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人观后感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黄埔军人观后感

爱国爱党电影《黄埔军人》观后感

《黄埔军人》观后感

2015年5月29日,在工会的组织下,我们到文化艺术中心观看了爱国教育影片《黄埔军人》。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

影片中,宋岩与姜汉在开往军校的船上邂逅并因志气相投结为挚友。姜汉在宋岩的协助下,如愿入校。他们的生活、训练、思想、感情、战斗、乃至决裂也由此展开,在此期间,黄埔学生们目睹了蒋介石从受孙中山的器重到独揽大权的过程:出任校长,第二次政治婚姻,东征,大义灭亲,工于心计排除异己,北伐„„同时,26岁的周恩来取代原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就职,其才华横溢,胸怀天下,更吸引不少军人追随加入共产党。而后,两名男主角勇敢地加入东征军,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民。

坚定共产主义的道路的姜汉,作为敢死队先锋英勇善战、身负重伤,而轻伤的宋岩则在国民党中仕途飞黄、腾达可期,两人都爱慕革命女青年虹云,虹云则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姜汉作为自己的灵魂伴侣。

影片塑造的两个男主角正是当时爱国青年的缩影,不论他们后来成长为共产党的将领还是国民党的官员,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

影片中着墨甚多的“煤是白的”的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首先,宋岩最初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是非观念的,即便长官气急败坏,校长站立一侧,他也无法说出颠倒黑白的结论。不吃不喝罚跪一夜后,宋岩对好友发牢骚说:“我算是明白了„„当官的说什么就是什么”,此刻的宋岩,仍然保持自我意识的独立,能认识到这长官教导方式不合理、惩罚也不过是维护颜面,并非出于真理。然而,当校长满意于他一夜的服从,又因需要树立典范而提拔宋岩之后,宋岩所有的不满和思辨立刻转换成欢欣鼓舞的顺服。对地位、对自我利益的向往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

其次是关于“服从”的思考,诚然,军人以服从为第一天职,若每个人都因为个人判断与长官不符合而不执行命令,则整个团队必然失败。但一个组织的整体价值观决定了它最终是否能走向成功,决定了它的指示是否值得誓死效命。通过“煤是白的”的极端荒诞的说法、粗暴的奖惩来灌输“服从”意识,这显然违背人性。结合影片后段交代的上级要求宋岩罔顾平民百姓生命而撤退的指示,以及国民党史上种种放弃抵抗、残忍内战的指示,都说明这个政党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祉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了解黄埔军校的辉煌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回顾了先烈事迹,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看电影《黄埔军人》有感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看电影《黄埔军人》有感

一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平安电影院看了一场名叫《黄埔军人》的电影。电影里说了在美国侨居的黄埔军人宋岩收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校庆活动的邀请,使他想起了往事:1924年当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时候,他与姜汉等人,为了实现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愿望,满怀理想地投奔黄埔军校,他们成为了兄弟。宋岩认为校长蒋介石是自己的偶像,于是加入了国民党,追随蒋介石,而姜汉则追随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姜汉和宋岩相遇。宋岩为执行命令,弃乡亲们不管撤离了战场,姜汉为掩护群众与日军作战,英勇牺牲。1975年,在“功德林”战犯管教所生活了25年的宋岩终于被特赦。然而,到了香港后,宋岩与蒋介石通话要求回台湾,却遭到了无情地拒绝。奄奄一息的蒋介石怕共产党搞统战,凡是特赦人员一律不许进入台湾。宋岩有家难回,又无面目再返回大陆,只好背井离乡,旅居美国。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在脑海里回味《黄埔军人》的精彩片断。回到家,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黄埔军校的简介,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列,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三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看《黄埔军人》后,我了解到了黄埔军校是一所培育名将的好学校,凡是在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不论加入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相当杰出的名将,只是他们的信仰不同,所选择的路不同而已。像宋岩,他本可以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名将,可是,他认为国民党的蒋介石是自己的偶像,便加入了国民党,开始了他漫漫坎坷的人生之路。而姜汉受到了周恩来的影响,加入了共产党,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这种行为相当值得我敬佩。

现在,社会上的青少年,有些都像宋岩那样,本来是拥有美好的前程的,可是他们不晓得去选择正路,于是误入了歧途,毁了自己的幸福。像中学生小张,他性格内向,身体瘦弱,平时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一天放学后刚走出学校没多远,两个高年级的坏学生拉住他强搜其口袋,企图抢钱。这时候,一位高个子青年出现了,三下二下打跑了那两个高年级学生。小张十分感激,把这个高个子青年视为“恩人”,于是交上了这位“朋友”。以后学校里谁欺负自己,小张都告诉高个子青年,让他去教训他们。后来,高个子青年在一个商店里偷了一批照相机,要求小张帮忙藏匿起来,小张竟然答应了。案发后,高个子青年因盗窃罪被判刑八年,小张因犯窝赃罪被判刑三年,缓刑三年。

看了《黄埔军人》这部电影和得知这个事例,使我意识到人千万不能像宋岩和小张那样走错路,一旦走错路就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可能永远不能翻身,美好的前程也随之葬送。

第3篇:杜月笙8子3女去向何处,有华侨领袖,有黄埔军人,有收

藏家

杜月笙一生共有8子3女,在临死前,杜月笙对儿女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没希望了,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杜月笙虽出身帮会,然则显达之后心系国家,贡献社会,关注民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作为贡献已远远超出大多数商贾买办阶层,更令其他帮会大佬难望其背。对子女的教育亦要求严格,无论新旧社会,后代之中均无人作奸犯科,实在难得杜月笙全家福大公子杜维藩,元配夫人杜沈月仙所生。小名“林宝”。坊间一直传闻维藩非杜月笙亲生,只是没有生育的大夫人领养的。但杜月笙本人最钟爱的就是这位长子,因为有林宝之时,杜月笙事业上交了好运。杜维藩就读上海沪江大学, 从事金融专业,后迁居台湾任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他也是杜家子女中唯一一个列名恒社的。杜氏家教很严, 大儿子杜维藩一次逃考,被他狠甩了两个耳光。1936年娶严智多之女严仁芸,在新新公司举行的盛大婚礼轰动沪上,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餐饮部,就是凭籍举行杜大公子婚宴而名声大振。二公子杜维垣,二夫人杜陈帼英所生,二儿子杜维垣在正始中学就读时(注:正始中学是杜月笙亲自创办,全上海收费最低廉而会考成绩最优等的中学),与同学在操场上用童子军的六开刀作游戏,不慎戳破同学的脚, 杜维垣立即跪在地下求同学不要声张,校长立即派人到这个同学家中求情,说千万不能让董事长知道,否则杜公子将没命,校方每天派车接送这个同学上学和回家。1946年在香港娶严智珠之女严仁昌。曾任上海嵩山区区长(注:嵩山区即原上海法租界,杜公馆所在地)。后在美国纽约任职联合国总部。三公子杜维屏,三夫人杜孙佩豪所生,1947年与同母弟杜维新一起在上海丽都花园成婚,妻子郑应珊。杜月笙去世后迁居巴西及美国从商。杜维屏曾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公子哥混张文凭原不稀奇,但维屏是凭真正成绩得到奖学金、奖钥匙的。身为全国纺织公会主席和上海工业会会长的杜月笙希望维屏学以致用,在纺织工业上发展,但是维屏的兴趣却在于股票,虽然杜月笙也身兼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他却对儿子的这一选择不满意。抗战期间,杜维屏放弃优裕的生活,参加中国缅甸远征军,抗战胜利后部队途经上海去打内战,被杜月笙留下。抗战胜利后蒋蓄意压制杜月笙。1948年9月3日经国下令拘捕杜维屏,表面看是蒋经国守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连杜月笙的儿子也抓。真相是经国枉法,“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杜维屏不是杜月笙的儿子,就凭他那个“证券市场场外交易”的罪名,根本不可能被捕。司法独立全成摆投,先抓人再找证据,11月1日蒋发表《告上海市民书》,宣告失败。11月3日内阁总辞职。11月4日杜维屏交保开释。杜维屏自父亲去世后,仍去巴西开股票公司,后迁居美国,其后人已不懂中文。1980年杜维屏返沪,忆起旧时父亲常带自己去利查西餐厅吃大餐,便重召利查旧人或旧人之后,重开“新利查西餐店”,可惜再也唤不回昔日风光,遂将店转手。当时《青年报》连载《杜月笙正传》,每日发报时邮局门前排起长龙,杜维屏为维护父亲名誉,要求统战部腰斩了这部传记。四公子杜维新,三夫人杜孙佩豪所生, 1947年与杜维屏两兄弟一起在上海丽都花园举行婚礼,妻子名浦达陶兰,是杜维新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的美国女孩,当时上海报纸笑称此为“中美联姻,有天下一家之兆”。杜月笙去世后迁居美国从商,五公子杜维翰,二夫人杜陈帼英所生, 抗战期间就读于黄埔军校。1949年留在上海,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后,杜维翰通过时任上海常务副市长潘汉年,在上海报纸上刊登了讣告。1955年“潘杨事件”发生,受到冲击。六公子杜维宁,二夫人杜陈帼英所生, 与同母兄杜维垣同娶香港蓝塘道严惠宇家的一对堂姊妹,终老上海。七公子杜维善,四夫人杜姚谷香所生,杜月笙去世后随母迁居台湾,到澳大利亚学地质,在台湾做了几年地质官后从商,移居加拿大。续弦谭敬之女谭端言。杜维善还是古钱币收藏家,并把一生的藏品献给上海博物馆。曾有一位同有身世之感的收藏界朋友为他赋长歌一首,如下:更谁夸,旧家门第,翩然江海来去,南都一掷黄金尽,囊取青蚨无数,蓬瀛住,漫回首,弥天风雨无归路,临泉自语,叹流传无常,水中萍梗,前世是飞絮。神州事,汉帝秦皇曾误,重关明月如古,今人又发咸阳墓,幽恨歌弦能诉,错已铸,知多少,五铢半两埋尘土,雄图何苦,且去拓新钱,深情暂寄,纸墨初干处。八公子杜维嵩,四夫人杜姚谷香所生,1965年,年仅29岁时早逝于台湾。杜月笙之女杜美如摄于老宅前大小姐杜美如,四夫人杜姚谷香所生。她是杜月笙最钟爱的女儿,因为之前杜家的几位夫人以及外室们,都只生男孩,唯一的女孩2岁夭折了,所以得到大小姐,令杜月笙非常开心。杜美如满月,不仅大宴宾朋,还演出堂会,规模之大轰动上海,张学良夫人于凤至亲临道贺,她后来一直在说:就那回在上海看到了骨子好戏。杜家大小姐衣着之讲究,享用之奢华当年在黄浦滩上向是坊间谈资,她买各国的新款皮鞋,可以买到一百多双,但后来到台湾嫁给一位空军飞行员蒯松茂,成为克勤克俭的军眷。杜大小姐随夫赴约旦任外交官,从此长居约旦。1979年,她在约旦首都安曼开设了第一家中华菜馆,由于生意兴隆,高朋满座,于是又在阿联酋等地开了分店。杜美如和夫君蒯松茂由于热心祖国统一事业,便成为当地很有知名度的华侨领袖,也是约旦国王侯赛因家族的座上宾,他们经常在一起品尝中国菜。二小姐杜美霞,四夫人杜姚谷香所生,在上海嫁给金廷荪之子金元吉,后迁居台湾。她虽是姚夫人所生,却由孟夫人养大,因此与孟夫人更亲近,孟夫人晚年生活悉由其照料。三小姐杜美娟,五夫人杜孟令辉的养女,原名孟俊朗,长大后寻了个华裔美国官员男朋友,孟夫人反对,叫女儿要男朋友就不要娘,女儿却执意结了婚,孟夫人便断绝母女关系,即使女儿又回到家门前跪了一夜都未肯再见面。孟夫人去世后,人们整理遗物,才发现她把女儿的来信都好好收着,而且每封都看过。可叹杜月笙死得早,若其在世,以其之通达人情,必有本事劝回孟夫人,使得母女合好。

第4篇:《黄埔军校》观后感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黄埔军校》参观观后感,仅供参考!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民族的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遥望不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么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去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船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年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已经开始淡薄了,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缘故吧。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我们一一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来此参观的人很多,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也放得特别得慢,老人们看得仔仔细细,回忆着相关的往事;中年人,看得明明白白,议论着那时的“时事”;年青人、小孩,走马观花,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也许每个人都在沉思,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才不会彷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大门之外。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拔的品质都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民族有着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都可以在黄埔精神中得到启示。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结束了,而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悟却刚刚开始,

我在沉思,任何一个文字组成的任何一个语句,在不同的时代应该会有不同的诠释吧!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过去的成绩和失败只是自己所走过的一段路的印证,想要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那就要继续走下去,即使到了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想放弃的那一天,看看周遭,前进的人依然那么多,自己又为何不能坚持?

路,一直都在!理想还未实现,我们继续努力!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

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

第5篇:参观黄埔军校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走近军校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醒目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 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就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步入校门,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时刻告诫军人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为物质诱惑而堕落。校本部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

我们参观黄埔军校,是为了学习”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期望和军校师生在大革命斗争之中形成的。“黄埔精神”的内涵实质,即是“亲爱精诚,英勇向前,血洒中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军人是“党军”,这支军队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支军阀部队,是一支有政治抱负的军队,“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军校师生具有的“黄埔精神”不仅在大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就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国共两党再次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朝着谋求祖国统一的道路英勇向前,决不后退。

这一次的参观活动,就是给我上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加强了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深刻了解到如今安定社会来之不易。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要怀揣一颗爱国报国之心,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党,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安定奉献.

第6篇:黄埔军校游后感

2015年5月23日,在学校机电系分团委的组织下,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怀着新奇的心情来到了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去参观那充满历史气息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创办于1924年5月,至今已走过了九十一个春秋了。本着“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宗旨,黄埔军校不仅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才将,还培养了大量战功显赫、名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 对于当时装备落后、物资短缺、人才缺乏的中国来说,黄埔军校的建立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它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在战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了伟大胜利,无一不与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有关的。他们不仅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树立了精忠爱国、艰苦奋斗的好榜样。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英雄伟迹,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假若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将成为不可能。在现今这个科技发达知识型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是否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只有重视教育,社会才会进步,只有发展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够立足于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

因此,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在着力地发展教育,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将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如今,我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比以前多了,学习的内容也比以前的更丰富和科学了,这是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所奋斗得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刻苦学习并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努力置身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谋划策。

李水伟

2015年5月25日

上一篇:环卫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下一篇:学生预备党员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