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狠抓落实。

一、充分肯定扶贫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清醒认识面对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消除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一)过去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1年底减少522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74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累计己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下降到4.2 %。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今年以来,各地减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有望完成。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2011—2014年,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5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4年底,93.5%的乡镇和70.8%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100%的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

3、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2011—2014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等六个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55.7%,54.5%,51.4%,49.4%,46.2%,明显高于全国36.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比2011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年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2015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摸清了全国贫困村、贫困户底数,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健全了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完善了投入机制。各地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从2014年的236.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84.12亿元,增长20.25%;中央财政2015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7.45亿元,同比增长8%。

(二)扶贫开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

1、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

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六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其中贵州达623万;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其中西藏达23.7%,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22.1% 。

2、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经过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未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难以见效。2011—2014年,我国减贫幅度分别为26.1%,19.1%,16.7%,14.9%,呈逐年下降趋势。

3、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亟待加大

还存在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突出矛盾。一些中西部贫困地方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一些部门、单位和东部地方还没有把扶贫济困摆在应有位置。扶贫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渠道比较分散、效率总体不高,面向贫困人口的普惠性金融服务机制还不健全。

二、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指导思想,确定总体目标。

(一)明确当前和今后几年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0多次就扶贫工作做重要讲话,10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考察,几次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座谈会,发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连续两年将减贫1000万人以上列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共享发展,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

(二)明确实施脱贫工程的总体目标

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必须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到2020年,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使我国现行标准(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使贫困县全部摘帽,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落实到2020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完成。

(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扶贫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扶贫实效。

1、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支持贫困地区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合理有序开发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实行中央、省、市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对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中央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

2、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有序实现市民化。

3、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搬迁安置。初步统计,“十三五”时期需异地搬迁的贫困人口约1000万人。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6000亿元资金。促进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4、实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二)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

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山区和边陲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1、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和互联网建设

对连接贫困地区的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要加快推动。对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项目要强化建设。对贫困地区水电开发、农田改造升级、光伏发电工程要大力推进。加大“互联网十扶贫”力度,加快实现贫困村宽带网全覆盖,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庄绿化,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3、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对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一些项目形成的资产,考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

(三)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必须着力缩小。

1、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扶贫需扶智”。要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向基础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以及残疾人关爱体系

对农村“三留守”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3、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

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重点是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等。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资源。文化事业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贯彻扶贫开发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关键在落实责任。

1、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人口规模500万人以上或贫困发生率15%以上的9个省区,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同时,强化督察和问责,完不成年度扶贫任务的对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

2、强化扶贫开发投入保障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每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互补作用。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并给予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保障扶贫开发用地。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贫困地区创业创新和服务的人员,在薪酬待遇、公务员录用、职级调整、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3、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

东部地区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启动实施东部强县与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并改进党政军群部门和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落实企业和个人扶贫捐赠税前抵扣政策。扩大扶贫国际合作。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

作者:宁吉喆

第2篇: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打赢脱贫攻坚战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突出“投资拉动、产业培育、绿色引领、城乡统筹、改革开放、惠民利民”六大重点,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良好开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作为国定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突出“投资拉动、产业培育、绿色引领、城乡统筹、改革开放、惠民利民”六大重点,着力抓好“四资四业”,深入实施“三年大会战”,做到“赶”与“转”并举、“量”与“质”并举、“稳”与“进”并重,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良好开局。

突出项目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大提升。

坚持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全力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以上。

在项目包装上求精。敢于无中生有、精心包装策划一批支撑全局、带动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全力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盘子。

在推进建设上加速。把握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组团作战方式,启动G211黑獭至印江县城改扩建工程、沙沱大桥(复建)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通村公路水泥路531.1公里、乡道油路改造98.3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通畅率达90%,建制村通客运率达91%;完成甘溪水库、当坝水库、邓家溪水库建设,实施簸箕岩、廖家坝等水库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5处,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泉坝35KV输变电工程,实现农村用电可靠率达到99%。

在破解瓶颈上发力。坚持项目建设计划和要素保障规划同步研究、同步推进,全力抓好用地、投融资、人才等要素保障;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争取年内实现融资到位资金15亿元以上。

突出产业培育,推动富民支撑大提升。

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产业集聚,推动层次提升,实现新投产企业15家以上,全县新增规模企业5家以上。

着力发展山地农业。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特色鲜明、高端发展”的理念,发挥沿河县农特产品“优质、生态、有机”优势,着力发展以富硒、千年古茶为重点的生态茶业,以沿河山羊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以沙子空心李为重点的生态果蔬业,以铁皮石斛、白及、青钱柳等为重点的生态中药材产业,拓展建立一批大健康产业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家。

着力破题文化旅游。牢固树立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理念,深度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合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逐步形成以餐饮服务、民族服饰、旅游中介、农特产品等多元并举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优化消费结构,激发消费活力,积极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延伸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商务物流集中配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体系,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10个以上,以电子商务激发市场活力。

突出绿色引领,推动生态建设大提升。

突出“导”。开展“多彩贵州·保护乌江母亲河”系列活动,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

突出“建”。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巩营造林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绿色长廊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抢抓乌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执行机遇,加快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和生态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农业面源、工业点源、城镇截污和垃圾处理、河道整治。

突出“护”。结合全县生态文明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山水田园风光保护计划,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大力实施“保绿”“还绿”“增绿”“添彩”行动,着力建设多种色彩交相辉映的生态风景带。

突出“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启动农村垃圾清理设施工程,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突出“创”。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认真研究制定国家生态县创建计划,细化具体方案,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积极争取申报创建命名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促进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实现“多赢”。

突出城乡统筹,推动特色城镇大提升。

建宜居县城。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把现代元素、文化元素、生态元素融入城市风貌规划和设计,全力推进县城风貌打造工程,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继续推进城市交通、绿化、水系、灯饰等工程建设,着力建设“最美江城”。

建特色集镇。突出山地特色,彰显水韵魅力,围绕绿色主题,按照“8+X”要求,项目化推进、实物化落实,加快官舟省级示范小城镇、洪渡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其他乡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小镇。

建美丽乡村。突出展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易地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小康寨整乡镇(街道)推进和农村集中建房工程,注重传承好民族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着力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突出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创新大提升。

全力深化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胆探索,稳妥推进,努力在农村产权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投融资、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最大限度激活农村“沉睡”资本,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全力招商引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和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亿元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民营私营企业200户以上,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亿元,带动民间投资40亿元以上。

全力开放创新。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深化与周边区域交流合作,着力建设一批科研基地,引进科技成果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培养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突出惠民利民,推动幸福指数大提升。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紧紧围绕同步小康进程,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112户9007人,实现年度脱贫人口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56个百分点,46个村出列贫困村。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山村幼儿园升级改造工程,启动第五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主体工程,完成6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3所学前教育工程和官舟高级中学。

实施健康沿河工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设一批体育健身工程,促进全民健康。

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大力实施“雁归工程”,切实推进大众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00人,让更多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就业。

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间文艺等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作,着力发展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为主的文化业态,让土家特色文化更加多彩。

实施文明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整脏治乱”工作,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突出基本保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启动城市中心敬老院建设,新建夹石镇敬老院、2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住房改造工程。突出住房保障,持续推动保障住房向乡镇、园区、学校延伸,建设公租房300套、棚户区改造215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560户,努力实现群众住有宜居目标。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让城乡环境天蓝、地绿、水清,让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幸福。

实施平安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平安沿河”建设,确保全县大局持续稳定。

(责任编辑/哈文丽)

作者:任廷浬

第3篇:广西大石山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实施脱贫攻坚研究

摘要:大健康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大健康产业具有现实性、朝阳性和永恒性等特点。文章认为广西大石山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实施脱贫攻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源远流长的健康长寿文化、多样的民族传统等文化优势。目前,广西大石山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瓶颈主要有:对大健康产业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大健康产业资源优势有待充分整合、大健康产业基础薄弱、医药产业优势发挥不够等。文章提出要做好大石山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和定位;打造世界长寿之乡养生养老福寿带、大石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大石山区中草药种植带、大石山区骆越文化休闲观光带等四个产业集群;发展大健康产业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高端产业与中低端产业开发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生态乡村相融合等建议。

关键词:广西大石山区;大健康产业;脱贫攻坚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发出了精准脱贫、全面解决贫困问题的决战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广西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大石山区,扶贫任务相对艰巨复杂。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整体面貌有一定改变,但距离国家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快广西大石山区的发展,必须创新模式,精准扶贫,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做足文章,这样才能有效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笔者在对广西大石山区的区位情况、人文、自然环境做了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整合产业资源,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型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应该是今后广西大石山区实施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引擎。

一、广西大石山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实施脱贫攻坚的优势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的发布,体现了人民的健康梦,为绿色、生态、健康的未来生活描绘了美好愿景,也为广西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重大机遇。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与增进人类健康的产业,它涉及医药保健、营养食品、休闲健身、健康服务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涵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全球性的潮流,具有现实性、朝阳性和永恒性等特点。广西大石山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山水神奇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民俗古朴纯真,特别是岩溶地貌、民族风情、长寿养生、边关风貌等独具特色,吸引力强,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更是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2]。这些优势都为广西大石山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可辐射空间

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2011—2015年),广西石漠化片区(大石山区)包括35个县(市、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2%,西南连接越南,西连云南,北接湖南、贵州,是泛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东盟经济圈、陆上东盟的联结带,具有东连首府南宁、西北连云贵、西南连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辐射空间,呈现出既可承接发达地区健康产业投资转移,又可以“扇状”形态辐射这一产业。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旅游属于大健康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旅游扶贫政策以来,旅游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扶贫的显著业绩。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的创建优秀旅游市县、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又为广西旅游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广西大石山区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近年来,随着风景区知名度日益提升,国内外游客纷纷涌入,旅游成了大石山区时下的热点,游客呈爆发式增长,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石山区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型的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健康长寿文化

大石山区四季如春,环境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平均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城市饮用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部分地区空气负氧离子高达60000个/cm3,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是最理想的避暑、休闲胜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大石山区源远流长的健康长寿文化,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崇尚俭朴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有平和的心态,包容的性格。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大石山区35个县(市、区)中就有12个县(区)先后荣获全国“长寿之乡”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结果,是一个投资大健康产业的金字招牌。

(四)多样的民族传统积淀了大健康产业不可复制的文化元素

大石山区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有壮、瑶、苗、侗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占全区民族县总数的75%。这里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以红土地文化、红水河文化、布洛陀文化、铜鼓文化、嘹歌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元素,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是老百姓颐养天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就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营造了文化氛围。

二、广西大石山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实施脱贫攻坚存在的瓶颈问题

广西大石山区虽然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大健康产业的顺利发展,影响了大石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一)对大健康产业扶贫攻坚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以健康、养老、养生、休闲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国内很多省市开始提出推动大健康产业成为新兴的主导产业。广西大石山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与贵州省基本相同,早在2014年,贵州省就把大健康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并取得很大成效。而广西一直没把大健康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见效快,税收多,目前能保证财政稳定增长的项目上;在发展大健康产业中很多工作没有抓细、抓活,很多好的东西,只停留在资料里,停留在论文里,群众不知道,游客不了解,没有起到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大健康产业资源优势有待充分整合

广西大石山区生态休闲养老长寿各种资源丰富,但目前养生保健、特色医疗、文化旅游等不同种类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相关产品融合程度不高,导致大部分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未能带动当地群众很好地脱贫致富。一方面,特色养老长寿旅游产品区域分散,存在“多、杂、散”的问题,而生态养老养生产品未形成统一的整体品牌;另一方面,区域内养生产品种类、数量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大健康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品牌拉动

广西大石山区大健康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高低有致、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大,总体实力不强,产业规模、效益与资源优势不匹配,市场效应不高,“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健康产业对广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高,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业结构需要优化。从产业分布看,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加工企业,缺乏精深加工型、高附加值型、高科技含量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从产品种类看,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初级加工产品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从行业结构看,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养生农林业、养生医疗保健业具有传统优势,而养老养生文化业、养生房产业、养生教育培训业等相对薄弱。

(四)医药产业优势发挥不够

中医药、壮瑶医药资源是发展广西大健康产业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统医药上具有独特优势,在医药历史上源远流长,在技术操作应用上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而在广西大健康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却出现了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服务领域缩小,较兄弟省份发展滞后,优势特色淡化等困难和问题,影响甚至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西大石山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实施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广西大石山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并存,那么,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提高对大健康产业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做好科学定位,科学规划

广西要提高大健康产业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石山区经济走出困境、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是做好科学定位。大健康产业是复合型产业,涉及面广,我们应根据大石山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自然景色优美、环境绿色生态、民风民俗淳朴的资源特点,把广西大石山区的大健康产业扶贫定位放在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上。二是科学规划谋好布局。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任何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事业的发展才有保障。巴马县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规划滞后,给环境带来很重的包袱,给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应吸取这一教训,建议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组织民政、老龄、商务、工信、卫生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该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和政策措施[3]。

(二)以大石山区资源优势作为大健康产业扶贫的切入点,打造产业集群,让群众享受更多资源红利

发展或者引进大健康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地资源优势,才不会水土不服,才能依托本地的优势做大做强,因此笔者认为应依托大石山区生态优势、长寿品牌和中草药特色资源等着力打造以下几个大健康产业项目:

1.打造世界长寿之乡养生养老福寿带,大力发展以特色生态为支撑的养生产业。依托“长寿之乡”资源优势,以巴马县为核心,提升天峨、乐业、凤山、凌云、东兰、马山、大化、上林等县的长寿品牌,打造世界之乡养生养老福寿带。一是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医养结合、服务高端的国际化度假养老中心和健康养老基地。加快推进巴马国际养生养老服务中心、东兰月亮河长寿村全国异地养生养老基地等健康养生养老项目建设。完善疗养保健、康复护理等养生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努力提高长寿之乡的平均寿命水平,以及百岁老人的百分比,把荣誉招牌变成金字招牌。研究长寿老人的饮食起居情况,探索长寿之乡长寿的各种因素,开发养生、长寿等保健食品。三是挖掘、宣传外地人移居过来后健康状况改善的真实例子。让长寿之乡的风景更迷人,环境更引人,食物更诱人,让人们真切的感觉到,来到长寿之乡,他们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健康,收获了长寿。这样,健康产业的市场自然会形成,健康产业的商机自然会出现,健康产业自然会健康蓬勃的发展。

2.打造大石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大力发展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依托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三江县为核心,以资源、龙胜、融水、融安、罗城、环江等县为重点,打造大石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发挥独特的景观、温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资源丹霞地貌、龙胜龙脊梯田、三江程阳风雨桥、融水雨卜苗寨、融安红茶沟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景区。以“风韵苗侗、养心慧地”为宣传主题,以“弘扬原生民族文化,做特色旅游产业”为旅游发展方针,突出“原生”“苗侗”特色,打好原生态旅游扶贫攻坚战。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发展高山生态无公害果蔬、茶叶、油茶等绿色有机食物。

3.打造大石山区中草药种植带,稳步推进以民族医药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依托丰富的农林资源优势,以右江区为中心,以田林、隆林、西林、乐业、凌云、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为重点,打造大石山区中草药种植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措施,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基地建设思路,采取财政扶贫、科技扶贫、科技成果转化等扶持政策,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

4.打造大石山区骆越文化休闲观光带,发展以特色有机绿色农业为支撑的食品产业。依托古老的骆越文化优势,以宁明、大新、靖西、那坡、龙州等县为重点,辐射德保、天等等县,打造大石山区骆越文化休闲观光带。发挥稻作文化(“那”文化)、花山岩画、嘹歌文化、天琴文化等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宁明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大新名仕田园风光、靖西骆越长寿之乡、那坡黑衣壮风情园、龙州天琴之乡等著名景点、景区,以“寻访骆越文化、体验壮乡风情”为宣传主题,突出“神秘”“生态”特色,大力发展骆越文化休闲旅游。积极发展精品水果、商品蔬菜和绿色健康等有机绿色产业,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现代有机绿色农业经营模式,使特色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为该地区促农增收潜力好的新兴产业。

(三)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要努力做到“三统一”

“三统一”即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高端与中低端开发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

1.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以“全面控制,永久保护”为指导思想,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防止掠夺性开发。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为产业方向,重在保护大石山区自然生态资源,恢復和保护原生态文化特征,引导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打造一个集“养生度假、有机农业、高端净水”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样板。以自治区开展“十百千”项目为载体,在大石山区继续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分,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生态公益林、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为重点,建设林下垂钓、林下露营、特色种养、生态休闲等各种森林旅游项目,大力开展森林等林业自然资源旅游”[4],增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含金量。

2.坚持高端产业与中低端产业开发相统一。打造大健康品牌,也不必都是“高大上”的产业,目前“小排档式”“农家乐”等小型的大健康产业可能更适合大众消费。在创办一些有档次、上规模产业的基础上,可发展一些投资规模小,村民容易发家致富、见效快的中低端项目,例如天然山泉泳池吧、农家氧气吧等。

3.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统一。大健康产业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群众需求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广西大石山区包括35个县(区),会不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35个县(市区)的区位、资源大致相同,同质竞争历来就有。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只有共举长寿养生品牌,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才能做强做大,实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在这方面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政府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等让市场更加规范化运营。另一方面,市场是棵常青树,只有以市场为主导,健康产业才能持久发展。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要采取多种灵活的融资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及建设。

(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要努力做到“四融合”

“四融合”即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生态乡村相融合。

1.与工业相融合。大石山区作为欠发达地区,没有工业经济支撑是不行的,工业可以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大收入。大健康产业与工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结合本地资源和品牌,发展长寿食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天然矿泉水产业等为生产核心的长寿健康产业,推动绿色工业、低碳工业、养生工业的发展。

2.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健康产业虽然不能完全定性为第三产业,但服务性无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2015年广西提出要打造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15个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中大石山区就有巴马国际长寿养生养老服务集聚区、凤山生态健康养生服务基地、中国(崇左)乐养城等3个列入。要大力抓好这些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精准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3.与旅游业相融合。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实施,人们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生态休闲养生娱乐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闪光点,与之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群众收入的强大动力。

4.与生态乡村相融合。持续深入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生态乡村三项措施,重点加强生态公益林及水源保护,农村农业污染源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增强生态功能,切实提高乡村健康坏境指数,同时要大力扶持“绿色”种植和养殖业。

(五)出台政策,引导投资融资

在金融支持上,鼓励区内外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健康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大健康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创新大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在财政支持上,将大健康产业纳入自治区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大健康产业组织,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发挥价格在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旅游业同价政策。对大健康产业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大健康产业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

(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1.要掌握宣传主动权,打好舆论主动仗,增强网络主导力。在“天下风景,美在广西”“遍行天下,心仪广西”等旅游推介宣传口号的基础上,树立“生态广西大石山区—养生天堂”新品牌。

2.在已有的“广西—东盟亚健康与健康养生文化论坛”“广西保健养生论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论坛”等基础上,整合资源打造“中国(广西)—东盟国际养生长寿健康论坛”。论坛可参照“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方式,每年由一个“长寿之乡”举办,进而扩大广西大石山区12个长寿之乡的品牌影响力。

3.进一步强化科学养生保健的正面宣传工作,尽快打破“巴马自然治癌疗法”等神话,避免更多癌症患者无序盲目涌入,避免巴马等“养生天堂”变成“养病之地”[3]。

参考文献:

[1]刘永福.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N].人民日报,2016-01-11(7).

[2]蒋秋,蒋予昕.加大支持广西旅游扶贫力度[N].广西日报,2015-03-13(1).

[3]民建区委.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DB/OL].http://www.gxzx.gov.cn/271/ 2015_1_24/271_84466_1422090472448.html.

[4]周骁骏.广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N].经济日报.2017-03-08(14).

作者:黄倩华

第4篇: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例文

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范文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和中央、省、市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及县委相关安排部署,立足当前做好全镇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精准帮扶、扶持到户、资助到生、促进公平”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把提高贫困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作为我校教育扶贫工作未来几年的核心任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全镇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 20XX 年起,实现全镇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镇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确保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主要劳动力都能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到 20XX 年底,实现全镇小学教育发展总体均衡和学校办学条件有提高,努力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8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小学寄宿生达 30%以上。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持续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有效增强,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更加高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到 2020 年,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老师队伍更加稳定,实现教育均衡,使教育对精准脱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教育扶贫的战略目标。

三、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针对制约贫困村和薄弱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关键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争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镇域内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以生为本,精准帮扶。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脱贫”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需求实际,按照贫有所需,学有保障的理念,全面覆盖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实际需求,让贫困家庭子女真正成为教育扶扶扶贫的受益者。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提高学学校教学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既要考虑当前,更加注重未来,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4、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加强贫困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扶贫工作、贫困家庭的帮扶,与乡镇发展、扶贫攻坚、布局调整等工作相结合,制

定明确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细化落实举措,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分步实施。

四、主要措施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实现全镇有 1 所公办幼儿园;改建幼儿教学班,鼓励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在园幼儿规模,确保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85%以上的目标。

二是推动寨坝小学迁建工程,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确保搬得出、入学好。

三是积极争取助学金,扩大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我镇教育扶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关注特殊群,规划“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是认真开展好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把帮促工作与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扶贫攻坚。

( 二) 加强资助管理,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学生能读上书 从 20XX 年起,实现全镇小学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镇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一是做好学前教育阶段保育教育

费和生活费资助项目。保育教育费资助标准为每月每月资助 40 元。生活费资以“减半收取”方式进行资助。即在幼儿园、学前班就读的资助对象每生每月交费 92 元(收费标准为 185 元)。

( 三) 提高教育质量,夯实脱贫基础,阻断贫困代际传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一是狠抓“保学控辍”。认真落实保学控辍“双线考核”和“七长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小学辍学率控制在 0.2%以内。二是大力促进促进教育均衡。以 2016 年省对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完成硬件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科学调配教师,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是着力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教育考核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质量研究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教育督导机制等,推行教学质量监测,每学期对小学四至六年级进行教学质量监测测评,并充分利用好测评结果,促进质量提升。四是落实帮扶措施。开展条件较好的学校挂帮薄弱学校工作,实行教师进交流,资源共享,以强带弱,以优促劣,实现全镇小学教育质量和人口素质整体提高。

( 四) 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精准滴灌,助推贫困家庭脱贫 各学校营养改善计划食堂其它需要使用的食材,在确保安全优质等价的前提下,优先向贫困家庭订购,有效拓展贫困农民农产品销售渠道。

学校保安、宿管、食堂从业人员等各类临聘人员在新增岗位时,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条件均满足的前提下,优先面向精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聘用,以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学校工程建设等所需劳动力,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精准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

(五)开展党建帮扶,提升帮扶实效。

一是按照镇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好入户帮扶工作。中心校班子成员、学校负责人帮扶二至三户贫困户、教师帮扶一至二户贫困户,并确保脱贫。

二是中心校党支部要结对帮扶 1-2 所镇属薄弱小学,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镇边远学校工作,帮助薄弱学校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解决思想扶贫脱穷志的问题。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等的宣传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五、组织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办公室,统筹镇属小学精准脱贫工作,为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专门督查组,对镇属小学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严格的督促检查,落实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头上有指标,使精准脱贫工作成为全县教职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

三是严格问责。制定中心校精准脱贫工作问责办法,对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明显的学校和个人,严格实行问责,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倒逼工作到位、倒逼成效落实。

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二 为贯彻落实省委 XX 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市级领导同志及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由市级领导同志及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全市 70个省级贫困村,全部纳入市级领导同志及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范围,市教体局、区教育局正在开展贫困村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情况调查,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调查范围及对象 (一)调查范围:全市 70 个省级贫困村仁和区共有 10 个:务本乡大火山村、布德镇老村子村、平地镇波西村、平地镇辣子哨村、同德镇双河村、啊喇乡啊喇村、大龙潭乡大龙潭村、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大田镇乌喇么村、中坝乡大纸房村。

(二)调查对象:贫困村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情况。

二、工作要求 ( 一) 高度重视:

摸清扶贫对象基本情况,准确掌握贫困村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现状,对市级领导同志及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由校长负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村社的支持,安排专人做好摸底工作,确保相关信息真实、数据准确,并按市教体局下发的表格及时统计上报。

( 二) 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1.学校要切实做好辍学及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情况核查工作。学校要对辍学及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摸清接受教育的情况,辍学时所在教育阶段,辍学原因,班主任、学校报告和动员复学所做工作,乡镇政府、村委会工作情况,现状如何,有无补救措施等,摸清情况后及时上报区教育局教育股。

2.学校要建立辍学学生报告制度。学校每学期初应将学生辍学情况向区教育局和当地乡镇政府书面报告,由乡镇政府责令其入学。在上学期间,学生无正当理由一周内不到校,学校应及时向当地乡镇政府报告,并配合乡镇政府、村委会共同做好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工作,对经多次说服教育仍不返校的学生,由乡镇政府向辍学学生家长发出《敦促入学通知书》,要求辍学学生限期返校。

3.学校要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控辍责任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辅导,通过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对子等形式,帮助其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解决厌学情绪。对已辍学或有辍学意向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措施,耐心说服学生家长,动员学生复学。对动员辍学学生返校的对象、做动员工作的人员、时间和效果等造册登记,相关证明材料齐全,有案可查,严禁弄虚作假。

学校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市、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及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安排部署,立足当前做好全乡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精准帮扶、扶持到户、资助到生、促进公平”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作为我校教育扶贫工作未来几年的核心任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全乡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 20XX 年起,实现全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乡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到20XX年底,实现全校教育发展总体均衡和学校办学条件有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持续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有效增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更加高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全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到 2020 年,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老师队伍更加稳定,实现教育均衡,使教育对精准脱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教育扶贫的战略目标。

教育脱贫攻坚对象。大石湾村 45 户,青龙堡村 41 户,灶王村 42户,火石堡村 25 户,金子村 30 户,双凤村 30 户,三皇村 22 户,中和村 93 户,文风亭村 35 户,合计 363 户。

三、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针对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关键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争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以生为本,精准帮扶。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脱贫”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需求实际,按照贫有所需,学有保障的理念,全面覆盖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实际需求,让贫困家庭子女真正成为教育扶扶扶贫的受益者。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提高学学校教学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既要考虑当前,更加注重未来,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4、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加强贫困家庭的帮扶,与乡镇发展、扶贫攻坚、布局调整等工作相结合,制定明确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细化落实举措,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分步实施。

四、主要措施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改建幼儿教学班,加强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在园幼儿规模,确保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0%以上的目标。

二是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确保学生住得好、学得好。

三是积极争取助学金,扩大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我校教育扶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关注特殊群,规划“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是认真开展好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把帮促工作与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扶贫攻坚。

( 二) 加强资助管理,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学生能读 上书

从 20XX 年起,实现全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校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 三) 提高教育质量,夯实脱贫基础,阻断贫困代际传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一是狠抓“保学控辍”。认真落实保学控辍“双线考核”和“七长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小学入学率控制在 100%。二是大力促进促进教育均衡。以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完成硬件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科学调配教师,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是着力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教育考核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质量研究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教育督导机制等,推行教学质量监测,并充分利用好测评结果,促进质量提升。四是落实帮扶措施。

( 四) 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精准滴灌,助推贫困家庭脱贫 学校保安、宿管、食堂从业人员等各类临聘人员在新增岗位时,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条件均满足的前提下,优先面向精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聘用,以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学校工程建设等所需劳动力,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精准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

( 五) 开展党建帮扶,提升帮扶实效

一是按照乡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好帮扶工作。学校班子成员、学校负责人帮扶二至三户贫困户学生、教师帮扶一至二户贫困户学生。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解决思想扶贫脱穷志的问题。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等的宣传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五、组织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教育脱贫攻坚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颜德兵组长,后勤主任汪坤任副组长,胥明、瞿发兰、张俊明、谢常福、罗先富任成员,统筹全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专门督查组,对全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严格的督促检查,落实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头上有指标,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

三是严格问责。学校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实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工作绩效考核。

第5篇:临河学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实施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市、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及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安排部署,立足当前做好全乡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精准帮扶、扶持到户、资助到生、促进公平”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作为我校教育扶贫工作未来几年的核心任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全乡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2018年起,实现全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乡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到2019年底,实现全校教育发展总体均衡和学校办学条件有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持续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有效增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更加高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全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到2020年,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老师队伍更加稳定,实现教育均衡,使教育对精准脱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教育扶贫的战略目标。

三、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针对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关键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争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以生为本,精准帮扶。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脱贫”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需求实际,按照贫有所需,学有保障的理念,全面覆盖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实际需求,让贫困家庭子女真正成为教育扶扶扶贫的受益者。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提高学学校教学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既要考虑当前,更加注重未来,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4、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加强贫困家庭的帮扶,与乡镇发展、扶贫攻坚、布局调整等工作相结合,制定明确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细化落实举措,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分步实施。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改建幼儿教学班,加强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在园幼儿规模,确保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二是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确保学生住得好、学得好。 三是积极争取助学金,扩大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我校教育扶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关注特殊群,规划“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是认真开展好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把帮促工作与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扶贫攻坚。

(二)加强资助管理,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学生能读上书

从2018年起,实现全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立全校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幼儿、适龄儿童的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解决思想扶贫脱穷志的问题。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等的宣传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五、组织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教育脱贫攻坚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班主任为成员,统筹全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专门督查组,对全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严格的督促检查,落实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头上有指标,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

三是严格问责。学校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实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工作绩效考核。同时,学校教育脱贫攻坚活动办公室将不定期抽查各组开展工作的情况,并进行通报。学校加强效能问责,对工作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浚县善堂镇临河学校

2017年12月

第6篇:学校开展脱贫攻坚情况汇报

XXX镇学区办开展脱贫攻坚情况汇报

一、我镇教育基本情况

我镇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在校学生1666人,有58个教学班;学前教育阶段现有在校学生990人,24个教学班。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108人。

二、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1、学区办在扶贫攻坚政策精准落实方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思想统领脱贫攻坚工作。学区成立有教育扶贫资助工作小组,由学区主任担任组长,加强领导,由镇教育工会主席XXX同志具体负责全镇教育扶贫工作事宜,各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小组制定了《XXX镇教育扶贫资助工作实施方案》,力求教育扶贫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账可查,精准,有效。

2、学区办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办公例会时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提高自身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

3、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学区办不存在搞变通,口是心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一切扶贫资助活动都以上级文件精神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

4、学区办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加强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认真核实每一名建档立卡学生、贫困学生和寄宿生,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力求做到扶贫工作精细准确,成效显著。

5、学区办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每一次教育资助活动的详细信息(被资助学生姓名、学校、学段、班级、资助金额、银行卡号等)都记录在案,做到有据可查,真实准确。

6、对于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学区办指定专人负责(姬生利同志),资助资金直接打到贫困学生家长账户。每次资助资金落实后,学区办都要对中小学幼儿园被资助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走访或是入户核实,确保扶贫资金准确、及时到账。

7、在教育扶贫资金申请、分配、拨付及管理过程中,学区办一直坚持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不存在侵占、虚报、挪用等问题。

8、学区办的每一次教育扶贫活动都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要求,扶贫工作具体、详细。不存在盲目决策、弄虚作假等问题。

9、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学区办坚持“授人以渔”的扶贫原则,注重帮扶工作的长期性、时效性。既注重对贫困生的学业帮扶,又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坚持控辍保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他们设计、规划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目标。

10、“雨露计划”项目帮扶对象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如全日制普通大专、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等。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三、学区办2017年以来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

近年来,学区办严格执行上级扶贫救助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扶贫救助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贫困学生预留帐户。2017年,建档立卡资助及其他救助活动共计333人,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332650元;2018年,建档立卡资助及其他救助活动共计389人,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3774500元。具体资助明细如下:

救助人数

救助金额(元)

合计

备注

2017

2017年3月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情况明细表

8

1000

8000

2017

2017年市妇联救助贫困儿童台账

10

500

5000

2017

2017年秋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受助儿童汇总表

114

分档

68400

2017

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受助学生汇总表

201

1250

251250

2017

333

332650

2018

201801爱心一日捐救助学生花名册

9

1000

9000

2018

201806建档立卡学生补助情况明细表

55

1000

55000

2018

2018渤海银行资助名单

4

5000

20000

2018

2018部分高中初中中职建档立卡学生补助名单

5

500*2=1000

1000*3=3000

4000

2018

201812学前教育段建档立卡学生补助名单

14

500*13=6500

1000*1=1000

7500

2018

2018秋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受助儿童汇总表

147

分档

88200

2018

2018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受助学生汇总表

155

1250

193750

2018

389

377450

四、扶贫协作情况

在帮扶工作中,本人也承担了5户帮扶任务。对于建档立卡贫苦户的帮扶工作,首先我做到了勤入户,找他们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的给予帮助解决,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以此拉近与帮扶户之间的距离;其次,经常给他们普及国家的扶贫政策、切实履行帮扶措施,政府代缴居民医疗保险、特惠保险,低保户享受低保金等,让他们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之心。

第7篇: 学校脱贫攻坚“爱心培训班”工作计划

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紧密结合我市教育扶贫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开展防辍保学工作。采取“扶贫助学”、“送教上门”“爱心培训班”等教育脱贫攻坚活动。努力做善事、实事、好事,集小善为大爱,不断提升实验小学扶贫工作水平,坚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九龙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这些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教育学生思想为主。让学生重视生活及人生的意义。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培训时间为:7月10日到8月31日

培训内容: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总之,我校在上级领导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做好“爱心培训班”的工作,为九龙教育事业再做贡献。

第8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宣传惠农政策,确保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圆满完成我乡2014年度脱贫攻坚任务,经研究,制订《城头乡2014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一、方案主题:

以“惠农政策进村入户,党的关怀温暖人心”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落实,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和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方案目标:

通过脱贫攻坚实施计划,实现惠农政策的入户知晓率达到100%,惠农政策落实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全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到50%以上,贫困村脱贫率达到100%。

三、方案措施:

1、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和培训

乡编制惠农政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向农民宣传惠农政策,利用培训班向农民培训致富知识、脱贫方案,向全乡1032户低收入农户赠送《城头乡惠农政策选编》,并安排有关人员进村入户宣讲,乡村广播定时播放惠农政策,使惠农政策家喻户晓,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2、对贫困村实施帮扶

我乡姚台、戚台、徐莫三个村被列入特困村和贫困村。姚台村作为特困村由县农商行实施帮扶。戚台、徐莫两村为贫困村,由乡政府进行帮扶。我乡将对戚台、徐莫两村给予每村五万元的帮扶资金,并将对帮扶项目进行审定,以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来增加集体收入,年终力争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3、对全乡低收入农户的帮扶

2014年度全乡低收入户为1032户,贫困人口3129人,按照市县要求,2014年底,50%的低收入户要能够脱贫。围绕此项工作,县乡抽调400余人进行一对一帮扶,每位帮扶人员结对帮扶四户,为贫困户制订脱贫计划,提供致富信息,宣讲惠农政策,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组织保证

为了使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很好地落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乡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陈晓婷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裴玉龙任副组长,乡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认真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对脱贫攻坚方案的制订以及落实将严格的把关,有序推进。

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对本乡帮扶人员,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不能胜任本项工作的,中途给予调整,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年终评优评选予以一票否决。对脱贫帮扶工作不力的单位和部门责任人,党委政府将采取组织措施,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9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

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精准扶贫部署要求,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扶贫开发与林业事业发展相互促进,全面开展“林业产业扶贫”、“林业生态扶贫”、“林业科技扶贫”等活动,举全局之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为建设高效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2018年林业局将以**个贫困村为重点,深入发展林业特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继续推进贫困村的村庄绿化,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强化林业科技支撑,改善贫困村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确保按时完成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任务。

三、重点工作

(一) 积极开展林业产业扶贫

1、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2018年,力争全县发展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林资源相对集中的乡镇办发展****、改接新品种**等各类特色经济林500亩,并对过去两年种植的特色经济林予以巩固提高其产量。

2、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扶贫。依托万亩林场、万亩梨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林苗、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市场急需的经济林苗木品种,丰富提升产业层次。在重点贫困村扶持建立林下经济园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贫困农民参与苗木繁育、到苗木企业就业等,使更多贫困人口依靠苗木产业脱贫。

3、积极开展森林、湿地旅游扶贫。以鸭梨采摘为重点,依托梨园、万亩生态林场、白杨河湿地公园做文章,建设森林人家和湿地人家,通过劳务务工、农副产品、农家餐馆、农家旅舍、乡村导游等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促进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不砍树,能致富。

(二) 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扶贫

1、优先为贫困人口安排护林员岗位。《**省实施(森林防火条例) 办法》规定,每500亩应配一名护林员,建立护林员队伍。结合我县森林保护重点范围和实际需求、重点林区贫困乡镇和贫困村数量,计划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遴选具

有一定劳动能力且符合护林员岗位需求的优先予以安排护林员岗位。

2、积极完成贫困村的绿化任务。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搞好农村“四旁”植树和围村林建设,充分利用“四旁”和其它空闲隙地,见缝插绿,优先安排贫困村绿化。贫困村村庄绿化标准是:进村道路每侧不低于1行树,村内主要街道的两侧、80%的农户庭院实现全面绿化;有条件的贫困村利用村庄周围的闲散地或荒地植树造林,形成围绕村庄的片林或林带;村庄新植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3、支持贫困地区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荒地、荒滩,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发展林业休闲旅游产业,加强万亩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生态景区的舒适性和惠农性。

(三) 积极开展林业技术扶贫

1、强化林果技术支持。在本年度内,力争每个贫困村培训有1名技术明白人,每乡配有1名技术专家。

建立一支5人组成的林果技术服务队,加大对贫困地区林农的技术培训,促进密植丰产、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鲜果贮藏保鲜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加强富民社会化服务。2018年继续加大林业扶贫宣传力度,扩大贫困乡镇办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使其服务于更多的贫困人口 。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同志们在充分认识林业富民产业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对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义,林业局将林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来抓,明确工作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领导小组加强对林业产业的检查指导,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各阶段发展情况,组织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指导,对产业培育目标、工作措施、项目实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进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考核,促进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把发展林业产业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深入开展调研。各乡镇办要根据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实际情况,重点瞄准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 通过进村入户调查,采取群众自愿的原则,对有意发展林业产业的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贫困户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三)加大扶持,完善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民间与农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投资总量。要研究制定苗木补贴、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等扶持政策,加大

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降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要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统筹安排,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民间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行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贷款,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加大对贫困户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科技支撑,确保成效。一是积极推广现代林业科技,建立林业产业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全面推广标准化科学技术。二是搞好技术培训,采取多种方式为贫困户广泛开展林业种养技术培训,组织学习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深入村户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种苗、栽培和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加大林业产业生产过程的技术示范引导和产品质量跟踪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开发的标准化水平。

(五)培育龙头,延伸链条。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在自愿基础上,大力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建立各种林业专业协会,

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经济,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县林业局 2018年1月19日

上一篇:与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下一篇:六年级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