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入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激趣导入

以“情”激趣 以“境”导课,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分析

摘 要:课堂教学导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首要环节,其对小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课程后续知识的学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的导入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是考验教师教育水平的核心标准之一。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是学生今后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数学课程中的有效导入就显得尤为关键,为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各类课堂导入方式,以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课堂导入

引言: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当利用所有可行的方式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与求学欲。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开展的首要环节,是在正式教学活动前,带领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推行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机械的讲授和练习来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水平长期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无法深入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涵,无法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数学学习出现抵触心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存在不足,为此,研究课程教学导入对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导入现状

导入作为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的有效环节,课前导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导入依旧存在着一定不足。

第一,课前导入的形式化严重,趣味性不足。课前导入的本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忽视了课前导入的内核与作用,使得课前导入的设计存在一定偏差,形似于课间活动的延续,与实际教学内容想去甚远,浪费了本就不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第二,课前导入方式呈现单一性。由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压力较大,因此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利用较多的时间在设计课前导入的问题以及方式上,往往只是使用常见单一的导入方式,即直接进行导入,该方式极缺乏趣味性,虽然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到本节课的所学目标,却无法有效驱动学生学习,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第三,课程导入中的互动性欠缺。课堂导入绝非教师个人便可以完成,并非教师台上讲,学生被动看的过程。互动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导入阶段,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能够在课程导入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教与学应当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在当前的低年级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中,由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发言提问较少,师生间的互动缺乏。长此以往,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具体学情,就会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二、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导入研究

1、借助悬疑性的情境導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悬疑是小说或是影视作品开头常见的导入方式,它驱使人们去关注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使得人们产生浓烈的兴趣去关注故事的后续。因此,如果能够利用悬疑性的故事,就能够在保持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而驱动学生专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的心理体验。比如说,在教授低年级数学“年、月、日”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悬疑小故事的趣味导入。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前做好一个小课件,其中有一些小图片和音乐来辅助课前的导入。故事的内容可以是:动物园小学举办了生日宴会,老虎和狮子是同一天过生日,两只小动物都已经十二岁了,可令人奇怪的是老虎已经过了十二个生日了,狮子却仅仅度过了三个生日,同学们了解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时许多的学生都会产生疑惑,因为过往所学的知识并不能解释这一问题,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本节课我们就来帮狮子解决疑惑”,这种设置疑问的情境方式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2、利用生活化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证明,当学生的所学知识内容越接近其生活背景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接纳与学习就越加深入。低年级数学的教材在选材上本身越加关注其与学生生活间的紧密关联,但实际的课堂导入中,仍存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枯燥罗列,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秉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观点来进行教学,找寻知识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进入深入学习,开发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程时,教师就能够有效结合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程导入,教师可以罗列出学生每天都要进行的起床、穿衣、洗漱、吃饭、上学等基本事务所进行的时间,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该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部分经常迟到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这节课了解到自己在哪里浪费了时间,找到自己赤道的原因所在,学生普遍都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中深入探索。

3、利用活动实践导入课堂,提高教学互动性

对数学学习需要抽象思维,然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是将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普遍困难。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实践机会,促进知识内容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说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剪纸这一项实践活动来进行导入,教师能够这样开场: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并通过剪纸来学习数学知识。请大家将已经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对折好,接着再顺沿着折线描绘出你喜欢的图形,最后用剪刀将它剪下来,然后告诉同学们你剪出的是一些什么图形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积极活跃地参与到实践动手活动中,还踊跃地和周边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并且通过实际动手,学生们也对轴对称图形从产生了从抽象到直观的理解,充分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与其性质。

4、采取游戏活动情境导入,巩固学生的课后复习

知识的复习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许多学生往往都忽视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是没有再次学习的价值,这种想法在低年级阶段尤为突出,基于此,针对复习课的情境导入就显得尤为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情有独钟,尤为喜欢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因此,在课程导入时,适当设置合适的游戏情境导入,让学生适时进行以往内容的回顾,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可以利用如小组接力、你说我猜、开火车等小游戏的辅助,以“加法”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加法”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十以内的加法运算,从前往后,进行加法竞赛。游戏过程里,低年级学生经过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游戏活动中实现对旧知识的复习,并一定程度上暴露上节课程学习中的缺漏,给予了教师以反馈,让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下节课进行改进与完善。在这课程导入宝贵的几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齿轮得已迅速运转起来。

5、捕捉学生注意力,实现有效的课程导入

注意力是实现课程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实现有效的课程导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程导入中,应当注意给予学生强烈、新颖的刺激,以此让学生收敛课间休息的放松状态,为完成高质量的学习做好提前准备,因此,善于进行课前导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想方設法地诱导学生“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对话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借助对话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加法”这一低年级入门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加入对话,帮助学生们的课程导入。教师可以这样开展:同学们,在昨天下课的时候,我去便利店购买了两瓶牛奶,今天上午的时候,我又去便利店买了一瓶牛奶,你们知道我昨天和今天共购买了多少瓶牛奶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掰着手指回答道:“三瓶!1+2=3”这个时候,教师再在黑板上写上1+2=3的加法式子,将学生们的注意力成功带入了加法学习当中。在这期间,教师既是提问者,又是引导者,在提供话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进行发挥,实现了有效的课程导入。

结束语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中,其方式与内容是具备多样性的。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其课程导入的目的都应当为了优质高效的教学做铺垫,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与个性差异,再次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课程导入,提高自身个人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课前导入的重要作用,使得课前导入作为教学开展的“敲门砖”能够在学生心上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云霞.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实践[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2):99-100.

[2]吴梦雅.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16):84.

[3]高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究[J].新智慧,2019(28):97.

作者:吴夏霞

第2篇:激趣引思 开放生成

设计:贲友林 评析:陈惠芳

一、情境创设——激趣

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七个数,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只气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

生2: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等于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等于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对!这一列数都与7有关系!(板书: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7几个7相加得28.9……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呢?新课的导入,可见贲老师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气球上的数字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数字排列有规律吗?当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与数字7有关系时,老师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1个7是多少?2个7呢……接着出示课题,亲切自然。】

二、口诀学习——引思

师:大家能创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能!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编写7的乘法口诀。

各小组的汇报都是编写了七句口诀,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写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7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生1:每句口诀的前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生2:每句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七”。

生3:得数依次多了7。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

生:少7。

师:怎么样?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七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记记。

学生读、记7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学生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1:“一七得七”好记。

生2:“七七四十九”也好记。

师:对!“一七得七”、“七七四十九”首尾两句容易记。

生3:我觉得“三七二十一”也容易记,因为“二十一”特别好说。

师:是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吧。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师:看来,难记的乘法口诀有三句:“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你用什么方法记呢?

生1:三七二十一,再加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生2:二七十四,两个十四是二十八,即四七二十八。

生3:七七四十九,减去一个七,就是六七四十二。

生4:四七二十八,再加七,就是五七三十五。

师:哦!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口诀来帮助记今天新学的乘法口诀,真棒!大家刚才交流记口诀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熟记口诀。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并让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评析:新课程特别重视变革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中,让学生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运用7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贲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编写口诀,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编写口诀、记忆口诀的探索,教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在如何记忆方面,教师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口诀,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和创造欲。学生想出了联系上下句、下句记忆,或者用以前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等方法。教师还不断用赏识性语言来激励学生,如“小朋友真不简单”、“自豪地读一读”等等,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师生的互动、智慧的碰撞,使学生对于枯燥的口诀已经产生了感情,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诀记忆过程成为鲜活、生动的师生学习场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练习设计——开放

师: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黑板上形成板书:

教师组织学生检查:是否有算式送错了地方?有学生抢着说:还有一张卡片没贴。

师:是吗?

生1:全了!全了!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

生2:其他几句口诀,都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师:小朋友自己产生问题,大家帮助解决问题,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参加一则挑战自己的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大家算好了就站起来说,直接说得数,好吗?

学生情绪激昂。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抢答完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抢答的部分题目:请大家观察、比较刚才算过的题目,我们发现4个7比3个7多——

生:7。

师:5个7比6个7——

生:少7。

师:7,是个神奇的数字,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并配乐朗诵。

师:大家看到的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与咱们苏州有关,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

师:小朋友请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图,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生:五七三十五。

屏幕出示:

师生边读边完成填空。

教师指名一女生:你多大啦?知道你到什么期吗?

生1:我8岁,儿童期。

师:你妈妈呢?

生1:36岁,中年期。

师:知道你外婆多大吗?

在该女生说出58岁后,其余学生判断出她的外婆到了更年期。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屏幕采用对话、图文等形式出示下列问题:

学生逐一列式计算解决以上问题。 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时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

师:你能接着编这首儿歌吗?大家课后编,好吗?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评析:练习部分,贲老师设计了开放的练习,内容涉及自然、音乐、社会生活、人文等多个方面,不管是古诗词、七巧板还是为七个小矮人编歌,它们都是来自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对之是愿意亲近的。这样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

【赏析】

全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 在生动的情境中激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情境,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从课始的“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到电视短片《西游记》、诗歌《枫桥夜泊》、七巧板《刻舟求剑》图等等,教师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口诀,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无论是口诀的编写还是记忆,教师都让学生独立尝试、小组合作探索,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新知识。这样就将教材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动态的思维内容,在学生的操作、讨论、对话、歌唱中引发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变为具体化的生活情境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变为有趣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3 在精彩的练习中应用。课堂上,师生对口诀、快乐大转盘、猜一猜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等等,整个练习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尤其是最后的听歌编题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克服学生的厌倦和疲劳心理,又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精心设计的这些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相信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将学生数学思维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3篇:活动激趣 体验深化

本文以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视频、电脑动画、投影仪展示以及游戏方式等,揭示机械波的本质,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认识波的产生与传播。

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

(1)教学内容上:首先表现在知识铺垫上,简谐振动就是单个质点运动形式中最为复杂的运动形式,它的受力大小和方向都在周期性变化;其次机械波又是基于简谐振动的质点群的“集体运动”,同时课本对机械波的描述过于的精炼和抽象,可谓“难上加难”。

(2)在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注意域广了,当学生在描述某一个时刻的波动情况时,需要注意到此时各个质点的空间分布;当学生想描述后一个质点重复前一个质点的运动时,则需注意到这两个质点的时间差,因此在思维上总是在“时间——空间——时间”上交叉更替,造成对机械波的描述始终处于自顾不暇,模棱两可的状态,本文通过游戏来解决这个最大难点。

(3)认知结构上:学生对波的认识有错误的前概念,认为“质点可随波迁移”。前概念的纠正,需要经历认知模式的异化,它比起知识的同化、迁移更需要技巧,更需要一针见血的实验。

因此本节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学好本节课,可以渐进地突破难点,同时又以各种游戏、动画、视频诱发学生的兴趣,形象又理性,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现将教学设计的思路、实施的方案整理如下。

一、通过认知冲突,引入研究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的演示实验。以班级内的某位学生为主角,课前录制,录制内容为:在浴缸内放入一张塑料片,问如果往水中扔硬币会有什么现象,水波是否可以让塑料片移动?让学生猜想,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测。然后通过“继续播放”视频发现,硬币激起的水波不能使塑料片发生水平方向移动,塑料片只有竖直方向的运动,学生陷入了认知冲突,质点不能随波迁移,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机械波。

作用:(1)以学生为主角的视频,易引起共鸣,同时利用视频进度控制,“暂停”和“继续播放”来实现教师对问题的控制,对发散性问题能及时作不同的猜想,易形成讨论氛围,同时又通过“继续播放”视频,演示现象,与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冲突,动摇错误的前概念,本能地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今天研究的问题——机械波。

二、利用动画,建立物理模型

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建立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观点,确定研究方向,从最简单、最直观的机械波——绳波,入手分析。

(1)多媒体演示:绳波。

提出问题:波形成的条件。

结论:振动,介质。

反问:一把沙子,如果我拿起其中的一粒振动,能否形成波。

结论:不能,因此形成波,除了振动,还要有相互作用的介质。

作用:快速回忆简单知识,同时铺垫,提出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2)建立模型,动画演示:将绳子分成非常小非常小的一段,每一段都可以看成是一个质点,相邻质点之间有绳的拉力作用。

作用:(1)通过绳波和沙子的对比,突出形成波的条件:介质要有相互作用。

(2)同样通过与沙子对比试验后,迁移到将绳波这个具体的生活实例,抽象为多个质点,质点之间有力的作用这个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物理抽象思维和数学的微分思想,为后续的规律分析奠定基础。

(3)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阐述一个抽象模型的建立,易于解决难点。

三、规律分析,难点分解

(1)绳波上的质点运动

学生动手实验:绳波,每两组一根长绳子。

地点:在相邻两组之间的过道上。

标识:让学生随便在绳子上任何一个地方,贴上彩色的贴条,记做我们待观察的质点。

观察:①波的传播方向;②质点是否随波迁移?质点做什么运动?

结论:质点不随波迁移,只是上下做机械振动。

作用:通过这个体验,学生能够认清质点运动的本质,对“学生错误的前概念”的纠正起着正强化作用,能够对水波不能让物体发生横向移动有正确的认识。

(2)“密语”游戏解波的形成

游戏说明:随机选十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表演前每个学生带上眼罩,双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上,我把这个游戏称为“肢体密语”。活动时,只把我要求的动作告诉第一个学生,让台上其他学生都记住自己完成了什么动作,等会游戏完成后要展示。密语同时展示在PPT上。当我说开始时,第一个学生按我的“密语”运动。(“密语”就是“蹲下——起来——蹲下——起来”),台上学生形成波。

台下学生需要观察:整体上你看到什么?单个质点你看到什么?

游戏结束:让每个台上的学生记住自己的动作,我喊一二三大家同时做动作,

台下学生观察:大家做的是一样的运动,都是“蹲下——起来——蹲下——起来”,都是做同样的运动,称为“做广播操”。

结论:①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

②当波源停止运动后,波还是在传播,直至最后一个质点也完成了波源所有的运动。

③每一个质点都只在自己的位置做上下机械振动。

④机械波传播了振动形式和能量。

再次提出问题:质点之间怎么带动呢?为什么台上学生都带着眼罩,却能知道如何振动?

解决方案:全班学生在最近走道,排成八排,闭上眼睛,重复刚才实验,带着问题去做游戏,边做边思考。

结论:当前面的质点在我上方时,我就向上运动;当前面的质点在我下方时,我就向下运动。

亮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这个难点,以往教材处理通过人浪,通过观察相邻学生来描述波的形成,学生仍然是在“时间——空间——时间”之间不断切换,需要思维的多层次逻辑调动,而且得到的对波的认识是局部的、片段式的。但是我们通过刚才的游戏,只是在人浪的基础上增加一步(带上眼罩,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动作),却使得多层次思维简化为2个简单过程:①所有质点运动都一样;②只有先后之分,一步之遥,但却是“优之千里”

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波的本质,有效分解“时间——空间——时间”多层次的逻辑关系,而且游戏轻松愉快,可以分步走,亲身体验,能够通过“五官”和肢体的运动体验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再记忆,轻松突破难点。

(3)示教板展示格子画波

教师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画着格线的板子和磁铁棋子构成)

通过磁铁棋子,将T分为12个时间间隔,来分析波的形成。

教师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推展每个质点运动,形成机械波。

学生动手:通过学案的格子纸,完成T2,34T,T的波形情况。

教师反馈:通过投影仪,请学生自己上来展示并讲解过程。

作用:强化重点,平稳过渡知识,通过学生练习和投影展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同时学生自我讲解,能够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用教师的评估与指导。

(4)动画展示,强化知识

通过动画,对学生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展示,再次强化,教师通过动画“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时通过“连续”整体感受机械波。

四、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假如质点可以随波迁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2)以下片段“北京奥运会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机械波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点有两个,难点(1)思维多层位逻辑关系,学生对波的认识需要在“时间——空间——时间”不断切换,以往我们是通过“人浪”实验,体验相邻学生(先后)的运动变化来认识波的形成。效果是学生对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课堂处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学生还必须记住自己的运动,然后同一时刻大家一起演示,这时我们就看到每一个质点的振动都是一样的,每个质点都在做“广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质是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波运动的空间——时间有整体的认识,虽一步之遥,确是优之千里。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生再次体验“人浪”,并思考质点向上振动、向下振动的原因。整堂课是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课,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解决问题。难点(2)“质点随波迁移”这种错误概念的转化处理过程:①问题引入——产生认知冲突,动摇错误前概念;②亲自验证——以事实(绳波上标记质点)说理;③体验游戏——再次确认,并参与这种质点运动;④示教板教学——应用正确概念;⑤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反证错误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实现了认知的顺应,建构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作者:郑丽平

第4篇:.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和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为一个问题进行了好一番争论呢,其他老师也帮我们分不清谁对谁错了!我就想啊,人多力量大,咱们班儿同学都个顶个聪明,你们来帮我评评理好不好?

生:好!

师:事情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曹老师硬说我做的不对!你们瞧我做的(板书)一=20,你们说对不对啊?

生:不对!

师:啊?为什么不对啊?

【设计意图:为了让孩子们有兴趣进入课文,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课前导入:课前和曹老师的争论。孩子们立即兴趣大增,一个个好奇地等着我揭晓答案。“一=20”的板书出现在黑板上,孩子们会觉得好笑,在不理解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将他们顺利引入课文。】

2.初读感知课文

师:你们还别不信,咱们一起去看个动画片吧。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有时候啊,一它还就等于20!

动画看完了,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故事。读书的时候,要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老师要看谁读书的姿势最端正,要听谁读书的声音最甜美!开始吧!

【设计意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们自读课文的兴趣会更浓厚,也会在自己找到答案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识字本课生字词 (1)带拼音拼读。

师:勤劳的小蜜蜂把生字板送来了。谁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拼读第一行? (课件展示:带拼音生词) ①指名小老师带领分行拼读。

②指导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轻声“零”“欠”。 ③齐读。

(2)除去拼音认读。

(课件展示:黑白蜜蜂以及出去拼音的生字词,在学生的认读过程中蜜蜂逐渐变为彩色。)

师:美丽的小蜜蜂飞来了„„ 生:可它不漂亮啊。

生:我觉得它一点儿也不漂亮,灰灰的。 „„

师:觉得它不漂亮啊?想不想让它变得漂亮起来? 生:想!

师:那就要看看你们的本事了,没拼音宝宝的帮忙一分钟内认出它们!先自己试一下。

①学生自由认读生词。

②开火车读生词,在孩子的认读声中,小蜜蜂变为彩色。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识字过程让孩子可以轻松掌握,小蜜蜂的变化过程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感受学习的快乐。】

4、随文识字,带任务再次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屏幕上生词消失) 师:咦~顽皮的小蜜蜂把字宝宝藏哪儿去了?原来又藏到课文中了,我们再到课文中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大家再去读读这个故事,这次老师要求大家要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划分课文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带任务听读。

师:我看到大家读得特别认真,你标了几个自然段? 生:6个。

师:那我就找6个同学分自然段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你们干什么啊? 生: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听听谁读得好。 „„

师:说得真好,老师这儿还有个任务,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在故事中为什么一等于20?

①指明6个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②评价朗读。

③解决问题“故事中为什么一=20”。

(3)得出“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导致迟到了20分钟的结论。 (板书:多睡 迟到)

【设计意图:带任务进行课文朗读,让孩子的朗读有目标性;评价朗读的过程让孩子会倾听会表述,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以及审美能力。】

5、融入情境、身临其境理解课文 (1)感受贪睡时“元元”的慵懒。 师:耽误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多睡一分钟时的元元。

(课件展示:多睡一分钟时的元元) 师:这时,在元元心里一分钟重要吗? 生:不重要。

师:此时,元元是什么心情呢? 生:他不在乎这一分钟。

师:谁能试着把元元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课件展示: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①指名体会朗读

②教师范读,引导体会“不在乎”的语气 ③集体有感情朗读

(2)倒叙方式,揭晓结果。

师:事情真得像元元想得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6自然段,找到答案。

①学生自由朗读。

师:元元多睡了一分钟,他迟到了吗?迟到了多长时间? 生: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

师:此时,元元的心情怎样?大家看课本32页的插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情。

生:元元非常后悔。

(课件展示:元元非常后悔。) 师:你知道后悔是什么意思吗?

生:做了不该做的事儿,心里非常难过。 „„

②揭晓结果,“元元非常后悔。” ③理解“后悔”,指导朗读后悔的语气。 (3)倒叙故事过程,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师:元元是不是走进教室才后悔的? 生:不是。

师:当他错过红灯时,心情怎样? 生:后悔。

师:课文中元元是怎样说的? 生: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课件展示:红绿灯口,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 找出元元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② 体会朗读元元的语气。 ③ 揣摩元元的心理活动。

师:这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等啊等啊,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这是元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焦急、后悔、生气、自责、难过„„

(课件展示:公共汽车站,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 找到元元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② 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 ③ 用各种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这句话。

师: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同学们已经上课了,如果你是元元,你有什么感觉?元元又是怎样呢?

生:太后悔了、面对那么多同学真不好意思、以后再也不能做这样的事儿了„„ (课件展示:元元红了脸)

【设计意图:一直让学生以自己是“元元”的角色进入课文,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通过观察、想象、表演,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出元元的焦急、悔恨、自责等心情。感情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6、课堂小结、拓展思维

(1)小结课文,珍惜时间。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真会读课文,焦急的等待使元元后悔,步行的辛苦使元元后悔,脸红的尴尬使元元后悔,迟到20分钟更使元元后悔。此时,元元才觉得一分钟很重要,看到元元这么后悔,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要珍惜每一分钟、时间很宝贵„„

师:当元元听到我们这些话他一定会非常明白,每一分钟都应该好好把握。 (2)课外延伸。

师:其实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使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看来一分钟还真不可轻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课件展示:行使的汽车、印刷厂、农田收割)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理解引导总结一分钟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破本课的难点。用几个例子再次形象直观地告诉孩子一分钟的用处,让孩子在惊异中坚定不能忽视一分钟的信念,进一步理解珍惜每一分钟。】

7、课中休息

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第5篇:一、激趣导入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更羸和魏王说的话。 2、背诵课文的第九自然段。 3、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更羸的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

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清更羸的分析思路。 课前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谁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谁,他干了什么事吗?

(请生回答)

2、孩子,你真棒!可是,你们知道吗?更羸惹下了大麻烦,更羸成了《魏国日报》的头条新闻人物了。请看:(课件出示:

魏国日报

本报讯 昨日一只大雁从我国领土飞过,途中被人用弓箭射下,在场者举报是射箭能手更羸活活射死大雁,动物保护协会准备起诉更羸,为大雁讨回公道。(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二、精心品读、理解课文:

1、师:孩子们,你们看了这则报道后,你有何感受?(生自由回答)想不想帮帮更羸?(学生:想)。孩子们,我看到了你们的决心,现在你们都是更羸的辩护律师,请大家按自读提示赶快去读文,来帮更羸打赢这场官司。

(出示课件:自学提示):轻声朗读课文,拿笔用横线划出相关的段落,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实更羸不是杀雁凶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指名反馈,交流证据。

师:孩子们学的真认真,哪个自然段证明更羸没有用箭,大雁自己掉下来?(根据学生汇报,引出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证据在哪儿?(并不取箭 )师:更羸没有用箭,那大雁是怎么掉下来的?生:听到嘣的一声响(嘣)师:是呀,就是这“嘣”的一声弦响,这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这“嘣”的一声弦响,威力可真大呀!谁想通过朗读把它的威力给表达出来。 指名读。

(2)师:同学们想感受这“嘣“的一声弦响的威力吗?全班齐读此句。(引导将“嘣”重读。)

(3)师:只听得嘣的一声弦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直往上飞”“直掉下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孩子们你们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生用动作演示体会。)

在字典里,直的意思有以下几种,文中的两个“直”是哪种意思呢?(课件出示:“直”的意思,让学生选择。)

(引导生体会第一个“直”就是“拼命地、使劲地,飞得急”,第二个“直”就是掉的快),谁能通过朗读把当时大雁拼命地、使劲地往上飞,迅速往下掉的情景表达出来?(生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引导将“直”重读。)

4、孩子们,读到这儿,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汇报,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 ⑴为什么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⑵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嘣的一声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⑶为什么大雁听到弦响开始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了下来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默读文中的第2-9自然段,去找到答案吧。(学生自由读二--九自然段)

5、生汇报:(预设:若学生汇报读懂问题⑵、⑶时,也许会先说到“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若汇报读懂问题⑴时可能会说到“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如果学生先汇报“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时,我相机引问: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学生可能会汇报到文中第7自然段: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然后我再引问:更羸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如果学生直接汇报出“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然后我直接引问“更羸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然后抓住这一疑点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分析的这只大雁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弦就能让它掉下来的原因,读懂疑惑,并从中感受更羸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和正确判断。)

6、师:更羸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生可能会汇报更羸是根据大雁飞得慢,才知道的以及自己是从第9自然段中读到的: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师: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更羸怎么知道的呢?(引导生体会更羸是通过观察知道的。)请生回到前文去找找:从哪里可以证实更羸观察到这只大雁这一飞行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文中第2自然段中描写的“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并从中体会更羸的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飞得很慢

叫得悲惨)

7、师:一只大雁在空中飞得慢,还有哪些可能?请生猜测。(引导生猜测可能“累了”,或“饿了”,但累了的大雁可能会歇息,饿了的大雁是没有力气叫唤的,而此时的大雁还边飞边鸣,是有声音的,看来更羸不但通过仔细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分析。(板书:认真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请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空中大雁飞行的特点以及从学过的课文中感受到的大雁飞行的特点。师相机介绍大雁一般是团队飞行的特点,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袋:大雁为什么要团队飞行?

(理解:愈合(伤口长好) 孤单失群(本课指受伤的大雁没有同伴,自鸣自飞。)

师:更羸还知道些什么呢?(引导生抓住第9自然段中更羸分析的最后两句话来: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板书:心里害怕

直往上飞

得出结论:伤口裂开

掉落下来)

8、孩子们,下面让我们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同桌配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更羸的分析过程。(生同桌合作)

9、指名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课件答案

10、师:更羸说的有没有道理?现在让我们学着更羸自信的语气把这段话读一读。(学生齐读)

11、师:在魏王身上,我们也能找到有利的证据,因为魏王亲眼目睹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而且刚开始他还不相信更羸的话,请大家赶紧找出来,为更羸辩护吧。(学生汇报后,出示魏王说话的课件)

师:律师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找得真准。当时魏王是怎么说的这些话,谁来学学?(学生读,师指导)

12、师:老师想让男孩子当魏王,女孩子当更羸,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吧,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出魏王从怀疑—惊讶,更羸的谦虚、自信)

13、师:看到更羸的表现,你想对更羸说什么吗?

14、如果当时你在场,你有本事也只拉弦就能让这只大雁掉下来吗?(根据生回答,从以下两方面小结。①生:有。师:你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开始。那你知道当时在场的其他人为什么没能做到吗?②生:没有。师:当时在场的其他人也没有办法,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哪段告诉我们更羸的本事本来就很大?(学生汇报,点击出示第一段课件)

(1)引读第一句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课件)理解:能手。(本文指更羸是魏国最擅长射箭的人)

(2)还有哪些能手?(画画能手 跳舞能手 书法能手)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生:人的意思)

(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

三、 理解意义、总结全文:

1、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再次了解了更羸和大雁之间发生的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课件出示:惊弓之鸟的意思)

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还能帮更羸洗脱罪名,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生活中有没有像惊弓之鸟这样的人呢?(出示课件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板书:

一、拼一拼,写一写。Lā gōng ( ) ( ) ( ) Bēi cǎn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列( ) 裂( )

10、惊弓之鸟

仔细观察:飞得很慢 叫得悲惨

善于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严密推理:听到弦响

直往上飞

得出结论:伤口裂开

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测评题

shè jiàn dà yàn āng tong liè kāi

借( ) 愉( ) 猎( ) 愈( )

sh

三、写出这些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写出近义词。

奇怪-----( ) 害怕----( ) 著名----( ) 仔细-----( ) 吃惊——( ) 本事——( )

五、判断语气。

A.惊讶 B.怀疑 C.肯定 D.谦虚 E.询问 1.“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3.“你是怎么知道的?”( )

4.“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5.“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

))

第6篇: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10的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娃娃打算出去郊游(课件动态出示下图)。这时,一个数娃娃说:“我们排好队再出发吧。”小朋友,你们说队伍该怎么排呀?

(生答,师点击课件随机生成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图,图略。)

师:排好队正想出发,这时9又站出来说:“等等,我们先选个队长吧。”数娃娃们都觉得9最大,一致选9当队长。9当上了队长,可神气了,走到队伍前头,骄傲地对大家说:“这里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接着指着0说:“特别是你,长得没头没脑的,跟我比,你实在太小了。”然后又走到1的跟前说:“你也大不了哪里去,细胳膊细腿的。”0和1听了都很难过。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觉得9太骄傲、太欺负人了?那你们能不能帮0和1出个主意治治9呀?(生答略)

师:1和0想出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办法,1走到0的左边,牵着0的手对9说:“我们俩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的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10(板书课题) 【评析】小学生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借助故事形象地唤醒了旧知,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数与两位数的联系,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之中。

第7篇:童话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激趣作用

以童话故事导入活动,能迅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孩子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课文《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先来唱一唱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的梦想。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万物都有灵”的童话故事,赋予了所有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切物体的生命,让一切充满生机和灵气,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趣味,孩子总是喜欢听。因此,童话故事能很快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8篇: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激情激趣导入的探索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激情激趣导入的探索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性 巧用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六个利用”(即利用图片、教具,利用谜语、故事,巧用实践、操作,巧用设问、启发,利用多媒体,利用游戏),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节,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二、数学课激情激趣导入的主要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如何让兴趣扎根于学生理想的土壤,是当今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趣味教学”的着眼点问题。实施“趣味教学”,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一)利用图片、教具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 、生动、给人印象深刻。通过图片、教具演示,

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地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图片、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图片、教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堂课时,出示图题图四个孩子围着一个桌子观察娃娃,教师桌子上摆出卡通玩具实物或削笔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来发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谜语、故事激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最爱听故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便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100以内数退位减法时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而且是北京奥运会的故事,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中国击剑20多年来的成绩是一个让人想破了头,都没想明白的事情,想当年男花三剑客叶冲、王海滨、董兆智,论实力哪一个不是剑坛上响当当的人物!2000年失利后,发誓4年后夺回桂冠,没想到2004年在雅典还是功败垂成!不过随着仲满的剑花飞舞,恶梦终于结束了!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为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鼓起掌来。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最终的金牌榜呢?(出示主题图)出示问题中国的金牌数量51枚,比第二名美国的36枚多了多少枚?请你列出算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三)利用实践、操作激趣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认识时间》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钟表画一画今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时间,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钟面是由12个数围成的一圈,

3、

6、

9、12的特殊

位置及时针和分针的区别,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对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四)利用设问、启发激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12加几的加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 计算方法?求12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凑10法计算简便后,老师进一步提出如何先凑10再加剩下的数,就可以又快又准的计算出来和来,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激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形、图像、表格和实物,并以直观和灵活的方式真实地体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教学时间和环节,代替教师的重复讲课,还能让学生感受动感的画面和实物的具体形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兴趣,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上文的吴老师教《统计》时,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了与本节课相关的动画画面、表格,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看,从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利用游戏激趣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游戏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位置左右”时用游戏指鼻子来导入,开始先让学生玩简单的指鼻子游戏,然后在简单游戏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指左右(如指左耳朵,右眼睛)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一)控制时间性。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二)导语精练。教师用来导入的语言啰嗦,学生会抓不住重点,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绝佳的导语应力求自然、巧妙、有趣,不但要短小精悍,而且要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之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科学。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卢梭的论述就更为精辟,他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看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第9篇:激趣方法[推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实习和阅读大量教育著作的过程中,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 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细化教学设计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 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 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一一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 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日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 ,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 在教授“Ask theway” 一内容时, 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足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奉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 自编白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 学生非常积极, 有的“Ask the c]assroom” ,有的“Askthe bookshop” ,还有的“Ask thew.c.” ,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米,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 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 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一、 巧设导语,创设浓厚的氛围。 我在《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七课)中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且节选的两部分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这篇课文我就分两课时完成,每课时各设计一个导语。第一部分写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我就用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导入。“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到处流浪以说书为生,尽管生活很苦,但老瞎子却活得很起劲,因为他师傅在琴槽里封着一个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把封在琴弦里的秘方拿出来,按方抓药,治好他的眼病,„„然而当他终于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从琴槽里拿出来的‘秘方’竟是白纸一张。老瞎子万念俱灰,失望至极,然而他终于悟到,他先前之所以活得那么起劲,只为了琴槽里的这张“秘方”。生命只有有了目标,人活着才有劲头,哪怕这目标是并不存在的。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又把这张白纸封进了他的徒弟小瞎子的琴槽,告诉他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拿出琴槽里的秘方,治好他的眼病。故事到这儿嘎然而止,然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瞎子充满激情的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看史铁生有着怎样的生命感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我采用了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了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高中课本第三册)可由令人痛心的现实导入。“敦煌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然而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却不得不在放大镜下端详着从国外高价买来的胶片连声叹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重温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实践证明,这些创设情景简洁自然的导语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引入课文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开拓疑难,勾起探索的欲望。

每篇课文的疑难点都是极易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地方。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课文第一册)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现在起”?为什么“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0页)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何象征意义呢?《荆轲刺秦王》预习提示中说:“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派勇士去劫持秦王。”“见陵之仇”是怎么回事?学生会产生疑问而课文又没有任何提示。课文中荆轲刺秦失败了,(荆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为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然约契以报太子丹也。”而陶渊明则在《咏荆轲》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不是矛盾吗?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合理呢?学生脑子里装对这些问题,必然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促进了他们对课文的认真阅读,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伴着这些问题的人效解决,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但对课文疑难点的挖掘应与全文的教学重点密切联系,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 三.善于设疑,激发思考的激情。

问题设计巧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我在教郑愁予的《错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②这首小诗隐含着一个怎样的故事?③这首诗出场的有两个人物——“我”、“你”,这两个人背后还有另外两个人,你能说出他们是谁吗?④“你”的丈夫抑或是情人为何让“你”独守空房,备受寂寞之苦?⑤“你”的丈夫或情人不归的原因除了大家所说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幸,“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前程设计, “可怜五定河边骨,犹是春闻梦里人”的残酷战争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实男人都有一颗云游四海,闯荡江湖的不羁之魂。试想在灵魂深处,恐怕没有一个男人甘愿足不出户,老死户牖,骨子里都希望自己如一只雄鹰搏击天宇。只有当他们倦了,折翅了,才想到归巢,不然,从古到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妇闺妇那么多的羁旅之思呢?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从“望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到“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再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部爱情史简直就是一部 柔肠百断悲伤史。)

再如,我在教余秋雨的《道士塔》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王道士做了些什么?是何原因?②懂得敦煌文化价值的满清官员们又做了些什么?③清政府没有钱财保护吗?说明了什么?④外国人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敦煌,满清官员们又做了些什么?⑤敦煌经卷的确被运进京城一部分,结果怎样呢?⑥敦煌经卷损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⑦同学们重温这段痛心的历史,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课文的核心内容,很好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时而深刻的思索,时而深沉的悲哀,时而强烈的愤慨,时而昂扬的报国热情。这样围绕课文核心内容层层深入的设疑,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寻幽探微,拨动敏锐的触角。

课文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教师若不注意探究发掘,也很可能被学生忽视,一旦这些地方被挖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余秋雨《道士塔》)。针对上面这段文字,我提了一个问题:四个“惨白“的意思是否相同,这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结果学生从中悟出了作者深沉的痛苦悲哀和有恨不知向谁发泄的愤懑以及在那个情境中不知该怎样保护珍贵遗产的无耐等复杂的感情。再如,在教《荷塘月色》(高中课本第一册第5课)时,针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日日”换成“天天”呢?为什么?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说不能,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针对这问题,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两三遍之后,学生说“日日”用在这里更和谐,我问什么更和谐呢,同学们说音节更和谐,都是低沉的调子,感情更和谐,都表达了忧郁的心情。 “天天”发音太响亮了,与上下文低沉的音调和表达的感情不和谐,因为响亮的调子多表达欢快的感情。由此一番发幽探微,使学生顿悟了文学大师的匠心,原来中国的语言竟如此奥妙!再如《茶花淀》中的“怎么了,你?”而不用“你怎么了”的情味区别;《祝福》中先后出现的“祥林嫂,你放着吧。”“你放着吧,祥林嫂”所表达的语气与感情的差别;鲁迅《秋夜》中“从我家的后院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看似罗嗦的话语中所表达的百无聊赖,空落无奈的情绪;郑愁予的《错误》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的错误”该怎样理解?如此通过一番寻幽探微理解了作者的匠心,体味了作者的感情,领悟了表达的妙处。因此寻幽探微应重在寻求作者的匠心独运语言的奥妙处。 五.捕捉灵魂,点燃智慧的火花。

课文上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教师对情景的巧妙创设,学生的思想会时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中,读了前几节学生突然问:“兰芝聪明、勤劳、美丽、善良,孝敬婆婆,体贴丈夫,几乎具备了一个女人的所有美德,为何婆婆对她看不顺眼呢?读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时,学生又感到不可理解:“他们何必寻死呢?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啊,比如私奔,为什么不呢?”看到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有兴趣,我就停下来让学生自由深入地探讨。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结论有两种是大家比较接受的,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嫁过来好几年了(“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如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婆婆等着抱孙子等得不耐烦了,所以“三更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所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所以“吾已久怀恨,汝其得自由”。二是由文中看出焦仲卿的父亲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相亲,自从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之后,把爱转移到了刘兰芝身上,使母亲受到了冷落,母亲嫉恨兰芝才这样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体味。第二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封建社会里,不像现在那么多就业机会,也不像现在人口流动那么正常,也不像现在思想那么开放,他们是无处可逃的,违抗母亲兄长之命只有死路一条,他们也只好像梁山泊祝英台那样以死殉情。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幸运和幸福。尽管这节课的预定目标没有完成,但却取得的效果比预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六.鼓励创见,激发创新的热望。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与教参和老师的认识明显不同。那教师该怎么办呢?首先对学生独创性的见解持鼓励赞许的态度。其次要倾听学生的见解,切不可轻易打断他。学生陈述完之后,可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已取得了一致并且比较正确的结论,教师就不必解答,只需做出肯定大加赞扬即可。如果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或者见解有明显的错误,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各方不同的意见和证据说完。针对明显的错误,教师就应当把错误点指出来,并且用确凿有力的证据说服学生,不强求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可让他和老师课后进一步研究。如此学生的思维将更活跃,学习地兴趣将更高,将更富有创造性。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巧妙设计,又要见机行事因势利导;既要有预定目标,又要注重课堂上临时生成的目标。只有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于课堂这个“过程与方法”的集合中,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大舞台,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上一篇:期中综合检测卷下一篇:工商银行业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