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评论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对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和怎样促进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这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一篇:文艺评论论文

地方媒体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路径探析

摘要:文艺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人们需要用先进文艺的光芒照亮精神世界。文艺评论不但与文艺创作相互影响,而且对大众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积极作用。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努力营造科学、全面的文艺评论氛围,运用各种融媒手段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是各级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基于一段时间以来西安日报社文艺评论工作的融媒实践,通过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管理尺度五个维度的“五管齐下”,探究地方媒体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方法、路径,分析可能影响媒体文艺评论阵地发展的诸多因素,回应了时代的关切,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多元视角。

关键词:文艺评论;阵地;五个维度

一、引言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门类,文艺评论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自觉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用文艺精品激励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融媒时代各级新闻媒体的责任。

创刊于1953年的西安日报,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头。在近70年的办报历程中,西安日报一贯注重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一段时间以来,西安日报社积极统筹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和管理尺度五个维度,致力呈现科学、全面的文艺评论,凝心聚力讴歌伟大时代。

二、以扎实的思想深度引导主流价值

西安日报社坚定文化自信,致力建强文艺评论阵地,安排专人就文艺新人、新作和新思潮、新现象写作短小活泼的文艺评论,引导读者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展开深入理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主流价值。

曾经,文艺研讨会上出现了一些怪象,会场有礼仪引导,挂贺词,台上摆鲜花,评论家虚与委蛇,赞助商眉飞色舞,好似开产品推介会。为遏制这种歪风,报社安排记者做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的访谈。肖云儒直言:“必须警惕文艺研讨会朝仪式化、娱乐化、秀场化发展的现象!”他以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自己曾去延安与作家就第二部写作方案交流大半夜,结果双方均收获颇丰的经历为例,建议评论家最好在作家、艺术家作品构思、策划时就参与进去,从而消除可能发生的失误和问题。《文艺评论要诠释作品的真善美激励艺术创新——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访谈录》[2]发布后,引发各界强烈反响。一位即将出版长篇小说的作者,看到后果断地“踩刹车”,又给作品开了改稿会。

鉴于个别文艺评论家赞歌唱得欢、批评泡沫化的做派,笔者通过《文艺批评家不能只“评”不“批”》[3]一文建言评论家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拿出‘剜烂苹果’的胆识和勇气,说真话、讲道理,实事求是地对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评论发表十多天后,陕西省散文学会联合陕西金融作协、咸阳市作协、渭南市作协等举办“新时代文艺批评生态座谈会”。主持人开宗明义地说:“这篇评论找准了当前文藝批评的病灶,直接引发了本次研讨会!”有网友留言——这篇富有扎实思想深度的文艺评论,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狂流中传递了主流价值,让人清醒并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让火热的时代温度传递中国精神

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商家利用先进算法精准投放的定制内容将很多“低头族”困在“信息茧房”,使人的辩证思考能力日渐退化。本着努力让青年人拥抱伟大时代火热生活的初衷,西安日报社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大赛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每届都组织青年散文家一至三次实地采风,并在采风中举办文艺评论研讨活动。目前,已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举办了“青年散文家创作交流会”“散文创作推进会”“丝路行青年散文分享会”“青年散文创作恳谈会”等近十场活动,采取邀请文艺评论家提前阅读青年作品并到场当面点拨的方式,为青年散文家的长远发展培元固本、凝心铸魂。

除组织开展好这样“面上”的文艺评论活动外,我们对“点上”的文艺评论工作也格外重视。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京盛大举办。看到现场没请一个明星,6万多素人是主角后,报社记者连夜写出《为“没有明星只有人民”点赞》[4],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只有紧紧围绕人民,才能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表示“希望这种新的文艺价值观成为新常态,期待今后更多的晚会让人民成为真正的主角”。202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临时增加的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表达了亿万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共克时艰的决心。作为唯一没有彩排的节目,在距春晚直播半小时内才定稿,一播出就看哭很多观众。有感于节目散发出的炙热的时代温度,笔者以《从心头淌出的爱无须彩排》[5]的评论,第一时间为节目记录和再现抗疫感人事迹及其展现出的团结昂扬的中国精神鼓与呼。负责建强文艺评论阵地多年,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互联网构建的全新媒介环境,用文艺评论传递中国精神并及时引导大众,特别是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已成为各级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

四、用精深的文化厚度启迪受众审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从未间断。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的厚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6]。在与如此多的新媒体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表达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具有消极意义的文娱新闻时常出现。而可喜的是,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各地党媒纷纷加快重构文化自信步伐。以央视为例,其陆续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原创文化综艺。2014年首届《中国谜语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专家、学者、师生、家长等一致认可。在编发《让传统文化大树发出时代的新芽——〈中国谜语大会〉总导演刘帆揭秘节目幕后故事》一稿时,笔者意识到用精深的文化厚度启迪受众审美已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写下《学会从传统这口深井中汲水》[7]的文艺评论,建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人要学会从这口深井中汲水!希望更多的电视人能把握时代性、坚持民族精神,积极策划研发原创文化节目,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借助屏幕‘炫’起来,为当代中国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评论被广泛转发后,引起多方关注。

此后几年间,多家电视台也认识到了文化厚度的重要性,相继推出了《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信中国》《好久不见》《跨界歌王》《声临其境》《功夫少年》等一大批回应时代关切、彰显文化厚度的自主创新节目,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融合创新等特质,实现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五、凭有效的传播力度打通线上线下

新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不仅影响着新媒体舆论传播,还加剧了其与传统舆论模式的碰撞和摩擦。这要求党媒在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时必须一分为二,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借助新媒体高效的传播速度,打通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

那么,从文艺评论角度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呢?我们探索到的路径有四条。

一是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用好新媒体评论平台。在办好西安日报社“文化评弹”“文化纵横”“阅读与思考”“艺术视窗”等传统文艺评论栏目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网络文艺评论平台。目前,西安新闻网不仅开设了“文化鉴赏”“新闻漫评”“好书推荐”“研讨在线”“品鉴”等文艺评论栏目,还在抖音、微博、头条新闻等平台不定期推出“文化云聊会”等文艺评论栏目。

二是用文艺评论提振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力。2020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诞辰1000周年,西安新闻网推出“风从千年来,关学正青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网络专题文化活动,创新性增加“研究成果”和“云端微谈”两个文艺评论栏目,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谈论关学的文字、视频作品,意在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互动。其中,“《吕氏乡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白鹿原》与关学”上线后,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被搬到了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课堂。

三是发挥融媒矩阵优势助推文艺评论有效传播。在发布重大文艺评论时,统筹“报、网、端、微、号”融媒矩阵资源,安排新媒体小编对文字版文艺评论第一时间进行“文字+图片”“文字+图片+视频”的优化,使文艺评论融媒产品能快速在报社的40多个新媒体平台发送,最大限度保障传播力度。

四是整合各方力量举办线上线下文艺评论活动。在西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报社在2020年联合西安文理学院在关中书院举办以“传承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暨关学高端论坛活动,在业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2021年的冰心散文奖和孙犁散文奖中,青年散文大赛获奖作家胡宝林一篇散文摘得双奖。为育新人,我们邀请全国评论家在线分析获奖散文艺术特色和作家创作情况。当日,题为《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8]的文章发布后,很快被数十家平台转载,引发众多散文写作者转发。

六、用恰当的管理尺度赋能创新创优

客观而言,文艺评论是一种具有相当“难度”的文体,是对写作者文艺思想、文艺才华、文艺能力、文艺经验等的综合考验。加之,受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影响,文艺传播方式和群众欣赏习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制约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客观存在。

从表象上看,当前的文艺作品一部接一部问世,相关的文艺评论也是一篇又一篇地发表,相关论坛、贴吧、留言区、讨论区、弹幕里的文艺评论更是海量,似乎我们已进入一个文艺评论“繁荣”的时代。若要認真辨析,必须依靠一把恰当的媒介之尺。这把尺子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能量出作品的高下,能量出人心冷暖,能量出社会风气。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用文艺评论推进文艺和党媒的共振,如何用恰当的管理尺度赋能文艺评论创新创优,是事关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笔者以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灵魂。

稿件源头。除上级指令转发和编辑部原创文艺评论外,其他文艺评论必须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稿源“白名单”,严禁从自媒体等处选稿。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前提。

作品内容。从事写作、审核、编发、提优等文艺评论工作的共同体成员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三审三校。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关键。

安全保障。完善文艺评论技术防护措施,建立文艺评论常见错误词库,清查历史虚无主义文艺评论稿件,做好文艺评论跟帖留言的常态化工作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

激励机制。目前,只有报纸文艺评论能作为副刊作品申报新闻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评论阵地的壮大,可适度扩大文艺评论刊发单位的申报范围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手段。

创新创优。立足新闻动态创新创优全程文艺评论,借助视频、游戏、AR等创新创优全息文艺评论,强化全链条的互动创新创优全员文艺评论,集纳内容观点、社交服务等创新创优全效文艺评论等。这是文艺评论阵地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结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文艺事业承担着光荣的使命,新闻媒体担负着神圣的责任。建强文艺评论阵地需要各级新闻媒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管理尺度,不断提升新时代主流媒体文艺评论阵地的影响力,竭力展现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 黄尚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座谈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19-07-19(1).

[2] 章学锋,职茵.文艺评论要诠释作品的真善美激励艺术创新: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访谈录[N].西安晚报,2016-09-07(9).

[3] 章学锋.文艺批评家不能只“评”不“批”[N].西安晚报,2018-07-31(11).

[4] 章学锋.为“没有明星只有人民”点赞[N].西安晚报,2019-10-08(8).

[5] 章学锋.从心头淌出的爱无须彩排[N].西安晚报,2020-01-29(6).

[6] 李政葳.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解读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1-08/28/content_35119430.htm,2021-08-28.

[7] 章学锋.学会从传统这口深井中汲水[N].西安晚报,2014-02-15(12).

[8] 史娜.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EB/OL].西安新闻网,https://www. xiancn.com/content/2021-12/01/content_6416455.htm,2021-12-02.

作者简介 章学锋,本科,高级编辑,西安日报社主任编辑,西安新闻网副总编,研究方向:新闻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

作者:章学锋

第二篇:文艺评论的现代功能与形态演变

随着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评论这种已经小众化、专业化的表达方式又成为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文艺评论在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异常激烈的思想斗争很多时候是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展开的,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那时一样把小说、电影等文艺形态放在如此特殊的位置上;80年代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依然是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艺评论像是一把利剑,在反思“文革”、开辟改革开放新事业的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90年代以来,文艺创作逐渐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化的小圈子,文艺批评也与社会、公共话题很难建立有效联系。在媒体中发言的大多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这和市场化的时代主旋律是相吻合的,似乎不再需要文艺批评来“噪舌”和“捣乱”。在这种背景下,时代又走到历史转折时期,文艺批评也许能够再度发挥一种社会性的和政治性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下文艺批评的现状。

一、文艺评论的现代职能

什么是评论?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评论最初的形态应该是一种议论和读后感,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后来随着报纸等近代大众媒体的兴起,文学评论、艺术评论被作为一种公共交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定文体,再后来学院中出现了专业的、理论的评论。评论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玩微信,在微信下面只有两个标志,一个是“赞”,一个是“评论”。阅读一篇微信,如果不感兴趣,可能就不评论它,如果觉得还可以,就会礼貌性地点一个赞,如果“点赞”不足以表达对这篇微信的感受,就可能要写几句评论了。也就是说,评论显然不是点赞,不是说好话,评论是“点赞”之外还想表达的一些感受,我觉得这是对评论最直观的定义。从微信中评论所使用的媒介来看,评论主要是一种文字工作,这就涉及语言的修辞、比喻和文风问题。此外,评论要面对一个对象,是对小说、绘画、音乐、电影作品的回应、对话或者批判。

80年代的文艺批评虽然是反思左翼文艺的批评,但批评方式还是一种政治批评和社会批评。这种政治批评有三个特点:第一,批评背后有一套政治理念和社会诉求,文艺批评活动本身是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80年代的批评家从来不会把自己看作批评家,他们从事文艺批评是为了争辩中国社会的改革、中国向何处去等大问题,这不是因为80年代批评家都有济世救人的情怀,而是80年代批评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依然延续毛泽东时代,直到1984年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这种文艺批评的方式才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第二,批评与创作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甚至批评中会提到一些非常的具体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这些细节都隐含着巨大的政治隐喻。这种批评的权威性来自于批评背后有一套政治、革命理念支撑,批评家承担着区分什么是革命的、什么是反动的“政治”职责,而创作者很在意批评家的意见,不仅是因为批评家掌握着舆论主导权,更重要的是,作者、艺术家认为批评家有理论武器,而自己也对作品的写作负有政治责任。第三,批评家也是革命家、政治家,批评家的身份不像现在基本上是学院知识分子或媒体人。在毛泽东时代和80年代很多批评家本身就是党的干部,这和那个时代的政治实践依靠文艺斗争的展开有关,往往一部小说、戏剧和电影会带有充裕的政治信息,政治借文艺来实现、文艺取代了政治,这与意识形态影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政治理念有关。当然,批评家也可能是老百姓,人民群众可以用一套政治理念来批评文艺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批评”和“创作”都是一种人民享受人民民主的权利。这种文艺与政治的“隐喻”关系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这种特殊的文化政治也是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面向。有趣的是,虽然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体制性力量如各级作协、文联并没有像其他社会主义单位那样解体,但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政治性和活力却迅速被削弱,这恐怕与90年代整个社会的巨大转型密切相关。

二、90年代以来的三种文艺评论方式

90年代以来,我认为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文艺评论方式,分别是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体制内批评。

首先,学院批评就是存在于大学、研究机构的专业性学术批评。学院批评有时候不叫批评,而叫阐释或解读,有阐释的焦虑、过度阐释、反对阐释等说法。

这种批评方式有三个特点:第一,这种批评所使用的语言是高度理论化,批评是一种理论阐释。这里的“理论”当然不再是经典的马列理论,而是80年代从西方传过来的20世纪西方哲学、文化理论,如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这些理论在《文学理论》的教材中会逐章介绍,每个理论背后都有一套不同的理论脉络,有些文学理论是高度哲学化,这也是二战后法国理论的特征。这些理论都很“高大上”,不懂西方哲学、不懂法国传统、德国传统很难搞懂,因此,需要下功夫进行专业化的学习。这些理论的洞见在于像手电筒一样,能够打开文本的一个侧面,其限度在于理论本身是高度预设性的,可能在批评之前就知道批评的结论和方向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如何用这些西方的手电筒来理解中国的文艺作品是需要反思的。

第二,学院批评与创作基本上没有关系,“作者已经死亡”是这些批评理论的前提,因此理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与作者具有相同的位置。有些作家可能会有误解,认为学者写了一篇小说的理论评论是对作品的褒奖,其实,对于理论家来说,作品被文本化了,文本只是理论阐释和理论生产的材料,也就是借鸡生蛋、借壳上市的意思。这也就造成很多理论批评有时候不太关注经典作品,反而经常从文学史、艺术史的经典序列之外发现具有理论价值的文本,就像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福柯对《这不是一只烟斗》的阐释。

第三,学院批评的收益基本为零,有时候发这种文章不仅不挣钱,可能还要交合作费,这种形而下的问题并非无关紧要,这关系到这种理论文章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之所以没有收益,是因为这种在学术期刊刊登的批评文章基本上不具有任何交换价值,有可能阅读的读者就是同行和同专业的学生。

尽管学院批评、理论阐释经常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把旧文本阐释出新含义的“炼金术”,但是其自身却处在无法被阅读的状态。这也是90年代的新现象,80年代不是这样,我们都知道,80年代哲学热、美学热都是很理论化的,就像西方60年代德里达、福柯、阿尔都塞也是很畅销的作者。不管大众能否读懂这些艰深的语言,但起码人们觉得这些理论有价值,最不济也是“不明觉厉”。可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主流意识之一就是反理论和反智,当然,也与包括批判、左派理论在内的学院话语越来越晦涩有关。虽然学院批评不再具有公共性,我依然认为好的学院批评是一种独立的、有反思性的思考,是认识和理解当下现实的高精尖武器。

第二种批评方式是媒体批评,这也是90年代随着市场化和大众媒体的兴起之后出现的。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基本上没有媒体批评,因为文学不再具有公共性,除了很难在大众媒体中看见与文学相关的批评甚至讨论,除非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一闪而过的新闻事件。相比文学,电影好一些,主要是电影产业化之后,电影批评很大一块转变为媒体批评,这起码说明电影评论还具有某种公共性。

媒体批评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市场化媒体承担着营造公共空间的功能,这种公共性与城市市场化改革相关,也只局限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范围内。

第二,媒体批评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相对技术化和中性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媒体人不太讨论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问题,比如评论一部电影,如果票房好会分析好的原因,票房不好会分析不好的原因,而不会追问为何要用票房好坏来评价一部电影,就像新世纪以来从产业角度研究电影成为主流,如果中国电影发展得好是因为产业化,发展得不好就是产业化不彻底,反而很少有人会追问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前提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的衰落。还有一种常见的媒体批评是个人化的、赏析式的。文化在媒体的版图中都放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后面,被作为大餐之后的调味料和消遣品。文化也只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娱乐和八卦,二是作为一种品位的象征。

第三,媒体批评是一种职业化批评,这种职业化的意思是批评家可以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养活自己,是一种依靠媒体来谋生吃饭的职业。这也给媒体批评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独立性很难保证,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左右。电影媒体批评不乏水军、花钱买好影评的现象,因为电影上映之初的口碑已经成为电影营销中的重要环节。另外,据说90年代的知名作家王小波先生英年早逝与他离开体制成为自由撰稿人有关,因为这种在市场中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撰稿人压力很大,需要不断地写稿才能获得收益。

第三种批评是体制内的文学批评,具体说就是发表在文联、作协系统或者其他党政报刊上的文艺批评,从这些体制内媒体中可以看出文艺批评的繁荣。其实,媒体批评也在体制内,因为中国没有民营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公有的、官方的,但是大众媒体更加市场化一些。当然,体制内媒体也并非没有一点市场化,从人事制度、经济管理上来说,体制内媒体也是高度市场化逻辑的。就像中央电视台既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也是市场化的传媒集团。与2001年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实行彻底市场化不同,像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行业的分布依然沿用中央、省、市、县等四级行政区划,彼此之间不能跨区域、跨行政兼并,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媒体资源的分布是相对广泛和均衡的,没有形成少数寡头传媒集团垄断的现象。

体制内媒体与市场化媒体有什么区别,举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例子。我主要从事影视研究,就自己花钱订阅了一份《中国电影报》,这份报纸是广电总局下属的电影机关报。这份一周出版一期的报纸,最前面的几个版面主要是主旋律电影和广电总局的活动,中间的主体版面是关于电影产业、商业电影的部分,最后的两个版是县域电影和农村电影市场,相比影院主要分布在大城市,2011年广电总局开始推动县域的数字院线建设,而农村电影也是2004年以后国家出资建设的数字电影的公益放映,这些都是被“资本”主导的电影产业无法覆盖和忽视的区域。这种版面的分布图显示了体制内媒体的特色,就是既要凸显主旋律和产业化电影,又要照顾到农村公益电影和县城电影的发展。而在市场化的媒体中,主旋律可能会有,农村电影则完全不会关注,因为农村没有电影市场,电影产业还无法“恩泽”农村地区,这与八九十年代以来农村重新变成现代化的抛弃之地是一致的。我想这也正是体制内媒体的价值所在,它毕竟要呈现那些被市场所忽视的部分。

体制内批评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大多数体制内媒体公共性比较弱,就连《人民日报》都很难在邮政的报刊亭中买到,更不用说其他党政机关报、行业报了,这就使得90年代市场化的媒体如都市报、周末报等占据公共舆论的中心位置。第二,体制内媒体所使用的批评语言也有鲜明的特色。与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的语言不一样。第三,体制内文艺批评的稿费也比较低,所以给这些媒体写稿的人大多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任职的人,不需要通过写稿来养活自己,在这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可能对科研成果评定有帮助。稿费虽然是很物质的考量,但我觉得对理解批评生态是有帮助的,因为这决定着批评的动机。像30年代在国统区,左翼批评占领了各大报刊、副刊的领导权,其现实基础在于当时的稿费相比购买力来说是非常高的。从一些当时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写篇小说或文艺评论就可以在大城市租房子、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这在当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这个时代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也是值得尊敬的。

三、新的文艺批评形态

90年代出现的这样三种批评方式也代表着三种社会力量,学院批评基本上代表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声音,媒体批评经常代表市场和资本的利益,而体制内批评则是处于体制、国家、党的位置。知识、资本和国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清晰可见的三种支配性的社会力量,这样三种力量有时候是冲突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彼此互相倚重的状态,不是弱势者抱团取暖,而是强强联合、实现共赢。除了这样三种主流的批评形态,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批评,姑且称之为第四种批评。这种批评首先是一种政治性批评和社会性批评,是把文艺作品作为政治和社会隐喻的批评方式,当然,当下的文艺作品还具不具有这种隐喻性是这个时代的症候之一。其次,新的批评形态应该建立在新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因为当下的中国和世界处在大变动的时期,既有的理论概念和文化参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描述新的现实和经验,是需要批评家思考的问题。最后,我认为,一种新的批评形态的出现,应该建立在对批评的西方理论的限度以及新的中国的理解上。

第一,反思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所以会提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的问题,是人们越来越觉得西方理论无法阐释中国经验了。西方理论对西方经验的阐释力很强,马克思等19世纪的理论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得如此深刻,让我们确实不得不佩服西方理论家的敏锐和创造性。学习西方理论最重要的就是把西方理论放置在西方经验中,看看这些抽象的概念究竟在回应西方的什么问题。比如他者的概念,他者成为二战后西方哲学、理论界的核心概念,与西方社会对自身历史的自我反思有关。西方为何会陷入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又与五六十年代前殖民地、第三世界纷纷获得民族和国家独立有关,这使得西方近代以来所建立的殖民帝国瞬间瓦解,曾经不被看作“人”的土著也要分享与西方平等的权利,这对西方中心的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他者成为西方文化不得不重新反思的问题。当然,西方展开现代性的过程也是不断地遭遇、屠杀、驯服、制造他者的过程,黑人、女人、原住民等都是他者。而与他者相对的范畴就是自我,自我更是西方现代性最核心的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者是深深地根植于西方殖民历史之中的,如果我们不加反思地用他者来描述中国的经验,就有可能削足适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的本土经验,提出符合中国经验的概念、认识和理论。

第二,新的中国和新的国际视野。新世纪以来中国资本、中国劳动力开始走出去,走向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这十几年来如此大规模地走向海外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就像2011年英国人推出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所呈现的,很多当年西方殖民者也没能进入的非洲腹地,中国人却做到了。但是,中国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海外视野和海外知识,当下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高度不匹配的。这种不匹配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崛起之后中国主流文化界没有充分意识到海外利益、海外市场的存在,另一方面即使对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也缺乏充分的表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太快,是一种高速压缩式发展,这就造成文艺创作严重滞后和脱节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时候从新闻中看到的东西比叙事性的文本带来的信息更多;二是中国文化生产机制在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基本上以市场化、产业化为中心,这成为文化生产的市场基础,对于从业者来说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机制;三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使得中国经常处在落后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位置上,形成了一套落后就要挨打、赶超西方的心态,这种弱者的心态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一种中国崛起带来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当然,中国崛起也是有争议的,中国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使得无法形成高度共识和稳定的价值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新的海外经验对于这一两百年处于弱势的中国来说是新的经验,随着中国产业、企业和资本的输出,这些海外经验将形成新的中国主体,期望这是一种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不一样的主体。

作者:张慧瑜

第三篇:评论互动场(九)怎样认识和发展新闻评论

[摘要]对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和怎样促进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这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事实

[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继2014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评论互动场”武汉专场后,不少新闻院校纷纷来电或发邮件表示愿意与我们共同合作举办“评论互动场”活动,一起推动中国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此,本刊与广西钦州学院共同举办的“评论互动场”钦州专场4月18日在广西钦州举行。本期“评论互动场”除了刊登赵振字教授的演讲稿之外,还摘取现场互动中的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系统化的今天,传统“新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中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人们接受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和意义。

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这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正在、将要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新闻评论的新功能十分必要。

1.从新闻学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和消息报道一起,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观点新闻。它的对象是传播受众,它的作用是满足对象获取观点信息的欲望。

为什么近年来评论呈现一番昌盛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经济上看,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考虑。第二,从管理体制上看,是满足公民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趋势。第三,从传播效果上看,是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在媒介市场,谁有了话语权,谁就有了力量。而新闻评论的强度和水平是增强这一力量的重要因素。

2.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它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第一,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第二,提供平台,为建构公共领域创造条件;第三,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2009年4月13日,新华社发表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行动计划》在第二部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中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评论权”,“评论权”不仅仅是记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权利。

3.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新闻评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一种反映,它与感性认识结伴而行。它的对象是普通的人,它的作用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深刻把握世界,处理好主体人与客观世界(包括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从认识论的高度来阐释新闻评论,能更好地把握新闻评论的本质。第一,新闻评论源于感性认识: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理性意见的表达:第三,新闻评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为什么近年来评论呈现一番昌盛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经济上看,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考虑。第二,从管理体制上看,是满足公民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趋势。第三,从传播效果上看,是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报告:“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

列宁:“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评论的目的,要在科学、民主、独立的前提下,提倡宽容,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和发展。

二、怎样促进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1.在评论内容和组织方面

将即时评论与深思熟虑结合起来;将民众参与与专家阐释结合起来;将针砭时弊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将自由来稿与编辑策划结合起来。

2.在评论生产方式方面

提倡和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

第一,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要求媒体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同时也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对这个事实的判断和评价。评论记者可同时承担这一重任,加快评论的传播时效。

第二,评论必须依赖于事实,评论记者到事实的源头采访调查,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事实,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揭示事实的本质,写出好评论。

第三,将新闻事实和新闻评论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记者深入实践、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提高他们的理论和思辨素质,这对于提高整个记者素质,确保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大有好处的。建立这样的工作机制,对于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原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在采访中完成评论,突出本媒体的地方特色。

“评论互动场”现场问答

学院南宏宇:赵老师您好,刚刚您讲到对新闻评论的不同观点需要宽容,我就想到了亨德里克-房龙写的《宽容》,和您的观点不谋而合!您在报告中讲到了对和谐的理解,讲到了公民和老百姓的不同,讲到了“代”与“届”的差别,可以看到,就像那个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例子,语言的信息结构对新闻评论的受众产生了信息接受的潜意识引导,那么现在我们在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对评论的语言再进行评论呢?谢谢!

赵振宇: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他的论证性相关,也与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他追求的表达效率相关。但是,凝练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密度越大越好?这就不仅考虑到表达的一方,还要考虑到接受一方。传播学中的“信息冗余”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有所启发。如,人民日报“给力”效应。

13级学生蒙汝荣:赵教授,您好!我想问您,当我们写评论的时候,遇到想表达的内容与现实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另外,我们大学生在写这种校园评论的时候应该注意点什么?请您给点建议,谢谢!

赵振宇:我们在写评论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正确的时候,就要敢于表达出来,但是,要注意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另外,我很支持你们写校园评论,在写校园评论的时候要立足学校,平时要多关注校园热点。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就是把评论赖以存在的事实讲清楚讲明白,让它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我们的校园评论也是如此。

新闻本科13级林力:您刚才提到“评论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赵振字:要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虽然分开写,但是我们在练习、实践的时候应该把消息和评论杂糅在一起。平时也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认真阅读新闻评论。

钦州日报社副总编田时胜:赵教授,您好!听了您的报告,我受到很大启发,现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一是本地报纸评论如何做出特色?二是事实真相尚未完全得到披露时,如何发声?

赵振宇: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勇于发声,敢于发声。面对本地重大新闻一定做好做透,吃干榨净,不留余地。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报道素材。自然风光、历史人物、人情世故、风物特产、人文古迹之类,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是这个地方独有的,在读者身边,与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是尊重事实,根据官方已经发布的权威信息进行评论。要克制冲动,事实不清时不要仓促做出判断,有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理性,要有等待事实的耐心。当然,从常识的角度做出推理,对事件本身相关疑点进行剖析与解读也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做法。作为本地媒体应该发声,如果事实不是非常清楚,面对外界传闻,你也可多几种“假如”,最后看看你能猜中几个。

文传院新闻教研室主任杨先情:媒体需求大量的新闻评论人才,关于这一点,高校也有同样的共识。作为新闻评论人才输出地之一,像我们这种地方高校,如何进行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

赵振宇: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育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讲授,又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媒体的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媒体人员不定期地进校授课,现身说法,补充和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形成新闻传播院校和业界人士的良性互动。

作者:赵振宇

第四篇:网络体育评论与传统体育评论的对比分析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比网络体育评论与传统体育评论,叙述其在评论者、评论载体与评论内容的相似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期待两者能够更好的互融发展,更好的引导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体育评论

当今社会是以网络为主体的经济时代。在网络时代,网络体育评论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其他媒体的体育评论。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言论的传播范围愈加广阔,愈加迅速,社会对网络言论的认同感也不断的增强,网络体育评论对社会体育生活也愈发重要起来。

一、体育评论概述

(一)传统体育评论

关于体育评论,之前的研究一般把体育新闻评论称之为体育评论:

“体育新闻评论又称体育评论。……是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对体育运动本身以及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人和事发表的看法、意见和观点。……从体育评论的作者来看,既可以是媒体的职业体育记者或编辑,也可以是社外特约评论员、教练员、运动员、专家学者和球迷[1]。”

“体育评论是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报道文体,准确地说应该叫做体育新闻评论。但是,体育新闻评论和新闻评论在论述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所以我们就笼统地把本章的内容称为体育评论(不包括体育领域的各种学术评论),以便区别于新闻评论……体育评论是根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的一种文本,是体育新闻报道常用的一种文本形式[2]。”

(二)网络体育评论

网络时代,网络体育评论可以是互联网上出现的所有关于体育的评论,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文本、画面、视频、音频等等,内容可以是关于体育比赛与体育人物的,也可以是关于体育事务或者体育环境等体育界所出现的,公众比较关心的一切问题。评论者可以是所有对体育事件提出一己之见的公众。而网络体育评论的范围之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其他媒体的体育评论。

二、网络体育评论与传统体育评论的对比

(一)评论者身份

网络体育评论的作者可以是网站聘请的评论专员,这类评论员通常是作为驻站的特邀的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对体育有着深切的热爱与深厚的体育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可以引出一些议题,引导着公众参与评论。当然还有一些主动发表言论的网友,这些网友通常也在体育爱好者中作为评论方面的佼佼者而被选为网站特有的特色评论员。

传统体育评论大多以评论员加顾问或嘉宾模式进行体育评论,这在电视媒体上是比较常见的组合模式。还有一些是在纸质媒体上体育评论专栏上而进行体育评论的评论员,这类评论员同样有着专业的水平以及独特的视角,一些评论文章经常会被转载到网站上或者电子媒体上。

(二)评论载体

网络体育评论的主要载体还是各大网络媒体,例如新浪体育、体坛网等,这些网媒一般都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或者技术支持,同时,还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所以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这些优势,做出相对精彩的体育专题。也在报道、评论体育赛事、体育事件上,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和权威。除了网媒,还有一些以博客或者各体育论坛为载体发表体育评论的人,一些比较著名的体育论坛或者博客,聚集了相当多的体育爱好者。

传统体育评论以电视评论为主,以纸质媒介和广播评论为辅。电视的普及率较高,受众也乐于在有声音、有画面的情景下观看体育比赛,而源于体育解说的体育评论已经成为重大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三)评论内容

网络体育评论的内容范围广泛,可以评论有关体育的各个方面,可以是体育人物、可以是体育活动、可以是体育环境等等,所以网络体育评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网络体育评论的内容具有着实时化、同质化、优质化、群众化、专业化等相共融的特点。网络评论内容更加迅速,并且易于传播,但是也会造成网络媒体评论内容的同质化。所以一些网媒,为了“独家”、追求原创性、避免同质化等,会开辟有特色的评论专栏进行体育评论。

传统的电视体育评论内容多以体育赛事作为切入點进行体育评论、信息量较小,现今的电视媒体体育评论也多是在网络上下载赛场的图片信息进行评论。而纸质媒体的体育评论例如体坛周报的体育评论无论是在内容选取,还是评论角度、深度上,都具有特色性与权威性,而以其为依托的体坛网的发展,更是实现了传统体育评论与网络体育评论的共融。

三、结论

网络体育评论拥有众多的天然优势,从诞生起就注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网络体育评论的传播范围的扩大、网络评论人员的复杂、内容的多样,观点的多元性,也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网友们各执一词,甚至大放厥词等等。但是,网络体育评论加深了公众对体育的认识,也使得评论更加的透明、更加的全面,其对社会体育生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网络体育评论与传统体育评论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网络体育评论是在传统体育评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体育评论也通过网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网络体育评论与传统体育评论的共融共兴是体育评论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引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10.

[3] 张松贞.试论网络传媒对传统体育传媒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2).

[4] 吴镇峰.体育评论与解说[J].记者摇篮.2008(2).

作者:夏文竹

第五篇:一篇体育新闻评论的评论

【摘要】体育报道中对国外信息的借用,常因记者的外语能力欠佳,而发生偏差;另外,某些记者的中文功底不足,也导致了体育报道中的谬误。本文通过《体坛周报》的一篇报道,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呼吁新闻从业者需加强中文及外语的素养。

【关键词】体育报道 谬误 中文 外语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体育无疑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体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新闻报道无疑受到广泛的关注。2010年五月十四日,笔者买了一份当天的《体坛周报》,其《扣篮·NBA》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一场比赛的得失。该文语句生涩,评述也欠流畅。笔者从事语言教学,对竞技体育和新闻报道不敢妄加评论,以下探讨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附上原文节选及勒布朗詹姆斯讲话的对照英文(摘自NBA官方英文网站),对需探讨之处加粗并排序。并随附笔者的修改润色,以为对照。

(1)其中ESPN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从早到晚,滚动播出,各路专家、各种观点、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①。(酌改为:①滚动播出各路专家的各种观点,从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

(2)于是他回答说:"当你打出一场糟糕的比赛,当你在七年之中只有三场糟糕的比赛②,那是很容易被指出来的。---为了成为场上最好的球员,我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③。当我做不到时,我对自己感觉很糟糕④,因为我没有做到我所能做的。可是,我不会垂头丧气,不会去找任何借口,因为我不是那种球员,我不是那种人⑤。" ("When you have a bad game here or there, you've had three bad games in a seven-year career, then it's easy to point that out.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out there and be the best player on the court, and when I'm not, I feel bad for myself because I'm not going out there and doing the things I can do. But I don't hang my head low or make any excus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y be going on, because that's not the type of player or person I am")(酌改为:②你有一场没打好,七年中只有三场没打好;③我会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④心情会很差;⑤也不是那种人)

(3)往常,骑士的媒体女公关阿曼达,总是早早地在更衣室门口通知记者们:今天勒布朗和谁谁谁⑥去新闻发布会。而这天⑦,直到更衣室开放,她也沒确认⑧詹姆斯究竟有没有心情去新闻发布会说话。所有人都担心詹姆斯像⑨去年东部决赛那样洗完澡直接走人,----终于,詹姆斯洗完澡出来了,阿曼达过去一询问⑩,挥手叫那些守候者闪开--詹姆斯同意去 新闻发布会上接受采访。(酌改为:⑥谁和勒布朗;⑦当天;⑧她也没能确认;⑨会像; ⑩上前问过之后;

到)

(4)他全场得到的15分,有8分来自第二节,而那些全部来自罚球线。整个上半场,詹姆斯4投0中,没有半点罚球之外的得分 。“我投丢了太多球,我投丢了太多空位投篮,那些我可以命中的投篮。”( "I just missed a lot of shots. I missed a lot of open shots, shots I'm capable of making.") (酌改为:全部是罚球得分;除了罚球竟一分未得; 很多球我没投进; 很多可以进的空位球我没投进 )

(5)“我会回去看录像的,不过,他们整个系列 都是这样防我的,”(I will go over the film but they played me the same way they have played me all series.)( 的“系列”后应加一个“赛”字)

(6)詹姆斯努力控制,不让自己的情绪表露给所有人 看。

( 酌改为:任何人)

(7)克利夫兰需要怎样的他,才能重新变得"有信心" ?

( 酌改为:重拾"信心")

原文共1,632个字,需加润色之处竟有十八处之多,平均不到百字一处。可粗略分为如下几类:

a.下笔匆忙,校对疏忽所致:⑦、 、 。

b.英语功底欠佳,从英文借用到中文时,捉襟见肘:②、③、④、⑤、 、 。

c.中文功底不足,行文欠流畅,如①、⑥、⑧、⑨、⑩、 、 、 。

可以看出,原文中非常低级的纰漏有之,拗口的翻译腔有之,语法错误有之,由此看来,《体坛周报》欲更上层楼,尚有漫长之路。

中国的体育报刊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往往借鉴别国的报道或评论,但记者若无扎实的外语基础,借鉴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使读者有时不知所云,当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体育记者或编辑亦应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只凭对体育的了解或兴趣远远不够,否则,退役运动员岂不都可改行做记者编辑了?而国家也不必为其花费心思找出路了。

纰漏可以通过校对消除,而消除翻译腔则非朝夕之功。依笔者多年观察,某些体育报刊所谓的驻外记者,不具备基本的中英文语言修养,下笔千言,谬误百出。上文便是例证。或许我国的英语教育侧重应试,而忽略了基本技能?抑或不恰当的英文教学,排挤了本该是一切之源的母语教育?不然,就是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机制热衷于接轨,而没有铺设必要的路基?这些,又不是笔者所能回答的了。

作者:马树志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导论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方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