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2022-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名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联系方式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重点分析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 书生

一、前言

《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

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

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对美好的爱情向往,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

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

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

书生,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古时多指儒生,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古代,士农工商,商为末流,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士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出仕为官,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读书人科举中的,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成为士大夫一员,相反,考试失利,没有功名,穷书生一个,不受人待见,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儒家讲求入世,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隋唐以后,特别是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并为此而奋斗终生,反过来,官员全部是读书人,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至此,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读书人入朝为官,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科举选拔,今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同处现在考试更加公正,透明,王安石科举为官,文学上的成就不必说,政治上倡导改革,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亲自主持变化,变法从理财入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变化虽然失败,但部分得以保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秦桧,同样是科举入朝为官,善于经营,迎合上司,官拜丞相,权倾朝野,但此人不思为国报效,造福百姓,一味只顾自己的利益,卖国求荣,间接害死岳飞,使得南宋更加积弱,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读书人入朝为官,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会为官勤政,造福人民,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阻碍国家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不但古时如此,现今社会也是一样,人民的好公仆,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杨善洲,在职期间,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退休放弃进省城疗养的机会,带领群众防护治林深受人民的爱戴,而刘铁男,雷政富之流,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三、聊斋志异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在这人物画廊中,书生的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可见蒲松龄对书生的喜爱,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蒲松龄自身的原因

1、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

七、八十年代,这个年代是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时期,官僚残暴掠夺,使原来已经激化起来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尖锐起来,清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除了用硬的一手,还采取软的一手,即笼络和拉拢,他们把眼睛看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生,采取科举的方式(主要考八股),拉拢做官。蒲松龄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攻读诗书,但却都际遇不佳,到了蒲松龄,仕途的道路上不比前辈幸运,一直到72岁高龄市才得到一个岁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对蒲松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样选拔了知识分子入朝为官,使得贫苦大众学子可以入朝为官,他们出生贫寒,有着基层的生活经历,入朝为官后,可以更好的为官,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学子们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八股上,造就学子们读死书,束缚了思想,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明代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蒲松龄科举的失败,才可以创造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如同张继科举失败写出枫桥夜泊一样,流芳百世。作者科举失败,但不看清自己,现在我们假想一下,当时蒲松龄科举中的,光耀门楣,安安稳稳的当官,老老实实为统治阶级服务,会有聊斋志异这样优秀的作品吗?我想是不会的。

2、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也是充满矛盾的,在他亲身经历科举的失败中,深刻体察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但他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取得功名而悲叹,但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安贫乐命,而不去趋炎附势,他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考场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是作为文艺家蒲松龄现实主义的胜利,在蒲松龄的笔下,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书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笔锋犀利,毫不留情,对那些正直的书生进行了深切的同情,纵观《聊斋志异》知识分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作者科举长期失败,精神备受折磨,只有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找到宣泄口,缓解自己的这种心情,对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观察的非常深刻,因而笔下的书生形形色色,生动感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2) 书生自身的品德

1、书生们出生贫寒,品德高尚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们具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们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生活当中,他们憨厚老实,待人诚恳,富有同情心,狐仙们往往被这些善良的品格所打动。

书生们首先是仁慈的,善良的天性使他们善良对待每一个生物,虽然他们还没有做到“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他们对身处险境的动物们还是主动伸出救援之手,而这些被救的小动物们出于报恩的心态,往往化为美女以身相许,或者把自己家中的女孩嫁给这些书生。比如《花姑子》中安幼舆,为人善良,喜欢放生,有一次从猎人手下救出了一只香獐,香獐把自己的女儿花姑子嫁给了安生。

这些书生们不仅善良仁爱,而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为人仗义,碰上别人遇到难处时,她们总是鼎力相助。《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听了女鬼聂小倩请求他把她的坟迁走,以免受其他鬼的欺凌。宁采臣就爽快的答应,把聂小倩的坟牵到自己书房的旁边,使她不至于一个人在孤独的旷野里的生活。

从自己本身的为人来讲,书生们也是世人的楷模。他们有孝心,有责任感,知恩必报。比如,《钟生》中钟庆馀,到济南参考,听说母亲病重,连考试也不参加就要回去,说:“母亲去世而不去见她,那就连人都不能做,即使贵为公卿宰相,又能够增添什么荣耀呢?”

这些书生这么做时,都是自然而为,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有什么回报。但是,他们的善良、仗义和诚实都感动了这些妖仙们,他们或自己倾心相投,或以女相嫁。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报恩的成分。但也说明狐仙们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书生们对别人都那么好,对自己家里人肯定不会错,跟这些善良的书生们在一起过日子,绝对不会受苦受累,哪怕就是吃苦过日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对狐仙们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2、重情痴情,书生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善良的品格,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爱人。一个好爱人除了是一个好人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人。而书生们恰恰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文人多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长期受书本中爱情故事的熏陶,对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他们虽然多情,但决不滥情,一旦爱上,就如痴如狂,忠贞不二。就像李商隐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聊斋》中的书生们就是这样痴情的男人,这些痴情的书生们,一旦爱上,就痴迷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如《阿宝》中的孙子楚,爱上阿宝,他的灵魂竟然离开了躯体,随阿宝而去,后来,他的灵魂又变成一只鹦鹉,每天陪伴在阿宝的身边,阿宝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了他。

书生们的爱情,还表现在他们的爱不是建立在对方容貌的基础上,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相恋。比如《瑞云》中的贺生,曾经仰慕杭州名妓瑞云,舍尽家财来见瑞云一面,瑞云为他的才华和痴情所感动,对他十分殷勤,两人吟诗唱和,贺生爱上了瑞云,但因为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过悬殊,贺生只好把爱埋在心底。后来瑞云变得十分丑陋,在妓院当仆人。贺生听说了,就变卖家产把瑞云赎了出来,并要娶她为妻,瑞云不肯,贺生就对她说:“人生所看重的是知己,你得知的时候把我看作是知己,我岂能因为你倒霉变丑就忘掉你呢?”于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和讥笑,娶瑞云为妻子。

无论是狐仙还是凡人,她们也是女人,他们也渴望真爱,也希望有人关爱他们,呵护他们,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她们享受不到书生们这种全心全意的关爱,只有书生,把她们当作自己心中的宝贝,把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在她们身上。

3、琴棋书画,书生们的生活很有情趣

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追求这样生活的,往往只是浅薄的人,而层次高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意境”,而这种诗意的生活就是书生们所过的“琴棋书画”的惬意生活。书生在日常生活上是困乏的,但是书生们的精神生活是高雅的,他们能够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饮酒作诗,对花饮酒,生活中还少不了琴棋书画,这也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就有了情趣。温如春喜爱弹琴,他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一次有一次,他在人家的茅檐下避雨,夜长无眠,他就弹琴自娱。优美的琴声打动了女鬼宦娘,对他产生了爱意。苦于阴阳两隔,不能以身相许,就促成了他和葛家少女的婚姻。这种诗意的生活吸引了较高素质的狐仙们,比如,《白练秋》中的慕蟾宫,读书成瘾,父亲要他做生意,他在看守货物的时候,也手持书卷,吟诵不停,白鳍豚精白莲秋听到他的吟诗后,竟然相思成病,不吃不喝,,请自己的母亲前来做媒。当然,慕蟾宫给他治病也很独特,接连给她朗诵了王建的“罗叶依依”她的病就好了。

四、《画皮》和《娇娜》赏析

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失败,仕途的不如意,一切的不顺心在《聊斋志异》作品上都得到了体现,与其说写书生,不如说写作者自己。500来篇小说,百十个书生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的王生和《娇娜》的孔生。小时候看电视聊斋,黑白电视,每当看到画皮时,一个人偷偷用手捂住眼睛,听着渗人的音乐,偷偷的从指缝间看电视画面,看到女鬼换皮时吓得毛骨悚然,但也因为害怕,在害怕的驱使下看完,直到现在也是记忆深刻,后天岁数大了,看了小说的原著,对小说有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不在只是单纯的看热闹,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太原王生,早行路遇一女子,带着包袱吃力地行走在街上,王生赶上帮忙,见其美,艳羡,问她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在路上,女子告诉王生父母贪财将我许给富翁,富翁妻恶,对我打骂,受不了离家出走,王生将女子带入书斋,与之同居暂住,几日告知妻子,妻子怀疑别家小妾,劝送回,王生不理会,一日路上偶遇一道士,导师告知王生身上有邪气,碰见妖怪了,王生不信,回家透过窗户看见女鬼样子才信,道士送浮尘保命,谁知女鬼恶毒,杀掉王生,道师闻之大怒,杀死女鬼,王妻忍辱负重救活王生的故事。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有王生,王生妻子,女鬼,道士几个主要人物,在较短的篇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妙味丛生,足见作者文笔老辣,王生这个形象刻画相当突出,王生好色之徒,本有妻子,然则见色起意,将陌生女之带到书房与之苟合,无视家庭伦理道德,王生狂妄之徒,与女子同居数日,明目张胆将此事告诉妻子,胆大妄为,根本不将妻子放在眼里。所以说王生纯粹的一个色胚,见色起义的代表。而小说娇娜讲述了一个圣人的后代孔生,一日偶然遇见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孔生看到婢女香奴,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之后孔生生病,皇甫公子让妹妹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孔生又见到娇娜的美貌,一见钟情,患了相思病。皇甫公子带他去松姑,孔生又觉得松姑也很美丽,与其成亲。时隔多年,孔生与皇甫公子再次相见,皇甫公子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狐狸所变。现在有雷霆之劫,并希望孔生能冒生命危险,救其全家。孔生答应了,雷霆风雨来的时候,他好像看见娇娜被鬼怪带走,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救下了娇娜。娇娜幸存,以仙术将孔生起死回生。娇娜形象生动活泼不必细说,我们重点赏析孔生的形象,作者对孔生的描写重点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家笔下,孔生有些愚钝。空废很久的房子里,走出一个神采奕奕的少年,他没有生疑,反而聊得很投机,成为座上客,二人还成为朋友后,更为典型的是,孔生要郊游,看见门从外面锁着,皇甫公子解释说,家父担心郊游扰乱意念,所以谢绝来客。孔生居然相信了。也许是愚钝所致,孔生有些痴情。当他见到貌美的香奴,“目注之”,盯着她看,并认为自己的妻子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而见到娇娜,孔生“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他的神态因娇娜的出现而骤变,再一次因美貌所动情。作家的一处心理描写将孔生此时的心理刻画到了极致, 他因为想和娇娜呆在一起,做手术不仅忘了疼痛,还担心手术快速完成,而不能这样继续待下去。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孔生对娇娜的一见钟情。娇娜走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他回忆着娇娜的美貌,不再看书,呆呆坐着,觉得做什么都无聊。这一处细微动作描写,表现了孔生的对娇娜的痴情。当皇甫公子说已经帮他物色到了佳偶,孔生“凝思良久”,想了很久,说不用了。又面壁吟诵了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暗示了除了娇娜,谁也不要,以抒胸臆。这一处描写,既表现了他对娇娜深深地爱,也呼应了开篇作者介绍的他的性格含蓄儒雅。数年后,孔生又遇到了皇甫公子,问候境况,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这问候的顺序,向读者表明了,孔生即使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忘记娇娜。在解救皇甫公子一家时,他看到一个形似娇娜的人被鬼怪抓走,他毫不犹豫,跳起来,刺杀鬼怪。一个急字,隐含了他对娇娜的深情。作家借助细微用词,很好地刻画了一个痴情,愚钝的书生形象。作家通过情节,表现了娇娜与孔生的感情。他们的感情由平凡的爱情,逐渐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的交流。娇娜第一次出场时,孔生便一见钟情,甚至忘了自己做手术的痛。作家为我们描述了做手术的场景,金钏,佩刀,红丸这些工具在肿起的地方动来动去,读至此处,读者都能感到手术有多疼,“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这一描写更让读者仿佛感到切肤之痛。然而孔生却全然不知,反衬出了他此时对娇娜的爱,危难时刻见人心,当娇娜遇难时,孔生仗剑保护,不顾自己安危舍身救了娇娜,当娇娜醒来,娇娜的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娇娜称孔雪笠为孔郎,加上一系列亲昵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娇娜对孔生也有至深的感情,作者在塑造娇娜和孔生的艺术形象同时,歌颂和赞扬了二者之间超越世俗的友情,从他们的友谊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所要弘扬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友情,男女之间不仅可以有爱情,更可以有友情,纯粹的友情,但生命收到威胁时,可以为你舍身忘死的友情,就如同小说娇娜和孔生一样。孔生就是蒲松龄书生形象善的代表,真君子也。是作者更理想化的人物,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作者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生活在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熟悉和知道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也善提取社会意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塑造孔生这个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赞扬,对人性的歌颂,就如同给当时黑暗的社会一抹阳光。

五、《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比较

《聊斋志异》对书生刻画形象生动,借狐仙鬼怪、书生的形象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在同一时期,《儒林外史》也是用白描的手法讽刺写出社会黑暗,科举的摧残人性,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不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两者都写了书生,通过书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同样的在讽刺艺术上两者变现也不相同,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十分重要,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梦狼》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白老汉思念在外地做官的儿子,但却惊愕地梦见儿子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环视四周,白骨如山。更有甚至,儿子竟然想以死尸招待老爸。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故事惊悚至极,深刻地讽刺当时岁月贪官如狼似虎的社会现实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在塑造人物时,《儒林外史》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对比,周围坏境的对比,周围人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漏深刻的意见,引导读者进行评判,爱其所爱,狠其所狠,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从而达到作者成文的目的。而《聊斋志异》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请看《劳山道士》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好逸恶劳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视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他回到家不顾妻子劝诫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仙术失灵他的头上被墙撞了一个大包,讽刺了做事投机取巧,懒惰成性的人 第

三、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意识,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而是一种辛酸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科举对人性的摧残。

七.结尾

《聊斋志异》是优秀的文言小说,其书生形象刻画的尤为出彩,值得以后人借鉴学习,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若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壮举,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今快捷多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厚基 韩海明. 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3 [2]弗洛伊德著 杨韶刚等译.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7 [3]蒲松龄研究集刊三

北京: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1982.7 [4 ]网络资源.

第2篇: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书生形象,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赞扬了反抗者不畏强权、与不合理得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憎恨邪恶 读书成痴 庸俗观念 好逸恶劳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沉的孤愤。

纵观中国历史,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和强化,尤其是隋唐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根深蒂固于历代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中。到了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书生形象尤其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这些书生形象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大的层面的内涵,即对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的传承;又寄寓着大的文化层面中具体的独特的作家个人的层面,即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书生,蒲松龄有着切身的科举经历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从这些各具特色的书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科举的狂热追求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正确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解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多数内容是以幻想的形式来谈狐说鬼,但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每当我们谈起“聊斋”二字的时候,便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常与那些妖、狐、鬼、怪联系到一起,今天我要重要说的是《聊斋志异》中刻画的众多的书生形象,他们每一形象都独具特色,从不同视角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其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这与以往的、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书生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单单表现一种外在的美,而且还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他们既有温文儒雅的一面,也有与封建官吏、封建制度、封建婚姻、封建世俗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崇高的意志品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聊斋志异》中的书生的不同形象:

一、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与封建官吏进行顽强的斗争的书生形象

《席方平》是其代表作,此文借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重点刻画了席方平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席方平的父亲席廉老实厚道,生前死后受尽了羊某的欺凌与压榨,羊某靠着钱不仅在人间飞扬跋扈,而且在阴间也大逞威虐,于是席方平便到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乃至冥王那里都无济于事,但他却毫不气馁,毫不屈服,他坚定地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面对席方平始终不屈,冥王便施用软的一手,让席投生富贵人家,但席不受利诱,绝食自杀,又归阴间。最后找二郎神告状,冤案才得以昭雪。此文揭示了在正常的封建法律诉讼途径无法得以昭雪时,只有采取血族复仇的手段。总之,主人公的冤案一天不得解决,便一天不停止斗争。席方平历经阴曹地府各级官吏以至冥王的种种酷刑,甚至被锯解肢体,始终不屈,亦不为利所诱,坚持斗争,直至胜利。这种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间正气的写照。无论阳间还是阴间都是漆黑一片,作者借二郎神之口针对当时的时政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抒发了作者忧愤感慨的心情。文中的席方平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父伸冤,不畏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阻,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他不为利益所诱惑,毅然决然,深刻的表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气概。

《向杲》一文中,向杲得知哥哥心爱的女人被庄公子霸占且哥哥又被打伤,他按照正常的法律途径层层上告,但却处处受阻,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遇上了一位道士,得到了一件袍子,而随后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咬死了毒害哥哥的庄公子,而醒来却浑然不知。文中的向杲不是弱者,也不是孬种。而是命运的强者,是靠自己的力量报仇雪恨的英雄。文章有力的抨击了在封建世俗社会中在通过正常的法律进行层层上诉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来无回。“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人们对正义的渴求往往寄托在非现实的理想上,当时的人民对法律的软弱和不公正,促使其起来反抗。

二、深刻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并揭露社会黑暗的书生形象

《书痴》是其中一篇佳作,它描写了主人公郎玉柱爱书成瘾、读书成痴。他的痴,表现在家里贫困,什么东西都卖光了,只有父亲的藏书,一卷也舍不得丢弃;表现在他日夜读书,不管严寒酷暑仍不间断;表现在看见亲友来了,他也不懂得接待,寒暄几句话后,又高声读书,弄得客人不得不自己离开;表现在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表现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之验,表现在深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表现在连夫妻房事都要颜如玉教他,学会以后还把这事到处说,这真是把书生的痴夸张到了极点。在颜如玉的强制督导下,郎玉柱逐步从书中走出,学会了琴棋书画,懂得了社会交往,由只具“书本知识”的书呆子,变成一个不仅对书本知识深有研究的,而且对社会现实能够掌握的人。他最后也是考得进士,做了朝廷巡察大员的。书中的郎玉柱本是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然而经过颜如玉的督促,变成了一个对书的内涵理解相当透彻的书生。这一文章说明读书是重要的,书中记载着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和经验;不读书,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传承人类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但要做到学以致用,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篇文章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深刻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

《叶生》是《聊斋》中的名篇,故事写的是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他因受县令丁乘鹤的赏识和接济,死后,魂魄追随丁公而去。他教育并帮助丁公的儿子连中三元,考中进士。文章中的书生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却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追求条条框框。叶生这类书生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依恋,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才华。他们从小就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实现改变自己人生境况。作者对他具有真才实学却“困于名场”,“所遇不偶”给予极大的同情,同时,作者又饱含热泪的揭露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无奈与痴心。

《聊斋志异》中的读书人他们大多家境贫寒,如《陈锡九》中的陈锡九,但是他们同时又非常的有骨气,身上有一些闪光的品质,如正直,善良等,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往往怀着济世救民的美好愿望.与这些正面的东西相反,蒲松龄塑造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种特有的东西大都又是负面的和不堪的。

三、宣扬知己之爱的书生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的婚姻世俗

《连城》是一篇以宣传“知己之爱”的作品。文中的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知书达理,又精于女工。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婚。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乔生极为感动,称:“连城我知己也!”从此两人心心相印。但父亲史孝廉嫌乔生太穷,竟违背女儿意愿,将连城许配给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不久,连城患病,需要男子胸肉一钱,捣合药屑,才能把病治好。父亲派人告诉王化成,王化成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讥笑。乔生听到此事。即刻前往,拿出刀来,割肉作药引。但史孝廉因惧怕王家,终不敢把女儿改配给乔生。只是设宴酬谢,以千金相赠。乔生愤怒至极:随即拂袖而去。连城派一媪安慰乔生,乔生重申“士为知己者死”,自己并不是贪图连城容貌,若连城是我知己,再见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这爱情确实达到了生死不渝的地步。后来,经过磨难,两人终成眷属。在文章中,连城的为了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胜利。可以生又可以死的书生形象突破了封建制度下的世俗婚姻。作者借文章歌颂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情感。

《瑞云》中的余杭贺生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都算得上轰轰烈烈,一掷千金和不以物取人,敢于面对现实爱情这都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贺生这个当时的书生形象是作者通过文章写出了爱情应建立在情感,性格,爱好一致的基础上,不以貌取人,更不能把婚姻建立在钱财,权势和其他世俗的考虑上,文章中歌颂了这种超乎形骸的爱情。

四、通过寓言形式,劝诫并讽刺了世俗民风的书生形象

《劳山道士》也是《聊斋志异》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说的是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去崂山学道,学了穿墙术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头上撞了很多包。此书生好逸恶劳、急功近利,偷机取巧,既想获得奇异的道术,又不想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文章谴责那些好大喜功的人,有点一知半解但他们却认为可以通行天下,就象此书生一样一旦得志便全然忘记以前的艰辛和志向,变成了贪图享乐的世俗小人。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期的恶劣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

《画皮》描写的是一书生名叫王生,被一美女相缠,此女为一恶鬼,后终因一道士解救才得以脱身。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席方平的持之以恒,成名的受苦受难,郎玉柱的读书成痴,叶生的名落孙山,乔生的为知己者死,贺生的突破旧俗,种种情形都与蒲松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这些作品显然寄托了作者对自身的写照。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总之,蒲松龄从自己的境遇出发,没有回避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他所写的书生不仅仅是个人失意,寂寞的代言人.更是整个时代的变态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而他的这种真实而不朽的书生形象更为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戕害的风暴式的揭露作了不可忽视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作教授的马瑞芳《马瑞芳重校批评聊斋志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但明伦《聊斋志异·序》

第3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的典型形象。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塑造了反映现实的典型性格。鲁迅说《聊斋志异》中的“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鹊突,知复非人。”作者不仅赋予她们美人的外貌,而且赋予她们以社会人的高贵灵魂。她们具有自由,反抗强暴,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但她们又保持了动物的原形的某些特点,这就加强了形象的艺术力量。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它根植于民间文学土壤中,又接受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成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有过确切的论述:《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蒲松龄塑造了一百多个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宛如生人的形象,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她们之间面貌各异,性格、经历也不相同,既有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个性。《红楼梦》也是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的伟大作品。如果可以比较的话,就描写的全面细腻深刻这方面来说,作为短篇小说的《聊斋志异》自然比不上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但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于曹雪芹不同,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就阶级来说,似乎要比《红楼梦》广泛一些,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封建社会绝大部分妇女的生活状况。以短篇小说而论,便没有一个能和蒲松龄相比的了。

参考书目:《聊斋志异》

《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作品评注》

第4篇:《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课题组长:张兆颖

课题成员:张兆颖、王雨晨、黄仲辰、岳佳琦、杨卓君 指导教师:杨小青

实施时间:2011年5月——2011年9月 研究关键词:《聊斋志异》、狐狸精、人物形象

一、 研究背景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研讨会上,我班的课题《走进古人 汲取智慧》,对于古代笔记体小说进行阅读。我组选择了清代作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发现其中“狐狸精”形象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决定进行拓展研究,探索蒲松龄对小说中角色形象的刻画。

二、 研究计划

(一)活动所需条件:

电脑、书籍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查阅法

(三)人员分工

杨小青教师——综合指导

张兆颖、王雨晨——阅读名著,查找文献资料 黄仲辰——阅读名著,写作,摄影记录活动 岳佳琦——针对阅读女性形象,写作 张兆颖、杨卓君——后期制作

三、 研究过程:

(一)阅读名著

2011年五月下旬,张兆颖、王雨晨、黄仲辰、岳佳琦、杨卓君小组全体成员在经过一段时期阅读《聊斋志异》,将阅读成果于教室成果分析会上交流展示。全本阅读后我们根据内容将《聊斋志异》五百余篇分为人、鬼、妖、仙四大类,并通过仔细阅读聊斋志异中有关“狐狸精”的数篇文章。

(二)提出问题,针对解决

深入阅读后,于2011年6月上旬开展第二次会议。所出现的问题于会议时进行汇总,成果如下:

① 聊斋中狐狸精与传统狐狸精有何区别?分别有怎样的特色? 传统观念里,“狐狸精”具有妖艳、狡猾、欺骗、蛊惑的色彩成分,甚至沿用至今,“狐狸精”都作为侮辱性词汇在口语中应用。但聊斋狐狸精颠覆了这些传统思想,描绘了新式的至情至性的“狐狸精”。 ② “狐狸精”形象怎样体现蒲松龄的“孤愤”? 清代人有言:“蒲之孤愤,假狐鬼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时一把辛酸泪也。” ③ “狐狸精”形象给后人以怎样的深刻启示?

本组针对问题交换解答,并查找文献资料以助解答。

四、 研究结论

《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报告

问题①结论:

在东亚文化圈里,狐狸与女性的关系得到强调,母狐作为传统婚姻体制的反面形象出现,她们的美丽与贪婪和欺骗相连,意味着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在基督教文化和孔孟文化中,“狐狸精”都是贬义词。聊斋中的狐狸却整个颠覆了古代小说中狐狸精的传统。《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八十多篇写狐狸精。那么聊斋中狐狸精与传统狐狸精有何区别呢?有怎样非同寻常的魅力? 第一,狐媚

聊斋狐狸精风华绝代,貌美如花,柔情似水,风流多情,而最令人失魂落魄的是她们的狐媚。“媚”对于女人来说的重要性我们从杨贵妃身上就可以看出,她不一定是后宫最美的,但她一定是最媚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嘛。蒲松龄将狐狸精的媚传神生动的展示出来,她们与封建社会中那些三从四德、足不出户、逆来顺受的妇女相悖,她们会发挥自身优势,把握男人心里。比如其中的《恒娘》就是如此,她懂得夫妻关系的艺术,即夫妻感情保鲜问题,恒娘教导失宠的朱氏,丈夫爱妾,不是因为她是否漂亮,而是因为她难得到,所以恒娘会用“媚”将自己变易为难,变旧为新来驾驭男人。这是聪明女人的表现,但是“恒娘恒娘”她是否真的是“永恒的娇娘”呢?不然,女人光靠“媚”是有限的,李白有诗言道“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女皇武媚娘,她的名字中就有“媚”,但她从多年的后宫生涯中悟出“以色事君,岂能长久”这个道理。所以说,女人要独立,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内涵。而蒲公笔下的狐狸精恰恰也具备这个特点。 第二,独立意识鲜明,自强好胜

封建时代女性总是被统治者,处在社会最底层,儒家经典《仪礼》制定出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又制定“四德”之说,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于是乎便出现了“三从四德”之说。然而,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他受到一个思想的洗礼者——李贽的影响,对妇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李贽提出了极其精辟的论点:“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则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俗语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此盖孔圣人周流天下,欲庶几一遇,而不可得者,今反视之为短见之人,不亦冤乎?冤不冤,与此无与,但恐观者丑而。”(《焚书》卷二)。由于作者思想解放,聊斋狐狸精对“三从四德”这个千百年的传统说不。她们在男人面前会掌握主动权。《凤仙》当中,女狐凤仙见两位姐姐的丈夫才华横溢,身份显赫,不禁心有不甘,因而离开自己的丈夫刘赤水,留下一面镜子激励他,当他专心读书时,她就在镜中微笑:刘赤水一松懈,她就在镜中悲泣,如此鼓励下,刘赤水考中了进士。凤仙懂得以牺牲相守的时光来换取尊严,她是狐狸,但她要求人格尊严,她的好胜倔强惹人喜爱。是耸立在所有狐狸精中耀眼的人格魅力。 第三,阳光、乐观、健康

这是个全新的精神内涵,赋予在她们身上已完全脱离了狡猾欺骗的色彩。像《小翠》“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的顽皮,塑造了阳光女孩的形象;《婴宁》的“笑声始纵”,全文中25处描写她的笑,是她乐观豁达、胸无尘世的写照。还有《娇娜》“口吐红丸”救孔生,“报之不啻以身”的侠肝义胆,她的心灵、外貌皆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她们是狐,却是如此令人怜爱的狐,她们化成柔弱的女子,亦有刚强的一面,令男人都叹服的一面。 第四,为衰败家业力挽狂澜的家庭顶梁柱

她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困境有深刻的认识,头脑冷静,应对能力强。《辛十四娘》的丈夫遭人陷害入狱,辛十四娘果断决绝地动用她的人脉,救出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又发挥了自己独立精神,懂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她将自己的容貌日益变得苍老,却不知韶华逝去,丈夫爱的是她那沧桑的容颜。但为了自己的追求,果断离开,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同时也为丈夫铺下了安宁的后半生之路。还有被蒲松龄成为“狐亦侠”的红玉,她被冯相如的父亲赶出来后不讲个人恩怨,只讲对所爱者的奉献,用辛勤劳动和心计,转变冯相如的一生命运,撑起一份家业。辛十四娘、红玉,用蒲松龄的话来说是一“仙”、一“侠”,突破了“狐”的身份,在风雨如磐的社会里面对强横势力,救助无能的男人,使传统狐狸精在她们面前相形见绌。

综合以上人物形象,我们以诗的形式来将之概括: 【恒娘】宠辱不惊为端庄,风流妖娇媚无央。贤德有方长相悦,无常公子也牵肠。 【凤仙】赧颜醉态倾人寰,三仙锦簇独怆然。好胜佳人恨未已,作镜影悲复笑颜。 【婴宁】捻梅一枝来,遗花烂漫情。一声犹未了,笑矣乎婴宁。

【辛十四娘】红衣蹑露一段香,美人慧眼识豺狼。室有仙人解囹圄,花容沧桑不相忘。

问题②结论:

蒲松龄的“孤愤”心情隐含在这一个个娇媚的狐狸形象之中,可以举《婴宁》来具体证明。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哭得最美的是谁?红楼千金小姐林妹妹,哭的花瓣落地,鸟惊飞去。笑笑得最美的又是谁?聊斋狐女婴宁是也。

在一场注定悲剧里,黛玉掩着那柔弱而骄矜的脸,“呜咽一声犹未了”,未了的是她幽怨的情,不尽的恨。她为何而哭,是为自己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更是因为那桎梏般的封建婚姻体制扼杀了她一生的幸福。我们可以从林妹妹的眼泪中窥探出,曹雪芹满腔愤懑。

而婴宁呢?她爱笑,“放生大笑”、“浓笑不顾”,笑得连结婚拜堂都不能行礼。她是狐女,一种拥有灵性的生物,大肆地笑着那些足不出户、唯唯诺诺的妇女;笑着黑暗封建社会中的贪官污吏;笑那些陷落在礼教之中无法自拔的愚人们。她的笑,穿越半年时光传来,是怎样尖锐的嘲笑啊。我们仿佛可以听见,蒲公大笑着拍手道:“笑矣乎婴宁!笑矣乎!笑吧我的婴宁,看那些贪官腐儒多么荒谬可笑!”。而又可从婴宁爽朗的笑声中听出几丝叹息,那是蒲公隐隐的悲伤孤愤。

这一“哭”一“笑”,实是她们作者的哭笑不得。

问题③结论:

聊斋写狐狸精,将她们塑造成一个个或美丽善良、活力机敏,或侠肝义胆、敢爱敢恨的鲜活形象,她们所具有的人格精神,是脱离了铅华,洗净了浮躁与世俗的云淡风轻,轻的那么优雅,令人几乎忘记她们是狐狸。蒲公借用狐狸,想告诉我们什么?有人说,那是蒲公理想情人的形象;也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黑暗社会人心不古,倒不如狐狸真善美。无论怎样,那都是蒲公对人间善恶人性的深刻思考,每一个形象背后都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推敲思考。

【参考文献】

⑴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作家出版社 ⑵胡狼拜月《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重庆出版社

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 ⑷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⑸ 南矩容《从狐鬼形象看<聊斋>对<水浒>的借鉴》,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三期

五、教师指导意见: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探索,这便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该组同学研究过程中选取材料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深度等方面,到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才是他们最需要深入挖掘学习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可贵,更能反映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因此,培养质疑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一向坚持的做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即使是阅读过课外文言文书籍的学生也因仅是片段阅读无系统而缺乏阅读的持久性。所以,我认为该小组尝试着读大部头的文言专著,而且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该小组同学能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书籍,使研究继续深入、深化。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研究的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研究的意识和文献的意识。将来他们考入大学或继续深造,这是做学问的一个基本素养。而高中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获得锻炼,是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5篇:论《聊斋志异》中的侠义形象分析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3

一、侠的来源······································3

二、侠女复仇型····································4

三、仙人行侠型····································6

四、以性行侠型····································8

五、男侠形像······································9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1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蒲松龄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书,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侠士,其中的侠义形象的塑造既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塑造方法,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和以往描写的侠客不同的是女性不再是以武行侠,而又加入了以性行侠这一特异性,同时男性行侠又加入了仙人行侠。这些创新对下侠义小说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为侠义小说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女侠;以性行侠;特异性

Abstract

Stran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 peak Zhiguai legendary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featuring the most creative, the highest literary achievement, it is by virtue of the novel, Pu was internationally known as a short story of the Chinese Wang. Ghost Story is a book all-inclusive, involving all areas of society, basically reflects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Liaozhai Knight write a lot, of which the next image knight both from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hape, and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Knight before it and the difference is no longer a single woman to Violent-crimeAnd joined the Xia to the specific sexual activity, while men also joined the line-Xia Xia immortal line.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novels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valrous novels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Woman

Rise in sexual activity

Specificity

2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聊斋志异》中的侠义形象分析

前言

《聊斋志异》成书于清代初年,正是白话文小说发展兴盛,文言小说衰败的时期。然而《聊斋志异》却用文言文写成,被后世称为“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

〔1〕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评其为“以承晋唐小说”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的作品,它题材广泛,堪称一部生活百科全书,人情,民俗,科场内外,吏治,商业活动,民间工艺各个领域无不有所涉及。《聊斋》和古代的传奇,志怪小说相比较,在题材,语言,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特异性。尤其是作品中的侠义形象的塑造,既继承了唐传奇,明清小说描写侠客的长处,又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读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在分析《聊斋》中的侠义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侠义”的来源及范围,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聊斋》的侠义形象不同于其他作品之处。

一、侠的来源

侠义文学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发源也比较早。“侠”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生以思想左右人,侠客以武勇抱打不平,后者在专制社会对普通人,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最有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使芸芸众生有了理想,期待和希望。正因为如此,伴随着侠客的产生和其作为一个阶层的发展,就有了侠客的文字记载。像《左传》、《战国策》中都有关于行侠仗义的记载,它们为武侠小说提供了原型。西汉司马迁为游侠列传,歌颂游侠“其行虽不规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2〕盖亦有足多者焉”。在这里司马迁概括了侠客的特点,及其行“其行虽不规于正义,”但是“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司马迁所作的《史记》里《游

3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侠列传》与《刺客列传》,开了侠文学的先河,从此以后侠客侠行的小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从唐传奇开始,侠义小说越来越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历经几代演变,成了侠义小说的洪流,成为我国小说史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随着侠义小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侠客形象共同的两大特征:精通武艺,扶弱济贫。因为前一个特征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通常是其他艺术形象所不具备的,因此成为识别侠客形象最显著的标志,后世更以“武侠小说”来统称这一类小说作品。在侠义小说中,侠客多为男性,是男性精神的世界。尽管也有很多光彩照人的女侠形象,但这些女侠所作所为皆是男侠的特征,如红线夜行七百,帅府盗盒,聂娘脑藏匕首,赵娥亲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等。这些女侠只是在性别上和男性有差别外,同男侠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虽然她们是女性,却具有强烈的男性精神和高超的武艺,她们更能引起读者的赞叹。但是在聊斋中的侠客形象除少数篇章外,如《侠女》、《红玉》等,大都和以往的侠客形象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女性形象更是如此。

在《聊斋志异》中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女子看起来似乎不像女侠。如《红玉》中的红玉,除了她是一个狐,具有一些小法术外,和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她既没有高超的武艺,也没有侠客所具有的那种除暴安良的行为特征。再如《仇大娘》中的仇大娘,她既不是狐,也不是鬼,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让作者写来却具有侠客的行为。因为她娘家的父亲被抓走,两个弟弟年幼,受叔父尚廉,仇人魏名欺负,所以她挺身而出,回到娘家重整家计,最终使娘家富裕兴盛起来,仇人拜服。由此看来《聊斋》中的女侠客与通常女侠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二、侠女复仇型

如《梅女》、《侠女》、《丑狐》、《商三官》等。《侠女》的故事情节明显地脱胎于唐传奇中无名女侠的复仇:首先侠女自始至终没有透漏其姓名,只透漏其父官为司马,为的是隐姓埋名不被仇家发觉,和以往武侠小说不同的是通篇没透漏其仇家是谁,更不知因为何事报仇。当顾生问到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武艺时,她也隐口不泄,只说“此非君所知,亦须慎秘,泄恐不为君福”。但是从两个情节描写

4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中我们可以看出侠女的武艺是非常高超的。第一个情节是飞刃除白狐。白狐化为美少年迷惑顾生,当他看到“秀曼都丽”的侠女时,心生邪念,评价她“艳丽如此,神情何可畏。”当侠女为替顾生延续香火而和顾生相爱时,狡猾的白狐闯门而入并且戏谑到“我来观贞洁人耳”,此时侠女竖眉颊红,“急翻上衣,露一革囊,应手而出,则尺许晶莹匕首也”,投之不中,追出户外,“匕首望空抛掷,嘎然有声,灿若长虹,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五十几个字便将狐女杀狐的事件描写的曲折动人。第二个情节是她深夜报仇,当顾生的老母夜里抱走侠女为她生的孙子后,侠女即出门报仇,未至半夜而归,仇人的头颅已带来了,报仇时间之短也可看出侠女的武艺是何等的出神入化。《商三官》也是一篇为其父兄报仇的故事。三官之父因醉酒虐邑豪,被豪族家奴乱锤而死,因她的两个兄长长时间诉讼无果,所以三官扮一男乐进入豪门,夜杀仇人而后自尽。至此复仇还未结束,仇家怀疑是商家刺客,让家奴守三官尸,二奴却顿生歹念欲想奸尸,当一奴“方将缓其结束”时,忽然脑如物击,口血暴注而亡,鬼魂复仇的补充更加证实了复仇的侠女的凛然不可侵犯。

最具有侠女复仇主题综合性意义的是《梅女》,有一个小偷进入梅家偷东西被抓,小偷仅用了五百文收买了典吏,任凭小偷的口供,陷害梅女和这个小偷奸情,梅女听了以后,悬梁自尽,梅家父母也相继去世。梅女自从去世成为吊死鬼以后,脖子上的绳索还无法拿下来,遭受着舌头不能伸进嘴里的痛苦,梅女不仅要为自己报仇,还要为双亲报仇。梅女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女子,因为封云亭换了房子的大梁,使她的舌头能够缩进嘴里,不再遭受痛苦,所以每天晚上来陪伴封云亭,并且还和他玩翻股的游戏,封云亭睡不着了,又帮他按摩,帮他入睡,当封云亭要求和她一起上床睡觉时,她推辞说“阴惨之气,非不不为君利,若此为之,则生前之垢,西江不可矣”,但是当封云亭再一次求欢时,梅女却为他介绍了一个鬼妓爱卿,当难道鬼妓爱卿没有“阴惨之气”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拒绝和封云亭合欢的第一个理由并不很充分,其实真实的理由应该是:“若此为之,则生前之垢,西江不可濯矣”,她因贞节而死,做鬼亦保持自己的贞洁,只盼望报仇之后,再和封云亭再接连理。很巧的是爱卿竟然是陷害梅女的典吏的妻子,将仇主的恶报扩大化,而延至他的亲属上,梅女借老鬼妓女之手,用拐杖打典吏的头,亲手以长簪刺其耳,遂使典吏换脑痛,半夜死去。更大快人心的是作者借老妓之口历数典吏所犯的罪恶:“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竖矣!袖有三百钱,

5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便尔翁也!神怒人怨死期已迫。汝父母代哀冥司,愿以爱媳入青楼,代汝偿债,不知耶?”由此可以看到典吏的罪恶在冥界已引起了公愤。借助于神秘的力量,离魂复仇后的梅女经过一番周折,与封郎共结连理,封郞最终“封举孝廉”,个性解放的向往与大团圆的良愿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最具有喜剧意味的复仇事件当属于《丑狐》了。穆生因为贫困,冬天连棉衣也穿不起。一夜,忽然一个衣着华丽但面色黑丑的狐女毛遂自荐,自言“我狐女也,怜君枯寂,聊与共温冷塌尔”。这一狐女很可爱,一见面即将自己的身份说与穆生,并且直截了当地要为穆生暖榻。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表现了她的侠义之举:赴士之傈困。穆生没有看上她,因为她长得实在太丑了。问题出在于穆生并不是什么高洁之士,当狐女拿出金元宝时,他却高兴的同意了,和丑狐睡在了一起。二人没有感情基础的,迟早要分裂的,因此当穆生“屋庐修洁,内外皆衣文锦绣,居然素封”而“女赂渐少时”,穆生他便厌恶了丑狐,聘了一个道士在门上画了一道驱狐的符,以阻止丑狐进门。丑狐见符大怒,并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丑狐报仇很有意思,她首先惩罚了道士,割去了他的耳朵,随后向穆生家中投掷石块,把门窗家具锅碗瓢盆砸了个稀巴烂。穆生因害怕躲入床底,丑狐则抱了一个猫头狗尾的怪物去咬穆生的脚趾,并令穆生交出所有的钱财。丑狐报仇很彻底,让穆生的家境贫困的又像以前一样。丑狐和其他女侠形象不同,她更像一个男人,虽然她的相貌丑陋,但用钱周济穆生,一旦穆生翻脸后,便进行彻底的报复。她不是为父母报仇,也不是行侠仗义替别人报仇,而是为自己报仇,文章突出了她敢爱敢恨的性格。

三、仙女型

在《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组更奇特的女侠形象,即仙人行侠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慧芳》和《菱角》。

《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数女性行侠所选的对象是贫困书生,且风流倜傥,缠绵多情,例如侠女中的顾生,梅女中的封云亭等无不是多情多义的“张生”。而《慧芳》这一篇却打破常规,她选择的马二混除和上述书生都很贫困这一相似点外,几乎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慧芳本是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在神话传说中乃西王

6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母的侍女,她呼董双成为姐,由此得知)被谪降人间,她完全可以选择王侯将相,因为她非常漂亮,“年方十六七,椎布甚扑,而光华照人”。她也完全可以找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美少年,如七仙女选择了董永,织女选择了牛郎。但慧芳却选择了连名字都很难听的马二混,她选择马二混的理由是“以贤郎诚朴”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完美的理想,即不但让那些不得志的书生有一个完美的归宿,连朴讷诚笃的光棍汉也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正如作者所说“马生其名混,其业亵,

〔3〕惠芳奚取哉?于此见仙人之贵朴讷诚笃也。”“所差不愧于仙人者,唯混耳”。在其他篇章中,女侠一开始即与男主人公一见钟情,而慧芳却直接找马二混的母亲,并直接说明了来意:“我以贤郎诚笃,愿委身母家。”这说明仙女是不拘于人间那些世俗礼法的,作者有意抨击封建社会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门当户对这些压抑人性的礼数,这在聊斋中很多篇章中表现出来了。马二混确实够诚朴的,当母亲告诉他这件事时,他的表情是“喜”,当他看到翠栋雕梁时“惊极,不敢入”。而当慧芳迎接他时“益骇,却退”,但慧芳拉着她坐下说话时,“喜出非分,形神若不相属。即起,欲出行沽。”,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马二混很难接受仙女下嫁自己这一事实,以至于行为慌张左顾而言他,不禁让人想起射雕英雄转中的郭靖。慧芳和梅女,红玉,封三娘相比,她在感情上更潇洒,她和马二混生活十几年后,将返天庭离别之际竟然毫无留恋之意。她说道“因与子有缘,遂暂留止,今别矣。”“请别择良偶,以承庐墓。”,说完之后忽然不见了。慧芳和侠女最接近古代小说中的侠女形象,飘忽而来飘忽而去,不为情羁。

《菱角》的题目虽然是菱角,但主人公不是菱角,而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化作了四十八岁的老太婆,帮助胡大成一家团聚,很具有神秘性。这篇文章在开头便为观音行侠埋下了伏笔。首先,胡大成的母亲信佛十分虔诚,并且经常嘱咐胡大成过观音祠务必进祠叩拜观音大士。其次,胡大成与菱角相遇也是在观音祠,细心的读者读到此处必然会想到下面发生的故事会和观音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出场很平凡,她化作四十九岁的老太婆在村中来回游走,到了晚上还不离去。在当时盗寇四起的时期出现一个流离失所的老太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他的话语却让人觉得很奇怪:“不屑为人奴,亦不愿为人妇,但有母我着,则从之,不较直。”这是她神秘处之一,可叹的是闻者不识佛真身,一笑而罢,唯有胡大成将其领回家,这也是大成从小种下的善心,乐于助人,才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其神秘处之二便是为胡大成娶妻。他说道:此处太平,幸可无

7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虞。然儿长矣,虽在羁旅,大伦不可废。三两日但为儿娶之。”这话说得多大!谁能把娇女嫁给一个逃难的人,更何况两三天便给人娶妻。但是老太婆说做便做,置办了窗帘被子,衣服家具,谁也不知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下文观音行侠的行为更加明朗,媪傍晚出门三更不返,忽然一女子啜泣于庭中,这女子正是菱角,是被老媪半路截来的从此媪便不再露面。此时行侠还未完结,观音菩萨又派童子搭救大成之母“有童子以骑授母,母急不暇问,扶肩而上,瞬息至湖上”“母将启谢,回视其马,化为金毛吼,高丈余,童子乘之而去”。童子救成母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和和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侠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以性行侠型

这一类型的侠女在聊斋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她们都是以救助下层社会的危困者为己任。在通常的侠文学作品中,侠客所救助的是有对象外部势力给对象造成的灾难,而这些侠女说救助的是有对象的自身条件所造成的困厄。这是因为作者的关注点不同。通常侠文学关注的是社会斗争所形成的矛盾冲突,一般是贪官污吏,劣绅好强欺压残害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形成的危害,因而便有武艺超群,除暴安良的侠客出现,是受害者的性命得以保全或给人报仇雪恨。但是蒲松龄所着重关注的是由于社会不公所造成的寒士社会地位的低下和人生最大的困厄,因此塑造出这类女侠献身寒士,使其基本的人生愿望得以满足。其中最典型的侠女有红玉,房文淑,霍女。

《侠女》中的侠女具有通常侠客所具有的特征,如她能够日行千里,飞刃斩白狐,这是为社会除恶,手刃仇人,割其首级,是为父报仇,但这并非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本文大部分文字是描写她与顾生一家的关系,侠女的主要行为是与顾生的两次私通。她这样做既不是苟且之行也不是为了获取婚姻,她的目的很明确:“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把侠女塑造成以性救人宗嗣的侠女形象。

红玉和侠女略有不同之处,她对冯生并不是冷若冰霜,她比侠女多了一些温情色彩。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是将红玉和侠客虬髯客的并列对比来写,运用了双提法。在冯生所遭遇的灾难困厄中,虬髯客担当的是为之除暴复仇的角色,而红

8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玉担当的是为之解厄济困的角色。作者在结尾中也明确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和红玉

〔4〕的身份:“其子贤,其父德,故其报也侠,非特人侠,狐亦侠也。”这就表明作者是把红玉作为一个侠女来塑造的。红玉两次投身与冯生是解决他无妻的困难,在大难中抚养冯子为的是给冯家养育后代,而中间突然离去,也是为了给冯家延续香火,这些都是侠义行为。

霍女这一形象最有意思,她除了以性安良以外,还以性惩恶。霍女三易其夫,初奔“家富而吝啬,然为美色而不惜冗费”的朱大兴,她此时的角色是又懒又馋又娇又病又刁又奸,每日必燕窝,鸡心鱼肚做汤,病时又“日需人参汤一碗。”她的衣服也是绫罗锦绣,奢华无度,耗费不记,几年之间便将朱家败落。接着又投奔富豪何氏,和在朱家一样,吃喝无度。后来又自卖自身骗取大商人的儿子千两黄金。她自己说“妾生平于吝者则败之,于邪者则诳之也。”可见她是以自己的色相为手段来惩罚富有而吝啬好色者,是惩邪之举。像朱大兴,何氏,商人之子等为富不仁,吝啬邪淫者并不是残害良善的乡霸恶吏,不能借髯虬客,侠女来剪除掉,因此作者塑造了像霍女这样的形象以性的方式予以惩罚。作者也写到“为吝者则破其悭,为淫者则速其荡,女非无心者也。”,这就是对作品“女侠惩邪”主旨的再次强调。霍女第三次私奔黄生,黄生家里非常穷,前妻死后则无钱续娶,霍女来到黄家以后“早起躬操家苦,辛劳过旧室焉。”她的表现与先前截然相反。她又采取策略,强为黄生娶良家女阿美为妻,事后则飘然而逝。在作者笔下,霍女是一个典型的侠女,对朱何是惩恶破邪,对黄生是济困扶贫,而行骗于商人之子则是劫富济贫之举,只不过手段是骗不是劫罢了。

五、男侠形像

《聊斋志异》中写男侠形象的篇章并不多,远没有女侠形象那么丰富。聊斋中的男侠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传统型和创新型两类。

传统型的典型代表以《红玉》中的髯虬客,《崔猛》中的崔猛,《五通》中的万生为代表:三人的共同之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弱压强。髯虬客是一个非常正宗的侠客,他性情猛烈,一进冯家门即言到:君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忘报乎?”当冯生怀疑他是宋家的侦探而伪应之时,怒龇欲怒裂,骂道:“仆以君

9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子也,今乃知不齿之”快人快语,可见其爽直的性格。髯虬客并不认识冯生,而当冯家遭此冤案时,挺身而出为他报仇,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不透露他的姓名,他的目的是既不连累冯生也不受他的报答。《五通》中的万生也是英勇刚烈,当时并没有髯虬客那么神秘。当他看到有个男人进入表嫂的房间后,怒火中烧,不问青红皂白已将马精砍死,并且他胆大心细,利用计谋一连又杀了两只猪精。万生十分豪爽当一个经营木材的商人想让万生去捉另几只五通时,他也一口答应,并成功地砍掉了五通的一只爪子,从此当地便太平了。万生和髯虬客不同之处是万生接受了木材商人的谢意,娶了商人的女儿,这也是作者给万生的奖赏,以此激励人们多行善事,达到劝善的目的

《聊斋》中的巩道人以及《瑞云》中的和仙人都和中国传统的男侠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巩道人和和仙人不再是性情鲁莽不计后果的侠客形象,而是遵循因果因缘,因势利导慢慢地解人困厄。如巩道人法术十分高明,他完全可以直接将蕙歌从鲁府中救出来,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如果他直接将蕙歌带出来交给尚生,则一定会给尚生带来麻烦的。作者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子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正如古语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他描写女侠的大多数篇章中,女性行侠的主要方式便是为人延续后人,《巩仙人》也不例外,正如巩道人所言:“但请勿扰。君宗赖此一线,何敢不尽绵薄之力。我所以报君者,原不在情私也”。至此以后巩道人再也不把尚生放入袖中去和蕙歌相会。这是作者救世情怀的流露,现实生活中像髯虬客之类的侠客并不多,作者只好寄托于仙人异士,这样一来创作的思路便打开了,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行侠的工具。仙人行侠和传统侠客相比,他们更具有智慧,谈笑之间便将事情办好,事情的发展状况似乎完全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何时相助,何地相助,如何相助,都是计划好了的。

蒲松龄把侠义思想引入两性关系,婚育这一领域,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侠形象,同时行侠的人物也不光是武艺超众的勇猛之士,甚至可以是仙人,狐女,这对以往的侠文化来说是一个奇异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他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此类形象没有现实做依据,是纯粹幻想的产物,太过奇幻;同时又不具备通常侠客“武”的特征,难以引起后辈侠文学作者的职业关注,因此在后世并无继承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10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注释

〔1〕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略》 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鲁迅全集》本,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出版,第176页

〔2〕夏松凉 李敏 主编《史记今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第一版,下册 第1089页

〔3〕蒲松龄:《聊斋志异》〔4〕蒲松龄:《聊斋志异》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第226页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第76页

11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鲁迅全集》本, 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出版,第176页 〔2〕夏松凉 李敏 主编:《史记今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第一版,下册 第1089页 〔3〕蒲松龄:《聊斋志异》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第226页 〔4〕蒲松龄:《聊斋志异》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第76页 〔5〕杨义主:《聊斋志异选译》 岳麓书社出版 2006年12月 第一版 〔6〕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 第一版 〔7〕马瑞芳:《幽冥人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8〕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2

第6篇:《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理想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批敢于藐视封建礼教法规,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的血肉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憨直任性的婴宁,活活泼机智的小翠,多情狭义的秋荣、小谢,温柔拘谨的青凤,绰约可爱的聂小倩,意绪风流的林四娘,等等。《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的《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撚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是花引起了王子服勇敢的追求,使他得以接近婴宁并最终实现完美结合。

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之下,女子有所谓“三从四德”,“行不露趾,笑不露齿”,然而婴宁却蔑视这些礼教的清规戒律。在我看来,她的蔑视完全是由于“不知者无畏”。这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婴宁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里,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里是一个没有受到世俗气息污染的的人间仙境,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充满生机,朝气勃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一个纯真美丽的婴宁。当她在上元郊游中,见到注视自己的王子服,不仅敢笑,而且还笑着打趣他,说他“目灼灼似贼”,正是反应了婴宁的天真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王子服独自到山中找到婴宁时,她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先是从门不时的露出脸来偷看,见了面也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当养母拍婢女叫她与王子服见面时,“户外嗤嗤笑不已”,进门后还用手捂着嘴,笑不能止,当王子服作自我介绍时,她又开始了笑。这段描写,婴宁虽没有说话,却通过笑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与王子服之前已经见过面,此时又来自我介绍,自然可笑,同时她的笑声也包含了她对即将获得的爱情所感到的欢心。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子服那含情默默的眼神,聪明的狐女便知道了王子服的情意,当王子服找到婴宁家,却找不出相间的理由,坐卧徘徊时,他的这种深情和执着,婴宁怎么会不知道,当她的带一个青年如此的垂爱,怎能不由衷的痴笑几声呢。 婴宁的爱笑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人物形象塑造的神来之笔。她“笑容可掬”地出场;与王子服二次相见时,人未到而“户外嗤嗤,笑不可遏”;入内则“尤掩其口,笑不可遏”;受母斥责仍“忍笑而立”,转眼间又笑得“不可仰视”;甚至于无所顾忌地与向自己求婚的王子服在树林中嬉笑,并在树头“狂笑欲望”;见到婆母“犹浓笑不顾”, “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举行婚礼时,则“笑极不能俯仰”。爱笑尽显出婴宁的天真烂漫,憨态可掬,也尽显作者对人物的偏爱,因为在作者笔下,这笑归根结底是“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当人们“使华妆行新妇礼”的时候,她仍然憨笑,使场面出现了尴尬,当王子服一家多她的身世感到怀疑的时候,她只是“孜孜憨笑”,王子服一家无可奈何。她的笑不仅使她自己感到快乐,她还把这样的快乐到给周围的人,每当母亲有忧愁的时候,她一笑即可化解,她就像个天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快乐。为此,她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没有人对好色之徒进行谴责,而是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婴宁的身上,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

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吧。

婴宁形象的成功刻画,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不可分。小说篇幅不长,要在如此篇幅中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生气贯注,栩栩如生,作者高度凝练出神入化的细节捕捉功力堪称一绝。只是在轻轻几笔之间,婴宁的性格神态,爱花﹑爱笑就跃然纸上。尤其是多处写到婴宁的笑,均各具情态,有“笑容可掬”,也有“含笑拈花而入”;有“户外隐有”的笑声,也有入内不可遏制的笑;有“狂笑欲望”,也有“笑极不能俯仰”等,这一连串对笑的描写,笔墨简洁,点到即止,却又毫不重复,充满情趣,声态并作,使人物形象饱满逼真,出神入化。而“昧爽省问”与“操女红”之描写,看似随笔带过,全似 漫不经意,实际上却匠心独运,有丰富的蕴涵,点划之间已使人物性格走向复合化,更加饱满。

作者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也不惜笔墨,如王子服为寻觅婴宁,伶仃独步,望南山而行,以王子服的视角,移步换形地对小里落及周围环境层层点染,氛围烘托已足,则令主人公婴宁出场。整个氛围诗意盎然。环境之清幽脱俗,人物之超凡美洁,宛如一幅风景画轴,缓缓展开,妙笔天成,人与美景融为一体。

上一篇:诗歌朗诵感恩父母下一篇:转正的申请表怎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