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之李清照(精选8篇)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
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这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有这样美满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新婚时,清照就是那个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了当时喜悦自矜的.心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是清照爱情幸福的起点。此后,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接续,调琴作画,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难忘的生活画面!然而,明诚在外做官,清照闲居在家,两人聚少离多。一次次,离歌声声,似乎有意在考验我们的女词人,为她提供创作的灵感。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赵明诚的眷恋是多么的深浓?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她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王子。如果清照和明诚就这样一直相守到老,该多好。可是,天妒红颜,命运偏偏弄人。从个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时局的影响。李赵两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时浮时沉,而李清照也因赵明诚的失官和复官,与他时聚时散。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围攻汴京,掠走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数千人,北宋灭亡。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被破坏,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她和明诚的婚姻,也在战乱中经历着考验。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平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之和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她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一改易安词婉约愁苦的风格,慷慨激昂,讽刺当时朝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思进取,表现了她坚强豁达、叛逆勇敢的爱国情怀。这首词也似乎暗含有对丈夫赵明诚的不满和警示。这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柔软女子的心声呢?倒像一个视死如归的勇士在引吭高歌!字字有力,铿锵悦耳,锤击着失节的赵明诚的心。他听着清照吟咏这首诗,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第二年(1129年)赵明诚被诏回京复职,但不幸病倒,不治而亡,年仅49岁。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如一叶孤舟,居无定所,各地漂泊,身心疲惫。在无数个晨昏交替中,她用回忆和思念慢慢疗伤,书写着心灵深处的恋歌,诉说着无尽的凄凉和愁苦。如果聪明的清照能守着这份感情,痴痴地念想,一直到终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第二次失败的婚姻。对于她的改嫁,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所迫。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孤独无依之中,绍兴二年夏(1132年),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原来张汝舟娶她,并不是真正的爱慕她,而是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想把它们据为己有。
其实,在李清照南渡的过程中,许多文物已经丢失,当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原形毕露,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像李清照这样坚强聪明的女人,眼里岂能揉进沙子?岂肯受那窝囊罪?李清照到处搜集张汝舟的材料,发现他还有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于是便一张状纸,告到了朝堂,揭发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罪名成立,被除名编管广西柳州。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尽管如此,她还是高昂着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大堂,选择了离婚。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也身陷囹圄。可能是她的才名广播,影响太大了,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才关押九日就获释了。此段婚姻前后不满百日。这次婚姻的失败,彻底泯灭了李清照的爱情之火。从此,她在漂泊无依、孤苦寂寞中,继续着她的诗词创作,继续着赵明诚未尽的事业——《金石录》的编纂工作。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开禧元年(12)刻书。当她看到《金石录》装刻成书时,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该露出会心的微笑了吧。那是对情深意笃的丈夫的深情爱恋,也是他们爱的见证。但在一个又一个漫漫难挨的日子里,她在思夫、失家、离国的痛苦中,忍受了怎样的煎熬?品尝到了多少刻骨的愁苦啊?品尝了旷世的孤独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约词风格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关键词:词 《词论》 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卓然成家,是继李煜之后传统的当行本色派的杰出人物。她的词作“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与鲜明的个性特征,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不仅如此,李清照的《词论》也是词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由于内容比较激烈,引发了后人长久而广泛的争论。在《词论》中,李清照将五代以来直至自己所处时期的重要词家逐个评点,并且全是指摘其中的缺点,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词“别是一家”说,并从词律和词风两方面对此理论进行阐释。然而,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词作者,李清照的词作也并不完全符合她自己的理论主张。本文的目的并非为了争辩《词论》的是非曲直,而是想探究导致《词论》诞生的原因。
一
李清照的《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聲,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从北宋初期开始,词还是沿着晚唐五代的路子走,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所作的词,多为抒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及男女间的别离伤感,语言清丽,表达含蓄,其基本精神仍属于晚唐五代范围。柳永的词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作了大量的长调慢词,善用俚言俗语和铺叙手法,但他的贡献主要是在形式方面,其作品内容仍以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为主,并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
苏轼的横空出世,为词开辟了一个雄奇阔大的气象。他的词作备受后人推重,但在当时并没赢得太多人的喝彩,连列身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和秦观都未受很大影响,以致苏轼曾讥秦观“学柳七作词”说:“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同时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所谓本色,乃是指词的本来的面目,即正统的词的特色,其言外之意是说苏词只不过是词的变种罢了,不能算是正宗。他却不知道没有“变”即没有“通”,“变则通,通则久”,苏轼的真正意义要由后人去追认。
当时词坛视为词家正宗的是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后山诗话》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在当时这股词风的影响下,李清照将这种格律谨严、深婉有致的风气再推一步,其理论建构具体地体现到她的《词论》中,而她的词作则是贯彻其理论主张的最佳载体。因此,李清照的《词论》也是其词本身内在发展规律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她的可确定的几十首词作中,我们可看出,她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她的理论精神,由于政局巨变,后期词对其理论还有所超越。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尤其是闺情词,写得清新隽永,不落尘俗,确实表现了《词论》所提的“铺叙、典重、故实、富贵态”等特点,情致深婉,余韵悠然。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两首词简直可视为《词论》的注解,充分体现出李清照作词旨趣所在。
从李清照早期创作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对于婚后的生活情况,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又有相同的文学素养和爱好,因此即使有短暂的分别,也只会产生闺房中特有的细腻温婉的离愁别绪。
然而,1126年靖康之变打破了诗人宁静的生活,金人入侵,汴梁失守。李清照夫妇被迫背井离乡,仓皇渡江避难。不久,赵明诚又染病去世。面对国破家亡,孤苦无依,本就感情丰富细腻的李清照的心境可想而知。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写出了许多情绪低沉、悲愁无告的作品。如后期名作《声声慢》及《永遇乐》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黄金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这些词写得凄凉悲苦,与其前期清新雅淡的闺房愁思明显不同,前期词清俊,后期词低沉,对她的《词论》有明显突破。但是即使处在这样的景况之下,李清照也还是谨慎地维护着词的自身特点,她并没有写苏轼“大江东去”式的雄奇豪放词,更没写辛弃疾金戈铁马式的英雄词。
二
作为一个女性,要想在极端男权化社会占得一定的地位,实在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历来的中国文学以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事实说明了文学界也是如此。但一些特例事件总是会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武则天彻底颠覆了男权系统,作了件改朝换代的事,在清一色的男性皇帝中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以自己出色的创作跻身于中国一流文学家之列,不仅如此,她还写出了一篇杀伤力极大的《词论》。《词论》的诞生,既是词的内部发展规律的产物(前文已作说明),又不仅仅是。当时诸多“本色派”词人也主张诗词异体,甚至认为“以诗为词”的苏轼“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何以只有李清照写下批判性如此强的《词论》,而不是其他的“本色派”词人呢?这就需要探究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下《词论》的个性特点了。
李清照出身名门,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列身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为时人所重。《宋史·李格非传》中说:“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她的母亲王氏,是宋仁宗时重臣王拱臣的孙女,同样出身名门,具有相当好的文学修养。著名学者缪钺说:“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了李清照自信自强的个性。李格非既列身“苏门后四学士”,其思想倾向必与苏轼有较强的一致性。苏轼本身就是一个崇尚真情与个性,“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物,想必对李格非等人有较大影响。表现在子女教育方面,应该推崇各随天性,自由发展的路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便是在一种没有多少束缚与顾忌的环境中度过的。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也相当美满,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志同道合的金石学名家赵明诚,使得她的个性得以继续发展。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信、自强的性格得到了强化,并且终生没有太大改变。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李清照自视极高,有强烈的好胜心。这个特点,不仅体现在她的这篇《词论》中,她的其它作品也处处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在自叙身世的《金石录后序》中,她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看似闲情雅致,实质颇多自负。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件赵、李夫妇争胜的事,据《琅记卷中引外传》: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就连在赌博游戏上,她也表现得非常好胜,而且能胜,甚至还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慨。《打马图序》说:
“慧即通,通即能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讥笑世人无论学圣还是赌博游戏,都难以达到高超的境界。又说: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即说自己每赌必胜(“打马”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且盛于闺房)文末又说:
“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又是十足的李清照式语言。
李清照这种强烈的个性还表现在她的诗歌中。她的诗造语雄奇,慷慨激烈,与她的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概也是她称词“别是一家”的重要体现。如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失题》诗,“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咏史》诗,“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倾荡磊落,凛然有丈夫气。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李清照才敢于点评历代词家,虽然对前人的成就有所肯定,如江南李氏君臣的“尚文雅”、“语奇甚”,柳永的“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张子野等“时有妙语”,秦少游的“专主情致”,黄鲁直的“尚故实”等,但她将这些统统压下,荡开一笔,而专挑其中的缺点或弱点来说,以凸显自己的“别是一家”,即“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轻重。”而且要有“铺叙、典重、故实、富贵态等”。以她所标持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名家的词作便都显出各自的不足之处了。
然而,这种避其长、揭其短的做法,难免会给人留下为人轻狂的印象。“裴(裴畅)按: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但对李清照写作态度的评价绝不能抹杀《词论》的价值。反过来说,若没有李清照如此强烈的个性,也实在难以产生这么有特色的一篇理论文章。
可以说,北宋末年的词风和李清照的独特个性共同造就了《词论》。
参考文献:
[1]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 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
[5] 徐建委:《李清照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版。
[6] 缪钺:《诗词散论·论李易安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活动背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读到这样经典的句子,三岁孩童都知道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佳作;“钉子”精神、“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更是家喻户晓;一唱起《春天的故事》,大家都能想起那和蔼、慈祥的邓小平爷爷„„中国出现了无数的伟人、名人,他们的事迹,他们是精神时时刻刻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但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到底了解多少呢?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围绕着“历史名人”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部分历史名人的简介。
(2)通过活动,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历史人物事迹、精神、成就以及贡献。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能力。(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并善于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的点滴,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优良精神。
(2)了解过去生活环境的艰苦,让学生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3)通过活动,学生学会明确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三、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课时
1、活动时间:1课时
2、阶段目标: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并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对子课题的方案的制定。
3、具体过程(1)主题的产生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同学们,这首歌曲你们听过吗?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呢?
生1:听过,是《春天的故事》。
师:没错,这首歌老师很爱听,那谁又知道,这是描写谁的呢?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2:我知道是写邓小平爷爷的,但我不知道是写怎样的情景。
师:没错,你真聪明!那谁能补充一下第二问题呢?究竟是描写一个怎样的情节呢?(让学生讨论。)
师:其实啊,那是描写邓小平爷爷当时南巡,提出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画了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看来邓爷爷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出了不少的力量啊!其实,除了邓小平爷爷外,中国还有过许许多多的伟人,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熟悉的人物吧!
(学生讨论,举出数个,然后确定主题:历史名人。)
(2)播放一段视频,围绕主题进一步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师:面对这个研究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生1:我想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爷爷?
生2:毛泽东爷爷的诗歌有哪些?它们都很出名吗? 生3:雷锋叔叔“钉子”精神的故事? 生4:雷锋叔叔有什么成就? „„ 针对以上的数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投票来选出三个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子课题研究,它们分别是:
(一)毛泽东爷爷的生平;
(二)毛泽东的诗歌;
(三)雷锋叔叔的事迹;
(3)建立课题小组,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表格)
A、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
B、自主推荐组长,完成小组分工。
C、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及设计性的活动方案。(教师随即以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D、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A、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B、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
C、采访人员要注意预约时间,文明礼貌,设计好访问提纲。第二课时
1、活动时间:1课时
2、活动方法:小组内进行工作分工,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对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或亲戚进行采访、调查用纸情况;走访文具店和日杂店,观察纸制品及其销售情况,采访店员。
3、具体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A、到老人们经常聚集的公园,采访并了解他们对毛泽东和雷锋的认识。B、到番禺区图书馆收集资料。C、制作调查问卷,采访同学、老师、家人。
事前准备:确定采访时间、列好问题提纲、确立采访目的、注意文明语言。可之前先跟家长、老师进行模拟。
D、行动实施,进行调查、采访,做好调查记录,写好感悟等。(如采访时书写速度不够的建议用录音笔或视频的形式先录下,在回去慢慢整理。)
(2)资料整理和归纳(3)实践过程的指导
A、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网络、书籍、请教长辈、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
B、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收集的资料。
第三单元 交流评价
1、活动时间:1课时
2、阶段目标:做好资料的汇总,形成结论,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
3、具体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
(2)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3)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
(4)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教师了解学生的进展。
师:同学们,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好一段时间了,现在我们来谈谈你们所在的小组都进展得如何?
生1:我是毛泽东诗歌小组的,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好积极。负责收集资料的同学已经从网上和图书管里一一把重要的内容都找出来了,但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整理好。
师:那你们组的同学要抓紧时间了。那咱们就顺延着这个问题,来说说如何整理才好呢?可以有什么方式展示呢?
生2:可以做成PPT。生3:可以做成手抄报。
生3:可以以这些内容出一期墙报。生4:我们还可以再开一场辩论会。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是太活跃了!一下子可以为大家点出那么多的金点子!那谁来再说说你们小组的开展情况?
王旦(957-1017)字子明,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任参知政事,澶渊之役时,留守京师。景德三年拜相,他曾拒绝契丹、西夏钱杰之请。不凭私臆,荐人多厚重之士。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父亲王祐,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尚书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他为天下百姓效命,曾经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人,高达近千人左右,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王祐曾亲手在他家亭前种植了三株槐荫树,并说道:「我们家后世为官者,必定有可以当到三公位置之 人,此树可以作为见证。」王旦出生在这样一个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从小自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古圣先贤的德行令他敬慕,长辈的风范潜移默化了他,幼年他就显得沉稳静默、器宇非凡。 他勤奋好学,并具博大深远的胸襟。因此,王祐十分器重这个儿子,说道:「此儿定当位至公相。」人们见到少年王旦气度不凡,称他颇有乃父之风。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他拿办胡宗宪子,拘以法;又以直言抗严嵩党习,以刚直著名。四十一年(1562年)擢嘉兴通判,被劾,谪为兴国知县。四十五年晋户部主事,疏谏罢斋醮忤帝,下狱。穆宗立,获释复官。历兵部主事、右通政。隆庆三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不久遭豪强反对被解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女人的名字一直熠熠生辉,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她们都用传奇的人生和出众的才情以及独具一格的精神世界征服了世人,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这就是李清照和张爱玲。本文试从两位女性的相同点开始比较,进而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显赫的家世,传奇的人生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家世显赫,李清照的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李清照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父亲李格非,元佑元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史》说她“善属文”。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有关。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
李清照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嫁给了才子赵明诚,赵明诚是当时的宰相之子,颇有才学,两人年龄又相当,有共同的文学爱好,且都爱好金石之学,所以琴瑟相和,结婚最初几年衣食无忧,生活在平静中又有很多乐趣。1127年,金人南下,靖康之难把李清照和赵明诚平静安稳的生活打断了,两人也像当时众人一样收拾家当,只带了些金银细软和名贵的金石名画匆匆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南渡过程中赵明诚去世,无依无靠的李清照顶世俗之风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婚后却发现张汝舟是卑鄙小人,性格刚烈不肯凑活的李清照甘受牢狱之灾也毅然与张汝舟离婚,多年的背井离乡,婚姻生活的重大打击,使她伤透了心。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终年71岁。
张爱玲(1920—1995年),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张爱玲家世显赫,在现代著名作家中,张爱玲是唯一真正具有贵族血统者。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很有才华,靠父辈的余荫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但没什么远大志向,并沾染了富贵之家少爷的所有毛病,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遗少父亲对她进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早年出国留洋,学习西方的油画艺术,朋友中不乏徐悲鸿、蒋碧薇等名人,是位典型的新派女性。嫁给张志沂之后,黄逸梵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最终两人的婚姻破裂,黄逸梵本人孤苦地死在异国他乡。显赫的家世,童年的不幸,父母对她截然不同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张爱玲既受古典文学熏陶又沾染了西洋文化的特点,知识广博,让这位深谙世故的女子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1943年,年仅23岁的张爱玲就因发表多部作品名满上海滩。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两人很快恋爱、结婚,也过了一段短暂甜蜜的生活,但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汉奸,而且到处沾花惹草,处处留情,最终张爱玲无奈又决然地分手,1947年6月,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一封简短的诀别信,信中提到“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是张爱玲关于两人恋情的优雅转身。自此以后,这二人的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只身去了香港,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见到了赖雅,很快与赖雅结婚,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却已经是65岁的高龄了。赖雅于1967年去世,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11年。这些年里,张爱玲从赖雅那里得到过爱,在英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过赖雅的帮助,享有过一段短暂的清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负。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更使她增添了忧愁,这些都影响了她的才能的发挥。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张爱玲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后几天才被其房东发现,当时她安祥地倒在客厅的地毯上,衣着整洁,一代才女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优雅的句号。
纵观张爱玲和李清照的一生,令人可感可叹。两位才女都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早年即才华横溢,也都享受过短暂甜蜜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年后又都因为战乱经历了漂泊的生活,经历两任丈夫而终无子嗣,晚景凄凉,最后孤独地病逝于异地他乡。她们显赫的家世、传奇的一生也都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二、出众的才情,独特的感悟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最有才华与襟抱的女词人,她终其一生都在以女性特有的柔情与领悟书写自我的喜乐与哀伤,所有的景物人情都成为其爱恨情愁的寄托与象征,直接指向女性特有的心灵境界和意识状态。李清照不仅直面这种女性视角的个性写作,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女性立场,以弱质女流的纤弱臂膀在男权文化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宋代文化语境中开辟了一片专属于女性的领地,传达出自我认知的强烈女性意识,把婉约词派推向了极致。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擅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与丈夫赵明诚坐船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乌江》诗作于此时。这首诗中,李清照不以世人眼中的成败论英雄,对最后自刎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表现了极大的钦佩和崇拜。这首诗通过歌颂项羽,表现了诗人如男性般的豁达和崇高气节,同时也有力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懦弱和偏安状态。
张爱玲以女性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视点去反观男权文化和专制暴力,书写女性生命体验。张爱玲冷眼看众生颠倒,流连于世俗生活的她,快乐着无人能懂的快乐,寂寞着无人能懂的寂寞。张爱玲的作品更多出现因婚姻失败而丧失人格的怨妇。父母早年离异,幸福童年的缺失,造就了张爱玲对待婚姻的悲剧意识。她年轻时与刚离婚的胡兰成情投意合而结婚,胡兰成亡命天涯时她不离不弃、誓死追随,却发现他到处拈花惹草,因此自己也有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强烈的打击最终促使她悲剧创作观的形成。不堪一击的爱情、流离失所的婚姻,成了她惯用的题材。虽然张爱玲的小说里描写的大多是市井男女的情感纠葛,但真正爱的成分少之又少,笔下的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决绝,有的尽是苍凉,即使有稀少的爱,也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被折磨得变质了。比如《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与白流苏起初并没有多少爱的成分,后来两人各自权衡、比较,加上阴差阳错的战争,最终走到了一起。
正因才情出众,加上经历过诸多挫折,两人作品中都有对人生对世态的独特感悟,都喜欢用白描手法,两人作品中的意境意象美让后人惊叹:李清照的词语言唯美,超凡脱俗,独树一格,且巧用口语入词,巧用修辞,字词凝练出众,像《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一开头连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看似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这也是旁人无法超越的地方。
张爱玲的名言不胜枚举,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人总是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她对于人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力:“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里面关于月亮的描写:“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苍凉凄冷,她在选择意向方面,形成了以月亮为主体,包括镜子、玻璃、石雕、白瓷、屏风等在内的意象群,从而营造了苍白空虚的人生、压抑而又冷酷的现实环境。
总之,李清照是古典词人,融合前代当代大家的风格自成一体,张爱玲的古典修养很高,加上外来文化的熏陶,融合古今中外自成一家,她们两人以出众的才情、独辟蹊径的语言抒发了独特的感悟。
三、不为人理解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南宋时代,历经靖康之变,因为历经国破、家亡、夫死和自身漂泊无依,尤其是再嫁后又离异,不仅得不到同情和理解,更是被与她同时代的人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南渡以后李清照的心境与词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不再书写个人的离愁别绪、爱情婚姻,开始侧重于写不幸的人生际遇,这是一种孤寂悲凉的生活倾诉,虽然仍旧是个人的,但蕴涵着深沉的家国之恨,也体现了李清照饱经忧患之后的沧桑心态。李清照词作中不断出现离乱后的悲凉凄苦和早年的幸福满足之间的惨痛对比,正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缩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元宵佳节合家团圆万家欢庆之时,她却凄惨一人,反映出安稳的北宋与战乱的南宋的巨大变迁。最突出的就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写这首词时作者已处于“桑榆之晚景”,在这样一个季节,更易想起年轻时的美好幸福,相比眼前的无夫无子,国破家亡,别人对其敢爱敢恨的勇气丝毫不理解是更让李清照无法接受的,晚年的李清照再嫁离婚后孤独无依,不但为人诟病,别人更觉得她不祥、道德败坏,都唯恐避之不及,李清照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无人理解,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也无人知晓更无从表达,她终于在最后吐出了心中的痛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张爱玲生活在乱世,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上海孤岛,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的经典作品多以家庭展开叙事,家在作者笔下变得破碎并充满了杀机。笔下的主人公在进行人生的设计与奋斗时,充满着一系列的变数与错位,或是繁华之下的荒凉与悲情,或是彻头彻尾的凄冷与不幸。而后半生的张爱玲好像早已预感到自己苍凉的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张爱玲也在努力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她先后写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可是天生对政治不敏感的她还是无法适应时代,于是她选择了逃避,先到香港,后移民于美国,一直到她去世。在美国期间,张爱玲主要从事以前作品的整理与改写,晚年投入很大的精力致力于《红楼梦》的考据与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翻译。晚年时经济拮据、照顾第二任丈夫赖雅,费劲心力地写作,可作品却得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令她非常痛苦,1976年以后的张爱玲孑然一身,患上了心理疾病,她总是感觉住处到处是虱子,只好不停地搬家、搬家,张爱玲的精神痛苦可见一斑。从几千年封建压迫下挣扎着醒来的女性独立意识,张爱玲生活的空间与经历决定了她是在优雅的人生品味中制造属于她自己的生命的悲凉意识,最后一代才女孤独地死在美国的一处公寓里,死后7天才被人发现。
总之,张爱玲和李清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以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历,描写自身命运。不同之处则是李清照前半生书写自我、家庭,后半生因为国破家亡,笔调转变,意境开阔,超越了自我。张爱玲前半生才华出众,后半生仍然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没有在文艺上跨出超越自我的步伐。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男性作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女子,其中李清照和张爱玲就是耀眼的两颗星,良好的家世和早期教育造就了两位旷世才女,短暂的美好姻缘又让她们体会到人生的苍凉,加上世事不平,战乱生活又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忧惧不安的色彩,时隔千年两位才女遥遥相望,等待着世人去品评。
参考文献:
〔1〕朱伟华,张挺玺.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张艳梅,胡玉伟.爱与痛的歌哭——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生命意识比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20(4).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一直被一些人所诟病,认为孔子是在歧视女性,把女性与小人归为一类,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被曲解了,或者根本不了解孔子说这话的社会背景和根本意义。
而是用当代人的社会背景和当代人的意识形态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了。认为孔子所说的小人就是那些卑鄙无耻,阴暗狡诈之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入手。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自:春秋孔子《论语阳货篇》原文节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译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语句话出处时的代背景:文王访贤,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武王早逝,托孤与周公辅佐周成王。周公为了规范社会和约束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采取了等级分封、制礼、作乐、创立宗法。
周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关系来巩固政治关系,同姓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从属的政治关系之外,还和周天子保持着严格的宗法关系。并以嫡长子继承权为根本原则,使政治权力的传承建立在嫡亲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嫡长子的继承权包括政权的继承和财产的继承,并继承着对族人的管理权力,即(宗主权)。
宗法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个制度之下有了嫡庶之分。男子明媒正娶的女子是妻子,娶妻以德,所谓的德就是门当户对,或者攀龙附凤。妻子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其他儿子女儿只要是正妻所生,都是嫡子,有部分继承权。
男子只能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个妾。娶妾以色,妾是满足男子性欲的工具。妾生的子女是庶出子,无家族政治和财产继承权。妾可以买卖,视为财产。如果妻子去世后,一般重新娶妻,妾很难升格为妻。男子犯罪如果祸及三族及九族,诛杀的是妻族,妾族不诛;诛杀嫡系子女,而不诛杀庶出子女。
从上述内容看,一个嫡长子如果正妻生三个儿子只有长子是大宗,才可以继承(宗主权)天下的嫡子称为(天子),国家的嫡子称为(国君)大夫的嫡子称为(家君)也就是说只有第一嫡子继承人才可以称为(君)其他儿子均为小宗,包括众妾所生的儿子们,小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说是没有多大权力和地位的。但是他们的身份相对社会来说仍然是贵族身份。
比如一个家族经过多代传承就会出现众多的小宗之人,其实这些小宗之人除贵族身份外与庶民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小宗之人相对宗主(君)来说就成了小人!其实乃小宗之人也。
这里的(小人)不是现代社会泛指意义上的卑鄙无耻的小人。在这个背景前提下我们在去理解孔子所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的本意是“女子和小宗之人地位虽然低,但总之是亲人,过于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甚至产生怨恨。
过于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忘了自己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乱了尊卑有序的宗法而不逊。也就是说大宗对待这些人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一定要谨慎小心处理,如果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不亲不仁的坏影响。因为儒家思想体系是以亲仁为基础价值观而创立的,亲即是仁,仁即是亲,根据宗法血缘才产生了远近亲疏。
按照以上的历史背景看,孔子说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但没有贬低或歧视女性,而且明确指出女人虽然没有社会地位但仍然是亲人的一部分。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是非:是非(ぜひ)是一个日语单词,是一定的意思用法「ぜひ」汉字写“是非”。1)名词,表示“是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①是非の判断は早くして欲しい。(希望尽快做出是非的判断。)②是非善悪ははっきりしている。(是非善恶是很清楚的。)③是非を混同させる。(混淆是非。)2)副词,一般不写汉字,表示“一定”“务必”“无论如何”,与「きっと」「どうしても」「かならず」基本相同。但是使用的范围,只限于说话人特别想做的事情和说话人希望对方做的事情上(这个概念很多学习者不清楚)。所以与上述的几个副词可以替代「ぜひ」;但是「ぜひ」不能完全替代上述的副词。「ぜひとも」是「ぜひ」的强调用法。①この辞书はぜひ欲しい。(我特别想要这个词典。)②あの件はぜひせねばならないことである。(那是非办不可的事情。)③ぜひ行きたいですね。(我真想去呀。)④ぜひとも成功させたいものだ。(真想让他(它)成功啊。)⑤上京のおりには、ぜひお立ち寄りください。(您来京时,务必... 百度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 神马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3、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富于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 知道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对赵佶来说,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确是意外收获。
父亲(宋神宗)已逝,同父异母哥哥赵煦继位(宋哲宗)。虽然这个皇帝哥哥命短,25岁便驾鹤西去,但那顶天子之冕,似乎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
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年长者。而作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的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希望相当渺茫。但如果是“选举委员会”的关键人物看中了他,他的胜出机会就陡然上升,转成最大。
谁把画家推上政坛?“伯乐”名唤“向太后”,她是宋神宗的伴侣,宋哲宗的`奶妈(嫡母),也相当于赵佶的后妈。这个最关键的皇帝接班人举荐者,认准赵佶是匹好马。
众所周知,赵佶并非无才,然而他的才,非政治之才,而是美术之才。一个画家去干政治家的活儿,一者要说画家缺少自知之明,二者要说伯乐有眼无珠。
提及自知之明,须知欲望与能力不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自己适不适合做与自己愿不愿做有时完全是两码事。这世上人,并非有了自知之明便不去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面对着万能的“芝麻开门”皇帝宝座,即便知道自己不能胜任,一旦落到身旁,谁会避之不及呢?
不言而喻,赵佶的皇位是“捡”来的。他是个“捡漏皇帝”。接班前的赵佶,刚刚成人(18岁)。在他18年的生涯中,没留下任何“英雄出少年”的痕迹。最显眼的“成绩”就是书画作品。
赵佶的人生导师是著名书画家王诜。那是个风流倜傥的艺术家。王诜其人有三大突出之处:一是善画。二是豪侈。三是好色。王诜“不矜细行”,生活相当浪荡。他除有妾8人而外,宅第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这样的品行对于艺术家,并不致命。然而一旦转到政治家头上,就必然坏事。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认为:有的人得到帝位是因为运气,有的人得到帝位则全凭实力。那些全凭个人实力夺得帝位的人,在得到帝位时会很难,但在守天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了。而那些凭借运气得轻易得到帝位的人,在保守帝位时会很困难。
诚哉斯言!凭运气得到皇位的赵佶,刚开始很惬意,而后却越来越艰难……最后终于“受不住”了。
金国灭北宋,赵佶不仅成了亡国之君,而且还做了敌国的俘虏。他和儿子被金人押往北大荒,金人要求他们“穿民服,露上体,披羊裘”,堂堂中原皇帝,穿上了金人百姓的衣服,还不得不光着上身,披上羊皮。这种强加的“行为艺术”,让画家皇帝羞愧交加,一度想悬梁自尽,虽被儿子死死抱住没有死成,但不久还是忧愤成疾,“疮疾满腹”,含恨而去。
画家皇帝死后也没得安生。据《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死后,没有被“厚葬”,而是被金人“废物利用”,碎尸焚之。“直至一石坑前,架尸于其旁,用茶肭及野蔓焚之。焦烂及半,复以水灭,以木杖贯其尸,曳弃坑中。”
金人把赵佶尸体扔到土坑上,架上火烧,还不是火葬,只烧一半,再用棍打烂,用水浇,然后扔进坑里。他们并没有把这个皇帝当作艺术家安葬,这种葬法唯一的用处是:可以将坑里的水做油点灯用!!
——画家皇帝被“废物利用”到了极致,受辱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