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精选10篇)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篇1

小学英语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引导、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价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评价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1.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人英语学习档案本”

为了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档案要体现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可由图表曲线表示,阶段性评价以定性描述的形式展示。

档案主要包括: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听写成绩、基本学习策略;这五方面可以以周、月为单位,用图表曲线进行评价。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成绩,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的小品表演。基础学习策略,包括课外讲英语和自觉学习的方面,都可用等级进行评价。

2.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评定包”,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评定包中装什么呢?

l每周/月交一次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l每次的小测验;

l每周/月交一次英语手工作品;

l每周/月“脱口秀”、“演讲稿”整理后交上;

l个人英语学习档案本以及阶段性评价表使用完后,也收入评定包中。这样学期结束时,打开评定包,学生走过的一步步脚印清晰可见,也可把它作为送给家长的“厚礼”,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成绩。

3.期中阶段性的结合评价

期中,要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口头、书面作业,小品表演,基本学习策略,可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对学生前半期学习进行总结检查,总结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以利师生共同调整教学,这种阶段性综合评价可以表格式出现,采用等级制和定性描述相结合。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常是与优劣、与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学生、教师的焦虑),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可起到提高学习质量的动机作用,更何况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所以,终结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终结性评价通常以测试为主要形式。

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小学英语教学重视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兴趣上。根据这一精神,小学英语测试的方法可分为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两种类型,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

1.听力测试

小学英语听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以及对句子、语段的理解能力。听力材料要注意选择真实的、难易适当的,确保测试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2.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语调或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能力测试的重要手段。口语测试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题型的多样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能体现交流需要的测试环境,以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

三、评分方法

小学英语测试的评分方法可分为:分解评分和整体评分。

分解评分是把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测试的表现分为若干个要点,不同的要点可以作不同的加权处理,各要点的得分总和即为测试总分。分解评分信度较高,可以诊断学生的某项技能的缺陷,但费时较多,有时会忽略学生的总体表现。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篇2

1 活动目标

(1)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习、享受,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

(2)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制作器材,学会创新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3)在活动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用体育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2 实施理念

师生共同做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3 工作职责

(1)校长室:宏观调控,并随时督查。

(2)教务处、政教处:实时监督全校师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及课外体育活动,制定考勤方案,坚持考勤工作。

(3)体育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组织全校有计划的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体育老师到岗监测班级活动形式及内容, 与班主任一起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

(4)年级组:协调指挥本年级每天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按时开展。

(5)班主任:按时到位,参与班级活动,维护活动秩序,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辅导学生,共同参与,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4 活动结构、内容与安排

4.1活动结构

整个活动过程都在音乐的旋律下进行,历时30min,个人有效活动时间15~20min。

(1)准备部分:入场9min,协调性练习3min。

(2)基本部分:广播操,多种趣味运动项目15min。 (3)结束部分:柔韧练习3min。

4 . 2活动内容与安排( 参与者: 全校师生参与)

4.2.1准备部分:协调性练习

全体学生踏步进入本班活动场地,在指定位置原地踏步,待全校师生到达后,全体学生跟随音乐完成协调性练习(针对本校大部分学生协调性较弱这一情况安排的)。

4.2.2基本部分:广播操和趣味活动项目

全校师生在规定地点做广播操,每班选出1名领操员领操,班主任做镜面动作。另外针对各水平段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的趣味运动项目,两周更换1次,在学生熟练完成后,适当增加难度,在活动第二周的周四、周五安排年级内或班级内竞赛。活动项目有以下几种。

(1)钻山洞,开火车,绕障碍物接力(毽子),单、双脚跳障碍(毽子),解放军换岗,举球快跑,顶键竞速(自备毽子,每班4只);乒乓球托球接力,木头人。

(2)蹲跳接力,小鸡赛跑,投毽子入圈,播种与收获,保龄球4只 (自制器材),小鸡赛跑,骑车比赛(自备毽子),蜘蛛赛跑,4人四脚跳,2人三足。

(3)抢救伤员,拔腰,盲人指路,背夹球接力,赶猪(自制器材),

“8”字跳长绳,夹球跳(每班4只软排),同舟共济,篮球运球接力,竹竿舞,抬轿子,拔河,斗鸡。

如图1所示,分别是赶猪游戏、自制器材、小鸡赛跑、放松拉伸练习。

4.2.3此外,还有其他活动项目(参与者:校训练队)

(1)冬季三项训练队:跳短绳、“8”字跳长绳、踢毽子。

(2)篮球队:篮球技、战术。

4.2.4放松

活动结束,师生就地放松,通过柔和的音乐、舒缓得节奏、优美的动作,让全体师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柔韧练习,结束大课间活动。

5 活动场地安排

根据本校有限活动场地面积,安排场地,一年级位于教学楼与食堂之间的空地,二至六年级位于操场,每班2路纵队,广播操结束后,每两个班一组,一班向前靠拢,二班向后转、向前靠拢,由2路纵队变换成4~8路纵队,活动有效距离长15~20m,宽6m。(如图2)

6 大课间活动的评价

大课间活动是以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如何评价一个大课间活动的成功与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价。

6 .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是否有效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果一个活动下来只见几个学生在活动, 一群学生在围观吆喝,个个不想动,那可以说是相当的失败。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活动内容、过程的精心设计,器材的精心选择,教师的精心组织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活动有实效,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实实在在的体育技能,还要有强度、负荷,三者缺一不可。

6 . 2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

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如学生进行单调而枯燥的活动时,教师若不在场地、器材的布局上下功夫,只是随意布置1~2个场地让学生去练习,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没滋没味, 一个大课间究竟能练几次,学生的参与性严重受限,大部分时间将会在等候与观看中消磨。相反的,教师若能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制活动器材,比如以皮筋代替横竿、用毽子控制跑步步幅、用纸球和纸棒完成游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练习,在练习中挑战同伴、挑战自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增加了活动的密度和负荷,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6 .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杜绝意外事件发生

对于可活动场地较小的学校,场地小、人数多、器材装卸是意外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教师应在活动前规划全校的可活动场地,调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活动区域,错开进行。而器材的装卸给老师的组织工作增添了困难,往往在这时候,很多老师心存诸多顾忌而轻言放弃,与此相反,教师必须始终利用学生的帮助,并且尽早的培养学生独立的对器材进行装卸,培养学生装卸器材的能力,更是养成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师承担监督的责任,待学生需要帮助时才给予帮助,并在安装完成后检查器械安装情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6 . 4组织学校全民运动会, 展示大课间活动成果

一般情况下,学校大课间和运动会是脱节的,但所在学校将大课间、课外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系统的组合,融为一体。不管是大课间还是运动会,都不是属于少数人表演的时间,它是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过程,组织全民运动会是检测大课间活动效果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通过比赛让学生对自身的锻炼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制定下一阶段的锻炼目标。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进行“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大课间活动的成败取决于在有效的时间内是否让学生获得有效的锻炼;是否让学生学会使用器材、学会制作器材、学会创造器材;是否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否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本文展示了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实施理念、工作职责、活动结构、内容与安排、活动场地安排,并列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评价方法。

小学品德延伸活动评价改进略谈 篇3

关键词:品德延伸活动;评价;评价主体

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课程,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是品德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品德课后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续,更是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践行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后延伸活动设计已为一线品德课教师所重视,然而,由于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迟滞等导致活动效率低下,甚至流于形式的现象亦是不争的事实。为此,笔者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时机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索(文中所用课例均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

一、革除“一言就鼎”,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即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直接评价,教师评价可谓“一言九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评价主体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开始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品德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评价,要求教师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学生和家长等广泛参与评价,以多元化评价让学生成为立体的、发展的人。

1.自我反思评价

反思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反思性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反思学会独立思考,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例如,在《我也会当家》(四年级上册)课后延伸活动中,学生展开了如下反思与评价:

孩子通过对“当家”活动的总结评价,体会到父母操持家务的不易,并通过反思掌握了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2.学生互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而学生在评价他人时,也会不断自我反思,加深认识。通过互相评价,学生从同伴的生活中走进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由此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家庭万花筒》(五年级上册)学习后制作家谱的活动中,笔者下发了如下互评表格:

这份表格帮助学生提前知悉评价方案,明确活动指向。在活动中,孩子们努力朝着评价标准积极行动,取得了高质量的活动成果。而互相评价更为孩子们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由此,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家长与社会评价

今天,协同教育已成为许多中小学校的共识。家庭和社区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是品德课外延伸活动必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将家长和社区人员引入评价过程,发挥协同教育功能。

诸如《父母一一我特别的朋友》等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教学,其延伸活动自然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让父母成为评价者。父母的直接评价,无疑会对孩子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而关于社区生活的教学,其延伸活动多发生在校外,更需要他人辅助评价。以《可爱的社区人》(三年级下册)一课延伸活动为例(见下表):

只有亲身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了解身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社区保安、保洁阿姨等工作人员的评价,能促使孩子更积极地进行活动实践,有效激发了孩子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敬意和感激。许多孩子在“自己的感受”一栏不约而同地写到:社区工作“很辛苦”,劳动果实要“好好珍惜”。

二、摒弃“等量齐观”,评价量规人性化

评价量规是对学生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延伸活动的评价量规亦需依据现实和儿童的个人状况科学设定,如此,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已有道德水平和个性特点,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师生商议评价内容与目标

布卢姆认为:应当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因为制定教学目标是为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和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去表述教学的理想和愿望。因此,我们在制定延伸活动评价标准时不能局限于呈现教材的要求,或体现教师单方面的愿景,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如此,可以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收到更好的活动效果。

例如,在《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后,师生就“家庭服务周”展开了讨论。有些孩子计划体验拖地、洗碗等多项家务,由此制成“家务体验表”,确定活动目标和评价内容;有些孩子则打算坚持每天做同一件事情,并制作了“家务考勤表”,以此考查和激励自身行为。之后,孩子们各自根据计划展开活动,并参照商议制定的评价量规作出评价。

通过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方案,孩子在活动中更具执行力,而且能够将体验活动长期坚持下来。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家庭责任感油然而生。

2.“私人定制”评价标准

传统的品德评价往往忽视个别差异。近年来,教育界对“分层目标教与学”进行了许多探索,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制定不同的教与学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追求所有学生各自发展。品德延伸活动评价自当立足学生差异,分层制定评价标准,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挑战,取得成功。

例如,在“争做优秀毕业生”(六年级下册)活动中,笔者本着“超越自我、再接再厉”的原则,请孩子自己制定每月目标,并由学生自己、同学和家长共同评价(见下图)。

如此“私人定制”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孩子各展所长,反思自我,从而为自己订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并在老师、同伴和家长的督促下不断进步,获得成长自信。

三、避免“蜻蜓点水”,评价时机全程化

在常规教学中,两节品德课之间一般相隔多目,许多教师往往过几日甚至一周后才对之前的课后延伸活动组织评价。随着新课延伸活动的展开,许多教师甚至忽视了先前的布置。如此“蜻蜓点水”式的评价无法起到诊断与调节、强化与教育的功能。因此,品德延伸活动评价要“即时”与“持续”相结合,做到全程评价。

1.即时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为品德课堂的延伸,课后活动亦需重视即时评价,及时反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例如,在教学《不平静的世界》(六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布置了关注世界时事冲突的延伸活动,利用晨间谈话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孩子们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了解时事新闻,通过口头讲述和大家分享、交流,之后,由老师、同学评价打分。孩子们的评价非常认真、客观,准备认真、讲述精彩的同学获得了好评。这种即时评价氛围活跃,能极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此,孩子们更加认真地准备后续活动,逐渐养成了关注社会、放眼世界的意识。

2.持续评价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这提醒我们,孩子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激励和督促。因此,品德延伸活动评价应注重可持续性。一项活动的持续评价可以是一个月、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即使有多项延伸活动交叉,也要各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评价可借助表格进行记录,张贴在教室一角,或是家中,或是孩子的桌面。实际上,持续评价就是随时评价,可以“动态性地从侧面对活动的落实起着督促、检查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延伸活动评价的改进,学生对于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學校与家长、社区也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实践,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实现了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会继续探索,让每一次延伸活动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生长点。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篇4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改新增设的必修课程,既是全新内容,又是课改的亮,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均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它的评价也有特殊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理念

1、评价的整体观

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进行。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的能力。

3、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即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

具体操作中如下:

1)活动记录:包括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行动、发现和想法等,还可以说明为什么选择这项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完成的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好的方法进行反思和交流。

2)评价资料:活动档案还包括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活动的评语及学生积累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3)问卷调查表:在某一活动进行完后,老师提供调查表,学生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感、所做进行反思。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思调整活动策略,激发并维持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进行评定过程应注重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它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2)教师应指导或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

3)具体的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作品)展示、活动(或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

2、协商研究式评定

此评定法通常采用师生间讨论和同学间讨论两种形式。通过协商讨论,可以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1)师生间讨论

在一项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总结活动情况以及活动成果进行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好的方法和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方式,共同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三、评价的基本的内容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能否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设,在活动中是否有不怕困难和合作精神等。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如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操作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的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四、评价指标的制定

根据评价的基本内容制定评价表。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一是活动过程要素,二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状况。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状况。

五、评价的操作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和自我反思性评价,因此,评价一般分为平时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的综合评价,并注重学生的自评。教师评价也应以定性描述评价为主。

平时形成性评价一般在一个系列活动结束后进行,主要是自评和互评(或小组评价),侧重于自我反思性评价。

教育活动方案标准评价表 篇5

教育活动方案评价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0、30)

1、目标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包括幼儿一般年龄特点及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0、15)5432

2、目标着眼于幼儿的发展,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促进其达到新的发展水平(0、20)5432

3、目标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0、20)5432

4、目标考虑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社会生活的需要(0、10)5432

5、目标层级低,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0、15)5432

6、目标与上一层级的目标相一致(0、20)5432

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0、25)

1、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相一致(0、10)5432

2、活动内容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内容全面,适量(0、20)5432

3、活动内容具有科学性。体现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的特点,适合幼儿年龄与发展特点;过程层次清楚,环节安排合理,衔接自然紧凑,重点难点突出(0、30)5432

4、活动内容符合本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与兴趣;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个别幼儿教育(0、30)5432

5、活动内容具有本地或本园适宜性(0、10)5432

教育活动方案评价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0、25

)1、教学方法符合教学活动目标和内容特点,并能有效的达到目标(0、15)5432

2、方法选用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感知、体验、发现的或成总主动学习,有探究、思考的余地,为幼儿所喜爱,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0、15)5432

3、方法选用灵活多样,合理综合,有创新(0、30)5432

4、选用的方法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体现情趣性、操作性、直观性、形象性、审美性(0、40)5432

对教育活动环境创设及材料准备的评价(0、15)

1、能根据教育目标创设活动环境,准备活动材料(0、25)(1)能围绕内容准备材料,数量充足有层次,为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和条件(0、60)5432

(2)能反映本阶段教育的任务与内容,向家长提供丰富的各种教育信息(0、40)5432

2、保障幼儿的安全(0、35)5432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篇6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促进全市中小学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继续向纵深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评价工作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被评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特点,强调主客观的统一。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贯穿活动全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三)探究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四)多样性原则: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家长、教师或专家等)、评价内容的灵活性(态度、方法、能力等)、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评、操作评和答辩评相结合等)。

(五)创新性原则:评价考察学生在活动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综合评价主体及形式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学生参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对教师(也包括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工作的评价;教师参与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及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教师自己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工作所进行的总结与反思性评价;学校评价主要是指对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三.综合评价体系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综合评价分为两大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纳入学校常规评价,以水平测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二是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优秀作品进行甄别、遴选的评比体系。本方案将根据具体情况从评价(评比)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要求。

四.评价(评比)内容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学生作品的评价(评比)内容分为三大类:发明创造作品类、信息技术作品类、文字作品类。

小学

1.评价内容:

制作一件较完整的手工作品,包括绘画、纸工、泥工、刺绣、编织、模型等。

2.评比内容:

(1)制作或发明一件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的作品,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案;对现有产品和技术提出的改进方案;对某产品外形包装的新设计方案等。

(2)对作品的创意和实用价值有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

(二)信息技术作品类

1.评价内容:

运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完成的电脑绘画(有关作品解释与以下评比相同)。

2.评比内容:

(1)运用功能较强、操作简单的相关正版软件,完成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设计等作品。

(2)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果必须附有光盘或软盘或U盘,能在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下演示或应用。

(3)信息技术所有作品,必须附有较简单、明了的文字解释、创作意图、功能和使用说明。

(三)文字作品类

1.评价内容:

(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撰写的关于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等的科学研究小论文。

(2)论文应附有参考书目。

(3)字数在800字以内。

2.评比内容:

(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撰写的关于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等的科学研究论文及研究报告,包括实验、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

(2)论文必须附有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研究过程记载等详实材料及参考书目。

(3)论文的选题、观点及对策建议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性。

(4)字数在800—1500字以内。

中学

1.评价内容:

(1)制作一件工艺较复杂或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手工作品,包括手工艺品、模型、科学仪器或提出解决某现实问题的小方案等。

(2)对作品的构思和实用价值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2.评比内容:

(1)制作或发明一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创新价值的作品,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案;对现有产品和技术提出的改进方案;对某产品外形包装的新设计方案等。

(2)对作品的创新点、技术基础、制作程序和实用价值等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图表资料应包括:外观图(手绘或照片均可);结构图(手绘或打印均可);原理图(手绘或打印均可);录像带(不超过5分钟)。

(二)信息技术作品类

1.评价内容:

运用功能较强的相关正版软件,完成的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作品(有关作品解释与以下评比相同)。

2.评比内容:

(1)运用功能较强、操作简单的相关正版软件,完成的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作品;机器人作品可选用任何厂商生产的机器人,也可以改造或自制机器人。

(2)除机器人外,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果必须附有光盘或软盘或U盘,能在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下演示或应用。

(3)所有作品必须附有较简单、明了的文字解释、创作意图、功能和使用说明。

(三)文字作品类

1.评价内容:

(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撰写的关于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等的科学研究论文。

(2)论文必须附有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研究过程记载等详实材料及参考书目。

(3)字数在800—3000字以内。

2.评比内容:

(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撰写的关于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等的科学研究论文及研究报告,包括实验、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

(2)论文必须附有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研究过程记载等详实材料、参考书目及有关证明材料。

(3)论文的选题、观点及对策建议有创新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4)字数在3000—5000字以内。

五.评价(评比)原则及标准

(一)评价(评比)原则

1.“三自”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调查、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2.“三性”原则

(1)科学性:包括选题与作品的科学意义、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作品或结论的合理性;

(2)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

(3)实用性:包括研究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推广前景。

(二)评价(评比)标准(见附表)

1.学生作品评价(评比)指标体系

2.优秀指导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先进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六.评价(评比)程序

(一)评价程序

每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由各校组织对全体学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态度、能力按照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并对作品予以评定,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记入学生手册。

(二)评比程序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学生优秀作品评比分为学校初评、区级(大单位)复评、市级终评三个评比等级。

1.各校在学生作品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优秀作品进行校级评比。

2.各校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在学校公示后,可推荐参加区级(大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比。

3.区级评比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在区内公示后,可推荐至市教育局参评。

4.市教育局组织对各区(大单位)推荐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市级评比,对享有招生优惠政策的学生要进行现场答辩。终评结果正式公布前,在有关媒体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七.评价(评比)工作要求

(一)评价工作要求

1.评价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是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真实汇报。教师、家长不得实质性地参与作品成果的提炼和汇报展示。

2.学生取得的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和获奖率应当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师评价侧重于活动组织、指导过程的工作质量(尤其是全员性、安全性、公正性)的评价。

3.学校组织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情况应作为考核学校领导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对组织该项活动的全员性、安全性和公正性的评价。

(二)评比工作要求

1.各单位在申报市级“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优秀作品评比时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品的数量原则上各占申报总数的三分之一。

2.申报个人作品评比,每个作品的作者不得超过一人;合作完成的作品,每个作品的作者不得超过三人且应承担同等的工作量。

3.评比工作要严格按照评比程序与评比标准规范操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比结果公示后的2个月内,如发现参评资格不符合规定、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将取消其参评和获奖资格。

4.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申报: 申报书“资格认定”栏中无签字和盖章的作品;曾参加过“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评比并获奖的作品;不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作品;不适于中小学生研究的项目(如药品和食品类、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类);不是作者本人亲自动手完成的作品。

八.评价(评比)组织管理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评价(评比)的组织体系由评价(评比)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构成。

(一)市、区、校三级成立“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评价(评比)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行政、科研、教研等有关单位人员共同组成,有条件的地方可吸收社区组织及有代表性的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其主要职能是发动、组织、指导、监督、协调,确保“创新素质实践行”评价(评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市、区、校三级“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评价(评比)专家小组由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专家等组成,其工作职能是对学生作品及作品形成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评比)。

九.评价(评比)奖励办法

(一)“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评价(评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参与者、获奖者均由有关单位予以评价或颁发证书。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篇7

所谓的“基于活动作业中的作品评价”指的是将活动作业作为传播的载体对作品进行评价。将活动作业作为载体,就是通过一些活动作品能够展现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优势和缺点,并且能够使学生的一些感情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如今,新课改的条件下小学品德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发挥活动作业的作品的效益。教师在面对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盲点,学生在完成作业作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较大的挑战。

二、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1. 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认知不足

由于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处在较为初级的状态,大多数教师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认知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师对活动作业的评价对小学生品德课程教育所能带来的优势较为茫然。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未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教师无法教育儿童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意义,相应儿童在实行活动作业的过程中也无法认真严肃地对待,进而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儿童在品德课程中良好的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目标不明确

受教师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认知不足的影响,在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使教师不知道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所产生的意义,儿童在进行活动作业的过程中也没有目标,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不知道做什么、学生不知道怎么做”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利益,影响儿童在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学习和发展。没有目标的作业评价只能使教学效率停滞,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迷茫的状态。

三、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加强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认知

只有加强教师对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认知,才能够从基础上提高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效率,在对活动作品进行作品评价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知识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有效地确立评价标准,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一定的尺度,这样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够根据其优势和劣势对儿童进行教育,这样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2. 明确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施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才不会走弯路,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能让在实施者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探索正确的道路,这样会严重影响实施效率,对儿童的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此,确立明确的目标对于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能够大大提高作品的实施效率,为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之,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也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方式。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在积极地努力探索过程中,尽管现在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面临着如认知不足、目标不明确、设计困难等问题,但是现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能够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教师和学生也正在朝着一些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和探索、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提高儿童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要:现如今,小学品德课堂的教育呈现出了多元化,在不断改革的教育制度下,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也变得较为盛行,对于儿童品德课堂教育对于现如今对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品德教育将直接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这对于儿童在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发展小学品德课堂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教育体系推出活动作业。

关键词:品德课程,活动作业,作品评价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之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3).

[2]刘小红.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3.

小学英语评价活动方案 篇8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故事复述活动 策略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一个情况:学生应试能力很强,但在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上却相对较弱。于是就导致这么一个结果:在考试中,作文写作和阅读理解题上失分惨重,而在听力题和语法题上得分较高。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要么是没话可说,要么就是讲出来的话主谓颠倒,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乱序。所以,学生在做故事复述题时,往往不能准确地抓住文章大意,不能很好地把那些文章片段信息串联起来。那么针对以上情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力挽狂澜,对学生进行策略性指导?对此,笔者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高中英语故事复述活动的主要策略

(1)在日常教学中,善于摘取恰当的故事复述材料

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复述材料的选取很关键。在英语中,故事的体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叙文;另一种是夹叙夹议。选材的内容大都偏向于生活类,像家庭生活类、校园生活类等。故事的情节完整,主旨明确,来源真实可靠,逻辑性强,富有趣味性,能极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口味”。

充分了解故事复述材料的特点后,教师就可以恰当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来进行课堂复述训练。例如这么一个教学情境:某高中一班的一堂英语课,教师让学生拿出这周预定的英语时事报,并要学生翻到日常类新闻。然后,指着最近的一个学生问到:“Have you heard the news?”,该学生回答到:“No I did not”, 这个时候,教师纠正学生应该要用:“What happened?”这样才能在日常交际中引出更多的信息。接着让学生复述一下第一则新闻。期间,当听的有趣的或者惊讶的信息点时,其他学生怎插上几句:“really?It can not be true。”同样的,让后一位学生以这种问答开始的方式向旁桌的同学复述下一则新闻。类似于玩花鼓接龙的游戏。这样,既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大胆开口;又带动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2)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习惯

有一位丹麦语言学家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对于故事复述也是如此。一堂英语课,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可以叫一位学生站到讲台前,用英语简单描述下自己最近身边发生的趣事。然后再叫另外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刚刚那位同学所讲的趣事,要求言简意赅。

(3)在课堂中,利用角色扮演来复述故事情境

角色扮演,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融入到那个故事当中。这对于复述故事是很有帮助的。假设某高中三班的一堂英语课,某教师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具。先叫两位同学A和B到教室最后面靠墙站好,A同学面对多媒体,B同学背对着多媒体。并让背对着多媒体的学生戴上事先准备好歌曲的耳机,把声音调到最大。再把多媒体打开,声音适中。教师亲自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够听到多媒体的声音。一切就绪后,让A同学生认真观看3到4分钟《成长的烦恼》中的某段片段。暂停视频后,摘掉B同学的耳机,要A同学生面对着B同学,扮演刚刚视频中的角色复述出那段小情节。A同学和B同学位置互换。让B同学认真观看之前A同学看过的那段视频,然后以故事中另外一个主人公的身份来复述刚才看过的那段内容。如此循环,再多组织一些学生以相同的方式来复述故事内容。最后,从中挑选出复述故事内容结构最详细,且语言最精准的学生,给予一些奖励。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空闲的课给学生播放比较著名的影片,像莎士比亚的一些电影。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让其大胆地秀自己的口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故事复述活动的评价

(1)故事复述能够化呆板的语言知识为语言能力

复述字面上的含义就是“述”动作的重复。然而,在此刻的含义就不再是动作的重复性,而是向创造性递进。就是要求学生先彻底读透内容,熟悉相关逻辑。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把那段内容的大概意思复述出来。并能够让听的人也能够接着复述下去。这是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2)故事复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架构

语言是伴随着坏境而生的,它们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和结构。英语也是如此。而我们学生学习英语正是受母语大坏境的影响。所以,一般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用母语结构去套用英语;另一种就是把英语塞到一个杂乱无章的储备器中。这样的结果就是语言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语句不通。但是,如果我们采取故事复述策略,给学生一根主线,让他们把储存在在脑海里的知识点全部串起来。这样就会改善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不良的状况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架构。

三、结语

小学音乐期末评价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为主体,贯彻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音乐教学的活动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完成科学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校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音乐课和美体课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采用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

二、评价目的

通过正确多方位评价,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进度和成绩,鼓励并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以新课程为标准,着重从全面发展或富有个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多方位灵活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 面做出评价。

三、评价对象:1——6年级

四、评价方式:

(一)评价标准:

1、学习态度

学习情感、兴趣、及参与度。按照平时记录的课堂纪律,歌曲学唱情况,小乐器演奏能力,欣赏表现,创编能力,具体指每课或每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的即时性评价活动。每课或每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于评价。(10分)

2、基本技能

演唱、表演能力(50分)

(1)用正确的姿势、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音乐;(2)自己选择最喜欢和擅长表现的一首歌曲来作为考试曲目。以表演唱形式演唱学过歌曲,要求背唱;

(3)能够在唱歌或是聆听音乐时做即兴地律动或动作; 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老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五、评价注意事项:

考评应当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适应他们的心理要求;既促进当前学习,更立足于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要,更要为人类总体利益服务。

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有的擅长器乐、有的擅长欣赏、有的虽在唱、跳、奏方面不行,但在乐理常识、诗歌朗诵等方面掌握得很好……所以在考核时不能将先天五音不全与节奏不稳的就一律给予低分,应根据具体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都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进行相应的考评。

六、评价等级和标准

测评等级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一般四个等级给以评定。(优秀):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均为最佳状态;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并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对他人的评价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强;音乐情感的表达准确,并富于创造性。

(良好):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状态较好;能比较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对他人的评价较为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较强;音乐情感的表达基本准确。

(合格):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表现一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参与态度欠佳,与他人合作意识、协调能力一般,对他人的评价欠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一般;音乐情感的表达一般。

(一般):基本没有学习兴趣和习惯;不积极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能与他人合作,对他人的评价不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差;表达音乐情感差。

各年级考核内容附后:

一年级:演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国旗国旗真美丽》《拉勾勾》 二年级:演唱歌曲《小麻雀》《彝家娃娃真幸福》《唢呐配喇叭》 三年级:演唱歌曲《小酒窝》《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苏珊娜》 四年级:演唱歌曲《国歌》《大雁湖》《小螺号》

小学体育素质评价方案 篇10

为了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及深化,增进学生健康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开创体育教育教学新局面,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新《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本评定方案。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引导发展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新体育课程的建设。

二、评价方案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积累、体能与技能、两部分,即学生成绩=过程积累分(40分))+体能与技能(60分)=100分。

1、学习过程积累40分

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1)、出勤情况10分

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

(2)课堂活动表现30分

学习态度10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

合作精神10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情意表现5分: 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学习有创新精神。

回答问题5分: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认真、准确,每次得1分。

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化分数。

以上是对学习过程积累部分内容及赋分的阐述,40分是最后的折合分,学期末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体委和小组长对平时各项成绩的记载和对每位学生的印象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

2、测试部分60分

主要包括体能与技能两方面(1)、体能测试30分

小学体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体能测试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参考量化表查成绩,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

(2)、技能测试30分

小学技能测试共2项,每项15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

四、学生成绩表述

将平时积累、体能、技能分数统计得出学生成绩,采用四级评定制予以表述。A(90分以上)、B(76-~89)、C(60~75)和D(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不及格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有进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新测试,重新评价。

学生体育全面考核后,教师在学生的自评、互评基础上,评出学生的成绩等第。

上一篇:一年级作文:游长城下一篇:挂职锻炼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