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名人故事

2023-03-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范仲淹名人故事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张修起畅谈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

2012-06-01 07:35

商丘网—商丘日报 本报记者 郭文剑 我要评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题词:范仲淹在商丘。

范仲淹像。

嘉宾名片

张修起:商丘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诗词学会会长、商丘市城镇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商丘市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以来,他致力探寻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视野洒向书法、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领域,为商丘文化传承与发展鼓与呼,著述颇丰,见解独到。他对商丘文化的研究既坚持周密的学术论证,又特别着重在开发利用上提出论证和建议,旨在促进文化向产业转移,增强商丘文化的软实力和提高商丘文化名市的知名度。

开栏的话: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其中一个定位是“华夏重要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商丘,将“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列为战略目标之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气息迎面而来,文化底蕴深厚的商丘正焕发出日益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把深邃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穿越时空隧道,从纷繁的典籍史料中探寻商丘历史文化的惊鸿一瞥,为致力文化名市建设的现代商丘带来发展的启迪。本报文化周刊特开辟《文化给力商丘纵横谈》专栏,以嘉宾访谈的形式,精心烹制本土特色的文化盛宴,为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鼓与呼,敬请关注。

一、“商丘要重点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文化是软实力。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三商”文化底蕴,致力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知道您这些年一直为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在奔走呼吁,为什么?

张修起: 商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牌众多。前几年,商丘为创建文化名市,在塑造文化品牌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卓有成效。例如华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等文化品牌已小有名气,成绩应当肯定。但是,商丘要建设文化名市,还有许多文化品牌应当挖掘和宣传,有了过硬的、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就会为建设文化名市增加更浓的色彩。按照多方面的条件衡量,我总以为,范仲淹文化品牌应当是我们商丘众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主要理由有五:一是范仲淹与商丘的渊源深;二是范仲淹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巨大;三是商丘打范仲淹这个文化品牌,外地没有争议,大家服气,当之无愧,成效也一定很快;四是我们对范仲淹文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打下很好的基础;五是领导很重视范仲淹文化品牌的宣传,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正在筹备的《范仲淹在商丘文集》题写书名,市委书记陶明伦批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应大力支持。”

记者:有关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故事,商丘人耳熟能详。上升到一个文化品牌,商丘还欠缺什么? 张修起:一是商丘还没有十分重视范仲淹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或者说是我市文化研究的重点选择有遗憾,文化品牌的筛选方向有缺陷。二是不应该用应天书院的建设和研究,代替或妨碍范仲淹文化研究的深入。以我之见,应当以范仲淹文化研究带动应天书院的研究,带动虞城范公祠的开发利用,以范仲淹文化带动商丘的宋文化旅游。三是对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对范仲淹的家事研究不够,没有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对待。四是对范仲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范仲淹这个真正的文化品牌竖起来。五是对范仲淹的研究还停留在民间研究层面。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您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这个提法很新鲜,对商丘来说也很震撼。根据是什么?

张修起:我认为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理由很充足。范仲淹(989年—1052年),祖籍苏州,生于河北,幼年成长于山东邹平,但他自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到睢阳应天书院求学后,就一直结缘于商丘。范仲淹求学在商丘、学成致仕在商丘、结婚在商丘、生儿育女在商丘、奉养母亲在商丘、母亲去世在商丘、为母丁忧在商丘、教学在商丘、冒哀上书主张改革在商丘、职田在商丘、一生家计在商丘、后人至今在商丘、重要政治学术思想形成在商丘,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极为深厚,商丘《归德府志》、《宁陵县志》、《虞城县志》都称范仲淹是“商丘乡贤”,所以他的“家”就是商丘。我们完全可以非常踏实地说,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也就是说,范仲淹的祖籍和出生地虽然不在商丘,但他一生与商丘结缘,应当让国人知道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 张修起:先说他求学在商丘。北宋时期,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于1006年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的商丘(时称宋州)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北宋应天府是当时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 “一方之都会”。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就设在这里,而且应天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书院的教学声誉很高,曾有“七榜五十六”之美称, 是指书院学子平均每年有八名中进士,创教育成绩之辉煌。正因为当时应天书院影响很大,范仲淹在山东澧泉寺读书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由于继父朱文翰病逝,且又闻自己身世,所以才“感愤自立,决欲自立门户,佩剑经趋南都”,长途跋涉到应天书院求学。1011年,范仲淹离开了山东,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岁月。关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苦读生涯,朱熹称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欧阳修所撰《范碑》中有概括之叙述:“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五年,终以进士及第。这就说明了范仲淹学成致仕于商丘,这也是范仲淹结缘于商丘的开始。

记者: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苦读五年进士及第后,离开商丘异地为官,但家留在商丘。后因母亲去世,范仲淹在商丘为母丁忧三年,又被当时的南京留守,也是著名文学家的晏殊聘请到应天书院执教,再续范仲淹的商丘情缘。

张修起:范仲淹的家其实就在商丘。范仲淹是在商丘成的婚,妻子李氏是应天府楚丘人,是宋太宗宰相李昌岭的侄女、太子中舍李昌言的女儿。说起范仲淹的岳父一家,可谓是名门望族。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昌岭、李昌图、李昌言三兄弟同榜进士及第,是睢阳学舍(应天书院前身)“七榜五十六”的其中三兄弟。三兄弟中的李昌岭任过宋太宗宰相,李昌图任过国子监博士,李昌言任过太子中舍。李昌图之子李纮与范仲淹是应天书院的同窗好友,后来,李纮牵线,介绍他的堂妹、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李氏给范仲淹。当年范仲淹已三十二岁,李氏二十三四岁,二人情投意合。约在1024年,就在范仲淹被提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前后,他与李氏结为伉俪。李氏出嫁时,陪送一套四合院,范仲淹把双目失明的母亲接到商丘家中奉养。从此,范仲淹安家于商丘,奉养母亲于商丘,生儿育女于商丘,终于实现了他“自立门户”之夙愿。而且直至母亲去世,范仲淹为母丁忧三年也在商丘家中。再后来,妻子李氏病逝,他在延安、庆州前线,只有十七岁的长子纯佑跟随打仗,其他四个孩子大不过十五岁,小不足七岁,也都是继续寄养在商丘的舅妈家里。甚至在范仲淹的晚年,他的弟子们知他已萌退志,曾劝他到洛阳建宅以备养老,这时他却说:“人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以为自己在商丘已有家,没必要再安家。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仲淹一生除了在商丘的家以外,一生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安家。范仲淹在商丘的这个家,才是他一生唯一的家。

记者:梳理一下,能不能这样说,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随继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说童年、少年的范仲淹生活很苦。是商丘这块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成就了他求学成才、出仕为官、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范仲淹是商丘的女婿,他的家其实一直在商丘。

张修起:不仅如此,范仲淹为官后的职田也在商丘,给他管理职田的也是他山东继父朱氏的族人和苏州生父范氏的族人。在宋代,官吏的俸禄是由钱、谷、杂用和职田组成。职田的多少依官吏级别而定,职田可以自由买卖,实际上就是成为了官吏的家产。范仲淹的职田就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据《范公虞邑族谱》载,其职田“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食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职田。宋代的公、侯、伯、子、男或有功的大臣,可以赏赐食邑。范仲淹的职田二千三百户是虚封的,表示规格,六百户才是实封的,是实实在在的赏赐。北宋的县分为八等,六百户就是一个小县的规模了。范仲淹为何把职田选择在商丘,而且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除了这里接近京城外,也是别无选择,一是不能选择在苏州原籍,因为当时范仲淹到苏州认祖归宗还没被族人同意;二是按照习俗,他也不可能把职田放在生母改嫁之地——山东邹平。妻子是应天府人,范仲淹把家安在商丘,把职田选在商丘,应是最佳选择。

据《宁陵县志》记载,朱熹保存有范仲淹与同母异父的朱氏“三郎秀才”两封通信,信上有朱熹附言:“右范文正公与兄弟之书,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伦至情。今之士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其中一封信是商议“永城庄田和宁陵家计”。信中涉及到“八叔”、“五哥”、“大郎”等七个人,还牵涉到“永城志文立碣”等要事。这两封信也是证明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和永城,且是由朱家兄弟照管。至今宁陵尚存当年职田的生活生产用井和朱氏族人的后裔。

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范氏族人后裔至今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6)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族谱》记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这些也说明,范仲淹在虞城县的职田一直到明代还存在,而且是由从苏州迁来的范氏族人管理。到了明末,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在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祖先至解放初期。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从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内容和祠堂建设的各殿规模、质量和正规程度等,可以说是江北最大的“范文正祠堂”。《族谱》中还有“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从祀、康熙六十一年奉旨从祀”之详文,也可以看出在虞城县利民镇的范公祠在当年的影响之大。

由范仲淹的职田在商丘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范仲淹的家产家计在商丘,宗亲在商丘,他已经在商丘长期安家落户。

三、“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在商丘”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句名言,千古流传,妇孺皆知,也是他思想主张的经典表述。为什么说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于商丘呢?

张修起:范仲淹的思想形成主要在来应天书院学习以后,这正如欧阳修所言:“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不要小看这个评价,这说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五年,为他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范仲淹求学时就“忧思深远”,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范仲淹被后人誉为“学际天人,量扩宇宙,操坚金石者”,绝非偶然。我之所以说范仲淹的思想主要形成于商丘,主要是想从三个方面来佐证:

其一,他受北宋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影响很大,他虽然是戚同文去世三十多年后才到应天书院学习,但戚同文为应天书院倡导和树立的学风、师风、教学宗旨、内容、方法一直为范仲淹所受用。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就写有《睢阳学舍述怀》诗,诗中反映了他积极处事的思想。他还写有《诵诗五首》,从心底发出了强烈的感慨,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君有过则臣谏之。

其二,商丘地处中原,是春秋“轴心时代”文化的集中发源地,南北不到百里之内,是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的故乡,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深入普照,其中就有儒、道、墨、法、兵家思想,范仲淹成长和成才于商丘这块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之地,他如鱼得水,得到了充分的营养。

其三,范仲淹的思想形成在商丘,还可以从他的著述中得到佐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在写《岳阳楼记》时才体现的,其实不然。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受校训“与天下同文”的教导,已经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还可以将他在应天书院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与《岳阳楼记》相比较,这二记是他一生“最早”和“最晚”的两篇记文体裁的名篇,其思想之高迈,意境之深远,语言之精炼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千秋。《题名记》中“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等豪言壮语和锐气,都为后者所不及,同时也说明范仲淹忧天下之志早已树立。范仲淹在教学时,注重先作示范,他“每出题,必先自为之”。范仲淹留下的这类范文就很多,其中有《君以民为体赋》《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率天下以仁赋》《老子犹龙赋》《铸剑戟为农器赋》《易义》《乾为金赋》等,这些范文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范仲淹的思想、政治、军事等观点。

总而言之,范仲淹这样一个伟人,其主要思想能在商丘先期形成,应是我们商丘人之荣,也说明商丘这块沃土的文化底蕴之宏大。

四、“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商丘应首当其冲”

记者:在我们的交谈中,范仲淹似乎穿越千年的风雨正向我们走来。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形象代表之一,范仲淹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纵是千年,其形象和思想却历久弥新。

张修起:范仲淹为官三十七年,生于太宗,仕于真宗,展才于仁宗,曾在十多个州县担任知州知县,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老百姓为他建祠纪念。这都是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出将入相,护国安民;出任州县,排忧解难,造福于民;处世为事,济困助乏,兴建公益。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代表,值得人们颂扬和尊敬。范仲淹也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三七开、四六开等,就连孔子也如此。我国历史上唯独范仲淹不存在多少“开”,是一位被历史全面肯定的“完人”,无论官方民间和学术界一致公认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亲笔篆书“褒贤之碑”四个大字,并命欧阳修撰写碑文。同时代的名相韩琦盛赞范仲淹“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王安石尊他为“一世之师”,黄庭坚赞誉他是“范文正公在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金大文学家元好问评曰:“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思,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

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明后期思想家李贽评论曰:“及真宗、仁宗间,设教崇学,儒学复兴,乃启宋明六百年儒学兴隆之运。范文正公于此有力焉。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门,复兴儒学的第一人。”清大学士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范公:“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毛主席对范仲淹也推崇有加:“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记者:范仲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谓光照日月,而他又与商丘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这在致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您有什么建议?

张修起:既然大家已经知道范仲淹与商丘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范仲淹如此伟大和知名,就应当明白我所以呼吁在商丘要做好范仲淹文化品牌的道理所在。我们在研究和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上应当首当其冲,如何打响这一文化品牌,我以为还需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我只能提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要成立相应机构,专事此项工作。

二、要用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统领睢阳区的应天书院、《睢阳五老图》、虞城利民镇范公祠和宁陵范氏用井的开发利用工作,把分散的文化景点变成一个文化系统整体。

三、仿照外地经验,推动商丘师院与应天书院的联合。

四、筹备召开范仲淹在商丘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派人参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国际学术论坛。

五、筹建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主要通过宣传范仲淹,提高商丘的知名度,为文化名市增辉。

第2篇:范仲淹故事

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

范仲淹 (989 ~ 1052 )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 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 毅然出走 "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 " 盐仓治水 " ,是说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的情节。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为了坚守边关,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

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 幸 ;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 " 庆历新政 " 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 庆历新政 "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 岳阳楼记 "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皇祐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3篇:范仲淹廉洁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美德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4篇: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16.

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语,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3.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具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谈谈预习时的收获

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仲淹?例如:范仲淹的生平、他的作品或是跟大家讲讲你知道的有关他的小故事都行。

师: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范仲淹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直奔主旨,切入要点

师:作为政治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作为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很出色,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手,文中有一个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诵,它是——(展示课件)

师:齐读起。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课前我们对范仲淹生平事迹的介绍,谈一谈你对这句话得理解。(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忧:忧国忧民 )

师: 时刻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百姓的生活考虑,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爱民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展示课件),齐读他说起: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

1 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师:再读这句话,感受范仲淹崇高的思想,远大的抱负。 师: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吗?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品读句子,感悟品质

师:你能给这些故事加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生概括师板书(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苦读) 师: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 只身苦学 (出示课件)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用稀粥充饥。

只身求学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用“----了,就----。”来说一句话。

3.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划粥割齑 (出示课件)

1.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

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2. 品读句子: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师:“毫不介意”是什么意思?(丝毫不在意)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体现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齐读一遍,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起——生跟读“他发奋苦读——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谢绝馈赠 (出示课件)

品读句子:“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师:范仲淹为什么宁食粗茶淡饭,不吃美味佳肴?

师:

从范仲淹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闭门苦读 (出示课件)

2 师:“千载难逢”是什么意思?(一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师:见了皇帝其他师生是怎样做的?范仲淹又是怎样做的?从范仲淹的语言和行为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自信、刻苦)“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

六.总结全文

师:果然,后来他不仅见到了皇帝,还成了皇帝的得力助手,是他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师:正因为范仲淹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人们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用范仲淹赞颂先贤的话来赞颂他,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展示课件)

师:“泱泱”是什么意思?(水面广阔)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人们赞颂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

人们赞颂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段话。

七。课堂总结 师: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仔细想想,通过写人物的什么来表达人物的形象?(典型的事例),又是抓住哪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言行)

师:人有了远大的理想,生活就会有目标,就会知道,今天我们是为什么而学习, 他的未来才会有辉煌的成绩。《少年中国说》的诗句:“少年睿则国睿,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老师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会认真努力的读书,也会成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板书设计: 略 八.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刻苦学习的词语背一背。 3.搜集有关范仲淹的诗词以及故事

指导教师:

第5篇: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16.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2.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1.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2.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1)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①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②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③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④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①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②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④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教学反思:

第6篇:《范仲淹的故事》试课稿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人生,接着学习十六课(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请大家齐读课题。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快速的拿出本和笔,听写词语:稀粥 凌晨

佳肴

废寝忘食

(指导范写寝) (对照大屏幕,把错的改写两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2)知道了范仲淹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

3)你还知道了课文写了有关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件事(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读书

)板书事件

二、新授

上节课我们已经重点了解了范仲淹只身求学的感人故事,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其他的三件事,去寻找感动,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范仲淹让你感动的言行,从中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呢?自读批注,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6分钟后全班分享,刚才看看到同学们学的特别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分享一下吧!

1)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通过“极其、只”等词感受到了范仲淹的生活十分艰苦。)

2)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记名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这句话让你想到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感受到了范仲淹读书刻苦)

3)范仲淹和朋友的对话,感受到了范仲淹谢绝佳肴并不是他清高,而是他生活俭朴。带着这种体会分角色朗读一下人物的对话。 4)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非常淡定,刻苦读书,不收外界影响。) 讨论交流:

2、同学们,范仲淹如此刻苦读书,其实是源于他从小立下的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的远大志向,请齐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你有什么感受:无论是当个好大夫还是当个好宰相,他都是为国为民。) 结合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和他远大的志向,谈一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范仲淹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

所以后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颂他,那就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想对范仲淹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学法

回顾课文,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的伟大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

(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学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学会运用。)

五、主题学习 同学们,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些有关范仲淹的其他感人故事,认识一位同样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伟大科学家,共同走进主题阅读,请同学们看阅读提示:快速默读《范仲淹教子》和《诺贝尔》,结合具体事例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简单批注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分享。 《范仲淹教子》:便又亲切的说:“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钱,我也知道是亲家那边想风光一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忧天下的信条啊!”

人物的精神品格:先忧天下的无私精神。 《诺贝尔》:6自然段: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扔不放弃钻研科学,对科学的执着,一心想着为人类做贡献。) 8自然段: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为了科学不顾个人安危的伟大献身精神。) 精神品质:热爱科学

潜心钻研

无私奉献 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都能够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体会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作业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你身边的小伙伴。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刻苦读书 谢绝佳肴

为国为民 闭门读书

上一篇:作文心灵的拷问下一篇:土地平整项目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