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埔军校有感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黄埔军校有感

观黄埔军校有感 篇1

————谢阿旋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军政教导队第二次外出游玩,也很感谢学院给予这次难得的机会,同志们兴致勃勃的搭校车到一个伟大的革命遗址——黄埔军校。

驶出校门时,天气格外晴朗,春风送爽,仿佛在热烈的欢迎我们的到黄埔军校一游,然而,因为有些队员会晕车,同志们为了这些队员分散注意力,一路上随着与车辆擦肩而过的呼呼声,热情洋洋地引吭高歌,我的内心不由得为我们的此行此举感到欣慰与自豪,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都愿意兑现“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承诺。

踏入黄埔,望着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此次向黄埔军校进军,心中百感交集,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浮,时而平静,时而喧嚣。在导游的指引下,来到一幢幢灿黄灿黄的平房,一旁标匾著着,“孙中山故居”,几个字体发出别样的光线,非常醒目,敬爱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我们日盼夜盼,终于盼到您了,只可惜“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只能与心中崇拜的英雄在记忆的走道上一睹风采。也罢,孙中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是永恒不朽,万世彪炳的,我们不应为英雄的光荣牺牲过分遗憾而堕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其光辉岁月用以标榜自己,激励自己,磨练自身,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尽情地体验一下先驱的居所,自觉地在这种别样的气氛熏陶一下,更进一步的接近他们,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他们身上撷取闪烁的英魂,倾注自己底气不足的身躯里,万分的振作起来。

孙中山的故居至今仍保留的很好,崭新,优雅,静逸,传统式的,室内摆设了一些有关他的慈祥相片,动人肺腑,铁骨铮铮的信函,以及当时的军事设备革命尚未成功时,已成为培养军人的重点基地,他们在孙中山形影不离的陪伴与领导下,无怨的,坚强地接受着常人未能体验的艰苦训练,狂风暴雨,严寒酷暑,日月星辰下,他们坚持不懈。严肃认真,流血不流泪。

今日,我们身穿着军装,以不同的身份在学院的代表们夫人陪伴下,一一见证了这些历史事迹,此时感触很深,当在风雨来袭时,我们一个个撑起雨伞时,哪些是最可爱的人却在风雨的敲击下,身躯得到锤炼,灵魂得到升华。当我们舒适的在课室里接受老师的辅导时,我们又在抱怨什么呢?与他们常年累月的煎熬相比,我们这一年军事化军训又何足挂齿?

观黄埔军校有感 篇2

关键词:教育伦理,实践观,十月军校,知行观

实践观是教育伦理发展的推动力。实践的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时期人们谈实践观, 其目的和意义也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理论基础, 要求人们把认识最终回归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此实践观的基础上,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知行合一”,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十月军校”为例, 主要谈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观的当代含义, 二是实践观在教育伦理中的运用, 三是论述实践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强调实践思想在教育伦理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能够让人们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

一、实践观的含义

实践的观点在不同时期, 不同思想家看来, 都有各自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生产实践要遵循自然规律。而孔子首先把实践观运用到教育理论, 认为“有教无类”, 教育实践可以消除人在某些方面的差异。而近现代的思想家, 把实践思想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当中, 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近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既是具有物质力量的感性活动, 又是人主观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特别强调, 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新时期实践观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经济、政治、文化、教育, 实践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育伦理领域, 实践观在教育上体现为一种教育的平民化与大众化, 教育本身是无差别的, 人们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他们对于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态度本质上是无差别的, 新时代境遇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全面的人才, 不仅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这建立了人们对于教育实践的基本看法。

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育实践的精神在于“知行合一”, 书本知识要学习, 生活实践也要参加, 理论知识是可以运用于实践当中的。陶行知先生把心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内涵进一步丰富, 尤其强调实践在教育当中的运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大众的教育、科学的教育, 理论式的教育要通过生活的实践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社会才是学问的大课堂。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们精神上的自由解放, 旧时封建统治者能够用思想控制民众, 是因为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即使能得到教育, 也是统治者希望人们所学的内容。而一旦教育实现人们精神上的自由, 人们则会通过教育实践发现自身价值, 从而实现身心解放。陶行知先生看到了教育的平等与博爱, 只要处在社会的共同体中, 受到教育应该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权利。学习理论, 才有可能明白事理, 把理论投入实践, 才有可能创造生产力, 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在新时期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人们可能会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 所进行的教育实践也是不同的, 但教育所带来的向善的力量是广泛且深远的。

社会整体的教育实践带来人们道德的进步。陶行知先生的实践教育观在今天也具有新的价值。最为典型的就是“十月军校”, 这是一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为目标的青少年军事培训基地, 意在培养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育, 进一步丰富教育伦理的内涵。“十月军校”以“情景育人, 活动育人”为教学思想, 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知行论”, 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健全的人格, 这与教育伦理在培养被教育者全面发展, 从社会中实践道德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的教育有其特殊性所在, 需要受教育的人数多, 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要实现道德发展在教育上有一个适用、普遍的标准, 就必须通过实践去探讨, 要实现大多数人都能把教育看成需要持之以恒的事, 也是需要实践去磨合的。

当代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人们去行动, 破除一些旧的、错误的思想, 而且要求人们在行动之后要学会反思。反思在教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果教育者不去反思, 他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更新, 再新的事物说久了也会成为“陈词滥调”;如果被教育者不去反思, 学进去的东西不经大脑的消化, 知识再有用也成不了自己的东西。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到过实践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阶段性的, 教学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 即“从活动中获得”, 杜威研究的是儿童教育, 目的是使儿童和青少年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成长, 从而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标, 这一思想在社会新时期也具有启发式的意义。

二、实践观在教育伦理中的运用

教育伦理研究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现的道德关系、人际交往。在当今社会, 教育伦理思想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伦理中的道德关系表现在教育的双方, 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或者说是“教”与“学”的相互影响。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育者把知识传给被教育者, 而被教育者把教学的成果经过自己的改造反馈给教育者, 如此反复多次, 最终得到教育经验和感悟。教育伦理的范围是广泛的,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社会的不同角色, 但总的来说, 实践体现在教育伦理的三个方面, 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是教育实践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整个教育伦理大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用。

(一) 实践观体现家庭教育的前瞻性。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初始阶段, 在儿童时期, 人们还未进入完全的社会化, 家庭教育因此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儿童还未形成完全自主人格, 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实践通常是由教育者———父母来主导, 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但具有新型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倾向于把实践的权利交给孩子, 父母只是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不过在我国儿童时期的教育实践通常是父母来管理、决定的。

儿童时期的教育, 孩子根据父母的指令来行事。父母会明确告诉孩子, 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 从而使孩子留下大概的印象。然而口头上说教的作用是有限的, 孩子并不完全根据理论上的东西去行事, 教育在他们脑海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父母告诉孩子“这杯水很烫, 你不要去碰”, 除了嘴上教育, 可能父母还会用行动阻止孩子把手伸向水杯。但这样的教育是不够的, 孩子并不清楚所谓“烫”的概念。只有当他们经过实践, 不小心碰到了这杯水, 然后迅速缩回手, 这时他们才会知道, 原来“烫”是一种让我感到“疼痛、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下次碰到装着热水的水杯, 孩子才会避免去立刻接触它。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 就完成了教育实践的一个周期, 由理论 (杯子是烫的) 到实践 (不小心碰到) 再进行反思 (下次不能碰) 的过程, 这种过程存在于儿童时期教育的方方面面。杜威在分析儿童时期教育时认为, 儿童最初依靠本能、冲动和兴趣行事的。而教育就是把这种本能、冲动归于理性的手段。但并不是儿童时期的所有教育都一定经过孩子自己的实践去获得, 很大一部分的教育经验来自父母的实践经验, 或是父母向他人获得的间接的实践经验。实践大多是儿童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的行为, 这是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方式。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研究儿童时期教育时, 认为在教育中要观察儿童的行为, 根据孩子自身的行为特点, 父母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兴趣, 有助于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与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 从而提升教育过程中的融洽氛围。有的孩子性格活泼, 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去触摸、感受事物, 父母做家务, 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拿扫帚、拖把, 父母做饺子, 也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揉一揉面团。如果孩子性格内向, 父母进行教育的时候, 要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他们有什么烦恼, 遇到了什么困难, 父母也可以试着去提供相关建议, 但最终的实践是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对孩子的个体的承认和尊重, 绝对不仅仅是个教育想法的问题。家庭教育之所以具有前瞻性, 是因为人们在儿童时期, 通过家庭教育进行的实践, 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可以说预测了个体未来的实践方式、方法, 以及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是否能够把自己看作实践的主体。传统家庭教育可能偏向父母主导、控制, 但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发展,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鼓励儿童在父母教育下进行亲身的实践, 是实践观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二) 实践观体现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学校教育是教育伦理实践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模式不同, 学校教育更偏向个体社会化教育。在个体进入社会之前, 学校教会他们社会需要的技能与方法, 使得个体行为更加符合社会普遍需求。这一阶段的个体, 经过了家庭教育的磨合, 已经逐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有意识进入可以教会相关系统知识的机构———学校进行学习, 接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在学校中, 教育者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由父母变为教师, 而教育实践的双向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学校教育中, 实践发生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之中。教师备课, 准备理论知识的讲授, 学生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并进行相应的反馈, 形成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比如教师教授“实践”这个概念, 比较抽象, 不好解释, 于是教师查阅资料, 通过书本定义了解“实践”, 但要想把抽象的概念教授给学生, 光下定义是不够的, 于是教师结合具体事例解释“实践”。学生课堂上听了教师的讲授, 经过自己的理解, 明白了“实践”的含义并进行反馈, 这种反馈可以是课堂发言、考试等多种形式。传统学校教育中, 实践的主动权被放在了教育者, 即教师的手里, 老师说什么, 学生一味地全盘接受, 很少思考所学东西的对错, 传统教学中实践的作用被忽略了, 模板式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单一、僵化, 立足改变的创新意识因此很难在教育中体现。但这种学校教育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更多倾向于把实践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当中的分工不同、责任不同, 总的来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中心位置, 教师与学生虽然同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但学校机构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主体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说过,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在对教育的探求上应该是平等民主的, 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有创造力, 自己首先得有创造力, 要求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自己需得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实践在学校教育上, 表现为师生间的有序有效的交流互动。

学校教育实践的基础性, 表现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 是为了满足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的, 所培养的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相应的人才。学校教育作为人们教育社会化的过渡阶段, 仍然把实践的观点放在核心位置,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未来踏上社会的经验, 学会社会生存的技能, 有利于主体向社会教育的转换。同时, 学生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 不仅是为了获取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教育所需要的健全人格与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关系着学校教育的社会声誉, 教育者应自觉承担对学生教育的道德要求”[3], 学校教育是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变化的必要途径, 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聪慧的大脑和基本的品德。教育的现代化要求, 实践作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创造自身价值的动力所在, 学校教育在理论上要尊重学生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沟通, 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型。

(三) 实践体现社会教育的长远性。当人们由家庭、学校, 真正向社会过渡的时候, 就意味着人们在教育上社会化的基本完成。但这并不是结束, 人们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要比接受家庭教育, 或是学校教育的力量更为持久。有些老一辈, 虽然他们文化程度不高, 并没有接受过多少学校教育, 但他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 这说明实践在社会教育中也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在教育伦理发展的这一阶段, 教育者的身份同样发生了改变, 由父母、教师转变为社会中的他人, 个体可以向社会中任何一个比他有长处的人学习, 从而补己之短, 提升自我社会能力。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是“社会即学校”, 人人都可以是老师, 是同学。这一观点明确了社会教育在于补充学校、家庭教育的局限, 意在发展大众的教育、全民的教育, 教育的广泛性因此显现。

新时期的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学校教育因为对时间、地点的规定, 有些因素不可转移, 而社会教育则没有多少限制。小孩子放寒假了被留在家里, 家长要上班, 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看孩子, 于是把孩子送到社区组织的假期托管班, 那里有志愿者可以陪孩子们上课、玩耍。当其他教育模式因为限制条件而暂时失效的时候, 社会教育就会显出它的活力来。无论是家庭或是学校, 最终都是归于社会中的一部分。社会教育是一个长久性的过程, 人们无论财富的多少、身份的高低, 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也有进行教育实践的义务。实践在社会教育中表现为由强制到自发性的行为, 刚开始是社会制定适用全民的教育的规范, 让民众去遵守执行, 人们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教育, 明白了教育对于个体、他人发展的重要性, 因而开始自觉成为社会教育的践行者, 将自己的有效知识教授给其他社会成员, 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马克思也提出社会教育的思想, 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在于结合工农革命的实际, 实现群众教育、成人教育和课外教育, 从而把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化。[4]马克思的教育思想肯定了教育社会化实践, 社会教育要想最终实现全民化的教育, 这需要一个时间上的过程。

社会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社会中的全体成员, 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应该是适用于每一个成员的, 社会相关教育机构应该主动发挥自身优势, 拓展课堂教育之外的形式。“十月军校”就是社会化教育的机构, 它旨在对青少年开展课堂之外的拓展训练, 通过军事化训练模式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锻炼了青少年群体的综合能力。“十月军校”的教育理念“情景育人, 活动育人”也应当作为社会教育培养社会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与方法。实践是社会教育实现全民化的有效手段, 只有人们通过受到教育, 再进行教育实践, 最后通过实践反思指导、改进教育理念, 社会教育思想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人们才有可能形成自觉接受教育, 自觉传播教育的积极观念。社会教育的长远性在于, 教育的发生不受到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 人们拥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那么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是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5]社会教育由此显示出它的广泛性、长远性, 教育是一代又一代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所在。

三、实践观体现教育发展的价值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 人们在教育伦理发展上的实践是永不止步的。无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教育实践都是存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实践活动, 积极的教育实践带来的是人们思想的进步, 精神的自由, 教育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相反, 消极的教育实践会使人们的思想陷入混乱, 精神的桎梏, 教育也可能造成社会体制的崩坏。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实践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关键是要形成怎样的教育实践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性人才, 即社会大部分成员可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教师, 就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 作为学生, 就把“勤奋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 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教育通过实践, 最终实现人们理想中的社会, 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实践培养出符合建设理想社会的成员, 他们再改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 再通过实践培养出下一批社会成员, 教育伦理就是在这样一代代人的实践下实现发展的。经过家庭、学校教育的个体, 最终都将回归到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 从这个层面来说, 教育对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一视同仁,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人也同样可以作为教育者, 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的开展, 新的理论、思想就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创造。社会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实践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 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宣传、提倡全民教育, 使教育成为社会成员内心的基本法则, 指导他们进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观马戏有感 篇3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读《西点军校》有感 篇4

――指南针商学院三年级宋子杰

《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阅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会让你从内心重新塑造自己。起初刚阅读完,会感觉心里热血沸腾,就仿佛希望能够有困难马上迎面而来,让我一个个的去挑战它、去冲破这些障碍。

这本书的开头首先描述西点军校到底是怎么样的,它为何如此出名?美国西点军校的全称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它是美国陆军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刚开始创建就在不断地创造辉煌,培养了非常多的美国军事人才,其中就有3700多名将军、两届美国总统、四位五星上将和数以千计的世界500强的董事长。这种种的辉煌历史其中都离不开这个学校的核心教育思想――培养雄狮而不是羔羊!

本书从“责任”、“荣誉”、“意志”、“勇气”、“热忱”、“服从”、“信念”、“团队”、“尊重”、“忠诚”、“自发”、“正直”、“竞争”这13个点去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各种的真实案例来阐述它所要教导的每一个要点,以便我们读者更好的体会和吸收,再通过知识要点的理论,重新塑造我们的内心和思维。

1、要学会正面困难。人生处处都会有数不清的障碍去考验你。其实说白了每一次障碍的考验都是对你自己的一次成长,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坎,也因此他的人生就此停止,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如何坚强的去抵抗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每一个障碍,要充满激情热血的去战胜每一个困难,当你战胜了过后,会让你产生更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甚至可以说,在这一过程当中慢慢的你可能还会上瘾。无数次跌倒再无数次的.爬起,需要坚强的勇气和长久坚持的意志。就像“荷花定律”,每一天的绽放速度都会比前一天快一倍,直到第30天满池荷花塘都是荷花。但只要到29天停止生长,前面任何的一切都前功尽弃。所以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

2、在做人做事上更加有责任心。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承担责任,在做人做事上更要有责任心,这是是否成为强者的一个标准。它体现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和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东西。所以在以后更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3、要有坚持的毅力。很多人一开始就像池塘里的荷花,用力的开,但渐渐的就会放弃坚持,这时,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4、要有坚定的目标。目标就是你最终想走到哪里去,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创业,一次失败就放弃了;考试,考不过关就不考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身上到底丢了什么东西?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困难,那么当你的目标被困难阻挡,你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失败者!

5、要有团队精神。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一头狮子在强也敌不过有组织的羊群,团队可以助你有更大的成就。

读《西点军校22条军规》有感 篇5

杨建华

摘要:西点军校的每一条理念都蕴含了浅显易懂而又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值得教师去研究、去思考、去学习。

关键词:西点军校;军规;感悟

西点军校成立于1802年,是美国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著名学府。在这里,诞生了无数的美国名将,也培养了不少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人,还成就了不少商业奇才。由此可见,西点军校的理念已被各行各业所认同和接受,在广大范围内备受推崇。因此,西点理念也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对全世界渴望成功的人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去学习。

西点的22条军规有:无条件服从、工作无借口、细节决定成败、以上司为榜样、与人合作、团队精神、敢于冒险、火一般精神等,一共是二十二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联系目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回忆以前的学习生活,同时对今后自己的人生做一定的规划,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无条件执行”和“细节决定成败”这两条。

很少有人可以完全听得进去别人的劝告,可以耐心地接受下达的任务,因为似乎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叛逆”是一种个性和值得推崇的东西,殊不知“叛逆”同样需要服从的资本。而服从不是口头上的,是体现在行动中的。“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执行力,一个行动胜于一大计划”这句话是西点学子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说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讲话中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尽管意思不同,但两个国家的两位领导人都说明了执行力的重要性。“狐疑犹豫,终必有悔。”该做的时候就立即去做,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而在工作中我似乎经常犹豫,总是为不做找尽借口,为行动不力找理由。对于许多事情,总是很有计划去想,却总是借口“条件”不成熟从而被认为无法践行。担任班主任之前就具体地进行过规划,把学生每次犯的比较出格的错误记录下来,当这些案例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进行分析总结,或许对自己有较大帮助,但是,现实中又以种种理由推脱。有的时候在执行过程中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而延误了时机甚至直接造成失败,在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顾及学生的自尊、旁敲侧击等各种理由和方法导致延误了对学生的挽救,最终让其走上了歧途。我深刻地感觉到,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一个很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缺点。但在这本书中,让我燃起了信念的烈火。信不信,行不行,看执行。行动,要由心开始,不能对自己说“是的,我计划这样子做”,而是要坚定地告诉自己:“是的,这就做。”日积月累,一次次完美的执行,将会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完美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则是细节。因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怎么完美、伟大的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必须分解,最终还得从小处着手,而整个计划的成败也就取决于这些细节。在招聘过程中因为注意了细节而成功的求职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至理名言也告诉我们,凡事皆是由小到大,要想成功,必须从小事做起。有一个故事很讽刺地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为了说明胆大心细是对学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根手指伸进盛满尿液的杯子里,然后放进嘴中吸。随后让学生重复教授的动作。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狼狈不堪,教授说:“你们都很胆大,可忽视了细节,我伸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其实细节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之所以忽视,则是缺乏对生活工作的认真态度。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无数个细节的组合,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工作得更加得心应手,就让我们在执行中关注并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吧!

观《观超强台风》有感 篇6

观《观超强台风》有感

曾不止一次看过这步影片,但每看一次,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动.在这用电影形式展现出来的关于温州市发生台风时的场面,人民与国家干部同心协力共抗台灾的动人情景.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感动让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镇静使生命再次重生.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大灾来灵时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同胞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超凡的毅力.温州市长的大度英明,各级领导的严阵以待,专家的果断与准确计算,让生命的意义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在这次抗台斗争中,我们损失了几百亿的国家财产,滞后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党忠实履行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博爱精神.我看着这部影片,写着自己的感慨之言,为的不是让人恭维我的语言功底,也绝非借此来宣传自己.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想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这份感动,让我们九零后的人思考生命的内含,更加珍惜和平,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好好的活着,我们不能像军人那样为祖国而战,也不能像决策者那般为民谋福利,但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平凡的举动来表达对祖**亲最深沉的爱.在看的过程中,泪像雨一样,下个不停,感动如雨,无处不在,就算是你,或者是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谁又能不为之而潸然泪下呢.毕竟,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有良知的中华儿女.我不能为大家把所有的剧情呈现,但我强烈推介大家去看.下面,我会向大家讲述我在这部剧里面所看到的人性光辉.台风来临前,小镇还是往日的平静,人来人往,依旧车水马龙,还有那无数的笑颜,一片和谐的景象,一方安详的水土.故事以一对四川籍夫妇旅游为线索,拉开了大灾里感动的序幕.台风来啦,但夫妻二人却在此时失散,妻子所在的地方竟然是海中的一个孤岛,并且还是台风眼所在地,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妇女却在此时难产,岛上仅有的卫生所条件极为有限,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妇产医生,只有一位年轻的女护士.远在岸上的丈夫与爱人失去了联系,心急如坟,完全不顾国家法律的规定,私自偷渡出海,男人好样的,看破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爱人和孩子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他那种毫不犹豫,是好男人的征兆,他没有太多文化,也没有太多金钱,平凡的几乎没人认识他,但他对家庭的爱,对生命如此透彻的理解,是我们常人无法做到的。

“你们走吧,再不走,我们会连命都保不住,如果生命都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台风吹打起的雨滴落在了市长的身上,但他为了人民生命的安全,全然不顾自己,脱去蓑衣,在雨中向人们下跪了,这一跪,让在场人无不震惊,人们惊叹说:“你是市长啊,怎么能向我们下跪啊”,但他这样回答,“但你们是我的亲人”。简单的回答,感动了观众,震撼了人心。泪在流着,心在痛着,为人民有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动流泪,为这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心痛|、、、、故事到这里并不算结束,但从中,我们以泪来浇灌了我们干涸的心灵。我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评价这部影片,悟出的是一份责任,一份牵挂。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大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遇到的麻烦。多少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我想说的是,有感动,大学生就有救,就能唤醒无数良知。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告诉大家什么,但这无语的结语,将记录我们大学生行为的点滴,指引着我们前进。

观黄埔军校有感 篇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医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克服着重重困难,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看着被自己成功解救的患者,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所作所为虽说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荣耀,然而,他却赢得了广大人民深深的崇敬与爱戴!人民将他誉为“白衣圣人”,他的事迹被广为传扬……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颇深。一个人,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只要他有着理想与追求,有着神圣的使命感,有着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的耐心和爱心,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吴登云放弃了家乡舒适的生活,沿着美丽的西子湖畔走了出来,走向了大山深处,伴随着艰难困苦,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践行着一名人民医生的道德操守……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乡镇,极其短缺的医疗设备,夹杂着狂舞的风沙,丝毫阻隔不了他前进的步伐,闭塞的乡村不再唱昨天的歌!

一个人,就是一片天!他的热情已将这里的隆冬点化为暖春。他用自己美丽而充满诗意的青春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批少数民族医生在吴登云的悉心栽培下正迅速成长。做手术的小土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照明设备,一座医院已初具规模。乌恰人民笑了,笑容里多了一份健康与惊喜。

乌恰人民哭了,因他竟为了救活一个濒临死亡的烧伤病孩而割取自己身上的13块皮;因他为了病人的健康一次次地掏光了自己的腰包……因他在这37年中,在面临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的同时还要经受妻离父死,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一路走来一路歌!

我闭上了眼睛,泪水因为过分的感动而流了出来!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只能干涸。吴登云这滴水,却反射着太阳的全部光辉,为乌恰这块贫瘠落后的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流!

从吴登云身上,我不禁想起了2 0 0 3年的那场“非典”,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的抢险队员、我们的人民医生、一线的记者、众多的志愿意……面对不断袭来的余震、面对失去亲人的痛楚、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有多少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废寝忘食、百折不挠地挖掘、抢救、护理……谭千秋、袁文婷、吴忠洪、“警察妈妈”蒋晓娟……他们用行动演绎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孔繁森认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不断地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看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从今天起,我也要学会去爱。

(指导教师李惜春)

教师点评

观语文高效课堂有感 篇8

近日,在校内聆听了几节高效课堂研讨课,有收获,也有些感慨。

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课堂需要打造,教学需要智慧。但就目前的课堂打造和智慧构建,对于常规教学,存在极大的障碍。

诚然,笔者无法否认展示课的示范作用。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深入解读文本的智慧、创意组织教学的灵动等等,无不让笔者这个青年教师深味追赶的紧迫性。

但仔细想想,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又存在着严重的去实倾向,脱离了常规教学的实际。

也许是自己不够聪慧,听完一节示范课,总觉得如果再让自己上同样的课题,或许还能“亦步亦趋”。可如果换一个课题呢,收获的却只有一种回到原初的茫然与无奈。

也许有人会说,听示范课的要义,本来就不在于学其“形”,而在于悟其“神”。可是,即便悟到了所谓的“神”,也很难在常规教学中付诸实践。

好课贵在课题的选择,但常规教学不是每个课题都可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自己的教学特长。有经验的老师大都知道,选择了一个好的课题,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看看这次展示课的课题,从文体来看,不是散文就是诗歌,而从典型性上来看,则大多是适宜教师发挥的。然而,我们的常规教学,你有这个选择权吗?

好课贵在多磨,但常规教学不允许我们为了准备上一节课先去找一个班甚至多个班去排练。有人说,教育是不允许试验的,或者说是不允许有失败的试验,因为教育不可以重复,你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试验,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犯罪。一课堂上得不好,一般也不可能再上一遍。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种“排练”行为?其次,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面对不断压缩的教学课时和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没有高中一轮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可能会不得不感叹,每天的新课总不得不在前一天赶制到深夜,最终很多时候却还只能是草草收场。

好课贵在舞出语文的魅力,但常规教学却戴上了应试的镣铐。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智慧教学,最大的障碍,应该正在于应试。也许有人会说,笔者这样的推论,本身带有一个危险的预设,那就是高效课堂与学生的好成绩是背离的。诚然,单独看这个预设,显然其结论无疑是荒谬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我们反过来推导叶老的话那就是:尽管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种以“选文”为主的教学,与考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学生学好了“国文课本”,就会得到一定的知识和习惯,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的成绩尽管不是高效课堂的唯一旨归,但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侧重“人文性”的选文教学与侧重“工具性”的语文考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考分离。语文考试,选文上的内容基本不考,而那种通过选文教学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又具有慢热性。高中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会让你不得不渐渐收起一直在选文教学上尽情舞动的长袖。

笔者知道,笔者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教师;笔者知道,笔者不应故作老成去感慨中学语文教学,要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得以改进;可笔者不知道,为什么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语文教学的问题,总有一种千头万绪的无奈与怅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知识的过程却又是如此的悖反,先从纸上得来,然后才去实践。或许,这就注定了我们在纸上建构起来的绮丽楼阁将要在实践中接受风雨的洗礼。

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然”经历,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应然”构建的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没有魏书生老师的大气与智慧,却偏偏接受了他的思想——“教学是雕虫小技”。

于是,一直在勉励自己,语文教学要大气一点,再大气一点,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不必去过分纠缠课堂教学中的细枝末节,也不必在乎别人那种盯着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沾沾自喜。

一直相信,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远比掌握一两个字词重要;一直相信,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多阅读,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一直相信,学生在高一、高二有了大量的阅读,到了高三再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他们的高考成绩就一定不会差。

固执的自信往往会有失之偏颇的风险;固执的坚守,一旦遭遇考试这垛强大的壁垒时,你就会发现这种坚守又是多么的脆弱;但笔者依然固执地坚守着。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在现实面前就如苇草一般的脆弱,但人的思想却能见证他的伟大。笔者不敢奢望伟大,但笔者热爱思考,渴望改变。

于是,笔者就想,在打造课堂的同时,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宏大一些的视野,把单纯的课堂打造扩充为包括课堂之外的管理。或许魏书生老师的成功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于是,笔者就想,在打造课堂的同时,我们能否在评价机制上迈出较有实质性的步伐。或许只有当评价机制有了真正的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的百花齐放,舞出我们的风采,彰显语文的魅力。

观《暖春》有感 篇9

街道办中心小学孙柯南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嘎子,这是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在红军队伍里多次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相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做事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只要一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

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嘎子是多么明辨是非刚正不阿啊。联想自己,真令人面红耳赤。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

观〈守望明天〉有感 篇10

——观《守望明天》有感

守望是一种守卫与渴望,明天是今天的第二天,也泛指未来、希望。《守望明天》通过90分钟的影像浓缩,大视角、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五十多个年轻人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想要中国独立解放繁荣富强,他们想让下一代孩子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他们信仰的力量,红军争服了空气稀薄的雪山,跨越了变幻陌测的草地,突破了天险,为了中国的明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昨天,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他成了进行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陈独秀,他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正是有了他们的守卫才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的今天,是先烈们守望的国家独立,人民民主、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作为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天空下,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对昨天

应该有新的理解。乱,是百姓的祸事,民族的灾难;和,是百姓之福,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落后就会挨打,进步才有希望。今天的我们不用像先烈们为守望明天而牺牲,但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跟着党的步伐走。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策划活动时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参加竞赛时多让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在生活上,态度乐观,作风正派,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关爱子女。

观王毅书法作品有感 篇11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国人的文化视域中想来是不陌生的。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范畴中,这朵奇葩确实是生面别开。就书法艺术的现实考量而言,是从泛艺术的角度着眼,抑或是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中挖掘,这种向度的选择是很纠结的问题。对书法发度维度和向度的把握,可能是引领其面向未来的前提和条件。

当代艺术发展的强劲态势表现为一派繁荣的气象,这不仅是现实的景状,也是主流的呼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折射出的场效。书法艺术概莫能外,也是在这个体系下展开的。当代,书法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其独特性,迥异于其发韧、流便过程的状态。书法家以艺术家的独立身份出现,书法更多是以线性的视觉倾向为指归,其文化的脉络被消解和重构。即使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中重拾了“文化记忆”,但这种有目的的碎片似的综合,往往大失书法的本意。书法艺术渐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场,而片面追求艺术的新,其价值何在,很难说得清楚。这种前瞻,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书法家是应该思考的。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可以明确的是书法艺术当代性的体现,要在视觉艺术和文化内涵双重场域中展开。出于上述的思考,王毅在辽沈中青年书法家中,是我关注较多的一位,因此对他的艺术面貌和特点也大体了解。艺术是在交流和互动中生发的,在和他谈论书法时,有一种直觉,就是他更注重书法文化内涵的表达,这可能也是他给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

他创作的作品有洋洋千言的长卷,亦有通篇数百字的条屏,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的思想精要。王岳川说:“在21世纪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具有中国文化的功底,中国文化的精神寄托。”王毅的艺术实践,很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只有把握了书法文化诉求的方向,才能在道的层面上去谈书。

王毅的书法创作,坚守了书法艺术语言本体的“本”和“原”。所以,他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传统,在“技”的层面上,潜心精研,取法高古。“书贵有古意”,对传统的继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创新之本。他的书法创作,真、行、草、隶、篆诸体均有所涉猎,以真、草为规模,旁及隶、行,可谓致力有专精,博采兼众长。

项穆《书法雅言》中道:“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王毅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寻求神化的书写境界。这在他的草书创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其用笔遒丽劲健,提按腾挪跳跃,使转盘曲逶迤,线条飘逸飞动。但他的草书创作更多表现出的是“守拙归田园”的意境。草书在“拙”字上着眼,是他视觉物化的“本心”表现。拙而生力,如开弓之弩,箭在弦上,引而不发,这种颇具韧性的力度表现,让人联想到东坡的诗句“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王毅的书法创作,更追求“心性”和“禅意”的言表,这在他的楷书创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可见楷书是以静中见动,有合老僧坐禅之道,外象安如泰山,内修思越千言。王毅的楷书既不同于六朝碑版,又不同于隋唐写经,他是以唐碑为根基,取“欧体”结字之险绝、“颜体”用笔之遒劲,兼乎二者,于庙堂气中蕴清隽之态。

现下,王毅在他创作中倾心于对北朝摩崖书法的研习,摩崖作品的朴茂高古、正大严整成为他新的书法审美追求。北朝摩崖刻石在文化上融合了释与道的思想精髓,亦反映出书法流变的时代印痕,法兼众妙,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原创性。王毅从中深刻体悟到书法艺术,在取法用宏中表现书法家原创精神的重要性。他通篇地临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量寿经》等经典,感悟良多,受益匪浅。当然,对北朝摩崖的追摹只是王毅书学道路上的关节之一,未来仍要以“渺沧海之一粟”的精神不断进击,方能有大作为,成大境界。

书法家就其实际的文化意义而言,与国学家应该是“同形同性”的,这决定着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这样的境界和理想,是真正书法家的必由之思,可以看得出王毅有着这样的前瞻性思维。正是如此,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可能更为艰辛,诚如屈子所云:“路漫漫其修远兮。”更何况,王毅身为师者,亦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和责任,何止是要有“上下求索”之为,更要师诸本心,传诸本心。如能有此作为,他的艺术也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途和景致。

(作者单位:沈阳书画院)

责任编辑:宋建华

上一篇:鉴定申请书格式下一篇:洛克王国圣龙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