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足迹,触经典,寻乡情,享泥趣”——地域文化背景下学校陶艺课程改革例谈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课程的研究是以无锡泥人和宜兴紫砂陶艺教育资源为依托, 通过对无锡泥人和宜兴紫砂陶艺教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 将我校的陶艺教育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 研究大力发展我校陶艺教育的新思路和对策。

1 开发研究背景

追根溯源, 陶艺的历史源远流长。秦兵马俑的威严雄壮、秦砖汉瓦的古朴典雅、唐三彩的华美绚丽、北宋名窑的精美绝伦, 等等。这些值得我们永远为之骄傲的陶艺巅峰之作, 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开展陶艺教育的不竭动力和文化源泉。回眸历史, 陶艺的魅力历久弥新。今天, 陶艺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 同时还更多地被赋予上了精神品格上的关照。陶艺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

我校自设立以来就将开展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拥有比较好的艺术课程实施环境和文化氛围。陶艺教学设备先进齐全, 有一流的专用陶艺教室, 陶艺设备比较齐全, 并配有拉坯机、练泥机、泥饼机、电窑、投影展台多媒体等设备。现如今陶艺教育正式列入我校的校本课程, 教学内容也编入了课程表。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有广大的学生基础, 由于陶艺和人们的生活贴近, 泥土与人们的关系亲密, 加之陶艺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作观念和思维, 这便构成学生的广泛性。每个学生陶艺的创作欲望都很强, 很自觉地投入到了陶艺作品的创作之中。另外, 本校学生在美术类活动和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 学校美术类活动丰富多样, 校园美术文化氛围浓郁, 拥有比较好的潜在课程环境。

2 课程理念

在国家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 如何开发和利用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工艺资源与学校陶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既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又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课题实验的设计中, 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文化差异等在课程体系中的诸多因素, 因此特设计出基本理念: (1) 注意教学中的整体功能, 处理好地域文化下小学现代陶艺教学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学科本体与育人功能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相互之间的有机整合。 (2) 全体性是实验的基本原则, 本实验是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特点着眼, 在试验中每一个孩子都以成功者的心态接受地域文化下的小学现代陶艺教育。 (3) 吴文化下的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工艺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同时又是学生与生活、自然、社会相联系的重要通道。课题实验要求超越教室, 超越课堂, 走入社会和自然, 并在一定文化情景下展开, 力求使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4) 传承与发展不是简单地叫学生临摹几件陶艺作品, 而是要发掘吴文化中宜兴紫砂和无锡惠山泥人的内涵, 从文化、历史层面上去解读美的符号。让学生通过了解宜兴紫砂和无锡惠山泥人的审美价值, 激发珍惜热爱民间陶艺的情感, 学会传承与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方法, 促进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3 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 使学生接受本地区文化的教育, 进一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融合, 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逐渐向综合方面发展, 使陶艺校本教材富有时代感。

通过研究, 充分利地域文化资源, 编写着力对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的陶艺教材, 传承地方文化, 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研究, 发展现代小学陶艺教学, 在培养学生掌握形成陶艺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从美术兴趣走向大文化、大艺术观。

4 课程内容

自编校本教材, 形成体系。为了使实验顺利开展, 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分析、实验与应用,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意见课程标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确立陶艺活动的目标, 编制了陶艺活动的校本内容, 成立了陶艺社团兴趣小组。编写了陶艺教学校本课程《泥童稚趣》, 本教材在大的体系上分为“探寻足迹、触摸经典”“植根本土、传承文化”“享受泥趣、快乐泥童”三大板块, 体现了由宏观到中观, 再到微观的逻辑关系;既有广义的陶文化的接收, 又有本土文化与陶文化的结合, 还有儿童自我陶艺的表达, 技术、文化、乡土、乡情和个性情趣均有其位, 且尊寻了由简单刀复杂、由基础到提升、由感知到表达、由传承到创造的学习规律。同时建立了学校陶艺教学网站, 定期制作展示陶艺活动的电子杂志, 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进了陶艺教学的深入开展。

5 课程实施

向有经验的兄弟学校取经学习;组织学生参观无锡“泥人馆”身临其境的目睹民间工艺大师们制作无锡泥人的过程, 参观欣赏艺术家们手捏泥塑作品的现场操作的过程, 感悟惠山的泥人文化。让他们掌握和了解一些传统陶艺技艺和历史现状, 组织学生参观江阴博物馆、刘天华故居、到“赞园”写生、触摸徐霞客雕塑、到“忠义街”写生, 加深了对本土民族文化基因的认识, 使学生更加热爱本土文化。为了更新观念提高科研水平, 教师收集查找信息资料, 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 积极参加省市教师培训, 提升自身素养。

6 改革成效

通过五年的陶艺教学实践, 我们感到陶艺不仅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而且在心理教育、思品教育、劳技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也有广阔空间, 同时还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性学习。因此, 我们学校根据有利条件, 联系外界, 开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陶艺课程化教学, 是拓展各科教学内容的一种大胆尝试, 具有在教育理念上的超前性和实际操作上的挑战性, 也是对实施新课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探索。课题实验取得多项成果, 也促进了研究老师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地域文化下小学现代陶艺教学的研究”课题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使“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在小学陶艺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陶艺教学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不论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还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直接受益的是学生, 而终身受益的我们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朱黎兵.中小学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 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五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刍议下一篇: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