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语文教学反思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范仲淹的故事》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范仲淹的故事》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我本课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品味“钻研学问”“切磋学问”等词语。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本文中句子——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这个句子中对“笑”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三、教给背诵课文和理解词语的方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背诵课文的片段,并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背诵,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把科学的背诵方法渗透打教学之中。此外,文中的词语“饱学之士”“划粥割齑”等尝试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理解。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2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师生以***的诵读结束了16课《范仲淹的故事》的教学。我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心中升腾起一股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是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炬。我这把火炬又点燃了五十八把小火炬,照亮了我们师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轨迹 课堂上,有学生深情地讲着范仲淹的故事,有学生点评着,有学生提问着。一学生刚讲完“划粥割齑”的故事,有学生就提问:为什么范仲淹对这种清贫的生活毫不介意?众多学生回答: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志向,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么高水平的回答,即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的学生们课前预习充分,他们早已被先生刻苦学习、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感化了,走近先生,近距离和先生对话了。

是啊,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奋发向上、胸怀大志……这些人类的美德,像一颗颗钻石,在历史的星空中永远闪亮。作为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仰望星空,撷取那一颗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点燃起心中的火炬,照亮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轨迹,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做老师真幸福!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第一二节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16课《范仲淹的故事》,总体来说课堂气氛不好,学生的热情不高,课堂缺少互动,感觉很失败。

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反思。

教师的原因:对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浅面上,没有深入解读文本,对主人公的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范仲淹这个人物理解的不够,教学设计没能做到高屋建瓴,教师对范仲淹理解的深入不够,势必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时没有激情,没能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尽管这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了,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就范仲淹的言行就行了学习,体会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体会他刻苦学习与伟大抱负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课文围绕中心取材的.写法,但总体上来说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

文本的原因:这篇课文中对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谈,范仲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没有能详尽的描述,学生对那个年代的学习条件缺乏直观的印象,没有时空对接,学生针对范仲淹的言行的句子谈感受就空空泛泛,显得假大空,缺乏真切体验。建议教材今后在编排时能改进缺陷。

学生的原因:学生缺少对范仲淹的了解,预习的不到位,没有去熟悉了解范仲淹的其人其事,没有去阅读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4

《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5

《范仲淹的故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明确本文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粥、搓、凌、佳、肴、岂、泱”7个字,会写“淹、岳、粥、凌、寝、佳、肴、岂、廷、泱”10个字;掌握 “废寝忘食、和衣而眠、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其次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特别是课文向我们讲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能概括出小标题,了解故事的含义,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最想讲哪个小故事?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次细读品悟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文章中出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语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和抱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赞扬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通过题目,你认为本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对范仲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为什么称范仲淹是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了解了范仲淹的基本常识后,我又引出进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讲了范仲淹的什么事?”

学生通过读书,能够从课文里找出答案,并且能够用简单语言来概括。这也反映出学生在一天天进步。当学生回答说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句子,并说出感受。

学生的回答都答到了点上,值得欣慰的是他们能够将问题回答完整,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感觉之后,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给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范仲淹这么刻苦学习是为了什么?”导出他的志向,并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知道这是对范仲淹的高度赞扬。

本书成功之处:

1、课堂范围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已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指导朗读上还可以。

本节不足之处:

1、没有更加强调本课的写作手法。

2、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

《范仲淹的故事》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领导者,实践者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远离市区枕靠长江的农村初中, 周边是正在开发的港口和石化经济开发区。旧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渐渐为大型的现代化工厂所改变, 长江边和谐美丽的景致渐渐消逝, 老一辈们口头相颂的老故事已经淡出孩子的记忆。于是, 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也渐渐荒芜起来。怎样利用身边的故事、传说, 帮助孩子们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提升语文能力, 而且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这片土地, 这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者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1. 以家乡传说为出发点

家乡传说往往是祖辈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故事。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遥远, 很多细节各家各说, 已经不可考证, 但这些故事总是寄予着祖辈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以范仲淹的传说故事为例:

在很久以前, 长江边没有堤岸, 长江水时常肆意泛滥, 人们苦不堪言。到了宋朝, 有一个叫范仲淹的清官, 他被贬回家乡时本已两袖清风, 但他听说了苏州百姓的苦, 就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 不惜残年余力亲身组织当地老百姓修建“海塘”堤, 建成“海塘”堤后他就病倒了。他去世后, 当地百姓无法亲身拜祭他, 就为他修了衣冠冢, 并世代相传他的故事。而且这个衣冠冢就在现在浏家港中学的食堂附近。

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但是范仲淹的确被贬回故乡, 担任过苏州知州 (一州的行政长官) , 他也亲身跋山涉水了解水情, 提出了疏浚五河、导太湖之水入海的计划。他又亲临现场, 督修这项工程。在他的领导下, 经过苏州人民的一致努力, 终于疏通了淤塞的河道, 把积水导入了江海。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 对保障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看来, 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是相当高的。

今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这种精神更是我们苏州人的骄傲。作为语文老师, 有责任和学生一起通过组织语言文字去挖掘这些家乡传说故事后的人文精神, 使它们不断传承下去, 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2. 以网络资料为拓展点

网络时代里, 世界是视野开阔的。网络以其高效快捷、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优点给语文课程提供了无限的、时刻更新变化的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网络结合, 就可以开创一片新天地。教师可以对网络这个语文课程资源库实行“拿来主义”:用“百度”或谷歌搜索器搜索需要的课程资源。如范仲淹的“万家忧乐到心头”精神开发, 仅仅依靠祖辈们的传说故事, 我们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十分单一。而通过网络搜索, 我们可以找到范仲淹的生平轶事、诗文成就和人们的评价等内容。生平轶事的内容最为丰富, 分为:“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西陲守, 边帅军功”;“庆历新政, 改革图强”;“为国为民, 先忧后乐”等六个方面。

在用各种方式得到课程资源之后, 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运用集体智慧把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并通过QQ、E-mail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 并把各类资料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到相应的文件夹里, 便于学习和拓展。

二学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以学生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开发, 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灵活运用知识、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探索性学习”“是靠自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 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可靠。”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 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可以是一幅剪贴画、一份报告、一块展板, 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张相片、一份小报, 还可以是一卷录音带。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 就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这样的学习, 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其内在动机鲜明, 独立研究和自学能力会在开发过程中自觉形成。

如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 其抗倭活动主要在浙、闽、粤沿海诸地, 为什么我们当地也会有如此多的戚家军故事的流传呢?这时, 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利用探究的动力,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向长辈探究过去的传说, 搜集当地流传的一些“戚家军”的故事, 探访港区抗倭故事的源地“云雷宝塔”, 查询《太仓志》, 结合网络资料去了解戚家军, 了解戚继光的生平、功绩和思想, 了解明代江浙沿海那一段段抗倭传奇。了解之后, 师生一起用简明生动地语言汇编收集到的资料。在汇编传闻故事、资料以及戚继光的著作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戚继光的思想根源, 探究那段传奇背后的光华, 探究那段历史中自己可能的感情和胸怀。结论是:“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样的思想岂止是范仲淹所独有的。中国每一页的历史都在字里行间书写着这样的抱负, 实践着这样的行为。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不仅提高了文学修养, 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增强了学习探究能力, 这些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 情感得以交流, 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诚如陶行知所说, “解放他的空间, 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三探究研讨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催化剂

以家乡传说为出发点, 可以找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头和动力;以网络资料为拓展点, 发枝散叶, 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接着教师需要运用合理方式方法进行探究研讨, 引导学生走进这些内容, 激起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融合反应,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或某一门具体的知识, 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批判、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 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说:“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 才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学生搜集整理好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过滤掉一些不相关的杂乱东西,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过程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校本课程实行探究性开放式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探究和研讨, 传闻轶事就只是资料罢了, 就只能传闻“一时”了, 不能成为影响人心灵优秀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 探究研讨可以说是校本资源开发的“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的更新, 往往带动着知识的迁移, 改变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其益处不言而喻。可惜在农村中学受种种条件地限制, 这部分的全面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华博士提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背景, 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是啊, 课程的资源如果拓展到学生生活的领域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生活中、从同学身上、从师长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所以, 以搜集、汇编、整理身边的传闻故事为源头去整合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料, 从而思考探讨内蕴的知识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师生始终是平等交流的关系, 这样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课程学习, 这也是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走向校本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范仲淹的故事》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 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 8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 8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范仲淹的故事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 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 课: 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的故事。(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二、速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 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4. 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 饿了,就用稀粥充饥。(1)引导: 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引导理解“废寝忘食” : 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3.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 的由来。(1)句子对比训练: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 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 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5.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1. 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2. 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 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 师小结: 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三、体会写法:

1.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 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 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②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③通过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稳重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启发学生来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图片

五、教学板书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忧国忧民 →刻苦读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六、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指明读一读。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范仲淹,主要是为了体现范仲淹的哪一方面?

1.指名回答,板书(刻苦读书); 2.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①让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②指明回答;

③让生小组讨论,概括小标题; ④集体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 1.说说范仲淹的志向是什么?

2.为了实现他的志向,他是怎么做的呢?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

(边读边批注)

3.小组交流,说说哪个故事最让你感动? 4.集体反馈

(1)指明说说哪个故事,最让你感动?

(2)为什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了?让你感动的理由是什么?(3)教师指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

只身求学

“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范仲淹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学习非常刻苦。引导学生想象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划粥割齑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

(1)对于稳重第一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划粥割齑”;

(2)教师指名反馈,这说明了什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对于这种生活,范仲淹的态度是什么?(毫不介意)哪一句体现了他的态度?

谢绝佳肴

“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的拒绝了。”(1)指名说,“委婉”的意思。

(2)不是说范仲淹的生活很清贫吗?那为什么范仲淹要拒绝呢?(3)引导学生想象:好友给范仲淹送来了银子,范仲淹会怎么想呢?会怎么婉转的拒绝呢?

(4)范仲淹不接受银两,朋友便送来了美味佳肴,结果怎样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5)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话。(读书惊讶、疑惑的语气)(6)引导探究:范仲淹为什么不吃朋友送来的美味佳肴呢?(7)找出语句,指名说说读了这一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8)你了解到了范仲淹的哪一方面?

闭门不出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1)范仲淹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埋头苦读呢?(2)其他师生呢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四 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1.同学们,范仲淹这么刻苦的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3.总结全文

范仲淹正是这样的刻苦读书,努力学习,从政后用自己的智慧,兴国利民,赢得了后人的赞扬,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理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说说后人为什么用这句话形容范仲淹呢?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1-3段; 2.抄写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

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

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①只身求学②划粥割齑③谢肴④闭门不出)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

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

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

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

16_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篇7

④用横线画出范件淹的言行的语句,再令你感动得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⑤学习范仲淹读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写下来。

1.课外阅读文章《范仲淹教子》、《范仲淹和<岳阳楼记>》。2.收集有关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个生字,掌握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用小标题概括读书的几件事情。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二、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教师引导。从“累了„„;饿了„„”、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___了,就用_______”,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

从“划粥割齑”

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

从“五年未解衣就寝”

“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从“谢绝佳肴”

引导学生想象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范仲淹怎样谢绝银两,又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收下佳肴呢?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

(学生自由想象,教师随机引导点评)从“闭门不出” 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什么品质呢?

(学习专心)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学生思考,交流。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后人对范仲淹的赞颂

提问: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作出评价之后,开始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这是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的高度赞美,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学习范仲淹读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简介 重要地位 名著名句

(1)

读 书 寺院读书 书院求学

(2-5)生活艰苦 坚持苦读

(废寝忘食)排除干扰 埋头苦读

志 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⑶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历史对范仲淹的评价,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3.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范仲淹,导入新课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2.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范仲淹的故事。(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⑴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⑵用横线画出概述范件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

⑶想一想课文具体概述了范仲淹的哪些故事,给这些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粥、寝、凌、廷、泱”还有“只”字在不同词语中的音:“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字形:“岂”的写法;“廷”和“延”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粗茶淡饭 争先恐后 埋头苦读 千载难逢 兴国利民

四、直奔主旨,切入要点

l.教师指名画出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教师出示语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全班齐读这一句子。

3.教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诵。请同学们再读这一句子,想一想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4.指名反馈,教师点拨。

(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教师:同学们,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爱民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6.指名反馈:你们从范仲淹的这些话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爱国爱民,为国为民而生)

7.教师小结:是啊,为了祖国和人民,范仲淹刻苦渎书,以便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几个有关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你们都找到了吗?

8.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给这些故事加个适当的题目。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范仲淹忧国忧民,并为了尽快实现这一志向和抱负不懈地努力,刻苦攻读。下节课,我们再走进他的每一个小故事,从范仲淹一生感人的故事中去感悟他高贵的品格以及高尚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摘抄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3.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看拼音,写词语。

mǐ zhōu cū chá dàn fàn měi wèi jiā yáo yuè yán? háo bú jiè yì fèi qǐn wàn? shí

()()()()()()

5.比一比,组成词。

岂()廷()淹()忧()咽()泱()凌()载()

凯()延()掩()优()烟()殃()陵()栽()

1.教师板书“范仲淹”:同学们,这个名字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

共2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第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关键点:

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范仲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么?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PPT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PPT展示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用横线画出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

3、想一想课文具体概述了范仲淹的哪些故事,给这些故事加个小标题。

四、检查反馈:PPT展示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词语积累

五、直奔主题,切入要点。PPT展示:

v

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一读这个句子,想一想这句话表达的含义。

2、文中有一句表明范仲淹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你能找出来么? 概括一下。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六、细读课文,品读语句,体会品质。PPT展示

1、配乐朗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合作探究PPT展示

v

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v

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v

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PPT展示 v

只身苦学

“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充饥。”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想一想:范仲淹是怎样苦读的? v

划粥割齑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 „„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议一议: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v

谢绝佳肴

“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

“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思考:

1、范仲淹会怎样对待好友送来的银子? v

闭门不出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有抬又继续读书。” 交流: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4、引导交流品读。

(一)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1)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2)师:这一段讲了范仲淹的什么故事?

(指导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来概括并板书:只身求学)(3)师: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学以下内容: ①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生:从“累了„„饿了„„”

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A、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B、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

生: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师: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1)学生轻声读课文。问: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指导学生概括并板书:划粥割齑)

让学生用直线从文中划出 “划粥割齑”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谈谈个人感受。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教学以下内容:

师: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三)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

这是第五自然段讲述的内容。在这一段里,有令你们感动的语句吗?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范仲淹说的话,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四)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

(1)师: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变天府,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却怎么做?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引导小结板书:闭门不出)(2)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教师扮演同窗对一个学生叫道:“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让学生扮演范仲淹回答。)

教师扮演范仲淹的老师问一个学生:“仲淹,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让学生扮演范仲淹回答。)

(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师:课文读到这儿,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

(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PPT展示

1、师: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诵读范仲淹优秀作品《岳阳楼记》

八、课堂小练笔。PPT展示

v

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v

听写练习。

v

课下收集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九、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忧国忧民

刻苦读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十、走出课堂,阅读收集:

1、课外阅读文章《范仲淹教子》、《范仲淹和<岳阳楼记>》。

2、收集有关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989 ~ 1052)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 篇8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不知好上多少倍。我们住在高大的楼房里,一日三餐离不开鱼肉。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甚至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照理说,我们更应该比范仲淹还勤奋学习才对。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上课的时候没有专心听课,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叽叽查查说个不停;下课铃还没响完人早已冲出了教室;放晚学回到家后书包还没放好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了。当然,在我们班也有勤奋学习的同学。他们家境也并不是很好,可他们每天都会认真看书,就连下课的时间也不放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人学习认真,作业书写工整漂亮。而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作业本干干净净一字不写。这都是因为懒。当我读到“范仲淹长大后,他离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白天、深夜,他都认真读书。5年的时间里,他不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儿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这时,我又联想到我们这些寄宿生。我们学校有十几个寄宿生,一个学期除了放假外,吃住都在学校。白天吃饭有食堂阿姨煮,冷天洗澡有老师帮烧水,晚上有老师看护,自己可以安心地学习。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整天老想着怎么玩,怎么花自己的零用钱。每天吃完饭后没有及时写作业,晚上自习的时候还在教室里大声说话,有时还搞小动作,老师说了还不听。我们与范仲淹相比,我们差得太远了。

上一篇:在梦想的路上作文下一篇:小学教师业务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