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都强调了“政府主导”相对于“社会参与”的优先性、必须性。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以较高的政府强度和较强的政府能力,保障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 篇1:

推动宁夏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视学前教育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始阶段,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构筑国家财富的战略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幼有所育,促使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和重大举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夏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目前宁夏学前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系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以及“入园难”“入园贵”等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在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结构调整、资源扩展、队伍建设、组织管理等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上仍然存在着问题。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公民办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及家长进行了调研。结合宁夏实际,同时贯彻落实《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的精神、基本方向与要求,笔者认为宁夏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和规范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聚焦在管理、投入、办园体制、教育质量等方面。通过本项目研究,笔者期望能对新时代宁夏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供政策参考。各级政府能够在宏观层面做好规划布局、统筹发展,全方位、多角度规范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发展目标、办园体制、财政投入、收费管理、规划布局、政府责任。同时,全面系统地做好顶层设计,以网络化和全局性的管理,激活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积极性,推动宁夏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学前教育重要作用,坚持政府主导,把握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是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即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应对未来挑战和竞争的重要战略。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人的个体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幸福和广大民众的福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

1.从政府层面确定学前教育在宁夏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幼有所育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稳定,为未来人力资源的生长奠定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素质基础。同时应该明确“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重视学前教育,因为学前教育不仅具有教育性,也具有福利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

2.在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牢牢把握并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思想。宁夏的学前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地区及不同办园类型之间的发展差异,尤其是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相对滞后。为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自治区级和地市级政府统筹保障,区县级政府要落实自身的主体责任,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重点确保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子女都能享受以公办为主的公益普惠且具有基本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应把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园率作为对政府精准脱贫的重要考核内容,将公办园学位数供给纳入学前教育督导政府业绩的考核评价指标。以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宁夏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强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充与供给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意见》对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入园需求。宁夏在加强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充与供给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普惠性和教育性的属性,明确学前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和特点。需特别重视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重要教育价值取向。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普惠性的核心内涵是“惠及人民”,这也是普惠性学前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诉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主要指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幼教机构和相关的人、财、物。狭义的普惠性幼儿园是指公共资金举办的,能够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服务的幼儿园,主要包括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及其他部门办园等公办幼儿园。广义的普惠性幼儿园指由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构成。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认为,普惠性幼儿园是指为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幼儿园,其基本特征是获得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接受政府限价与监督管理、机构性质为非营利性幼儿园,不能获取“合理回报”。

2.着力构建以公益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根据2018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统计手册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区幼儿园总数1221所:其中公办园558所,占比45.70%;民办园654所,占比53.56%,普惠性民办园379所,占比31.04%(占民办园总数的57.95%)。城区幼儿园367所,占比30.06%;镇区幼儿园343所,占比28.09%,乡村幼儿园511所,占比41.85%。其中乡村幼儿园中民办109所,占乡村园所总数的21.33%。

以上数据说明,宁夏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资源的存量现状是: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园、农村幼儿园数量仍然短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普惠普及”程度还需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学前教育是机会均等,因此,需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为重点、镇村办园一体化、城市办园多元化,以公益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努力扩大公办园在城镇与农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充与供给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确保公益普惠资源占绝大多数,公办园占绝大部分,普惠性民办园应占民办园总数的绝大部分。把握城镇社会发展规划状况、人口发展动态、百姓现实和可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优先保障贫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基本质量为前提,建立健全以公办为主、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城市和农村共同推进,儿童受益、惠民利国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府财政投入的有力保障下,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制度来促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有活力、有质量、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以自治区级优质的示范性幼儿园为专业辐射引领,市、县级示范性幼儿园为示范,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基本的自治区、市县、乡、村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三、明确办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发展速度和质量上要保持城乡基本一致,坚持城乡统筹;在政策设计上应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异,以确保学前教育的基本公平。

2.要确立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富有创新且有效地扩大与盘活各类学前教育资源。实行城乡不同的办园体制,即农村和贫困县区以公办为主,城市和县城可以灵活多元、开放且有活力的多种形式办园。

3.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多途径提高公办园比例。公办幼儿园是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体系的支柱,要充分发挥其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平抑收费、引领办园方向、提高科学保教质量的主渠道作用。要求享受了财政补贴的公办幼儿园承担应有社会责任,起到“保底”的作用,优先保障低收入家庭幼儿入园。

4.加大政策和經费支持力度,办好公办性质幼儿园;引导、支持、规范与促进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并对普惠性民办园能否高质量、优质地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四、建立多级政府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

诸多国际权威研究和多国成功经验已证实,发展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增加社会平等的国家策略。发展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需要政府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才能实现的。要在保证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投入,建立积极有效的投入机制,全面投入与重点投入相统一,保障性投入与激励性投入相结合,宁夏学前教育才能确保有一个基本的发展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各级政府都有加强对学前教育投入的责任,理顺投入体制,明确划分不同层级政府对全部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责任。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学前教育长效筹资机制,并加强对学前教育投入责任的制度安排。建立自治区、市、县(区)、村四级政府合理的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县(区)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确定农村、城市不同的投入体制,比如乡村政府维护,市、县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及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

2.各级财政预算单项列支,分项目、分区域、有重点分担比例。对于学前教育公共成本多级政府间分担比例,可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比如县政府主要负责公立和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的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全面投入。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主要由自治区政府负担 1/2 或 2/3,剩余部分由县政府承担,具体比例视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同时自治区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应放在为贫困县区引进和培养合格师资,持续购买教师岗位及购置玩具教具上,县政府按比例配套投入,以确保农村儿童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3.要提高涵盖公办园、公办性质园、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要制定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村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助政策。创新并完善对不同性质机构的投入机制,尤其要对为一般普通民众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稳定的政府财政性投入。

4.建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街道办幼儿园等的投入,尤其要优先保障贫困农村地区的倾斜性支持。制定并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接受能力,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普惠性幼儿园,无论公办、民办,政府的生均补助标准要一致,实现办园标准统一、财政补助统一、教师待遇统一,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尽最大可能逐步实现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质量、教师待遇、收费价格、补助奖励等方面做到标准统一。

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思路

聚焦质量,确保普惠不降质。质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需建立以优先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为主的发展思路,打破公办民办壁垒,不唯“公”,只唯公益和质量。结合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多元、更高的需求,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解决教育差距,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因此,专业优质的学前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有基本质量保证的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公办园教师编制补充等方面是宁夏学前教育质量有效提升的发展思路。

1.关注学前教育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质量。政府在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他们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应从政策与经费保障的角度培训和培养、加快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的五支网络化的、专业而有质量的队伍,它们分别是:能准确设计和把握政策方向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队伍;能科学推进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学前教育职前培养师资队伍;能研究、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业务精湛的学前教育教研员队伍;有专业背景和较高价值领导素养和学前教育教学领导素养的幼儿园园长队伍;具有良好专业理念与师德、能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能力实施保教实践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2.有基本质量保证的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各级政府要坚持有质量地普及学前教育,杜绝盲目发展带来的安全危机和质量危机。客观冷静地将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真正科学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质量”的贫困农村学前教育意味着园舍合格,班级面积和人数符合国家的要求,有专业人员从事保育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有科学适宜的课程和活动,教师有组织活动的自主权,儿童能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等。

3.加强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在科学专业的价值导向下,结合宁夏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具,建立宁夏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提高评估质量与效益。同时重点研究和建立宁夏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和幼儿园管理标准,提高幼儿园课程、管理与运行质量,保证儿童健康发展。

4.重点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加强公办园教师编制补充,充分挖掘現有编制资源,新增编制从改革管理、精简收回等待分配编制中调剂解决。制定教师补助和奖励政策,比如新增幼儿园教师津贴,因其教育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需要照护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内容,尤其是生活照料工作量大,比其他学段教师的工作强度要大很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办好学前教育的坚强意志,对广大学龄前儿童的亲切关怀,增强了我们办好宁夏学前教育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虽然宁夏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对于宁夏来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还需系统研究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更准确地提供宁夏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改革路径、政策体系和方法体系,才能适应当下及未来学前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要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体制障碍,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顺畅和财政投入的规范。政府应紧紧围绕“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四个主要方面,扎实全方位地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便捷,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健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三个“不动摇”,更加务实、有效地解决当前宁夏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而推进宁夏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内涵式、稳步、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8-11-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2010-11-24.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2016[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251.

作者:张洁

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 篇2:

坚持政府主导的内涵原则与可能的风险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都强调了“政府主导”相对于“社会参与”的优先性、必须性。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以较高的政府强度和较强的政府能力,保障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政府主导要遵循保底与底线均等原则、区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多元化原则。在坚持政府主导的过程中还要防范可能的风险。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政府;主导;坚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以落实文件精神。为了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形与走样,本文拟从学理角度对政府主导的核心内涵、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与可能的风险作简要探讨。

一、政府主导的核心内涵

“政府主导”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政府”,二是“主导”。前者明确的是责任主体,后者确定的是行动方式。

从责任主体来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的责任是“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除此之外,《若干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明确了县级政府是解决“入园难”问题的最低一级责任主体。“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可见,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已由以往的乡镇一级提升为县一级,在制度设计上更好地保障了政府责任的有效落实。

从行动方式来看,“主导”强调的是“主要作用”“规范引导”。主要作用,表现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组织领导、扩大资源、服务指导等。政府主要作用的发挥因地域、学前教育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规范引导,主要表现为收费与准入、科学保教、政策扶持等。需要强调的是,政府主导区别于政府干预或政府参与。政府主导明确了政府的决定性角色,政府干预、政府参与则是指政府的责任是补充性介入。政府主导也区别于政府主宰。政府主导为社会参与预留了空间,而政府主宰则强调完全由政府出资、政府控制。

政府主导是一个系统结构,包括政府强度和政府能力两个子系统。政府强度指政府的权力密度或组织强度,政府能力指政府提供合法的政治秩序基础和有效的政治参与基础的能力。因此,所谓政府主导即是指政府以较高的政府强度和较强的政府能力,保障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以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庞丽娟认为,政府的主导职责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等。当前尤其有必要强调政府承担上述六项主要职责的整体性。无论是政府或社会,都不宜将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狭窄化或将其局限在财政投入上,否则将极不利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东平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是也应将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视野。当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层次和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二是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包办,而是致力于形成公办、民办并举的格局。三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二、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既非政府干预,亦非政府主宰,而是指政府要发挥主要作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监管,促使学前教育有序发展。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模式是走出治理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当下的学前教育政策领域,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保底与底线均等原则

在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施的学前教育政策首先是进行弱势保护。这些政策制定者明白,只有维护了底层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弱势阶层基本的受教育权,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得到保证。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政府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尤其要注意坚持保底与底线均等原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一直带有城市偏向、权力偏向色彩。当前,随着“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被推向了政府不得不解决的公共事务的前台。然而,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若干意见》,都没有对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作出明晰说明。

可以说,“入园难”“入园贵”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当前政府最急迫的任务是解决一般家庭和低收入群体的学前教育需求,解决绝对的“入园难”问题。与其他收入群体不同,低收入群体不仅很难获得公办学前教育服务,而且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很难通过市场获得虽然质量合格但往往收费较高的学前教育服务。如果政府在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不向弱势阶层倾斜,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些弱势阶层的子女无法享受学前教育服务,无法通过接受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循环。

除了保底原则外,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保障所有幼儿都享有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即坚持底线均等原则。从政策设计上看,公办幼儿园应该成为底线均等的保障者。为普通家庭、弱势家庭的儿童提供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公办幼儿园制度历来是优势取向的,是为上服务而非为下服务的。为了使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真正物有所值,公办幼儿园必须面向底层民众,实现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化、平民化。

2 区域性原则

由于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明显差异,政府主导应坚持区域性原则。借鉴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央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笔者认为,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东部省份高标准普及,中部

省份基本普及和适度提高,西部省份基本普及。

(1)东部省份:高标准、高质量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东部地区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绝大部分地区已完全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中规定的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针对这一现实状况,东部地区应努力实现高标准普及、全方面普惠。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重,扩大民众享受公共服务的受惠面: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制度机制,既保障优质民办幼儿园的有序发展,又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发展,建立有约束力的市场竞争规则,使民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又能使底层百姓,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

东部地区的不同省份,在发展学前教育上有不同的传统,但无论是哪种传统,政府的主导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有的地方表现为直接的财政投入,有的地方表现为体制机制的理顺。以上海为例,其政府主导较多地表现在公办幼儿园所占比率日益提高,注重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学前教育看护点的培育与引导等方面。而邻近的浙江省绍兴市则在坚持政府主导的旗帜下,一方面以标准化、优质化为指向,确定了城区以中心小区幼儿园建设为主、农村以中心村幼儿园建设为主的“两个为主”的建设机制,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幼儿园;另一方面建立了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对辖区内在职的非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工资专项补助,并将补助经费发放与园所建设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考核指标挂钩。

(2)中部省份:基本普及、适度提高

中部地区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有的省份学前教育发展的起点较低,入园率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仍是今后十年的努力目标。有的省份学前教育的基础则相对较好,适度提高是其未来十年的一个可行性目标。为了实现基本普及、适度提高的目标,中部地区的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划措施,以县为单位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省份,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克服各种困难,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监管、规范引导方面的主要作用,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在经济基础较好、学前教育发展相对具有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则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具体措施,为实现适度提高的目标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

(3)西部省份:基本普及

和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各地的入园率参差不齐,未来十年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难度较大。鉴于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政府主导更多地体现为中央政府主导。《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然而,中央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无所作为,中央的项目支持要想最终在地方落地生根,必须依赖地方力量的成长。教育是一项长期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资金和人才的保障。因此。中央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采取适宜策略促使中央政府的支持最终转化成地方政府的行动力,进而促使学前教育在西部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

3 阶段性原则

在我国,政府作用的发挥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府是全能型政府,运用国家的公权力掌控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后,全能型政府开始转变成经济型政府,发展经济成了政府的头等大事。而当下,政府的首要选择则是变身为服务型政府,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发挥的作用一直有限,所谓的政府作用在大多数地方只是表现为办了数量有限的几所公办幼儿园。事实上学前教育领域长期实行的是“社会主导”。《教育规划纲要》将“政府主导”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方式,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在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主导的内涵与方式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具体而言,坚持政府主导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发展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尚未明晰时。政府主导的内涵应表现为统筹规划、蓝图设计式的全面主导;二是在发展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基本理顺,学前教育的内外关系相对明晰时,政府主导主要表现为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三是在学前教育的各种内外政策环境都已相对良好时,政府主导主要表现为服务和指导。可见,所谓政府主导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与时俱进的,应该坚持阶段性原则。

4 多元化原则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既受外部因素,如地域、学前教育发展阶段等的制约,又受其自身因素,如政府强度与政府能力等的影响。正因为这种内外制约性,坚持政府主导在现实层面必然表现为多元化的方式,固求一种方式并不是好的政策选择。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各地历史传统的差异,坚持政府主导可以有多种模式。

(1)以政府举办公办幼儿园的方式直接投入

在《教育规划纲要》《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颁布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系列的呼应性政策,其中东部省份大多倡导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例如,山东强调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江苏、浙江则主张由政府直接接管和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

从呼应力度上看,北京的政策是最具革命性的。北京市政府主张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足的入园机会,在2015年前建设和改造600所幼儿园,将街道、乡镇、小学附设的幼儿园转制成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公办幼儿园数量要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50%以上。

(2)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间接投入

与北京、山东等地直接举办公办幼儿园不同,广东、浙江等地还将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方式。简单地说。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民间办、政府买,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学前教育服务,政府则购买民办幼儿园提供的服务,从而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除此之外,上海则在公办幼儿园不足的社区,由政府向附近的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居民按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缴费,余下的成本差额由政府出资补贴。

(3)以民办公助的方式间接投入

除了政府购买服务这种间接投入方式外,有些省份还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式,通过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资助民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强调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学前教育民办公助机制,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群众提供方便、优质、平价、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浙江省绍兴市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乡不同的办园机制,在城区实行民办公

助模式,在农村倡导镇村为主、多元筹措、政府补助的办园机制,多种举措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计划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以奖励和生均补助的形式支持含民办幼儿园在内的各类幼儿园提升办园质量。

可见,政府间接投入的方式既充分尊重了民间资本参与学前教育的意愿,又不回避政府的责任,强调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三、政府主导的可能风险

在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后,我们还必须充分防范坚持政府主导的可能风险,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制定清晰的政府主导路线图。

1 警惕政府的间接投入变成私人财富

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的呼应性政策来看,政府的间接投入远多于直接投入。在各地公开的政策文本中,较多强调的是政府的资金投入,而很少提及对资金的监管与审计。当不少地方政府强调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方式来扶持民办幼儿园时,我们有理由担心,原本意在减轻群众教育负担、扩大学前教育普惠范围的政府投入,很有可能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变成了私人老板的额外红利。因此,各地政府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时,要进行资助制度的系统设计,既要考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又要追踪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对受惠幼儿园的财务进行必要的审计,确保公共财政真正惠及老百姓。

2 防范政府主导下奢华公办幼儿园重现

《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鉴于我国各地在学前教育发展上的差异性,各地政府在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上要坚持普惠性原则,在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把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用到扩大惠及面的“刀刃”上。“幼儿园不能刚脱贫就犯富贵病。”政府在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时必须考虑到区域选择,要首先满足那些廉租房区域、公办幼儿园奇缺区域幼儿的入园需求,使普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更容易获得便捷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政府要以标准化方式举办公办幼儿园,将高端学前教育服务让位于市场,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纠正现有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的偏差,将公共学前教育服务定位为普惠的、基准的服务。

3 避免政府主导对民办幼儿园造成挤压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我国城市幼儿园总数为3316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7514所(占22.7%),集体办幼儿园2622所(占7.9%),民办幼儿园23029所(占69.4%)。可见,民办幼儿园占绝对多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取消过民办教育。当下,民间资本的参与有利于缓解“入园难”,提供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的再次国有化,更不意味着消灭民办幼儿园。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文本中不断宣称要使公办幼儿园占据50%乃至更高的比重,使新建、改建、扩建的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都转变成公办幼儿园。这种政策偏向很容易导致今后十年幼儿园的增量部分被公办幼儿园占据,从而影响到优质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政府提出未来十年政府要增加15亿元投入,兴建300所幼儿园,保证90%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属公办幼儿园。如果小区配套幼儿园中90%为公办,只有10%属民办,那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机会就变得很小了。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既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又为民办教育留出了适宜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幼儿园完全公办化,既不符合民众对学前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可能会造成新的体制弊端。地方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可以从规范、扶持现有民办幼儿园的角度着手,使民办幼儿园的办学优势、服务优势得以延续。同时,民办幼儿园的存在还可以促使公办幼儿园着力调整管理方式、服务内容,最终使人民群众各取所需,获得满意的学前教育。

在市场经济秩序下,政府对市场的介入是以市场失灵为前提的,即政府要消灭和打压的是那些盲目乱收费、兴办天价幼儿园的办学者,或者是那些无证办园、不符合办园条件办园而导致事故频发的办学者。对那些遵循教育规律、活跃幼教市场的优质民办幼儿园,政府的态度应是鼓励而非压制。因此,在政策制定上,政府要为这些幼儿园的发展留出空间。即使是对天价幼儿园、山寨幼儿园,政府也不该一味取缔,而是要加强有效监管,构建促进幼教市场有序运行的规则和制度框架。

4 预防政府主导产生系统性暴力

政府是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是一个具有社会强制力的机构集合。对于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而言,政府主导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前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有可能会因政府主导过度而导致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

在中国,政府主导的过度化有着许多深刻的教训。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办幼儿园的消灭性运动,还是本世纪初不少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都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后果。而在政府的间接干预中,国企改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尤其巨大。国企改制所导致的大量企业办幼儿园的关闭造成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倒退与停滞。如今,在学前教育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但要警惕政府主导可能导致的系统性暴力与不可预料的后果,要进行仔细的政策权衡,以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转型期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主导绝不能走向政府包揽,而是要运用各种管理调控机制,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无论如何,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发展型的互惠关系,任何挤压与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活动都会导致新的危机出现。

如前所述,政府主导绝非政府主宰,亦非政府包揽,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建立与和谐运作,既要考虑到“量”的主导,如主导范围、主导强度,又要考虑到“质”的主导,如主导策略、主导效果。研究表明,在体制转轨的不同阶段,政府权力发挥主导作用所发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对政府主导可能发生的效果盲目乐观,更不能将政府主导从其发挥作用的情境中单独抽离出来。政策的制定需要政治智慧,而政策的运行并发挥预期的作用更需要大智慧。当下,各级政府需要这样的智慧,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这样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刘国恩,不要误读了“政府主导”,中国卫生,2006,(9)

[2]韩进,学前教育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EB/OL],(2010-03-01],http://news.xinhuanet.com

[3]翟年祥,政府在“后发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安徽大学学报,2008,(7)

[4]庞丽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及学前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3-08

[5]朱振岳,丁初效,浙江绍兴学前教育受益政府主导,入园率达98.2%,中国教育报,2010-08-13

[6]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加大投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中国教育报,2010-07-26

[7]李丽萍,谢湘,幼儿园不能刚脱贫就犯富贵病,中国青年报,2010-12-27

[8]范听,曾晓东,公立幼儿园:路在何方,中国经济,2010,(11)

[9]朱敏,民办园,品质决定机遇,人民政协报,2010-11-10

[10]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

[11]汪彤,李万峰,中国体制转轨中的政府权力悖论:认识中国转轨进程的一个独特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

作者:王海英

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 篇3:

教育经费来源及投入变化趋势研究

【摘 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中央和地方近年来都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尽管如此,仍存在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单一、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利用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对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发现河北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性投入和学杂费,社会捐赠占比很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在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基础上,完善河北省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及分配领域。

【关键词】 河北省; 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 义务教育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同样具有大量的教育适龄人口,教育规模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但是经费问题仍然是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要求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河北省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社会捐赠、集资、事业收入经费以及其他收入经费为辅的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加强对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变化趋势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河北省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促进河北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现状及问题

(一)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现状及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1 043.5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871.07亿元,占总体比重的83.48%;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3.84亿元,占总体比重的0.37%;社会捐赠、集资办学投入为0.75亿元,占总体比重的0.07%;包括学杂费在内的事业收入投入158.81亿元,占总体比重的15.22%;其他投入9.03亿元,占总体比重的0.87%(图1)。由此可见,目前河北省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还是各级财政的大力投入以及高中以上级别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社会捐赠和资助比例明显偏低。

(二)河北省教育经费各类教育分配现状及问题

河北省教育经费主要投入于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特殊教育。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仍是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领域,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达到495.55亿元,占比达到47.47%,尤其是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达到了215.10亿元,这说明河北省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尽管如此,河北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仍显不足,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4 785.9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6 128.60元)低1 342.62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为2 049.9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 692.06元)低642.11元。另外,2012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249.85亿元,占比达到23.93%,其中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是高等教育投入的重点,达到290.30亿元,河北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生均预算内经费达到了11 211.8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 594.33元;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投入分别为197.53亿元和62.10亿元,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不足仍是困扰河北省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

从生均预算内经费指标来看,河北省教育投入仍显不足,除了高等教育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普通小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仅仅排在全国第30位。

二、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变化趋势

(一)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构成

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对河北省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的变化情况进行逐层分析能够更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趋势。

1.经费来源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教育经费来源总量变化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河北省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可以从教育经费来源总量、教育经费来源年增长率和教育经费占全省GDP的比重来重点分析近三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变化趋势。

近三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率,2010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为719.27亿元,增长17.05%;2011年为844.79亿元,增长17.45%;2012年达到1 043.5亿元,增长率达到23.52%,增长率逐年上升,这也说明河北省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教育经费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河北省教育经费的较快增长,使得教育经费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3.53%增长到2012年的3.93%。(见图2)

2.分担主体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变化

河北省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教育经费投入、社会捐资经费投入和事业收入四个方面。通过近三年各主体教育经费投入数据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是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而且这一渠道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564.75亿元,占全省教育经费来源的78.52%;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871.07亿元,占全省教育经费来源的83.48%。然而民办学校投资和社会捐资投入不仅在总量上占比较低,2012年两者投入之和仅占河北省教育经费总量的0.4%,而且增长较为缓慢,甚至在个别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

这些数据说明,河北省尚未形成“全民兴教”的环境,教育经费的投入还主要靠财政性的投入,民办教育发展缓慢,社会对于教育的资助也相对较少。社会分担对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二)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趋势分析

就教育经费分配趋势的分析可以了解河北省对于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投入趋势的变化。

1.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变化趋势分析(图3)

在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增长的情况下,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普遍增加,但这种增加具有一定的侧重性。从总量变化趋势来看,高等教育是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培养的重点领域,2010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2009年增长9.18%,2011年达到20.79%,2012年甚至达到43.92%,经费投入总量也从2009年的143.9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49.85亿元,三年间翻了近一番。这种投入与河北省高等教育经费缺乏的现实问题是吻合的。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全省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但是全省众多高校中只有一所“211”工程院校。其中,长期困扰河北省高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形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办学经费长期不足。

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比较稳定,2010—2012年间基本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长速度。义务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从增长率趋势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如2011年达到了21.3%,而2012年增长率只有15.63%。值得注意的是,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增长率明显低于城镇。例如,2012年农村普通初中教育经费投入只增长了9.03%,而当年普通初中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增长了12.66%。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对象的数量可能不断减少,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师资紧张、教舍破旧、经费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各村小学不再合并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

2.各类教育经费比例变化趋势分析

从各类教育经费比例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所占教育整体经费比重在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20.01%提升到2012年的23.93%;然而,高中阶段教育和义务阶段教育占比有所下降,尤其是义务阶段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51.53%下降到2012年的47.47%,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三年间下降了1.41%。

三、完善河北省教育经费来源及投入的建议

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总量明显增加,但是从生均经费等平均指标来看,很多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完善经费来源结构和投入结构。

(一)提高教育经费的社会分摊度

数据表明,河北省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性投入和学杂费,社会捐赠不仅占比很低,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社会力量或捐赠方式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办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其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渠道。显然,河北省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应在加强社会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制定捐赠办学的保障和促进机制。

(二)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仅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社会稳定,从分析结果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严重不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趋势发展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并没有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需要将有限的经费重点投放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贤,李枭鹰.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4(9):43-45

[2] 翟时章.广西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67-68.

[3] 毕珊珊.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变化分析[J].商,2014(9):49.

作者:杨小波

上一篇:党委蹲点调研实施方案下一篇:镇江河卫生整治方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