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收稿日期:2008-04-13作者简介:王永胜(1978—)男,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武术理论教学与方法研究。摘要:本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数据整理法对武术学校学生日常管理进行调查。发现武术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法制淡薄,缺乏人文关怀,日常管理涣散等因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食物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食物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篇1:

北京市65~80岁老年人早餐行为现况调查

摘 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早餐行为状况,为对老年人进行早餐行为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密云区3个行政区共12个社区中随机抽取65~80岁老年人1 8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早餐行为调查。结果:共回收1 775份问卷,有效样本为1 764份(男性730名、女性1 034名),问卷有效率为99.4%。调查对象中过去1个月内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5.5%、不吃早餐的比例为2.6%。在城郊、不同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间老年人早餐食用频率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最主要是家庭制作(97.7%),其次是饭店或小摊(18.9%);早餐食物种类选择最多的为谷薯类(96.7%),其次为鱼禽肉蛋类(70.1%)、奶豆类(57.5%),蔬菜水果类选择比例最低(41.5%)。多数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41.0%),其次为营养质量较好(37.7%),营养质量良好的老年人比例最少(21.3%)。结论:北京市老年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较高,但多数老年人早餐食物种类单一,且早餐摄入奶豆类,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比例较低,应重点针对男性、郊区、文化程度低、独居的老年人,加强有关早餐食物种类选择及营养搭配的宣传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早餐行为习惯。

关键词:老年人;早餐;饮食行为

早餐是一天中第一个正餐,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定期食用早餐与充足营养素摄入[1],控制体重[2],更好的认知功能和心脏代谢健康[3]相关,并且对于控制血糖和2型糖尿病[4]有益。老年人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较差会影响其膳食结构,从而对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之前的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早餐食用率较其他年龄段高,但早餐营养丰盛的比例较低[5],因此本课题组于2019年8月—2020年1月开展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北京市65~80岁老年人早餐行为现状,为指导老年人形成良好的早餐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将北京市分为3个区域,分别从每个区域中选取1个区(海淀区、顺义区、密云区)作为本次调查的目标区县。在每个区各抽取1个中心街道和1个近郊街道,在每个街道抽取2个社区,共抽取12个社区作为抽样单位群。在抽到的社区中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5~80岁,退休,居家养老,居住在本社区内超过2年以上。排除标准:无法正常进食,有认知障碍等。共发放问卷1 800份,收回1 775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764份,问卷有效率99.4%。

1.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老年人的早餐行为,包括(1)早餐食用情况:请调查对象回忆过去1个月内每周吃早餐的次数,并从“每天都吃”“5~6天”“3~4天”“1~2天”“从来不吃”五个选项中进行选择。(2)早餐食物的来源:请调查对象回忆过去一个月内早餐食物的来源,从“家庭制作”“饭店或小摊”“网上订餐”“社区餐厅”“其他”五个选项中进行选择;(3)早餐食物种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早餐食物摄入类别分为4类: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肉蛋类(动物性食物)、奶豆类。并按照调查对象早餐食物类别的多少对其早餐营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分为3个等级[5-6]:①早餐营养质量良好:早餐食物类别包含4类食物;②早餐营养质量较好:早餐食物类别包含其中3类食物;③早餐营养质量较差:早餐食物类别仅包含其中2类及以下食物。

问卷是在征求营养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修改等过程后确认,进行小样本人群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对问卷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修改后形成的。调查对象在指定调查地点集合,由通过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指导询问,并由调查人员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由质控人员对每一份问卷进行检查、核对,如果发现错填、漏填现象立即让调查对象补充完整。该项目经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IRB00001052-17112-修1+持1),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统计方法

运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运用R 3.6.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来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间率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α=0.05;在进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中两两组间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调整法,每次比较的检验水准为α=0.016 7(0.05/3)。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共有1 764名老年人完成了本次调查,其中男性730名(41.1%)、女性1 034名(58.6%),男女比例约为1∶1.4。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9.7岁,其中65~69岁之间者为983名(55.7%)、70~74岁之间者483名(27.4%)、75~80岁之间者298名(16.9%);城区居民899名(51.0%)、郊区居民865名(49.0%);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中学、小学及以下的分别为190名(10.8%)、923名(52.3%)、651名(36.9%);居住状况为独居128名(7.3%)、仅与配偶共同居住974名(55.2%)、两代及以上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包括与儿孙或长辈等共同居住的情况)657名(37.2%),其他居住状况(如与保姆共同居住,与朋友、亲戚等同代人共同居住的情况等)5名(0.3%)。

2.2 老年人早餐食用频率

调查对象中过去1个月内,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95.5%,其次为从来不吃早餐占比2.6%。1周内吃早餐频率在1~6次之间的老年人比例均不到1%。在性别、年龄、城郊、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分组下进行早餐食用情况的构成比卡方檢验发现,城郊、不同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间早餐食用情况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2,P<0.001;χ2=21.511,P=0.003;χ2=20.230,P=0.005)。

在城郊间,城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97.4%)高于郊区(93.5%),郊区每周吃3~4次和1~2次早餐的老年人比例(1.2%、1.4%)均高于城区(0.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文化程度中,每天吃早餐的老年人比例,中学组(97.4%)>小学及以下组(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9,P<0.001);从来不吃早餐的比例,中学组(1.5%)<小学及以下组(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6,P=0.001);不同居住状况,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中,独居组(89.8%)低于仅与配偶组(95.9%)和两代及以上组(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15,P=0.003;χ2=9.350,P=0.002)。每周吃1~2次早餐的比例中,独居组(3.9%)高于仅与配偶组(0.7%)和两代及以上组(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42,P=0.005;χ2=11.892,P<0.001)(表1)。

2.3 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

调查的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最主要是家庭制作(97.7%),其次是饭店或小摊(18.9%)。女性老年人选择在家制作早餐的比例(98.3%)高于男性(96.9%),而男性早餐食物来源是饭店或小摊比例(23.3%)高于女性(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P=0.049,χ2=14.641,P<0.001)。在城郊间,城区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是饭店或小摊、社区餐厅的比例(24.1%、1.4%)均高于郊区老年人(13.4%、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0,P<0.001;χ2=6.665,P=0.010)。不同文化程度中,中学组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为饭店或小摊的比例(21.9%)高于小学及以下组(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1,P<0.001)。不同居住状况中,仅与配偶居住组在家制作早餐的比例(98.2%)高于独居组(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51,P=0.015)(表2)。

2.4 老年人早餐食物种类

调查的老年人中,早餐食物种类选择最多的为谷薯类(96.7%),其次为鱼禽肉蛋类(70.1%)、奶豆类(57.5%),蔬菜水果类选择最低(41.5%)。女性早餐中包含蔬菜水果类(44.3%)、鱼禽肉蛋类(73.8%)和奶豆类(59.7%)的老年人比例均高于男性(37.6%、64.7%、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6;χ2=16.585,P<0.001;χ2=4.584,P=0.032)。在城郊间,城区老年人早餐食物中包含鱼禽肉蛋类(75.4%)、奶豆类(66.3%)的比例均高于郊区老年人(64.4%、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6,P<0.001;χ2=57.175,P<0.001)。不同文化程度间,早餐食物种类包含鱼禽肉蛋类的比例,大学及以上组(79.6%)>小学及以下组(61.7%),中学组(73.8%)>小学及以下组(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8,P<0.001;χ2=25.187,P<0.001);早餐中种类包含奶豆类的比例为大学及以上组(75.8%)>中学组(64.4%)>小学及以下组(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0,P=0.003;χ2=65.372,P<0.001;χ2=74.435,P<0.001)。不同居住状况中,两代及以上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早餐中包含蔬菜水果类的比例(46.3%)高于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39.0%),差异具有统計学意义(χ2=8.512,P=0.004)(表3)。

2.5 老年人早餐食物营养质量情况

调查的老年人中,有41.0%的受试者早餐营养质量为营养较差,37.7%早餐营养质量较好,营养质量为良好的占比最少为21.3%。不同性别、城郊、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间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情况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39 150,P<0.001;W=316 652,P<0.001;H=61.963,P<0.001;H=9.988,P=0.019)。女性、城区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男性、郊区的老年人中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不同文化程度中各组间早餐营养质量情况构成比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Dunn-Bonferroni检验,P=0.007; P<0.001;P<0.001)。大学及以上组老年人中营养质量情况较好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营养质量情况良好;中学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小学及以下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在不同居住状况中,仅独居组与两代及以上人共同居住组早餐营养质量情况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unn-Bonferroni检验,P=0.041)。两代及以上人共同居住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独居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好(表4)。

3 讨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能量摄入的25%~30%。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可能会导致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不足,以及膳食结构的不平衡。研究发现,早餐饮食习惯还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经常吃早餐的人会更多的进行身体活动,提高个人对营养的关注度,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管理能力的增强等[7]。本研究中调查的老年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95.5%)略低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统计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96.0%)[5]。每周有1天及以上时间不吃早餐的比例(4.5%)高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成年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3.4%[8]。并且发现,郊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独居的老年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较低。提示在进行营养宣教工作时应重点针对郊区、文化程度水平低,居住状况为独居的老年人,提高其对早餐行为的重视程度。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前两位为家庭制作(97.7%)、饭店或小摊购买(18.9%)。老年人早餐在家就餐的比例比2010年我国60岁以上居民在家用早餐比例(95.0%)有所提高[8]。本调查发现,女性、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为家庭制作的比例高于男性、独居的老年人,而男性、文化程度在中学组选择饭店和小摊购买早餐的比例高于女性、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组的老年人,且城区老年人在饭店或小摊,社区餐厅购买早餐的比例高于郊区,可能与饭店或小摊以及社区餐厅在城区的分布较密集有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老年人早餐宜有1~2种主食、1个鸡蛋、1杯奶、以及蔬菜或水果。本调查发现老年人早餐选择最多的食物种类为谷薯类,选择比例最低的为蔬菜水果类,其次为奶豆类。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相比谷薯类略有下降,动物性食物及奶豆类大幅提升,蔬菜水果类摄入比例略有提高[5]。建议开展有关加强早餐奶豆类制品,蔬菜水果摄入量的宣传教育,丰富老年人早餐食物种类,避免膳食营养摄入不均衡。调查发现四成以上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食物种类单一,早餐营养质量良好的比例最低为21.3%。尽管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有所提高[5,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女性、城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早餐摄入奶豆类和鱼禽肉蛋类的比例较高,且早餐营养质量较好。居住状况为两代人及以上人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良好的比例更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近[10]。这可能与女性对早餐质量更加重视,城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获取营养知识途径较广有关,家庭成员在两代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因家庭成员需要上学和工作更加重视早餐食物种类的搭配,同时与年轻人一同居住可以获取更多有关早餐的营养知识,提高早餐营养质量[10]。

老年人对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态度是其饮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11-12]。北京市老年人早餐食用率情况较好,但早餐食物种类较单一,每日吃早餐的比例以及对早餐营养质量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亟需提升。应该进一步对老年人,尤其是男性、郊区、文化程度较低、独居的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早餐行为的宣传教育,以提高老年人对每天吃早餐的重视程度,同时应加强早餐中奶豆类食物及蔬菜水果摄入量的宣传教育,丰富老年人早餐食物种类,提高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拥有更好的膳食结构。◇

参考文献

[1]Barr SI,Difrancesco L,Fulgoni VL.Consumption of breakfast and the type of breakfast consumed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nutrient intakes and adequacy of Canadian adults[J].Journal of Nutrition,2013,143(1):86-92.

[2]Purslow LR,Sandhu MS,Forouhi N,et al.Energy intake at breakfast and weight change:Prospective study of 6 764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8,167(2):188-192.

[3]St-Onge M P,Ard J,Baskin ML,et al.Meal timing and frequency: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7,135(9):e96-e121.

[4]Mekary RA,Giovannucci E,Cahill L,et al.Eating patterns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older women:breakfast consumption and eating frequenc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3,98(2):436-443.

[5]宫伟彦,陈征,张妍,等.中国成年居民早餐状况及影响因素[J].营养学报,2017,39(6):549-555.

[6]梁潔玉,朱丹实,冯叙桥,等.早餐的食用现状及早餐食品的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2):59-64.

[7]Chen Jieyu,Cheng Jingru,Liu Yanyan,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breakfast eating habit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in Southern China:a population based,cross sectional study[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4,12(1):348.

[8]徐建伟,陈晓荣,李镒冲,等:2010年中国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9):684-686.

[9]张琳,陈捷文,刘雷,等.北京市海淀区中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39-142.

[10]彭俞婷,潘美娟,张睿,等.不同特征中老年人早餐频率及营养质量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9):2284-2287.

[11]陳建华,化前珍,陈长生,等.西安市社区老年人膳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5):13-15.

[12]Reeves S,Halsey LG,Mcmeel Y,et al.Breakfast habits,beliefs and measure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UK sample[J].Appetite,2013,60(1):51-57.

Breakfast Behavior Among 65~80 Years Old People in Beijing City:A Cross-sectional Study

GUO Wen1,ZHANG Man1,ZHANG Yu1,HE Hai-rong1,ZHANG Na1,LI Mu-xia1,ZHOU Ming-zhu1,MA Guan-sheng1,2

(1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2 Laboratory of Toxicologic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Food Safet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作者:郭雯 张曼 张玉 何海蓉 张娜 黎牧夏 周明珠 马冠生

食物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篇2:

构建武术学校日常管理新模式

收稿日期:2008-04-13

作者简介:王永胜(1978—)男,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武术理论教学与方法研究。

摘 要:本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数据整理法对武术学校学生日常管理进行调查。发现武术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法制淡薄,缺乏人文关怀,日常管理涣散等因素。针对目前这些情况,日常管理让很多武术学校管理者所头疼,笔者为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日常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武术学校;日常管理;新模式

一、引言

武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而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又因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和别具特色的教育、娱乐、表演功能,使其不仅在国内,而且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使武术这一民族国粹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武术业校、辅导站、培训班等武术机构。然而这些目前在武校学习的学生是否接受着系统的素质教育,是否德智体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的日常管理模式现状如何,是否符合学校发展要求,是否能体现和谐社会下的以人为本等等,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现在武校日常管理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我省武术学校进行调查。河南省现有武校421所,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将我省武术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级”以上武校,包括国家先进馆校、省十佳馆校、省一级馆校,共47所;一类是普通武校,共374所。分别按12%的比例在一类武校中随机抽取5所,二类武校中随机抽取45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20名学生,共计1 0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89份,符合调查设计要求。3日后检验问卷的效度,从上次调查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再次填表分析,最后统计出相关系数为0.99。

三、武术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爱动,不爱静,文化素质偏低

武术馆校学生的学习以户外活动居多,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并存,学习中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由于武术专业学习的特殊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使他们对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反应迅速,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转化较快,灵性高,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自我。在学习过程中,重技术、技能的学习,轻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厌烦,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个人修养欠缺。

(二)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意气用事

武术馆校的学生生活行为有明显的两极性。有关理论表明,武术学生的气质类型多数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特征表现为:外向,重感情、讲义气、待人坦诚、豪爽、直言快语。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常常使他们放松自我约束。再加上武术练习中,双方在课堂上对练实战,使他们养成了争强好斗,易于冲动的不良习气,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导致打架斗殴等违纪事件的发生。

(三)武术学校男女比例失调

在调查的50所武校中男女比例达到10∶1,在武术馆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正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它决定着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德、性格等个性特征的形成,智力、体育能力在此时期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受到正规系统的良好教育,做到全面发展,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武术学校管理成因分析

(一)学生主观上的消极态度

武术馆校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对武术运动特别感兴趣。他们并不指望在学习上有多大的突破,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武术技能,来获得一技之长为将来工作所用。所以,来到学校后,只注重对运动训练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以致他们对教练格外尊重,对文化课教师有些怠慢。

(二)家长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调查中武校学生有99%都来自农村,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均以打骂为主,使孩子养成了好斗的习惯,致使体校里的打架事件屡见不鲜。另外,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宠使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到了学校后,别人说不得,训练累不得,从而无法与大家融洽相处。还有些家长把武术馆校当成“托儿所”,只要学校能够看好孩子,不让他们学坏,其他方面怎么样都无所谓。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家长们的消极态度给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社会上对武术馆校的错误定位

社会对武术馆校的定位是:学习上不努力、思想上不积极,只能靠武术技能获取一定学历的学生集合体。这使得来武术馆校学习的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思想。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对学习的目的有了错误的定位,再加之馆校学生好奇心强、爱面子,自身抵御诱惑的能力又差,难免形成不良的行为。

(四)影视媒体的宣传

一些影视中武术的“快意恩仇”“江湖义气”的不良宣传和武术本身的攻击性特点,使得武术馆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也造成了部分学生重感情,讲义气的毛病,以致是非不分,稍有摩擦,出言不逊,一哄而起,诱发违纪事端。

(五)教练及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当

学校领导、教练员都以武术运动成绩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文化课教师也很“理解”这种情况,所以,在学业上也不会对学生们有过多的要求。另外,在武术馆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家长制管理作风,往往不把教育管理过程看做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六)就业压力较大

当前就业的压力对武术馆校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和压力使学生易产生心理紧张情绪,这些情绪短时间内又得不到宣泄和排解就往往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思想与行为上的冲突。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日常管理新模式

(一)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

武术学校一般都实行了一套严格有序的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要有部队战士那样严谨的生活作风,同时也要求教职工全面关心学生的生活。这种封闭式管理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独立性、行为自觉性,减少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满足了家长择校的要求,因为武术学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武术爱好者,有的是在学校被人认为“差生”,有的是怀着某些“武侠情结”来练武的。这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从到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独立生活。特别是武术学校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克服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弊端,武术学校在办学形式上实行全方位开放:一是向家长开放。二是向校外开放、向社会开放。武术馆校往往利用读报、网络、看电视、听广播、外出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请校外知名人士作报告等形式来拓展学生视野。

(二)加强学生管理的规范化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让全体教职工生在工作中有法可依。这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保障。规章制度是学校一切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准绳,是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明确规定学生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应该怎么做;如果学习中、生活中违反规定则相应受到什么处罚,如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取得成绩则有相应的奖赏。这样,管理者、学生职责清楚,相互协作,有效减少武校学生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规范工作程序

程序,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来做出决定的相互关系。具体到学生管理,就是按照规章和制度整理争论点,公平地听取各方意见,在使当事人可以理解或认可的情况下作出决定。按程序办事,是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程序化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防止专制,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程序的公正性的实质是排除人为因素,保证决定的客观正确。

3.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武术馆校军事化的管理在一定规模、一定时期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术馆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法制化的不断推进,学生和家长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对武术馆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具有双重的身份,一个是作为公民,享有各种法律所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是作为学生,同样享有学校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武术馆校的学生管理者要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制定完备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三)增加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概念,是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1.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武术馆校学生大都比同龄人要成熟,他们的自主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比同龄人更强。所以武术馆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着眼于学生自身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如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从这些问题和矛盾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整个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深刻领悟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成长,武术馆校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作为学生工作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激发学生自主、自立自强信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2.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生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就是尊重。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

3.开展学生自主管理

所谓“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能力的形成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包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把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分给每一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工作目标,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守其职,各负其责,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让他们主动管理自己,管理别人,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各种活动等等。

(四)妥善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

“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是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意外事件,如学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学生重大失窃事件,学生发生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学生突发性疾病、食物中毒或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等事件。

学生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妥当,将会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每个武术馆校都应该制定相关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分类管理原则

学生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性质来进行分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处理。比如武术馆校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普通学生突发事件和重大学生突发事件两大类。普通学生突发事件分为同一事件中只涉及校内学生的事件和同一事件中涉及校外以上学生的突发事件两个小类;重大学生突发事件包括政治安全事件、重大治安事件、重大消防安全事件、交通安全事件、教学与实验室安全事故、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事故、网络安全事故、学生意外伤亡事故、食物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等。

2.及时处理原则

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任何一类或多类,在出现苗头开始,就进入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阶段,有关人员要核实信息,及时报告,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力量控制局势,正确进行处置,制止事态发展,严禁无关人员卷入事件,将其尽快平息。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做到:第一,及时报告。发现者要根据发生事件的性质,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第二,现场处理。接报的相关责任人要第一时间到达事件发生现场,对事件进行现场处理。

3.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更及时、更高效。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各责任部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果断采取措施,有效作为,抓住解决问题的时机,平息事态,把突发事件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学生突发事件的现场由在场职级最高者负责统一指挥,如果职级相同的干部同时在场时,由主管职能部门领导负责统一指挥;馆校领导在场的情况下,由馆校领导统一指挥。馆校保卫科接到发生学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后,要及时到位,服从指挥,充分发挥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骨干作用。对于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玩忽职守的,按各个武术馆校有关规定处理。

参考文献:

[1]刘盛刚.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译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2.

[2]张耀东.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研究与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曾于久,等.我国武术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4]柳娟,等.对我国现阶段武术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

[5]陈阿娜,李俊法.体育学院学生政治思想及行为管理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4,(4)87-88.

作者:王永胜

食物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篇3:

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建设?管理对策

摘要详述了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基本情况,针对公园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机构设置、规划编制、调查监测、科学管理、整治修复、资金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建设和管理对策,以期为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规范化管理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保护;科学管理;对策

Key wordsNational marine park;Ecological protec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作者簡介王文君(1982—),男,山东威海人,工程师,从事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收稿日期2017-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提出可在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海洋公园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类型之一,其保护目标带有鲜明的景观特殊性,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特殊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海洋景观分布区,自身具备旅游、宣教、科普的开发价值,同时也处于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因此,海洋公园兼具保护区和公园的双重属性,其设立的目的是把海洋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有序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打造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山东省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获批成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7个,占全国总数的1/3,逐步形成了以海洋珍稀物种、自然景观、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为重点保护对象类型的多样化、广覆盖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体系。笔者针对当前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保护、建设和管理对策,以期为该公园的规范化管理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国内外海洋公园发展概况

21世纪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对本国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及环境保护极为重视,设立国家公园是有效保护资源与环境、提高环保公众影响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其中的主要类型之一。自1937年美国建立哈特拉斯角国家海滨公园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相继开展国家海洋公园建设[1]。欧美国家海洋公园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采用国家层面统管全局的垂直管理模式[2]。国外海洋公園多年的运营数据显示,公园对辖区内及周边海域的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均有积极作用,且在渔业生产、旅游观光、参宿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

我国海洋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目前,我国海洋公园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侧重于实现其经济效益,对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投入较少,海洋公园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成立后对当地居民影响较小,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有限。自国家级海洋公园设立以来,各沿海省份积极开展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大胆探索保护和开发兼顾的新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4-6]。

2烟台市所辖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现状

烟台市地跨黄渤海,因海而立,依海而兴,海域面积达2.6万km2,2016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3 0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2009年烟台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龙口黄水河口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批准成立,截至2016年底,烟台市共获批成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11个,其中海洋公园3个,保护区总面积达276.9 km2,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海洋特别保护区尤其是海洋公园是新生事物,与我国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在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做法少。烟台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快速发展,既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协调保护与开发关系提供了机遇,又面临着规范化建设、管理和保护的挑战,亟待深入探索保护和管理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2.1海洋公园位置、范围和功能分区

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和莱山区,地处胶东半岛东部,由部分海岸(烟台山沿滨海路至新星南街与滨海路交叉路口处向海一侧陆地)和毗邻约2 500 m以内的浅海区域组成,总面积1 247.99 hm2,其中陆域面积100.14 hm2,海域面积1 147.85 hm2,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和适度利用区,重点保护区面积451.41 hm2,生态与资源恢复区290.47 hm2,适度利用区506.11 hm2。

2.2公园资源特色

2.2.1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

公园内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烟台山景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炮台景区,是烟台开埠文化历史遗迹集中分布区,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2.2.2集中分布的滨海旅游资源。

公园内有烟台市第一海水浴场和第二海水浴场,具有优质的自然沙滩资源,是市区内传统的休闲娱乐和户外旅游地;滨海广场、月亮湾景区、栈桥景区、渔人码头景区等众多景点与自然景观相间分布,浓缩了烟台的历史与新貌。

2.2.3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资源。

公园内分布有多样化的典型北温带沿海地质地貌类型,其海岸地貌包括海积和海蚀地貌两大类。海积地貌包括连岛沙坝、砂质潮滩、泥质潮滩;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穴(洞)、海蚀平台等。从海岸类型来看,包括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岬湾型海岸、沙滩海岸和基岩海岸,构成公园内海岸线特征千变万化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2.2.4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种质资源宝库。

公园所在的芝罘湾和四十里湾是传统的烟威渔场组成部分,由于受黄海暖流、山东沿岸流及渤海海峡等因素的影响,是各种经济鱼虾类的洄游通道和产卵、索饵场所,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根据历史资料,渔业资源种类有260余种,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近80种。芝罘岛至崆峒列岛区域是典型的基岩海岸,水下岩礁发育良好,藻类资源丰富,是多种珍贵海洋经济物种(如野生刺参、紫石房蛤、皱纹盘鲍、单环刺螠、鸟蛤等理想)的栖息环境,其中,崆峒列岛是农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3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制约因素

2.3.1自然灾害频发。

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毗邻四十里湾,四十里湾是全国重点赤潮监控区,1994—2012年,有记录的赤潮灾害共计13次,对公园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自2014年以来,每年7—8月是旅游旺季,从烟台市区第一海水浴场至四十里湾沿岸海域会发生以石莼为主的大型绿藻聚集现象,高温酷暑下藻体堆积腐败,恶化水质,不利于烟台市区重点景区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烟台市的城市形象,给公园的海洋环境及景观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压力。

2.3.2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公园的重点保护对象承受着人为因素造成的3类污染和压力:一是沙滩退化,近年来,随着烟台市区海岸开发强度的增大,海洋公园周边涉海工程不断动工建设,使得海洋公园及其周边局部海域水动力和泥沙冲淤环境发生改变,沙质岸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第一海水浴场沙滩退化情况较为突出;二是来自海上污染源的压力较大,公园临近烟台港芝罘港区,海上航运活动密集,公园重点保护区以北的崆峒列岛附近海域是烟台市区传统的增养殖海区,高密度养殖产业的发展给公园海洋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三是陆源污染源分布较为密集,2014—2015年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与烟台市海监支队联合开展了市区陆源入海排污口调查工作,在公园区域内共统计出7个排污口(河),由于公园位于烟台市区的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和旅游活动造成的陆源污染对公园的保护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3.3管理机构有待健全。

目前公园尚未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不利于公园具体管护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3.4缺乏完整的本底调查及现代化管理、监测、宣传手段。

目前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状况和本底资源资料陈旧,海洋水文气象、地质地貌、人文历史遗迹及遥感资料零散不完整,缺乏信息整合,公園的海洋环境监测尚停留在省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方案的内容上,监测站位的数量和代表性、监测要素的种类均难以满足公园自身需求。公园范围包括陆地和近岸海域,其保护和管理工作涉及港航、旅游、环保、文化、国土、海洋与渔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现代化综合信息平台的决策性支持,难以对公园及周边海域实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开发。

2.3.5公园建设缺乏主动性,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影响力较小。

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和陆域保护区存在明显差异,基础薄弱,设施建设、科研调查、保护措施、开发立项的要求相对较高,缺乏资金势必影响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目前,公园缺乏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宣传工作开展较少,社区、公众对海洋公园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足。

3保护、建设和管理对策

3.1设置专门的管护机构

成立专门的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护机构,负责开展公园的管理、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根据烟台市和海洋公园的实际情况,管护机构的设立可以采取3种形式。一是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成立独立的公园管理机构;二是成立市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下属公园管理机构;三是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内部文件形式在部门内部成立临时管理机构或者委托技术单位管理。

3.2编制公园保护和管理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制订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期目标,明确公园的总体布局和主导功能,在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兼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海洋公园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指导和依据。根据保护和管理需要,配套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利用规划、科研监测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宣传教育规划等专项规划,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拟定年度建设目标,统筹安排工作内容和实施进度。

3.3开展本底调查,丰富监测内容和技术,建立海洋环境数据库

及时掌握公园内主要保护对象状况、环境状况和资源分布及变化趋势是开展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基础。应每隔5年对海洋公园进行一次系统的科学本底调査;根据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的规划目标,开展针对公园主要保护目标的专项监测和调查,包括开展污染源防治专项调查,设定专门的监测剖面和站位、建立监测技术指标体系、完善监测网络系统、监测海洋公园海洋生态系统生境动态变化,使调查和监测工作更好地为管理和保護决策提供依据。

在开展公园本底调查、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建设公园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构建海洋环境数据库平台。公园地处近岸海域环境敏感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海上溢油、赤潮、大型藻类聚集等灾害风险较大,且分布有众多旅游景点和传统海水浴场,对环境数据、户外活动适宜度等信息的社会需求度高,针对海洋自然灾害预警、社会公益数据服务和海洋环境在线实时监测的需求,通过集成所需设备的海上浮标平台、网络传输、岸基数据接收与处理终端3个组成部分,建立能够连续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参数、传输和存储数据、制作和发布信息产品的海洋环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依据数据库,建立赤潮和其他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海洋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向社会公众提供海水浴场观测预报和实时监测信息,做好公益性服务,提高公园信息产品的实用性。 本底调查和常规监测任务内容见表1。

3.4立足保护和修复,实施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公园自身特点和现阶段公园面临的保护和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公园的保护和修复,有针对性地设置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3个内容:一是开展海洋公园岸线综合整治修复项目,对以第一海水浴场为代表的呈退化趋势的沙质岸线进行沙滩资源整治修复,通过清理沙滩垃圾、拆除不合理构筑物、平整海滩、填沙护沙等人工养滩措施和技术手段修复和保护沙滩和其他岸线资源,保证海洋公园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二是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项目,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野生刺参、皱纹盘鲍、紫石房蛤(天鹅蛋)等海洋名贵经济生物,海洋公园所在海域也是国家重点水产种质资源产地,近年来公园名贵生物资源有衰退趋势,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生态修复项目,投放数量合适、物种配比合理的水生动物,移植海藻床,对于延长生态系统食物链、提高生物净化效果、增加名贵经济物种种群数量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三是建设标志性建筑物,根据公园的实际需要,通过社会征集、专业设计等手段,建设具有艺术性、景观性、界址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物,标识海洋公园位置和范围,点明海洋公园保护主题和保护目标特点,并与周边生态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以有效提高公园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5发展数字化保护和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公园数字化保护和管理模式,构建公园规范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实现监测监视、预警、海域动态监管、宣教、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根据公园的自身特点,其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系统应包括4个组成部分。一是建设海洋公园监管中心,配套岸基视屏监控系统,由前端视频信号采集设备、视频信号传输设备、供电设备组成,并与后端的控制设备、视频信号处理、显示设备集成,通过数据传输、无线通讯等手段将监控信息传至监管中心,实现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数据信息的共享,通過技术手段远程监控和管理海洋公园内的人类活动;二是构建公园地理信息数据库,采集公园沿海地区人口、工业、农业、养殖业、渔业、交通港口、旅游业、陆源排污入海量、水质、水文及地质地貌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对海洋公园基础信息及其各种应用模型进行总体空间分析及系统集成,支持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检索、交互式浏览、分析评估、历史数据的动态展示和专题图制作及输出,形成一个对海洋公园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管理的可视化数据库;三是建设三维海域可视化信息平台,借助无人机和水下无人视频监视监测仪,获取公园遥感信息,对公园海底地貌、主要保护珍贵经济生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监视、监测、图像采集和展示分析;四是建设数字化宣传教育中心,设置海洋公园“数字海洋”平台,配备室外宣传大屏、服务器、显示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多功能数据管理平台和相关配套软件,与海洋公园地理信息数据库、岸基视屏监控系统和三维海域可视化信息平台有机整合,可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公园的基本情况、资源情况、海洋环境现状、空中遥感影像和水下影像等信息集中展示,打造一个具备现代化和高科技特点的宣传教育展示基地。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3.6采用多种方式,有效增加资金来源

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资金需求量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难以完全满足资金需求,所需资金应通过多途径筹集。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省、市财政解决;事业费应列入本地年度财政预算;非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预算内项目拨款投入;经营性项目投资可通过贷款、引资、入股和联营等渠道解决。

3.7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影响力

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形成以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为主导的社区共管保护网络,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由当地居民、环保志愿者、民间环保组织构成,委员会可充分参与公园的管理工作,共同决策涉及公园保护和管理的重大问题,缓解公园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使当地居民享受到公园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成立和建设,对有效保护烟台市区“黄金海岸”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优质的海洋资源有重要意义,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公园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其保护和管理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协调发展为原则,创新管护机构设置模式,制订公园发展规划,打造公园数字化管理体系,启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掌握公园综合本底数据,多途径筹措资金,加强社区参与度,提高公园的公众影响力,从而实现公园规范化保护和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毋瑾超.海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299.

[2] 王恒.國家海洋公园制度建设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4):49-52.

[3] 王恒,李锐铮,邢娟娟.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4):673-679.

[4] 李妍,杨波,季如康.海洋公园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2):101-104.

[5] 颜利,蒋金龙,王金坑.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7):68-73.

[6] 陈骁.新形势下连云港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数字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33(9):47-50.

作者:王文君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1范文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4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