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儿歌教学活动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班儿歌教学活动

儿歌教学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儿歌的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独特的句式、节奏,塑造出物体形象,把幼儿带入到一个特有的意境中,使幼儿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不仅使幼儿乐意用儿歌中的语言积极表达,而且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

【关键词】儿歌教学小班幼儿语言能力

3~4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对于词汇记忆力的保持,小班幼儿相对中大班幼儿又稍微差一些。因此,幼儿初期言语表达,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例性和连贯性,言语过程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儿歌以其篇幅短小,内容浅近、节奏明朗深受幼儿喜爱,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儿歌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对于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语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由民族接触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现象。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触、交往、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儿歌教学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学习儿歌,丰富词汇,积累经验

小班孩子认知能力差,生活经验少,所以学习儿歌的时候要尽量丰富孩子的词汇,如名词和简单的形容词,还可以学习简单具体的动词,帮助幼儿积累语言经验。如儿歌“我的身体会跳舞”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做动作,如在学习“眨一眨”时带领幼儿一起做眨眼睛的动作,幼儿一边做动作一边体会到“眨”这个词语的含义。学习儿歌“小树叶”时,教师手拿树叶,站在高处,把树叶洒向幼儿,幼儿在和树叶接触的过程中观察树叶落在了身体的什么地方,理解并学习运用动词“飘”,在游戏中自发地用“飘”进行讲述:“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头顶上;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肩膀上。”幼儿通过学习儿歌不仅能感受到儿歌中形象的语言美,还能积累各种词汇,并学习运用词汇积累经验。

在儿歌“猫鼠大战”中,教师出示老鼠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对老鼠的长相进行描述,在描述中幼儿用到了“睁着眼睛”“圆圆的小眼珠”“尖尖的牙齿”“黑溜溜的眼睛”“像叶子一样的胡子”等形容词,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描述能力,也使幼儿理解了儿歌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引导幼儿理解“瞪”“呲”“长”等动词,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中更加容易理解这些动词。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完整表述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儿歌的学习。将儿歌内容转化为能看到、观察到的东西,使幼儿感受到儿歌中的美好氛围和意境,更能将儿歌内容融化成为自己的思维,并变成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在儿歌“出海”中,教师利用海浪的声音创设“声音渲染”情境,引导幼儿感受大海的魅力,幼儿倾听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当问到“你觉得大海的风景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去看大海了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时,张瑞轩说:“我觉得大海应该是美丽的!”邓杰心说:“海风吹在脸上很舒服!”王一诺说:“我现在感觉很高兴、很兴奋”……幼儿在听到海浪的声音时,根据自己对大海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也感受到了儿歌中所表达的意境。

在儿歌“春姑娘”中,教师提前去公园录制了春天来临时草儿、杨柳树、花儿的录像视频,并带领幼儿去公园里感知春天的美丽。活动中教师导幼儿进行经验回忆,并抛出问题:“草儿、杨柳树、花儿有什么变化?”张瑞轩说:“春天来了,草儿都变绿了,风一吹像波浪一样!”西西说:“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香香的!”幼儿根据录像和之前的观察经验形象的描述出了春天的样子,理解了儿歌中“草儿青青的,杨柳绿绿的,花儿红红的”等内容。

三、运用儿歌,扩展思维,清楚表达

小班幼儿是想象较为丰富的时期,在学习儿歌中幼儿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根据实际生活,激发幼儿想象活力,发散思维,引导幼儿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儿歌仿编“圆圆圆”,在仿编时教师在幼儿能看到的每个地方都放置了一些圆形的东西,并且让幼儿在室内寻找所有能看到、摸到的圆形图片或实物,并通过看实例体会儿歌中的圆形物体并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就被打开了。不仅学得非常投入而且兴趣非常高涨。孩子们朗诵自己仿编的儿歌,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儿歌“妈妈和娃娃”中,教师提出“大象的鼻子、鳄鱼的后背还可以是娃娃的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学习运用儿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刘浩宇说:“像妈妈的鼻子,还可以是像娃娃的喷头”;王一诺说:“像妈妈的鼻子,可以是像娃娃的痒痒挠”;宋彦洁说“鳄鱼妈妈的后背,是鳄鱼娃娃的操场”……

四、借助儿歌,积极模仿,主动表达

在儿歌活动中幼儿通过模仿进行亲身的体验,为他们带来了主动表达的源头。儿歌中不同的语式,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文学的魅力以及不同的句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儿歌《猫鼠大战》中,教师根据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带领幼儿玩“模仿老鼠”的游戏,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教师问:“老鼠见到猫会怎么样呢?”来引导幼儿边形容老鼠害怕的样子边模仿老鼠害怕的神态与动作,王艺茹抖动着身体说:“老鼠很胆怯”;邓杰心拍着胸脯说:“老鼠很害怕”;王一諾躲在椅子后面说:“老鼠会吓跑还会躲起来”;张瑞轩抱着胳膊说:“老鼠吓得直发抖”……幼儿在描述时不仅了解了关于害怕的词汇,丰富词汇量,还提高了幼儿的模仿能力和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五、通过儿歌,细致观察,完整讲述

儿歌中的内容正是孩子观察事物的缩影,儿歌不仅帮助孩子认识各种事物,了解事物的特征,而且在儿歌的提示下,提高了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并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引导幼儿表达完整。

在儿歌《爱》中,教师利用PPT图片和声音来创设儿歌中出现的画面内容,感受儿歌内容。如教师先引导幼儿学青蛙跳青蛙叫,再观看课件,使幼儿进一步了解青蛙妈妈关爱宝宝的方式。常雅瑄边学青蛙“呱呱”叫的声音,边做青蛙跳的动作,还解释说:“我在生小宝宝呢。”教师最后引导幼儿交流:“青蛙妈妈是怎样爱宝宝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李季阳说:“青蛙的宝宝是小蝌蚪,小蝌蚪黑黑的。”常语涵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经过详细的观察、讲解、倾听过程之后,幼儿就已经能很完整地将儿歌表达出来了。

总之,在小班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拓展并挖掘儿歌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价值,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验语言表达的乐趣,从而促进其情感、能力、知识等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教育部印发.2001-7-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教育部印发.2012.

[3]郭燕花.维汉双语教学模式成效与问题调查研究——以新疆疏勒县小学双语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3).

[4]马小玲.新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2,(03).

[5]皮军功.文化适应与创新:幼儿生活教学论纲[J].学前教育研究,2012,(03).

[6]孙明霞.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材使用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12,(01).

作者:鲍文英

第2篇: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小班幼儿儿歌教学策略

摘 要:越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越是让人受益终身。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而且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影响人的行为发展,更是影响到了全社会未来的道德观念。幼儿儿歌教学是幼儿园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是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在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要求下,教师探索挖掘儿歌德育元素,通过儿歌教学既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好的习惯,锻炼思想品德,提高人格修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幼儿儿歌;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总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满足幼儿日常保育需求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幼儿思想品德的引导和好习惯的锻造之上,以抓住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为幼儿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儿歌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事物,一般包括简短好记、可吟可唱的游戏儿歌、绕口令、谜语儿歌、摇篮曲等等。通过适合幼儿且符合幼儿兴趣发展的方式推进德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教师需要具备有计划性地开展儿歌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儿歌为载体立德树人。

一、结合特点,在因人施教中丰富小班儿歌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堅持以幼儿为本,落实素质教育,为幼儿成长打好基础。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尊重幼儿人格发展,把握学习规律,保教并重,突出游戏教学,在尊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发展。对照要求,小班幼儿有其突出的特点,在认知上较大中班幼儿弱,对很多较为抽象的词语、句子缺乏理解能力,需要通过具象的实物和有趣的语言建立现实生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小班幼儿语言发育相对滞后,基本交流存在问题,更别说进行儿歌诵唱;在注意力上,有效注意力“黄金期”短,难以长时间地专注在学习之上。结合小班幼儿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儿歌教学时需要调整方法,采取由点及面、由玩到学的策略提高小班幼儿儿歌教学的效果。由点及面即是教师将儿歌拆分成句跟词,从点滴入手教学,逐个释义,再引导幼儿连词成句,练习诵唱。由玩到学即是教师要结合幼儿天性,用游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根据儿歌的内容让幼儿扮演小动物、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进入角色,带着玩耍的心情感受儿歌的韵律和内容,并学会念儿歌。这也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重视幼儿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去。

二、润物无声,以培养优秀思想品德为依托推进儿歌教学

《纲要》中提出,老师需要合理创设环境,使之成为推动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这既说明了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也对教师创设环境提出了要求。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接地气”,即将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同时,在教育改革深化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来要求推进“五育并举”,而其中德育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德育也应该源自生活,并通过教师所创设的贴近生活的环境中教导幼儿日常生活管理,促进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入园时间不长,生活经验十分有限,认知水平也不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够强,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还缺乏认知。教学需要选择最为简单的载体带领他们逐步开展学习,儿歌就是很好的方式。旋律节奏动听,简单易学的儿歌是他们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日常喜欢说、愿意玩的内容。而幼儿儿歌中有很多内容都富含德育元素。教师可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梳理和分类,按照无私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诸多的优秀品德内容进行区分,每次以品德关键词入手,开展儿歌教学,无疑既有利于幼儿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优秀的文化,领略古人高尚的情操,形成初步的爱国情怀和对优秀道德品质的感知与认同。通过学习、练习和表演这些儿歌,让幼儿从中明事理、知对错,树立对“德”正面的认识。

三、以小见大,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渗透儿歌教学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实现推动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以此引导幼儿认识社会并产生情感,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围绕这一目标,幼儿园进行课程转化,将教育目的分解为培养幼儿谦让、自尊、自爱、有责任感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良性互动、开展合作等交往习惯的教育目标。小班幼儿生活较难自理,很多生活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幼儿儿歌正起到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如《穿衣歌》《洗手歌》《吃饭歌》等等,可以让幼儿对生活行为规范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儿歌富有韵律感,易诵易记易懂,可以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习惯。而且,一些幼儿儿歌中提及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幼儿在学习这些儿歌时将能对学习产生初步的认识,为他们在后续的成长中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打下基础。教师在开展儿歌教学时需要寻找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段音乐,或者是一个物品,基于这些幼儿兴趣所在的元素开展儿歌教学,并引导幼儿记忆,养成习惯,往往事半功倍。

四、以点带面,借助儿歌教学将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相传

在《纲要》中指出,需要为幼儿提供接触优秀文化,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让幼儿能够感受各种优秀文化和艺术的美,获得情感体验,建立情感共鸣,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从纵向上看,中国历史悠久并诞生诸多优秀文化,这些都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明的接班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通过德育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在小班幼儿的儿歌教学中,可以渗透简单的经典阅读内容,如从某一主题入手,将五言古诗和儿歌教学相结合,从中培养幼儿的品德与学习习惯,也可以在儿歌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横向上看,幼儿是一个家庭的关键角色,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家庭整体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发挥儿歌教学的思想育人作用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更是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推进的教育工作,将儿歌向家庭延伸,有利于家长与幼儿共读共学,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五、结束语

儿歌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灵活载体,培养了幼儿思想品德,陶冶了幼儿道德情操,也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能通过培养幼儿成为优秀文化的接班人并发挥幼儿作用辐射家庭。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儿歌教学,深挖德育元素,发挥儿歌情感作用,优化儿歌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不同层次,逐步形成层级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其次,老师需要做好优秀文化和儿歌的结合,可以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编,摈弃糟粕、弘扬优秀文化,并以利于幼儿记忆、感知、领会和诵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适当组织一些比赛、展示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也需要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力度,让儿歌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幼儿园走向家庭,形成共同育人合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芳.幼儿园开展儿歌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策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1):14-16.

[2]王艺霏,翟曼宁.儿童歌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J].当代音乐.2019,(11):77-78.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幼儿园)

作者:卢玉丹

第3篇:小班生活活动儿歌

《叠衣歌》

两扇门,关关好, 左抱抱,右抱抱,

点点头,弯弯腰,

我的衣服叠叠好 。(小班) 《穿衣歌》 抓领子,盖房子, 小老鼠,出洞子, 吱溜吱溜上房子。(小班) 《擦嘴歌》 小餐巾,两手拿, 两边往中擦嘴巴, 折好方块再擦擦, 嘴巴变得干净了。(小班) 《漱口歌》 手拿花花杯, 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着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小班)

《进餐歌》 吃饭时,坐坐好, 手拿勺子碗扶牢, 细细嚼,慢慢咽, (小班) 《叠裤歌》 裤腰对裤腰, 裤脚对裤脚, 中间折一折, 裤子就叠好。(小班)

《洗澡歌》

热水哗哗流,冲冲我的头, 热水哗哗流,淋淋我的身, 浴液抹一抹,搓出小泡泡, 清水洗一洗,宝宝真干净。(小班) 《剪指甲》

手指甲,长又长,小小细菌把身藏, 小剪子,来帮忙,咔嚓嚓,咔嚓嚓, 咬的细菌没处藏。(小班)

第4篇:小班语言活动:儿歌

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

一、活动内容: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1][2][3][4]下一页

>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初步感知哄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2.探索用轻柔的声音与雷公公对话,哄小蜗牛睡觉。

3.注意与同伴协调一致的朗诵儿歌,体验关爱小蜗牛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将装饰好的纸箱套在录音机上,扮“雷公公”,录有雷声的磁带。

2.一张大蜗牛图片,若干张小蜗牛图片。

3.《摇篮曲》的音乐磁带。

四、活动过程:

1.幼儿初步感知哄小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教师怀抱“小蜗牛”,导入话题“们的小蜗牛在外面玩了一天该睡觉了。”接着表演唱《摇篮曲》哄其入睡。

2.幼儿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1)幼儿产生请求雷公公不要吵醒小蜗牛的愿望,引出活动名称。 教师放录音,提问:“是什么声音呀?是雷公公在打呼噜呀!都要把的小蜗牛吵醒了,们一起来请求雷公公轻点打呼噜,好吗?(2)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第5篇:小班语言活动 儿歌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语言活动 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一、活动内容: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初步感知哄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2.探索用轻柔的声音与雷公公对话,哄小蜗牛睡觉。

3.注意与同伴协调一致的朗诵儿歌,体验关爱小蜗牛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将装饰好的纸箱套在录音机上,扮“雷公公”,录有雷声的磁带。

2.一张大蜗牛图片,若干张小蜗牛图片。

3.《摇篮曲》的音乐磁带。

四、活动过程:

1.幼儿初步感知哄小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教师怀抱“小蜗牛”,导入话题“我们的小蜗牛在外面玩了一天该睡觉了。”接着表演唱《摇篮曲》哄其入睡。

2.幼儿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1)幼儿产生请求雷公公不要吵醒小蜗牛的愿望,引出活动名称。

教师放录音,提问:“是什么声音呀?是雷公公在打呼噜呀!都要把我的小蜗牛吵醒了,我们一起来请求雷公公轻点打呼噜,好吗?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2)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教师用请求的语调示范朗诵儿歌,然后再对幼儿说:“雷公公听到我们的声音了它不再打葫呼噜了,我们再把小蜗牛哄睡着。”最后,与幼儿一起继续哼唱《摇篮曲》哄小蜗牛睡觉。

(3)幼儿跟诵儿歌。

教师继续放录音,雷声继续,教师号召全体小朋友跟诵儿歌。“雷公公呼噜打的太响了,没听见,我们再一起求求它吧!”

(4)幼儿集体朗诵儿歌。

再次引导幼儿哼唱《摇篮曲》,突然雷声又响起。幼儿自然迁移。集体朗诵儿歌,注意声音要保持一致。

(5)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教师提问,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用轻柔的声音朗诵儿歌与雷公公对话。“雷公公怎么又打呼噜啦!想想看,我们应该怎么样请求它,雷公公会听得舒服,又不会吵醒小蜗牛。

3.幼儿人手一只“小蜗牛”,唱《摇篮曲》,哄其入睡。

师:这次,雷公公真的听见小朋友的话啦!它不打呼噜了,还和我们一起哄小蜗牛睡觉呢!

4.听音乐《摇篮曲》,教师启发幼儿,轻轻将小蜗牛送到小床上,让小蜗牛安静地睡觉,再提醒幼儿轻轻地、有序的离开教室。

附儿歌

《不要吵醒小蜗牛》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雷公公,雷公公,

请您清点打胡噜。

我的蜗牛在睡觉,

不要吵醒小蜗牛。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语言

逗蚂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 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 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 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活动过程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最后以一句“我们把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文档仅供参考

第6篇:小班语言:理发(儿歌教学)

小班语言:理发(儿歌教学)

活动目的:

1.了解理发的过程。

2.学会《理发》儿歌,并跟着儿歌做动作。

3.体会理发的快乐,勤于理发。

活动准备:理发过程图片

活动重难点:学会儿歌和动作。

活动过程:

1.聊天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呢?哦,那么理发店是什么样子?哪个小朋友来给老师说一说。

2.引入理发师理发过程。

那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上的图片,这位叔叔在干什么呀?哦,叔叔在理发呢。我们也来当一当小理发师,学一学如何理发吧。

3.边学动作,边念儿歌。

4.小朋友们互相理发。

小朋友们,我们都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师,那么,我们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互相给对方理理发吧。

5.复习儿歌。

小朋友们,都学会理发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理发的儿歌吧。

6.教师消减幼儿对理发店的恐惧心理。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啦,理发好玩吗?那么,我们以后有机会要去真正的理发店里,看看叔叔阿姨们,是怎么给我们理发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要害怕理发,因为我们也是一个理发师啦。

7.结束课程。

各位小理发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一项新本领,我们今天回到家,用我们新学会的本领,给爸爸妈妈剪个头发吧。

第7篇:小班语言活动:手指儿歌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什么是手影。

2.能够大声的朗诵儿歌,同时边做手指动作。

3.发挥想象大胆用手指头变魔术,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手影DV。

2.《手指儿歌》的图片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来猜猜,是什么? (谜语: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全靠它,它是我的好朋友。)

师:每只手上有几个手指呀?一起数一数,12345。 师:这5个手指,它们还会变魔术呢,你们想看吗?

二、观看课件,分段学习儿歌。

师:魔术表演开始,妈妈的手指伸出来啦!想一想一个手指头可以变什么? 师:会变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一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呀?我们也来学念咒语变魔术。 师:二个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师:三根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

(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学说语句三根手指头变成XX) 师:四根手指头又会变成什么呢?

师:看它身上有很多颜色,四个手指头变成花蝴蝶,咒语怎么念? 师:咒语对不对,一起听一听。 教师小结。

师:那五个手指头会变成什么呢?

三、完整欣赏,巩固儿歌内容。

师: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儿歌《手指儿歌》……

四、拓展延伸,尝试创编儿歌。

师:1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2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你们也可以把它们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

附:儿歌

手指儿歌

1个手指头呀,1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 2个手指头呀,2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 3个手指头呀,3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 4个手指头呀,4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花蝴蝶呀。 5个手指头呀,5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

第8篇:以儿歌引领小班绘画教学

以儿歌为线索指导小班幼儿绘画

无锡新光幼儿园

俞秀

[摘 要]

小班幼儿正在涂鸦期或从涂鸦期向形象期过渡的阶段,想象较为丰富,注意力容易转移,对美术活动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停留在“好玩”和“好奇”上。针对小班幼儿作画时爱念念有词、爱想象一种情景的特点,根据综合艺术教育的启示,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性地表现美。有助于培养作画常规、调动绘画兴趣、掌握绘画要领等,以实现语言与绘画的情意互通。

[关键词] 儿歌 小班 绘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色相适应。”。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具体形象的,对小班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挑选和设计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短小儿歌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这样既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加深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又能寻求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时机。小班的孩子已能初步描绘某种物体的形状,并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当他们拿着笔乱涂乱画时,心中充满了惊讶、喜悦。伴随着这种愉快的体验,他们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容易波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采用强制的办法去要求幼儿画什么,而是儿歌的方式,诱导幼儿,引起他们的绘画的兴趣,使幼儿自然地接受美术教育。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刚刚接触绘画,需要采取恰当方法加以引导,使幼儿感觉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

一、培养作画常规

小班幼儿由于刚入园,以往在家较自由、散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规习惯的意识较弱,而建立良好的常规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以往幼儿拿到作画工具后,总是急于把工具打开,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蜡笔撒了一地了,盒子弄破了,蜡笔的包装纸被撕掉了等等,令教师手忙脚乱。因此建立良好的作画常规显得尤为迫切 。

为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把工具分发给幼儿,而是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取放工具。如以儿歌的形式告诉幼儿:小蜡笔睡盒子,我来和你做游戏,先把小床抽出,一个宝宝来了,一个宝宝来了。画好后,再教育幼儿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小床推进盒子里。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家长称自己为宝宝,这里运用蜡笔宝宝这形象拟人化的语言,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正确取放蜡笔,对今后的美术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在以往的小班绘画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幼儿握蜡笔的姿势,其实,正确的握笔姿势对于幼儿正确作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发现幼儿握蜡笔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像握勺子一样;有的将蜡笔一把抓----怎样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呢?我发现拟人化的方式很适合小班的幼儿。于是,我就先引导幼儿观察蜡笔长的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小蜡笔的口吻边示范边介绍握蜡笔的方法。“我有一个尖脑袋,小嘴巴,还有长长的身体,小朋友抱我的时候要将我的身体躺平,藏在手心里,让我的小脑袋出来,让我的小嘴巴和纸娃娃亲一亲。”这一拟人化的示范和讲解法不仅引发了孩子极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对待握蜡笔的姿势。

二、调动绘画兴趣。

小班的幼儿对涂鸦产生了兴趣,他们喜欢拿着各种工具,如粉笔、铅笔、蜡笔、树枝等在地上、纸上、墙上又涂又画。当他们看到自己涂画出的线条时,便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但是,在接触到新的绘画内容,与幼儿原有的绘画技能相抵触时,有一些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一到绘画课,便呆呆的坐着,怎么也不肯动手,虽然老师一再鼓励,但幼儿仍然以“我不画”回应。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唤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他强调解放儿童,教育工作者“应化为儿童”,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尤其是小班的幼儿,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幼儿会认为生活中的布娃娃、玩具小汽车甚至一切事物都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即“物我同一”性,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儿童泛灵论”。所以,教师应顺乎涂鸦期幼儿这一明显的心理特征,采用儿歌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引导幼儿画“熊猫吹泡泡”之前,我组织幼儿先玩一个“吹泡泡”游戏,幼儿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教师用语言儿歌提示如:“呼呼呼,吹出许多大泡泡,泡泡变小了,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爆炸了;呼呼呼,吹出许多五彩泡,泡泡飘呀飘,飘到×××”等等。幼儿对游戏充满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幼儿参加绘画活动,幼儿饶有兴趣的在纸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高高低低的彩色泡泡,边画边嘴里还念着游戏的儿歌,在想象和涂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美术活动《彩色的蝴蝶》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导入的时候,提出了悬念。用儿歌的形式自编了谜面,“身穿花衣爱打扮,一对翅膀光闪闪,不会唱歌爱跳舞,花丛里面舞得欢,请你猜猜是什么?”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不仅引出了教学的主题,提高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也进一步地让小班幼儿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为幼儿做画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维。又如《手印画》活动中,因为小班的孩子对直接用手做画不了解的,所以在导入的时候,也采用了儿歌的形式介绍手的作用,“十个兄弟是一家,学习、生活不离它。我帮你来你帮它,小手小手用处大,手印还可以来做画。”用手可以作画?怎么作画?幼儿会带着这个新鲜的疑问有兴趣地接受教学。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生命之初自然放发出来的一种想法,教师更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画画,使他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绘画语言更加感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三、掌握绘画要领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画,也不会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进行,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比较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焰火”,先画一个点,上面画画、下面画画、左面画画、右面画画,红色画画、黄色画画、绿色画画。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一簇美丽的焰火就画好了。如教画“糖葫芦”时,幼儿对“圆形画在竖线上”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作画时,很多幼儿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几经讲解,效果不佳。为此,我们编了一个有趣的顺口溜“先画小棍子,再画红果子,红果串在棍子上,好像几个胖娃娃。”生动形象的边念边画教学法,使幼儿兴趣倍增,较快地掌握了绘画的顺序和方法。形象性的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更好。

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游戏引入绘画教学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幼儿边玩边画,边画边玩,造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如:在学画“小猫绕毛线团”时,教师就扮演猫妈妈,出示许多的毛线,边绕毛线边说:“绕线团、绕线团,一圈一圈往外绕,越绕越大,越绕越大,毛线团绕好了,圆圆的毛茸茸的,掉到地上,蹦蹦跳跳。”五彩的线团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猫妈妈”在绕线时,小朋友跟着线团叫,很兴奋,随即,我又说:“小猫们,用你们手中的彩笔,在纸上跟着妈妈一起缠线团吧!看谁缠得大,又漂亮。”第一次作画,孩子们就显得比较大胆,画面色彩鲜艳,画完后我还让小朋友互相说说谁的线团绕得最好,这样就更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

为了使绘画课上得生动活泼,还可经常设计以儿歌为兴趣点作为课题导入。如:在画“盖房子”时,可从儿歌导题:”红花房,绿花房,尖尖的房顶大花墙,蜘蛛来了编个网,画个棋盘当门窗。”诱发幼儿扩散性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和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绘画和儿歌相互渗透就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其效果也是相辅相成的。

把儿歌融入到幼儿美术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天地,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通过绘画与儿歌相结合的方式,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将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游戏,幼儿画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得到绘画的实践,绘画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得到发展,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从中体验快乐。

参考文献:

1.吕燕. 新入园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与指导.[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8.9

上一篇:保学控辍工作计划下一篇:工厂内部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