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极拳理论(精选8篇)

太极拳理论 篇1

长拳即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标武术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

主要内容

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分为两种:

技术要领

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①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②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③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④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⑤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⑥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⑦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⑧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

特点

长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阴阳相依,相辅相衬。另外,古时太极拳的别称。

发展简史

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劲交叉向外?出,则称为挤劲。?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1----起势

要点:头颈正直,下颚微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2----左右野马分鬃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3----白鹤亮翅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4----左右搂膝拗步

要点: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

5----手挥琵琶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

6----左右倒卷肱

要点:前推的手臂不要伸直,后侧手臂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走弧线。

7----左揽雀尾

要点:向前按实,两手须走曲线,手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8----右揽雀尾

与“左揽雀尾”同,左右相反。

9----单鞭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定势时,左肘略下垂。繁掌时不宜太快或突然翻掌。

10----云手

11----单鞭

同上

12----高探马

要点:向前穿推之掌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

13----右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右臂右肩上下相对。

14----双峰贯耳

要点: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15----转身左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左臂左肩上下相对。

16----左下势独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向内扣,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7----右下势独立

要点:左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右腿伸直,右脚尖向内扣,右脚尖与左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8----金鸡独立

要点:无论挑掌或撑掌,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提平。

18----左右穿梭

要点:1)落脚转身撇脚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4)弓步架推掌 5)转身撇脚6)抱手收脚7)上步错手8)弓步架推掌

19----海底针

要点:1)向前跟步2)坐腿抽手3)虚步下插掌

20----闪通臂

要点:1)起身提手收脚2)上步翻掌3)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要点:1)后坐转身扣脚握拳2)摆脚搬拳3)收脚摆手 4)上步拦掌5)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要点:

1、)插手翻掌2)坐腿收手3)弓步前按

23----十字手

要点:1)坐腿转身分手2)回身两手下落扣右脚 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4)两手举抱

24----收势

要点: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还原

太极拳概述、技术分析及其训练

太极拳的定义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传统拳术。也称十三式。

它是武术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太极拳的起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她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礼物。我们相信,太极拳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重要的健身时尚项目。

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1)螺旋式的缠绕动,动作呈弧形,极符合经 络学说的原则。

(2)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在练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3)练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达到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对人体和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基本姿势:

胸、背---含胸拔背 腰、臀---松腰敛臀 裆、胯―圆裆松胯 膝---伸屈自然柔和 脊---要求尾闾中正

身法:

头顶---躯干----会阴(始终一条垂线),脊椎自然弯曲形成中正,其目的是以腰为轴,保持平和正。

将躯干、四肢划分为上、中、下节

步法:

进退------虚实分明

虚实变换------平稳,而不是突变

进退原则-------进跟、退尖 迈步------弧形、如猫行

手法:

臂运行------弧形或圆形

动势------以手领肘-----以肘领肩 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手法------欲往前先往后,欲往后先往前

眼法:

1、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一起俱到、一起俱动,形神合一。

2、意念:全部过程,用意念(想象)引导动作。入静----排除干扰

3、呼吸:要求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自然呼吸-----拳式呼吸,两则结合。

劲力:

要求“用意不用力”,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内劲 :意识引导下,动作和顺产生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柔中寓刚,棉里缠针

太极拳技术训练:(三步走)

技术要领:

1、基本功:太极桩、开合桩、升降桩、虚步桩、行功

2、基本动作:倒卷肱、搂膝拗步、野马分鬃、云手、金鸡独立、蹬腿、揽雀尾、十字手

3、套路技术训练:重点组合、分段、整套训练。

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规格(端正、稳定、舒松、轻柔)

第二阶段:规律、特点(连贯、协调、圆活)

第三阶段:练意、气、劲(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劲力完整、意念集中、以意导动、呼吸自然、配合动作)

太极拳易犯错误:

1、动作规格差。

2、劲力僵硬、断劲、松软飘浮。

3、上下肢不协调、脱节、未以腰为轴、没能手到脚到。

4、连接不顺达、转接生硬、动作忽块忽慢。

5、意识不集中,呆板、故作姿态。

对策:

1、在规格上下功夫:身型、功架、手法

2、先松-----顺------形似------神似

3、配合练习,掌握规律

4、心静状态下培养节奏感-----行云流水。

教学目的:

太极拳的定义、起源、健身机理等理论学习和掌握,介绍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特点,技术要领、技术要求、基本技法、运动规律,以及太极拳技术训练三部曲、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思考题:

1.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理论 篇2

二、道家思想

据《史记》所载: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守藏室之史,即掌管了周朝的藏书,老子又是柱下史( 站在天子 身后 , 以供咨询 ) ,是周天子的顾问,也是帝师。老子是古之传天数者,继承了上古天文历法、三易以及修炼之学,修道养寿,与道合真,明悟宇宙本源,有大智慧,大神通,开创大道之学,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矣。其后,庄子、列子、魏伯阳诸真人也相继著书立说,形成了博大精深,玄妙精奥的道家思想。后道家学者、道门炼气士以道立教,成为中国三教之一。道,贯穿了中华三教百家文化,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奠基。孔子问道于老子,其儒家文化也可以说是从道家文化思想发展起来的。佛家经典传入中国,翻译注释时也利用道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语言。“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何为道?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非文字所能言说,非六根所能界定,只能体悟而不可言说,因而,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返本”为三大原则。《道 德经》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具万有,本来天然,自具其然。《道德经》又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不要人为,避免使然,而使之自然发挥作用。只有使然无为,乃能自然有为,因而无不为。《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反者,返也,即返本。返本的目的,就是归无,归于无极。无,是天地万物之本。《道德经》微言大义,读时最好一句句阅看感悟,不要按现在章节读。因《道德经》日久散简,与其他经文混杂在一起,汉代学者就按自己理解重新串联,有不少错乱之处,把原意也给串掉了不少。

当年老子西行,紫气上冲云霄。关尹喜(关尹,函关令尹;喜,姓宓名喜,后世尊称为文始真人)潜修道术,精通望气之法,夜观天象之时,发现冲天紫气,蜿蜒东来。宓喜由此而知当有圣人西行,请为函谷关令,以候圣人。老子至,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于是乃著书《道德经》五余言授与宓喜。此即“紫气东来”之典故。《道德经》后由宓喜传出,成为道家的第一经典。《道德经》言理,泛传于世,然老子尚传有修道大法,则只在道门之中秘传,至今武林中尚流传有老子三清大法、老子犀牛桩。太极拳受《道德经》影响甚深,《道德经》实为太极拳的主要理论渊源之一,将其视为太极拳经典也未曾不可。赵堡太极有歌诀“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宓子即宓喜)”,认为太极拳传之老子;武当太极拳传人梁小天谈太极拳之传承曰:“考历史始创于老子,阐发太极拳之玄微与精妙,以为修身养性之本源,由武而术,由术而道,以达其长生。”太极拳虽不一定是老子所创,但其理论渊源由此可见矣。

《道德经 》的三大 原则“自 然、无为 、返本”,也是太极拳的操拳行功原则。《道德经》的不少词句,是太极拳直接的理论渊源。《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老子的形修之道。而太极拳即乃专气致柔之拳,行拳时,如行云流水,其动作轻灵神意内敛,极为柔软又极坚刚。《道德经》云:“虚其心,实其腹。”太极拳要求心极虚静,气沉丹田,《太极拳经》云:“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又云:“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太极拳要愈练愈精,在意不在形,以静制动。《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此乃老子神修之道,亦是太极桩功、静功之法门,修炼神意之妙法。《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太极拳 道论》云 : “中定为 太极拳入 道之基。”《道德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太经拳经》则曰:“太极拳以柔为刚,演习之时,极柔缓者,其劲愈长 , 其气至刚 , 故天下之 至柔者 , 能至刚也。”太极拳之运劲如抽丝,相连不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行拳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皆与老子上善若水之道相通。水,既有小河流水之宁静安逸,幽谷神湖之缥缈脱俗,亦有长江大河之滔滔不绝,高山瀑布之飞流直下,更有黄河壶口之激流汹涌,汪洋大海之容纳百川。“水”之道,亦变幻莫测矣!因而太极拳也有刚有柔,有快有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德经》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太极拳经》则曰:“呼吸即气之出纳。善养气者,必能直引而归于丹田,然后周于全体,意到气到,四肢灵活,而无神态呆滞之弊,所谓浩气常存,用之则行也。”《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明万物之对待。太极拳以刚柔相济,进退起落,开合虚实等拳理相对应。《道德经》云:“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此与太极拳推手、技击之引进落空,避实击虚,用智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相通。而“微明”在太极拳而言,便是“懂劲”,察敌之虚实变化,知己知彼,随机而变,从心所欲,才能达到“一羽不加至道藏”之境。

三、丹道修持

丹道乃是道家修身之术,炼性之门,证道之法,通过自身修炼,尽性立命,形神俱妙,打破虚空,达到仙人之境。丹道修持即是修真,重在实修实证,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修真要通过修持达到“真我”,真我,才是真人,这与佛家见证真如是相通的。“夫修真之作为,原系丹家事仙之专持,历经后来多少圣哲修习此道,为仙为圣。”(李兆生《真知内得说概》)“修真乃修持身中之真元也。真元之气实为人体生命之动力。真元之气冲壮,则三华饱满复为炼聚元真,蓄运纯阳之用,大道开真矣。人之修真,惟有效金丹之用,提集煅炼,使身中三宝气精神久炼呈真,而示丹砂以喻世人。启迷于斯,论修真之中,初使五漏之躯得补漏之用,以全真体。行‘修墙补屋’之法,育化纯阳,此行功之初也。以至后有飞升之举,法合太虚,虚空粉碎乃证之大道显微乎。”(李兆生《修真释疑》)丹道法门众多,有天元、地元、人元三元修法,有丹鼎门、剑仙门诸多门派,有南宗、北宗、东派、西派、中派等各宗丹法。一般修炼步骤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外,修持次第尚有自然门、金门、玄门、真门、幻门之分。我私下猜想,修真应该就是通过自身的修持煅炼,使人进一步进化,破茧化蝶(“羽化”此词即喻此),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形态。

丹道修持,渊源上古,“(甲骨文) 《大道经》记载,‘大道曰知’、‘大道曰窥密、止印、庚○○○’、‘大道曰藏密止密印丁、秘止密、出鼎○○○’,言简意赅。此即金丹之真秘全诀,天机尽泄无遗。”(郑志鸿《中国丹道武功起源谈》)《黄帝内经》遗篇的《刺法论》上有“神游上丹田”之语。《黄庭内景经》讲“丹田之中精气微”。屈原《远游》所载王子乔的行气之术,就是修持先天真气的古朴丹法。老子《道德经》所言“魂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天门开合”十六字已尽泄修真之秘。丹道修持,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的生命观,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太极拳术盖源于上古炼气士导引炼气之法,古已有之,明确记载的有六朝程灵洗先生所传“小九天法”、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三十七式(三世七)、唐李道人所传先天拳、唐胡镜子所传后天法、唐末五代陈抟所传六合八法拳等(杨式太极府内派尚有小九天法、后天法之套路,拳势名称与资料记载基本相同,可证其真),后“张三丰承接易、道之理,旁采儒理佛论医学( 张三丰主 张三教合 一 ) , 博取前代 道门拳功、 前期太极 拳术 ( 三世七、 先天拳、 后天拳、小 九天法等 )之精华,开创出以太极哲学为本体、以丹道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非遇困厄而不发的 太极丹功 体系” ( 笔者《〈 太极拳经〉 之研究》 ) 。张三丰 是太极拳 的集大成者,因而后人尊其为太极拳的祖师。“从史学参真而言,太极拳尊张三丰为开山祖师,是指张三丰将唐代传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物,故使太极与丹法合参之共性,归于参同周易。”(李兆生《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张三丰证无上道果后,以道之大智慧,集前人之大成开创了太极门,并嫡延其道内,而太极拳则是太极门的命功之法,大约五百年前才由道人传入民间。”( 杨春《道 门秘传武当张祖太极拳》)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篇3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关键词:太极拳;理论;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G852.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06-03

1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基础

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学、技术、艺术、教育、文化生活等,在这宽广的范围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哲学。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每一时代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莫不是受到哲学的影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也很密切,宗教之中必须包括哲学的观点,或是附庸的或是批判的。在以往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认为太极拳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在太极拳的起源学说中就有道教张三丰创拳的说法,目前在海外很多国家的太极武馆中依然把张三丰供为太极拳的开山鼻祖,可见这个学说的影响至深。除了道家思想之外,太极理论中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更多元素,如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等等,可以说太极拳理论是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长期吸取与提炼中形成的。

1.1天人之学对太极拳的理论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包含了世界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之名,只有哲人之名,哲学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在古代,与哲学一词相近的是“道术之学、义理之学”,能高度概括哲学内容、范围、任务的词汇,恐怕就是“天人之学”。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把“究天人之际”作为他们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而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学说关乎宇宙的基本问题,相当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自然论、宇宙论。人道学说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其内容主要是道德起源与道德标准,称之为人生哲学。在古代哲学家的眼中,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往往以天道为人道之本,以人道为天道之归,两者的关系是“发本”与“要归”的关系。天道学中的许多思想在太极拳的理论中被借鉴,天道学的特点之一是,肯定天地万物的本体同时也是天地万物能动性的根源,例如张载论“本体”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气的本然内容,二是指气的永恒本性,亦运动变化的能力。古代的汉字歧义丰富,哲学方面尤为如此,像“气”、“性”“命”等,都与生命有关。在太极拳理论中多处有对气的阐述,气不仅是抽象的也是物质的,同时是永恒存在的。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拳诀中“拿住丹田气,练住元气,能打哼哈二气”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全身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心为令,气为旗…” 等等,同时也吸取了朱熹、程颐以“理”为本体的思想,“理”虽然被视为超乎动静的东西,但也是气运动的根源,或者说阴阳无始,动静无端的气的永恒运动的根据在于动静之理。程颐说“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则不息,物生则不穷…” 太极拳亦有长拳之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外

投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杨静(1973-),女,天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学说的思想就更为贴近了,气一元论的思想是宇宙的本体是一种连续性的,由于自身矛盾而运动不息的物质性的气,气内部包含阴阳部分,具有浮沉、升降、动静等即对立的双方相互作用的本性,太极拳的运动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些特征,体现了内外所要达到的高度的平衡,刚柔、虚实、动静、进退、升降、起伏等等。气一元论的思想学说是唯物论的,因此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1.2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的,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 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本体论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 《易经》历代的传注者均认为,阴与阳,黑暗与光明并不是两种物质。黑暗乃是光明的缺失而不是异于光明的另一物质。所以阴阳理论不是二(或多)元论,而是一元论。朱熹说,不是同时有阴阳两种不同物,而是说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同一个本体,生化出两种现象,即阴和阳。这是一元论,而且是符合易经哲理的一元论。太极之名便是引用此义。王宗岳的《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拳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阴阳互为转换又相连无端运动形态,表达了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与转化从而达到的和谐与平衡。

1.3老子思想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太极拳理论中有大幅篇章是在阐述技击双方力的运用与巧妙,其中以柔制刚、以巧胜强、以无力打有力等博弈的技巧一直为习武之人津津乐道。那么这些思想与技巧又从何而来呢?其实依然离不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充满了频繁、巨大、复杂的战争,因此中国的兵书几千年前就已发达成熟,而几千年后的今天仍为人们所借鉴在不同的领域中,我们在论述太极拳的克敌技法的时候,比较喜欢引用老子的思想,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正是太极拳的中心思想,再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亦有体现,如太极拳歌中说“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由上既有下,有左既有右,有前既有后。如意向上,即寓下意…”与老子的思想和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伟人毛泽东曾经就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事实上,老子是将军事辩证法上升为政治辩证法了,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势篇)《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57章)太极拳《打手歌》中……,据考证《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而同时期的另外一个人对武学的贡献也很突出,她就是越女。越女是春秋时女剑术家,越国人。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就之术。…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几手战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女论剑术,阐明了其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等矛盾双方的关系。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剑技之家,斗战必胜者曲城越女之学也,两敌相遭,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在太极拳理论中亦有极为相似的记载,太极拳谱中记载:“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为一贯……” “内固精神,外示安仪,待机而动如猫行”等等,太极拳理论中大量的吸取了这种辩证的理论思想,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的境界,也绝非常人所能望其颈项的。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说太极拳或是内家拳起源于明清,就显得十分的牵强了。

1.4中国传统医学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在太极拳理论中,太极拳的修炼有以实战为出发点的,也有以修身养命为目的的,这两者哪个用意更明显,在太极拳的拳谚中有陈述:“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功”。传道教张三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说明太极拳不仅是技击博弈之术,更注重养生之道。中国的传统医学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鲜活的存在着,这是因为中医从来就不仅仅是医病救人之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生存之道。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区别是,中医观其内,以“人为本,病为标”,不治已病治未病,而西医的理论则恰恰相反。中国的医学在唐代之前和之后有很大的变化,在唐代以前所有的医家、思想家乃至哲学家都是极注重修行的,中医经常讲的经络绝对是跟修行、练功有关的。在长沙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其他一些经书的旁边都附着一个导引图。所谓导引就是古代的练功术,因此那时的医学也被称之为“道医”,因为它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有关。到唐宋之后,大量儒生进入医界,形成了儒医。儒医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讲理,不修行,不练功了。太极拳理论与“道医”时期的很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注重自身的修炼,通过调息、调心、调形,使经络、经脉、气血的运行通畅,达到修身养命的目的。如:《周身大用论》中述:“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在赵堡太极拳论《十法》中,对气血、对五行金木水火土内对人之五脏,外对人之五官的论述极为精辟,如:四梢,发为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齐,则内劲发矣。再如:五行,心属火,心动勇力升;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肺属金,肺动沉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是五行存于内者。目通于肝,臂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著于外者…。在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就练拳者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2太极拳理论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2.1包容会通的精神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包容会通的博大胸怀,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我们可以领会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传统文化思想在其中的交融与贯通。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太极拳的理论中亦包含儒家、释家等不同学说的思想,如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立形之本;佛家讲明心见性,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这是太极拳修心养性,性命双修的根本。太极拳理论从萌芽初始到发展定型极为漫长的岁月中,其运动的形式也从单一的功能逐步向多样化发展,门派林立,种类繁多。虽各有所尊,但能兼容并蓄;虽百家争鸣,互相激荡,却也能互相吸收,长期并存。在太极拳的发展中,包容会通,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2以人为本的思想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武艺切磋、文化交流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炼、概括是其理论形成的依据和源泉。太极拳理论在发展中始终贯穿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用传统的思想解释就是:在天地之间,以人为尊;在人神之间,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就价值观,〈孝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就是价值。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就是在于使人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太极拳遵循内外兼修的,神形共养的锻炼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 推崇互贫济困、精忠报国的人格典范。太极拳是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3结束语

近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国家都在宣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宣扬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韩国前几年把文化兴国的称之为国策,近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韩流”。古今往来,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国家就兴盛。太极拳理论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依据和指导,太极拳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不仅作为体育文化活动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开展,也成为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愿太极拳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远大目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静.对武术进入奥运的思考[J].武术研究,2005.

[3] 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7.

[4]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 篇4

①上节(头→颈)

头是人的司令部,控制着全身的一举一动。在太极拳中,头部要保持自然直立,不可歪斜。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下垂的状态。都不要刻意的拉直,避免僵硬。

②(胸→髋)

胸部要放松,微微自然的向內收。背部肌肉腰舒展、放鬆,脊椎上下豎直,不能僵硬。脊柱上下有微微上下對拉的感觉。腰部,这是太极拳长个套路的发动机,是身体转动的的枢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求是肌肉放松下坠、灵活转动,要富有弹性。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内气的归宿。臀部的要求是要“翻起”,就是屁股略微向后翻,但不能撅屁股,只是自然的向后翘一点。裆內部呈弧形,不能形成夾角。

③下节(胯→踝)

胯根部要求撑圆,这样能有助于腰部的转动。膝关节保持一定的弯曲,但不能超过脚尖。身体的重量是由膝的调节来完成的。踝是重心之根基,对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作用,不能乱动。

二,浑圆桩

太极拳十分注重浑圆桩,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练气、练静和加强腿部支撑力的训练。现在很多人对太极拳练气不理解,甚至觉得是迷信!所谓的气,不过就是指呼吸,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的,这不可能有什么虚幻!太极拳的呼吸是逆腹式呼吸,就是指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鼓胀。千万不要刻意的想着呼吸,首先一定要自然!

浑圆桩的练法:两脚开立,脚与肩同宽,脚尖的方向是在正前方。膝盖往前屈,绝对不得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呈120°→90°。胯部撑圆,身体自然、放松的直立起来,不能僵硬。双手合抱于胸前,十指相对,肘部放松下坠,像是胸前抱着个球。颈椎竖直,头部自然领起,像是有根绳子悬挂着一样。耳朵和肩膀相对照,肩膀和髋关节呈一条直线。嘴巴闭上,牙齿微合,舌尖轻轻抵住上腭。身体上、精神上要高度放松。在刚开始练的时候,能坚持5分钟就够了,不可勉强,等到腿部的支撑力增强,自然可以加长练习的时间。

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松”,松是太极拳的至高境界,高度的放松可以让肌肤处于极其敏感的状态,还可以使在实战中准确的判断对方力量的来源,做出相应的对策。不只是身体放松,精神也一定要放松!忘掉一切事情,抛下所有烦闷的、伤心的、愤怒的……事情。把心思全都放在练习中。

三、缠丝劲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精髓!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一种劲,是一种由四肢、躯干做螺旋、缠绕、旋转的一种劲。它不是单纯的画圈,而是全身关节、肌肉、骨骼、脉络……都要跟着一起动!这在外表上看不出什么,一定要自己在练习中体会!缠丝劲分顺缠和逆缠,顺缠是手指到肘部再到腰依次序由内而外旋转,逆缠则相反。

健身方面,缠丝劲起到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缠丝劲通过内气的流动,贯通全身,可是全身各部位的血管、肌肤甚至汗毛都得到舒张!总之,它有很多的的作用。实战上,当受到外来侵扰,以太极拳实战“舍己从人”的规矩配合上螺旋缠绕的缠丝劲,使得对方力量扑空而摔倒。

其实陈式太极拳套路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缠丝劲组合成的!所以也说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纲领!切记手、身、脚腰配合上,不能单个的运动。初学时转动幅度要大,这是为了能让身体能够松开、灵活,不带僵硬、死板的动作。练得久了,幅度要逐渐减小,从开始的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圈,所谓“无圈”是指从外形上看不出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有圈的感觉,没有圈的形式。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缠丝劲很无聊,其实,这是因为不知道缠丝劲是练什么的!不知道其根本的东西,完全就只是看见外形动作,不知道太极拳练的是内气!缠丝劲也是练内气流通的,气到身体里,要通过手指→肘→肩→腰→再到丹田。而气从体内出来,则是从丹田开始通过腰→背→肩→肘→到达手指。

四、腰的重要性

对太极拳来说,腰部是最重要的!现在80%的练太极的人,包括那些晨练的老年人,估计对太极拳腰部的重要性是全然不知,只知道一味的松、柔、慢,这不行!太极拳有刚猛的时候,尤其是陈氏太极拳。练过太极拳,哪怕只是稍微了解太极拳的,都知道太极拳是个刚柔并济的拳术。这里的刚猛,是以腰带动四肢突然弹抖而爆发出的全身整体的力量。

腰部是人体左右转动的枢纽,在太极拳中,腰部对转换重心、身体转动、爆发力以及周身协调一致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腰部转动,四肢百骸都要跟着转动。套路的每一个动作都要靠腰部的灵活转动来完成。

我再次声明,太极拳的慢不是根本,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全身放松和思想清静,还有为了使得弄懂如何发力和腰部旋转的感觉。如果一开始就特别快了,思想不能清静、身体不能放松、心里不能平衡而且没有以腰带动四肢的感觉……而且练得慢了,也能知道自己练拳的姿势错了没有,但是,太极拳不是在什么时候都慢。

我多个网友说了,太极拳那么慢,别人出手快一点点就over了……太极拳算个什么?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就可以KO了……!我说,太极拳不会怕快的人,不会怕厉害的人,只要是个活人,太极拳都可以对付的!一般的练武术的都是肌肉用力,实战中,擅长攻击远距离,而太极拳则是腰部带动四肢突然快速用力,实战中,擅长攻击近距离。先慢而后突然爆发的力量永远大于其他拳术的力量!

五、掌握好“松”

上面已经说过,“松”是太极的最高境界,若真的掌握好“松”了,那么不管是练拳、推手、实战都能处变不惊,受到强大的力量能迎刃而解。

我初学太极拳时,常听拳师们说到“松”,每次可以说好几百回啊!在网上看到的太极师傅教学,其它的不多讲,也就只是抓着一个“松”,非要把它讲透彻!我而都都快起茧子了,呵呵!“松”说起来容易,真的能做到的绝对没几个!有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恐怕一辈子也不能体会到怎么去“松”了!

陈照丕大师说:“练拳几年,打不了人,或者遇见人就紧张,这就是因为„松‟不了!”真的,我练了几年,发劲发得很干脆,不怕人笑话,能不能防身,我一直不敢真正体验!就是因为我知道我的思想还是有强烈的、本能的紧张!上次和一个朋友较量,我连发一点劲都不敢发!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发劲,发错了还会使他有机可乘……不够“松”,什么都做不好!

太极拳的一切都是要求“松”的!“松”就是抛下一切思想杂念,忘了所有的事情,关节、肌肉、骨骼感受不到丝毫的僵硬。这个说的确实是容易,但是不经过长久练习,绝对做不到。

六、十三势

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个主要的动作结合起来的。十三势,顾名思义,八加五就是十三,太极拳就是由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种打法和进、退两种步法还有顾、盼两种眼法以及中定的身法组合成的。

①掤是在受到敌人很大的力量时,用手的各个关节依次而撑起对方的力量,然后将对方力量弹开。

②捋是在受到侵略,用手腕顺着对方的力,通过要的旋转,将力量往自己身体的向后下方猛地一拉。

③挤是压住敌人攻来的力量,使得他力量发不出来,手背通过腰的转动,猛然冲击,将敌人击出。

④按是压住对手打来的力量,并随其动腰部借势回旋,将对方引进自己的范围,然后双手猛然向对方冲打。

⑤採是用来擒拿对方各个关节,一般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同时猛然发力将对方拿住。

⑥挒是用挒就是用大臂接着敌人打来的力,通过腰部旋转使其力转移到自己后背,最后猛然发力。

⑦肘是当敌人向自己逼近时,先一手化解对方的力,再用肘尖迅速击打对方。

⑧靠是自己被压制时,先放松,使对方微失重心,再突然发力。

至于进和退,进是指在对方经受不住自己的击打,想要逃走,自己迅速随着对方前进。退是在自己重心不稳,或者对方向自己步步紧逼时,自己根据对方的来源往后退的办法。

顾和盼没有技击作用,只是眼法,随着敌人的进攻左顾右盼。

中定就是指站着不动!不过要求全身放松、精神放松,以保持充分的敏感度,可准确的判断敌人力量的来源、速度。

七、如何发力

陈式太极的发力叫弹抖力,顾名思义,就是用弹抖的方式发出来的力。在蓄力的时候,气由手到腰再到腿上,发力时,力从脚起,主宰于腰然后达于手。时时刻刻保持全身各个关节都能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发出整体的力。

先天自然形成的力都是靠肌肉发出的,表现为肌肉的收缩和膨胀,这在太极拳中叫拙力。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要将这样的拙力彻彻底底的革命!杜绝肌肉用力!但是初学太极拳的99.9%的人都是身体僵硬、死板,思想又高度紧张,所以练太极拳必须要做到思想清净、精神完全放松,然后再根据正确的姿势,循规蹈矩的练习。

刚刚说了,太极拳的力是整体的,就是说发力的时候,浑身各个部位都要用力,一气呵成。而不是单个的、局部的。此外,要注意的是发力之后,一定要自然的还原,就像是弓、箭在分离后,弓弦还原的样子。

八、推手的作用

推手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学推手是在学精了套路动作的基础上,传授实战方法的过程。学好了推手,将来的实战也就不成问题了!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太极推手的作用,就只是双方的手一味的乱揉,就像是推磨一样!真是侮辱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推手有五种:挽花、定步推、进一退

一、大捋、乱采花。这里我就不细说了。在推手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上面说的十三势和游、粘、黏、活、连、随、折、空这八种标准方法。

①游。双方搭手时,不能断劲。就是说不能断断续续的。

②粘。顾名思义,就是在搭手时和对方如胶似漆的贴在一块,不能分离。

③黏。在擒住对方时,一定要套牢对方,不能使对方脱逃。

④活。就是说在此过程中,对方进攻自己,要灵活些,随机应变。

⑤连。动作要连贯,不等停留、呆滞。

⑥随。对方攻击自己,不要和对方硬顶,一定要随着对方的力量走,再把他的力量化掉。

⑦折。当对方失败想要撤退,自己随着对方的力再加把劲,使对方失去重心摔倒在地。

⑧空。双方搭手,对方向自己发力,自己突然全身放松,使对方扑空而栽倒。

九、实战

多的人不相信太极实战的存在,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不信太极实战,是因为练过太极拳,更没有经过推手训练,所以不懂,甚至会无知的认为太极拳是体操,不可能实战!其实也情有可原,不说练习,只要感受过一次推手,就会知道,太极拳不是好惹的!太极拳是不打人,而不是不能打,它强调修身养性,但是实战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太极拳的实战方法就四个字:舍己从人。这四个字照字面让去理解就行了!不过做得到的,寥寥无几啊!

没练过太极拳,或者没学过武术的,在对方打来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挡着或者躲开,要不就是去硬碰硬。太极拳的方法比这些笨办法高明多了!假设,你出拳打我,不管多大力,不管多快,只想着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把你的力量通过螺旋、缠绕、旋转牵引到我身上来,必定会使你的力量乃至你整个身体都进入我的范围,然后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打你或是摔你!这样的方法比那些用躲闪、挡开、硬顶的办法好上千倍!

太极拳论文 篇5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

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 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 和谐 太极 内外兼修 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的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太极拳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太极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日臻完善。人们也对开始注意和重视太极之美,为其所吸引。习练者为追求其中之美而持之以恒,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也在潜意识当中慢慢发挥功效。练习的人逐渐体会和掌握太极美学之精华,使自身处于一种身心娱乐的氛围之中,观赏者亦可以得以美的享受,使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得以广泛的发挥空间。“气”是太极拳美学的标准。“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出他具体的存在,但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很重要。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 气”演绎变化的结果,《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太极拳讲求意气相连,形随以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秒全在根。”[1]要求刚柔相济,这种相济并非简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揉何在一起,做到“刚终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2]

“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3]“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4]:“其根在脚,发于腿”[5]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所谓“根”就是我们所说的步法,步法在太极拳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太极拳除少数腾空动作以外,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在下肢的支持下完成的。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先使重心平稳过渡,脚下不能晃动,在这种支撑状态下,太极拳形象的比喻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稳定。另外,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证实,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增强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耐力,这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和各关节的活动障碍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发展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

那么练习太极什么最重要呢?太极拳家将“心静体松”视为太极拳练习的第一要求。留意各家拳谱关于“心”“体”的表述比比皆是:“神舒体静,刻刻存心”;[6]“心贵静,神宜舒” ;[7] “心静身正,以意运功”;[8]“心静神舒” [9]等。以上文字记载,虽各不相同,却反映出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应心神合一,心无杂念,使肢体放松,和谐的完成每一动作。

太极拳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的价值理念,它追求以意识引导行动,意动形随;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和谐统一。这些要求促使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到“心身松静”、“气敛神舒”“内外相合”“周身一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内与外、形与神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只有全身各部分和谐统一,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和谐的整体。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意、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内外合一,从而达到性命双修,集练体、修性于一身,最终达到身心平衡。

令人欣喜的是太极拳在当代大学生中也逐渐流行起来。太极拳始终走的是弧形曲线,圆形的动作路线贯穿始终。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气的过程。即“意义顺气,意守丹田”这样既可以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把呼吸练的柔和,细长均匀,从而练成丹田呼吸。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丹田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和腹腔,促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身作用。大学生由于长期静坐练习,缺少体育锻炼,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太极拳以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运动特点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益于开展又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直到老年人的终身增强体质,所以太极拳很适合在大学中开展和普及。

学太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能操之过急。太极拳前辈曾说过:“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10]这也说明想要达到这种玄妙地步,必须一步一步来。

参考文献:

[1]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6 [2] 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陈鑫:《陈氏太极图说》 [4]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5]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 [6]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7] 武禹襄:《太极拳解》

太极拳感想 篇6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慨于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太极拳非一朝一夕就能学成,达到“巧妙绝”的境界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精准,肢体上的和谐,还需要一种能驾驭的气魄,能兼容的气度与物我两忘的精神。

“国粹”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自然又高雅,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流传千古自是必然。

在平时的练习和上课的学习中感觉24式太极拳中左蹬脚和右蹬脚两式的难度最大,这不仅在于其衔接动作记忆困难,还在与蹬脚时的站立需要长期训练方可完成。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与不厌其烦的演示下,我基本能记住动作。在粗略的记忆后,更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细细回想与进一步学习,观看太极拳视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提高,所以这一学期的短暂学习不仅是动作的学习,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学习太极拳的奠基与指引,同是激发了我对中华武术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希望今后太极拳能真正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太极拳理论 篇7

1、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太极拳教学策略的几个要素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 它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多个智能元素来考虑, 通过激发不同的智能方面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具体的太极拳教学策略制定上, 可以遵循找到智能点———丰富智能点———依托智能点进行教学———考察智能点教学效果的策略来进行。

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落实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 首先要找到多元智能的结合点。太极拳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要开发了学生的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存在智能四个方面。教师要找到这四个智能点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 以此作为引导太极拳教学效果的主要渠道。

2、如何丰富太极拳教学的智能点

丰富太极拳教学的智能点, 目的在于为太极拳提供更多实际性的指导, 将太极拳教学具体化, 让太极拳教学的几个智能点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

太极拳的运动智能:要让学生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要领, 领悟太极拳的运动美学和形体美学, 要启迪学生的运动智能去追求更完美的动作和更严谨细致的规范, 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太极运动体验。

太极拳的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是要让学生在太极教学活动中, 不断的主动思考和内省, 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运动天赋和潜能, 不断的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整, 让学生主动吸收经验和教训去改善自己的太极拳学习效果。

太极拳的人际智能: 高校太极拳是一个群体性的教学过程。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 在同一批次的学生之间, 会存在一定的比较和竞争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 利用学生想要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主动状态和主导地位的心态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不落人后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太极拳的存在智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有自我价值实现的考量。通过太极拳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3、依托太极拳的智能点进行教学

对运动智能的启迪和利用, 需要教师充分的领悟太极拳的运动美学、形体美学特色, 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运动美学的价值。比如在太极中的推手、野马分鬃、白鹤晾翅等动作, 具有极高的运动美学价值, 可以作为讲解演示的案例, 引导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肢体动作魅力。 这一点通过实地表演演练和多媒体视频观摩来做都会比较直观, 效果也会更为理想一些。

对内省智能的启迪, 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激发的角度上。当学生领悟到太极拳标准动作规范的美学价值之后, 学生会在内心要求自己也做到同样的水准。在学生尚未达到标准的动作要领之前, 老师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诉求, 激发学生的自我反省反思, 主动去改进自己的动作和认知方面的不足。在具体的落实上, 如果有学生在自我反思方面做的比较出色, 不妨让这样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验, 或者让学生谈对太极拳美学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推动学生的主动思考热情, 让反思内省成为一种实际可操作、可执行的智能点。

对人际智能的启迪, 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互相比较的心理。再一个群体中, 个人学习效果的好坏, 在太极拳学习中的表现, 都会影响其在整体人际关系中地位和感受。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妨引导学生们建立一种竞争意识和争先的观念, 通过鼓励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来满足该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自信心、自尊心和认同感。为了确保这种心理比较的效果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之下, 教师在进行人际智能的启迪时, 最好以潜移默化的引导为主, 不要过于强调互相的比较, 避免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绩差会受到歧视的消极情绪, 这样的话就有悖于教学的初衷了。

对存在智能的启迪, 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想观念, 认为通过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证明个人存在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 通过学好太极拳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彰显自己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进步而获得存在感, 获得认同感。同时, 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运动, 其中也包含着对宇宙、 对人类的一些哲学思考, 这也可以向存在感的智能点引申, 强化学生与太极拳之间的联系。

4、对太极拳多元智能教学习效果的检验监督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太极拳教学在高校之中属于创新尝试, 为了确保尝试风险的可控性, 需要制定较为详尽的教学效果监督计划, 对太极拳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监督考核。比如学生的课堂兴趣、课堂积极性、课堂表现、学生的组织纪律表现、学生的太极拳认知和动作要领掌握能力等。

在开启各项智能的教学过程中, 对各项教学成果进行监督和控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对课堂气氛和学生课堂反映的把握就是为了及时发现新尝试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不良的因素和表现, 发现超出课堂规划和控制的内容进行处理。比如学生内省是否到位, 学生对太极拳美学领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学生是否对太极拳教学的新尝试持有反对和排斥心理等。

教师可以在落实教学规划之前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尤其是在传统太极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普遍状况进行预估预测, 制定备用方案, 及时降低风险, 确保教学成果可控。与经验的太极拳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便利性, 对于学生群体在学习太极拳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很深的了解, 结合多元智能学习的特点进行备案设计, 对于一些创新教学尝试中出现的不利因素、负面现象进行及时的调整, 对于推动教学成果的提高有更好的效果。

5、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不过在太极拳教学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构建还属于尝试阶段。 应该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充分考量太极拳中值得深入挖掘的智能点, 大胆尝试改革教学策略, 充分制定教学监督计划, 对风险问题和隐患进行排除。在完善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逐步丰富太极拳多元智能教学的经验, 可以促成教学效果最大化。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为开展多种智能综合教育提供了指导。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策略改进和调整, 就是为了基于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定性和开发, 确保太极拳教学成果有更大的提升。本文探究太极拳教学中要重点开发的几项智能点, 为确保教学成果的最大化提供了实际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校太极拳,教学策

参考文献

[1]季景盛, 覃阳, 孙家良, 丛万锁, 王诚民.高校体育理论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05) .

[2]郝建峰.简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S2) .

[3]卢艳红, 马景卫.“美学”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4]黄正喜, 汪红琼.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中的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09, (01) .

24式简化太极拳是假太极拳吗? 篇8

由此,我想到了简单易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是在1954年中国体委制定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组织专家教授研究、简练而成,其明确保留太极传统风格,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锻炼全面均衡,重点动作有左右势对称练习,使练者收到全面锻炼的效果。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此套拳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日本就有一千万人在练。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这是前辈李天骥、李经梧留下的宝贵拳种,我们非常珍惜,愿意一辈子发扬。正如程克锦老师说的,24式简化太极拳是老一辈武术家用心血创编的。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同时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推手散手比赛。已越来越为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正在悄悄成为中国武术又一大特色功夫。

太极拳注重的“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和技击法来体现。所谓“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24式简化太极拳亦不例外,也是这样体现的。武术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其运动量也各不尽同。运动量的大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无论是传统太极拳,还是24式简化太极拳均可达到健身强体效果。太极拳“拳打卧牛之地”的优点是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在香港公园教拳十年之久,主要教授国家规定套路24式太极拳,各派竞赛套路等,和退休人员爱好者及长者一起交流太极拳,共同练习,使不少慢性病患者及退休人员。得到身心健康,其乐无穷,尤其2007年我带上述人员近百人参加香港政府举办的太极万人大汇演,当时全港共有两万多人参加。大多练的是24式太极拳,中国武术院派了九段高手门惠丰教授在台上带领大家共同汇演24式太极拳,并上了世界健力士“世界之最”,我们感到兴奋和光荣。

近年来,太极拳界个别拳师心太急,急于想当太极宗师,思想上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将少数习者恭维他为“太极宗师”的横幅相片放进个人著作上炫耀。在发表的文章里。将杨禹廷的递贴弟子,即其师兄弟,说成是“学拳怕麻烦之辈”。这样歪曲同门形象还嫌不够,为标榜自己、为推销自己的太极拳,竟施出王婆卖瓜的伎俩,不负责任地将太极拳任意划分为“心脑太极拳”和“肢体太极拳”两类,故意把太极拳运动弄得神秘化、复杂化。用文字游戏迷惑别人。其实心和脑是一回事,中医典籍上一直指心就是脑,而这位自称是杨禹廷“干儿子”的“太极宗师”却故弄玄虚。其实何必重叠用语?另外把“心脑太极拳”说成正确。而把杨澄甫前辈书上所指出的拳病全加在另一类太极拳上,更为阴险地贬低攻击国家编写的24式简化太极拳,将其归纳定性是“肢体太极拳”,是“假太极拳”,文章中进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24式太极拳为“肢体太极拳”类,读者稍不注意,即上了他的圈套,手法真是拙劣。文章中口气不小,凡在公园的太极拳练习者,他都不屑一顾。在杨禹廷“干儿子”眼内,在公园练的是假太极拳,是不值一文的草根、票友!他在文章中自称,要学真的太极拳就得跟他学上二十年,说得很玄。说实在的,今年七十几岁的人能不能再活二十年,很难说,万一活不到,跟他学拳的学生怎么办?不上不下。夸海口,故弄玄虚对从学者负责吗?其实1976年才跟杨禹廷学太极拳的杨的“干儿子”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又不是科班出身,我肯定起初的他也是业余爱好者。练得也不太准确。理由是他练习至今仍有一些拳病,例如在武术杂志封面上的拳式照片“伏虎式”的上握拳拇指竖直,这是拳病。太极拳词典上及比赛扣分点上都规定,握拳拇指屈扣食指关节上。其在太极理论上,同样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根本错误。文章中竟对太极拳重要的理论“九曲珠”(明明指人体九大关节)翻译错了二颗珠。把“颈椎”和“脊椎”,译成手和脚,真是误导后学不浅。稍有解剖知识的人都知道脚由十个小骨组成,即有20个小关节。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不该写出手和脚是“九曲珠”中二颗珠的关节。为了扯大旗当虎皮,往脸上贴金,别出心裁地自说自画,将自己说成杨禹廷的“干儿子”,因心中发虚,竟搬出杨禹廷的孙子来做证人,真是荒唐。关于“干儿子”本属小事,但有意在大众媒体上用文字告诉世人,目的就不一样了,等于敲锣喊街,读者对其言之真实性有权提出质疑。我冒昧地问一句“杨禹廷干儿子”,今天杨禹廷弟子甚多,他们可承认你?记得清代文人李静山编撰的《增补都门杂咏》一段笑话:北京王麻子刀剪店写的广告诗:“刀店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北京的王麻子刀剪,是始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名牌产品,不仅锋利无比而且玲珑轻巧,外观精美,深受人们喜爱,非常畅销。于是乎别家刀剪店也打出麻子旗号如“万麻子”、“汪麻子”,不一而足。此诗出来后,万与汪两店执笠,很快又冒出“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真王老麻子”,万变不离“麻子”,但有一个共同点,招牌比“王麻子”大,万与汪二字也比王字更有气势。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神秘主义文化沉渣泛起、卷土重来,正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牟取利润;假大师的歪理邪说充斥于各种大众传媒以及公共场所,堂而皇之地挤占了大雅之堂;能使全民身心健康的24式简化太极拳却成了“肢体太极拳”、“假太极拳”,真是令人痛心!

上一篇:技术创新能手下一篇:语文上册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