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度(精选7篇)
1.1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研发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 企业明确研发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和承担研发任务的部门,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加强研发投入的专项审核,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1.3 项目承担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1.4 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项目核算应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在于项目组可控的人、财、物投入,使企业财务部能获得项目财务管理所需的项目核算数据。
1.5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纳入企业财务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1.6 为正确评价科技投入水平、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造条件,将研发投入评价结果同考核承担部门绩效内容挂钩,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真正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体制和机制,从长远出发,克服短期行为,有效地增加研发投入。
1.7 企业的研发项目分为国家、省、市计划项目、横向委托与合作项目、企业科研开发项目和其他项目与课题等四大类。研发经费开支范围
开支范围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
括:
2.1 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2 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
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3 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
护、维修等费用。
2.4 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2.5 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
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2.6 研发结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2.7 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2.8 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3 预算编制与审批
3.1 项目申报部门和个人在申请立项、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应当编制项目概算。
3.2 多个部门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列各部门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3.3 财务部、研发中心及科技管理部审核项目预算,报企业总经理审批后,将项目预算下达到项目承担单位。发经费分配和使用管理
4.1 国家、省、市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上级下拨的科研经费由研发中心协同企业财务部统一管理,按照项目过程的阶段和需要分配经费。
4.2横向委托与合作项目,外来经费由研究开发中心代管,由所在单位负责分配,企业配套
经费由研发中心按照项目过程的阶段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4.3 企业级科研开发项目,经批准后,经费同时确定,全部经费由企业承担。科研经费下达
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4.4 科研开发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财务上为每个项目设一个帐户,项目批准后,资金同时打入帐户。设立《科研经费使用薄》,由项目负责人掌握明细经费使用内容和金额。在项目的各个阶段点由财务人员进行决策评审,避免项目经费偏离预算计划较大。
4.5 年末,研发中心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总结、考评;组织承担部门按照规定编制经费使用报告,报财务部审核。
4.6 在研课题的结存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财务部门应
当及时清理帐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组织清查处理。
4.7 对于将经费挪作他用或报销金额与实际不符等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的;对于不
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项目承担部门和个人,企业财务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4.8 为规范企业研发项目管理,项目组与企业签署项目合同书,合同书中明确项目的研发目
标任务、提交成果形式、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进度和项目的人、财、物投入。合同书一方面作为项目组按时按质实现项目的产出的承诺,另一方面也作为企业管理层及各部门对项目人、财、物按时足额投入的承诺。在项目完工验收时,按项目的合同书对项目组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入绩效考核,并和项目组的奖惩挂钩。究开发经费的测算方式
对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测算。根据财企[2007]194号文件对研究开发费的规定,研究开发费用核算要求如下:
5.1 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
财务部应设置研发费用核算账目,对费用结构进行明细,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5.2 各费用科目的核算范围
5.2.1 人员人工
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基本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补助费(含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为研发人员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
为研究开发活动提供间接服务的人员(如安全和维护人员,中心图书馆、计算机部门等的人员)的劳务成本应按其在研究开发活动和非研究开发活动的工时比例分摊计入。
5.2.2直接投入
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非资产性的材料、物资、设备所支出的费用,实验室的材料(化学品、动物等)购置费等,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国家财政、税收部门规定可一次性税前抵扣的资产额(也可以将其摊销额计入下述“研究开发设施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之中,应选择两种计算方法之一,不得重复计算)。
5.2.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为研究开发项目建造或购买的建筑物,也包括一些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5.2.4设计费用
针对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绘图。
5.2.5装备调试费
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引发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活动(其判断标准与一般研究开发活动判断标准相同),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为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5.2.6 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发活动的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许可证、专有技术披露、设计和计算方法等)。
5.2.7 其他费用
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发总费用的20%。
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
图书期刊参考资料费、图书馆借阅费、技术研讨会议会费;其他技术资料费。
为研发活动而发生的办公室、通讯费、保险费等。
为研究开发活动而发生的差旅费。
未纳入以上项目的其他小额费用。
5.2.8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所谓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是指委托企业外部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研发机构)进行开发的项目,而且成果为企业所用,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且委托外部开发费的发生金额合乎独立交易原则。
5.3 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是指企业内部执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实际支出的全部费用,或委托境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所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但不包括委托境外机构完成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的结题与经费决算
6.1 科技项目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按时结题。各类项目结题时按照有关计划要求和合同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完成工作报告和研究开发报告。项目完成后,首先由研发中心按照《企业科研开发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科研开发项目合同》组织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意见。最后提交科技管理部组织科技成果鉴定。
6.2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提出经费验收申请,企业财务部负责组织对经费进行验收。7 附则
7.1本办法由企业财务部门、研发中心负责解释。
自我国2006 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自主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动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企业是经济实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更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2009年10月,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创业板市场,为支持企业研究开发(R&D)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业板市场五周年运行情况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0 月,392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占94%,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占84%,2009 ~ 2014年,创业板公司的R&D投入逐年增加,2014 年的R&D投入增长率达22.84%,R&D强度也一直保持在5% ~ 6%左右。R&D投入的增加,使创业报公司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也使得创业板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根据2009 ~ 2014年年报统计,创业板公司的收入增长率一直在25%左右,这些指标都高于深市平均水平。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较高的R&D投入是否是其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否存在滞后性,滞后性如何,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内容。
目前,在国内外研究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中,除了探讨二者的直接关系,另一大类研究中根据权变理论的原理,开始关注内外不同经营条件下R&D投入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权变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多数关注了监督机制对R&D投入绩效的调节作用,而很少关注激励机制尤其是高管激励(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R&D投入绩效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内容就是探讨高管激励这一重要治理机制对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取我国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 ~ 2014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R&D投入对我国创业板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及滞后性,并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和分组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不同高管激励方式的调节效应,以期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优化及R&D活动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对于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不同行业、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情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1.研发投入对企业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
多数研究结果证实了R&D投入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Hiseh Smishra(2004)以1975~1996年美国医药行业和化学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不仅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增长率和净利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能力相比,R&D投入的创利能力更强,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李璐、张婉婷(2013)以2009~201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R&D投入与制造类企业当期绩效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研发资金的贡献程度明显大于研发人员的贡献程度。杜勇等(2014)以我国2007~2012年进行R&D投入的43家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少数研究认为,R&D投入与企业当期绩效不具有相关关系或者呈负相关关系。Chan等(2001)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美国上市公司中,R&D企业与非R&D企业之间的平均市场回报并没有显著差异。刘振(2014)研究证明,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强度对企业当期绩效具有负面影响,即存在负相关关系。
Romer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技术进步需要以R&D活动为基础。熊彼特认为,只有新技术与知识创新即“创造性破坏”才能促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优化企业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本文认为,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对产品和服务等进行创新改进,不仅可以带来生产和管理成本的下降,增加企业利润,而且会创造更多的客户需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综合财务绩效。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企业R&D投入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
2.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滞后性
大多数研究认为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期,而且具有持续性。但是,对于滞后期跨度和滞后期内的影响程度变化却没有统一的结论。Martin Falk(2012)以澳洲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R&D投入与企业当期及滞后两期的销售增长率显著正相关。李璐、张婉婷(2013)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两年的滞后期,且在滞后一期的影响最大。赵心刚等(2012)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公司绩效存在三年滞后效应,影响程度呈现倒V型趋势,最佳滞后期为两年,并建议上市公司要注重企业R&D投入的持续性,合理把握R&D投入的时机。
一方面,由于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企业从R&D资金、人员的投入到获得利润提高财务绩效都要经历一段时间,公司治理情况、研发人员能力和产品性质等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研发活动发挥效用的时间,从而导致R&D投入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企业通过R&D活动开发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会一直保持到其他企业开发出或者引进这种新技术、新产品,因此R&D投入带来的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新技术或新产品在大规模生产并投放市场初期,R&D投入的累积效果会随着应用熟练程度和市场接受度的提高而不断上升,直到最高点。接着,随着技术应用普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会逐渐减少,R&D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也会变得不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在滞后期内的影响程度呈倒V型。
(二)高管激励在R&D投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
目前,对于公司治理对研发与绩效的调节作用多数研究是从监督机制出发的,而研究激励机制对R&D支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并不多。任海云(2011)选取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国有控股、董事会会议强度对二者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经理层股权激励对二者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他得出的结论是,激励机制比监督机制更有效地解决了R&D投资中的代理问题。王贞(2014)研究了股权激励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作用,结果表明,股权激励不仅可以促进R&D投入,而且更强化了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属于纯调节变量。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目前,上市公司中常见的货币型的高管激励方式主要有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O' Sullivan M.(2000)在创新经济学框架内提出了组织控制理论,指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控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支撑创新。而通过设计合理的高管激励契约,对拥有创新投资战略决策权的管理层进行创新导向激励,可以使管理层有效配置资源,加强R&D项目的执行效果,最终提高企业绩效。那么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是否都能达到规避管理者的短视行为,实现对自主创新有效的激励作用呢?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高管薪酬激励在R&D投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高管股权激励在R&D投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2009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准则》,要求创业板公司详细披露R&D投入信息,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由于中小企业在上市的当年普遍存在运用盈余管理操控利润的现象,所以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只选取了2012 年年底前上市的公司,同时剔除数据有异常值和空缺值的公司,最终获得了355 家创业板块上市公司2009 ~ 2014年的1 496个样本观察值。
本文通过巨潮资讯网手工收集了355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 ~ 2014 年年报披露的研发费用数据,这些数据全部从样本公司财务报告中“董事会报告”目录下手工提取,保证了样本间R&D投入数据口径一致。其余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RESSET数据库。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采用Excel和Stata13.1软件完成。为避免极端值对研究的不利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总样本上下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
因变量用来测度企业财务绩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业绩不稳定,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相比单一的盈利能力指标,综合性的财务状况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创业板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借鉴朱乃平等(2014)的研究方法,选用Edward Altman的Z-score得分值作为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这一指标综合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流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计算公式见表1。
2.自变量
自变量为企业研发投资支出。研发指标通常分为绝对指标(如总R&D支出)和相对指标(如R&D强度)。本研究使用相对指标便于比较和分析,借鉴张兆国等(2014)、Lin B.W.(2006)等文献,采用R&D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指标来衡量R&D投资。
3.调节变量
本文引入高管激励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在不同激励机制下R&D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弥补以往研究中仅仅针对公司治理中监督机制的调节作用之不足。高管激励分为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两种调节作用。
4.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文献,本文选用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机会、公司上市年限,以及年度和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上述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模型建立
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了考察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式中:i表示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t表示第t个年度;j=0,1,2,3,分别表示R&D投入当年及滞后1、2、3期。
为了考察高管激励在R&D投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中的调节作用,分别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此外,根据Le等(2006)和Yeh等(2008)的研究经验,在研究某个变量的调节效应时,出现交互项不显著的情况,只是说明此变量不会调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形态或方向,但存在会调节二者关系强度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用分组分析来验证。为此,本文参照任海云(2011)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和分组分析方法,充分识别高管激励的调节效应。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创业板的阿特曼Z得分标准差较大,说明创业板公司之间财务绩效具有较大差别;以R&D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衡量的R&D投资强度均值达到7%,而杨大凤(2015)对深市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2009 ~ 2013 年研发数据的统计显示,中小板的R&D强度均值为4.54%,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较高,但R&D投入的差距很大,最小的仅有0.4%,最大的达到36.9%,说明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投入差异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创业板中的大多数公司高管团队持有股份,高管持股的均值为31.6%,最大值达到71.9%;创业板公司的前三位高管薪酬之和的均值为129万元,最小的为31 万元,最大的为541 万元,表明各创业板公司间高管短期薪酬差距较大。
从表2 还可以看出,在控制变量方面,我国创业板的平均资产净利率为7.4%,这对于具有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公司来说是较低的;企业成长能力平均值为25.3% ,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其最大值为151%,最小值为-40.5%,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回归分析
1.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表3列示了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及其滞后性的回归结果,从中看出,回归模型调整的R2值较高,F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且有显著意义,可以很好地解释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表3模型1.1可以看出,以R&D与营业收入之比衡量R&D投入的系数显著,与Z-score正相关,所以R&D投入与企业财务状况正相关,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能够促进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H1 得到验证。另外,从控制变量来看,表中模型1.1的结果表明,盈利能力强、资产流动性强、财务杠杆低、公司成长性高、股权集中度高和公司上市年限长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低。
根据表3,综合模型1.1、1.2、1.3 和1.4 来看,R&D投入强度与企业当期、滞后一期与滞后两期的财务绩效分别在10%、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滞后三期的财务绩效不相关,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公司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期。再从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在滞后期内的变化情况来看,表3表明,R&D的回归系数在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分别为8.931、15.16、11.17,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值,呈倒V型,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公司R&D资金投入的积极作用在当期开始显现,在滞后一期完全释放,在滞后二期发挥剩余作用,到滞后三期不再有显著影响。H2得到验证。
注:模型1.1 ~ 1.4分别代表模型(1)中j=0,1,2,3的回归结果。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2. 高管激励在R&D投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我们首先考察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在表3模型1.1的基础上,引入高管薪酬为自变量,再进一步引入高管薪酬与R&D投入的交互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中模型2.1、2.2(当期)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交互项显著为负,说明高管薪酬对R&D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调节作用,但是方向与H3不一致。
由于R&D投入作用的滞后性,本文用滞后一期的R&D投入按照以上步骤再次进行回归,以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如模型2.3、2.4 所示,与上述结论一致。可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并不能实现对研发绩效的有效激励,H3没有得到证实。
我们再考察高管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分层回归的结果如表4模型2.5、2.6两栏所示,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模型2.7、2.8两栏所示。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激励与R&D投入的交互项不显著,而且股权激励与企业财务绩效也没有直接关系,它可能是同质调节变量,需要分组回归确定。于是,我们按高管是否持股将样本分组,然后分别对各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下页表5。从表5可以看出,有高管持股的那一组R&D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于高管没有持股的那组样本,R&D系数不显著,且模型3.1 与3.2 的调整的R2显著不同,说明高管持股正向调节R&D系数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强度,是同质调节变量,H4得到证实。
注:模型2.1 ~ 2.4分别代表模型(2)的分层回归结果;模型2.5 ~ 2.8分别代表模型(3)的分层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我们特从如下两个方面做了稳健性检验:
首先,借鉴张兆国等(2014)的研究方法,用R&D投入与总资产之比来衡量R&D强度,按照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回归,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其次,在检验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时,用当期R&D投入和滞后一期的R&D投入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其与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注:模型3.1 ~ 3.4分别代表模型(1)根据有无高管持股进行的分组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我国创业板公司2009 ~ 2014 年的混合数据,实证检验了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考察了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能够正向促进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企业的R&D活动能够直接带来生产和管理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的当期财务绩效。2R&D投入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且在滞后期内的影响程度呈倒V型,在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3高管薪酬负向调节R&D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转化为企业绩效过程中,高管薪酬并没有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反而会因为高管侵占创新投资资源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4高管持股正向调节R&D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强度。高管股权激励确实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保证R&D项目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推进。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继续加大R&D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绩效增长。2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入在三年时间内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促进作用,所以应注重R&D投入的持续性,增加长期性R&D投入。3优化高管薪酬契约设计,注意薪酬对业绩的敏感性影响,化解高管的机会主义动机,矫正目前创业板公司高管薪酬对R&D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4股权激励可以有效缓解研发活动中的代理问题,应继续推进高管股权激励,增加高管持股比例,提高高管的创新投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摘要: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企业的创新投入绩效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以及高管激励对于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两期的滞后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的调节效应,说明高管股权激励可以有效解决研发投资中的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研发效率,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关键词:研发投入,财务绩效,高管激励,调节效应,创业板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任海云.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Hiseh Smishra.Does the Market Value R&D Invest ment by European Firms?[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 ic Research,2004(13).
李璐,张婉婷.研发投入对我国制造类企业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杜勇,鄢波,陈建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
刘振.高管薪酬契约设计、研发投资行为与公司财务绩效[J].科研管理,2014(12).
FALK YI.Quantile Estimates of the Impact of R&D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J].Small Business Econom ics,2012(1).
赵心刚,汪克夷,孙海洋.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研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8).
Le S.A.,Walters B.,Kroll M..The Moderating Ef fects of External Monito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Spending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 ness Research,2006(2).
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5).
王贞.股权激励、R&D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甘欢,刘益平.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J].财会月刊,2012(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
关键词: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公共研发政策
一、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
Cohen和Levinthal最早定义了吸收能力,指企业从外部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以往的知识积累特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此外,Cohen和Levinthal将企业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看作一回事,却没有具体阐释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提出三个关于企业吸收能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假设:
(1)建立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Cohen 和Levinthal早期用研发强度表示技术创新投入,但二者的范围不同。本文定义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用于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推进实现技术创新。
(2)已有研究过分看重过去积累知识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认为研发直接转化为吸收能力,而忽视管理的核心作用,削弱了企业为吸收、捕获和应用新知识做出的实际努力。现实中,企业需要建立必要的资源和开发组织能力,使之能够融合和应用新的外部知识(Jansen et al.,2005)。
(3)一些研究表明(Spenee,1984;Hinloopen,1997, 2000),最有效的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而传统的公共研发政策直接给予企业研发活动补贴政策或税收优惠,这是产生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根源。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作为考量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因素。
二、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1.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一般而言知识资源的获取可以采取内生(自主研发)或外生(技术转移、吸收或购买)两种方式。本文讨论了外生方式,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方式。
影响外部知识资源的转移、吸收或购买的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支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投入,合理的研发支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企业研发支出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tokey,1995);研发和专利在跨部门的企业和产业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在企业时间的维度有较弱的相关关系(Griliches,1987);Crepon等人研究了法国制造部门中企业研发支出影响创新和生产率增长(Crepon et al.,1998)。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毋庸置疑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Ferris从理论上研究了企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的关系(Ferris,et al.,1998)。Becker和Huselid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Becker & Huselid,1998)。Chacko和Wacker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能够解释创新产出的组织竞争力,人力资源政策对于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Chacko & Wacker,2001)。
本文定义的企业吸收能力可以视为技术知识转移、吸收或购买的能力。吸收能力的发展过去常常被视为一种知识累积的路径依赖过程(Nelson & Winter,1982),涉及密集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即指上文提到的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如前所述,Cohen和Levinthal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但没有讨论研发投资和吸收能力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将传导到企业组织,影响技术创新。为此,本文定义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具有意义。
2. 内部管理理论。Zahra和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构建应该被看作“知识利用和探索的动态能力的获得,以提高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还引入了一个分类,把吸收能力分成潜在的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识别吸收能力这一复杂的定义,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外部知识并带入组织,着重分析企业如何构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现有研究缺乏用内部管理解释吸收能力的发展,假设企业过去的资源能够成功地利用新的外部知识。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新的外部知识之间存在差距。外部知识越新,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因此,需要内部管理积极地引导企业弥补这一差距。重要的是要强调,新的外部知识的技术机会不一定基于先验知识,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管理和组织的努力来实现。
3. 公共研发政策理论。已有研究表明,研发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目前,公共研发政策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政府直接研发投入,包括政府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资助和大学研發投入,这一方面可以补充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发领域,该领域研发活动较高的溢出性抑制了私人研发投资,另一方面是政府直接大量投资研发活动有助于增强私人企业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活动。二是政府财政激励,如针对研发活动的折旧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私人部门从事研发活动的成本,弥补研发活动的溢出给创新者带来的损失。
目前,在公共研发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把补贴和税收这两种政策工具引入模型,通过不同的变量设置来考察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进一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研发活动的热情,但这些模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另一些学者基于一般均衡分析公共研发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结论存在一个最优补贴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本文聚焦于吸收能力,着重研究公共研发政策如何刺激吸收能力的增强。
三、 企業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1.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Cohen和Levinthal指出存在影响学习容易程度的因素,该因素与研发强度相关,即吸收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增强吸收能力。其他一些研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Vinding(2006)认为研发投入越多,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越高,即吸收能力越强。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进一步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实质上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因为吸收能力的提高对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起到正向作用。可见,学术界普遍承认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前文已经说明,早期的研究用研发强度来表示内部研发投入,而本文中将技术创新投入定义为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而在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等活动中进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本文3.1节所说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在这里可以整合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内部研发投入、技术购买投入、合作研发投入来考察。
在内部研发投入方面,Veugelers(1997)选择290家荷兰企业作为样本,对研发支出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用了三个变量来测量吸收能力,包括与基础研究的联系性、是否拥有专门研发部门和研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数量。研究认为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将提高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使企业整体受益于研发的知识溢出,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企业的技术购买活动,即通过简单技术买卖契约、专利转让、技术特许、生产许可等市场交易手段进行资源交换的合作方式。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即企业通过合作产品开发、研发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进行的合作方式。企业增加技术购买投入和研发合作投入都有利于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增加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提高组织的吸收能力。
本文在Van den Bosch和Volberda(1999)关于知识吸收维度和与环境匹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将企业环境划分为稳定的和多变的两类,将企业知识吸收划分为效率、范围和灵活性三个维度。稳定的环境与效率相关,多变的环境与范围和灵活性相关。知识吸收的效率指企业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成本;知识吸收的范围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广度;知识吸收的灵活性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变化程度。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假定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性对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知识吸收的效率对吸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综合知识吸收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匹配状况构建影响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知识吸收包含利用和探索两个层次。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利用,即对知识吸收的效率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设立专门研发部门和进行技术购买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在多变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探索,即对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引进高学历人员和进行合作研发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可见,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更深远和更灵活,在技术创新初期企业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但在长期的作用难以显现。
2. 内部管理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已有研究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展开。Tsai(2001)分析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的组织形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如果一业务单元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容易接触和获得别的业务单元的知识,因而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和Volberda提出了整合能力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匹配能力不同。
本文将内部管理分为组织形式和整合能力两个指标来考察。在稳定的环境下,职能型组织和具有系统化、社会化能力的企业知识吸收的效率较高。在多变的环境下,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具有协调能力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较高。可见,企业可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 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知识,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获取,也正是因此,政府从事公共研发或对私人创新活动给予补贴,以激励创新,弥补知识溢出带来的激励不足。
公共研发政策与吸收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Cohen和Levinthal通过对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研发活动具有两面性:溢出性和吸收性。一方面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会导致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吸收能力则是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副产品,它能激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在这两个正反作用过程中,研发活动的溢出性起主导作用,研发活动的吸收性则起辅导作用,导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仍然小于其社会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主张采用研发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政策等措施。在研发的竞争与合作方面,一个理论框架为: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比研发合作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强;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则比研发竞争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强;但不论是研发竞争,还是研发合作,由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这两种方式下的激励都是不足的。在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方面,Spenee、Hinloopen都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刺激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因此,补贴研发活动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问题。
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分为研发竞争方式和研发合作方式两个指标来考察。研发活动的溢出程度作为中介变量。已有研究基本表明在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应该说,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直觉上获得的理解,当溢出性较低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不需要公共研发补贴即可实现技术创新。反之也成立。
考察公共研發政策这一外部因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时,还必须考察吸收能力与研发活动的溢出正相关,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从经济学直觉上讲,吸收能力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共研发补贴力度是负相关的,即在较高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弱化公共研发补贴力度,避免企业从事过多的研发活动,导致研发活动的非效率;反之亦成立。但从前面所论述的,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也就是说,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较高的吸收能力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此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或研发合作方式均可。反之,如果企业吸收能力有限,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通过研发合作这种制度安排并不能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少企业选择研发合作方式来解决研发活动的高溢出性问题,而且为什么选择研发合作方式的通常是大型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公共研发政策这一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进行补贴,一方面弥补溢出带来的损失,能够激励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从而进一步解决研发活动的溢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企业强化自身的吸收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回报。从这一角度讲,公共研发政策有必要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提高公共研发政策的激励功效。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在技术创新初期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在长期应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
(2)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或在短期内,可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在多变的环境下或在长期内,可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公共研发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在知识溢出性较低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知识溢出性较高时,则采用研发合作方式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 Becker, B. E.,M.A.Huselid High perfo- rmance work systems, firm performance: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16):53-101.
2. Chacko,T. I., J.G Wacker 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goals,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u- ssia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4):475-490.
3. Chesbrough,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profiting from tec- 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4. COHEN, W.M.& LEVINTHAL, 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 & D.Economic Journal,1989.
5. Griliches,Z.R&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econometric results,Science,1987,237(4810):31.
6.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03,(3):307-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研究”(项目号:11&ZD051)。
作者简介:李义平(195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及其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民营经济问题;曹石亚(1984-),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改革。
1、目的
为加强公司研发费用管理,规范资金的使用,减少公司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研发创收效益,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范围
适用于各种产品创新或优化的费用投入。
3、各部门职责:
3.1、研发中心职责
3.1.1、研发中心负责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公司发生的所有技术开发经费都必须先申请立项审批。
3.1.2、研发中心应及时根据技术开发项目立项情况,作出费用预算,预算按项目名称归集,并同以下资料报财务部备案。
3.1.2.1 企业总经理办公室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3.1.2.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
3.1.2.3、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3.1.2.4、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3.1.2.5、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3.1.3、研发中心在使用技术开发经费时,必须根据立项情况及费用预算情况。进行审批,审批时注明该费用所属项目。费用按以下类别归集。
3.1.3.1、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1.3.2、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本企业在职人员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奖金、五险一金。
3.1.3.3、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有关折旧费(按规定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的仪器、设备除外)。
3.1.3.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有关租赁费。
3.1.3.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有关无形资产摊销费。
3.1.3.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3.1.3.7、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3.1.3.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3.2、财务部职责
3.2.1、财务部是技术开发经费的协管部门,负责技术开发经费的账务管理。
3.2.2、根据研发中心审批后的技术开发项目,设立项目核算明细账,并由财务部专人进行技术开发经费管理。
3.2.3、根据公司财务制度、研发费管理制度、项目费用预算情况对各报销进项合理审核。
3.2.4、财务部定期将技术开发经费使用情况向技术部门通报。
3.3、人力资源部职责
3.3.1、提供公司研发中心人员编制情况报财务备案;
3.3.2、每月将研发中心人员工资、奖金及当月各人员时间分摊表交给财务,以便于财务进行技术开发经费的准确核算。
4、技术开发项目管理
4.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申请、项目计划编制、计划的实施、项目经费管理以及项目的总结与验收等。
4.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来源
4.2.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行业或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公司项目、自选项目、委托项目。
4.2.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重点是立足本企业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目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4.3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应具备的条件
4.3.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方向明确,属学科前沿,具有研究价值。
4.3.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技术思想新颖,研究内容有独到之处。
4.3.3、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4.3.4、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立足于企业实际,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4、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申请
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根据国家、行业及省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要求,公司科技发展,生产经营规划要求,立足于推进本企业技术进步进行申请。4.5、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审批与计划编制
4.5.1、研发中心根据各单位项目的申请情况不定期分批组织公司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审议,项目经审议后报公司批准后立项。
4.5.2、项目主要负责人根据所立项目填写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人员组成、资源配备、进度控制、技术指标、费用预算等。
4.6、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4.6.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计划实施及项目成员的选聘。
4.6.2、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情况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更换,需更换负责人时报技术中心批准。
4.6.3、项目负责人应认真执行项目实施计划,如项目不能按时实施,项目负责人应编写《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计划变更调整、中止报告》,报研发中心批准。
4.6.4、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开始实施后每月进行科研项目技术总结和计划进度进展情况总结,明确后期项目计划实施意见。
4.6.5、研发中心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及项目负责人填报计划进度情况按时检查,检查内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检查结果报公司。
4.7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总结与验收
4.7.1、项目负责人对已完成科研项目进行全面总结,按项目验收及归档要求准备有关材料,填写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及时办理结项手续,报请研发中心组织项目验收或鉴定。
4.7.2、各类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工作完成后三个月内必须进行验收或鉴定,验收或鉴定后,科研项目文件应按公司要求进行归档,项目奖励按该项目计划所确定的办法执行。
5、技术开发经费的管理
5.1、技术开发经费使用范围
技术开发经费必须用于与研究项目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主要开支范围包括:
5.1.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5.1.2、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5.1.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5.1.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1.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的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5.1.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5.1.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5.1.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5.2、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5.2.1、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立项预算、公司批准的金额、研究年限和研究内容编制经费开支计划。
5.2.2、技术开发经费要专款专用,原则上只用于项目研究的直接开支,研发中心和财务部负责监督管理,做到立项有预算,平时有核算,结束有决算。
5.2.3、技术开发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方便科研,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内的支出,按经费审批权限审签,根据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器材供应情况,可调整用款计划;如改变经费用途,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报研发中心主任审批。
5.2.4、技术开发经费必须在预算以内开支使用,不得透支。
5.2.5、研发中心、财务部对技术开发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技术开发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视情节轻重提出批评、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5.3、经费的审批与报销
5.3.1、项目实行经费包干,项目负责人审报5000元以下的仪器设备购置(非控购品),以及加工、外协等,由研发中心核定,主管副总审批,相关部门执行。5000元以上的设备购置须由项目负责人报研发中心,经部门经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
5.3.2、项目负责人安排项目组人员出差或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须持正式会议通知,按公司有关文件办理相关手续。
5.3.3、技术开发经费开支的业务图书资料、工具书、会议论文集等,必须经资料室验收登记后,凭购书发票报销,资料由资料室管理。
5.3.4、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与外单位协作,需将科研经费转出时,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申请报告,由研发中心按公司有关文件执行。
6、其它
本管理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有相关文件同时作废。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甬科计〔2008〕12号
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统计局,“三区一岛”管委会科技、财政、统计行政管理部门,各有关科技计划项目归口管理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甬党[2007]14号)和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的主体,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统计局制定了《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现将该《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各单位,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科技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计局 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深化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研发投入资助经费来源于市、县(市)区两级财政科技经费。
第三条 科技研发投入资助实行自愿申报、社会公示、动态管理等基本原则和程序。
第四条 企业研发费用(即原技术开发费),指的是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第五条 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资助,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上一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提出申报,经县(市)、区科技局等归口管理单位审核后报市科技局。资助金额按当年确定的资助比例,并经社会公示无异议后,给予一次性无偿拨付。
第六条 申请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资助应具有以下条件:
(一)在我市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企业范围包括以下八类企业:
1、经认定的市级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2、经认定的市级及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试点);
3、经认定的具有市级及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
4、经认定的市级及市级以上专利示范(试点)企业;
5、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7、设立在宁波研发园区内的科技型企业;
8、设立在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内的科技型企业。
(三)企业上研发费用单独规范记帐,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含3%)。核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时,研发费用包括各级财政科技补助经费。
第七条 资助方式及资助额度
每家企业资助额度=企业上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基本补助比例×[1+(企业上网上技术市场成交项目实际成交支付额+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企业上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
其中:
(1)基本补助比例,根据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及全市核定的企业研发费用总和确定;
(2)实际计算出的企业资助额度为市本级资助额度,企业所在县(市)、区(包括“三区一岛”)须按1:1进行配套;若计算出的企业资助额度市本级不足3万元,市本级不予补助;同一企业在同一享受的企业研发投入资助总额度不超过300万元(市本级不超过150万元);
(3)若网上技术市场成交项目与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系同一项目,不重复计算。如:“企业上网上技术市场成交项目实际成交支付额+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企业上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超过60%的,按60%计。
第八条 企业上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的核定依据
(1)对享受企业研发费用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以税务机关核定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可以享受所得税税前抵扣的研发费用为准;
(2)对未享受企业研发费用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企业上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上“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上各级财政科技补助总经费。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以上报市统计局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表(L107-
2、B107-2表)的第14项为准,包括企业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即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表的第15项与第22项)。企业要根据科技活动情况、财务原始记录、统计原始记录及时搜集整理、建立“科技活动项目统计台帐”(格式见附件1)。上未向统计部门如实填报“科技活动情况表”(L107-
2、B107-2表)及“科技项目一栏表(L107-
1、B107-1表)”统计报表的企业,不进行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审核。
第九条 企业申请研发投入资助,需同时申报一项或若干项本企业 最主要的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的科技研发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申报项目不再进行专家评审,由科技中介机构组织评估并经市科技局审定后实行项目备案制。
第十条 企业申请研发投入资助,须在“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网址:)填报《宁波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资助申请表》(见附件2)和《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表》。网上申请成功后,由各县(市)、区科技局统一收集汇总本区域企业的申请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于次年5月31日前集中报送市科技局。每家企业的申请书面材料包括:
1、《宁波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资助申请表》;
2、《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表》(一项或若干项企业最主要的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的科技研发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3、企业上一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证明材料;
对享受企业研发费用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提供由当地税务机关加盖公章的研发费用数据;
对未享受企业研发费用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由申报企业出具查询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及“销售收入”等统计报表的联系单(基本格式见附件3)。
4、企业上网上技术市场成交项目协议(或合同)及实际成交额支付凭证复印件、受让方收款发票复印件。
5、企业上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的详细清单(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由市知识产权局根据《宁波市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补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核实)。
第十一条 市科技局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提出本享受资助的企业名单以及资助额,经市财政局、统计局复核后,由市科技局在宁波市科技信息网上向社会公示10天。在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有异议的,可向市科技局署名提出。市科技局在异议提出后的15天内,进行调查并出具结论报告。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正式下发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文件。
第十二条 市财政局按下达的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通过企业所 在地县(市)、区财政局将资助款直接拨入企业的帐户。企业收到资助款后,按照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1月1日施行)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对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的八类企业,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仅受理与企业研发投入资助相对应的备案项目。该类企业申报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市级计划按科技部要求先予立项,科技部立项后按国家资助经费给予配套。
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八类企业以外的企业,仍按原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类别申报项目。
第十四条 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八类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部项目并获得经费支持,根据国家资助经费额度按有关规定给予配套。
市级重大(重点)科技招投标项目、择优委托项目可以面向上述几类企业,对承担招投标项目、择优委托项目的企业,在核定下企业研发费用时,需扣除该招投标项目(择优委托项目)的各级财政科技补助经费。
第十五条 对在甬高校院所等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的资助方式相应调整为:
根据其上对宁波市企业的横向科技研发项目、且已经发生横向技术项目服务收入(凭横向研发合作协议或合同、高校院所开出的收据和企业付款凭证),经项目归口管理单位推荐,市科技局组织评审后,择优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资助;
高校院所申请科技研发资助,须在“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网址:)填报《宁波市高校院所科技研发资助申请表》(见附件4)和《宁波市高校院所横向科技研发项目申请书》(见附件5)。网上申请成功后,由归口管理单位统一收集汇总本单位的申请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于次年4月31日前集中报送市科技局。每个项目的申请书面材料包括:
1、《宁波市高校院所科技研发资助申请表》;
2、《宁波市高校院所横向科技研发项目申请书》(要与宁波企业的横向科技研发项目对应);
3、与宁波企业横向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协议或合同,以及横向技术服务收入证明材料(高校院所收款收据和企业付款凭证)。
第十六条 公益性科技研发攻关、产业化类项目,主要通过主动设计的方式,由高校院所等单位按照主动设计的项目进行推荐申报,项目评审、立项仍按原“三审一决策”程序执行。
第十七条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仍按原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享受科技研发投入资助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其他项目的财政补助。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市科技局、市财政局2006年2月16日发布的《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经费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甬科计[2006]12号)同时废止。市科技局以前发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中相关条款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不用质疑,我们今天把它拿到会议上来讲,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是为了在巩固原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方方面面的作用。
有人说,统计是管理的第三只眼睛,那么,财务管理则是整个管理的眼睛。如果财务管理跟不上,就跟人患了近视,如果财务管理不细化,就象人患了老花,如果财务风险控制跟不上,就象人得了白内障。所以,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视力范围和视线长度,决定了企业对风险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不能准确、及时、细化的反映企业运营状况,那么企业就象一只在大雾中迷失方向的羔羊。
财务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看一看它在具体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财务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和唯一衡量指标。
第二,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支撑。
第四,财务管理是对比分析企业问题的最可信的信息来源。
第五,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第六,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唯一评判标准。
第八,财务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细化各级核算。细化各级核算,供,精确反映。
如果甲班的成本比乙班的低,甚至低很多,那我们就要去分析原因,并加以控制。
第六,针对铜材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特点,建议原材料仓库存货核算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第七,财务部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报总经办备案。
第八,财务部要每天进行相关数据核算、汇总的检查和复核,办公室进行抽查。
办法
广州市国资委 科技创新委 财政局 统计局
关于对市属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进行补助的实施办法(穗国资〔2015〕8号)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我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水平的战略部署,积极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企业发展制高点,结合市属企业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补助原则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以全面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为原则,确保客观、公开、公正、可量化和效益性。
二、补助对象 广州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及其下属控股企业,具有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且上一实现盈利。对于符合我市及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但上一出现亏损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由企业提出申请,经过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联合审核后,报市国资联席会议决定是否列入补助对象范围并实施补助。
三、补助资金来源 以年初确定的2015年国资收益上缴预算(剔除一次性因素)为基数,自2015年起,每年从国资收益超基数收入中安排,其中,2015年安排不超过3亿元,2016—2017年每年安排不超过5亿元。当年国资收益没有超收,则不进行安排;当年国资收益超收部分达不到拟安排额度,则按照实际超收数额安排。
四、补助方式及依据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采取奖励性后补助一次性拨付的方式,由市国资委根据单户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实际增长额度按不超过20%的比例给予补助。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为企业自身投入的实际研发经费,不包含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对不同类型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度的核定方法分别为: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在国家统计局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上依法填报的《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科技项目情况》表和《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最终以国家统计部门核定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度作为补助金额核定的依据。
(二)其他企业。其他企业须按规定开展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备案工作,最终以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纳税申报时自行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数额作为补助金额核定的依据。申请研发补助的企业应按有关文件规定的范围列支研发经费,单独设立明细账。
五、补助标准 对单户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部分相应的补助标准如下:
(一)对于上一研发投入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于3%(不包括3%)的企业,按照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相比前一支出额的增长部分,给予15%的补助。
(二)对于上一研发投入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于3%(包括3%)的企业,按照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相比前一支出额的增长部分,给予20%的补助。
(三)对于单户企业的研发投入补助不超过2000万元。
(四)若当年安排的国资收益超收补助资金,不足以按上述标准对所有符合条件企业的研发投入实施补助,则按同比例下调。
六、工作程序 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负责统筹推进促进市属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共同组织对市属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投入经费的审核和补助工作。
(一)每年在国家统计部门最终核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度的一个月内,由市统计局、科技创新委整理上一有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以上市属工业企业名单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并反馈给市国资委、财政局;每年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一个月内,由市科技创新委整理上一有研发经费投入的,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的其他市属企业名单及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数额,并反馈给市国资委、财政局、统计局;
(二)市国资委下发当年的《广州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专项申报通知》,并公布由市科技创新委、统计局整理的上一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名单;
(三)市属企业集团按通知要求,统一向市国资委提交本企业(含下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的名单,对上一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名单与由市科技创新委、统计局整理公布不一致的,应予以说明;
(四)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共同对市属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进行审核,提出拟补助的企业名单、补助额;
(五)市国资委在市国资委官方网站上公示拟补助的企业名单、补助额,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提出异议的,由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进行相关核查;
(六)对经核定的拟补助企业名单和补助额,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市国资委报市国资联席会议审定;
(七)市国资委根据经审定的补助企业名单、补助额,办理补助资金的拨付工作;补助资金纳入市国资委部门预算管理。
七、监督管理
(一)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区分正常的生产成本费用支出和研发经费支出,真实合法填报数据,一经发现通过弄虚作假手段获取补助的,将收回补助资金,取消所涉企业未来三年申报的资格,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各企业纳税申报时自行申报的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数额,地税部门经审核发现存在虚报情况的,直接反馈给市科技创新委,由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联合进行核查。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统计局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补助资金的申请、使用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虚报骗取补助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将移交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
(二)获补助企业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研发投入核算管理制度07-03
企业项目研发经费的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探讨10-13
职业卫生投入保障制度10-11
04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06-17
安全费用投入及提取保障制度10-31
5.1.1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06-12
质量投入的价值05-26
公司培训投入统计06-03
单位投入资金证明07-11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