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儿童心田,1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两个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两个指南”的印发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

以下为“两个指南”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現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五、载体形式

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二)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三)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四)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五)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包括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技能、技艺,如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以身体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技巧,如传统体育、武术、杂技、游艺等。

(六)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文献、手稿、服饰等可移动文物。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二)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通过临摹名家书法、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线索、欣赏传统艺术、参与礼仪活动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尊重各民族传统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及重要学术、艺术流派等,使学生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通过阅读观看经典作品、文化考察与专题研究等学习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七、学科安排

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一)语文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二)历史

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主要载体为遗迹文物、神话传说、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

(三)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形成系统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具体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载体形式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踩高跷、竹竿舞等)、武术、中国式摔跤、跳绳、毽球、珍珠球、赛龙舟、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等。

(六)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成就、文化遗存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合理性、准确性与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充分发挥各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覆盖全部革命历程,反映革命传统主要内容。全面梳理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统筹兼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反映革命传统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深入研究、凝练革命传统主要内容,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按照由浅入深原则,一体化设计和分学段安排相结合。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特點、生活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内容、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体现一定的进阶性;同时确保革命传统教育总体要求、核心思想贯彻始终。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依据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把反映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教材。

三、总体目标

革命传统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总体布局科学有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形式更加多样,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在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既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又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形成的革命传统内容丰富。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使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继承弘扬革命传统。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郑重的历史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要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结合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给学生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发扬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要教育学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思想理论和真理力量的指导,离不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和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够实现最终目标。要教育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革命斗争精神。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品德、英雄气概的具体体现,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使革命斗争精神代代相传。

(六)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具号召力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七)艰苦奋斗传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奋斗的结果,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结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弘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育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历练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五、载体形式

反映革命传统内容的重要载体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原始素材

1.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革命史实、关键事件。

2.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具体指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杰出贡献或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包括革命领袖,革命家、革命先驱,革命英雄、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以及仁人志士等。

3.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具体指革命圣地、旧址与纪念设施以及革命英雄遗留下来的物品等。

4.重要纪念日及仪式。为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设立的特定节日,开展的相关仪式活动。

(二)基于原始素材创作的作品

具体指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写或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注重选择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故事,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

(二)初中阶段。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使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三)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诠释革命精神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七、学科安排

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1+N”全科覆盖。

(一)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反映革命传统主要内容,注意对思想内涵的深刻解读,突出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政治认同;同时引导学生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高尚品德。主要载体为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等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重要论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

(二)语文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發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载体为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等;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与选文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文物的插图等。

(三)历史

历史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共产国际成立等国际环境,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注重通过整体叙述与背景叙述,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德,形成优良作风,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载体为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和遗物、文献史料、革命旧址、重要纪念日和纪念活动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学科要注重选取经典性作品,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感,做有骨气、有品位、有修养的中国人。主要载体为反映革命文化的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含歌剧、戏曲等)、动画等。

(五)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是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专家、模范人物的事迹、成果等,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为国争光、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党史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准确性、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革命传统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特别是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获得广泛社会认可(有高度共识)的人物、事件、篇目、曲目、剧目、作品等,作为优先选项和基本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革命传统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革命传统专题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

(文件来源:教育部网站)

第2篇:革命纪念馆的双重功能与党史文化建设

【摘 要】革命纪念馆是一种物化存在,它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保存了中共大量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存物。同时,革命纪念馆还不仅仅只是一种物化存在,它还充当着记载、宣传、纪念和保护中共历史的角色。革命纪念馆的精神价值功能,对党史文化的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更是如此。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双重功能;党史文化建设

革命纪念馆——这里特指以保存、收集、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遗存物的纪念馆,不但是一种历史物化载体,而且更是一种延续革命历史生命的精神载体。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革命纪念馆是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的纪念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党的历史、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党的革命历史的重要机构,也是推动和促进党史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因此,在中共中央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积极发挥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宣传功能和现实教育功能,对于党史文化建设将起着其他物质载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革命纪念馆的物化与精神双重功能

以展示中共革命历史为中心的革命纪念馆,应当被看成是党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革命纪念馆的物化与精神双重功能,早在1985年文化部颁布的《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中就已指出:“各类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是有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和文物资料的保护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从这段规定中可以看出,革命纪念馆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纪念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事件或人物,而非别的历史时段的事件或人物;第二,突出的“革命”特征,也就是说,革命纪念馆只是为延续革命精神而创设,纪念的对象也只是与革命有关的事件或人物;第三,革命纪念馆必须依托相关的革命遗址、文物资料、革命遗物等而存在。

革命纪念馆在党史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物化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这是因为革命纪念馆本身所拥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革命纪念馆在物化功能方面具有多重的表现形式。革命纪念馆以收集、保存、保藏等等手段,汇集了中共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大量文物资料。这些文物资料以物化的形式,“收藏”着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因此,革命纪念馆的物化功能,首先就是以物质形态保存了中共历史。历史对人类来说,是精神价值的延伸。就这个层面而言,收集和保藏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料,也就是保存了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党史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这些精神财富,而要弘扬这些精神财富,革命纪念馆就是最好的物质载体。同时,保存中国革命历史文物资料,也可以为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提供史料,中共的革命和建设历史面貌,也可以在这种物化的载体中得到体现。

但是,如果将以中共革命和建设为主体的革命纪念馆,仅仅看成是一种物化存在,是远远不足以显示革命纪念馆的存在价值的,也不能显示革命纪念馆在建构党史文化中的积极意义的。因此,应当把革命纪念馆看成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存在,并且塑造这种存在的文化建构意义。

革命纪念馆的功能从物化意义转换成精神意义,这种转换的意义形式具有如下几种:

第一,纪念意义。革命纪念馆保存的实物现今都已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物品,当人们要纪念中共革命历史的光荣历程时,必须借助这些纪念品才有可能,并且直观纪念品也很容易使参观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增强革命信念。

第二,教育意义。革命纪念馆展示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革命传统和光辉历程,便于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了解革命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利场所,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载体,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三,陶冶意义。革命纪念馆的丰富馆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人说过,“历史是现实的艺术,对于陈列馆物品的欣赏,就是对于历史的欣赏、理解和感悟”①。通过对革命纪念馆藏品的观摩欣赏,可以产生高尚的情感,培育进取的精神,让人民群众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性情。

总之,革命纪念馆在党史文化建构中,能够发挥价值的、道德的、审美的等功能。党史文化建构除了以文本、语言、符号、仪式等等手段来实现之外,还必须通过像革命纪念馆这种物化的形式来塑造。革命纪念馆以其物化的形式,表征中共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这种表征过程,就是党史文化的建构过程。

二、历史书写:革命纪念馆的文化建构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共逐步认识到收集和保护革命历史遗物、宣传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而革命历史文化相对于中共进行的实实在在的革命实践而言,只是一种抽象性的表达,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的物化形式来呈现。由此,中国革命历史“选择”了革命博物(纪念)馆这一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革命历史催生了革命纪念馆的诞生,反过来,革命纪念馆也成为承担记载、宣传、纪念和保护这部历史的角色。

早在1932年1月,中共在苏维埃大会决议中就明确提出:“死亡战士之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死亡战士应由当地政府帮助红军机关收殓并立纪念碑”②。1933年5月,中共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具体工作由中央教育部负责。这更加体现出中共对革命纪念馆和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视。6月29日,中央教育部代部长徐特立在《红色中华》上发出了一份关于中央革命博物馆征集陈列品的启事,指出“中央教育部决定建立革命博物馆”,希望“各机关,各群众团体,及个人,帮助搜集下列各种物品寄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其中,征集的物品包括五类:一、关于革命的文件(一九三三年以前的);二、关于革命的各种物品;三、像片;四、旗帜、印章、徽章等类;五、私人的物品③。同年11月,为了迎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徐特立和沙可夫再次在《红色中华》上发出了《革命博物馆启事》,以这些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为前提,中央革命博物馆终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正式开放。

在全面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共仍然没有忽视革命纪念事业的建设。193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为了纪念红军诞生十周年,成立了“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并指定徐梦秋、张爱萍、陆定一、丁玲等十一位同志为委员,负责收集、整理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红军历史材料征集的项目很多,包括历史(各部红军的产生和发展)、战史(各个战役和重要战斗)、长征史(片断的或全部的回忆)、纪念品(牺牲同志的或缴获的)、奖章(牺牲同志的或自己的)等等①。1939年5月,值抗战两周年之日,八路军政治部决定在延安举行抗战两周年展览会,向前后方部队及各界人士征集展览品,包括“(一)历次战斗所获之胜利品;(二)历次战斗经过之通讯、照片及图画;(三)历次战斗牺牲烈士之照片、传略及遗物;(四)抗战领袖及部队生活之照片或画像;(五)暴露敌军兽行、敌国困难及敌寇阴谋之照片、图画或统计表;(六)前后方民众参战动员之各种材料等。”②展览会这种形式,就是战争年代的一种党史文化建设,它在精神层面上极大地增强了军民抗战的信心。

在征集纪念品、开办陈列展览会的同时,中共还试图建立革命博物馆,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教育作用。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周扬在文教提案中提出“为提高边区人民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革命之意识与对于革命史实之具体了解,并加强其对于革命之信念”,建立历史博物馆。1946年4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上,文教提案再次提出“为使边区各种革命历史纪念物品及革命领袖之史迹永留于边区,以便教育干部及群众起见,建议在延安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③然而,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共试图在陕甘宁边区建立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愿望并没能达成,但是历次征集文物、纪念品和举办陈列展览的种种尝试,对边区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争取革命胜利带来的精神鼓舞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可见,革命纪念馆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过程中,在中共不断强化革命历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反过来,革命纪念馆也在革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军民以凝聚革命力量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双方相互影响的关系中,革命纪念馆才能体现出建构党史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关系也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这种互为关系的历史功能,更需要在党史文化建设中发挥建构性的作用。

三、革命纪念馆在党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学界对于党史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认为“党史文化体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④还有的认为,党史文化反映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与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上⑤。尽管存在界定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党史文化的内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物质文化或者是物态文化,也就是“有形党史文化”⑥。革命纪念馆就是一种物态文化,它不仅仅对革命遗迹、遗址、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保藏,与此同时,还利用遗迹遗址建立的场馆和革命文物举办各种陈列和展览,是党史文化大众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党史不同于其他历史,同样,党史文化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有一些重合的部分。党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大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党史文化作为现当代历史文化的一种,还具有抽象性,这就决定了党史文化不会也不可能自己“自我呈现,它只能借助各种具体的、感性的、审美的等等形式来体现。”①在这其中,革命纪念馆就是这种“具体的、感性的、审美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大大扩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革命纪念馆也相继免费开放,成了普通民众充实文化涵养的重要选择对象之一。

对于革命纪念馆来说,它对中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或者重要节日的纪念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而“纪念既是一种文化,寓文化于活动之中,又兼具传承文化、生成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中共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也是党史文化建构的过程。”②从开展纪念活动来弘扬党史文化这个层面来看,革命纪念馆显然有更多的优势,因为党史文化精神通过革命纪念馆中的具体存在物质,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民众面前,因而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比空洞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普通民众历来有纪念这种心理传统,在情感上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文化宣传方式。

革命纪念馆还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党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③。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需求也随之扩展,旅游也成了节假日的首选,红色旅游因此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新兴产业而发展起来。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又下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再加上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革命纪念馆是依托革命遗址、遗迹而建,本身就包含在红色旅游资源之中。在这种旅游资源中,革命纪念馆一方面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陈列、展览来彰显蕴含在党史文化中的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研究保存在馆内的文物史料,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两方面的工作,都为红色旅游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余论

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④在积极推动党史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革命纪念馆应当积极地为宣传、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革命纪念馆在党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打造和创新文化品牌,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革命纪念馆更应以其特有的优势,大力弘扬党史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助理馆员)

作者:栗荣

第3篇:革命纪念馆的双重功能及党史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革命纪念馆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属于一种功能性传承的物化存在,同时革命纪念馆的存在是党革命开展和革命事业自身建设发展的一种文化产物。在文化传承方面革命纪念馆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且革命纪念馆中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物,革命纪念馆在建设开展过程中不单作为一种革命精神传承载体存在,并且其充当着记载,传承,保护和纪念中共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角色。在革命纪念馆发展之下纪念馆精神文化传承价值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并且极大的推动了党史文化建设,在当今发展阶段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的作用很明显。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双重功能;党史文化建设

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众多,并且在纪念馆中收集和保存的物品,具备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在这些文物的保存和收集的过程中,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产生的影响很深远。文化革命纪念馆在性质方面不仅仅是一种革命精神延续发展的载体,更是革命时期革命精神的一种物化展现的现实存在,并且历史革命纪念馆在当代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发展中,对历史时期中重要的革命事迹以及杰出的人物事迹发扬和纪念产生的作用很明显,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发挥革命纪念馆双重价值的作用

革命纪念馆在开展历史革命文化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作用非常突出,并且革命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历史精神和事件教育学习的主要基地,在开放的过程中除了对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之外,对进一步研究党的历史和充分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展示党建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的宣传和教育意义重大。并且革命纪念馆对于推动党史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传播的作用也很大。并且在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要求十分的重视,历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之下,积极的研究党史文化通过革命博物馆扩大宣传教育的职能,有着重要的实际教育功能和提高革命历史宣传能力产生的影响。革命博物馆对于党史文化中具体的文化精神传承载体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革命纪念馆物化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

1.党史文化精神具体文化传承发展

革命纪念馆主要以展示中共革命开展过程中,一些历史事迹和革命历史精神传承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因此革命纪念馆应当被看做是当时文化和党建文化开展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在革命纪念馆研究中,对纪念馆物化和革命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在早期就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且在1985年文化部颁布的《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就具体的对革命纪念馆应该具备的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并且支出在各类的革命纪念馆开展纪念工作中应该充分对近代,和现当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举出的历史革命人物所具备的革命精神进行全面丰富展示,在革命文化展示过程中应该重点的依托历史文化遗迹文化物件传承文化精神作用,通过采取有极大纪念价值的建筑项目开展,将党史文化中具体的文化革命精神进行传承发展。并且革命紀念馆应该对中共革命开展中一些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件资料以及历史遗迹物件起到收藏和保护的作用。革命纪念馆应该同时兼具文化宣传和科研机构方面的功能,革命博物馆在发展中作为我国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文化传承建设和综合科研和历史精神研究的载体。

2.革命纪念馆应该具备的几个功能特点

革命纪念馆在发挥双重的功能过程中,应该在博物馆建设职能扩展方面具备以下的几个重要特点:作为近现代历史文化发展传承中重要的历史革命事件和历史人物精神文化传承的集中展示场所,在历史革命纪念馆中应该在党史文化宣传中充分展示出革命的特征,也就是在开展革命纪念馆文化传承功能定位中,应该将革命纪念馆定位为传承革命精神而创设的机构。并且革命纪念馆中纪念的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是与革命工作开展中息息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并且革命纪念馆存在应该充分的依托相关的革命历史古迹以及文化书籍文件资料,等的具体物化物质而存在。

3.革命纪念馆双重功能发挥由本身功能所决定

革命纪念馆在功能方面体现中能够充分发挥物化以及精神方面双重教育和历史传承功能,主要是由纪念馆开设具体功能属性定位所决定的,因此在开展革命纪念馆党史文化传承建设研究中,应该对革命纪念馆中多重的物化功能表现形式进行汇集和研究。革命纪念馆在物化价值方面,主要有对历史文化资料和实物的收集、保存。并且收集和保存的物化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共历史革命中的历史精神有着很强的反映。在革命纪念馆中历史文物收藏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革命博物馆物化功能价值实现方面,首先应该以物质文化资料中具体的物化形态保存作为革命历史精神文化传承的实际工作开展保障。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对人类来说有着重要的精神文明传承作用,同时革命历史事件和精神的弘扬是革命精神价值方面重要的延伸。就这个层面来说,革命博物馆收藏和保存历史革命精神物件是保存人类遗留精神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历史革命纪念馆弘扬党史文化过程中应该充分的重视对革命历史事件中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进行弘扬和发展,并且充分应用好纪念馆物化以及精神财富的载体作用。

三、革命纪念馆在党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学术研究开展过程中,目前并没与党史文化建设中相应的文化发展概念和精神内涵、以及物化外延发展形成统一的具体化认识,因此在革命纪念馆党史文化发扬中,有些研究机构认为党史文化在体现方面主要集中反映在精神文化制度以及物化价值等的层面,其中在物化革命精神中将物质文化作为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将神文化作为党史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核心,将制度方面建设作为物化文化传播的载体。还有的研究机构认为在党史文化开展研究中,党史文化反映主要体现在观念文化的传承上,同时当时文化在制度文化体现中具体与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产生关联。尽管在革命博物馆党史文化传承发展中相应的文化传承界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中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当时文化在发展和精神传播中重要的内涵即物质和物态文化定位认识,是能够形成统一的标准的。也就是在革命纪念馆党史文化传承中,有形的党史文化传承发展应该形成重要性的认识。革命纪念馆展示的革命物化精神价值呈现不仅对革命开展过程中相应的革命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的收集以及保存开展工作,提供了管理和保存的机构。与此同时,在革命纪念馆建设开展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历史文化遗迹中具体的历史事件以及物化的精神传承载体,开展一系列的陈列和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文化的展览,将党史文化大众化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推广。当时文化传播过程中,党史发展过程和其他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同样党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当时文化中尽管会与中华历史文化存在一部分的重合现象,但是党史文化在开展文化建设和传承中,具备有很鲜明的文化政治性,以及文化大众性,同时也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党史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文化发展传承的一种,在开展文化传播教育职能中,对于文化传播中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文化的抽象性,这也就决定了在开展党史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文化传播不会出现自我呈现的现象。因此在开展弘扬党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助各种文化传承载体来开展党史文化的传播,同时在呈现过程中应该充分的重视应用各种审美方面易于接受的感性呈现方式,来开展革命纪念馆的党史文化传承工作。对于革命纪念馆来说,通过纪念馆物化和双重精神传承功能的发挥,进一步的对中共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和人物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节日开展纪念,在纪念过程中既是一种文化也是将文化传承寓教于乐,在纪念中通过党史文化宣传开展的各种丰富的活动,将党史文化中相应的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有效传播。同时节日纪念也是党史文化构建过程。从革命纪念馆工作开展中进一步弘扬党史文化的精神文化弘扬层面来看,革命纪念馆在文化和精神宣传弘扬中具备有很强的优势,因为在党史精神文化弘扬中,通过革命纪念馆中物化以及双重精神功能的传播功能应用,实实在在的将党史文化的内涵展现在民众的面前,使革命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更加具有感染力。

结语

在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将文化精神传播和弘扬的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通过打造革命精神的文化价值品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中,革命纪念馆能够在革命文化精神传承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大力弘扬党史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良友.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张秋兵.革命纪念馆与官办文化[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6,02:7-16.

[4]王蔚.探究新媒体时代革命纪念馆文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以微信应用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6,01:129-135.

作者:樊春艳 彭真生

第4篇: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方案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治校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以爱国、爱家乡、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并把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从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校、爱国家)教育为基本内容,规范养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民主法制、国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和德育框架。

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发展新中国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主题班会教育方式主体,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二、活动主题:规范行为、注重细节、彰显华夏精神

三、活动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四、活动安排第一阶段 启动阶段

1、结合学校办公室制定 “规范行为、注重细节、彰显华夏精神”活动总方案。

2、召开动员大会。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利用升旗仪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爱国主义知识教育利用晨会课进行革命先烈先进事迹教育。

3、组织学生观看生命教育主题班会(1)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之《让世界充满爱》、《科技中国》主题班会;(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之《爱的奉献》、《民族中国》主题班会;(3)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之《礼仪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国》主题班会。

4、学生班会(1)开展“唱好心中的国歌”主题班会;(2)开展“祖国,我为你自豪”主题班会;(3)开展“新中国60年教育挂图”主题班会。

5、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6、社会实践教育(1)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向为祖国捐躯的烈士们默哀三分钟;(2)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3)给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1)举办一次“华文经典”的朗诵活动;(1)举办一次“给身边关心我的人一封信”的书信活动比赛;(2)举办一次“我心中的优秀班集体”演讲比赛。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发动。要根据全校的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做到层层有人牵头、事事有人落实、天天有人回报、处处有人指导的局面。

2、与时俱进,巧抓契机,加强体验。倡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3、做好评价,积极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学生行为表现情况和相关总结材料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4、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奖励办法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班级及班主任、突出个人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考核中享受教育加分。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第5篇:关于利用革命文物加强青少年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思考

廖小明 潘洵

(西南大学 党委宣传部 重庆北碚 400715)

【内容提要】在全国深入党史教育,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具有形象直观、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创新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由他教到自教,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表层感知到深刻理解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廖小明(1975—),男,汉族,助理研究员,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干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68254437 13708326980,jwclxm@swu.edu.cn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400715 潘洵(1965—),男,汉族,教授,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中开展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是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的任务,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革命文物作为记载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革命文物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内容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从分类来看,一般说来,文物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人们常常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物,特定为“革命文物”。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并由此形成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国家,革命文物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留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就达40万余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就有大批的革命文物。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革命文物与其他文物一样,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当然,革命文物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就是开发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形式。革命文物作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它记载着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记载着党经历过的悲欢荣辱, 见证着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反映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它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直观、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的活教材,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要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当前,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既是党的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针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特点,通过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青少年自觉健康学习成长。具体说来,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革命文物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强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革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址和遗物都是真实历史的写照,部分遗物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反映了革命志士是如何培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青年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资料、红军的标语、部分革命烈士的遗书等,都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志士们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在学校德育中充分运用这些题材和史料,能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每年的“五四”、“七一”等重要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节日,各地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进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数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着优于课堂讲解和一般的文字宣传的教育效果,比简单的课堂灌输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更能使教育的内容得到内化和吸收!在大量的革命文物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和遗物尤其能够反映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能够展示给我们一幅在旧社会中三重大山如何压榨人民,屠杀革命群众的黑暗图景,激起我们对旧社会的仇视和对新社会的珍惜的情感。这些遗迹和遗物尤其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诸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三观”的培养和不断强化。然而,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对简单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十分反感,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探索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其易于、乐于接受并能起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对学生的“三观”培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二)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感情

革命文物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无论是鸦片战争留下的虎门炮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断垣残壁,还是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万人坑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以其形象生动的直观效果告诉青少年外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不甘示弱,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让青少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然,我们的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学习中也对这些内容有了很好的介绍。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接受简单灌输的方式和内容也比较多,容易对书本的东西感到厌倦,而且由于学生生性多疑的天性,容易对课堂的形式和教师的说教产生怀疑,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而参观学习,见识文物,听当年的红军或有关专家的讲解,易于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这些年各地学校德育来看,凡是有效运用革命遗址、遗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的学校都比那些仅仅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停留在书本上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要好要显著。种种实践表明,由于革命文物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内涵,因此它能够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三)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鱼龙混杂,社会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消极因素广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的头脑里已经有了诸多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个别青年甚至已经发生了人格的扭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已经认识到: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话题!上述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要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作保证。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失效性,增强感染力。革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革命群众勤劳、勇敢、自强、节俭、质朴的传统美德,有的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的生动画面,特别是一些革命家早期成长的经历和人生选择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四川的朱德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重庆的聂荣臻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杨闇公纪念馆等都有许多关于他们早期学习和进行人生选择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和纪念物。青少年通过参观这些革命文物,能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吸收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人格品质的精神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励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遗留的革命文物,都以不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教育青少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以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为例,那里有许多革命烈士的手迹和遗物,反映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珍贵的史料和遗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同时,由于这些文物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留下的,反映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扼杀和对革命青年的大肆屠杀的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的历史画面,能够深刻地教育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刻苦学习,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做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在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青少年中,决大多数青少年观众能从小萝卜头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能够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形成或强化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们认为:没有理由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理由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理由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没有理由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德育功能,做好以史育人的工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时代。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江泽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他还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胡锦涛也强调: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是传统德育的一大优势,也是新世纪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物部门来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德育内涵 当前,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项义不容辞的紧迫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的最新文件和指示精神,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特别是探索有效的方式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丰富和发展它的教育内涵。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应加强革命文物德育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对教育部门的宣传。据了解,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落后,陈列布展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观念上又被动地“等、靠、要”,使其社会影响很差。一方面文博单位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和更新硬件设施,特别是在陈列布展的设计,声光放果等方面多作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有关革命文物资料上网,方便观众查阅,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可以探讨同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革命遗址,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要加强对革命文物教育内涵的研究,做好参观接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的讲解。革命文物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博部门必须抽调专门研究人才,加大研究的力度,探讨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地展示革命文物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参观接待人员要有“观众就是上帝”的意识,热情讲解,耐心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全体人员都要有精品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发纪念品并做好观众的“售后服务”。开发纪念品既可为基地创收,又可以扩大德育的渠道,如出售书籍、纪念册等。革命文物基地的工作者“售”出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有效期很长,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必须要在观众参观之后做好观众的“回访”不仅要认真分析对待留言薄,还要不定期搞社会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学校利用革命文物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和具体措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尤其应该突出德育方面的素质,它影响到个人创造的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学校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利用革命文物工作加强学生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列入考核德育素质的重要目标。革命文物在传承革命传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这面活教材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符合青少年“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情景教育”、“愉快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力争将革命文物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特别同革命史的教育相结合)。如有奖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讨论会等,把学生学习、受教育的表现和成果列入考察学生德育状况的记录之中,真正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学校,深入学生头脑,真正喜闻乐见,收到实效。

(三)构建部门、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体制

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在加强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中有重要的带头和指导作用。文博单位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则更为重要。学校和文博单位的合作应该探索广泛性的合作方式,如共建文明单位等!并把这种合作形成制度,不断探索革命文物配合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例如,文博单位聘请老专家,老红军等为师生作专场讲解,学校派学生在节假日到文博部门当义务解说员等。革命文物基地也可将展览办到学校去,并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总之,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是实现革命文物德育功能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近年来各地出现不少先进典型。如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从93年开始,每年拨出专款,向大中小学开展建立“红岩班”的实验活动。“红岩班”坚持读红岩书籍,写红岩日记,争做红岩英雄接班人,每年不少于两次到烈士陵园进行各种专题活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结合陈列展览和纪念活动,聘请一些老同志,大中学校学生参与义务讲解和观众接待,效果显著。此外,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配合及社会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也十分重要。涵盖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德育,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全社会的大问题,需要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正把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看作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好革命文物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才能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真正融入学生头脑,成为巩固和坚定他们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

第6篇:革命传统教育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寄托对烈士的哀思,进一步落实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之心,使他们对国家的安危有深刻的认识,从小树立为国防献身的精神。4月10日,我校全体师生来到莲荷乡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展了以“清明祭扫,缅怀先烈,感恩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莲荷乡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向革命英烈表示深深的悼念。师生们首先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和花篮,接着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了自己的哀思,少先队余彦婷同学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发言。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不但缅怀了革命先辈,祭奠了烈士英魂,更对师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使同学们直面了革命先烈的革命历程,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更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学生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努力拼搏,继承先烈的遗志,接过先烈旗帜,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 5 页

第7篇:革命传统教育

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出来的党的三大作风。这些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其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即教育人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继承革命传统,宏扬中华文明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第8篇: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先烈故事会

什么是革命先烈?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根据198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革命烈士的称号,比以往规定的更具有严肃性,取消过去关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积劳病故,革命军人因公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总称烈士的规定,同时,打破过去只限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和参战民兵、民工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全体人民,从而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英勇奋斗献身的精神。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丁麟章

丁麟章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曾上过4年小学。后辍(chuò)学从师学篾(miè)匠。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平江县游击队,先后任班长、中队长。1930年7月,参加红三军团组织的第一次攻打长沙的战斗。第二年,随部编入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任副营长。曾参加湘(xiānɡ)鄂(è)赣(gàn)苏区历次反“围剿(jiǎo )”的战斗。主力红军长征后,调红十六师任参谋,随部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1938年春,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时,先后任团部参谋和三营营长,并随部经皖南开赴江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春,在皖(wǎn)南反“扫荡”战斗中,率三营作为前锋,协同全团各部在父子岭与2000多日军展开血战,击溃了日军的10多次疯狂进攻,胜利完成了保卫新四军军部的重任。后又率部参加了收复泽县的战斗。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率部英勇抵抗,身负重伤。幸得当地老乡营救才脱险。全愈后,重返新四军,被任命为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1942年调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政委。曾深入漂水等地,帮助指导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游击武装,并多次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军的战斗。1945年,先后调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三支队、第二支队政委。同年6月,在孝丰百步山反击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第9篇: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激情的岁月 殷切的希望

———三十铺中学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

报告人

戴清

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从小立志成才,报效祖国。9月24日下午,三十铺中学邀请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老干部戴清同志前来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革命前辈戴清同志。戴清,江苏淮安人。1931年出生,1947年投身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在人武部、教育局、科技局等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92年光荣离休。戴清同志生活简朴,个人的离休经费大部分用于捐资助学,以实际行动投入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义务为全省大中小学巡回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多场。

下午,戴清同志走上讲台,台下立即响起雷鸣般掌声。戴老年纪大了,但做报告时依旧精神抖擞,情绪激昂。他讲述了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消灭国民党军队55万的英勇历史,给学生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激情满怀地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革命史,悲愤之处他流泪哽咽,激昂之时他摩拳擦掌,戴老仿佛把同学们带回了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会场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借此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最后,他希望同学们树雄心、立大志,刻苦学习,发奋成才,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他还要求同学们争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体格强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努力实现中国梦!

上一篇:快闪活动策划案下一篇:高中生物听课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