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讲故事活动方案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讲故事活动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小学生讲故事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方案研究

【摘 要】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方案研究,主要从巧妙设计问题,加深对数学故事的挖掘,创建故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数学故事,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故事;方案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数学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故事具有风趣幽默性和活泼跳跃性,两者之间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一、巧妙设计问题,加深对数学故事的挖掘,创建故事情境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时候,老师需要具有挖掘数学故事的能力。挖掘数学故事的能力主要是指老师运用数学知识,创设有关的数学故事,并且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活动。老师可以把数学教材中的问题编成数学故事,利用小动物等生物作为数学故事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虚拟的世界,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老师在讲解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可以结合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编一个关于“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猴妈妈把三个一样大的桃子分给小猴子们吃,猴媽妈把一块桃子平均分成四份,给了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吵着要两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个桃子平均分成八份,给了二猴子两份。三猴子看见了,吵着要三份。猴妈妈听了,把第三个桃子平均分成十二份,给了三猴子3份。通过这个故事,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老师可以抓准时机提问,觉得哪只猴子分的最多,猴妈妈这样分桃子公平么,猴妈妈是用什么方式来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指引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中找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运用数学故事,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道题目,林林家第二季度的水表,四月份是242,五月份是249,六月份是261,提问,5月份和6月份林林家用了多少吨水。在这道题中,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水表数是积累形成的,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结合题意,给学生编一个数学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会在特定的时间内下黄金雨,有一个流浪汉听说以后,匆忙的拿着杯子去接雨,第一天流浪汉接到了20ml的黄金雨,第二天继续用这个杯子一共接到了35ml的黄金雨,流浪汉说:今天我接到了35ml黄金雨。老师这个时候可以提问学生流浪汉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数学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35ml的黄金雨是流浪汉两天一共接到的,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学生可以快速地了解水表上的数是积累形成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数学故事,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数学学习的效果也会不佳。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其中有大部分原因都是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因此,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运用数学故事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故事教学属于一种真实性的任务教学模式,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老师在讲解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时候,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高斯的故事》,高斯在10岁的时候,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学生们在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相加的时候,高斯已经算好了。老师感到非常吃惊,问高斯如何计算出来的。高斯解释1+100=101,2+99=101,

3+98=101以此类推,一共有50组,101×50=5050。通过这个故事,老师可以教会学生要多动脑筋,会发现很多规律。在课堂上运用数学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故事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和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因此,老师需要巧妙设计问题,加深对数学故事的挖掘,创建故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数学故事,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春国.有故事,更入味——小学数学课堂“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9):48.

[2]唐录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应用之我见[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8):89.

作者:周春国

第2篇:基于数字故事的学生认识活动研究

摘要:数字故事作为一种知识表达和传递方式,是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产物,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该研究探讨了数字故事制作者(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搭建数字故事研究框架,构建数字故事编码分析表,对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进行编码分析,探究数字故事中所反映的学生认知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在数字故事作品中,学生的语言较为成熟和稳定;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字故事的制作水平发挥不稳定,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空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具备制作数字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故事;认知活动;故事测评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挑战。在众多教学革新尝试中,数字故事以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了教育界新型教与学方式的一种尝试。

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故事的研究都只停留在以教师视角为主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阶段,而对数字故事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与学生发展状况相匹配等等无暇顾及。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分析数字故事,探究数字故事中所反映的学生认知活动特点和状况,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促进数字故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认知以及认知活动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是脑的高级功能,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注意、动作、思维、推理、语言,以及意识等。这些心理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从基本的感知、注意、学习到相对高级的记忆、语言、推理与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构成结构层次分明的心理系统,系统内各层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二)数字故事

20世纪80年代,Joe Lambert和Dana Atchley作为非营利组织一一数字故事中心(Center for DigitalStorytelling,即CDS)的创始人发起了数字故事运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格·阿奇利(Dana Winslow Atchley)用电脑把自己过去的照片配上讲述制作成小电影在公共场合播放,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兴趣。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故事中心和协会相继出现。2002年,由美国在内的8个国家组成数字故事协会(Digital Storytelling Association),数字故事协会将数字故事定义为古代叙事艺术的现代表现。

Meadows把数字故事看作是故事的社会化实践,仅用低成本的数码相机,非线性创作工具和计算机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故事。其资源结合各种多媒体媒介,包括计算机图形、计算机生成的文本、音频录制、视频剪辑和音乐等,可以存储在电脑上或上传到一个网站或DVD刻录。它融合了声音和视觉两大元素,使学生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取故事内容,并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体会。

在本研究中,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命题和设计,利用手机、iPad、相机等数码工具,整合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源,有选择地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如Moviemaker等)、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动画软件(如Flash等)进行制作,呈现故事的过程。数字故事由学生选择主题,撰写脚本,完成有趣的制作,让学生成为创造性的“说书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现自我的舞台。

(三)数字故事中的认知活动

人类很多活动都可以看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过程。比如,看书、写字、听音乐、做运动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认知的发生,但伴随着心理和脑的运作,这些认知活动在真真切切地进行着。

数字故事的设计、制作等等也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关于数字故事的设计、制作过程,Robin's用四步法(包括定义、收集和决定;选择、导入和创建;决定、书写、记录和定稿;演示、评估、创建和整合数字化的故事)以帮助创建、审查和评估数字故事。根据文献中四步法的具体内容,本文将此四步法凝练为确定主题、选择资源、设计组织、制作演示四个部分,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认知活动如图1所示。

为数字故事选择一个主题的时候,学生会根据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记忆)进行挑选,最终决定(决策)制作某个主题的数字故事,这一思考的过程也是发动联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过程。

数字故事的选择资源涉及搜索图像资源,包括:图片、图纸、照片、地图、图表等,找到音频资源,如音乐、演讲和访谈等,查找网络或图书馆的信息内容等,这些活动体现了数字故事制作者(本研究指的是学生)的注意功能,那些被选择的材料(视频、图片、音频等)在学生头脑中便会形成短暂的印象,在选择资源时,需要调动以往的记忆和知识经验,以对资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可以如何搭配使用等等形成清晰的认识。资源是制作数字故事的基础,比较分析各类资源是否适合,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这些心理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判断推理的过程离不开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都属于思维活动。

数字故事的组织设计涉及数字故事语言的表达、字幕的添加、场景的轉换、人物角色的设计、音频和图片的位置等等,即对所选择的资源如何排列使用进行计划。在考虑各类资源的组合搭配时,调动对资源事先的了解属于记忆的内容,还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资源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按照数字故事内容需求和逻辑合理调配。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演示过程中,学生基于自身的故事库、记忆和知识经验,学习和使用视频拍摄和剪辑工具,进行组合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一系列操作,学生思维活跃的过程体现在数字故事情节和内容当中并以数字媒体(视频)的形式传达出去。

因此,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也是制作者(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数字故事作品(例如,视频等)是认知活动的成果,我们可以从数字故事作品中了解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加拿大艾伯塔(Alberta)大学著名发展障碍研究中心(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entre)主任,教育心理学教授、认知心理学专家Jagannath P Das.曾在1980年做过一个主题统觉测验,要求被试写出一页纸长度的故事,并编写了评价故事的量表,由2-3位评审对被试写出的故事做评价。在该量表当中,Jagannath P Das.测评故事的维度为:表达、组织、构词、技术性细节、独创性五个方面,以此考察被试的言语表达、计划、记忆和思维能力等,如图2所示。

数字故事作为故事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样具有故事的五个基本维度,并且在表达、组织等方面呈现出可视化故事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角度来说,由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的表达和构词对应认知活动中的语言,组织与独创性是思维活动的表现,技术性细节体现学生制作视频的技术水平,属于动作或行为的范畴。

1.语言

早期对儿童语言的研究是通过跟踪观察记录实现的。近年来的研究多为结合研究需要设计多种类型的实验进行语言相关的测试。近年对语言发展的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语义,即文本或言语的意思;语法,即词句的构造规则等等。

结合以往研究对语言的研究取向,在本研究中,学生的语言内容表现为故事当中文字的表达,词语句子的构成规则(构词)等等,在数字故事中表现为视频中的言语和用词搭配等等。

2.思维

思维是大自然动态系统中物质和信息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现成的和隐藏的规律在大脑中的“反映”。即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思维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完整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五个部分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即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过程。

数字故事的组织和创作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创作数字故事中,首先会按照确定的主题,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分析、综合,对需要的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资源组织起来构成数字故事。分析涉及到对数字故事内容,对数字故事资源,如文本、图片、视频片段的分析,也涉及到对视频场景转换、音频如何搭配的分析等等;综合涉及对资源的整理与完善;对比涉及对资源和表达效果的择优选取;而抽象则是在传达数字故事主题的过程中,以间接性的方式演绎出来,揭示故事本质,表达深刻的道理。

在数字故事创作过程中,想象是制作者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使得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思维表现在对故事主题的选取,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行改编和创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设定、服装道具的搭配、场景的变换等等对故事情节进行生动演绎。

因此,本研究认为,通过对数字故事的组织和独创性内容的分析,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动作

认知心理学不仅仅强调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而且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制约,主张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行为。

在本研究中,将学生对数字故事视频的制作和处理技术统称为学生的动作(或行为),以反映学生对数字故事的认知活动对动作(或行为)上的影响和表现。

基于故事维度的探讨和所研究问题,从认知活动内容的角度,搭建数字故事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二)数字故事编码分析表

依据数字故事特点,改写了Jagannath P Das.的故事等级量表,即数字故事编码分析表,如表1所示。

与Jagannath P Das.原表格编码方式类似,此编码表格主要考察学生在语言、思维和动作三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评分时每一个维度有相对应等级和分值,一共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最高等级,意味着故事呈现情况最为良好。第三等级为最低等级,相应的故事内容在表达、构词等方面表现较差。第一等级对应分值为1分和2分,第二等级对应得分为3分和4分,第三等级对应得分为5分和6分。得分越低,等级越高,故事表达、组织等越好,反之,得分越高,故事呈现的内容和细节性处理越差。

四、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为北京XX大学附属小学和XXX国际学校XX小学六年级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从选择主题、实际拍摄,到最后剪辑合成,这些数字故事均是由学生自愿、自发设计和制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不受老师和家长的干涉和影响。

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推荐,共收到制作精良的数字故事有30篇。结合研究的需要,首先对这30篇数字故事进行简单摘要,依据每则数字故事所反映的内容,本研究将数字故事按照其情节展开方式分为四大类:小品类、讲授类、观察类和操作类,每一类各选择5篇共20篇数字故事进行具体分析。

小品类为学生自导自演的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幽默风趣的小故事,这些小品故事内容大部分源于生活又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将当今普遍关注的环境問题和社会问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表演出来,拍成视频,透过故事指出不合理现象的弊端,传达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讲授类:由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讲述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实验或者对一件事物的思考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或是通过实验已经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通过镜头,直接表述故事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图片和文字做成PPT,通过PPT展示要讲述的内容。这些问题的灵感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由好奇心引发,比如去公园跑步看到向日葵花思考向日葵花如何向日?看到家里的月季花想了解月季花种子的由来等等。

观察类:主要是对身边花、草、树木等的观察。有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些是自主观察并将其录制成故事视频。这一类故事中,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利用视频记录观察内容和过程,后期几乎没有进行配音、字幕和解释说明。

操作类:学生动手演示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步骤,比如器材的组装、图画的绘制、实验的方法等等。一般情况下,在此类数字故事中,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介绍和解释相应的步骤和方法。

(二)编码过程

对数字故事的编码分析主要依据数字故事的研究框架和改进后的数字故事编码分析表,由包括作者在内的三位评分员对数字故事视频进行编码打分,分值为1~6分,共3个等级。现以故事1《扶不扶》为例进行说明,如表2所示。

《扶不扶》是由六年级吴同学担当编剧和导演,带领小组8位同学一同制作完成的一个时间长度为三分钟的小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街头摔倒后,不同的人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表现:有的人赶紧拿出手机拍照,有人的想扶但怕被敲诈,还有的人不仅不扶老人还劝阻别人不要多管闲事。最后众人合力把老人扶了起来送往医院,故事线索围绕扶不扶老人这一问题顺势展开,有起伏和转折且结构相当完整。故事最后加入同学们对这则故事的感悟,告诉大家遇到此类事情应该如何解决,呼吁大家要保持爱心多做好事。

(三)分析结果

将20篇数字故事的编码结果绘制成雷达图,如下页图4和下页图5所示,在雷达图中,曲线越接近中心,认知编码的等级越高,相应对的语言、思维等认知活动情况越好,曲线弧度越接近于圆,说明在同一故事类别中,学生认知活动表现越一致。

雷达图中故事1一故事5为小品类数字故事,故事6一故事10为讲授类数字故事,故事11一故事15为观察类数字故事,故事16一故事20为操作类数字故事。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同一种曲线在同一类别的故事中走向趋近于平稳,侧面印证了本文对数字故事分类的合理性。

1.语言

结合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距离中心最近的曲线是构词和表达所代表的曲线,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为成熟和稳定。

语言发展的研究曾表明儿童的生理能力由环境驱动,这些生理基础使儿童在大约3岁时便能流利的使用语言。对于处在10-13岁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在故事当中能够完整的表述故事内容,属于学生的基本语言素质,在数字故事中表现为:学生能够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赋予故事当中,虽然没有使用“高级”的词汇,但是用词精准、简单明了,紧密结合故事需要,除了在字幕中出现的极个别拼写错误以外,没有出现过词语搭配和语法上的错误。此外,在图中4和图5中,故事11-故事15所对应的语言曲线向外延展,意味着在观察类数字故事中,语言活动情况不如其他故事类别,说明学生对事先未准备、临时观察拍摄的故事内容,因为不了解、不熟悉,在表达上稍有欠缺,而对事先有计划、有脚本、已经熟悉的内容有着更好的表达。由图中表达和构词编码得分结果及数字故事视频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对镜头、对机器感到陌生或产生排斥,反而能够很自然地进行演讲和表演,学生在视频中的表现甚至比有些成年人还要出色。

2.思维

在思维方面,学生有了明确的主题意识,在故事情节发展上时刻考虑紧扣故事主题,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图4中,学生在讲授类(故事6-故事10)、操作类(故事16-故事20)中的表现较好,说明学生善于将有章可循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并且能够按照所讲述内容的需要为数字故事配上合适的图片、文字和动画。但是对于逻辑顺序不清晰或事先没有接触过的故事内容,如小品类数字故事(故事1-故事5)和观察类数字故事(故事11-故事15),学生在组织故事资源时,由于没有计划和逻辑,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

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整合视频资源,如何排列镜头顺序,如何实现场景与场景的转换,特别是当故事主线不止一条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考虑故事的逻辑性,将视频片段无序的堆砌,影响了数字故事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小品类数字故事《手机手机》中,同时出现了三对人物,对于三组人物如何出场、何时交叉出现等安排不合理,造成了视频内容的混乱。故事发展线索越多、场景转换越多、涉及到的任务越多等等,学生在思维上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就越差。

另外,就数字故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来说,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敏锐、独特的观察力,能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初创或改编故事,能通过表演,借助其他工具,使数字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发现学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生成者,他们不仅要解决别人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还要寻求和创造新的挑战。像《月季花种子从哪里来》《向日葵花如何向日》等等这些都是由学生在日常的观察中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造出来的数字故事主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会想到通过实验或者观察的方式解决,也会求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完一个问题后,还会计划未来,为下一次问题的解决寻找研究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要面对失败,会通过对先前成功经验的意义建构,精心推敲以及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持之以恒,因为成功及理解是自我激发的。

3.动作

在图4和图5中,技术性细节所代表的曲线多次向外延展,说明学生在技术性细节上的表现最不稳定。

处在数字时代的学生,可以说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并不会感到陌生,受环境的熏陶,对这些工具的使用甚至是无师自通。在技术层面,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视频录制、拍摄和剪辑技术,还能在视频中插入图片、添加音效、文字、动画和过渡效果等等,對拍摄技术本身充满兴趣,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

学生在视频拍摄和剪辑中会考虑到技术性细节,但是经常会考虑不周,比如说看到蚂蚁搬食物,在录制的过程中想到将镜头拉近以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但是实际上,在镜头拉近的过程中,视频画面不仅晃动而且模糊不清,严重影响后续观看效果。学生对视频画面的美感意识和尝试已经萌芽,在个别视频的后期编辑中,学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中的模板工具给视频添加一些“花里胡哨”的边框,但是由于对视频质量和“美”的意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认识,这些后期编辑行为使得原本就不清晰的画面变得更加混乱。

五、结论

我们发现,在数字故事作品中,学生的语言较为成熟和稳定;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仍以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为主;数字故事的制作水平发挥不稳定,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空间。

语言活动在数字故事中表现为:将对故事构思的成果以视频配音、字幕、音乐等形式表现出来。数字故事制作的目的是以方便欣赏和理解的视频形式传达知识和道理,因此数字故事的语言一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很少涉及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词汇。除了极个别视频中出现了词语拼写和语法错误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构词中均表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能够结合故事发展的需要灵活选用恰当的句子和词汇,特别是对事先有计划、有脚本、已经熟悉的内容有着更好的表达。

思维活动在数字故事中表现为:视频当中故事内容构思和进展情况,以及视频资源的配合情况。从数字故事内容的构思上来说,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敏锐、独特的观察力,能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初创或改编故事,能通过表演,借助其他工具,使数字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邏辑思维能力,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将有章可循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并且能够按照所讲述内容的需要为数字故事配上合适的图片、文字和动画,准确而有条理地将思维过程呈现在数字故事情节当中。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仍以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为主,对于逻辑顺序不清晰或事先没有接触过的故事内容,学生在组织故事资源时,由于没有计划和逻辑,会略显凌乱。

动作活动在数字故事中表现为:学生对数字故事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处理的技术性细节上。在技术上,学生能使用手机录制简短的视频,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不仅如此还能在视频中插入图片、添加音效、文字、动画和过渡效果等等。但是技术细节处理上比较粗心大意,细节考虑不周,拍摄时经常会出现收音不够、背景音嘈杂、镜头晃动等现象,影响数字故事的观赏和美观。此外,视频后期剪辑中,学生剪辑技术水平不足,剪辑操作不当,经常出现视频剪辑不精确,画面与画面衔接突兀等现象。

通过对数字故事作品的分析,我们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制作数字故事的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段集中在10-12岁,这阶段属于学龄中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言的不断训练中具备了成熟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在数字故事作品中,学生面对镜头讲述和表演小故事,语言大方得体,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独白,能够阐述合乎逻辑的道理。

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主动寻求和创造新的挑战,具备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按照数字故事内容的需要整合故事素材和视频资源,准确而有条理地呈现故事情节。

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开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生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学生在家里也经常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工具登录网络查找信息资源,很多学生信息工具的操作水平超过了大部分成年人,这些都为学生制作数字故事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本研究中,数字故事作品中的技术性细节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本研究也发现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能力,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拍摄简易的故事,也可以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对数字故事进行简单的后期编辑。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只要适当的使用技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学习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技术作为学习支持工具是21世纪教师和学生必备的技能。本研究从认知活动的角度,从表达、构词、组织、独创性和技术性细节,对数字故事创作者(学生),分析数字故事作品中所反映的学生认知活动特点。研究框架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数字故事作品的参考要素,也为评价和改进用于课堂教学等领域的数字故事作品提供一定的启发。研究结论为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更好的完善作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缪蓉 赵婧宏

第3篇: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方案

摘 要:首先介绍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介绍了目前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存在的问题,从苏教版小学教材课堂教学入手,现场进行分析与,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总结了促进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方案,有效组织教学经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学习层次,已然成为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教材

一、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定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经历和感悟数学的基本活动过程,建立数学意识,提升计算能力的首要环节。

2.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机制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地区也相继实施。积累数学基本活动不仅是小学生必要的数学素养,更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引领数学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变革。教师在苏教版小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更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必要性的体现。

二、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思维深度不够

通过现场听教师讲苏教版教材数学课程加减乘除发现,学生只是盲目地学习,跟从“老师教,学生学”,背诵记忆这样的模式,尽管学生学到了如何计算加减乘除,但是学习加减乘除的意义并不知道。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仅仅因为活动而活动,对于活动的本质并无深刻的了解。对此,要求教师要从本质出发,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深度,加强理解活动的思维能力。

2.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认知意识模糊

对于苏教版教材中分数的乘法及图形面积的算法,课堂教学比较得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验依靠传统的承袭模式是不够的。教师要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认知意识,明确了解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的意义,真正有效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三、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1.增进情感交流,提升思维深度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阶段,接触不同的實物就会有不同的思想。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思考不全面,思维能力欠缺仍是存在的。教师要更深层次地开拓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互相沟通交流,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出发,但归于一个知识点,从而积累小学生的思维经验,提升思维深度。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找规律》就要求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找出规律性。

2.激发自主学习性,积累操作经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自主探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欠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情景教学,更应锻炼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进而积累自我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苏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与圆锥》,教材首先给予小学生充分的探讨时间,探讨哪些事物属于圆柱形及圆锥形,进而动手操作如何做成一个圆柱形或圆锥形,联系上册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体积的知识,进而继续探讨如何计算圆柱与圆锥形的体积。通过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的操作经验。

3.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计算能力是学生必会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提供了空间概念,但并非真正的“数学”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对此,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把握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联系起来,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积累小学生的基本实践经验。

如,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分一分》课程,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抓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将同一事物进行归类,并将数量联系起来,进而轻而易举地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是学生进行有力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师要注重积累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基本活动的意识,保证小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捷.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吴晓华,管建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六年级期末测试结果的抽测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05).

编辑 张珍珍

作者:陈利娜

第4篇:小学生讲故事活动方案

城关二小“好故事伴我成长”讲故事比赛

活动方案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深入推进我校学生读书活动,引导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引领人生真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较好的人文知识基础,为课程改善提高有效服务。根据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安排,决定开展本次“好故事伴我成长”讲故事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我校四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围绕“好故事伴我成长”的主题在班内广泛开展活动,通过筛选,每班推荐优秀选手2名参加学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故事内容健康、向上,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童真、童趣,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参赛选手在2——4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表情丰富。

三、比赛时间:2012年12月 30日

四、演讲评分规则:

1、评分方法:比赛采取1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以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

2、评分标准:

(1)演讲内容(4分)要求:健康向上,格调清新明朗,

充满童真、童趣。

(2)语言表达(3分)要求: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表达流畅,语言贴切、生动。

(3)表情仪态(2分)要求:感情充沛,精神饱满,服饰整洁、朴素,仪态端庄、自然大方。

(4)综合印象:1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四、评委:任清洁 贾文忠 任玉莲 杨海燕 李爱萍 贺亮双

房俊峰 李候梅 王翠萍

五、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各年级学生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选手均为三等奖。

第5篇: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涝南联小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特开展了此次讲故事比赛活动。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6.3.11 地点:教学楼前

三、预期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推广普通话,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参加对象和方式: 一至五年级各班选派五人参加比赛

五、比赛要求:

1、故事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主要以中外名著、童话故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为内容,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3、参赛选手服装要朴素、大方、端庄;出场入场有序有礼。

4、参赛选手必须脱稿独立完成,普通话相对较标准,表情丰富。

5、决赛时按 低年级组到高年级组依次轮流进行,选手也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

六、评分标准

(一)、主题内容(3分)

要求主题突出、鲜明,健康向上,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普通话(3分)

1、发音(1分):语音准确1分,较准确0.8分,基本准确0.5分,不准确不得 0.1分。

2、语速(1分):声音洪亮,表达自然流畅。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0.1分。声音听不清扣0.1分。

3、节奏(1分):节奏优美,富有感情1分;节奏鲜明,基本有感情0.8分。

(三)、表达(3分)

1、表达(1分):表达自然得体,动作恰当1分,表达较为自然大方,动作设计合理0.8分,表达基本自然,动作较少0.5分。

2、感情(1分):处理得当1分,处理一般0.5分。

3、感召力(1分):富有创意,引人入胜1分;有创意,有一定感召力0.8分。

(四)、形象(1分)

1、服饰得体,举止自然大方。(0.5分)

2、上下场致意、答谢。(0.5分)

涝南联小 2016.3.9

第6篇: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小学生演讲与口才的综合素质,为小学生创设才艺表演的平台,我校结合在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在各年级举行“经典故事 伴我成长”讲故事大赛。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10月下旬地点:学校操场

三、参加对象:

各年级学生

四、比赛要求;

1、故事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可以是中外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启智故事等内容,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3、参赛选手服装要朴素、大方、端庄;

4、参赛选手必须在5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

五、评分标准:

故事内容30%、普通话20%、流畅10%、表情20%、感染力20%。

六、奖励办法: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长岭小学

2010.10

第7篇: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讲故事与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为把“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既突出主题,又形式多样,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根据学校“读书教育活动”安排,特在我校举行讲故事比赛,此次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拓展和检测。

二、活动主题:书香浸润校园

三、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初赛:2016年12月12日—— 12月1 3日

决赛:2016年 12月15日 地点:学校教学楼前广场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推广普通话,进一步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参加对象和方式:

第一阶段为初赛:班主任老师组织各班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比赛,每位同学都有参赛机会,各班选拔出1名优秀者参加学校比赛;

第二阶段为决赛:以班级为参赛单位参加学校比赛。

六、比赛要求:

1、故事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主要以中外名著、童话故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为内容,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2、演讲稿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具体、条理清晰,逻辑较严密,结构较精巧,富有启发性,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演讲稿必须由自己组织撰写,禁止从网络上全盘抄袭。

3、参赛选手服装与外表要朴素、大方、端庄;

4、参赛选手必须在2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

5、决赛时按年级的顺序轮流进行,抽签决定同年级各班出场顺序。

七、评分规则与标准:

1、评分方法:比赛采取1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以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

2、评分标准:

演讲内容(5分)要求: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充实具体、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强。②语言表达(3分)要求: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表达流畅,语言贴切、生动。③表情仪态(2分)要求:感情充沛,精神饱满,服饰整洁、朴素,仪态端庄、自然大方。

八、奖励办法:

分年级设奖,

一、二年级组、

三、四年级组、

五、六年级组分别评出

一、

二、三等奖。

九、组织分工:

1、评委:夏侠 李凌珂 李梦洁 陈兵 李雅倩 陆建国 陆 军

2、主持;徐会会

3、摄影:朱华国

4、记分、统分;李芳魁 徐 侠 陆 敏

5、后勤:朱华锋

第8篇: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颍东区育新小学“讲述自己的故事”活动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为把“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既突出主题,又形式多样,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根据学校“悦读教育活动”安排,特在各年级举行讲故事比赛,此次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拓展和检测。

二、活动主题:书香溢校园 悦读润心田

三、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7年3月24日上午,以年级为单位,未完待续。 地点:育新小学报告厅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推广普通话,进一步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参加对象和方式:

第一阶段为初赛:班主任老师自行组织各班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比赛,每位同学都有参赛机会,各班选拔出1名优秀者参加学校比赛;

第二阶段为决赛:以班级为参赛单位参加学校比赛。

六、比赛要求:

1、故事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主要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为内容,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故事必须由自己组织撰写,禁止从网络上全盘抄袭。

3、参赛选手服装与外表要朴素、大方、端庄;

4、参赛选手必须在2-3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

5、比赛时按年级的顺序轮流进行,抽签决定同年级各班出场顺序。

七、评分规则与标准:

1、评分方法:比赛采取1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以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

2、评分标准:

演讲内容(5分)要求: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充实具体、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强。②语言表达(3分)要求: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表达流畅,语言贴切、生动。③表情仪态(2分)要求:感情充沛,精神饱满,服饰整洁、朴素,仪态端庄、自然大方。

八、奖励办法:

分年级设奖,按参赛评出

一、

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奖品。

九、组织分工:

会场组织(负责人xxx)、成绩统计(负责人xxx)、颁发奖状(负责人

xxx)

评委:(负责人xxx)主持人串词及训练:(负责人xxx)音响:(负责人xxx)摄影摄像:(负责人xxx)宣传:(负责人xxx)

第9篇: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2013-2014(1)高崎小学低段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提高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个人的展示和锻炼,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展示我校低年段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特举办此次活动。

二、参赛对象:一二年级每班各2名学生。

三、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3年11月15日(周五下午)。

地点:音乐室

四、比赛要求:

1.比赛形式以单人讲故事为主,评委现场评分,即时公布。

2、故事内容健康、高雅,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主要以中外名著、童话故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为内容,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3、参赛选手必须在5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五、评分规则与标准:

1、评分方法:比赛采取10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以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

2、评分标准:

主题内容30%、普通话30%、表达30%、形象10%。

八、奖励办法:

一等奖1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4名

上一篇:如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下一篇:学校百师讲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