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推荐7篇)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篇1

作品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创作。这是一首思乡词。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作一转折,用“好梦留人睡”衬托旅人夜夜难以入睡的孤苦情怀。结尾两句,构思奇妙。

作品原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作品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品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每夜都睡不着觉,如果有好梦就让别人睡去吧。这二句更是显出作者难以找人倾诉的惆怅,纵有好梦也难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作品讲解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词牌简介

苏幕遮,词牌名之一,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牌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作者简介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篇2

关键词: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词作, 这首词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借景抒情、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娴熟应用, 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词作是作者身处边塞、无比思念家乡时内心的情感宣泄, 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也很好的表达了那种羁旅思乡之情。这篇词作不仅情感真切, 在写景状物上也非常出色。本文将对于这首词作展开深度剖析, 让我们更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画面美与意境美。

一、词作写作背景分析

《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 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 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 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 声情并茂, 意境宏深, 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写的是去国之忧、离乡之愁的旧题材, 然而却写得率直真挚、有情有泪;下笔气势阔大, 意境开阔而深沉。通过恨芳草、黯乡魂、追旅思、恋好梦、畏倚楼、饮愁酒、洒热泪等情节, 把那种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真挚、强烈有节奏地抒发出来, 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境界。

二、对于词作的深入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秋色, 下阕抒离愁。

1. 上阕文本解读。

上阕一开始, 作者就以非凡的气势, 如椽大笔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碧云天”, 清澈碧蓝的天空中飘悠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黄叶地”, 秋风萧瑟, 黄叶凋落, 飘沉满地。这两句一写“天”, 一写“地”, 境界空阔清冷, 不仅点出了季节是肃秋, 还暗寓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美学家罗丹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此词一开首就写景象的广漠, 就暗衬了游子心境的空漠, 而写黄叶的飘落就暗透了悲凉肃杀之意, 极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飘零之感、去国怀乡之思。《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 而知岁之将暮。”更何况是黄叶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惊觉:秋天又来了, “岁之将暮”, 而自己却还像一片落叶飘零在外, 不得归根, 心头怎能不袭上淡淡的惆怅与缕缕愁思呢?所以, 这两句写的虽是景, 但景中寓情, 情因景见, 画面开阔鲜明, 是历来被称道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 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点化而来的。

接着,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烟雾笼江、金风徐来、波光动荡、日暮关山、残阳如血的画面, 并着重以“水”和“斜阳”进一步点染秋色, 渲染情思。因为, 这离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诗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 终于追随着面前的满眼秋色, 一直向前, 朝着家乡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际, 这种情思与江水浑融起来, 真是秋水溶溶、乡思邈邈。同时, 一个“寒”字, 既是写景, 又是写情。试想, 在暮色朦胧的江面上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 不正是给游子心头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么?“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分, 但这种秋天“夕阳西下”之景, 更增“断肠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意思是在这满目秋色、斜晖之外, 却是那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芳草”是可乐之景, 为什么用它来渲染离愁呢?诗人这里化用了《楚辞》的话, “王孙游兮不归, 芳草生兮萋萋”。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一词中说:“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芳草无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拟人化手法, 以景物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一直主张改革弊政, 希望富国强兵, 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极目眺望, 远处斜阳尚可看见, 而那斜阳外、萋萋芳草尽头的家乡却望不到。触景生情, 那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2. 下阕文本解读。

在上阕的景物描写中, 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宁静而萧瑟的画面, 言语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乡情怀, 但是, 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 这种情愫却已经非常浓厚。下阕则直抒胸臆, 作者用更为直接的笔触清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乡愁苦。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全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这也是大部分思乡作品的常规表达模式。

首先来看“黯乡魂, 追旅思”这两句。在满目苍凉的秋景的映衬下, 难免勾起作者心里的思乡情怀。这两句读起来便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助, 下阕的这两句也非常清晰的点明了全作的主旨, 读到这里时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明确的得知, 这首词是一首表达乡愁的作品。随后的两句“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则写的更为出彩。从“除非”中我们看到, 作者能够安然入睡, 能够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前提是有一个好梦, 但是, 好梦不常有, 大部分的夜晚作者还是会在浓浓的乡愁的伴随下难以入眠。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的描述, 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这里乡愁在整首词中已经越来越深的弥漫开来, 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感知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愁苦。“明月高楼休独倚”, 月明夜正是可以椅在高楼上默默凝思的时刻, 但独自一人对着朗朗皓月, 作者内心的那种凄苦则又添加了几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愁苦与哀叹。纵观唐诗宋词的很多经典之作中, 椅高楼, 望明月, 这是经常会出现的场景, 在这样的场景的伴随下又会经常让我们想到思乡的情愫。此处对于这一场景的应用, 很好的避免了行文结构上的平直, 并且使得上阕的写景能够很好的和下阕的抒情相呼应。“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 也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这一句再次深刻揭示了全作的主旨, 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让行文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由于常常夜不能寐, 于是, 作者才会经常借酒浇愁, 然而, 酒入愁肠后并没有让心中积郁的情感得到消解, 而是化成了相思的泪水。作者心里的愁苦和相思之情在这两句中得到了高度凝结, 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深刻隽永, 让全作很好的实现情景交融的写照。

纵观全词, 虽说从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表达模式, 然而, 在这首作品中则有着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景间自然而流畅的融合, 写景中能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营造的那种意境, 能够处处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抒情时则是很大程度用情景作为衬托, 在具体的情境下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并且情感的表达深刻感人。这种情境间完美的融合正是范仲淹所擅长的, 这一特点也在这首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 词作在结构上也有着一些别致的构思, 并且写景时有着丰富的想象。此外, 这首词作还很好的实现了虚实的有机结合, 这一手法让作品在语言上非常精炼, 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为浓厚, 这些都使得这首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词作赏析与审美探讨

1. 景物的画面美。

在对于这首作品进行赏析时, 我们不得不说其中一些很经典的审美要素。首先, 作为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很有必要对于其中景物的描写做出相关剖析。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经典的地方, 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 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上阕中的“碧云天, 黄叶地”, 短短六个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副辽阔苍茫的画面, 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波上寒烟翠”则是一个细节描写, 给我们非常灵动的呈现了水波上寒烟袅袅升起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这一句同样非常出彩, “映”和“接”两个字很好的将这幅画面写活, 天水相接的那种美好景象也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随后我们看到“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这两句的写景中则有了很明显的抒情的意蕴, 尤其是芳草的“无情”, 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空洞, 这一直延续到斜阳外的“无情”的“芳草”也直观的映射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心绪。整首词抑郁、悲凉的基调恰恰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作者心里的哀愁。

2. 语言的音律美。

音律美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个普遍特征, 讲究节奏、韵律也是一般诗词作品在创作时会考虑的一个重要元素。音律美在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直观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碧云天, 黄叶地”, 开篇的这两句不仅结构非常规整, 从语言层面来看也非常简洁与齐整, 带给我们一定的音律美。“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这两句中有平到仄, 景色的勾勒基本得以实现, 短短十来字已经将一副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音律美, 这一句中国不仅有借代, 还能够和上一句形成对偶, 读起来非常有韵律, 带给人美的享受。随后进入到下阕, 首先看到的是“黯乡魂, 追旅思”, 这两句和上阕的“碧云天, 黄叶地”形成很好的对照与呼应, 语言上规则齐整, 写景与抒情也很好的得到了呼应。“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这一句则十分别致, 在断句上也很有特点。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一句首先在节奏与音律上和上阕形成严格呼应, 在平仄上也很有规律, 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 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神韵。

3. 结构的规整美。

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和大部分词作相似, 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结构设置方法。然而,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全作在结构上的规整凝练, 并且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这是宋词中非常常见的结构布置手法, 在这首作品中也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时, 作者都做到了表达的由浅入深, 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上阕在写景上前一句是对于整个画面的呈现, 并且是一种气氛的烘托;后一句则层层深入, 对于当时的情境有了更为细致与深刻的描摹, 并且已经能够让读者很直接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下阕的抒情中同样很好的达到了这种效果, 第一句是作者心绪与情感的表达, 第二句则是强烈的情感宣泄, 思乡之情在末尾得到了非常浓重的写照。这种结构规整、由浅入深, 且写景与抒情能够整齐对照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这也是这篇词作堪称经典的一个原因。

4. 情感的诚挚美。

情感的诚挚美则是这篇词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触动人的原因, 这也是非常值得剖析的一点。或许初读这篇作品时我们会简单的觉得这是一首典型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词作, 并且很好的实现了情境交融、相互辉映的写作效果。如果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这种认识并不是太准确。我们几乎可以认为, 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 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上阕的写景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看到的, 作者之所以会看到那样的景象, 这显然受到他内心情绪的影响, 所以那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阕的抒情中情感表达则更为直接与深切, 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 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 让大家为之动容。

总之,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表达羁旅相思之情的一首经典作品, 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剖析与鉴赏的地方。首先, 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出色的地方, 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 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这首词作也非常讲解节奏、韵律, 全作在结构的设置上也非常规则, 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 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韵味。情感表达则是这首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 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无论是上阕的写景还是下阕的抒情, 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情绪与情怀, 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 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 让人动容。

参考文献

[1]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01)

[2]姜波.范仲淹边塞词浅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03)

[3]刘志强.绮丽柔绵苍凉悲壮——范仲淹词《苏幕遮》、《渔家傲》欣赏[J].克山师专学报.2002 (02)

[4]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01)

范仲淹:苏幕遮 篇3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主旨 篇4

在众多《苏幕遮》词作中,尤以宋时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最为著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全诗如下: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主旨】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词义】

《苏幕遮》词牌,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赏析】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篇5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作手法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此为列锦修辞格。列锦,即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经过读者对其语义的联想和补充形成一个画面,能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碧,摹绘云色。黄,摹绘叶色。“碧”“黄”二字,总括秋色,读之便觉气象万千,心胸开阔。翠,摹绘水波色,翠绿。“波,波”句间顶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用典修辞,典化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山映斜阳天接水。”此句摹状夕阳照着山头,远处水天相接的景象。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无情,拟人。(故乡)更在斜阳外,省略“故乡”。“芳草”用典,典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更”,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蕙风词话:“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到这里已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也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

“黯乡魂,追旅思。”黯乡魂,想念家乡,黯然销魂。化用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黯,摹状。心情沉郁。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乡魂”与“旅思”是避复修辞。都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并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用典修辞,典出《草堂诗余正集》引明人沈际飞评云:“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迭字“夜夜”,意为每夜。“除非”为排除修辞,使“反言愈切”(沈际飞评语),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夜夜除非”,“除非夜夜”的倒装。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休,不要,表否定。“明月”承上片的“斜阳”,时间已经从傍晚挨至夜晚。“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这里关键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远望,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明月楼高“也顺承上文的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摹绘思乡心切的情态。同时也是用典修辞,典化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又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酒”与“泪”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意新语工,设想奇特。

苏幕遮·草原文及赏析 篇6

苏幕遮·草

梅尧臣〔宋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王孙:贵族公子。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鉴赏: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字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思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思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思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思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思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思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思春意和蓬勃思生机,为下文“少年”思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年,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思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思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思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思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思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思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思春风得意。

词思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思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思厌倦,用自怨自艾思语调表达了强烈思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字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思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思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思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思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思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梅尧臣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篇7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注释:

燎:烧。音,[liáo]

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2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代·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置暑气。鸟雀下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置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置雨滴,水面上置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置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置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置荷花塘中。

注释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置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下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置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置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城,故后世每借指京。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置水边。有溪涧可通置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置别称。

赏析二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苏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唿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唿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注释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沈,现写作沉。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唿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唿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作者在室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鸟雀唿晴,侵晓窥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唿天放晴了呢。“唿睛”,欢唿天晴了。“侵晓”:天刚亮。“窥”,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檐雀的“唿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荷塘景色。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唿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的“相”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着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4

苏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窃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用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中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注释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用中则下沉,中又名沉用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用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中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用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用湾、河流。芙蓉,又窃“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上一篇:国际宽容日演讲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