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核算管理制度(精选8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研究开发经费的管理,加速本公司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研究开发经费的合理使用,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同时作为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补充。
第二条 研究开发经费是用于进行技术研究、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的专项费用。
第三条 研究开发经费必须按计划统筹安排,节约使用,讲求经济效益。
第四条 研究开发经费的来源:
1、由本公司根据研发计划和销售收入的情况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资金的提前安排;
2、国家、地方对研发项目的专项拨款;
3、其它方面筹措来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经费。第五条 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范围:
1、为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所发生的调研费、资料费、差旅费、技术协作费、材料费、开发工具与设备的购置费等费用。
2、为进行研究开发项目评定,进行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发生的评审费、咨询费、会议费等费用。
3、为开展科技情报及知识产权工作所发生的技术资料费、出版印刷费、专利上费等费用。
第六条 规定公司综合部和财务部是研究开发经费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研究开发项目的审定和费用指标方案的制定以及项目结果的评定工作。
第七条 研究开发经费由公司按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下达到具体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不得挪做它用。
第八条 研究开发经费的拨付按照公司资金拨付的规定执行,各项目承担部门(单位)只有在研究开发项目委托开发合同签订后才能启用,并由项目承担部门(单位)按规定的使用范围严格控制、合理使用。
第九条 研究开发有关内容需要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其进行的,必须签订科研项目外委技术合作研究合同,该合同须由公司综合部审查后才能生效拨款。
第十条 研究开发经费在使用中相关部门(单位)分管技术工作的领导,综合部门负责人要按内容控制度授权的规定执行,并按照不同的项目进行核销。
第十一条 研究开发经费在本公司财务报销时,须由项目负责人、部门(单位)分管技术工作的领导、综合部负责人审核,并在核销票据上签字后方可到财务核销。
第十二条 各项目承担部门(单位)对已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要及时填入科研项目月报表报到本公司综合部。公司财务处、综合部 按内控制度规定每二月核对一次经费支出明细,核对记录由财务部门、综合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
第十三条 各部门(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一律不进入本部门(单位)成本,年底或项目完成时一次上转公司财务处核销。第十四条 对由项目外委技术协作费完成的有关研究内容所取得的成果,在外委技术研究合同中必须明确:本公司为成果第一享用人;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公司所有;形成的知识产权纳入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各项目承担部门(单位)对于因研究开发工作需要,购置200元以上设备、仪器者,须列入公司固定资产,并经公司财务部门、综合部门签收后方可到财务核销,项目完成后办理有关转资手续。
第十六条 对于各部门(单位)自行安排的研究开发项目,其经费使用和管理请遵照此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对于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情况,公司将组织适时审查,如发现经费使用不当的,要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并视具体情况,收回项目计划安排的投资款项;如发现违法乱纪行为,追究当事人的法纪责任。
第十八条 各部门(单位)必须按每个项目计算实际成本,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科目规定如下:
1、差旅费:用于项目调研发生的差旅费;
2、情报资料费:为进行项目研究所支付的专项资料费和科技情报 费;
3、检验试验费:为进行项目研究所支付的检验、化验、分析、测量等费用
4、外委技术协作费:在研究开发项目中,某项工作需要委托其他单位协作或咨询所支付的费用;
5、运输费:研究项目本身直接发生的运输费;
6、管理费:为进行研究开发项目评定、技术交流等所发生的评审费、会议等;
7、研究用设备费:为进行项目研究所必须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的等购置费或使用费。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公司总经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相关科研项目的立项的规定与制度见《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立项报告》。
XX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思路, 即“抵免法”和“加计扣除法”, 前者主要是采取允许企业研发支出以及研发支出的相关费用 (人工费, 原材料, 固定资产等) 直接地面当期应纳税额, 不同国家抵免限额不同;加计扣除法指允许企业研发支出相关费用在税前加计扣除;据我国目前现行的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企业研发投入进行鼓励采用的是加计扣除法, 主要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 将研发投入量化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标准, 然后再给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优惠, 来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第二层, 对于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通企业, 其对于研发投入形成的费用, 准许其按数额的150%在税前加计扣除, 已形成无形资产的准许其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 (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享有加计扣除的优惠) 。第三层是对小型微利研发投入的优惠, 主要是指我国目前针对中小或者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制度。
(一)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①
同时, 《办法》第十条还规定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满足的研发投入相关标准:第一, 人数限制, 研发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第二, 经费比例要求, 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必须是持续进行的, 且根据销售额的大小规定了研发投入应当达到的比例。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20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3%。其中, 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 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从理论上计算, 销售额从销售额越大的企业,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所要求的研究开发投入所占比重就越低, 实际上是将企业的研发投入以一定的数额来衡量, 而非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参考依据。笔者认为, 这里难免有不合理之处, 因为销售额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晴雨表, 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 研发投入的实力就越强, 而该条规定却恰恰相反;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初创型企业, 成长初期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资金紧张, 要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必须依赖于政策的支持, 而该条规定却对这类企业极为不利。
笔者此前参与的一家准备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就面临过这种困境, 该企业2012年成立, 虽然拥有名牌大学教授组成的研发团队。但是由于业务还没有完全打开局面, 前两年销售额只有不到1 000万元人民币, 相应的研发投入占比无法达到6%的标准, 也就无法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虽然最终顺利在股转系统挂牌, 但是如果能够顺利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就会减少其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使其更快地发展壮大。
(二) 对普通企业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
1. 对研发投入的认定
根据《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 (以下简称指南)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定企业对所从事的科研创新进行的投入是否是“研发投入”。
第一, 性质认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所谓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
第二, 范围限制, 即企业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研究开发费用才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2. 对一般企业研发投入的具体优惠政策
本节所述的“一般企业”指的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 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 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1) 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 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 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 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但是目前国际的趋势是, 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将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直接抵免当期所得税的做法, 如美国、爱尔兰、韩国等。相较之下, 显然后者的优惠力度更大, 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三) 小型微利企业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
虽然现行法规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并未将小型微利企业排除在外, 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小型微利企业标准, 要求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并且符合: (一) 工业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 (二) 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我国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 小微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很多初创型企业都是小微企业, 由于激励性所得税优惠的减免额度与其税收贡献正相关, 这对于经济效益不高或亏损的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很难从税收减免政策中受益。如果没有政策的扶持, 该类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增长缓慢。
二、我国现行税收优惠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目前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制度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双层认定标准, 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与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而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但是, 笔者认为相较于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制度还有诸多不足,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要享受研发投入税收优惠,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第一, 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第二, 该企业在八大行业之列。相较于中国, 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 制定出一套具有普惠性的优惠制度, 然后在其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领域实行特别优惠。这种方法从长远来看十分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从而使税收收入大幅增加。
2.没有对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给予特别“保护”。如前文所述, 小微企业相较于纳税额度较高的大型企业, 更需要政策的扶持, 而我国目前的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部分的制度还尚未建立。从选取的三个样本国家来看, 三者只有美国没有对中小企业实行特殊优惠, 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的缘故,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非常稳定, 而且美国也拥有从国家到企业的整套强大的激励机制, 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3.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众所周知, 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东西部经济差异巨大。笔者认为,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东西发展的差异, 必须要缩小两地科技水平的巨大差异。而研发投入又是科技实力增长的基础, 因此有必要指定针对西部不发达省份的差异化优惠政策, 但我国目前还尚未指定相关政策。以加拿大为例, 该国同样存在东西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因此赋予地方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力, 美国之所以没有指定差异化优惠政策, 是因为其东西经济发展十分均衡。而英国由于国土面积小, 各地域发展差异不大。
注:数据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三、探索与建议
针对以上对我国现行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制度的缺点, 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允许加计扣除的行业范围础。除中国、印度、南非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外, 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均以“普惠性”为基础, 即所有企业均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没有行业或技术领域限制。对于需要特别扶持的特定目标, 一般是在“普惠”的基础上对于满足特定条件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
2.探索建立“抵免制”和“加计扣除制”相结合的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制度。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 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每年国库开支巨大, 全面实行抵免制确实难度很大, 而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造成税款的流失。因此笔者建议, 选取一两个行业为样本作为抵免制的试点, 以观察效果, 待时机成熟再向其他行业推行抵免制。
3.由中央政府指定差异化优惠政策, 给予西部落后地区企业研发投入, 或者给予东部企业在西部进行研发投入的行为更多优惠。之所以没有提出效仿加拿大模式, 是因为我国国情存在特殊性, 如果将该项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 容易造成税制的混乱, 因此建议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一直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 而较为完备的研发投入税收优惠体系是在近几年才形成的, 但是从我国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的现实来看, 我国针对企业研发投入所形成的税收优惠体系仍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从树立我国现行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制度入手, 结合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 可以总结出我国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制度优缺点, 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研发投入,税收优惠
注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
关键词: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公共研发政策
一、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
Cohen和Levinthal最早定义了吸收能力,指企业从外部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以往的知识积累特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此外,Cohen和Levinthal将企业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看作一回事,却没有具体阐释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提出三个关于企业吸收能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假设:
(1)建立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Cohen 和Levinthal早期用研发强度表示技术创新投入,但二者的范围不同。本文定义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用于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推进实现技术创新。
(2)已有研究过分看重过去积累知识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认为研发直接转化为吸收能力,而忽视管理的核心作用,削弱了企业为吸收、捕获和应用新知识做出的实际努力。现实中,企业需要建立必要的资源和开发组织能力,使之能够融合和应用新的外部知识(Jansen et al.,2005)。
(3)一些研究表明(Spenee,1984;Hinloopen,1997, 2000),最有效的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而传统的公共研发政策直接给予企业研发活动补贴政策或税收优惠,这是产生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根源。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作为考量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因素。
二、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1.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一般而言知识资源的获取可以采取内生(自主研发)或外生(技术转移、吸收或购买)两种方式。本文讨论了外生方式,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方式。
影响外部知识资源的转移、吸收或购买的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支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投入,合理的研发支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企业研发支出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tokey,1995);研发和专利在跨部门的企业和产业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在企业时间的维度有较弱的相关关系(Griliches,1987);Crepon等人研究了法国制造部门中企业研发支出影响创新和生产率增长(Crepon et al.,1998)。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毋庸置疑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Ferris从理论上研究了企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的关系(Ferris,et al.,1998)。Becker和Huselid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Becker & Huselid,1998)。Chacko和Wacker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能够解释创新产出的组织竞争力,人力资源政策对于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Chacko & Wacker,2001)。
本文定义的企业吸收能力可以视为技术知识转移、吸收或购买的能力。吸收能力的发展过去常常被视为一种知识累积的路径依赖过程(Nelson & Winter,1982),涉及密集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即指上文提到的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如前所述,Cohen和Levinthal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但没有讨论研发投资和吸收能力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将传导到企业组织,影响技术创新。为此,本文定义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具有意义。
2. 内部管理理论。Zahra和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构建应该被看作“知识利用和探索的动态能力的获得,以提高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还引入了一个分类,把吸收能力分成潜在的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识别吸收能力这一复杂的定义,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外部知识并带入组织,着重分析企业如何构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现有研究缺乏用内部管理解释吸收能力的发展,假设企业过去的资源能够成功地利用新的外部知识。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新的外部知识之间存在差距。外部知识越新,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因此,需要内部管理积极地引导企业弥补这一差距。重要的是要强调,新的外部知识的技术机会不一定基于先验知识,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管理和组织的努力来实现。
3. 公共研发政策理论。已有研究表明,研发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目前,公共研发政策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政府直接研发投入,包括政府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资助和大学研發投入,这一方面可以补充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发领域,该领域研发活动较高的溢出性抑制了私人研发投资,另一方面是政府直接大量投资研发活动有助于增强私人企业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活动。二是政府财政激励,如针对研发活动的折旧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私人部门从事研发活动的成本,弥补研发活动的溢出给创新者带来的损失。
目前,在公共研发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把补贴和税收这两种政策工具引入模型,通过不同的变量设置来考察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进一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研发活动的热情,但这些模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另一些学者基于一般均衡分析公共研发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结论存在一个最优补贴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本文聚焦于吸收能力,着重研究公共研发政策如何刺激吸收能力的增强。
三、 企業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1.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Cohen和Levinthal指出存在影响学习容易程度的因素,该因素与研发强度相关,即吸收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增强吸收能力。其他一些研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Vinding(2006)认为研发投入越多,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越高,即吸收能力越强。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进一步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实质上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因为吸收能力的提高对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起到正向作用。可见,学术界普遍承认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前文已经说明,早期的研究用研发强度来表示内部研发投入,而本文中将技术创新投入定义为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而在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等活动中进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本文3.1节所说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在这里可以整合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内部研发投入、技术购买投入、合作研发投入来考察。
在内部研发投入方面,Veugelers(1997)选择290家荷兰企业作为样本,对研发支出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用了三个变量来测量吸收能力,包括与基础研究的联系性、是否拥有专门研发部门和研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数量。研究认为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将提高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使企业整体受益于研发的知识溢出,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企业的技术购买活动,即通过简单技术买卖契约、专利转让、技术特许、生产许可等市场交易手段进行资源交换的合作方式。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即企业通过合作产品开发、研发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进行的合作方式。企业增加技术购买投入和研发合作投入都有利于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增加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提高组织的吸收能力。
本文在Van den Bosch和Volberda(1999)关于知识吸收维度和与环境匹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将企业环境划分为稳定的和多变的两类,将企业知识吸收划分为效率、范围和灵活性三个维度。稳定的环境与效率相关,多变的环境与范围和灵活性相关。知识吸收的效率指企业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成本;知识吸收的范围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广度;知识吸收的灵活性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变化程度。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假定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性对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知识吸收的效率对吸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综合知识吸收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匹配状况构建影响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知识吸收包含利用和探索两个层次。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利用,即对知识吸收的效率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设立专门研发部门和进行技术购买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在多变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探索,即对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引进高学历人员和进行合作研发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可见,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更深远和更灵活,在技术创新初期企业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但在长期的作用难以显现。
2. 内部管理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已有研究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展开。Tsai(2001)分析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的组织形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如果一业务单元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容易接触和获得别的业务单元的知识,因而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和Volberda提出了整合能力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匹配能力不同。
本文将内部管理分为组织形式和整合能力两个指标来考察。在稳定的环境下,职能型组织和具有系统化、社会化能力的企业知识吸收的效率较高。在多变的环境下,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具有协调能力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较高。可见,企业可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 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知识,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获取,也正是因此,政府从事公共研发或对私人创新活动给予补贴,以激励创新,弥补知识溢出带来的激励不足。
公共研发政策与吸收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Cohen和Levinthal通过对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研发活动具有两面性:溢出性和吸收性。一方面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会导致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吸收能力则是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副产品,它能激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在这两个正反作用过程中,研发活动的溢出性起主导作用,研发活动的吸收性则起辅导作用,导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仍然小于其社会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主张采用研发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政策等措施。在研发的竞争与合作方面,一个理论框架为: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比研发合作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强;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则比研发竞争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强;但不论是研发竞争,还是研发合作,由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这两种方式下的激励都是不足的。在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方面,Spenee、Hinloopen都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刺激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因此,补贴研发活动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问题。
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分为研发竞争方式和研发合作方式两个指标来考察。研发活动的溢出程度作为中介变量。已有研究基本表明在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应该说,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直觉上获得的理解,当溢出性较低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不需要公共研发补贴即可实现技术创新。反之也成立。
考察公共研發政策这一外部因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时,还必须考察吸收能力与研发活动的溢出正相关,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从经济学直觉上讲,吸收能力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共研发补贴力度是负相关的,即在较高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弱化公共研发补贴力度,避免企业从事过多的研发活动,导致研发活动的非效率;反之亦成立。但从前面所论述的,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也就是说,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较高的吸收能力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此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或研发合作方式均可。反之,如果企业吸收能力有限,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通过研发合作这种制度安排并不能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少企业选择研发合作方式来解决研发活动的高溢出性问题,而且为什么选择研发合作方式的通常是大型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公共研发政策这一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进行补贴,一方面弥补溢出带来的损失,能够激励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从而进一步解决研发活动的溢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企业强化自身的吸收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回报。从这一角度讲,公共研发政策有必要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提高公共研发政策的激励功效。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在技术创新初期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在长期应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
(2)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或在短期内,可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在多变的环境下或在长期内,可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公共研发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在知识溢出性较低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知识溢出性较高时,则采用研发合作方式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 Becker, B. E.,M.A.Huselid High perfo- rmance work systems, firm performance: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16):53-101.
2. Chacko,T. I., J.G Wacker 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goals,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u- ssia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4):475-490.
3. Chesbrough,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profiting from tec- 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4. COHEN, W.M.& LEVINTHAL, 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 & D.Economic Journal,1989.
5. Griliches,Z.R&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econometric results,Science,1987,237(4810):31.
6.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03,(3):307-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研究”(项目号:11&ZD051)。
作者简介:李义平(195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及其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民营经济问题;曹石亚(1984-),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改革。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18:36 信息来源: 字号:
(一)支持范围
对企业建设国家级或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给予支持。
(二)申报对象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海淀区办理工商注册并依法纳税的企业;
2.具有经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资质或者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研发中心资质。
(三)支持措施和项目申报
1、支持政策
支持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市级研发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对于连续增加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效果显著的企业研发中心,按其上年新增研发经费30%比例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金额200万元。
2、申报条件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企业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增幅分别不低于30%;
(2)企业2011年研发投入比2010年实际增加500万元以上;
(3)企业2011年实现应用的自主研发成果数量不少于5项,实现技术性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
3、需提交的申报材料
2012年海淀区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补贴申请报告。
4、受理单位 海淀园管委会(区科委)科技发展处
联系人:王晶、王本禄
联系电话:62322949/62313707
5、申报流程
项目申报请进入海淀区专项资金网上申报统一入口(可从区政府网站专项资金申报链接进入),查看专项申报指南。如确定进行专项申报,点击专项资金名称,网络登录后(已是“海淀区人民政府行政办事中心”用户,可直接登录,否则请新注册用户),浏览事项说明,在线按要求填报并提交企业相关材料。
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和引导我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R&D)经费投入,使之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促进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补助原则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场导向企业研发活动、转变财政经费支持方式、鼓励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原则,全面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条 补助范围及对象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范围,是指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所实施的研发项目中,专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发的经费支出的总和,并扣除政府投入部分(以下简称“研发经费支出额”)。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对象,是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实施研发项目且有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条 补助方式及依据
(一)根据企业向昆明市科技局申请备案或确认的研发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须申请备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须申请确认,下同),由市级财政对其上一的研发经费支出额按一定比例、以一次性拨付经费的方式给予后补助。
(二)对不同类型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核定途径分别为: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以国家统计部门最终核定的研发经费支出额,作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依据。
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上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方式核定研发经费;其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法填报《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中介机构对其研发经费支出额进行审计,以中介机构审计核定的研发经费支出额作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依据。
第四条 补助标准及经费来源
(一)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按照支出额的4%给予补助。
(二)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以下(含1000万元)的,对其中的500万元给予20万元补助,5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3%给予补助。
(三)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1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下(含1亿元)的,对其中的1000万元给予35万元补助,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2%给予补助。
(四)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1亿元以上的,对其中的1亿元给予215万元补助,1亿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1%给予补助。
(五)市级财政给予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企业的后续研发活动和创新平台建设等的相关工作,企业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专账管理,统筹使用。
(六)在市科技局部门预算中安排资金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给予后补助。
第五条 工作程序
(一)企业所实施的研发项目须在每个的12月31日前先行向昆明市科技局申请备案或确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依法列支和填报研发经费支出额。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统计部门要求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上一《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三)昆明市科技局向社会公开发布《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报通知》,受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
(四)所有申报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企业均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填报,提交本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和相关绩效,经各县区、开发(度假)园区科技行政部门审查推荐后提交市科技局。
(五)昆明市统计局每年在国家统计部门最终核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一个月内,将核定的企业名单及其研发经费支出额反馈给昆明市科技局。
(六)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申报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确认,昆明市科技局将会同昆明市财政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中介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向昆明市科技局和昆明市财政局出具审计报告。
(七)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昆明市统计局对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审查完成后,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按照审批程序报批,编入下一财政科技经费预算,按财政经费使用程序向企业拨付补助经费。
第六条 申报材料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表》 2.《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产出绩效表》 附件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
2.《昆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备案表》 3.已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的《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4.其他说明材料
(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表》 2.《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 3.《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产出绩效表》 附件材料:
1.经税务部门审定的上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相应的企业财务报表 2.企业营业执照 3.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4.《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确认书》 5.其他说明材料 第七条 监督管理
(一)企业必须自觉遵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严格区分生产成本费用支出和研发经费支出,单独设立研发经费支出明细账,依法真实填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保证所提供信息和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自觉接受审计、监察、财政、科技、统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骗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资金的企业,经查实后将对其追缴相关补助经费,取消未来三年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和各级科技项目的申请(推荐)资格,计入昆明市信用体系不良信用“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受聘请的中介机构必须依法依规开展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审计工作,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对违反审计工作相关规定,协助企业以不正当手段套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资金的中介机构,取消未来三年昆明市科技管理审计工作的资格,计入昆明市信用体系不良信用“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由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昆明市统计局对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通过随机抽查和专项审计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四)向社会公开管理流程、公开研发投入、公开补助经费,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第八条 其他事项
(一)各县区、开发(度假)园区科技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支持企业大力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工作,鼓励企业积极申报。
一、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制度
目的
为了加强xxxx公司研发项目投入的费用管理,规范财务对于研发投入的具体核算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所有研发费用投入的核算管理。研究开发经费必须按计划统筹安排,节约使用,提高经济效益。研发投入费用审批流程
1、由研发部门提出研发项目可行性建议书,由研发部门完成项目的调研和立项,编制并评估所涉及到的研发投入费用计划;
2、在项目立项决策时由研发部门、技术负责(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相关部门的总经理办公会会议决策讨论通过后,总经理批准。
3、鉴定类研发项目需报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立项。
4、财务部严格按照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审批费用报销。
5、研发费用的使用,需先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按照公司的资金支付规定,经分管领导审核后计入相应研发项目。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管理
4.1公司设立“研发支出”一级会计科目
1、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设立“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两个二级会计科目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分“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3、公司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4、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中列出的五条资本化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5、研发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 3
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制度
(1)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无形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无形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2)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当比照规定进行处理。(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本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期末,企业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
(4)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中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4.2公司设立8类三级明细会计科目,核算8类费用。
指本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公司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4.3按项目进行研发项目辅助核算
1、财务协助研发部门做好研发投入费用的预算编制,按项目核算费用并进行按预算控制。
2、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部门,财务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公司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代理费、“打假”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据实列支,不应纳入研发费用。公司研发部门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
/ 3
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制度
费用管理,但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要合理划分研发与生产费用。
3、公司研发费用的归集按照研发项目立项期间进行,项目实际需要延期的应当办理延期变更手续。
4、公司研发费的纳税扣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5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1、公司建立了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费用)。
2、公司为在行业内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公司年研发费用预算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6%。
6研发投入费用的审计
公司每年在当年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会计报表时,也对公司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7研发投入费用的集中使用
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研发部门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则公司可以确定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其研发费用总额,原则上不超过会计报表年营业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3年超过当年集中总额20%或者出现赤字的,公司应当调整集中的标准。公司集中使用研发费用时,应当按照权责利一致等原则,确定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方式以及研发成果的分享办法,维护所属股东的合法权益。
附则
本办法自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起颁布执行。
1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必要性
作为企业的灵魂与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工作非常关键,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需要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科学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自然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重要环节[1]。倘若在核算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研发费用, 在征收所得税时, 执行15%的税率。另外, 针对企业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可以进行加计扣除, 有以下两种的扣除方式: (1)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成本的150%进行税前推销; (2) 针对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 可以按照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问题
2.1 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容易出现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的问题, 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进行项目预算。据调查,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 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比较强, 创新性也比较强, 可比性比较差, 不能像其他工程和项目一样进行实务核算和准确评估。 (2)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会同时产生一些研发成果, 这些成果属于研发过程中的衍生产品, 无法直接分离专利技术费用进行核算。 (3) 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设备、研发仪器以及研发人员的素质水平、知识结构等限制, 无法进行准确的研发预算。以上情况的出现和产生, 导致研发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为经济管理和财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 影响企业的研究成果。
2.2 研发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影响后期的费用分摊和费用划分, 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研发人员来源于各个地方, 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再加上在组织、实施研发项目时, 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影响费用划分和费用分摊; (2) 在核算研发项目成本时, 有些项目并没有单独立项和单独计算, 造成无法享受政府优惠的问题[2]; (3) 在研究与开发企业项目时, 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周期, 对于产生的无形资产, 更是无法进行科学详细的计算。
3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对策
3.1 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研发费用核算的高效、有效进行, 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与科学管理, 并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对费用核算进行全程监督。在开展研发项目时, 准确、合理地核算研发费用, 避免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做到全程控制与监督。
3.2 加强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
由于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在研发前期, 应做好研发项目的总预算, 尤其是针对大额支出, 更要谨慎对待, 仔细处理。另外,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还要加强监管与审批工作, 签订相关的规范协议,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核算工作。
3.3 完善研发流程, 加强研发管控
由于研发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 尤其是大型的项目, 成本核算更为繁琐。因此, 必须实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核算方式, 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所谓内部监督, 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监管, 企业要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此事, 并落实岗位责任制[3]。所谓外部监督, 就是在研发项目的实施和经营过程中, 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与核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工作。与此同时, 还可以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 加快研发成果转换, 提高研发成果的利用率, 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即成本核算以及项目预算, 并从研发流程、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严一枞.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与核算[J].经济视野, 2014 (6) :102-102, 104.
[2]高晓雨.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2 (2) :39-40.
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关晓静表示,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两年超过2%,且呈持续上升态势,表明我国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方面,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用研究经费为1398.5亿元,增长10.2%;试验发展经费为11003.6亿元,增长9.8%。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
【研发投入核算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度06-15
企业项目研发经费的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探讨10-13
职业卫生投入保障制度10-11
04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06-17
安全费用投入及提取保障制度10-31
5.1.1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06-12
安全投入档案12-31
质量投入的价值05-26
公司培训投入统计06-03
单位投入资金证明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