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事迹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瑾事迹(精选5篇)

秋瑾事迹 篇1

1905年,秋瑾负责浙江革命发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浙省革命宣传展开道路。

1906年,秋瑾两次大幅度扩充同盟会会员,此后不少成员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

秋瑾《满江红》赏析 篇2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①,八年风味独思浙②。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②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1)满江红:詞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詞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⑴ 詞的上阕表达了詞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⑵ 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詞“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⑴上阕表达了詞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3分)

⑵“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詞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詞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詞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这首詞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詞的上片寫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詞的下片寫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快乐的学习语文程秋瑾 篇3

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

程秋瑾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在国外,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杜威也曾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现实中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开始,学生刚认识“人、口、手”,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要向父母展示;到了后来,还有几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去查字典?一开始,学生捧着图画读物津津有味,真可谓爱不释手;到了后来,还有几人能坚持阅读,能沉浸在优秀文学作品之中?一开始,写出一两行简单的语句,学生便喜不自胜;到了后来,又有几人听到作文不头疼„„

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丧失啊!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紧迫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骑牛比赛》一文第二自然段:是写骑手技艺高超,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骑手技艺高超?”学生很快找出“上下疯狂蹦跳”、“牢牢骑在牛背上”等词。此时,通过演示骑牛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骑手技艺高超,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有的骑手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而这位骑手为什么不从牛背上摔下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两段,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同时,理解骑手为什么会在骑牛比赛中获得成功,是因为平时肯下苦功,才会成功的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引导发现问题,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个故事时,问: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低年级学生准确地说出这篇课文的道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板”字,问“你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引导学生说出,怀素写字的方法“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笔照着写。”接着,我问:“如果你每天坚持这样写,你的字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快由此及彼理解并掌握这一课所要说明的道理,只要认真写字,坚持不懈,写字就会有进步。这时我引导学生:你们想把字写好吗?(想)那么就要像怀素一样认真写字,我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3、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语文第二册《蚂蚁和蝈蝈》,这一课第一自然段,蚂蚁们在干什么?我出示蚂蚁搬粮食的课件画面,让学生们找出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然后请学生模仿“背”“拉”的动作。学习第二自然段,我又出示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睡觉的画面。让学生对比一下,知道在夏天蚂蚁是多么的辛苦而蝈蝈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学习第三段,我再出示蚂蚁在装满粮食的火堆旁、蝈蝈又冷又饿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对比,知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这样,通过教师的画面展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玩玩游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时间长。要想整个教学活动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决不是以单一的创设情境,而是要不断变换形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断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疲惫的学习中“动”起来,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想,想中得到创新。那就要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做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起来就有精神。例如,学习生字,记忆生字,可开展编儿歌,开火车,猜字谜等游戏活动。例如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根据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告”字时,编成“一口咬掉牛尾巴”。又如“碧”编成“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久而久之,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领悟,也编出了许多有趣贴切的儿歌,并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语文兴趣。

新课标和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古至今,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发明,然而,这些发明发现的背后蕴藏着另一种发明,那就是善于提出好问题的技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探究。我们所提问题不仅是教材所定,或是教师为学生所设计,由于学生年龄,知识及地域等原因,教师设计的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最喜欢的、最适合开展的还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的活动。

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时,我这样鼓励学生提问题:到了夏天,小树怎样?夏天,爷爷在小树下做什么?冬天来了,谁给小树穿衣裳?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中马上骚动起来,并提出:“如果冬天不给小树穿衣服,小树会冻死吗?会怎样呢?”爷爷为什么用稻草而不用棉被来给小树做衣裳呢?“小树能给人们造福,我们如果只知道利用小树,而不去爱护小树,我们的环境会怎样?地球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也就变成了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学得高兴,对语文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去创造美妙无比的语文空间,使语文课堂气氛生动感人、熠熠生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语文,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我感觉确实是提高低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总之,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2003年5月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者:康海英

4、《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者: 邵爱华

5、《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佚名

“快乐”的学习语文 ——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代表张秋瑾发言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是张秋瑾,今年考取中南大学。我是鲁山县下汤镇十亩地洼村人,是一名出身贫寒的学子,正在展望未来的美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敢前行。此时此刻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

回首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有苦有甜,让我们积累了今后创业的巨大财富,懂得学子有“三个不能等”。一是贫困不能等,战胜贫苦的最好方法就是攀爬书山矢志不渝,穿越学海自强不息。二是梦想不能等,心中那多年的大学梦,一直在召唤着我带着梦想上路,贫穷是滋养梦想的土壤,贫困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三是奋斗不能等,‘‘人穷志不穷,浩气贯长虹’’的格言使我在一切困难面前无畏无惧,斗志昂扬。

我家境贫寒,父亲是普通的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家中还有两个弟弟,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就在前不久,鲁山教育局和下汤镇政府以及十亩地洼村来到我们这儿,和我们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并且为我们带来光彩助学金和新生路费,还送给我们拉杆箱,这些温暖都让我们十分感激。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行的信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懂得人当存感恩之心。所以,我们会

发言稿

在大学继续努力,使自己学富五车,以期今后成为有用之才,报效国家,有益社会;同时锻炼好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更加优秀的品质,为梦想不懈努力。待到事业有成,一定也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寒门子弟完成学业。我想只要有爱,世界就很精彩。

最后我想说,只要有拼搏就会有收获,我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年都会学有所成,为社会奉献!明天我们定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秋瑾事迹 篇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份。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革命先烈的精神是无限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前人精神将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最具价值的资源。

活 动 目 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到绍兴,参观了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故居和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故居。这次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对党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我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发扬传统,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活 动 经 过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绍兴以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著称于世,虽无名山大川,却有稽山鉴水,钟灵毓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山,“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鉴湖等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水乡自然景观,人称“东方威尼斯”。绍兴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以“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而闻名。大禹治水计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书法圣人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等等英才辈出,引人景仰。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沿着前人当年的足迹,我们走进绍兴,来这片孕育过无数英豪的热土,感受她自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

我们首先参观了秋瑾故居。他位于绍兴城内塔山脚下,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1988年,秋瑾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浓郁的鲁迅文化,满目都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单位、社会团体等,如鲁迅幼儿园、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图书馆等等,还有各种各样以鲁迅作品为店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鲁迅纪念馆,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季节,莘莘学子来这里缅怀先生的战斗历程,学习先生的崇高人格;大批徜徉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间的游客,更会感受到鲁迅故乡浓浓的鲁迅氛围。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鲁迅,从鲁迅身上吸取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博采众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身体力行。

活 动 体 会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历史的交叉点上,站立起了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他在对民族文化深刻研究的基础上,以敏锐的眼光,广博的胸怀,研究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发现传统文化的痼疾,发现阻碍我们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制约机制,提出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许多观点,成为一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旗手。他的这些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来说,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对传统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择取”和“承传”。传统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吸收、借鉴、继承传统文化时,难免受到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地权衡利弊,进行改革,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惟一出路。建设新文化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新文化决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抗”与“对立”中,在澄清与批判的过程中“择取”和“承传”有益的“遗产”。鲁迅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启迪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对待西方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世界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文化的优长,所以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弱点和不足,需要在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树立拿来主义精神。拿来主义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既不一概排斥,也不会全盘继承,而是占有、挑选,分清什么是鱼翅,什么是鸦片,什么是烟枪和烟灯,也就是分清中外文化遗产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从而分别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不同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在学习西方文化时,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做到贯通中西,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对待西方文化观,启迪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必须科学把握开放性即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些优秀文化成果。实行对外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我们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和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和对策,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就必定能始终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三、建设中国新文化重在“立人”,在于重塑“民族魂”。鲁迅选择了从“立人”到建立“人国”的奋斗道路,从启蒙教育、思想革命入手,着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以提高国民素质,重铸民族魂。鲁迅关于中国新文化建设重在“立人”和重铸“民族魂”的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落脚点,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上一篇:创新创业大赛服务下一篇:岗位竞聘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