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生儿惊厥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 作为一种危重急症, 如果救治不及时, 其可致神经系统受损并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多见于临床。2009年1月—2012年6月, 该院收治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 现进行回顾分析, 以探讨新生儿惊厥发病类型、发病时间及原因, 并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其中, 男43例, 女23例;胎龄≤37周21例, 42周31例, >42周4例;发病年龄≤1 d 39例, 1~3 d 10例, >3 d 7例;所有患儿围生期检查均无异常, 就诊前均有惊厥史。

1.2 惊厥类型

该组研究56例病例中, 该组研究56例病例中, 微小型30例 (53.6%) ;多灶性阵挛型12例 (21.4%) ;局灶性阵挛型8例 (14.3%) ;强直型7例 (12.5%) ;肌阵挛型1例 (1.8%) 。其中, 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2例重复统计, 占3.6%。见表1。

1.3 发病时间及病因

惊厥首次日龄:1~3 d 28例 (其中, <1 d 11例, 2 d 8例, 3 d 9例) , 占50.0%;4~7 d 18例 (其中, 4 d 8例, 5 d 5例, 6 d 3例, 7 d2例) , 占32.1%;8~14 d 8例, 占14.3%;14~28 d 2例, 占3.6%。

以第1诊断统计, 新生儿惊厥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23例, 占41.1%;颅内出血 (ICH) 14例, 占25.0%;代谢性疾病12例, 占21.4% (低血糖4例, 低钠血症5例, 低钙血症1例, 低镁血症1例, 苯丙酮尿症1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 占10.7% (化脓性脑膜炎3例, 破伤风1例, 败血症1例, 先天梅毒l例)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1例, 占1.8% (脑积水) 。见表2。

1.4 治疗方法

予苯巴比妥静注抗惊厥治疗, 首剂10~20 mg/kg, 无效则在15 min追加1~2次, 5 mg/ (kg·次) ;12 h后改用维持量为5 mg/kg, 分2次静推;惊厥持续则静滴咪达唑仑。同时, 根据患者病因给予抗感染、吸氧, 纠正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低钠血症及低镁血症等治疗。

2 结果

该组患者中惊厥56例, 其中43例治愈, 11例病情好转, 治愈好转率达96.4%。1例因败血症死亡, 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发生率高, 其表现形式和脑电图也与成人和儿童有很大差异。

3.1 新生儿惊厥发病机制

新生儿惊厥表现形式及脑电图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较大差异, 可能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易受各种病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异常放电, 和在大脑皮质受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时, 又易出现皮质下中枢异常放电或脑干释放现象有关。新生儿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细胞膜通透性较强, 使得钠离子容易进入, 钾离子容易漏出, 而膜的钠钾泵功能和ATP水平明显低于成熟的神经元, 不易迅速有效地泵出钠离子又重新极化, 而处于相对的高极化状态, 较难产生迅速的重复放电和引起附近神经元的同步放电, 故新生儿期皮质性惊厥相对少见。新生儿大脑颞叶和间脑、脑干、边缘系统、海马、黑质、网状激活系统等皮质下结构发育比较成熟, 皮质下惊厥的发作机制, 可能源于皮质下灰质的异常放电。

3.2 新生儿惊厥类型

目前, 临床上按其表现主要分为五型: (1) 微小型。在临床上常见, 以头面部表现为主, 无肢体强直或阵挛, 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 抽搐微弱而局限; (2) 多灶性阵挛型。发作显游走性、无固定顺序, 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一肢 (侧) 转移到另一肢 (侧) ; (3) 局灶性阵挛型。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 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 (4) 强直型。以早产儿多见, 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 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 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 (5) 肌阵挛型。临床上少见, 常有弥漫性脑损害症状, 表现为上肢和 (或) 下肢同时发生急促的牵拉运动, 而脑电图多无特殊异常形态。该研究中,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前3位分别是:微小型占53.6%, 其次是多灶性阵挛型占21.4%, 局灶性阵挛型占14.3%。其中, 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2例重复统计。

3.3 新生儿惊厥病因与日龄关系

有研究表明, 新生儿惊厥发病时间以出生内3d最多。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比较复杂,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苯丙酮尿症、化脓性脑膜炎、破伤风、败血症、先天梅毒、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均有可能致病。发病时间以出生前3 d为最多, 以后逐次减少。本组研究中, 新生儿惊厥发病时间为出生3 d内惊厥发作28例, 4~7 d惊厥发作18例, 占82.1%;居惊厥病因前3位依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颅内出血 (ICH) 和代谢性疾病, 三者共49例占, 87.5%。

3.4 新生儿惊厥治疗与转归

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 病死率高。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变, 其次是惊厥。除非患者出现呼吸暂停的惊厥, 否则一般惊厥过程中不进行止痉, 给予弹足底、托背、摇床等刺激即可。因此, 必须迅速判明病因, 并及时针对性治疗。在积极进行抗惊厥治疗的同时, 必须尽快对症治疗。有研究表明, 苯巴比妥钠对新生儿抗惊厥治疗有显著疗效, 能降低脑代谢、能量消耗和减轻脑水肿, 对脑神经有保护作用。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安全有效, 可以作为惊厥治疗首选。本组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 经治疗后治愈43例, 好转11例, 治愈好转率96.4%。1例因败血症死亡, 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综上, 一旦新生儿出现惊厥, 应及早诊断, 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以有效控制惊厥,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的几率。对新生儿惊厥病因的探讨, 有助于监测病情.尤其对有产科异常病史的新生儿更应警惕其惊厥的发生。提高对新生儿惊厥的认识, 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并给针对性救治, 可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发病类型、发病时间及原因。方法 对收治的新生儿惊厥56例病例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 治愈43例, 好转11例, 治愈好转率96.4%。1例因败血症死亡, 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惊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海珍.新生儿惊厥75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8) :136.

[2] 张赛男.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9) :185.

[3] 张旭铭.早期应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8) :136.

[4] 高秀艳.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3) :231.

[5] 杨恢才.新生儿惊厥的原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2) :248.

[6] 赵青云.新生儿惊厥的诊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35) :213.

[7] 李学艳, 周晓英.新生儿惊厥66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2) :85.

[8] 熊其江.新生儿惊厥病因分析 (附76例报告) [J].右江医学下半月2008 (2) :86.

[9] 郭彦霞.新生儿惊厥68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下半月) :78.

上一篇:从伦敦奥运会谈中国制造下一篇:《刑事影像技术》课程应用案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