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文天祥的故事(精选8篇)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执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使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此恨凭谁雪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文天祥绝食反抗八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国之君,9岁的赵隰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一门范围广、知识点多的课程,学生难免会产生不喜欢、乏味无趣、不想学的心理。高中教师为了提升历史课堂质量,必须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确实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让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这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以历史故事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意历史故事对学生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以高三《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四单元中《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这一章节为例,教师通过讲述杨玉环和唐玄宗李隆基一生的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唐玄宗时期的唐朝盛况。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开创了开元盛世,李隆基执意要立杨玉环为贵妃,说明其当时掌朝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而有关杨玉环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杨玉环的得宠和荔枝已经传入中原的史实。同时,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程度,更是让李隆基开始变得骄纵和腐败,其后其朝政的衰弱更直指单元标题中的“封建”二字。[1]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关两人的爱情故事更被拍摄成众多的影视作品。学习这一章节结合杨玉环和李玄宗的故事,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2.以历史故事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高中历史知识虽然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但历史的课堂学习氛围应当是轻松愉悦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以《世界近代史》上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通过故事片《八十天环游世界》引出飞机的发明创造,再通过历史真实故事向学生讲述莱特兄弟的传奇。等学生被莱特兄弟的传奇故事吸引的时候,教师再顺势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哪些东西,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比,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二者的侧重方向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在历史故事和历史教学融合的授课方式中,除了教师是历史故事的提出者,学生也应该是历史故事的提出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比如在《世界近代史》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程,纺纱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教师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纺纱机的创作来源是什么。鼓励学生分享纺纱机的故事。即纺纱机最初称珍妮机,是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脚”踢出来的作品,用其女儿命名,叫珍妮机。[2]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3.以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学习高中历史除了是为高考所需,更重要的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了解本民族的亘古渊源和发展进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知兴替。高中历史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除了让学生理解熟知必要的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比如以《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为例,教师先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再让学生对比两个朝代所推崇的思想文化的不同。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故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统一全国文化。[3]除了讲述故事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和“置身其中”感受焚书坑儒场面的残暴和恐惧。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历史。
4.以历史故事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高中历史所要学习的范围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这三个范围无论是哪一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历史精神文化。比如《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节《鸦片战争的影响》能让学生感受到清末年间中国遭受列强瓜分,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世界近代史》中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能让学生了解到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的变化发展,感受中国之外还有其他更强大的国家,引起学生的自立自强感。
具体来讲,以《中国近代史》中第一单元第一章节《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例,教师通过讲述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烟的故事引出鸦片如何进入我国,鸦片对当时社会带的影响和带来哪些危害。同时要提醒学生警惕鸦片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是爱国的表现,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
高中历史是一门范围广、知识点多的学科,还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历史教师为了学生能顺利面对历史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文化厚重感,历史教师有必要通过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东林.有一种孤独叫唐朝[J].出版广角,2015(16).
[2]吴剑.踢出来的纺纱机[J].发明与创新,2014(10).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第一,要选择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历史故事。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歷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老师讲到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时,可以穿插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荣誉感。在讲到南宋灭亡之时,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光荣事迹。通过朗诵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历史故事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的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第三,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真实。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选用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选野史之类的毫无依据的故事,以防学生在发现故事的真实情况后对教师言行的信赖度下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史实,切记避免虚构和无根据的推断。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若选取了没有参考依据的,须在课堂上说明。比如,我选择的神话传说故事,必须给同学们讲清楚传说不可信。
第四,选择的历史故事要有趣味性
历史故事的选取最好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积极、自觉地学习。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将历史故事的情节真实还原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通过历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比如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吃醋”典故的由来。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兴趣,有增加了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再比如讲到红军长征的时候。我通过电影《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片段,再现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红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五,要选择合适的插入时机
初中生是很难保证在整堂课中都集中精神去学习的,他们很难保持超过20分钟的集中精神时间。教师在进行课堂安排的时候,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合理安排穿插历史故事至关重要。
1.历史故事在课前的运用
一门课堂能不能成功,能否让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教授的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开场白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期,平时热情好动,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历史教学会产生抵触与厌倦心里。所以历史教师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新颖的、有趣的、充满悬念性的故事,无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这节历史课主要是讲述西汉的文学史,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问班上是否有姓“司”和“冯”的学生。若是有学生举手,老师再问他对于历史上的“司”和“冯”姓知道多少。然后老师把历史上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姓“司”和“冯”姓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司马迁的关注上来,为接下来讲解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很好地铺垫。
2.历史故事在课中的运用
一节历史课只有45分钟,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成了每个历史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课程前半节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述,而将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安排在学生精力下降的时间段。这样轻松愉快的历史故事能缓解学生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最好指出,以增加历史故事的辅助教学效果。
为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课状态,又能够确保课文内容顺利讲解,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间适当插入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给学生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讲到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讲述鸿门宴的惊险故事。讲到南宋名将岳飞抗击金朝时穿插岳母刻字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很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既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又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另外,若以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能使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在回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前进,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燃起青春的动力和活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运用历史故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结合故事的讨论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教师在平时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汉书.李广苏建传》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已经被历史铭记,被后人刻在心中。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虏,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在宫中召见了这位南宋官员。当时,元朝宫廷礼仪是下跪,而南宋的礼仪则是作揖。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没有强求。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职待遇可以维持不变。文天祥不愿当元朝的臣子,于是被关进了大都柴市的一个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答应。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还是决定杀掉他。文天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得从容不迫,神态没有丝毫改变。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岗哨,老百姓听说文丞相要被处斩了,纷纷奔向刑场。快到行刑的时候,监斩的元朝官吏问文天祥有何话说,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没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义后,家乡的学堂将他的画像和欧阳修像挂在一起,供学子们顶礼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也得以流传后世,至今流芳。
文天祥的故事2新科状元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据说,他的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孙。等长大后,又起了个字,叫天祥。后来,文天祥参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试,皇帝看到他试卷上的“天祥”二字,说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正式称其为天祥,并以宋瑞作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同大多数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他的这条轨迹,一开始还十分顺利。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参加吉州州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成绩优异。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学习。同年,参加礼部省试(科举考试第二阶段),顺利通过。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极力呼吁“开公道之门”“寿直道之脉”,下笔万言,一气呵成。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绩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皇帝阅毕,将他擢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了这年科举考试的状元。
当时的宋朝,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已苦撑多年。文天祥的出现,令人期望甚高。宋理宗甚至御笔写下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临危拜相
文天祥中状元后,恰逢父丧,所以需先回吉州为父守丧。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先后担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此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事相当吃紧,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之中更是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却受到不少打击。后来,他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从中可见,他仍然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守卫。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围困临安。正月十八日,谢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第二天早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在伯颜面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面对伯颜的恐吓,他面无惧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祥还曾在元营赋诗:“三宫九庙事方危,狼子心肠未可知。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
降元的南宋守将吕文焕为讨好伯颜,前来劝说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为乱贼。吕文焕以自己苦守襄阳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为自己辩解,文天祥厉声喝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
文天祥表现出的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够投降,元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去进一步收拾南方的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文天祥听后,却当场痛哭。
事后,文天祥还赋诗一首以明志:“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虎头金牌和毡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饰,“扶桑红日上”象征南宋政权重新崛起。
孤臣雨泪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历尽艰险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挤,只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随之转战漳州、梅州一带。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的妻儿和幕僚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他吞药自尽未成,被押往崖山战场。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驻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权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却赋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过零丁洋》。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写诗恸哭“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
亡国之人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押回广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过,文天祥却开始了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将行至家乡吉州时,自己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乡已过。此时,他才打消了绝食的念头。
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3年2个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
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的是状元,黄扉是宰相的办公场所。
第二个出马的是已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此时,他也仅是一个9岁的孩童。元朝统治者只是想利用旧日的君臣关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让瀛国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连声说“圣驾请回”。瀛国公无话可说,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却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对阿合马的生死威胁,文天祥则直言:“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见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劝降不成,文天祥被带上木枷,关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儿的来信,才知道3年多杳无音讯的妻子、女儿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与家人团聚。他强忍着悲痛,拒绝给女儿回信。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谈及此事:“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庶几无愧”
文天祥在狱中忍受煎熬,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传诵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开篇即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接着,他一口气列举了12位前贤的事迹,认为他们表现的气节就是凌然正气。这种正气,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维系天地的基石、维持道义的根本。最后,他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总结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一时间,朝野上下出现了让文天祥出仕的呼声。忽必烈对此也非常重视,曾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考虑对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劝降。文天祥坚决表示,自己绝不会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
忽必烈不杀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气节,二是爱慕其才能。不过,随着发生不少叛乱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问题上有个了断。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见文天祥,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长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强行要求,面对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许诺,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忽必烈追问:“所愿为何?”文天祥的回答简短而坚定:“愿与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他临危受命,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俘虏后,屡屡请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评价——“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应是对其一生较为中肯的概括。
不过,在生命的尽头,文天祥终以耀眼的光辉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解脱,实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他为自己也为赵宋王朝的历史,添抹了最后一笔亮色。正如其绝命词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的故事3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跟文天祥,集合淮河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的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值得后人学习。
文天祥的故事4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xiǎn)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
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
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
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shì),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bǐng),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
。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的故事5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
早期经历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宋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主要成就
军事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职,即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后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等职。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等。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文学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文天祥的故事6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的故事7因为前几天在新会的崖山看到宋朝和元朝的最后一战的战场,对文天祥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今天看了一下文天祥的历史,记录下来,我知道北京有个文天祥祠,数次经过都没进过。以后一定去看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新会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文天祥被关的那间土牢,又矮又窄,阴暗潮湿。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满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发出一阵阵蒸气,更加闷热。牢房的隔壁,有狱卒的炉灶,有陈年的谷仓,发出阵阵烟火气、霉气,再加上厕所里大粪的气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极其难受。文天祥被关在这间牢房里,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爱国爱民族的浩然正气,就能够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他在牢房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这是文天祥写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他在诗里,举了历史上一些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忠臣义士的例子,认为这都是正气的表现。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到了危急的关头,才表现出他的气节,他们的事迹一件件留在史册上。
文天祥进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起义领袖自称是宋朝皇室的后代,聚集几千人马,号召大家打进大都,救出文丞相。这一来可把元王朝吓坏了,如果不杀文天祥,恐怕闹出大乱子来。元世祖还没有丢掉招降的幻想,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从牢房里押出来,带到宫里。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个揖。元世祖问他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说:“我是大宋宰相,竭心尽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卖国,叫我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复国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后,也不甘心。”说着,咬牙切齿,不断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两朝的道理。我不死,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么样?”文天祥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只求一死,别的没有什么可说了。”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才叫侍从把文天祥带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这一天,北风怒号,阴云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场上,戒备森严。市民们听到文天祥将要就义的消息,自发集中到柴市来,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人,把刑场团团围住。只见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从容,来到刑场。他问旁边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们指给文天祥看了。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端端正正坐了下来,对监斩官说:“我的事结束了。”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公元1283年一月,这位四十七岁的民族英雄终于牺牲,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的故事8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压,南宋危如累卵。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鼻子一把眼泪一把地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谁知“满朝朱紫贵”,真正领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毁家纾难,捐资充当军费,招募兵丁三万人赴临安救难。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领兵救援常州。可怜这位平江府知府还没来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领了个虚名,就带着他的破烂“消防车”去常州“救火”。这支没来得及训练的“蚁军”有点乌合之众的味儿,一碰上强大的蒙古军铁骑,立刻化为齑粉,一战下来,仅余六人。文天祥死里逃生。
一个文天祥纵使有三头六臂或有分身之术,也难以抵挡蒙古军滚滚南下的洪流。
1275年,临安,元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已决心投降,派人去元军大营谈判,然而却遇到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大宋”对蒙古怎么称呼的问题。谢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伯颜大帅不要这个“侄子”,更不要这个“侄孙”。谢太后继而又派人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又是答应给钱又是许诺给物,仍遭到伯颜大帅的怒斥。太皇太后无奈,只得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主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彻底玩完。
文天祥的故事9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的故事10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爱国英雄人物,无论敌人怎样的威逼利诱,他都坚决不会出卖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于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名人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学习他的伟大爱国精神。
文天祥,宋理宗宝佑四年举进士第一,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xiǎn)登基,成为宋恭帝。
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
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
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shì),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bǐng),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
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的故事11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沨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沨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厓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昰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昰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文天祥的故事12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文天祥的故事1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v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精合黄村的古侯城书院遗址,有两棵遒劲挺拔、枝叶茂盛的古柏。村里人都说,这两棵柏树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栽下的。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
文天祥的故事14岳飞死后一百余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临覆灭之灾,在这一次站出来的爱国英雄之中,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来自一个文脉深厚的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其先祖文翁就以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而闻名天下,此后历代更是出现了大量以学问著称的族人。千余年的家学相传之下,文氏家族培养出了一种以正直、忠义为核心的家风,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普遍气质。此后,无论文氏族人迁徙何处,都能传承这种家风,并用以教化子孙后代。
如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学识渊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生未能出来为官,却始终怀有书生救国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化为一种期望,寄托在对子孙的教导上。在这种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文天祥,自幼便立下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他儿时的偶像,也尽是那些历朝历代为国尽忠的英烈。在少年时代的一次游历中,他看到当地人所祭祀的欧阳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号,这让他很是激动,并立下誓言要成为其中一员。
他也有那个能力。
虽是书生,但文天祥不是只会写诗作赋的类型,在南宋面临强大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书生一样,思考与学习的重心都放在如何爱家卫国上。在二十岁的进士考试中,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着眼于危亡局势,一口气写下一万多字的富国强兵之策,看得考官大为惊异,称为忠肝义胆之作,连昏聩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后也为之一振,亲自点他为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时朝中当道者,乃是权臣贾似道,用什么样的人为官,要看与他的关系如何。对于文天祥而言,贾似道可绝不是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会去巴结。更妙的是,在贾似道让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写一些朝廷公文时,后者以自己的才华和操守,写出来一些暗讽这位权臣的文章。文天祥的种种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他也在贾似道的打击下,没过多久便离开了官场。
不为官,不代表忘记国家命运。当北方新兴的蒙古帝国大举南下之时,当贾似道一类的权臣带着大军不战而逃之时,当南宋都城告急之时,这位年仅四十的书生,不仅响应朝廷号召,再度出山为官,还作出一个决定:毁家救国。
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募集了数万人的兵马,去为南宋都城解围。这种舍小家救国的壮举,在当时引来一些朋友的质疑,有人劝他:“连朝廷的正规军都敌不过蒙古军队,你这些临时募集的人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养育我等这么多年,到危急之时,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前去相救,这让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国,用死来唤起天下义士的报国之心,那样的话,或许局势还可以挽救。”
看来当时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么他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吗?
不是,他从不孤独。忠义报国,本就是文家的风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业,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长期与他并肩作战。
无奈蒙古帝国正当上升之时,其军队横行欧亚大陆无敌手,与之对抗是一件胜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尽全力,利用长江天险与水战优势,或许还有回天的机会。但问题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么无能,要么年幼,连当一个太平帝王都够呛,更别指望他们能在此时力挽狂澜了。
一些家风不正的人,在这个时刻都很“机智”地选择了开门投降,然后掉过头来当敌人的急先锋。这些败类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经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梦炎;以及文天祥曾经的部属,如他的副将吴浚。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可没有殉国的念头,而是忙着选准时机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随在他身边的许多人也不降,屡败屡战,从几万人打到几千人,再打到几百人,他们一直在奋战。
直到全军覆没。
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起名为元朝的政权,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揽汉人中的英杰,以安抚人心,稳固统治秩序。而已经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揽对象。
在被押到北方去见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个夜晚,目睹了退守于海上的南宋残余力量最后之死战。被关押在元军战舰上的他,所见到的是二十余万南宋军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战死,或投海,或自焚……尽数殉国。
他应该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仅八岁的赵昺,一个孩童,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投海自尽。
那一刻之后,他不想死。
死有何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毫不动摇,才是极难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国,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贪一死,顽强地活下去,彰显读书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义家风。
忽必烈关了他三年,劝了他三年,结果是劝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三年之后的一个冬天,飞雪之中,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的故事15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朋友们,爸爸妈妈教过你们这样两句诗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是一位叫文天祥的英雄写的。
文天祥在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立志报国的决心,后来,文天祥所在的`宋朝一个叫元朝的国家发生了战争,那时候文天祥带着他的军队和敌人打了很多仗,但后来呢,因为敌人的势力特别强大,他们就失败了,做了敌人的俘虏。
即使是这样,文天祥仍然死也不向敌人低头,在当俘虏的三年中,他写了很多的诗,上面的两句诗呀,就是这些诗中最有名的两句。
当时,元朝的皇帝忽必烈知道,文天祥是个很难得的人才,就想利用他为自己做事,于是就亲自来劝文天祥,并且对他说,只要他肯投降,就封他做元朝的丞相。丞相可是皇帝手下最有权的人呀,但是文天祥却很坚决地对忽必烈说:“我除了为我的国家去死以外,没有别的什么要求了。”
忽必烈一听,生气了,心想:好呀,我堂堂一个皇上亲自来劝你担投降,还给你当丞相,你都不肯,那就别怪我手下不留情了。于是他决定把文天祥给杀了。
来到刑场上,杀文天祥的那个坏蛋对文天祥说:“你现在投降还来得及。我去报告皇上,你不仅可以不死,还可以做丞相呢?”
文天祥听了,大声地说道:“死就死,说那么多鬼话干什么呢?”
当时天气阴沉沉的,到处灰蒙蒙的一片,文天祥在刑场上四处张望着,
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找什么呢?杀他的人奇怪了,以为文天祥后悔了,就急忙凑上前说道:“你有话快说吧!”
谁料到,文天祥问道:“哪儿是南方?”
杀他的人愣住了,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还是朝着南方指了指,文天祥慢慢地朝着南方跪了下去,然后
转过头去对杀他的人说:“你杀了我吧!”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一、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低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基本性的了解。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在讲述历史内容的时候要加入历史故事来描述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这样以故事的形式来讲授历史知识, 学生可以容易地理解史实, 教师在授课时也比较轻松。因此, 一方面, 历史故事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帮助学生认知的推动力。另一方面, 历史故事的融入对编写历史教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选择历史故事
1.尊重事实, 认真选择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真实。教师应当深知如果选用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故事,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在选用历史故事前, 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调查, 对其真假性进行辨别, 尤其是那些传奇故事更应该认真对待。
2.结合课堂, 有效融合
历史故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与课堂内容相联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十分贴切所教授的内容。比如, 在学习初一上册的《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 有我们熟悉的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的暴政以及姜太公钓鱼等历史故事, 这么多的故事, 如果要一一讲述, 那么教学任务可能就无法完成, 所以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太熟悉的、与课堂内容最贴切的故事进行描述即可。
3.贴近现实, 激发热情
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而是要让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获得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 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近, 中央四台推出了一档节目——《国宝档案》, 这档节目中讲述了英法联军当时在我国犯下的滔天大罪, 如果教师可以将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相联系的话, 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效果就能十分明显。
三、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1.充分准备, 角色扮演
讲述历史故事, 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必须处理好演讲故事的情节部分, 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演说效果的好坏。而学生就如观众, 观众需要精彩的演讲。教师不仅要把开头讲得精彩诱人, 中间部分也得充实饱满, 不带有过多空洞, 故事结尾则需与前面相呼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要求教师提前充分地准备。
2.激发兴趣, 突出重点
教师应该明确历史故事的作用, 它并不是单纯地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提神的,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必须分配好课堂的每个部分, 选择适当的时机融入历史故事, 如, 在讲授新课之前, 加入与新课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 这样学生会对新课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太理解, 教师就可以加入历史故事向其进行说明,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结尾, 再讲述与本课程相符合的历史故事, 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
3.正确评价, 树立观念
如上文提到的, 教师好比一名演讲家, 优秀的演讲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何况是对于初中生, 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表达。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 历史教师首先应当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从教育中去学习历史, 从学习中感受和体会历史;第二,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 教师必须熟练语言的表达, 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第三, 除了语言的精确表达外, 教师还应该声情并茂地描述历史情境, 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 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故事后对其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要正确地选择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并合理运用历史故事, 就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掌控好课堂时间和处理好课堂的每个部分, 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与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历史, 因此, 学习历史是十分必要的。要想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 使学生喜欢历史, 历史故事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 本文对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运用;研讨
历史在教学材料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没有开始意识到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只是把历史故事看作没用的课堂材料,没有发挥历史故事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因此,针对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的运用进行研讨,现陈述如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真正第一次接触历史知识的就是初中历史课。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对各个时间段的历史充满好奇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史实就是那么捉摸不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课外进行自学。历史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点,就必须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有效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故事适当的穿插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办法,运用这种模式可以把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保证历史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把历史知识点改成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开创思维、集中精神和积极学习,从而方便掌握课本内容增强记忆。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足之处,不是全部的历史故事都可以引入教学活动中,在选择历史故事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必须与课本的知识点结合,紧密联系相互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
二、历史故事引入教学中的原则
(一)导入的历史故事必须真实
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原则,教师在使用历史故事必须结合史实,根据历史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否则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难以理解不方便记忆,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历史故事必须新颖,在真实的史实下允许小部分的想象和杜撰,但是对想象和杜撰部分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情况。
(二)导入的历史故事具有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调节课堂活跃性,有趣的历史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选择有趣的和新颖的历史故事。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必须注意叙述与身体语言,通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并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入的历史故事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带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必须和课堂相关知识密切结合。课堂内容和历史故事紧密联系,才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内容。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准确以及有效的运用历史故事,教师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三、研究探讨历史故事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对初中教师来说,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拿到历史课本后首先就是翻看课本的故事。调查证明,历史故事的情节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历史故事可以较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上课的效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史实,通过讲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保证上课的效率。
(二)课前对历史故事进行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历史故事对课堂的作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从性质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课前导入的目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利用离奇的、有趣的和经典历史故事对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可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根据相关史实,学生在史实的背景下可以进入故事情节中,激发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情节发展为线索讲述上课的内容,并指引学生对其原因进行思考和探讨历史意义。在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对教师安排的内容有效的完成,把课前导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以及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帮助
比较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离奇的、有趣的和经典历史故事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方便理解。因此,在许多历史故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整理分类,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涉及许多朝代,各个朝代相关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以及记忆。知识内容量庞大不仅对上课难度加大,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很困难,造成思维混乱,把每个朝代历史发生的事情互相混淆。故事情节条理清晰明了,而且情节紧凑,在这种教学下学生可以根据历史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理解和记忆这个历史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是初中教学重要部分,经过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为了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历史史实将历史故事适当引入讲学活动中,活跃上课气氛,方便学生掌握、理解以及记忆相关知识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英.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6(16):11-13.
[2]孙永飞.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8(85):22-26.
[3]袁文武.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2,03(03):24-25.
[4]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07(12):11-13.
[5]严崇兰.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有效应用[J],吉林教育,2015,7(07):22-24.
【历史名人文天祥的故事】推荐阅读:
古代历史名人的故事07-06
三个名人的故事06-19
耐心的名人故事10-16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05-30
诚信的名人故事短10-21
电影名人的成功故事10-31
8.历史名人06-19
名人故事:卡耐基的童年故事09-08
名人的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11-12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