上有篇文章,称全世界的博物馆都不赚钱。此说大谬。

美国地广人稀,除了大都会艺术馆这种巨无霸,大多数博物馆内空荡荡没几个人。而且美国州财政的博物馆体系属于公共文化支出,隶属单列项,即我们所说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因此美国的公立博物馆根本不收门票,谁来谁走没有人管,服务员拿得是“死工资”,没有所谓的绩效。但有些博物馆会放置一个募捐箱,如果你觉得他们的服务不错,可以自愿捐一点钱,这些“飞来之财”会成为博物馆改善参观环境、提升工作质量的经济来源。

当然,美国的博物馆也做生意,和欧洲一样,美国的博物馆一楼都会有一个小商店,主营本馆特色的冰箱贴、记事本、圆珠笔、T恤衫等文化创意产品,少数规模颇大的博物馆还有一个餐厅(或咖啡吧),主要经营一些简餐(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样),但坦诚地说,我吃过好几家美国博物馆的简餐,味道确实不敢恭维。

因此,美国的博物馆可谓是相当自由,既不卖门票,也没人管。但在欧洲,情况则大不同。欧洲许多博物馆都需要在网上提前预约,每天有固定接待人数,盖因欧洲许多博物馆(如意大利乌菲兹博物馆、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等等都是老建筑改造而成,而美国多数博物馆都是新建筑。欧洲这些博物馆的建筑主体本身已经斑驳衰旧,再加上欧洲人口密度远远大于美国,若一下子涌入几千几万人,博物馆必然也承受不了。

在欧洲预约博物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你在当地居住很长时间,如果只是过客,可能只能保证看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一两家博物馆。因为有些博物馆的预约时间早已延期到几个月之后。如果你实在想去,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网上找当地的旅行社(中国很多旅行网站都有这种业务),你支付一定的佣金(这绝不是一笔小钱),让导游把你临时加到某个旅行团里,这样就可以“随大流”地光明正大进馆了。

而且,欧洲的博物馆大多数都卖门票,且价格不菲,这点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笔者在欧洲居留期间,去过不少欧洲博物馆,如意大利、捷克等地的博物馆都是“门票馆”,有的馆要价几十欧元才可参观一次,这与美国的博物馆相比,实在是太昂贵,也限制了不少真心热爱艺术、历史的低收入年轻人(如留学生们)的光顾。

你需要知道的“拍照礼仪”

与欧洲、美国相比,亚洲地区的博物馆则显得要更加方便。

譬如越南不少博物馆都收门票,但价格低廉,折合人民币无非几元钱一张,但无需预约。越南也算是东亚的文明古国,如胡志明市博物馆则非常值得一去,它隐居于闹市的一栋老楼之中,但却收藏了较为丰富的越南文物、文献。访客也不多,堪称闹中取静之所。

无论东西方,但凡参观博物馆,有个基本的礼仪要知晓,那就是拍照。

自拍盛行全世界,意大利的博物館门前卖的最多的东西,就是自拍杆。在欧洲、美国与东亚,基本上所有的博物馆都不限制拍照,但前提是一定要关闭闪光灯,否则对展品损害巨大。但是欧洲少数博物馆,明文严禁拍照,譬如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世界文化遗产: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这是欧洲少数对拍照行为严厉惩罚的博物馆,一旦发现,天价罚金使你吃不了兜着走。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于此时,曾关掉闪光灯,留影一张纪念。结果被当地文物部门知道后,抗议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宾尚且如此,我等游客若是犯此天条,结果可想而知。

欧洲人比美国人传统,因此其博物馆制度也颇为严格、苛刻,欧洲毕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欧洲的博物馆虽然清规戒律多多,但从来不愁客源。正是这种约束,反而使得欧洲的博物馆备受珍宠,全世界游客趋之若鹜。由是可知,博物馆的吸引力,归根结底还是由文明的魅力所决定的。

博物馆游记作文 篇3

山东省博物馆坐落在济南市经十东路上,它的外观造型独特,颇有创意,有圆有方,圆的是隆起的屋顶,方的是屋顶下的建筑。一进大厅,我们才知道这所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使用身份证或者驾驶证就可以申请观赏门票。幸好我们有备而来,否则就会被拒之门外。

博物馆共有四层,每层约有几千平米,展馆众多,可谓“星罗棋布”。我最爱的是“石器时代”展馆,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二个不同地区原始人类的不完整头骨,因为年代久远,下颚部分都缺失了,还有的头骨是经过修补的。展馆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陶器,陶器的样式不同,大小不一,陶器上的花纹很古朴,有的简洁,有的繁复,依稀可以联想到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场景、习俗和文化,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热爱。最令人拍手叫绝的当属薄如纸的“蛋壳陶”,它们造型巧妙,通体漆黑,厚度一般在0.2――0.3毫米左右,最厚的也只有0.5毫米,堪称鬼斧神工,在几千年前能做出如此精美绝伦的陶器实在让人赞叹不已。

博物馆游记作文 篇4

馆前立了一幅宣传画,让我知道这次书法作品的主人是唐桂文先生,他是市里有名气的书法家。进到一楼,这里平常就布置着书画,不过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二楼,就径直往上。时辰尚早,馆里多是常驻在此处的书画家,我听着自己一步一步登上楼梯的脚步声,感觉格外孤独,也格外紧张。终于,我踏上了那片充满灵气的地方。

闯入眼眸的是热情的阳光,除此之外还有墙上情态各异的书画作品。它们有梅兰竹菊傲然独立,有云绕千山缈然峭壁,也有十八罗汉普渡尊者,更有轻舞飞扬的书法字作。这是一间很大的房间,可是有那些迷人的书画,却让人觉得看再多也看不够,放再多也嫌小!作品除了在四墙上绕了一周,在中间立出的柜子上也找到落脚的地方。如此,厅里就形成了一个“回”字形空间,我从左壁开始,慢慢沿顺时针看去。一幅野壁兰花图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无形的风中,它的长叶是多么地飘逸灵秀,一汩清流直下更衬得它洒然自乐。

我看着它,思绪就如风中舒展的兰叶飘飘荡荡,心怀又像哗哗流水奔到白云缭绕的远方。听见了吗?兰与溪流的唱和,那是一支多么自在的歌儿呀!游过西施浣纱的荷池,品过肆意留影的行草书法,我又站在绵延的长城古壁上送昭君出塞。风沙迷眼中我仰望雁行斜飞,苍凉的琵琶声在烽火残烟后断续地传来,那位头戴风巾眯眼凝视远方的女子,你是否在留恋那难割难舍的乡土?“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看着这一首浩然大气的《正气歌》,耳畔不免响起金玉不屈的铮铮之声,文天祥的诗词带着他的一片丹心流传后世,这幅书法也格外的端正大气。

正当我沉醉于朱亭柳畔,一阵喧闹声将我唤醒。原来是一群低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风风火火地进来了,他们拿着自己的小手机在厅里跑来跑去,瞪着书画里的狮子老虎大叫:“哇,厉害啊!好厉害!”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自由又快活。闪光灯的眼睛不停眨啊眨,我的眼睛也不停晃啊晃。“我来写一笔!”一些小朋友还围在唐桂文先生身边,撸起袖子抓着毛笔,准备大展身手!大家笑个不停,笑声像海浪涌满了展厅,流出了窗外。

别了这方墨香天地,我又到一楼偏厅参观了真正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有石器时代的工具、汉代的串珠、宋代的瓶,也有近代我们桂平金田农民起义的资料文物。昏黄的灯光笼罩着一件件无言的文物,整个展馆就像一本书页褐黄的古旧老书,里面记载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农民起义军用过的衣、刀、藤盾、炮,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威风凛凛绣着“将军”二字的锦帽,被岁月沉淀的铁黑双刀,我更强烈地体会到那时的人拼杀时的勇猛气概。与展柜中线条流畅的沉郁古刀对望,我心里也生出一丝岁月悠悠的无穷意味。

博物馆游记作文 篇5

绕而入,沿道古石林立,茂木参天,恍若穿行神道,石牛、石羊、石龟、石蟾……古苑遗石一尊又一尊,或蹲或卧,灵气活现,若静若动,虽近在眼前,却如隔千万年之久远,是石,是神,独步千古。

站在博物馆门前,雄风浩气扑面而来,八尊灵石列阵肃立――“混沌初开”、“补天遗韵”、“云卷苍龙”、“凤御霄汉”、“紫气东来”、“秦岭叠嶂”、“终南灵秀”、“皇天厚土”。风起云涌,雄视八荒。

入馆门厅置石一方――“五蝠临门”。眼前亿万年残石门沧桑斑驳,在褚色石板门开裂缝中,钻出几簇水晶般石英花,向外怒放,若蝙蝠闻声起舞,带着吉祥与祝福扑面而来。好一块棱角分明的山体分解石,毫无后天磨蚀、冲刷痕迹,与生俱来的露骨的美,令人拍案叫绝!

进入大厅,一个秦岭石的世界,古老却又崭新,时光倒流,古风扑面,浩气满乾坤。有具象、意象、抽象,包罗万象;浮雕、圆雕、叠雕、复合雕,五色杂陈,绚烂异彩,这一切都被大秦岭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它们超越时空又在时空之中;突显传统又在传统之上;跨界各类文化艺术又容纳各类元素;包容各种名石之特色,又超其表、追其真、求其善、扬其美,独具风采。大自然无为而作,却千姿百态,瑰丽神奇,这正是秦岭石独有的风采。

中厅特置棕红色山形石一座,环视通体凹凸状,鳞甲遍布,沟壑纵横,变幻不定,冥冥之中,“楼观始祖”标牌大现,老子坐像一尊在混沌中显现,肃然巍然,澄澈空明。馆长多年前于终南山偶遇的奇石“虹光身”, 更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观石如见神,龛位上一神蟾,坐立长鸣,蟾身自然镶嵌鸡血红,若金鸡啼鸣,若奔马回首,浑身游丝金线仙气缭绕,如通红的火焰,光照人间,壮美不可言!此石也许是某一位在终南山灵修者的化身,像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曾在山岩上留下的身影,供奉者可励志焉。

细观每方作品,只见精神不见其石,天性飞扬。有虬结万状的图腾石、腾空而起的云龙石、阴柔飞舞的凤纹石、灿然大放的周文石、大秦一统的夔纹石、大汉雄风的流云石、大唐盛世的风韵石、上古史前的金文石、圣贤再现的修行石――每方石作,都是大秦岭、大中华龙脊血脉流淌所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惠。这每个艺术生命的跃动中,也都蕴含着作者二度创造中对传统文化的多少激情与参悟……

首都博物馆游记 篇6

龙年春节前夕,首都博物馆推出“祥龙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展览,延续了首都博物馆每逢春节推出一个主打生肖题材的主题型展览的传统。展览从2012年1月18日起至2012年3月20日止,力求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渗透着节日文化与喜庆的艺术大餐。

展览通过“龙的足迹”、“龙寓吉祥”、“龙的传人”三个主题单元,近百件不同类型的艺术品,折射出龙的形态的演变,介绍着龙文化的内涵。通过立体化、体验式的展示方式,贴近百姓,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北京年节喜庆氛围,从而更深地理解中华民族以龙呈现的民族精神。

新首博的每一个展览都在力求出新,本次展览透过龙文化的资料串联起龙形象和龙文化发展的脉络,又一次融入了设计者的智慧。展厅以喜庆的颜色、大画幅的图片和众多设计元素营造了展厅内年节欢快的气氛,将馆藏文物、传统文化与百姓的节日需求融为一体。

春节期间,首都博物馆还举办了“欢欢喜喜博物馆里过龙年”系列活动,以丰富的观众体验活动和精彩的京剧表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再现北京古老民俗的和谐喜庆,宣传“北京精神”。

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行的“首都书法家书写北京精神”活动,是春节系列活动的第一步,由30位北京书法家现场书写与“北京精神”相关联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楹联,并现场赠送给观众,为北京市民送上新春贺礼。

春节期间,观众在首都博物馆内欣赏到“祥龙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展览的同时,也可在地下一层圆厅东北侧与民俗手工艺专家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并可在二层茶室现场观看由宜兴紫砂壶制作者演示紫砂壶制作工艺。

首都博物馆还邀请市民观众参与“最能体现‘北京精神’内涵的馆藏文物有奖评选活动”。首都博物馆还在网站发布了40件正在展出的馆藏文物图片,由市民以网络投票、首都博物馆现场投票相结合的形式参加评选。

白玉双龙双螭纹带扣?明

这件带扣于1962年出土于北京市密云董各庄清乾隆皇子墓,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为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镂雕双龙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纽,方形玉扣上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吕氏春秋·举难篇》“螭食于清而游乎浊”;注云:“螭,龙之别也。”可见螭是龙的别种。螭与龙的区别可在此件带扣上一览无余。龙长角耸立,怒目睚眦,威风凛凛。螭与龙相比,风神态度更显温顺。

蟠螭纹铜鼎 战国

这件青铜鼎周身及器盖布满卷曲的蟠螭纹样。蟠螭,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尔雅·释鱼》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关于螭的说法,有说是『龙子』,有说是『雌龙『,还有说是『山神』。龙在这个时期概念比较模糊,难以在古文物的形象上证实。此鼎在展现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的同时,充分展示了龙纹初创时期的抽象之美。

龙柄鐎斗 南朝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是古代军队“昼炊饮食,夜击持行”随身携带的军旅炊器。器身呈盆状,器腹较深,三足较高,腹下空间用于烧火加热。腹部延伸出的长柄,做成龙首形状,便于握提。鐎斗虽为实用器皿,但作为装饰的龙形象甚为生动,风姿傲态显露无遗,展现了器物在龙纹形成发展时期的造形之美。

缂丝十二章龙袍 清

此件缂丝十二章龙袍是寓意最深刻的帝王礼服,是一种可以朝见、会客、宴饮、吉庆所着用的袍服,其纹饰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清代的冠服制度十分严谨:根据《大清会典》规定,皇室及品官等级分明,着用时佩戴之冠帽附饰均有严格规定,不能任意更改。皇帝为“九五之尊”,故着用袍服饰以九条金龙,龙纹所饰位置,在胸、背、两袖端饰正龙各一,另有行龙一条隐藏于襟内下摆,亦有认为天子本身即为龙、穿着后合为九龙之意同时龙袍正面、背面观之,均可见五条龙,象征“九五之尊”的寓意。

[左图] 石鸱吻 辽金

鸱吻,也称螭吻,这是传说的龙子之一,它性喜吞火,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我们常会看到建筑的殿角、殿脊、屋顶之上装饰着鸱吻,就是取其喷浪降雨、避火消灾功能之意。这件石质鸱吻体量巨大,保存至今甚为难得。“龙子”的涌现,体现了民间工匠在拓展龙的含义方面的奇思妙想,而包含鸱吻在内的众多“龙”给明清之时日渐程式化的龙形象增加了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龙的内涵。

[右图] 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 明嘉靖

上一篇:《踏雪寻春》教案下一篇:落实扶贫驻村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