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大学生活于我而言是美好充满快乐的乐园。虽说我是一个女孩子,但却有着阳光般的个性,我不是那种淑女型的人,我喜欢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我不喜欢规规矩矩的生活,我喜欢生活充满刺激,这样生活才会有活力。大一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跆拳道协会,练了大概半个学期的跆拳道。感觉得特别酷,特好玩,特有意思。自认为自己不是个安分的人,觉得武术可以玩玩大刀,玩玩剑啊什么的,于是带着那份好奇心选择了武术课。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传授了一些有关武术的知识,现在想来如果我不选武术的话这些知识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老师给我们说这个学期我们学习太极拳。一听这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是还好,太极拳对于我来说虽然不是初衷但是对我也不是完全没有吸引力。以前也有看过有关太极拳这方面的电视剧,一直都想不通,动作那么慢怎么能打赢别人啊。现在正好可以通过武术课来体会体会那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上课后突然发现选武术的女生还是挺多的,男女比例差不多,就连老师也觉得特惊奇的。感觉武术这学期很热门啊!就如上学期交谊舞一样。我感觉我选对课了。
开始教太极拳时我感觉学得很吃力,因为从没有一点武术底子,跟着老师动作一遍遍的重复着,也不知道那些动作到底又有什么用处。大概是自己没那天赋吧,学得四不像,做这个动作就忘记了上个动作,就如猴子下山般。所以有时老师让我们连起来打我就感觉挺吃力的,心里不免有些小小郁闷,甚至有点灰心了,觉得自己真的是好笨啊,身体是那么的不协调啊。好在每教完几个招式老师都会跟我们讲解这些招式的作用,那样就会方便我们记忆,也让我们能更好的把动作做标准。这样过后我学得也不那么吃力了,有时候老师还跟我们讲讲他的经历,让我们受益匪浅,有时候也跟我们开开玩笑,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真的是挺喜欢这个老师的。特别喜欢老师的考试方式,他让我们感受到体育课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拿高分。
一、展现魅力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上好开学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这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出来的。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总会有许多学员持观望的态度来看一看。我就抓住开课的前几分钟,用精练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准确规范、优美的动作来讲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说明学习目的,突出我教的学科健身效果和防病治病的作用等等,使老年朋友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教学内容并对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员很快就对眼前的教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用亲切的笑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讲解,这会让学员们感受到我的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我的教学方法,他们也经常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许。在欢乐的气氛中,我正确的示范动作也会给学员建立准确的动作概念,更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今后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要求,提高学员的锻炼水平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无论任何教学,教师都要有奉献精神,严格和敬业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严格要求不仅是针对学员,教师更要严于律己,认真备课,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更为重要。
其次是严格要求学员,在教学中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教学中仅有严格的一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对每一个学员都抱有热情和耐心。特别对待基础差、年龄大、进步慢的学员,教师更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一视同仁,绝不可冷淡和歧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面前站着的学员,他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教师应善于从学员身上吸取经验和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对待学员要平等、尊重与爱护,在这个基础上的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接受。而只有严格要求、学员的水平才会得到较快的提高,才能体现出锻炼的效果。
三、耐心细致,调动学员的锻炼热情
太极拳的教学和一般学校的教学不同,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员是有一定基础的,而有些学员则毫无半点基础,同时,教授这样水平不一的学员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与细致。
对于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学会每个动作,但将几个动作连贯起来时,就会记手忘脚,记前忘后,顺序颠倒,对待这部分学员,我一般会采取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或口令提示),在讲解示范时,经常使用简短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学员,如“很好”“不错”“坚持”“稳住”等等,这样会坚定学员的信心,让他们学习起来心情放松、大胆练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有一些学员没有基础。他们平时锻炼较少,有的甚至足不出户。特别是些年龄偏大,体质较弱的学员,他们的接受能力,协调能力相对要差一些。这些学员,我会加倍的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每个动作,将复杂的动作进行逐个分解,反复示范,帮助他们掌握要领,逐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针对老年学员记忆力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分时段,分章节对每一个学员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细心,并且注意及时纠正学员的动作。
在纠正动作时特别要注意保护老年人的自尊,我一般会轻声在他耳旁说“记住老师曾经搬过你的脚”,“记住要手眼相随”、“记住老师动过你的手,要肘膝相对,肩胯相合”等等,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让学员们暗下决心,这个动作我一定要记住,这个套路我一定要学好,从而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沟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老年大学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是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上课时,我非常尊重每个学员,随时观察学员们的情绪,用各种方法与他们沟通。对学习积极性高的,我会在课堂上大声表扬;对学习没有自信的,我会走到他身旁低声鼓励。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时是关切的问候, 有时是真诚的建议。对有些在上课时我关注不够的学员,下课休息时我一定会去主动关注,鼓励一下。并且随时注意收集学员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员们的学习情绪。比如在讲课中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讲一点小笑话等等,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高高兴兴地上好每一堂课。
误区一:起步就树立弘扬中华武功,成为一代宗师,名留青史的思想。
接触很多初学太极拳的学子,无一不是有着成为像张三丰、杨露禅等大师那样,立志弘扬中华武功,成为一代太极宗师的思想。在这里,我个人认为,学习太极拳最好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学习太极拳主要的目的是为强身健体。学习太极拳的路程是漫长、艰辛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然不排除一小部分人的路程是顺畅的)。首先找明师难,学习太极拳找到明白的太极拳老师可以说是学习太极拳最先、最难的关口。找不到明白的太极拳老师谈什么学得太极真功都将是空谈。其次要有机缘,太极拳是最讲究自然、机缘的。有缘无分的很多,很多人站在明师跟前却不一定识得其是真正的太极明师,因为他无法正确识别,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最多的是电视和书籍中的飞沙走石、刚柔相济、蹿蹦跳跃,很难去慧眼识真功。而且即使见到了真正的明师,或在明师跟前学艺若干时间,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两人脾气不投,例如老师教学方法不当,例如自己中途对老师产生误解、怀疑等等)又分手了,这样的情况笔者也曾屡见不鲜。
误区二:认为学习太极拳可以走捷径,存在取巧心理。
太极拳是功夫,学习太极拳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大工程,不可有须臾的投机取巧心理。它是千锤百炼才能得到的真功夫,同筑建摩天大楼是同样的道理,先要夯实地基,而且建地基比建地面楼层还重要,还要深入,来不得半点虚假。很多学生私自认为:学完拳架,自己每天盘拳架就可以得到太极真功了,这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很多学生四处访名师为了学得太极真功,到了老师那里,多少天甚至几年,老师就是只讲基本功,而不讲拳架,最后负气而走,然后说“老师保守,不教功夫”、“这个老师没有真功夫”等等。殊不知,不是老师保守,是老师想让你建成世界最高楼,所以才长时间地给你讲太极拳的基本功,教了拳架就把学生打发走了的老师才是没有真功夫。
误区三:一心寻找高深的太极拳技击术。
太极拳的技击和其他门类的武术技击是相同的。
我听到过很多人大谈太极拳的技击问题:太极拳没有技击;某式太极拳有秘传小架,那是专为技击而用,否则你不会技击;推手练了乱踩花后才能实战技击,等等。甚至在网上广大年轻的太极学子们为太极拳的技击问题,及传统武术和散打对打问题大开口水战。殊不知,太极拳是有技击的,太极拳的技击与其他门派的技击是大同小异的。各派传统武术的技击都要从弓马步冲拳开始练,不管是内家拳、外家拳,如果光练拳架一样都是不会有技击出现的,只有在老师给讲攻防转换之后,在实战中不断揣摩进步,才能谈技击实战问题。就像我们看拳击、散打的比赛,你看到过有哪个所谓天才运动员是在光凭学完理论知识,练完直、摆、勾拳之后就直接在拳台上拿得冠军或者是好成绩的吗?哪个不是在多年的摔打实战中出的成绩。传统武术也是一样,都要经历这一过程,而且不光传统武术是这样,世界各门类科学技术都是如此。这是真理!不是空想!
误区四:认为学习太极拳光凭盘拳架就可以得到太极内功。
太极前辈总说一句话:太极拳功夫在拳里。也就是说你要盘拳架,只有盘拳架你才能练得真功夫。但这里盘拳架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要明白了太极松柔之后,再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循规蹈矩的盘拳架才能练得真功。我看到过很多太极拳老师教学生就是教拳架,讲拳经,教完拳架讲完先贤的拳经后就完事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太极松柔。老师都不懂太极松柔,那学生能学得真功吗?
王宗岳大师在拳论中说:懂劲后愈练愈精。也就是说只有在懂得太极拳松柔之劲后才能在盘拳架过程中愈练愈精。所以想得到太极真功是不能光盘拳架的,还要学内功。
误区五:太极“松柔”不是身外之物,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特性。
我接触了很多学习太极拳的学子们,他们绝大多数认为太极松柔是身外之物,只有通过修炼太极拳才能练得太极松功上身。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松柔”笔者认为:太极“松柔”是人体的自然特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是与身体中各种力掺杂在一起或相附和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要把松柔从各种力中稀释、提炼出来,再升华至空、无而已。
误区六:“松柔”是实体,“空无”是思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某期《精武》杂志上看到一位作者说:“松”是指肢体放松,是实体,“空”、“无”是指思想。笔者认为,对于太极拳来说,松是实体这个不假,说“空无”是指思想则不全面。如果单纯的认为“空无”是思想则割裂了太极拳“空无”的客观实在性,是一种没有感悟过真正的、内在的太极拳的表现。“空无”既是思想也是实体,是练中的思想,更是练至身上的实体,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好比是精神与肉体是统一的,不存在没有肉体的精神。
在这一学期,学校里成立了一个太极拳训练班,我便和我那几个同学去报了名。当天老师就给了我每一个下马威,把那几个不好好练的同学收拾了一顿,我不免有一丝悔意,不过,我对武术的喜爱胜过了后悔:好好练吧!我自己给自己打气。
练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我们基本功很不扎实,便那我们开“练”大马步,小马步,仆步,虚步,一个动作做上十分钟,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就这样练了几个星期,老师让我们分组上台展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的不错,到了老师的夸奖。
因为学校里有一个现场会,需要我们表演,所以我们太极拳训练队,开始走向整齐……
作者 孙中华
求真务实,对于我们太极人来说有特别的重要含义。求真,就是追求对太极的精髓的理解和掌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务实。求真务实,二者不可分。不务实是求不到真的。练太极就是一种务实求真的过程。
现状与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太极拳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人看了会想,这是危言耸听吧?太极拳的空前普及,赛事多多,参加者如云,怎么能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呢?
我们提出的,恰恰是被太极养生大潮掩盖住的另一面,是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谈的是真太极,太极真功夫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不少有识之士,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并且为传统武术的真功夫面临失传而深感忧虑。读者们也许已经看过他们写的书和文章了。与老一辈太极拳家接触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大多数都有危机感,少数不想教或者没的教的人除外。
当然,也有不少人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也会有人对危机的存在与否持不同的看法。而作为从师学艺数十年的太极拳人,我们不能不为太极拳的现状和未来担心。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我们愿意在这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拿出来和广大太极拳人分享。
误区与现状
太极拳养生化现象严重。有人说,冷兵器时代早已过去,武术的技击功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剩下的就是养生健身的功能,还有人提出艺术表演功能等。武术尚且如此,何论太极!太极拳似乎动作不激烈,似乎什么人都能练,养生大潮所至,太极拳自然成了重灾区。近些年来。太极拳养生化之说甚嚣尘上,太极拳舞蹈化,导引化,娱乐化等大行其道。这说明,这种说法在很多人头脑里形成了误区。
近百年来,人类把最尖端的科技,最紧缺的金钱都用在制造武器上。发展到如今,武器日新月异,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么一看,似乎武术必然衰亡,太极也只有养生化,其实不对了。
首先,推广这种观点的人忘了,作为我国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太极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在继承太极拳的时候,轻率地抛弃了它的技击功能,就是抛弃了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没有了技击功能,太极拳就不再是武术了,跟舞蹈、导引、杂技、体操等等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么干,其实是对太极拳的致命性阉割,得到的是假太极、伪太极,成了似是而非的异化出来的东西。我们要问,我们应该这样继承吗?我们继承的宝贵遗产应该是这种东西吗?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清醒地审视这个问题,答案是明摆着的。
再者,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对于技击的热爱和追求,不是用什么“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之类的话所能打发了的。武术中的技击功能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其中的一个不易被觉察的重要原因是,这些人身上有着好武的遗传基因(DNA)。如果一个人酷爱武术,那就说明这个人的祖先中的军人和猎人对技击的热爱遗传到他或她的身上,并且起了作用。你抛弃技击搞花架子,人家就去学柔道、空手道什么的。这种好技击的冲动和执着是不可也不应被否定的。即便不拿遗传基因说事,人类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超越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是永恒的,再正常不过的,不是假太极能够满足得了的。
另外,离了应用,太极拳套路里的动作就失去了实践这一检验手段,失去了鉴别对错的标准,动作不走样才怪!谁要是以为不搞技击能够把套路学好,那就错了。
进一步从来源说,套路是怎么来的?开门立派的武术大家,把自己在技击当中最实用,最重要,最基本,最高深的招法连缀组合起来,平时反复练习,以便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技击水平。经过这些武学巨匠进行增减煅磨,连缀起来的招式和次序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套路。然后,他们把套路传给自己的弟子和学生,一代代传给后人。如果把套路的实用性放弃了,就是把套路的根砍掉了。套路成了无根之木,活都活不长,怎么发展?
即便从锻炼的角度说,技击对于人们身心的锻炼,也远远不是剥离了技击意义而变成空洞的走架所能代替的。
往大了说,当前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越是这样,越是要保护和珍惜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各国的有识之士,多数政府,乃至联合国的愿望和努力。要是全球化造成文化单一,世界该有多乏味!
印度的一位学者,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年会上表达了同样的焦虑。他举的例子,就是麦当劳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借着经济全球化而大行其道,虽然印度的国粹瑜伽正在全世界空前普及,其实这一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正在被掏空。没有了人类的自律和对自然资源最少的索取,变成了一种养生健身术,一种令我们多消耗资源的时髦玩意儿。比如,开汽车去豪华的会所,做某个瑜伽姿势治疗消化不良等等。
作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非有一种保护自己文化的意识不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那么点儿“匹夫有责”的精神。我们这么说,问题有点儿沉重,其实这事本来就是沉重的。拿文化多样性说事儿,离我们大众
也似乎远了点儿,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这么说,不是想给哪位扣帽子,无非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事儿而已。
对不喜欢不适于练技击的人,为了健身养生而练太极是好事,利国利己。而且谁的事,谁说了算,选择权嘛。但是,有影响力或者有决定权力的人,不能替爱好不同的人选择。你不能冲喜欢技击的说:“你只能练花拳绣腿,你喜欢的技击早该消亡了。”这种事越少越好,任凭这种事泛滥,那么不单是太极,中华武术的末日就到了。我们这班不肖的后人,如何跟我们的前人和后人交代?
太极人择师不慎。在养生潮铺天盖地的形势之下,得了真传而又坚持全面继承太极拳的武术家更加难能可贵,但是他们往往为爱好者所忽略。择师在习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不幸的是存在的误区也最多,主要跟选择老师的时候不够审慎或者说缺乏科学根据有关。下面我们罗列在太极爱好者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谁的名气大跟谁学。我们往往是看谁名气大,就跟谁学。其实,名气大小,跟有没有人推介和鼓吹有关,而跟得没得着真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在当今商品社会里,拿商业的术语来说,是跟推销有关。假广告我们见的还少么?
谁说得好跟谁学。我们往往按老师自己说的话决定人选,结果低调谦虚的人就不会入选了。可是低调和谦虚是大师的基本特征,我们这不是立错了标准了么?那能说的,口吐莲花,光说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且不管是否真实),绝不说自己走麦城的事。所以说耳听为虚,不足凭。还有,有人惯会说玄道虚,您可别给忽悠了。什么这个动作是走小周天,那个动作是走带脉,这个劲走某某脉,那个劲走某某穴,练出内丹来打人,您可别给吹晕了。您要喜欢气功导引,干脆就去练导引,要喜欢修佛修道,不如就去修佛修道,人家都有严格的理论指导,没准有一天能练出神通来,别跟太极掺合着“熬干锅”。
谁表演得好跟谁学。有的老师,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们很容易认定那位老师功夫一定不错。其实,如果那位对手是老师的学生或者徒弟,就不好排除有表演的成份;如果对手虽然不是弟子学生身份,但功夫太差,两人之间的输赢也不说明问题。可是我们常常等不及看那位老师跟陌生的高手较技,就匆忙认定那位老师的功夫高。在这种情况下,眼见也不为实。
看表演还有一种,见老师拳打得好看,就想跟着学。假如根本不喜欢技击,不在乎学的能不能用,也就罢了,不过要是想学真太极,就不行。首先,离开真太极,就没有好看一说,换句话说,在打拳的时候,非太极的东西就都不好看;只有正确的太极动作,才是好看的。我们不能看一个人用舞蹈动作打乒乓球,就认定他一定可以教你打乒乓球。我们得拿技术的眼光审视他的动作是否正确,能不能赢球,对不对?那为什么找太极老师就不管对错和效果了呢?任何武术和体育项目都不允许错误动作,连多余的正确的技术动作都不许,何况只是所谓好看的非太极动作!现在我们得明白,离了正确实用而大谈特谈谁的拳好看,美观舒展大方等等,不是有忽视实用之偏,就是外行。所以说,如果我们还没练出眼力来,千万别让眼睛当了家。
谁的学生多跟谁学。我们做事爱随大流。给自己挑老师是习武的第一等大事,不是凑热闹,不能盲从别人。我们不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认真体察,单从学生的弟子的多少来选择老师,有点儿太没谱儿了。静下来一想,可不是吗?又不是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事,人数说明什么问题!再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从众心理在多数情况下是误人害人的。
自己急着学,先找个老师再说。我们也常操之过急,只想着:“我等不及了,先找个老师学着,等找着更好的老师再换,不行吗?”不是绝对不行,只是太困难了。我们要是找错了老师,浪费了时间学不着真太极不说,反倒学得一身毛病,还难免受伤劳损。我们太极人当中,膝关节练伤了的还少吗?有道是“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是想改掉错误的习惯动作,谈何容易!实际情况是,投错了师,不但动作有毛病,而且学了不少错误的理论,要放弃这些错误的理论,接受新的理论,也绝非易事。好比一张宣纸,上头写了字,画了画,觉得不对要改,容易吗?可叹的是,也许就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我们就不再接受不同的理论,因此跟正确的理论,跟好老师绝了缘。
所以,我们太极爱好者在觅师时应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要失去步武前贤,研练真太极的机会。如果您本着求真务实的信念,跟着好老师练真太极,您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家;要是走错了道,耍一辈子花拳绣腿,也是真太极的损失。
急功近利成风。现在各种太极拳比赛此伏彼起,也热闹了,大把的奖金奖牌也撒出去了,我辈之中热衷此道的人也不少,但往往是比赛的套路和推手,跟真太极基本不沾边。竞赛套路的动作难度越来越高,目的只是靠高难度分出名次来。您想,纵跳旋风脚转身360度单脚落地,跳要高飘落要纹丝不动,除了教膝关节受伤以外,有什么用处好处?学过运动生理学的都知道,高跳落下时,膝关节承受的力相当于体重(膝关节以上体重)的24倍,说的还是双脚落地,单脚落地则是48倍,同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危险的扭力还没计算。所以说,离开真功夫去提高动作难度其实挺荒唐的,下一步是不是该旋转720度旋风脚单脚落地了?再说推手比赛,满眼都是“改造”的中国跤的绊儿,找不着一丁点儿太极的东西,得了冠军亚军没有什么意义。那人们为什么还这么干呢?有的参加者是为了名利,有的观众会觉得“见跤,好看!”可我们要说:“这根本不是太极。”
上文提到的比赛多是武术管理系统组织的比赛。近年来,非体育系统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推手比赛令我们感到鼓舞。这是因为电视台有着提倡太极拳技击功能的初衷,而且制订了自己的竞赛规则(尽管尚不够完善)。这样一来,比赛还比较好看了,在当前的环境下,这种努力确属难能可贵。
太极拳是内家,得从外往里头练,比赛鼓励的又是什么?套路动作是有技击意义的,竞赛套路里头体现的是什么?往狠了说,行拳走架,一生欺世媚俗之心,便成恶手。太极功夫离不开积累,功夫是从量变到质变上的身。功夫上身有快有慢,但不能指望速成。真功夫,跟技术招法,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跟有真功夫的一搭手就受制,什么技术也使不上。在浮躁的社会风气里,世人多趋重名利,但我们应该明白:急功近利做的事,跟练真功夫背道而驰。
书籍良少莠多。当下,我们学太极的人还有一难!找个好老师难,找本好书又何尝容易!按说,关于太极拳的著述比别的拳种多得多,近三十年出版的太极拳的书也算得上汗牛充栋,可要找一两本有“干货”的,太不易了!“干货”指的什么?在这儿指的是练真功夫的关要,就是关键要紧的东西,是作者自己的经验体会。
太极拳的书那么多,到底是怎么写的?
有的作者本人文化程度不高,由作者讲述,弟子记录整理而成。这么写的书好的也有,像汪永泉先生口述,魏树人先生整理的《杨式太极拳述真》就是榜样。可惜多数是都不是这样。师傅功夫并不到,给名利闹得不甘寂寞,也想出书扬扬名,或者是让弟子窜掇着出了书,反正太极书好写,东摘西抄,书就写得了。更有甚者,是弟子先写得了,师傅犯不着细看,署名就完事,反正凭着自家名气肯定能出版。书出来,师徒两个都是名利双收,坑的就是读者了。
也有文武双全的作者,往往平生就是一部书,像孙禄堂先生的《孙禄堂武学录》,刘晚苍、刘石樵先生的《太极拳拳架与推手》,字字珠玑,可惜过于简短。洪均生先生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当属凤毛麟角。余下的有的出书太早,作者还没到著述的火候。也有的作者真心认为自己的玩意儿好,虽然其实不是,也不算存心蒙人。问题是,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把出书当成图名逐利的手段,里头多是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以讹传讹的欺人之谈,而真知灼见则属阙如(即没有)。甚至那班不练太极的都出太极的书,不信你查。让人不禁喟叹:“太极的书也太好写了!”结果是想买本好书,就跟眼下在古董摊上捡漏的机率差不多。往往是,太极爱好者一看书名,尽是“正宗”、“绝技”、“秘传”之类的很叫人,再看作者头衔一大串,内容简介上评价高高,名人题字合影照片多多,等买了回家仔细一看,心知又多了废书一本。
想必广大太极人都有这种烦恼失望的体验。这事不能怪出版社,不能要求编辑都是武术或太极专家,何况书的销路不错。我们只能希望写书的自重,买书的慎重。
如何找老师
有问题就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办法。
前面说了择师的误区,那么,该怎么挑选老师呢?以我们个人的经验,首先要看候选人是不是在正宗的传承的谱系上。只有在传承谱系上的人,才有可能得着真传。谱系上无名的,只能不予考虑。这话似乎有些武断,对不在谱上的人似乎不太公平,我们只有为自己的真话道歉。太极拳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拳种,自古以来只能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没有正宗的师承,必没有真玩意儿。
太极不可能靠自学而成,好老师掰着教尚且做不对,自学成才当了良师的事压根儿没有。
注意,刚才说的是“只有在传承谱系上的人,才有可能得着真传”。换个说法,就是“不在传承谱上的人不可能有真功夫;即使是传承谱上有名的,可能得了真传,也可能没得着真传”。一位有真太极功夫的师傅,徒弟众多,其中绝大多数只能屋下架屋,得着真传的往往是极少数,甚至仅一两人而已。师兄弟之间,功夫可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师傅的因素,也有徒弟自身或其它的因素,不管什么因素,这是事实。找老师要找得了真传的。
现在每天清晨在上课的途中,会经过一个老人贤乐公园,便会看见几个老人在那儿打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姿态祥和,这是我对太极拳最初的印象。怀着对太极拳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也开始学习太极拳,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学习太极拳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并且体质不是很好,但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太极拳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功夫。说它神秘是因为两点。一点是每个人练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另一点是所有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真正地学会太极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虽然形意拳、心意拳等功夫也重“意”,但太极拳是和宇宙本源相通的一种功夫,其“神”、“意”是其它功夫所不能及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心得体会:打太极拳可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有人说修身可以去健身房,一样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那么修心就不是其他的练习可以代替的了。首先要放下的不仅是肌肉,更重要的是这颗心,要甘做小学生,让自己变成一个空的容器。记得练起势时,老师教我们要先全身放松,不仅要放松身体,还要放松心。当时我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我明白了心松身才能松。
练太极拳可以治失眠,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醒来又心烦,看到什么都不舒服,这时候到一块清静的地方慢慢摆动心中的太极,不苛求姿势的完美,可以随心所欲,不强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气,适可而止。其实夜晚和清晨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时刻,在修练中那种体会只有等真正练过之后就会明白。
练太极拳可以去除杂念,在修练中要不逆心而练,有杂念浮出便会被松弛的神经消退,所以太极者无心是有根据的。
练太极拳可以保持心灵宁静。练太极拳最好的环境就是一个人,四周没有任何东西打扰,没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连声音都没有,那是修练太极拳的最好环境。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体育遗产之一。我国人民长期锻炼中的实践证明:它即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是练习;二是练气,或者说是练功;三是练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2月社区自愿参加的老年女性60人, 其中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身高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太极拳组:由专业的太极拳教练教授简化24式太极拳, 每次30~45分钟, 持续6个月。对照组:组织阅读报纸、观看录像、听取讲座等, 每次30~45分钟, 持续6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血流动力学仪器 (xG-Ⅱ型血液循环功能测试仪) 、血液流变学仪器 (重庆大学维多生物工程研究所Model FAsc0型血液流变仪) , 测试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 (高切、低切) ;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安静时心每搏量、心输出量、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脉压 (PP) 。
注:与对照组锻炼后比较,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的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锻炼前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比较
太极拳组锻炼前后, 全血粘度低切、高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后,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锻炼前后, 全血粘度低切、高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锻炼前后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比较
太极拳组经过6个月的锻炼, 心率、心输出量、安静时每搏输出量、SBP、PP与锻炼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DBP及MAP与锻炼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各指标锻炼前后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血液容易出现浓、粘、凝的不良状态, 临床上称为高粘血症, 可使微循环的血管形成、血液流变量异常, 直接影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并导致脑血栓、血压高、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3,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 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太极拳运动节奏缓、强度低, 坚持太极拳锻炼, 锻炼过程维持有氧代谢, 可达到扩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降血脂及降低血浆黏度的功效, 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及高血压临床症状。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机制, 并可以改善以血粘度为代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6,7,8,9]。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 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 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10]。血液粘度研究中, 太极拳组锻炼前后, 低切、高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后,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锻炼前后, 低切、高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太极拳组经过6个月的锻炼, 心率、心输出量、安静时每搏输出量、SBP、PP与锻炼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DBP及MAP与锻炼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各指标锻炼前后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6个月的太极拳锻炼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 对改善受试者的血液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安静状态下, 太极拳组受试者在SBP、心率、PP、每搏输出量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7-35.
[2]李晖, 李可基, 张宝慧.有氧运动训练与脂代谢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2 (2) :184-186.
[3]Self DA, White CD, Shaffstall RM, et al.Differences beween syncope resulting from rapid onset acceleration and orthostaic stress[J].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96, 67 (6) :547-554.
[4]盛燕茶.太极推手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8) :2595-2596.
[5]巩娜娜.太极拳和快走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 2010.
[6]张缨, 岳寿伟.运动与细胞凋亡的关系[J].中国康复, 2002, 17 (3) :181-183.
[7]Marx JI.Oxygen free radicals linked to many diseases[J].Science, 1987, 235 (4788) :529-531.
[8]董密, 铁英.吉林省老年冬泳锻炼者红细胞胆固醇及其变形能力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1) :104-105.
[9]周雁林, 铁英.有氧运动对增强女大学生机体免疫力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0) :1071-1073.
4年前单位搬家,我和一位同事抬桌子时腰吃不住劲了,像拉断了似的痛疼难忍,站都站不起来了,豆大的汗珠顺着额角向下滚。同事把我送到医院拍片检查,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医生给开了一大包膏药和舒筋活血药,嘱咐我回家尽量卧硬板床慢慢休养。我一边卧床一边吃药,大概过了半月左右,才慢慢的下地溜达,一个月后我才上了班。
上班后腰部老是隐隐作痛。不敢拿重东西,在家中有些事情还需要夫人照顾。这令我七尺男儿很是烦恼,今后就成了“老病秧子”了吗?我有些不甘心。那年政府号召全民健身,单位领导组织全体职工学打太极拳,我也参与了。我们初学的是24式太极拳,张教练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拳打得非常柔美到位。他对我手把手的教,还给我讲练太极拳的好处。他以前也经常腰腿疼,自从练了太极拳后再也不疼了,这让我半信半疑。我大约学了一周,就掌握了24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后来一早一晚又去街心公园随一些中老年人一起练习。坚持一个多月后,我不仅动作练得十分娴熟,腰腿也变得十分柔韧,活动活动筋骨哪儿也不疼了。后来我又学习了42式、64式。现在我拳打得有模有样,不少初学者还拜我为师。更重要的是,前不久我去医院检查身体,血压、血脂都明显的下降了。
点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一侧腰痛,经臀部向大腿后方、小腿及足部放射,并伴有小腿、足部感觉迟钝或麻木,活动及咳嗽时加重。发病原因与腰部急、慢性损伤有关。位于上下两椎体之间的椎间盘中央胶状髓核,受伤后向比较薄弱的侧后方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引起无菌性炎症,发生症状。避免或减轻腰部不适当的运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措施。
毕某读者叙述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平卧后人体重心下移,体重由头、颈、肩、背、腰、臀、下肢及足跟共同分担,脊柱受力大大减轻,腰椎间盘得到充分休息,受压神经根和血管得到松解,促进炎症消退,症状减轻。很多症状严重的患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乃至消失,往往将效果归功于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却忽略了卧床休息的作用。专科医生认为,卧床休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治疗。
症状较轻或康复期的病人,不宜整天卧床不起,应做些适当的运动。毕某读者介绍的太极拳,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如能结合推拿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效果更好。下面介绍一套简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按摩方法。急性期需要家人帮助,慢性期以病人自己为主。
1.患者取俯卧位,家人先轻轻按揉患者感觉疼痛一侧的腰、臀及下肢3~5遍,力量由轻到重。
2.双手拇指按揉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等穴,至感觉酸胀时停止。
3.以双手拇指点压、弹拨腰部的疼痛点及肌肉紧张处,反复3~5遍。
4.用手掌上下直擦腰背两侧,接着横擦腰骶部,感觉透热即停止。
5.家人五指并拢,腕部放松,有节律地叩打患者腰背及下肢3~5遍,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基本姿势是平卧床上,挺腰收腹,以加强腰背肌、腹肌及下肢肌的力量,调整脊柱肌力,使之平衡,恢复稳定性。锻炼时应掌握循序渐进原则,运动量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如双桥练习: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尽量弓起身体,保持平,衡。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背飞练习:俯卧床上,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
游泳是最适合腰椎间盘症病人的运动方式。游泳时全身浸泡于水中,身体由浮力托起,消除了重力影响。采取近于俯卧或仰卧姿势,可使肌肉放松,腰部负担大大减轻。向前方游动时,人体肌肉伸缩动作犹如牵引和按摩,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促使受压神经根松解。但游泳时水温不宜过低,下水前要作充分的准备活动,游泳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中有一定时间间歇,以避免腰部过度疲劳。
我练太极拳已经三年了,每天早晨我都会锻炼1个小时,虽然很累,但是每天很快乐。
学太极拳不要苛求自己,因为太极拳不是逆拳,如果强迫自己难免会气血攻心导致副效果,更不要有显摆的心态,为什么有些人把太极拳练的有模有样却身体不得益处,原因就是他们杂念太多,多是为了显摆,太极拳游动肢势也和前人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变化,为了苛求肢势的相同多为在强迫自己修炼,那是不可取的。
怎么练太极拳,这是最重要的,我练太极拳第一步是找资料,去买一本练太极拳的书或者光盘,光盘为最好,因为视频的比较直接,容易学习,如果想省钱省力就到网上找,网上什么都有。等资料找好后,就开始学吧,不要在乎那门那派的,只要是太极拳就可以学,因为不管是那门那派都是已柔为主,多为慢功,太极就是这样,讲神不讲力。
练太极拳不要被影视里的武打动作迷惑,那不是太极拳的真谛,老祖宗在古代没那么厉害,太极拳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不可用于武力,太极拳多为修气,在练习中把你学到的慢慢做,不要计较动作的好坏,不要计较动作的顺序,当你看完一套太极拳套路后,在清晨或者闲暇时间可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修炼,家里也可以,主要是无人打扰,这是太极拳修身的最好方式和环境。
在修炼时,不要刻意让自己模仿学到的动作和顺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走动,太极拳分八门其实无门,八门皆在心里,修炼中,身体肢势随心所动,且勿迫心而动,那样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游动中上身有十指颤动劲脉,下身有双腿颤动劲脉,游动中,十指张合与臂膀摆动为太极拳主要修真,随着双臂的摆动,你会感觉到十指劲脉颤动,十指连心,日长后,你会发现体内器官明显舒畅,而且免疫力提升。
练太极拳可以驱除杂念,其他体育运动包括愈加在内都是让人奋进,尤其是愈加,多为向自然祈祷,虽然可吸收日月精华,但心不静,愈加者说自己很心静,其实不静。
太极拳就不同了,在修炼中只要不逆心而练,有杂念浮出便会被松弛的神经消退,所以太极者无心是有根据的。
练太极拳可治失眠,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醒来又心烦,看什么都不舒服,这时候不要慌张,到一块清净的地方慢慢摆动你心中的太极,不要苛求肢势的完美,你可以随心索欲,不要强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气,你可以适可而止。其实夜晚和清晨是练太极的最佳时刻,多的我就不说了,在修炼中那种体会等你们真正练过后才会明白,太极拳早练早得益,不要说你没有时间,那是借口。
太极拳为独拳,是一种象灵芝人参一样的灵性拳,它不可物扰,不可与俗燥之气接触,凡违背者皆不得真修,这是什么意思?这些是说练太极拳最好的`环境就是一个人,四周没有任何东西打扰,没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连声音都没有,那是修炼太极拳的最好环境,当然青山绿水除外,因为在大自然中,自然的声音是和谐的,是可以被太极吸拿的。
太极分二十劲脉,分别布置在双手和双脚上,二十劲脉在太极拳修炼中要全动,全动则可修身,但是也不要强迫自己,强迫自己是太极拳中的大忌,如果不能全动就单动,总之在修炼中自己掌握,怎么觉得舒服就怎么练。不要计较自己练的乱,太极本无极,所以也没什么路数,那些所谓的名门套路不过也是胡乱比画罢了,值得遵从的是那些人把太极拳规范流传下来。
很高兴能在大学期间能有这次学习太极拳的机会。这学期我们跟随着老师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这又增添了我对太极拳的兴趣,上网下载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视频,学习之余还会看看视频,并进一步巩固体育课上学习的动作,在寝室偶尔还会和室友“切磋;切磋”。可以说学习太极拳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同时,学习太极拳又加深了我对太极拳的了解,原来太极拳已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而我们所学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主要依据杨式太极拳并结合其他太极拳提炼简化重新编创而成的。特点是柔和均匀,对基本功要求不高,动作难度小,不发力,同时也适合各年龄段练习。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等在武术中的体现。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的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更是一项
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特别在生理和精神效益方面,太极拳起到了良好的功效。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消除压力,练后会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工作学习效率也自然会提高。这无疑对我们学习生活紧张、精神压力较沉重的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帮助。因此,大学期间学习太极拳是十分有必要的。
初学太极拳时,虽然动作较简单,但我们有好多都没能做到位,也有很多不够标准,比如白鹤亮翅中,左手要下压,放到体侧,右脚要弯曲,左脚脚尖点地,不知道这一个动作老师强调了多少次。通过我们的反复练习和老师的耐心指点使我们都能够基本掌握,并且轻松自然地做下来。但是到后面的动作,越发变得难起来,特别是从单鞭开始的云手,看了好多遍视频,也不知道练习了有多少遍,后来发现其实练习时的心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心情烦躁时,再怎么练习,也不会有进步。就像老师说的,我们应该在练习中去寻找那种感觉—“心境变得平和,进而走向清净平宁,怡然自乐的理想精神状态”。
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在姿势、动作上打好基础,把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
第二阶段,要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则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像那样,在掌握了各个基本动作时,我也开始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做的标准,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当然即便是这样,和标准的动作还相去甚远。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是不够,还得继续练习。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我也开始有了一点感觉,姿势也开始变的自然起来!也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练好拳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更不能操之过急,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当然不一定要能打出一套完美的拳法,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所领悟到的东西,特别是在修身养性方面,它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生活里仍将继续坚持练习,并把太极拳当成一种兴趣爱好。
姓名:谢畅学号:0905214076单位:外院09日语三班
学习太极拳心得
一、对劲的认识
劲是习拳者按照拳理拳法进行刻苦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力,内家拳修炼者称此种力为“劲”。劲不同于力,力是不经修炼人身固有的本能,力的特点是僵硬、笨拙。
劲按形成因素划分,可分为三类。外劲:经过太极拳“形”的修炼后,通过肢体外形运动而产生的力,是通过皮肉筋骨的伸缩而产生的。内劲:通过形体放松、意念导引、内气流动、潜能开发而产生的能量,可超乎寻常。混元劲(太极劲):内劲与外劲相合而形成的劲叫混元劲,太极人称其为太极劲。内劲只有以通过外形招势才能通出而发挥威力,外形招势也只有以内劲相助,才不是空招空架,才能显示外劲的刚猛。
太极劲是巧劲,是灵劲。其特点有五:一是刚柔相济。太极劲轻运柔似行云流水,爆发刚似雷霆万钧。二是快慢齐备。太极劲能“急来急应,慢来缓随”,快时如闪电,慢时如抽丝。三是轻沉双全。太极劲既轻灵神妙,又沉坠稳重,有轻似鸿毛漂浮之态,灵像天平秤物之敏,沉如泰山压顶之势。四是虚实相伴。太极劲虚实分明,并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莫测。五是合整浑圆。通过外三合、内三合的修炼,形成周身一家、内外六合的整体劲,既能专注一方,又能支撑八面,周身合整,上下相随,圆活机动,绵绵不断,正如拳经所言“无断续、无凹凸、无缺陷”,既可轻灵地走化四方来力,又可自如地进行八方出击。修炼愈深,其劲愈精,渐至“阶及神明”,终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
二、为什么要进行劲的修炼
劲是太极拳形、意、气、劲四项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把太极拳的“劲”修炼好,才能全面提高太极拳的修炼效果。
通过劲的修炼,一是能进一步促进全身气血旺盛,经络畅通,防病祛疾,强身健体,达到人们追求的延年益寿之效。二是能体现太极拳御敌防身的特点。只有柔化的功夫,不能刚发,也不是全面的太极功夫。遇到歹徒行凶时只会走化是不够的,必须在走化的同时听其动向、找其虚点,进行有力的反击,只有这样才能止住作恶。因此,练太极拳必须修炼“劲”,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刚柔相济、弹抖刚脆的发劲功夫,才能既强身健体又惩恶扬善。古人云:“拳而无劲,其拳无用。”所以要修炼太极功夫,就必须进行劲的修炼。
三、怎样进行太极劲的修炼
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谈。
1,外劲的修炼
一是通过太极拳松功训练,使全身皮肉筋骨都放松,筋腱放长,形体松柔。二是通过行拳走架,使节节松开的骨节又能节节贯串起来,逐步达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身架“五弓”合一,周身一体,肌肉若一,上下相随,左右相通,步形合规又灵活,为整劲发放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练拳运劲要合乎太极拳理拳法,要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要修掉人体本能力的僵硬,要练出顺随灵巧的太极劲。通过长期演练,不仅增强了柔性,也强化了刚性和力度。四是在日积月累坚持行拳修炼的同时,要配合刀、枪、剑、棍等器械的演练,如此训练既可掌握器械技法,又能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另外,如果修炼目的是为了搏击散打,还可适当吸收外家拳练功方法,增加打沙袋、举杠铃、抖大杆等体能训练项目,以强化皮肉筋骨的性能。太极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巧劲,而不是硬劲。当然,在具有同等技巧的情况下,力大者要占优势,故而有兴趣者可以进行辅助体能训练,但要防止伤身。
2,内劲的修炼
内劲的修炼是在外劲修炼的基础上,通过意气的修炼而实现的。内家拳重视形体的外劲修炼,但更注重内劲的修炼,这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显著区别之一。
内劲的修炼程序有两个。
一是练体内意气能量的积聚。这是通过意气的修炼实现的,通过“逆腹式呼吸”引动并强化内气,通过“意守养气功”(无极桩、混元桩)达到丹田气满,通过“开合行气功”达到气行周身的效果,营气畅通经络、卫气遍行周身皮肉筋骨,合则收聚丹田,开则通达四梢。修炼的方法就是以意导气。只有意专、意全,才能气满,只有气满才能形圆,只有形圆才能劲整。
二是练体内意气能量外放的体认。体认人体内气通过意念放到体外后,与外部物体相互作用的感觉,随着感觉由弱到强的提高逐步增强内能外放的强度,增长内劲的效能,同时也提高皮肤的听劲能力。修炼的方法如下。
(1)“球”功的修炼
【预备式】
两脚开立同肩宽,周身放松,身形要领同太极拳。
【行功】
①抱“球”。两臂体前上举,掌心相对,距离35~70厘米,形似抱“球”。意念怀抱之“球”紧贴掌、臂、胸,具有很好的弹性。两臂往里合,有阻力,合而不进;两臂往外开,之间有拉力,开而难动。反复细心体认这种阻力和拉力,两臂间好像连着多根橡皮筋或弹簧,拉而难伸,按而难缩。
②托“球”。腰胯微沉,臂上托,两掌心向上,似托一大“球”。意念“球”很大很重,托而难起,两臂有沉重感。反复微微上托下落,细心体认“球”重的感觉。
③拍“球”。两掌心翻向下,两臂以手带动,缓慢向下做拍“球”动作。意念“球”有弹性,拍而反弹,弹起再拍,如此反复细心体认感觉。
④旋“球”。两掌抱“球”,腰胯缓慢旋转,左右手随同并交替上下螺旋翻转。用意体认“球”很沉重的感觉。
⑤发“球”。两掌抱“球”,意想把“球”向墙壁投出,“球”又轻轻反弹回到手中,再慢慢投出。如此反复投“球”接“球”。说是投,实际是慢慢推出。要细心体认“球”的弹性碰撞感觉。
【收功】
两掌垂于两侧,掌心向内,继之弧形向腹前合抱,再慢慢向内收拢至下丹田,连收3次。两手(劳宫穴)重叠,男左手女右手在内,掌心均向里,按在丹田处,然后,两章同时顺逆各揉转3圈。收功意念是把发散在体外之气和外界精气一同通过丹田穴以及全身毛孔收归体内,蓄于丹田。
“球”功修炼的要点是:心要完全入静,动作要慢,欲动又止,欲止又动。要用意念细心体认“球”与手的相互作用,实际是体内意气劲外放与外界空气发生作用的感觉。开始没有感觉,渐浙有了感觉,感觉由弱到强,功力也就逐步提高。要有耐心,要反复体认,终能成功。
(2)“泳”功的修炼
“泳”功是把空气想象成“水”,在空气中运动犹如在水中游泳,处处感觉有水的阻力。修炼此功要由简到繁。
①转腰搅“水”。两脚开立同肩宽,松静站立,臂垂两侧,两掌伸开,腰胯转动,臂轻轻随身而转,像搅动齐胸之水。要细心体认“水”对手掌、两臂的阻力和身体左右转动与“水”摩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