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太极拳之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忽雷太极拳的来历传承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现有资料以陈家沟陈王廷创立太极拳有据可考。陈王庭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 博采众家精化, 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 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 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 即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传至十五世陈清萍, 其弟子李景延 (1825年-1898年) , 河南省温县辛堂村人, 投陈清萍门下, 陈师唯才是传, 更由于李景延钟爱太极拳, 刻苦钻研, 尽得师门真传, 功夫纯正, 拳艺精绝。晚年精研拳法, 达到一动一太极, 一寸一阴阳。善促步、挫步、步法急促灵活, 挂、撩、跪、蹬、腿法变幻多端, 以脚跟为轴, 脚尖虚领旋转, 以身腰为车轴脚似钻, 两手如车轮旋转翻滚的太极拳。当地人以其声、形称之为忽雷架, 由此而得名。

1.1 忽雷太极拳的演变和发展

李景延创忽雷太极拳, 其弟子杨虎穷一生之精力精研师传太极拳, 曾放言:能动一尺一尺阴阳, 一寸一寸阴阳, 唯我一人!传当年杨虎练拳时周围观看之人感觉劲气鼓荡, 如旱地炸雷, “呼隆、呼隆”之声不绝于耳, 河南方言说:其练拳如“响忽雷”, 杨虎所练拳架当时叫“杨虎架”。对李景延忽雷拳架做了进一步发展, 对忽雷太极拳完善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忽雷太极拳在众人的努力下走出了国门, 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华传统武术之魅力。

2 忽雷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2.1 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练习方法科学

该拳练功方法可分为“形架”、“恶形架”、“功夫架”等几层练法, 又可细分为一联二圈三转身, 四分五劲六圪节, 七起八落九自尊, 十朝等十层练法。先学简化了的直线动作, 然后变曲加圈, 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形的意念圈, 一圈统百招, 阴阳翻转层层变化逐级提高。

2.2 快慢相间, 快中有慢, 慢中有快

走架时, 以棚、捋、挤、按、搓、滚、剥、掴、肘阴阳开合, 快慢虚实变化的每招每式动作, 轻灵浑圆, 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2.3 换劲及时, 以柔促刚, 发劲方法独特新颖

学练此拳, 首先要进行柔筋活节的柔韧练习, 并逐渐以外带内充实内气。之后进入下一层的发劲练习阶段, 进行强化训练, 将内劲抖向周身四梢。套路中和一动作都连续发劲, 或走三角或变圆方, 内外兼修, 以柔促刚, 一动一太极, 寸寸皆阴阳。

2.4 搓脚, 挂撩跪蹬, 步法灵巧奇异

此拳要求步法灵巧沉稳, 脚手相随相合。为了在实践中步法更加快速灵敏, 不强调五指抓地, 而要求两脚要根据腰裆及周身的起落旋转, 进行搓碾拧转。做到促步脚法急促灵活, 挂撩跪蹬脚法变化多端。腰如车轴脚如钻, 两手如轮旋翻转。

2.5 活步推手, 重视散手的练习

练拳架是为了锻炼内力, 培养本身能量, 使周身更加灵敏协调, 为推手实践打基础, 而推手则是实践性练习, 是进行散打缚击的重要训练阶段。此拳在推手方面要求掌握棚、捋、挤、按、搓、滚、剥、掴、肘等技术, 除了一般的推手方法外, 还秘传有一种促活变的大滑闯步练习方法, 实践性强。

3 忽雷太极拳的技击理念

3.1 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

跟随对方之劲路, 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 我顺人背, 虽变幻无穷, 但丝毫不含抵抗性。以柔克刚, 关键在不顶抗对方, 而让它的力量在我之圈里走化掉, 使之引进而落空。当对方失去重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倒。功夫深者可以借力将人腾空击出。

3.2 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 遇敌不乱, 沉着机智。在行拳走架时, 意念要做到面前无人如有人;与人搭手或散打时, 要做到面前有手不见手, 胸前有肘不见肘。诸如“彼不动, 己不动;彼未动, 己先动”这些技击上的策略, 都必须静观敌情, 找准出击时机。以静制动, 并非不动。静候伏机, 如猫之捕鼠、鹰之捉兔、虎豹之扑牛追羊, 无不惊心动魄, 先静后动。

3.3 后发制人, 后发先至

后发者是以静待动, 不是不动而是等机会发动。所谓后发先至是动度的准确性以及时间、地点和程度的确定性。两人在交手时, “彼不动, 己不动;彼未动, 己先动”。太极拳以“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心神镇静, 观敌来势, 审势待机, 手、眼、步法相一致。对方打不着你的时候, 距离不够不可先发, 发则失误, 浪费精力, 且易致被动的位置或反被对方击倒。手起脚要落, 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 意要胜人。头要仰起, 腰要长起, 丹田要运起, 自顶至脚, 一气相贯。

3.4 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 是攻与守的过程, 也是太极拳推手的一种战术和策略。因对手之变化而变, 使我顺人背。在推手竞技中, 对方攻击我身之某处, 我就把空当让给对方, 把这处受力走化掉, 丝毫不加抵抗, 让对方的劲在我身上毫无作用, 瞬间化为乌有, 使对方落空, 紧接着以我的整劲击败对手, 使之引进落空合即出。舍己从人, 是给对方一个错误的感觉, 让对方进得来出不去。舍己是诱敌入设好的圈套, 候机击发制胜。

4 忽雷太极拳演练风格

此拳是以阶梯式逐步加圈加深的功法, 分为十个层次, 十种功法, 一架拳路, 每个层次表现不同, 在不同阶段, 用不同的套路去练习根据练功的层次, 可分为初学套路、形架、恶形架、功夫架等四种套路, 可谓环环相扣, 阶层递进, 每一种套路以立圆为主。太极本是个圆, 不是平圆, 而是个立体圆, 四面八方都是圆, “忽雷架”在转圈画圆当中, 手、身、腿一起转立圆, 形成浑身上下无处不太极。由于上下转立圆, 周身容易拉活, 内气由督脉上, 任脉下形成大小周天, 每招每式都是从技击实战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组成, 每招每式路短劲快, 发劲是在周身一起的转动中陡然脆发, 形成周身一体, 劲快而猛烈, 恰似旱田炸雷。该架虚实转换明显, 周身上下容易拉活, 行气沉气非常快, 也有人称之为“忽领架”。此架路在练功过程中需逐步加圈, 形成大圈带小圈, 大圈领小圈 (也称为领大圈) , 内圈促外圈, 浑身均是圈, 一动一个小圈。由于内气转换迅速, 一转动一个小圈时周身气血顺畅, 招招急速灵活, 可柔可刚, 以柔促刚, 丝丝入扣, 步随身转, 手领脚动, 手出步进, 进退一体。无论是以手领身, 还是以身领手, 手、腿、心、身合一, 开如弓, 合成扣, 内外统一, 手转腿随, 足动手领, 出招动步, 封、逼、套、插、扫、滑、搓、连续不断, 步频质略形似醉, 落之如入地生根。动如波涛起伏, 手、身、腿一齐缠丝, 由圆走方, 由方归圆, 卷放开合, 以走圈不见圈为上乘。练习中一动百动, 浑身俱动, 身法中正而能静, 此架被当地誉为武术之瑰宝, 太极之精华。

5 忽雷太极拳教学要点

5.1 忽雷太极拳基本理论了解

教学中先使学生了解忽雷太极拳发展的基本概况和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所在, 这对练好忽雷太极拳有重大意义。学生学拳如果不了解拳的特点, 不了解拳的传承、历史, 在学拳过程中, 就容易养成盲目性, 这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很不利的, 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学拳必须了解拳种的基本情况, 并掌握其基本理论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拳的风格特点, 对教师教好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2 加强拳架的基本动作练习

忽雷太极拳全套80个动作, 重复动作很多, 练习过程中必须由简入繁, 将忽雷太极拳的几个基本动作熟练掌握, 才能学好此拳。这也符合忽雷太极拳学习规律, 和层次教学, 也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

5.3 突出忽雷太极拳的劲力与风格特点

忽雷太极拳演练风格特点在于演练时圆中带方, 方中走圆, 周身上下一体, 疾起疾落, 头、手、脚、身不断地转动, 环环相绕, 处处相扣, 内气呈圆转动, 节节贯穿, 身手忽起忽落, 忽柔忽刚, 如闪电似迅雷, 动作刚劲精巧, 周身抖擞震颤, 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 发力冷脆刚猛。在教学中突出忽雷架劲力和风格特点, 对提高忽雷架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呼雷太极拳传人交流, 经过多年研究以及对有关理论和技术的考证, 对该拳种练习和理论进一步研究, 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忽雷太极拳,呼雷架,沿革,技术特点,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满宏.《忽雷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1

[2] 张随胜;张修睦《正宗忽雷太极拳 (极密法十一层功夫练法)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04

上一篇:机采井调参控流压方法研究下一篇:DL-96微生物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