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课间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发展大学课间文化, 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 但两者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肩负着培育新时期“四有”新人,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重任。正确认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二者实现相互强化、相得益彰、科学发展,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学校设置课间, 是为满足教学需要, 调节学生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在这段时间内, 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游戏活动,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被大家称之为“课间文化”。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笔者尝试赋予大学课间文化新的内涵。笔者认为, 要给大学课间文化下定义, 就要对“课间”有独特设计。基于此, 笔者对“课间”提出三维构造, 即“时间维度”、“学科维度”、“教育观念内化与教育实践外化所组成的第三个维度”。基于对这三个维度的把握, 笔者认为,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利用课间开展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意识形态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非意识形态 (语言、活动、文字等)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新载体, 是大学生课间整体精神风貌的显现, 是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氛围,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坚持正确方向,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大学课间文化除有时间的保障外, 还有教师的引领、学科知识内涵和教育观念的融入。大学课间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范畴,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互相互动。

2.1 大学课间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具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承载、传递,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联结与互动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务实性作用。

(1)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凝聚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和教师在课间开展文化活动的集体产物。在课间文化活动过程中, 有两大群体——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 (大学课间文化的引领者和主导者) 和承担学习任务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主体) 会凝聚在一起。建设大学课间文化, 有利于高校打造出一支效能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有利于对大学生实施集体——分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感受氛围、获得体验、创生成果、提升素养。

(2)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素质提升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使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发掘, 并赋予相应的主流价值观内容, 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感染, 促进大学生把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大学课间文化要重视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培养;要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 就需突出时代内容、主流价值。大学课间文化还需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进而才能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服务, 才能彰显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师生的课间交流和“时空对话”, 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前进的精神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意见》指明了大学课间文化的发展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大学课间文化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重视教师引领和尊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下,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内容和发展主题, 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 使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课间文化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方向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导。”【2】大学校园有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和不同学龄结构的师资队伍, 因此大学校园不同层次的文化群客观存在。大学课间文化如何达到文化养人、文化怡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导航。所以, 大学课间文化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引, 突出时代主题、社会内容, 推动大学课间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学生为本, 把德、智、美、体渗透到大学课间文化活动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素质。

2.3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无论是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 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都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从性质上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属文化范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文化中,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结构单位。从参与主体看, 大学课间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中最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精神。从目的功能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化人导行的作用。

3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互动的途径

3.1 用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理应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核心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已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写进文件。为此, 以大学课间文化为载体,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理念。一方面, 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注重个性培养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 以人文关怀丰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另一方面, 以人文本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要以满足学生需要, 调节学生的具体状态与精神面貌, 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

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航标。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以‘灵魂’作指导,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理论水平, 坚持‘主题’阵地, 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观, 把握‘精髓’,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把握‘基础’,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4】努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间文化建设中, 以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为核心,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文化活动为内容,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主流价值的引领、文明风尚的感染和理想情操的陶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机制, 使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5】。

3.3 实现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也是一门文化和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 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学课间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有助于促进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有助于任课教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另外,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 需要与学科发生关系, 需要与学科相互渗透, 才能使其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作用。所以, 教师应在寻找学科知识与大学课间文化的结合点, 并在结合学生现有课间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文化活动。

3.4 充分发挥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大学课间文化虽是学生自我打造、自我创生的一种文化活动状态, 但依然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加盟, 需要教师拓展和延伸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努力成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关注者和先行开发者。首先,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 需要师生共同开发。在课间文化中, 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拿到集体中来, 相互启迪引发, 相互借鉴吸纳, 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让新的对白、新的动作、新的玩法在互动合作中产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创作素材, 提升课间活动价值含量。其次, 大学课间文化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参与与引领, 才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才有师生的情感交融, 才能催生出建设校园文化的人才队伍, 才能创生出鲜活的课间文化作品。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 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导航。只有教师及时对大学生做好导向, 才能使大学生将“俯首拾珠”与“抬头看路”辩证统一, 才使大学课间文化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摘要: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利用课间开展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互动关系。高校要用以人为本为指导理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实现学科渗透, 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为互动途径, 使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相互强化、相得益彰、科学发展。

关键词:大学课间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互动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9~80.

[2] 孙媛媛, 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 :51~52.

[3] 王庆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4) :225~226.

[4] 郭长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标[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4) :102~104.

[5] 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 2007-05-05.

上一篇: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技术的分析下一篇:基层设备精细化管理探讨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