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河北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家乡河北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古镇沙溪是镶嵌在江南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镇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明清临水建筑、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朴雄浑的古桥及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今天我就当一回东道主,带各位到古镇上兜一圈,饱览一下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

清晨,沉睡了一晚的小镇苏醒了,七浦塘两岸的居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忙着赶集的人们顿时使悠长的街道变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瞧!那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背着书包哼着小曲踏上了求学之路。听!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人群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为小镇谱写了一首“晨之曲”。

下面,让我们去见识一下小镇的古建筑吧。走进小巷,犹如进入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之中: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古老宅院,一条条幽深蜿蜒的弄堂,随着上千年的岁月流淌,古老的文化建筑和现代建筑碰撞出了和谐的火花。古镇有许多名胜古迹,我国杰出的舞蹈大师吴晓邦的纪念馆就建于此。横跨河上的三座古石拱桥皆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七浦塘贯穿全镇,河道宽阔,河中有岛,为江南古镇一大特色。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那几尊惟妙惟肖的铜像了。瞧,它们的动作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在拉黄包车,有的在修鞋,有的在补锅,有的在卖油,还有个小孩儿正认真地看着卖油翁……由这一尊尊铜像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这里曾是条繁华热闹的街道。古镇特产丰富:猪油米花糖、桂花麻雀蛋、肉松、肉松骨头……返程的游客正排起长队争着选购。

“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

走过了1300多年历史的沙溪古镇,处处散发出江南小镇淳朴的魅力,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作者:李欣愉

第2篇:我的家乡在哪里

主人公的话:在日本,人家说我是中国人;在中国,人家说我是日本人;在日本,供奉着我祖先的灵牌;在中国,埋着救我养我的爹娘。

谁能告诉我,我的家乡在哪里?

引 子

1945年8月8日晚,苏联政府通过日本驻苏联大使,向日本政府转达了如下声明:“希特勒德国投降以后,日本成了唯一的主战大国。美、英、中三个大国与今年7月26日提出的,关于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的要求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苏联从明日即8月9日起,将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从8月9日早晨开始,数以百万的苏联红军,在空军主力部队对哈尔滨、吉林、沈阳、长春和海拉尔地区的日军铁路枢纽、车站、机场和日军纵队实施了密集打击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东北境内的关东军。关东军土崩瓦解,节节败退。而来不及撤退的150多万日籍军政、工商人员、军属及开拓团移民,失去了军队的保护成为大日本帝国的“弃民”。他们从东北各地成群结队,长途跋涉,涌向齐齐哈尔、延吉、抚顺的收容所,等待遣返的日子。在逃难途中,在收容所,他们无不陷入战火、饥寒和疾病的灾难之中,大批人死亡,更有日本极端法西斯分子制造了多起集体自杀事件。而在这百万逃难大军中,命运最为悲惨的却是襁褓之中的婴儿和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有的被同胞投入河水或枪杀致死,有的冻饿而死抛尸荒野,万幸的被好心的中国人收养,成为后来被日本政府称作“中国残留者”的日本遗孤。

中日建交后,这些日本遗孤中约有4000人陆续回国找到自己的亲人,携带其直系亲属8300多人回日本定居。

在这4000多名被确认为日本侵华战争遗孤中,有一个叫藤田董正的孩子,两岁时被天津葛沽镇东埂村农民李金良收养,中国名字叫李海坤。1986年,42岁的藤田董正举家回国定居,如今子孙满堂,生活美满。步入耄耋之年的藤田董正却有一件日渐凝重的心事难以释怀,以致一年几次往返中国的葛沽和日本的三原,坚持至今。因为他始终坚信,哪里都不是我的异国他乡?

第一章 来到不该来的地方

日本广岛,载入世界史册的地方。

1945年8月6日,一颗代号叫“小男孩”的原子弹在这里爆炸,致使7万多人丧命。这是战争给人们留下的无比伤痛。

广岛县东边,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滨海小城,三原市,那是我的祖籍、魂牵梦绕70年才见到的家乡。

我的父亲藤田卫道是一个十分出色的耳鼻喉医生,战前在三原市开了一家私人医院:藤田耳鼻咽喉科医院。医院是一座二层小楼,规模不大也不小,母亲藤田美重子是他的得力助手,小姨金丸秀子有时也来帮忙。父亲医术很好,别处治不了的疾病,到他这里便迎刃而解。母亲辅佐有方,待人也热情周到,夫妻二人珠联璧合,小医院干得红红火火,颇得赞誉。当时我还没有出生,这些都是我的二哥(藤田俊文)和姨妈(金丸秀子,后成为我的继母)后来告诉我的。他们还让我看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在医院门前的一张照片。父亲中等身材,长方脸,文质彬彬,一副眼镜更显出学者风度。母亲,漂亮,文静,典型的相夫携子的日本女人形象。现在,这张照片上的四位亲人都已故去,母亲和两位兄长我稍有印象,最让我终生遗憾的是身怀绝技的、从未见上一面的、英年早逝的父亲,只有在这张照片上才能领略他的音容笑貌。正是这张泛黄多皱已经起毛的老照片,承载着我日复一日的怀念和滴滴相叠的泪水。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战争正式爆发。作为战争发动者的日本,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之外,更多的日本人民是向往和平、向往幸福、厌恶战争,反对侵略的,这是每一个善良人的共同心愿。战争是政治家的魔鬼游戏,对任何一方的人民大众都是一场灾难。不久,这个灾难终于降临到我们藤田家。

有一天,父亲接到政府命令被强征入伍,当时两个哥哥已经出生,家庭生活不是很好,尤其母亲身体虚弱。父亲和所有应征人一样,只好告别自己的亲人,告别自己苦心经营的医院,离乡背井,登上开往中国东北的轮船。父亲沉默不语,他此时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从,尽管他有即将步入艰难生活的妻儿,尽管他有需要他诊治的病人。临行之前,他已预约了四、五个手术,来不及告知对方实属无奈。船离码头,岸上的张张笑脸已变成双双泪眼。轮船载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圣战使命和数百条生死未卜的鲜活生命,急速前进,驶向不该去的地方。经过几天的奔波,父亲来到中国东北吉林满铁医院成为一名军医。因父亲医术好,不久被任命为医士长。

父亲的突然离开,使经营不错的小医院被迫关闭。母亲和两个哥哥的生活来源也随之破灭。为了生计,母亲把两个年幼的哥哥寄放在外公家里,外出打工或为邻居做些零活勉强维计。外公、外婆更是忧心忡忡,一家人不知道怎样才能熬到父亲归来的日子。

远在异国他乡的父亲,每天和血腥与死神相伴,已感觉麻木。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而前线每天都在涂炭生灵,无论是敌我,不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老有小的生命吗?他心里很不安。作为一名军人,他不应该有这个念头,只有服从,让他的病人早日康复。当他看到从病床上再次走上战场的军人时,他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救人还是在杀人?只有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的夜里,他才有空掏出揣在怀里的那张照片,凝神望着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默默的祈祷,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回到亲人身边,哪怕吃糠咽菜,也愿意过安心平静的日子。

1941年春天,母亲意外地收到了父亲让她带着孩子来中国的来信。不知道是父亲私下向医院的申请,还是上级最近下达的新命令。不管如何,这对于父母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母亲立即打点行装,踏上了开往中国东北的轮船。送行的外公外婆拉着母亲的手一个劲儿地叫着,住些日子就回来,别让我们惦着啊。谁知这次分别就是他们与母亲的永别!

母亲一行来中国后,被父亲安顿在吉林市的一处住所,离父亲所在的满铁医院有一段距离。1943年2月1日,母亲生下我,取名藤田董正。父亲无暇照顾母亲,写信让18岁的小姨金丸秀子来中国帮忙照顾。我两岁时,父亲见日本战事越加不利,就送小姨回日本。小姨因此逃过了日后的灾难。1945年2月,四弟又出生,名字不详。后来听二哥跟我说,当时一家人生活很快乐,父亲每到周日便骑马回家与我们团聚。偶尔父亲带着大哥、二哥和我到市内玩耍。有一次,我们路过一座很漂亮,看起来又十分坚固的建筑,呈X造型,主楼为三层圆体,伞顶八角脊,外伸四个斜翼为起脊瓦房,角坡房山,样子像一只大乌龟,门口有一个站岗的中国人向父亲敬礼。父亲告诉我们说,这就是他工作的满铁医院,原先的名字叫东洋医院。我们走了老远,那个岗哨还跟我们挥手。

现在我才知道,满铁医院之所以名声在外,不仅它是一座东北绝无仅有的典型的中日合壁式建筑,而且这里曾发生过北京猿人头盖骨失踪案。

第二章 侵华的替罪羊

1945年8月的一天,我和哥哥们正在院子里玩,风风火火从外面来了四个骑马的日本军人,像是父亲医院的侍卫。正在屋里喂奶的母亲,见有人来便把四弟放在床上迎了出来。其中一人把一封信递给母亲。母亲打开一看,是父亲的字迹。读罢信件,母亲顿时昏倒在地。父亲在信里说:日本战败,苏军南下,我已随医院撤到朝鲜,不能带家属。你速带孩子们到营口乘船回国,刻不容缓。藤田拜托!

母亲醒过神来,哪敢怠慢,马上把必须带的东西裹了两个包袱,8岁的大哥背一个,6岁的二哥背一个;她后面背着2岁多的我,前面抱着7个月的四弟,一家人慌慌张张地踏上了逃亡之路。

街上乱哄哄的,都是不知所措的日本人,青壮年早已一批一批被强征入伍了,剩下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关东军兵败如山倒,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就是遇到了零星部队,只顾自己逃跑,连理都不理我们。我们被政府和关东军抛弃了!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有230多万,其中关东军兵力最多时达80多万,后来大部分开赴南洋战场。剩下的军属、铁路、煤矿和开拓团等移民,也有150万之众。这些来不及撤退的无辜百姓,成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殉葬品。

人们不知道到营口的路有多远,也不知道怎么走最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结伴而行,母亲和一群军人家属凑在一起南逃,五、六十人的样子,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远处苏联红军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和近处逃难人群的哭喊声,不绝于耳。开拓团的人,大都穿的是军装,团长还有武器,自然成了苏军打击的目标。为了逃避追兵,我们只好钻深山走森林,很多人迷路掉队也顾不上寻找。忽然,远处传来汽车马达声,有人喊道苏联红军追来了,大家马上藏在路边的草丛里。汽车近了,插着膏药旗,是关东军,大家欢呼雀跃,一起涌向马路中央,高喊着麻烦了带我们走吧。谁知汽车鸣着喇叭,没有减一点速度,大家急忙闪开,汽车呼啸而过,车上的士兵呜哩哇啦不知叫的什么。人群中有人嚎哭起来。

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四个孩子,走得很慢,渐渐落在后边。她四处打听附近有没有火车站,想坐火车赶路,有人告诉附近20多里有个小站,不知停不停车。我们慌不择路,去碰碰运气,走出没有10里地,被一伙土匪团团围住,母亲跪地求饶,他们理都不理,抢走了我们所有的东西,就差扒我们的衣服了。有一个骑着马匪首还不想走,盯着母亲要使坏主意,这时一个扛枪的人跑过来,我看着有点眼熟。他小声嘀咕道:大哥,这日本娘们的当家的是个军医,没杀过人。匪首哼了一声,带着人马走了。母亲吓出一身冷汗,只要不杀人、不糟蹋人,什么都可以不要!原来这些土匪不是别人,都是以前满铁医院麾下的伪军,他们见日本大势已去,又不敢投奔抗日武装和苏联红军,脱了军装成了土匪,专抢这些手无束鸡之力的日本难民。昨天帮着日本侵略者残害自己的同胞,今天又反过脸来欺负昔日的主子,这种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民族败类!

包袱没了,盘缠没了,吃的也没了,我们陷入了极度的困境,逃跑变逃难。但我们还是万幸的,逃难途中时常听到更为惨烈的事情。如开拓团难民集体自决的事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哈达河开拓团撤退到麻山地区,遭到苏军的阻截。绝望中残忍無度的几个男人,将70多名妇女儿童全部枪杀,然后自己逃入深山。乌兰浩特市附近的1200多名开拓团民,紧急向葛根庙方向撤退,途中与苏军遭遇。带队的军官命令团民向路旁的大沟里跳,下去的九死一生,惨无人道的军官向沟里扔手榴弹,没淹死的也炸死了,没有炸死的又命人用刺刀挑,是死亡千余人的大血案。此外,路上病死的、饿死的,难计其数。我们一家还算暂时幸运。

没有吃的,也不敢到村子里去要,怕有追兵;更不敢走大路,只能在在荒郊野外跋涉。靠挖野菜,刨草根,摞树叶果腹充饥。幸而遇到一块玉米地,我们已经顾不得礼节,急忙掰下不成熟的玉米棒子,连谷粒带浆水,狼吞虎咽,如同大餐。最可怜的是我的四弟,7个月的婴儿,吃不了野菜,也吃不了玉米棒子,母亲有一点东西就给我们吃,严重缺乏营养,乳房干成空皮囊,一滴奶水也没有了,饿得弟弟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一对老夫妻,看我们可怜,拿出自己带来的干粮,仅有的两块玉米饼子递给母亲,我们像见到金元宝一样抢着吃了。那时的中国农民生活也很贫穷,那一对老夫妻可能是给人家扛活的穷人,带的干粮也很少,给了我们他们就要饿一天。

我们就是这样一路逃跑,一路乞讨,一路寻找,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也就是1945年9月20号左右,终于来到了抚顺市的一个难民收容所。这个难民所原来是一座小学校,大哥、二哥看到了收容所,像见到了救星,欢呼、雀跃,以为有吃的了,有喝的了,有住的了,能够活命了。谁承想,到了大门口一看,惨不忍睹!院子里遍地都是死尸,旁边还横七竖八地码着一人多高的一摞死尸,教室的屋檐下还有东躺西卧的奄奄一息的人,面目全非。看到这个场景,如同进了鬼门关,母亲伤心得哭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只能住下。屋子里挤不进去,我们就躺在教室的屋檐下,晚上冷,睡也睡不着,就互相抱着熬到天亮。白天没有吃的,更难熬!我当时只有两岁多,饿得光哭。收容所粮食供应不上,每天只能熬一锅看不见米粒的稀粥,一千多人都去抢,体力强的抢上一碗,就能活上一天,老弱病残抢不上的,只能眼巴巴地挨饿等死。我们孤儿寡母头两天一口也没抢上,可怜的四弟第二天就饿死了。母亲在操场上拾了点木头,一边流着泪,一边把孩子火化了,收起几根骨头保存起来。

收容所的人后来知道我们是军官家属,有时候就给我们提前盛出一小碗,但是母亲一口也舍不得喝,一滴不剩地分给我们。这样的关照,不是每天都有,而是隔三差五的,有时连续几天一口也喝不到,我们坐以待毙。都说日本人有团队精神,有服从精神,但是到了生死关头,就什么都不顾了。时有时无的稀粥,母亲滴水不沾,保住了我们哥俩的命,母亲已经有气无力了。10月3号,中午的时候,母亲再也睁不开眼了。听我二哥说,当时母亲最不放心的是我,临死时她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把干瘪的乳头放进我嘴里,盼望有一滴奶水让我能多活一天!我以为有吃的了,就玩命地嘬,妈妈都咽气了,我还趴在她怀里不停地嘬。妈妈死死地抱着我,足有三个小时,我也嘬了三个小时。人们费了好大劲,才把我从她僵硬的双臂中抱出来。我之所以能活下来,就是享受了母亲的体温,嘬进了母亲临死前的精气,比奶水还要珍贵啊!

我和大哥、二哥跪在母亲身旁,喊着妈妈呀妈妈呀,哭干了眼泪,我浑身无力软得一滩泥,站不起来了。

收容所的人知道母亲是军官家属,便商量着把母亲的尸体提前火化,当时死尸遍地,顾不上火化,母亲的尸体能够及时火化也是得到关照的。收容所的人还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让我8岁的大哥背上母亲和弟弟的骨灰,派汽车从抚顺把他直接送到营口,让他乘船回国。这也是对我们家族的特殊优待,因为当时从抚顺到营口的难民太多了,单靠两条腿走到营口也是万万不可能的事。谁知大哥被送到营口码头时已无气力,是人们把他抬上船的。船还未开,大哥就咽气了。

此时,父亲已奉命回国,当他得知大哥就要回国的消息,高兴万分。但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父亲,在码头上见到的却是两个骨灰盒和一具尸体,悲痛欲绝!从此父亲萎靡不振,成天喝酒吸烟,呼叫着我和二哥的名字,食难进,夜不眠。

第三章 我和二哥的新生

抚顺收容所,是日本留守人员负责的一个临时救助机构,前后收留了4万多日本难民。但由于粮食奇缺,营养缺乏,传染病流行,难民死亡率很高,收容所成了停尸场。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哺乳期的婴儿,死的最多,勉强生存下来和能够回国的难民为数不多。收容所为了让这些陷入绝境孤儿们活下来,在门口贴出告示,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伸出友爱之手,救人一命。

有一天,收容所的人领着一个当地农民,来到我和二哥面前。当时二哥六岁,还有一些体力,我两岁半,虽然有口气,但是也已经站不起来了。其中一个农民,见二哥身体还可以,就把他领走了,他就是二哥的养父,姓刘,对二哥很疼爱。后来老人去世,二哥又到了一位姓朱的中国人家里,取名朱成。朱家把二哥当亲生骨肉,供他读书,有了工作,当了干部。这都是二哥后来告诉我的。我当时年龄小,身体弱,收容所的人先后领来好几个人看我,都摇着头走了。我的命运危在旦夕。

没过几天,来了一个女护士,是抚顺医院派来救治日本难民病人的工作人员。她下班时,一眼看到奄奄一息的我,说这孩子如不赶紧抢救难保活命,收容所的人说有口吃的就死不了。好心的护士说,我把孩子带走。办完领养手续后,女护士就把我抱回了家。回到家,马上给我熬粥喝,补充体力;然后给我擦澡,换了衣服。她家里人得知我是个日本孤儿,就和护士闹翻了。说你一个大姑娘家,养个孩子算哪一出?还是个小日本!哪来送哪去!护士说,我是个医生,眼看着一条性命就这样完了?日本侵华有罪,孩子无辜;我先把孩子救活再说。在女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我的体力慢慢得到了恢复,开始下地走路。女护士每天要上班,早晨陪我吃完早点才出门,晚上回家头一眼看的是我。我叫她护士妈妈,她说在医院里护士、大夫都是孩子的妈妈,就这么叫。家里的反对意见,没有因为她的不放弃而改变,争吵时有发生。护士妈妈担心她上班后家人把我轰走,就每天带着我一起去上班,晚上再回家睡觉,家里人只好依着她。

护士妈妈在医院工作很忙,不能随身看护我,就把我托付给医院一个烧锅炉的师傅。这个师傅30多岁,叫李金良,心眼儿很好,他的媳妇得急病刚刚去世,身边还有一个10多岁个女儿。李师傅对我像亲儿子一样,不管烧锅炉活儿多累,总哄我玩,带我到澡堂里洗澡,还给我买一些零食吃,时间久了我和李师傅形影不离了。一晃半年的时间,我都是晚上跟护士妈妈睡觉,白天和师傅爸爸玩耍,使我这个失去了亲人,从死亡线上爬出来的日本孤儿,有了新的生活和快乐。

后来,师傅爸爸听说护士妈妈要结婚了,就找到她说,你把孩子救活,积了大德,老天爷都会替他的父母感谢你的。可你总不能带着孩子上花轿啊。你如果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吧。护士妈妈舍不得我,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含着眼泪把我的领养手续交给了李师傅。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抚养成人的。从此,师傅爸爸把我背回了他的家,给我起了个中國名字,李海坤。

爸爸的老家在天津海河边的葛沽镇三合村,他为人老实、耿直、善良,祖祖辈辈以开园田种蔬菜为生。因年景不济,他在十多年前带着老婆和两个女儿,来抚顺投奔姐姐、姐夫谋生。姐夫是葛沽黄圈村人,会电焊手艺。姐姐勤劳、朴实,人长得也俊俏,俩人到了抚顺,日子过得很殷实。养父经姐夫介绍,来到了这家医院谋了个烧锅炉的工作,收入还可以。爸爸整天上班在医院,很少回家,我到李家后全由姐姐来照顾。姐姐比我大12岁,是一个很漂亮,会体贴人的大姐姐。她晚上给我铺床,早上给我叠被,白天给我做饭,有时还给我买冰糖、点心、水果吃。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像姐姐一样跟我玩,我很开心。有一天早上我睡懒觉,姐姐就把我的被子拽起来,打我的小屁股,一下子打出一个屁来,姐姐说人小气性还挺大,姐俩咯咯地笑了半天。现在想起这件事还会笑起来。

抚顺的冬天,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房檐下挂满一颗颗一尺多长的冰锥,非常好看。姐姐见我看得入神,问喜欢吗?我说喜欢,她一下子把我抱起来,让我用手去摸那些冰凉光滑的冰柱,感觉不一般,姐姐就是为了让我开心呗。还有一次,我看到院子里有个铁砧子,非常好奇,就用暖烘烘的小手去摸,这一摸不要紧,手一下子给冻上了!姐姐听到我的哭声急忙跑出来,哎呀,拿刀剁下来吧。我说不,姐姐笑了。立马弄来一根木棍,蘸上灯油点成火把,从下面烤那个铁家伙,慢慢将我的手从砧子上脱开,没有受多大的伤。我说姐姐你真有办法,姐姐说急中生智。姐姐的针线活也称一绝,捡来一个日本军大衣给我改制成一个小半大衣,穿上很帅气。有一次姐姐带我到姑妈家串门,大家看我一副小军官的样子,喜欢得不得了。就逗我,让我敬日本礼。我一会立正,一会稍息,一会敬礼,逗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姑妈拿出面包、山芋叫我吃,让我再次感到了中国大家庭的温暖。我在爸爸和姐姐的照料下,渐渐摆脱了脑子里的阴影,开始快活起来,身体也得到了滋补,一天比一天壮实,外号小胖子。

1947年,辽沈战役爆发,养父所在的医院住满了国军的伤兵。养父不想伺候他们,就决定带我们回葛沽老家,当时我已经四岁多了,开始有些清晰的记忆了。这时的养父有了一些积蓄,他打算回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养父家里有七亩园田,还有三间土房,这次回家应该算是衣锦还乡。我记得当时我们冒着隆隆的炮火,是钻地道绕出城外的。出城不久,我们遇上了土匪,性情刚烈的爸爸一动不动,任他们把我们抢得一干二净,爸爸一定是怕姐姐和吃亏。幸亏养父在我的两个鞋坑里分别放了五块大洋,这才有了一点盘缠,不然的话我们是回不了天津的。这点钱只能够住便宜小店,坐火车、马车就别想了,只能靠俩腿走。爸爸肩扛着我,姐姐背着不值钱的包袱,我们不住脚地往家奔。俗话说,道远没轻载。时间一长,爸爸的腿肿了,姐姐的腿也肿了,我就不忍心再让爸爸背着了,执意自己用腿走。我身子胖,走一天下来腿也肿了。姐姐心疼我,每天一到店里头一件事就是给我烫脚;爸爸心疼我,经常买鸡蛋让我路上吃,怕我吃不好累坏了。我的脚不见消肿,爸爸还要背着我,我说不背,姐姐劝我脚都成了发面饽饽了,还嘴硬。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半路我们遇见一个同路的老乡,养父说一堆好话,求人家和养父轮流背着我走。趴在爸爸的后背上,暖乎乎的,看着一路的风景,心里美滋滋的,这也许就是幸福吧。

另一个是外因:50年代末,这里下放了一大批城市干部,说是在反右运动中犯了错误的人,这批干部都是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到了生产队又不甘寂寞,和社队干部搞工副业的愿望一拍即合。于是,他们盖车间、买设备、跑业务,因陋就简地干起来了。但那时生产队搞工副业不像现在这样光明正大、理直气壮,都是暗地悄悄干,或者打着“以工养农”的口号。这里的社队企业中机械加工、锅炉制造、汽车配件、暖通设备和铸造等行业发展得较快。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葛沽地区的锅炉厂、化肥厂、潜水泵厂和餐具厂等行业还依然存在,有的还远近闻名。只不过是所有制和以前不一样了而已,以前是集体企业,如今改制成了民营企业。这都是当年打下的基础。

我们东埂村也先后建起了三个企业,机械加工厂(社员们简称铁厂)、塑料制品厂(皮带厂)和铸造厂,都是一个下放干部帮忙建的,以铁厂为时最早。由于种种原因,铁厂一直经营不利,造成连续多年亏损,与附近的村办企业形成鲜明对照。当时就流传着“西关(村)穷,刘庄(村)富,东埂(村)的企业白忙乎”的说法。

1969年春天,大队党支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村办企业问题。支部书记刘玉祥说,我们东埂铁厂建厂3年,年年亏损,社员们意见很大,人家别的村的企业年年向生产队拨钱,提高了分值,我们的工厂却年年向生产队放白条。我找厂长让他想法搞上去,还拿降作怪,满嘴是理。我决定不让他干了,派一个新厂长去主持工作!大家面面相观,无人发言。我的心里很明白,干工业和种地不一样,要资金、要设备、要技术,还要有业务渠道。工人们都是拿锄杆子的农民,不懂技术,即便有一个半个明白人,还不是朱砂没有黄土为贵,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再说,社队再穷福利也比种地的社员高出不少,能够跻身企业领导,不是有本事就是有背景,在盘根错节的农村宗族关系当中,鐵厂的水很深。现任厂长是村里的大能人,他搞了3年都没搞好,谁还敢披着破蓑衣去赶那场雨呢?

人们沉默不语,会议陷入僵持。

岁数最大的支部委员、大队长杨元起打破僵局。他对刘书记说,咱们村有头儿有脸儿的人都在你跟前了,你看谁行就点谁,谁也不许反驳。刘书记一下子把眼光对准了我。当时我才26岁,对企业管理也一窍不通,心里敲开了小鼓。刘书记说,海坤你去吧,我看你行。我急忙摇头说,我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还是考虑考虑别人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开了我,党支部看得起你,你就别客气了。我一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听从党召唤,山芋烫手也要揣怀里,刀山火海也要冲上去!于是就表态说,我干回试试。

第二天,我来到机械加工厂,人们向我投来怪异的眼光,当面没有人搭理我,背后却议论纷纷。什么也不懂,还来抓铁厂?二小坐飞机打井不知天高地厚?也有冷眼相观的,一问三不知。但我发现多数人还是期待的眼光,毕竟这个烂摊子有人接手了。当时,我也不着急开会,更不评头论足,天天到处观察,了解情况,查找问题。几天后,我发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前任厂长撂挑子,许多加工业务客源流失,工人上班没活可干。二是设备陈旧,产品合格率低,加工成本高。三是工人技术水平太低,即便是技术骨干也不会看图纸、不会磨刀具、不会计算螺纹角度,遇到技术活就会找兄弟厂求援。我心急如焚,寝食不安,不知从哪里下手。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反问自己,你有金刚钻吗?不懂专业技术,不会看图纸,不会开车床,怎么去领导别人呢?有一天,我走进办公室,忽然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钳工知识》,一本是《车工技术》,我如获至宝,这不就是我的金刚钻吗!下班后,我躺在炕上一看就是一宿,困惑的心豁然开朗,凭着我在中学读过的数学几何知识,我开始撬开机械加工厂这扇技术大门。诸如,如何看图纸、如何计算挂轮数据、如何制作刀具、如何加工零部件、公制英制的换算方式以及零部件光洁度的掌握要领等,这些专业知识我都能够看懂。

在车间,我亲自上车床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一点一点地变成专业技术。两个星期后,我不但可以看图纸,而且还能够独立开车床加工零件了。工人们看到我这个“大黄梨”突然变成“大苹果”,个个刮目相看。一个开始不服气我的一个技术工人,看到我磨刀具的时候从砂轮中间入手,惊奇万分,站在我后面一直看我磨完。“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这个磨刀具的简单动作,让他知道我已经不是个外行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这是我担任厂长后踢出的第一脚。

紧接着就是联系业务找米下锅。我选派一名在天津有亲戚关系的工人,见门就进,到市里工矿企业找活。拉锯就掉沫,加工活很快就有了一些,工人开始有活干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我又走出第三步棋,改造旧式车床和科学使用刀具。旧式车床加工零件精密度太低,经常出现误差,降低了产品合格率。我一方面请来行家改造旧式车床,用了20多天时间,把四台皮带式车床改造成齿轮传动式车床。一方面在刀具上下功夫。我从书本上发现,磨刀具时缩小刀尖角度可以减少加工误差。我亲自做了一个实验,新法磨成的刀具,提高成品率20%。

产品合格率一提高,加工任务月月增加,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刀具不够用,车床不够用。花钱买,哪来这么多开支?刀具的问题,我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向加工单位求援,能省就省。再有,我坐公交亲自到天津的废品公司淘宝,看有没有废弃的刀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河东区的一个废品公司,我以外地发现一批大工厂使用过的废弃白钢刀具。这种刀具硬度很高,不需要再焊刀尖,拿来磨磨就可以直接使用,但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加工淬火。我就像老鼠搬家一样,一趟一趟把这些刀具背回工厂。然后建起一个烘炉,对刀具加工淬火,不知道什么原因,淬火后的刀具出现了裂痕,我们又摸索出二次淬火加工的技术,解决了白钢刀具断裂的问题。

车床的问题,我们申请大队领导同意,投资添置了一台“二零型”车床、一台“牛头刨”和一台钻床。

加工活增加了,“武器”先进了,人员又紧张了。我向党支部领导汇报,决定从生产队调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社员20多人充实到工厂。为了提高新工人的专业知识,我还举办培训班亲自上讲台讲授磨刀技术、挂轮计算方法、简约式的应用等业务知识。工厂由过去的1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分成三个班,歇人不歇马。三个月时间过去了,生产面貌大大改观,工人心气高涨了,业务量增大了,利润也提高了。到了年底,我们厂给5个生产队都返了款,社员年终分红见到了实惠,结束了铁厂年年给生产队只打白条没有返款的历史。

我的努力赢得了社员们的赞誉,前任厂长却被冷落,以致抱病在家,大门不出。这样下去人不受病才怪,我心里有些不平静。中国有句古话“有容乃大”,对他也应该多理解,尽量发挥作用。我对他的功过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刚建厂时,他日夜操劳,不辞辛苦。后来工厂亏损,责任有他,但不能全推给他,资金匮乏、设备落后、员工技术水平低等也是客观原因。也许他和某个大队干部合不来,有劲不愿意使了。想到这里,我就主动到他家串门,请他出马担任副厂长,专门负责对外业务。他以为是在做戏,坚持不干。我说,我是真心实意的,抓企业管理我还要向你学习,咱齐心协力把工厂搞得更好才好呢!你放心,我跟大队已经撂了话,将来总有一天我是要回生产队的。一番肺腑之言,他终于动情,含着眼泪说明天我就去上班。

两年后,大队党支部又交给我一个新任务,比铁厂还艰巨,到塑料制品厂当厂长。塑料制品厂我早有耳闻,开工半年出不了合格产品,叫谁去都不愿去。我同样没有犹豫,说行。

塑料厂和铁厂一墙之隔,出这个门进那个门。到厂之后,我首先找技术人员了解情况,他们说塑料皮带一出机器就暴胀甚至断裂,始终找不出原因。我看了模具,又看了机器,没有发觉什么异常。开机器一试,皮带从磨具挤出来是果然变了形。最初考虑是磨具尺寸过小,便取出铁制磨具,又换了一副泥巴做的,开机一试,皮带一出机器还是胀。

我们又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对策,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热烈,说塑料这东西,最怕温度,热胀冷缩很敏感。我一琢磨有道理,可能是温度惹的祸。我们发现,磨具的出口是三角形的,里大外小,强力挤压产生了高温,皮带会不会因此变形。我就把磨具出口进行改进,由三角形改为平行,进口出口一样大小,开机试验一举成功。

塑料制品廠正式投产后,上级决定并入公社日用化学厂。人员、设备、产品一起迁走。我又奉命调到大队铸造厂当厂长。当时全公社有八个铸造厂,东埂的这个一直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我过去一看,哪像个工厂,简直是一片荒草坨!一个破大院儿,外加一堆废铁,大院没有院墙,几间房子立当间儿。院子里空无一人,立着一座小化铁炉,却一直没有开过火,还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小“撅撅炉”(人民公社时期的原始铁炉),锈迹斑斑。

想干活就得有人哪,我从生产队调来10个小伙子,又调来一位木型师傅,邻村一个铸造厂有个孙师傅技术高超,我请来当技术指导,这算是组建了生产班子。下一步怎么干?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我就带领大家到附近的高二大队、官房大队铸造厂参观学习,然后点火试炉,干中摸索。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活儿是市里一家机床厂的电机外壳儿,开始的时候废品率较高,我们就不断研究改进,攻克了铸件起泡的技术难关。初见成效,做到了不赔钱。

铸造厂和铁厂、塑料厂的问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铸造厂突出的问题是两个,劳动效率低和原料供不应求。因为干铸造都是重体力活,如果解决不好按劳分配问题,势必有人消极怠工。可当时大锅饭盛行,谁也不敢想、更不敢搞联产承包的事。可是每天工作效率低下,我也不能看见问题装瞎子啊!面对此景,我心如刀绞,终于有了主张。第二天,我把实行“分组承包、超额奖励”的办法和几个厂干部讲了,大伙有的赞同,有的摇头。我说,“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多劳不多得,谁也不会傻出力。如果有风险和责任,我兜着。这才获得一致拥护。为了做到公平,我抽出专人进行考核,验收,核定任务,超额有奖,立竿见影。这个办法大大激励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每天的铸造任务,由50多件一下子增加到80多件。在实行过程中,大家又不断深化了承包方案,将层层承包变成了连环承包。也就是说,从化铁到出炉,从木型到浇铸,都是一个小组负责,这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原料的浪费。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化铁炉用的焦炭不够用的,这是国家计划内生产资料,我们社队企业根本买不到,高炉经常因断炊停产。当时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加工单位求援,但人家只能以1:7的比例给付,就是加工7吨铸件,卖给你1吨焦炭,我们的炉子属于陈旧设备,燃料消耗大大超标,这点焦炭好比杯水车薪。因此,焦炭问题成了久治不愈的病根。这时,有一个叫马恩营社员自告奋勇到厂里找我说,李头儿,焦炭我能办来,我在山西临汾焦炭厂有朋友,要多少给多少。这个人是大队打井队的业务员,人称马四爷。我喜出望外又将信将疑。说太好了,你办来多少我要多少,请客送礼我负责。我以为他是吹牛,没想到10多天后一车皮50吨焦炭,他真的运来了,这足够我们用一年的呀!后来他又给我们买了一车皮。消息一出,附近的铸造厂纷纷找到他,他还真的一一兑现了。后来才知道,他采取的办法和如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措施一样,靠的是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求人手段,充其量就是请客吃饭,送土特产。但在那个时期这也是犯忌的,叫投机倒把。再有,当时的财务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请客、吃饭、买土特产,一律不能报销。有了开支,不是在账上趴着,就是当事人垫付。我受命抓队办企业四、五年时间,来了客人往家里领,送礼品我先掏腰包,赔吃赔喝不算,还在账上趴了900多元。为了集体企业的发展,为了社员们过上好日子,我心甘情愿,不必找谁诉苦。

经过不断地努力,铸造厂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了,每年向生产队返哺现金2万多元,社员分值由1毛钱提高到1毛8分钱,东埂铸造厂一下子远近闻名了。

1975年1月,大队党支部改选,我被选举为支部书记。这是我一个日本遗孤,做梦也想不到的!

第九章 我的爱人爱我的人

在中国农村,结婚是被每一个家庭看成非同小可的头等要事。这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幸福,还牵扯一个家族的荣耀。还有一个说法“成家立业”,意思是先成家再立业,不成家难立业。爸爸在世时,不止一次地提醒我,有合适的姑娘千万别错过,不能像我这样打了半辈子光棍;没有女人就没有家,没有家的日子能过好码?我想,我何尝不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姑娘喜结良缘呢!可这个婚姻大事可遇不可求,何况我又有个“小日本儿”的背景,这在当时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是令人却步的。我的婚姻问题几次搁浅,甚至棒打鸳鸯,我真有打一辈子光棍的念头。

作者:高林有

第3篇: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方言研究

内容摘要: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亿万国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比以往更加强烈。而方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紧扣祖国城乡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老百姓喜迎小康这一主题进行编排。上映初,就取得了口碑、票房的双赢。该影片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不同故事。本文通过对《我和我的家乡》电影中方言词的举例分析,总结并梳理了方言词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电影中方言词的取舍问题。

关键词:方言电影 方言词 故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亿万国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比以往更加强烈。而方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紧扣祖国城乡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老百姓喜迎小康这一主题进行编排。上映初,就取得了口碑、票房的双赢。该影片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讲述了發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不同故事。

一.绪论

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方言词在电影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采用了描写、归纳、列举等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方言词在电影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以小见大,通过对方言词的研究来展现各地域文化的特色。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是继《我和我的祖国》之后又一部成功的集锦单元式故事影片。影片分为五个单元,分别讲述了五个故事。第一单元《北京好人》以社会话题焦点“借钱治病”为开端,从细节处彰显小人物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同时影片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对乡村医疗的大力扶持。第二单元《天上掉下个UFO》以黄大宝做直播,搞实验,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带动家乡发展作为切入点,表现了国家对脱贫扶贫的重视。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中,范老师由于得了脑梗只记得1992年离开望溪村小学前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于是他的子女联系当年的学生,大家倾尽全力为范老师“复原”一次当年的课堂。影片使得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勾起无数观众的回忆。第四单元《回乡之路》中以网红带货主播闫飞燕返乡之路为电影主线,以乔树林这一人物动机推动故事情节。最初这个看起来不靠谱、能忽悠的乔树林带给观众许多笑点,而影片末尾这个默默坚守在家乡造林治沙的乔树林令人动容。最后一个单元《神笔马亮》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一个年轻艺术家马亮瞒着妻子去乡村扶贫的故事。影片中,马亮对扶贫工作的投入、于平凡中的伟大被演绎得恰到好处。

影片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爱国主义题材,同时全片用小故事,人民的故事,作为创作源泉,对方言的合理使用使得影片大放异彩,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共鸣。

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蕴含的方言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方言构成,这些方言包括北京话,贵州话,浙江话,陕西话,东北话等。接下来,我们对电影主题以及其方言的使用做一定的了解。

第一单元《北京你好》

《北京好人》这一单元故事发生在北京。主角张北京作为一个梦想开专车的停车场收费员,终于攒够了钱可以买车,这时从衡水老家来城里打工的表舅向他借钱做手术,几番曲折下,张北京帮助老舅渡过了难关。

在第一单元《北京你好》中,张北京的“哥们儿”、“胆儿”、“给面儿”、“正事儿”、“打心眼儿”、包括医生的“哪儿人呢?”、“今儿”等都集中体现北京人在说话时常带有儿化音这一特色,儿化现象常出现在北方话中,也是北京话中突出的语言习惯。

电影中体现北京话的除了儿化外还有对“您”的使用。例如本影片中“要不您先救着”、“劳驾您了啊”、“大爷您再来一碗”、“您这是想干嘛呀”等。“您”的使用体现了老北京人的交际礼俗,也表现了北京人对生养自己这块土地的特殊情感,同时“您”的使用也表示礼貌、尊敬与客气,甚至成了标志北京人的方言特点。

除此之外,影片中护士说到“甭摸了”、客服人员说:“甭给我们寄一次性拖鞋了”,这里“甭”的使用也属于北京方言词,“没大事”“劳驾您了啊”“得嘞”也加重了角色们在影片中的烟火气息。在影片中,同样有重要戏份的衡水表舅在影片说到“你这也忒能出汗了”中的“忒”也属河北方言词汇,常出现在河北北部、中部、东部。

第二单元《天上掉下个UFO》

《天上掉下个UFO》这一单元主讲述了在贵州黔南阿富村惊现神秘UFO,这一消息惊动了《再进科学》节目组记者,经调查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神秘UFO,而是农民发明家黄大宝在试验新的飞行器时闹出的乌龙事件。

本单元片段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方言杂糅了许多外来人口方言,“湖广音”和“川音”是两大方言传播的源头,影片中“干啥子?”“生啥子气嘛”“跑啥子马拉松嘛”“凭啥子不能烧柴油嘛”的方言词汇“啥子”的使用以及“你们不晓得”“我晓得了”中“晓得”的使用突出了西南地区“川音”的方言使用特色。

在影片中黄大宝说到:“之个滚蛋”,这里的“之”在贵州方言中是代词“这”的意思,影片同样出现的还有“之个也是你发明的”“你还发明之个东西啊” 这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贵州方言中万能动词“搞”也出现在影片中,例如“这个事情是不是你们搞的?”“我哪知道能搞这么大呢?”。“搞”字使用极广, 可以表示各种行为, 在这里表示“干;做;办;弄”的意思。此外在影片的开头,“王老板”说到:“本店特色是天眼酸汤鱼”,侧面突出了“酸汤鱼”作为贵州特色菜品,这样的方言词汇产生和使用与地方风俗和文化紧密相关。

第三单元《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段质朴的师生情。电影结尾出现的色彩斑斓的小学是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为原型,年轻的老师用爱守护着学生,多年后学生们帮助这位已身患阿斯海默症的老教师重归课堂。

影片全程采用浙江话软糯婉转这一语言习惯。例如影片中大量对话以语气助词“来”或“得来”作结尾,同时“哦呦”这一习惯用语也常出现在对话中,表调侃与惊讶。此外范老师一直重复的“掰点上课”“二加二等于掰”中,“八”在浙江方言中读成“掰”也是对浙江方言的写实。

第四单元《回乡之路》

《回乡之路》这一单元故事发生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讲述了“沙地苹果”经销商乔树林和“电商红人”闫飞燕因回母校共同参加校庆,在回乡的路上发生的种种趣事。

影片中大师姐下车时说:“那我就不可客气了,正好路上谝谝儿”,在陕西方言中,“AA儿”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一A”式。也就是说,这里的“谝谝儿”就是普通话中“谝一谝”的意思。

此外影片中大师姐到达了家乡,看到了许多家乡特产忍不住说道“口水哗哗的”,这一方言形式加重了语义,表示食物看起来十分好吃,流了很多口水。侧面表现了大师姐对家乡食物的想念。

影片中的“怪得很嘛”“还跑的快的很嘛”表示“很怪”“跑的很快”,也是陕西方言词后缀的一种形式。影片中提到的“羊肉泡米馍”“羊杂碎”“荞面饸饹”“麻汤饭”都是陕西特有食物。这些词的出现使得方言词与当地文化衔接的更加准确。

第五单元《神笔马亮》

《神笔马亮》作为电影的最后一个单元对准东北大地。出生在东北山村的马亮为了改变家乡放弃来之不易的出国深造的机会。但他为了不让怀孕中的妻子秋霞发现,只能和所有村民一起假装自己身处国外的假象,虽然真相最终被揭穿,但最终在这片种满向日葵的土地上依旧温馨收场。

在影片中,沈腾和马丽用一口正宗的的东北话,让观众迅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生动地展现了东北话的特点。例如电影中的“说啥呢”“该干啥干啥”“不算个啥”“这啥玩意啊”“你穿的这是啥啊”等,其中“啥”表示“什么”。在东北方言中“啥”出现频率极高,从中不难看出东北人在日常交际中,词汇用于较为直白、简洁,东北人给他人的印象也较为豪爽、热情、有活力。在这种背景下,东北方言也被赋予了更多有亲和力的形式。同样的用法还有“咋”,“咋”表示“怎;怎么”。例如:“摩托咋的了”“咋都知道了”“这要被发现可咋整”“咋这么好看呢”。

在东北影视剧、文学作品和小品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还有泛义动词“整”。它的宾语类型较多,影片中出现“整了几箱土特产”“我这双眼皮不好整”“这整的”等相关对话贴切的表现了东北方言在日常用语中的张力。相类似的还有动词“搞”的使用,例如电影中“万一你媳妇儿搞个突然袭击呢”以及马丽饰演的秋教练说“你们这弄的真不错”中的动词“弄”都与“整”在东北方言中广泛使用,言语间多了几分朴实,减少了交际中的压力感。东北口语化感叹词“哎呀妈呀”“哎呀我去”“我的妈”“妈呀”。也同样使得东北人“简单粗暴”的直爽性格展露无遗。

三.方言与电影的关系

方言是一个地方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综合反映,在电影中方言的使用有很强的张力。从《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方言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方言的运用使得电影富有魅力,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一个载体,对影片中方言分量和种类的合理取舍也极其重要,在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保護传播方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意义。

(一)方言对电影的影响

1.情感基调

方言可以迅速奠定整个影片的情感基调,《我和我的家乡中》是一部方言喜剧电影,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彰显“喜剧”二字。例如影片第五单元《神笔马亮》中影片开头韩馆长说马亮对于调去农村的态度是:“我乐意去”,而秋霞回应说:“他说的应该是我勒个去”,对于这种方言谐音的用法,使得影片从开头就彰显喜剧电影的魅力。影片中村长形容年轻人不务正业时用到“花里胡哨、没个人样”这样极具方言特色的词汇,增添了喜剧效果。

2.人物形象

电影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迅速设定可以帮助角色在影片中“站住脚”。第四单元《回乡之路》中闫飞燕在直播时使用的是普通话,但当她回到家乡遇见师弟们时,自然切换成陕西话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设想如果闫飞燕依旧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家乡人交流,会使得闫飞燕这个人物与家乡淳朴的民风格格不入,无法塑造闫飞燕一直以来的思乡之情。这些细节化的方言处理都会帮助影片中每个角色的塑造,使观众可以深入到当地文化中并和角色走到一起,使影片增加了故事发生的真实性。

3.文化传播

电影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故事发生的地域都各有其特色文化,《回乡之路》中,闫飞燕列举出了一系列的当地特色小吃“羊肉泡米馍”“荞面饸饹”“麻汤饭”等, 这些陕西特色美食加重了角色的代入感,也传播了陕西面食文化,同样用方言词汇展示当地特色美食的还有《天上掉下个UFO》中的“酸汤鱼”,在影片中虽然一笔带过,但是用这样的方言词汇从细节处着手,增添电影真实质感的同时传播当地文化。

(二)电影对方言的取舍

电影对方言的取舍决定了方言对电影的正面影响,《我和我的家乡》中从北京话到贵州话,从西北方言到东北方言,作为一部方言电影,在采取适量的方言来丰富角色的同时,采用哪些方言词汇,不采用哪些方言词汇也需要认真的衡量与准确的判断。

1.方言使用量

在方言使用量上要采取适度原则,方言虽能在表现人物特色,制造喜剧效果,还原原生态的生活气息等方面有帮助,但电影面对的是大众,而方言种类繁多,有一定地域性和局限性,只有适量的使用,经过合理的包装,增强方言的表现力,才能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一大优势。例如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全片选取了浙江方言。实际上,浙江地区方言种类繁多,很多地区方言的使用是有局限性。影片中,望溪村小学的一名学生讲出“这个是我画的学校”这句话对于观众来说听感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配合字幕理解。但影片中角色为了配合当时农村教育落后,少有支教老师这一困境,安排角色用当地方言讲出这一句话,并无不妥。若是一味地重视还原故事真实性,安排所有角色都使用当地方言进行对白,观众观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影片的理解也会有极大的阻碍。

2.方言种类

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电影对方言的选取需基于大众能听懂这一原则,每种方言不尽相同,若是由于选取不当,使得大众观影有阻碍,反而得不偿失。例如《神笔马亮》中,导演在影片中只选取了大众能听懂,并能通过语音、语调等方式识别出来的东北方言对白来凸显其特色。若是对方言种类不加筛选,方言对影片就难以起到正向帮助。

四.结语

电影作为媒介艺术,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方言电影更是如此。方言电影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娱乐观众,还要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价值。方言的合理使用对于电影来说极其重要,若是过度使用或滥用,难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还会造成观感的不适。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现象级电影的成功,彰显着民族文化的可融合性与多元性。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互补充,使得影片中每个故事都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真正做到了“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使用,使得观众在观看时,笑中有乐,笑中有苦。观众在融入人物剧情的同时,被家乡的巨大变化,国家的快速发展所震撼。电影中五段普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熟悉旋律在家与国之间久久回荡。

参考文献

[1]李丹芷.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探析[D].浙江大学,2015.

[2]于新鑫.西安方言词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周一民.北京话儿化的社会文化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2011,(05):72-78.

[4]肖永凤.贵州方言中的近指代词“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3(05):36-39.

[5]周艳.贵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6):102-104.

[6]郭风岚.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8,(04):83-87.

[7]王贵生.黔东南方言在贵州方言研究中的特殊地位[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39-4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臧英涵

第4篇: 我的家乡河北

我的家乡河北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有清澈的小河,河边长满了绿色的小草,像是在透明的绿玻璃外围铺上了一片天然的地毯,河中还安装了音乐喷泉,水柱会随着音乐舞动,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好看极了!到了晚上,宽宽的马路上,大大小小的汽车,来来往往,川不息。

河北地大物博,特产有很多,大慈阁香油,大慈阁素面,驴肉火烧,王铁匠保健球,保定面酱,保定春不老,深州蜜桃,固安柳编,赞皇金丝大枣,阜城杏梅,魏县鸭梨,黄骅冬枣,曲阳石雕,承德驴打滚,宣化油面窝窝,白运章包子,宽城板栗,唐山骨质瓷,蔚县八大碗,苇编工艺画,承德民间剪纸,承德木雕等。那里还有美景,例如南湖,南湖的美,美在水。湖水清澈见底像一面大镜子,一望无际,直到天边。湖水仿佛和天一样蓝。湖面上的荷花们形态各异,有的打着花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开一两片,像将要长大的少女;有的全部盛开了,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它们一个个在湖面上翩翩起舞。这时候,一阵微风吹来,荷花散发出迷人的清香,在旁边欣赏风景的人,都陶醉在这清香之中。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想起宋代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湖不但水美,树也美。一排排柳树远远看去,就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春天,一阵阵微风吹来,柳树就随风舞动,柳条轻轻地抚摸着湖面。美丽极了!

我爱我的家乡河北!

第5篇:我的家乡在河北

我爱我的家乡

东光县找王小学四(2)班

董晓彤

提起我的家乡——河北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且不说泊头大鸭梨享誉国内外;也不说吴桥的杂技让人拍案称奇;沧州的武术威震全球,就说生我养我的东光县吧,想起她就让我心潮澎拜。

“人杰地灵新东光,物华天宝古观洲”,这就是对东光很好的概括。我们东光县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是化工之城,塑料之乡,粮棉大县。

我们东光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县新的增长点,普照公园以千年古寺——铁佛寺为主体,还有二郎岗、泰山行宫、历史名人马致远、荀慧生纪念馆、游乐场、人工湖、休闲广场„„铁佛寺里的铁佛历史悠久,家乡人都知道“沧州的狮子景县的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这句话。这里有苍松翠柏、绿树红花,这里环境优雅洁净,欢迎您来参观哟!

我们东光还有家喻户晓的以餐饮、购物及休闲为一体的“东祥商厦、信合商厦”。这里物美价廉,服务一流,它们也带动了东光的经济发展。

我们东光还是赫赫有名的工业大县,不仅有华戈有限责任公司、化肥厂等多处国营企业,私营企业也蓬勃发展,如:连镇的包装机械业、找王镇工艺制镜业、于桥乡的塑料加工业,这些都已闻名遐迩,爸爸告诉我,我国的神舟六号至九号的焊丝都是由我县的宇光焊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我们东光还有一处好玩的去处——元曲公园,园内建有五个大广场,分别是在四角的文化广场和休闲广场、中间坐北朝南的主广场,主广场建有大看台,看台北侧有一条小人工河和一座假山。东部是元曲艺术中心,元曲的文化墙上雕刻着我县名家的元曲名篇,还有不知名的大花脸。公园里景致古朴、高雅,古今文化和谐相融,成为一个既不失古朴风韵又富现代气息的集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我最喜欢那里的旋转木马、大飞机、小火车等。每逢节假日,这里最为热闹。

我们东光还是有名的粮棉大县,这里的棉花、玉米和小麦是我们东光最朴实、淳厚的农民伯伯的主要经济来源,丰收的喜悦年年挂在他们的脸上。

这就是我的家乡——河北省东光县,她美丽又富饶,繁荣又祥和,我为自己生活在这里感到自豪,我爱这方热土,我爱这里的父老乡亲,我爱这里的一切!

指导教师:王会彬

第6篇:“我的家乡在美丽河北”系列征文活动征文一等奖名单(20篇)

胡向明 唐山人的回家路 接轨幸福 牵引希望

张峻源 那一口面花的味道

王 月 “蜀州道”变“亲民路”我和世界只是这一条路的距离

王 健 归乡的路

赵志勇 赶年集

张复利 守岁之夜——故乡记忆里的年俗

封新河 水之韵?梨之味

杨国良 “井”的变迁

张昆明 家乡涉县的大变迁

王秀丽 古城新韵

郭文岭 一个村庄的英雄气

赵明欣 巾帼党员挺起富民强乡“脊梁”

赵 芳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刘永丽 井陉之和谐知音

王金保 谁还记得西沙坨

苏倩岚 和谐的音符,是那文明的脉动

陈丽辉 爱上这座城

王 超 古冶,一个奇特的地方

赵志勇 铁扬的乡愁

李俊英 我以笔墨报吾乡

征文二等奖(40篇)

刘 锋 通往家乡的路

刘 然 回家的路,在„„

樊卫东 山乡路边

靳国新 冀南路赋

李 琳 回家的路

牛兰学 抬望粮语画音

赵志勇 母亲喜爱的三个公园

郝华娅 塔冢的变迁

张福生 我家锅灶及其他

屠 森 唐山南湖,化腐朽为神奇

张万年 乡韵:老人--鼓--老鼓手

殷建光 我和树哥写村史

纪双明 母亲的年

李学彦 年味

杨晓鹏 涉县闹鼓拳

赵慧杰 我眼中的创新时代老农民

李 翠 从俏夕阳到广场舞,舞动着健康舞动着美

苏倩岚 点亮文化名片,扮靓幸福山城

任河松 河北有个马祠堂

赵富山 腊月里的一股暖流

史新慧 过年摊奴脑子

郎 琦 美丽家乡,魅力唐山 王敏莉 动人的小五台

高明智 大学生村官高明智的“创业梦”

高永维 火火的秧歌扭起来

孙 丰 搏击风浪向蓝天

张 威 与爱同行的城市

柳景馨 山美 水美 人更美

王福利 秋园人未老

李国强 雨润邢州湖

常书侦 篱笆墙上的乡愁

元庆彦 梦想在四匹缯上开花

程建国 人在宣化

张 晶 家乡的山水美如画

张俊伟 乡味?乡情

赵文燕 梦里故乡

王德峰 梨乡水城仲夏夜

张 羽 互助自救建家园 大爱无疆暖人心

张军霞 孝老敬亲李恒英

张 欢 思蝉鸣,忆瓜香

征文三等奖(60篇)

胡敏强 回乡路的变迁

元庆彦 回乡的路

李 鹏 李杜路的变迁

陈海宾 缘路浓情

国鑫元 五年回家路,四旬父母心

张魁兴 家乡的路

张建义 大汤河上的桥

张绍臣 故乡的路

曹彦斌 彭城老街的文化味儿

史新慧 燎星

张沙沙 乡村文化人家

张浩洪 想起村南的小河沟

苏倩岚 美丽乡村里品味年的“味道”

尹 川 年味儿

刘华威 家乡的精神文化生活

樊新旺 情洒太行山水间

王敏莉 让梦想成为传奇

李 琳 家乡的创业人

刘 朴 美丽山村苇子峪

房 静 家乡的山水美如画

苏晓辉 我的家乡—遵化市石门镇

钱雁华 那一抹乡愁

孔雪靖 创业路上展英姿

艾立起 家乡的餐桌“文化”

王 乔 花甲老人热心肠 文艺活动领头羊

李俊英 翠荫深处有俺家

赵同胜 一挂鞭炮的年味记忆

张建义 春节之前说年味

韩云武 回家过年

蔡永庆 回家过年解放乡愁

杨璟晶 山里人

张福生 奔跑的农福缘

刘 伶 我爱我的家乡 霍龙飞

宁川颉 走进遵化最美乡村—山里各庄

张春景 寻找蘸着麦香的味道

赵欣雨 婚礼在农村

颜征华 身残志坚勤创业 常怀感恩助他人

李腾飞 甘于奉献 无怨无悔

曹荣芳 家乡的和谐音符

张艳军 小村情怀

李金梅 人人争当“和谐音符”

闫雪萍 我的平泉,我的家

王福利 追寻,等候

姚良建 美丽的乡愁

杨佐琪 慈母企盼团圆年 孩儿忠孝难两全

赵同胜 两点一线看两边

孙建军 观念一变”霉”变”美”

郝思文 “电亮”:回乡创业新天地

李艳君 稼穑的定义

黄晓杰 德艺双馨的老阿姨

张俊伟 荷塘荷韵荷花香

张鸿飞 还乡,还乡

樊新旺 童年的炊烟

宋红霞 家乡的变迁在我眼中

杜春阳 勇于担当 筑梦平泉

卢龙龙 聆听家乡的乐曲

魏亚妹 难忘那乡愁

吕海峰 从伸手要钱到主动帮忙

第7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美丽水城

在鲁西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一个素有“江北水城”之称的城市。它就是人美,城美,水更美的聊城。这里有曲折蜿蜒的京杭大运河,也有水面明如宝镜,清如碧玉的东昌湖。

人们常说:“南有杭州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这里的“胭脂”就是北方最大的人工湖----东昌湖。东昌湖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湖里鱼种众多,一块块巨大的石头伏在岸边,不是有一串串水珠冒上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秀丽的东昌湖湖面上又添了西关桥,东关桥等。远处水天一色,游人穿着各色的衣服在不停地走动,湖里的船只就像这块碧玉上镶嵌的宝石。可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走”啊!湖边垂柳依依,倩影倒映在湖面上,仿佛鱼游蓝天,云飘水中,犹如人间仙境。这片美丽而平静的湖水,仅仅地环绕着聊城的着名建筑——光岳楼。

光岳楼是聊城的象征,它位于古城正中间,建于公元1374年,是聊城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最早,人们称它为“余木楼”,当地人喜欢称它为“古楼”。当时,修建这个楼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报警,报时,所以也可以叫它望敌楼。在很久很久以前,光岳楼是聊城最高的建筑。但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光岳楼仍是聊城最精致的建筑。

聊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灿若群星的名人志士,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将,又有名扬天下的文人墨客,还有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更有御敌守土的民族英雄。一箭救万生的鲁仲连,妙语惊朝纲的朱延禧,计出清乾定的傅以渐,书苑甲群方的邓钟岳,都因其学识和品德而代代相传,还有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着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以及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是聊城人民的骄傲。

这就是美丽的聊城,一个日新月异的小城,祝愿我的家乡——江北水城,明天你将会更美!

第8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位于山东省莱阳市万第镇的南泗庄,历史并不算太长,约建村于明末,至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环境比较不错,可以说是位于山水之间。

我们村与周围其他村子比起来并无特殊地方,只除了一条河。这条河在村前先是从西向东流去,拐弯后向南,几百米之后又向西拐去。村里人把由西向东流的河段叫做一道河;由东向西流去的河段叫做二道河。所以整条河就像一个向东横倒的“几”字。在

一、二道河之间所夹的地区有两种地形:西边是一条东西向的山岭。这条山岭本来是绵延一体的,上世纪被村里人拦腰截断。在截断处形成一个小“峡谷”,穿过小“峡谷”可从一道河直通到二道河。东那部分是一块冲积平地,这里种植着庄稼,地势较高处种植着葡萄和果树。

这条河成了孩子们夏天游泳的好去处。河水清澈,而且鱼也不少。不会游泳的孩子还可以去钓鱼。说起钓鱼来,这还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不仅仅是本村人就是周围七村八店甚至城里人也常常来钓鱼。当然钓鱼需要耐着性子来。要想在短时间内捕到数目可观的鱼,还是用网比较合适。闲来没事背上鱼网来到河中,一网网的撒出去收回来,鱼儿就这么到手了。除此之外,挂网也是比较常用的,前一天将网挂在河中,第二天再去收时网上早就挂满了鱼。不过近几年河中的鱼也渐渐少了。而在从前,别说鱼了就是鳖、虾也是很多的。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还常常看到鳖从水中爬到河岸上,现在虾也成稀罕物了。

外地人也不都是为了捕鱼才来这里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取沙而来的。二道河河岸是一片大沙滩,这里有丰富的沙资源,这正是人们所需的建筑材料。谁家盖个新房,哪里修个厂房,都跑来希望能被允许带几车沙子回去。

说完了水再来说山。山里的野鸡、野兔近几年多了起来。漫步山间小路,野鸡的叫声不绝于耳。走着走着常常会被飞起的野鸡或窜出的野兔吓一跳。而在夏天的河面上偶尔还会看到几只野鸭悠闲地游戏。捕捉野物也成了村里人的一大爱好。

有山有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我们村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水相拥的环境之中。

第9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万泉河畔,河的两旁尽是橡胶树及椰子树,树下还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不远处还有一大片大片的果园,平时有空我们都爱到万泉河岸边走走。

上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又去万泉河游览,也顺便去到河边钓鱼,但是没有鱼竿,就拿来个小水桶碰碰运气。到了万泉河,我们就听到流水的“哗~哗~”的声音,碧绿色的河水清又清,两岸的椰子树高又壮。我放眼望去,河流很长,两端望不到尽头。河边有很多巨大的石头,岸边有几个阿姨在河边洗衣服,她们听到我们说普通话还回头友善地看我们。爸爸说:“万泉河是海南的母亲河,世代养育着海南人。”河面上有一座很高的桥,连接着河畔两边人民的往来和经济发展。我看到脚下石头边上的流水有一些小鱼在游来游去,连忙用水桶捞了一把,就装到一群小鱼了,我非常开心。

我热爱万泉河,更热爱我的家乡!

上一篇:十周年总结下一篇:三轮车整治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