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1

文/陈明海

艺术讲究留白,如乐谱中的休止符、相声中的包袱、照片布局中的布白、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白”虽表现为空,但其义却极为充实,它留给欣赏者一片思索的时间和空间。体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也不例外,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留白,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于是我校出现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校本课程,在积极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的同时,认真落实我校的“学、行、思”教学管理策略,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33.2五环节”体育课堂。在太极拳课堂教学中为保证每位学生都受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体育课堂适当的“留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太极拳教学也显得格外精彩。

一、让学生想打太极拳、爱上太极拳、学好太极拳,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每节体育课,教师认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太极拳活动项目,于此教师在课的导入方面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多媒体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启迪学生活动思维,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打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从本质上解决“样样通,样样松”的麻痹思想,这也成为了学生学好太极拳的内驱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精心设计导入,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和时间,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众、激励的评价,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太极拳动作泛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教会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让太极拳的动作技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表象和概念,教师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掌握动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注意不要过多强调太极拳怎样做到行云流水、心随意动等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给学生课堂“留白”,让太极拳动作分化。

学习太极拳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正确示范、学生模仿是很难掌握的,更体会不到练习太极拳的意义。而在课堂给学生“留白”,学生在反复不断的自主练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对太极拳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定会有了初步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动作越来越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此时学生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相对集中,太极拳动作技能也有泛化阶段进入分化阶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大部分错误动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学生也逐步建立了动力定型。

课堂“留白”同样也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在合作练习中慢慢体会动作的细节,交流练习体会,相互纠正、共同提高,促进了分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学生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一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自动化,既不需要意识控制就能做出来。特别是在“云手”教法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就很难体验攻防动作构架,“云手”的第一动“收肘缠手”双方双手挤按我右腕肘处,我松沉右肩肘,同时向里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侧划弧,即肘与手的收中放的动势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这一动作不留给学生时间是很难完成的,进而言之没有双人外力合作,动作显得不够连贯、协调。

四、给课堂“留白”,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太极拳升华。

随动作的进一步分化,小组合作练习的深入,太极拳动作技能也逐渐自动化。此刻动作熟练的同学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同学的认可和赞同,因此教师适时的为学生课堂“留白”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其尽情的发挥,即满足了学生的强烈表现欲,又达到以点带面促提高,示范带动促提升的无声效果。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2

一、利用错误, 激发情趣

学生有了错误, 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创设情趣性的教学情境, “顺应”他们的认识, 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 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后进行字词听写, 大多数学生误将“穿戴”的“戴”字写成“带”。分析原因是教学时没有突出强调字形而导致学生出错。如何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引起了我的深思。于是,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 我故意奇怪地问全班同学:“我觉得奇怪, 为什么你们的帽子、手套都是放在书包或口袋里呢?这些物品生产出来到底有什么用呢?”全班同学呆在那里, 听不出个所以然。当我把“穿带”这个词写在黑板上时, 同学们恍然大悟, 继而哈哈大笑, “哦, 原来我们把‘穿戴’写成了‘穿带’了。”这样, 在笑声中不仅纠正了学生的字词错误, 还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捕捉错误, 收获意外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 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 要及时利用, “放大”错误, 进行点拨和引导, 让精彩不期而至。正因为有学生的出错, 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 才会有师生间的探究、创新, 才会有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如, 《滥竽充数》教学片段:

生1:老师, 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挺聪明的。

师: (诧异的表情) 聪明?为什么?

生1: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 但吹竽的动作装得像模像样, 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 不是很聪明吗?

生1: (还没等老师回过神来, 他又接下去发表他的看法了。) 还有, 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 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 趁机混了进来, 很聪明。

(这一说, 引起了更多同学的反应, 纷纷表示赞同。)

生2:南郭先生很知趣, 一看齐泯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 喜欢听独奏, 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 避免了出洋相。

师 (微笑) :聪明?你们都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吗? (课堂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生3:他不是真聪明, 他是假聪明。

(在大家都还处在“迷惘”状态时, 生3的回答使尴尬的局面出现了转机。)

师:真聪明?假聪明?你说说看, 为什么你认为南郭先生是假聪明?

生4:如果他聪明的话, 就应该把奏乐的本领学好, 而不是把聪明的脑袋放在……放在这些方面。

生5:对, 其实他是在耍“小聪明”。

生6:是“假聪明”, 不懂装懂的人, 其实是最傻的人。

师:那你们认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怎样的呢?

生7:真正聪明的人, 应该把聪明放在学习上。

师:说得好!可是说的好, 做的是否也一样好呢?只要大家留心观察, 不难发现,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滥竽充数”、“耍小聪明”的南郭先生。

生 (纷纷举手) :我们班××, 每次不做家庭作业, 就说作业本落在家里了。

生:他还抄作业, 这也是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师:其实, 我们是对事不对人, 不管是××还是谁, 有这样的坏习惯, 都应该改掉。我希望我们班的“南郭先生”能销声匿迹。

案例二中学生1的回答是个令人意外跑了题的见解, 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对“错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 让学生在“真”“假”聪明的分辨中, 加深对“南郭先生”这一典型人物的认识, 将“错误”转化为一个教学契机, 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三、将错就错, 因势利导

教学时, 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点拨, 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 还可以“将错就错”, 拓宽学生思维。

如, 教学《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故事时, 不少学生将人名“解 (xiè) 狐”中的“解”读成了“解 (jiě) ”。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出示了一系列人名:华罗庚、区平、任弼时、单雄信、查良镛 (金庸原名) 、曾巩 (宋代散文家) 等, 让学生试着读一读, 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读后发觉这些姓名中的“姓”与平时的读音不一样, 经过查字典, 相互讨论, 很快就弄清了这些姓的正确读音, 还得出一个规律:不少“姓”的读音与平常的读音不同, 遇到这种情况时, 要多留意, 勤查勤问。将错就错,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辨析, 在思错、辨错、改错的过程中, 既获得了新的知识, 发现了学习规律, 又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巧设“错误”, 生成资源

学生的错误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教师能创造一些“美丽的错误”, 引导学生凭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 逐步形成主动审视、评价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将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益。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 让学生走进“陷阱”, 又从“陷阱”里走出来, 探寻新的答案, 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如,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结合“喝”与“渴”是这节课生字教学的重、难点, 我有意地在板书中把“喝”与“渴”两个字混淆了。看到我写错了字, 有一个学生坐不住了, 他和同桌对着黑板指指点点。我马上请这位同学站起来指出错误, 并对他能够细心地发现错误表示肯定, 然后对其他同学说:“孩子们, 这两个字我写错了, 多难看呀!你们能想出好办法, 帮老师记住这两个字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 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 孩子们想出了利用偏旁和字义的关系来区分记住这两个字, 喝水用嘴巴, 喝的偏旁是口字旁;渴的时候最想要水, 渴是三点水旁。结合孩子们的讨论, 我编了儿歌:口渴想要水, 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 喝是口字旁。孩子们在课上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巧设“错误”常常能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异常活泼, 学生在教师所设的“陷阱”中大胆质疑、批判、辨析, 教学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3

论文题目: 姓 名: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学 段: 学 科: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郑 玉 珠

君 堂 镇 新 塘 小 学 0750-7581341 小 学

英 语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摘要:教学细节虽小,又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须知,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正是通过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课堂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成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它有时是教师的一个提问,有时是学生的一次发言,有时是英语课堂现场中一个短暂的互动情境„„对英语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才能预约英语课堂中的那份精彩。

关键词 细节 英语教学 情境 精彩

关注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英语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组成的,只有做到每个最优,且每个细节之间和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关注课堂和细节是焕发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交往

自信心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前提。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学好英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在学习英语最初阶段,有些学生在心理上有些自卑,怀疑自己说不好,被人模仿、笑话,不敢冒然举手,怕引来嘲笑,对于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还有的由于家庭环境、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即使他们有敏捷的思维,所有的问题都会回答,但是这种心理原因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使他们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课堂回答,甚至还会产生躲避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根据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而又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对后进生实行英语分层次教学,帮助他们增加学习成就感、摆脱自卑心理,重燃他们的表达愿望。在进行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等简单的对话时,我要求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而且一次比一次大声,一次比一次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带领他们突破开口说英语的心理围墙。学生在一次表达成功后,就会有下一次表达的欲望,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一定要求,形成良好的成功心态,也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表现自己,在显示才干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萌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的欲望。

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不仅用语言,更应该用行为来暗示,增强其自信。教师在提问、或者评价奖励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降低问题的难度、让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用成功去激励更大的成功,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直接兴趣。

二、微笑中,拉近师生的心。

教师用微笑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微笑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朝气,用微笑调节师生的心理状态,用微笑协调师生关系。教师的微笑不只是对学生的教育有利,而且对教师自身也很有益,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愉快的心理。在这无言中的交流中,师生间传递的是对彼此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当教师迈步走近学生时,他们的目光早已被牢牢的吸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用真诚的微笑还可以赢来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总而言之,教师的微笑是上好课首要注意的细节之

一。

三、善用眼神,善用批评与鼓励

教师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眼神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冷落。上课时,教师的眼神要与几十个学生的眼神都交汇,要有环视,有专注;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中间有角落;切忌双目望着天花板、望着讲义或窗外,不敢对视交流;要有深度,要有广度,同时不能偏视;教师不能偏视美的,偏视学科成绩突出的,尤其不能偏视异性学生,相反要特别关注弱势人员,不能不视任何一个人。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面对处于不同学习状态的眼睛,面对同一人不同时间的眼睛,教师要及时地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其心境,并能敏感地抓住学生的情绪与精神状况,对学生进行管理,对教学进行调整。教师要时时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嘴可以少动但眼不能少动,人员审视的频率转换要快,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及时地表现出来,发挥眼神“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引导、教育作用。

四、在巧设情境中精彩展开

小学英语课堂往往贴近生活,创设真实语境,学生能学以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会很注重各个环节的情节性和完整性。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案例,其活动安排科学、合理,设计独特、新颖,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寓于活动之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也自然能得到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于是教师也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

考、探究、发现及情感。因为英语课有大量口语交际过程,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教师才能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以激情洋溢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课前的热身、新课的导入、课文的梳理、课外的延伸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围绕着语言点展开。如果层次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组织提炼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把整个教学环节贯穿起来,让英语课堂和谐而多彩。

五、游戏竞赛中,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美国教育家皮亚杰强调儿童运用游戏形式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样的游戏,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情境、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学习,并体验情境、游戏所带来的愉悦。

游戏竞赛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开展游戏竞赛应注意以下细节:第一、要尽量可能扩大竞赛的面,安排学生参与各种角色的表演;第二、要让学生明白竞赛的规则,保证竞赛的正常展开;第三、注意实效性问题,所选择的内容不仅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还要简便易行,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在激情感染中精彩生成

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

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

七、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语言学习应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迁移。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又进行了情感教育。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给予鼓励。如“your answer shows you understand the story,but there are some grammar mistakes in it.”“your pronunciation is clear on the whole,but it should be improved.”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合作。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教师进行教育鼓励、进行师生交流互动的最佳时机。一堂课上这样的机会在不断地反复出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评价时,要以一颗真诚、宽容的心来面对学生,运用的语言需简练易懂、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与提高。

八、巧用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言

教师除了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应运用好过渡语言。因为,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非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简单堆砌。如何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过渡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它的重要性,简单地用“next”、“then”等简单的词汇来替代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显得单调枯燥,让人感到语言的贫乏。充分发挥过渡语言在教学的作用,不仅能够展示语言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显

得自然流畅,同时还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着教师,始终被老师所牵引着。

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展示语言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它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调整教学节奏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有时听公开课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老师的语言素质很好,各个环节的设计也看得出是花尽了心思,但是在教学中,尤其是环节的过渡,教师说出许多又长又深奥的句子来,的确是能体现教师的英语素质,但是学生根本听不懂,没有反应,感觉老师教得着急,学生也学得很累,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整节课似乎变成老师的表演课。而有的老师在课上语言流畅明了,教学的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清楚地向学生表明做什么、怎么做,而且环环紧扣,教师轻松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篇4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吧?

不容置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吧?只有留给孩子一方“舞台”,他们才能尽情“舞动”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呢?

一、读书,再读书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王崧舟 是啊,“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首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即是 对文字信息的一种提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思考、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怎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读书,再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生成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如此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罗斯福总统,您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谁能想到,这诗一样美丽而精彩的语言,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之口!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狼与鹿》一文时的真实情景。该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扮演“罗斯福总统”,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读的基础,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兴致盎然的,这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吗?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到了《翠鸟》一课的学习。该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积累好词佳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于不知不觉 间积累语言呢?于是,我想到了“角色扮演”。何不让学生作为“翠鸟”进行自我介绍呢?

于是,在学生认识了翠鸟的外形,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翠鸟图片,了解了它捉鱼的特点后,我指向课件中小巧玲珑的翠鸟,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只可爱机灵的翠鸟,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没想到,自己的这一“问”,竟“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眼睛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而且,在学生“自我介绍”时,从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地高度专注,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这一刻,整个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数学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篇5

小学数学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呢?“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人们常说:“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良好方式之一。

一、提供自主时空,体验数学知识“再发现”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观察、想象、推理、猜测、验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不断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过程。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笔者是这样展示教学的。笔者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在形象具体、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感受“相同加数连加”这一数学现象,接着举例设疑:“老师报一个连加算式,如‘8+8+8+8……’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又对又快地把老师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每位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记住算式,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像这样的算式除了要注意“相同的加数是几”外,还要注意“相同加数有几个”。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自主感知并概括出结论应该是“10个8相加”,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含义。为了引入乘法,笔者设计如下情境:①出示4张桌子8台电脑,问:“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怎样列式?有几个几相加?”②出示8张桌子16台电脑,问:“现在又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怎样列式?有几个2相加?”③出示20张桌子40台电脑,问:“现在有多少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学生回答的声音开始时响亮又整齐,接着就慢慢小了,再接着就有人开始笑了,最后只剩下几位同学回答。笔者趁机问:“怎么不说了,你有什么感受?”生■:“太麻烦了,算式太长。”生■:“如果写出来,连本子都不够写呢!”这时,笔者趁热打铁:“能不能想出一个简便的办法来解决?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上情境,以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一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强烈的思维反差中自主发现“求几个几相加”用加法列式比较麻烦,从而自然产生用乘法计算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去自主“发现”与“创造”新知识。

二、提供活动机会,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分类与整理”一课,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记录才能看得简单、数得简单、记得也简单”呢?笔者先进行“教师报水果名称,学生做记录”的活动,没想到学生们记录的方法精彩纷呈:①报一种水果就画一个图形,画完之后再分别数。②先把水果分类,再用数1、2、3表示(有一个就用1,再有一个就在后面写2)。③先分类,再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也有的用“+、-、×、÷”等符号表示的。④先分类,再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有画“○”的,有画“√”的,有画竖线的,有画横线的。⑤先分类,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等。这时,笔者组织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画水果图形的方法不够好,每个水果图形都要画,太慢了。”有的说:“先分类,然后再用多种符号表示的方法较好,让人看得清楚,速度也快。”有的说:“先分类再用一种符号表示的方法最清楚,且速度又快,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的说:“画‘正’字的方法最好,因为它能很快数出有几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体验总结出来的统计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这种通过亲身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不仅切身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培养了他们的优化意识。由此可见,你为学生提供多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就会还给你多大的惊喜。

三、加强实践性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行教材的最大特点便是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活情境,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练习。例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结果就有:“我爷爷今年86岁”“从学校门口到教室要走78步”等很有价值的数学语言。认识完“人民币”,来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买菜,并写一则数学日记;也可以让他们当回“小小调查员”,调查市场上水果、蔬菜、鱼、肉等食品的价格。认识完乘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一双手有几个手指头?”“一个汉堡5元,买5个汉堡一共要多少元?”等,并让他们制成学习卡片。这些活动,是有目的地让学生们寻找、体验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为教学的实践者,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外化数学的价值与影响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体验数学、欣赏数学,让课堂因体验而精彩,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人人都乐于品尝的“心灵鸡汤”。请相信,如果您的数学教学能给学生以切身的体验,那么,即使您只是一位小学教师,即使您身处偏僻的深山或边远地区,您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您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篇6

一巧用插图促说话

每一幅课文插图都是经过编委们精心设计安排的,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是某一瞬间的情景, 蕴含着大量的无声语言。为了充实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 想象画面外的东西。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丰富文本。课文《母亲的恩情》所配三幅彩图, 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 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画面内容的同时, 引导:“请大家想一想, 孟郊就要远离母亲, 此时此刻, 孟郊会想到什么呢?会和母亲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同学们进行一阵热烈的讨论后, 各抒己见。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孟郊, 想到明天就要出远门了, 我今晚替妈妈多劈些柴, 把水缸打得满满的。”另一个学生说:“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妈妈肯定有许多话想说, 今晚我一定会和妈妈好好聊聊天, 劝妈妈要好好保重, 也想听一听妈妈的叮咛。”还有的学生说“妈妈, 你也要注意身体, 别累着自己。”

从学生天真的话语中, 我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随后引导孩子吟古诗, 在文中找出与古诗对应的句子, 循序渐进, 段段突破。学生准确理解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道理。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动情。听着学生们的朗读声, 我感到欣慰。是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 它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 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情、画外音。

二活用插图促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但是文字说明, 而且能开拓儿童的想象。”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 有些插图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广阔空间, 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一句话是“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结尾的省略号, 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插图, 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有的学生结合插图上的小河边有石头续编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 机灵的小羊一下子跳到了河对岸, 狼来不及停下, 被石头绊倒摔进了河里”。还有的学生看到插图上小羊的身后是小河, 就续编“狼往小羊身上扑去, 小羊灵机一动, 身子向左侧一闪, 说时迟那时快, 狼扑进了小河中, 被冲向下游了”。学生是通过图画内容想象出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 使画面人物活起来, 丰富了课堂教学。

三活用插图促理解

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般不要做主动性的讲解, 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不理解课文意思可以看图画。可见, 通过图画来解释有关内容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教学《咏华山》时, 从文字上看,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 但从文章中的两幅图画仔细琢磨, 恰恰就反映了诗句内容, 图一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就能直接感受到“华山真高啊!”, 图二两个人居高临下, 又使人觉得确实是“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试想, 看看多彩的图画, 对学生来说, 不是一种享受吗?若再读读优美的语言文字, 置身于此情此景, 说不定有人也会和寇准一样, 吟诵几句好诗呢。有些课文中常有些词语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 效果不理想。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从具体的画面中去理解词意, 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从而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2008, 北京》中有一句话“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让他们说说人们的表情、动作, 再结合文中描述的部分,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沸腾的场面。

四活用插图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常碰到这种情况, 当老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 往往会出现冷场, 即使有人站起来复述, 也是形同背诵, 这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 是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凭借, 无法把握课文脉络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其实, 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不错。展示完整故事情节的插图一般会有多幅插图, 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更是帮助学生记忆、复述课文的好材料。如教学《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时, 我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复述, 学生很快就能复述出课文的大概内容。降低了复述难度, 提高了复述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 它使课文锦上添花。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这样, 课文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作为教师, 我们要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认真地研读插图, 与插图展开有效对话并充分挖掘其作用, 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 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李继孔]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 它使课文锦上添花。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作为教师, 我们要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认真地研读插图, 与插图展开有效对话, 充分挖掘它的作用, 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 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论文 篇7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片断A

1. 课件演示:七个△拼成了一个小帆船。

师:观察画面,摆一只船用了几个△?生:摆一只船用了7 个△。师:如果摆2 只、3 只……7 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请填在表格里。

2. 学生填写表格、汇报反馈

师: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生:摆一只小船需要7 个△,摆2 只小船需要14 个△……摆7 个小船需要49 个△。(教师完成表格板书)师:表格中的28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前一格中3 个7 相加是21,所以21+7=28。生2(兴奋)喊:我知道,四七二十八,所以填28。师(有些不自然):你很聪明。(意思是我还没教口诀,你怎么就说出来了!)生3:7+7+7+7=28。

二、片断B

1. 情境创设

今天,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发口诀擂台比赛,你想参加吗?

师:比赛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用口诀填空。三五( ),二五( ),二四( ),四五( )……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7 的乘法口诀。(板书)生:老师,我来背给你听,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会的学生也跟着背)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的同学已经会背7 的乘法口诀,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怎么办呢?生:我会,我来教他们。师:好,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是吗?

现在,给大家时间准备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来认识7 的乘法口诀呢?

2. 学生分组活动,准备教口诀的材料,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教7 的乘法口诀的?生:老师,我是这样教的,1 个7 是7,2 个7 是7+7=14,3 个7 是7+7+7=21……然后再编写7 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过课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来教的……生3:我是自己画图来教的……

三、反思

片断A 中的教师,其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进行的。当那句口诀——四七二十八出现在教师预想之外时,便被教师一句的“你很聪明”打入了“冷宫”。摆平了预设道路上的障碍后,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一帆风顺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按预设的轨道行走,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在片断B 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的这个问题,教师没有刻意地回避,而是顺应孩子的知识起点,灵活地进行了教学调整,让会的同学想办法来教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身掌握的知识老师也有了了解。接着,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有的.画图,有的利用连加算式,有的通过填写表格来乘法口诀……活动中,学生对7 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理解,而且积极的学习情感也生成了。学习过程中,生生相互合作、启发,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动态生成的质感。

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其所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并具有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动态生成,而超越预定的目标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为了教而写教案的陈旧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主要心血应放在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多方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方法要周全。如片断B 中,当教师还没教,已经有学生会背口诀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已经会的学生想办法来教不会的学生。回想起来,教学之所以成功进行,效果之所以良好,课前充分预设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学生自主性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

放任自流,当然不是自主。自主,也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之下。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学生想办法教学7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想办法,有了这个自主,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才有了教学口诀时那些真实生动的想法和说法。

3. 有选择地关注生成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8

在我国, 对情境教学法较早进行理论探讨的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李吉林说:“情境教学, 就是授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情与境。先把学生引入典型环境中, 再由境入情。”[2]很显然, 情与境的统一是情境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以《一剪梅》教学为例, 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以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图画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揭示了诗与画的相互关系。因此, 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诗文情境, 可以把诗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诗文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教学《一剪梅》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因思念丈夫而倾吐出的寂寞伤感的文字, 我寻找大量精致的图画来映衬词作。鉴赏“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时, 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暮色四合中, 烟雾迷蒙的江边停泊着一条木兰船;欣赏“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时, 屏幕上朵朵白云点缀着湛蓝的天空, 形似大雁的云朵一字排开, 似乎在招引归来的人儿……借助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 学生的思维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女词人过去和夫君一起泛舟游玩, 看到如画的美景, 双栖的鸳鸯, 烟柳画桥, 一切充满诗情画意, 而如今独自泛舟, 眼前的情景, 只能勾引起往事, 更加想念自己的丈夫, 心中的愁绪如何排解呢?词人遥望天空引出了雁足传书的遐想———该是丈夫的信快寄来了吧?对夫君的思念, 不管白日月夜, 无论舟中楼上, 始终萦绕于词人心头。

二、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音乐创作者在乐曲中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综合感受所转化成的深沉形象。当这种感受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 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 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应, 进而引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将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以激活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 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 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剪梅》的教学中, 我先播放由这首词配乐谱曲而成的歌曲《月满西楼》。凄婉的音乐立刻将学生引入忧伤哀怨的情境之中, 为理解词作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学生对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感情有了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再次播放《月满西楼》MTV。当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响起的时候, 很多学生和着旋律轻轻哼唱, 他们在欣赏中渐渐进入角色, 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之中。当《月满西楼》戛然而止的时候, 学生仍然沉浸于其中, 回味无穷。

当然, 用音乐渲染情境, 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 教师自己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三、表演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 这样, 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 文中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在角色转换中, 学生扮演得越像就越感到亲切, 越感到愉快, 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扮演角色需要一定的气氛渲染, 气氛渲染是学生获得心理暗示的直接手段。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 容易进入状态。因为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 极易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 如同身临其境, 直接产生心理体验。

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我先播放背景音乐, 然后进行铺垫: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 夫妻感情甚好, 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 十分美满。所以, 两人一经离别, 两地相思。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 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情愫。

看着学生饶有兴趣又若有所思地看着我, 我继续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李清照, 在和丈夫赵明诚分别很久之后, 你有怎样的心情要表达, 又将如何表达呢?”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台下跃跃欲试。很多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 勇敢地表达自己和最爱的人分别后的想念和寂寞。通过角色转换, 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体会词人挥之又来, 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四、语言描述情境

运用其他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常常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或时间、或空间、或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等, 而唯独用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最简捷、最方便。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 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 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 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才能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由于古典诗歌创作的年代距离现代的学生比较久远, 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搭设时空桥梁, 带领学生跨越时空, 与诗人进行自然的情感交流。

教学《一剪梅》时, 我这样描述:秋风起时, 轻泛兰舟, 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 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似疏淡的心事语句, 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作者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衷肠难解, 欲语还休, 其滋味沁入人心。

学生被吸引住了:凡人受愁苦的煎熬, 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 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 纷纷大声地诵读这首词, 走进词人的情感当中。

通过上述引导, 我将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再现于课堂, 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 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置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教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获取技能, 再经过巧妙设问,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受到感染和教育,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还可以把图画、音乐、表演等几种手段综合使用, 或音乐与图画结合, 或图画与表演结合, 或图画、音乐、表演三者结合以丰富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情境, 这些都成为了感受教材美感,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向玉琴.小学数学现代教学法大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

数学教学因阅读而精彩 篇9

康庄中心小学

郑永涛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说起阅读,人们只会想到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其实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有时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教学也离不开阅读。

那么,数学阅读应读什么又怎么去读呢?

一、创新形式,激发兴趣

数学语言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为他们持续阅读、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供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类阅读,循序渐进

1、阅读课题

课题就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浓缩的概括。通过阅读课题,让学生大致了解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些什么。

2、阅读概念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模式。

(1)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的条件。(2)

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符号的含义。

三、阅读例题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读懂例题,举一反三呢?(1)读中理解(2)读中比较

四、指导阅读,及时讲解

课堂讲授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 篇10

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七年级上册第三第一框题)版本人教版执教者恭城县莲花初级中学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发展思维,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

教学片段一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

师: (在课前, 大屏幕上已经有“平移和旋转”的字样出现.) 大家好, 从你们的眼神里老师已经发现了一个小秘密, 今天的学习内容对于你们来说是不是感觉有些简单, 简单的就像是一碟小菜, 对吗?

生:对! (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说得斩钉截铁, 自信满满.)

师:噢, 谁来说说对于“平移和旋转”, 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1:平移和旋转, 这是两种运动是不同的.

生2:小轿车在马路上在平移, 而它的车轮却在旋转.

生3:平移是在水平方向移动, 旋转是在转着圈子运动.

师:呵呵, 能说说,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吗?

生3:我每次上课前, 都要在家里预习一下第二天要学的新内容的.有时候我忘了, 爸爸妈妈也会提醒我的.

师:嗯, 预习的确是个好习惯, 你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懂得怎么学习的好爸爸妈妈. (稍作停顿) 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有着不一样的精彩.还有谁想说说你心目中的平移和旋转呢?

一下子, 有那么多的同学都举起了各自的小手.

师:啊, 都想说?干脆这样吧, 既然你们感觉自己已经知道了平移和旋转, 那么, 就让老师说几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你们猜一猜它们会是哪种运动好吗?

师:旅游时我们经常能看到缓缓滑过的缆车 (学生抢答:平移!) ;直升飞机上急速飞转的螺旋桨 (旋转!) ;小朋友手里迎风转动的大风车 (旋转!) ……

师:哇, 你们真聪明!给自己来点掌声. (同学们一个个都眉飞色舞, 显得学习的劲头很足的样子.)

点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这里,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就在身边, 学身边的数学, 这样的学习活动, 显得很亲切, 很自然, 也很轻松,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数学, 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这样的导入设计, 一下子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着学生去自主探究.

教学片段二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如果只让老师说, 你们一定会不高兴的, 哪有让学习的主人不说话的道理呀!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的确还有很多, 谁来说说?

生1:在公园里滑滑梯时的运动是平移, 摩天轮的运动是旋转.

生2:宾馆里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 跑道上的飞机在平移.

生3:我家阳台上的推拉门能平移, 我家电脑桌前的转椅能旋转.

……

师:你们刚才都已经听到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 平移和旋转现象俯拾即是, 无处不在, 哦, 真奇怪, 有旋转门还有推拉门, 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 而推拉门却在平移, 那么, 究竟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呢?谁能给大家说一下? (这时候学生举手想说的变得寥寥无几.)

点评“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本节课上, 如何从看似简单和平常的日常现象中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呢?这是我在课前就反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当学生的回答由先前的积极踊跃一个个变得犹豫不决的时候, 正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困惑不解”让我找到了机会.《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如何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得失成败.在这里, 老师的巧妙引导就很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究竟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教学片段三做一做:让学生做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师:刚才, 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 那么你们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演示一下吗?当然也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

学生展示:有推拉窗户的, 有移动课桌、板擦、书和铅笔盒的, 还有表演旋转的舞蹈动作的……学生的设计可谓是五花八门, 精彩纷呈.

点评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我听见了, 我忘记了;我看见了, 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 我理解了.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教学生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 而要鼓励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做一做”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不仅会“做数学”而且更加喜欢“学数学”, 这样的学习活动真正能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里的“做一做”,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12

历史教学 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精彩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作为历史教师,面临着新时期历史课程教学的巨大挑战。我们该怎样打破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落寞、尴尬的现状,以适应新形势教学的要求呢?我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信息技术具有:

一、信息容量大;

二、长于创设情境;

三、展示资源便捷;

四、具有良好的群体操作性等诸多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并将它切实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历史教学 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精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面临着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如何大幅度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巨大挑战。我们该怎样打破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落寞、尴尬的现状,以适应新形势教学的要求呢?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引入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加快课堂节奏,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学会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课堂精彩纷呈呢?

一、依托信息容量大的优点,丰富历史课内容,为学生提供掌握历史的多条渠道。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概述性的,教师虽然在课堂的讲述中有所扩展,但也只是泛泛的,不可能包含一个事件的所有相关信息,学生所能了解的也只有是口授和书本中的一些。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后,由于信息的承载大大增加,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整合了多重信息,从而使历史课内容精彩纷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多渠道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从多条渠道掌握历史事件。

以《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只是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讲述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学生是不能深刻感受这一事件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深深苦难和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也只是象学习记叙文一样学习了这一历史事件。然而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在讲述课程中,先用五分钟的时间播放了九一八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了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经过后,大量播放关于九一八事变后记录日本侵略者所犯罪行的历史图片,并给学生提供日本

2005年所篡改的历史教科书的文字资料。学生从多媒体资料中多渠道地了解到事件发生前后的国内外背景,事件的过程等在书本中见不到的历史真相,收到了传统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又如在讲授《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时,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宋王朝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全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梁的繁华,用精美的图片展现宋代的美食,又用典型的图片展现了宋代时期残酷伤害妇女身心的三寸金莲。一件件一例例,不但让学生感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面,也看到了历史的阴暗一角。从多角度认识了宋朝的社会生活。

二、发挥信息技术长于创设情境的优点,使历史课富于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料、文物图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后,为历史教学营造逼真的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历史人物,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丰富自己的思想。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教师事前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反映红军长征的路线,适时插入“浴血湘江”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的资料。展现了革命的艰辛,革命者战天斗地,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逼真的场景让学生重温了那段岁月,使学生内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 《三国鼎立》的教学中由于涉及到历史事件众多,人物众多,传统的说教只是照顾到点或面,难以对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有一个精彩的展现,但在教学中引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精片段片后,使得三国时代的人与事在课堂讲授中有了血肉,让学生透过历史的时空,认识了那些谋臣猛将,那些历史风云人物,更让学生从他们所导演的历史事件中看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难以做到的。

三、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展示便捷的优势,使历史课富于思辩性,使学生形成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的对照,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历史观。

历史虽然是对过去事与人的讲述,但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的当时,应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对历史的学习中,充分比较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更多的是对整个历史事件,人物的描述性讲解,关于讨论性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的比较相对要少,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观。引入信息技术后,由于信息技术能便捷地展示不同的历史情境,上述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例如活动课《丝绸之路》,运用多媒体课件,迅捷地展示了整个丝路的路线图,较之传统的教学介绍,不但生动逼真,更为便捷,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丝路的一件件器物图片,让学生看到了古丝路的繁荣。再通过多媒体展现今天丝路的状况,古今对比让学生透过时空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

四、发挥信息技术群体的操作性优势,使历史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使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交流与合作,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学,使学生具备信息社会应有的学习素质和学习方式。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以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历史更多的时候被称讲历史,历史老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等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思考,只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可以。即使教师建构成比较丰富的知识体系,那么观点仍然单一,思维也相对狭窄,课堂中灌输强化的意味很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教材的开发,视野的开放。让学生自己去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协

作能力,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

以“西安事变”为例,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以后,再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向学生提问“当蒋介石被扣押以后,社会各界对是否杀蒋介石持什么态度”(建议从国内人民、共产党、国民党内部亲日派、日本、美国等角度考虑)然后提供学生相关网站,让学生查阅关于当时资料和各方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汲取更多观点,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让别人的灵感激发自己的灵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激烈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集思广义,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新课程的深化,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逐步推广和普及,最终使历史课堂更丰富多彩,使历史的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情境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地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到:历史课堂因信息技术应用而精彩。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太极拳教学因课堂“留白”而精彩 篇13

缙云县仙都中学    范荣梅

【案例背景】

《从劣质作文到优质作文》这是9月由我开设的普通高中拓展课程。关于论述文的结构是该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有谋篇布局的思维。为了帮助大部分学生学会谋篇布局,我一直在做论述文结构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前段时间,教研组长提前通知我说今天要参加县里的关于论述文写作的公开课比赛。我想我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把我的一些教学思考的成果和学生们分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几种议论文结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写出各方面都经得起推敲的议论文。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一般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其中层进式结构是考场必备也是最能提升学生的作文境界的一种结构模式。

【案例过程】

【片段一】:

课前我下发了一份《论述文因结构而精彩》的学案,让学生提前阅读2篇范文《学贵善问》和《守望现实,涓涓不壅》,并思考议论文层进式结构的常见思路这个问题。课上,学生很快能理出《学贵善问》的结构:

《学贵善问》结构

一、提出问题: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二:分析问题:问有什么好处呢?(1)问能解惑;(2)问能知新;

三、解决问题:“问”是很重要,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1)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2)要向别人讨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的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

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层进式的结构,学生很容易把握出《学贵善问》的结构。但是《守望现实,涓涓不壅》难度较大。这是高考浙江卷的一篇满分作文。学生初读一遍后感觉有点难。这时候我鼓励学生再多读一遍。这时候有一个男生举手回答出这篇文章的思路。

《守望现实,涓涓不壅》结构

一、提出问题:针对现实,作者提出观点“且慢虚拟成现实!守望现实,一切方可涓涓不壅。”

二、分析问题:(1)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技术的到来必将带来诸多便利,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2)然而,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拥抱虚拟现实营造的新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虚拟现实技术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3)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手段。不难想象,让虚拟与现实深入地结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存在性焦虑。(4)虚拟现实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1)守望现实,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之根,守望我们本来的面目。(2)守望现实,人类文明的长河方能涓涓不壅。

这是温州外国语学校的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结构上,从释概念入题,通过转折词“然而”摆出社会现象,进而提出观点进行层层阐述。论证时先评述虚拟现实技术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再评述虚拟世界留给我们的思考。在充分论证的过程中,文章突出的是“在虚拟技术到来的今天,守望现实才是立足点,才是守望精神之根”这样一种思考。整篇文章的论证立足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点上,说理很透彻。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论证没有停留在一般的说理议论上,而是将“事”“理”提升到哲学关系的层面来阐述,呈现出了深度与高度。文中的引用推进了论证的深入,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

【片段二】:

阅读两篇文章后完成学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归纳出层进式结构的概念:层进式论证结构是严格按照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层次,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展论述的一种结构方式。层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剥壳”,最后显出问题本质。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层进式的思维训练。请学生用层进式结构为《有志者为何事不成?》列作文提纲。显然,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分析“有志者为何事不成”,学生都能准确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但是文章分析问题的部分,学生列举的观点各种各样,分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都显得很杂乱。有的把主观原因放在第一位,把客观原因放在第二位。这显然是违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内因是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通过温习学生在政治课上学过的哲学原理,让学生自己明白怎样对“分析问题”部分进行原因的排序。学生收获很多。经指导后,有一个男生表现特别优秀。他的提纲中较多地运用了直言推理。文章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一个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最后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作者先确立了几条“有志者”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客观的需要,二是要注意自己的主观条件、量力而行,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大前提”)。那些青年朋友有志之所以不能成功,看来都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第一条“原则”时,其实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大前提”,又构成了一个直言推理,表达形式也比较活泼。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赏识教育永远比批评教育有用。这堂课的学案第二篇满分作文的结构是很难发现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普通高中普通班的学生。在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再耐心读几遍,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该学会去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教师要能从各方面去认识到学生的才能并加以重视和培养,让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要求,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为了顺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要求,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我在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夸奖学生身上的优点,激励他们去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2、论述文写作教学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堂课中《为何有志者事不成?》学生的提纲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把内因排列在前,外因排在后,这显然是不符合层进式结构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的思维特点的。在教学实际中,我及时地纠正了学生的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提出科学的建议,顺便又把一些高中生必备的哲学原理复习了。

笔者认为,可以在议论文写作课堂上进行专题训练,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作。如训练学生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过去与未来、正面与反面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思维单一平面化,把思维引向深入。训练学生辩证分析,鼓励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尽量规避认知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引入一些与时代联系紧密的题目,并通过一些重要的提示加以引导,收效会更加显著。配合议论文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辨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创作能力,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促进,能更有效地达成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目标。

3、因果分析论证法在设置论述文分论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果分析法即围绕观点,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的原因,即结合事例,问个“为什么”,从而挖掘观点形成的原因。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程时学

上一篇:欢度元旦节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教师节赞歌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