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案导入部分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美术教案导入部分(推荐7篇)

幼儿美术教案导入部分 篇1

桂载秀

小班幼儿的思维活跃具体,充满各种声音、颜色与物体的具体形象,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所以幼儿对美术活动较感兴趣。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平淡无奇地“导入”,幼儿就不大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是关键。

一、利用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活动

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活动,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给小朋友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粘贴小鸡时就特别用心和仔细。加上小班幼儿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更加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二、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小青蛙”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用折双三角的方法折青蛙,并添画花纹。还有在纸画活动“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三、在指导活动时应注意语言的导入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老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涂小花伞”这一美术活动中,能力比较弱的李佳淼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她说:“淼淼,你看你的伞有这么大的洞洞,会漏雨的!快把雨伞的颜色涂均匀了就不会有漏洞啊。”李佳淼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有趣的美术活动和美妙的语言导入相结合,幼儿对美术活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儿歌和歌曲的形式导入主题

儿歌生动形象,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可引起幼儿学画的兴趣,使幼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幼儿绘画《吹泡泡》时,我们可以先让幼儿学习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大串,五颜六色真好看,小朋友们拍手笑。这样就引起幼儿想画泡泡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画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进行歌曲导入小班幼儿大多都是喜欢唱歌的,而且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形象,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五、创设宽松、童趣的学习环境进行有效的导入

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宽松、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的动机。平时,我们组织孩子参与环境布置,活动室的环境氛围有很浓的意识气息。通过一些优美的绘画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于刚进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喜欢随意涂画,画出的往往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的绘画活动主要以画线为主,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兴趣,我找来了一团旧毛线,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玩绕毛线的游戏,让幼儿观察旧毛线是弯弯曲曲的,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在玩中孩子们发现了秘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增添了孩子们画画的乐趣。

六、利用有效的开放性提问进行导入

幼儿绘画是童心的反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小扇子》活动中,课前我有意识的让幼儿观察各种扇子的图案,在课堂上我没有直接出示扇子的范例,而是通过启发提问:“小朋友家里的扇子是什么养的?”让幼儿互相讨论回忆扇子的图案,初步了解了扇面的特征。接着,我又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扇子?”这样幼儿就能更大胆地想像、创造,有画条纹的,有画圆点的,有画线条的等等,画法各种各样。通过设计开放性提问,并进行启发,幼儿装饰的图案各不相同,而且在其它的绘画内容中也会举一反三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画面。

幼儿美术教案导入部分 篇2

一、让创作灵感在欣赏导入中生动传递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于观察;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法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一种方法,又是一切绘画活动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他物体的关系,感知物体。通过欣赏观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累相关经验越深刻,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这些体验也会成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如,活动《杯屋》前,我带孩子来到美术室,欣赏各种纸杯子的制作品。在区角活动时,让孩子以纸杯为主体,制作各种手工作品,并引导他们欣赏同伴的作品。让孩子用纸杯去玩水,玩沙子,组织幼儿对纸杯的外形像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等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对纸杯的外形和功用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在用杯做玩具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许多巧思妙想。《杯的畅想》活动中,当教师讲述完故事《杯屋》后启发幼儿:小老鼠们用纸杯做了屋,如果你拣到这样一个杯,你会用它来变出什么呢?虽然看似简单的语言从这里导入媒介,但因为之前的欣赏观察活动印象深刻,它让孩子们的作品各具特色。看:有的孩子根据杯空心的特点,把杯设计成了船、摇篮、台灯,阳伞,有的在杯里造了城堡,在处理空间关系上,把杯的空心特点充分表现出来,这是在欣赏部分得到深刻印象的结果;有的根据杯的形状创作了圆形机器人、章鱼、潜水艇、公共汽车等。班里每个孩子的作品没有雷同和抄袭的现象,都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表达了自己的视角。

二、让创作思路在故事导入中如源源泉涌

这是中大班绘画活动导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的手段。故事来自生活,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对他们而言,故事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导入就是把整个活动内容,用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随着故事推进,与孩子的思维汇合,让孩子参与故事的变更。尤其在讨论绘画方法时,必须将情景和方法融为一体,把绘画要求、技巧的传授揉进故事的矛盾,借解决故事矛盾的契机,找到绘画的思路,拓宽幼儿的创作空间。

如,在开展《小人国和巨人国》的绘画主题时,教师边出示边分别讲述小人国和巨人国里发生的一些故事,然后话题一转,当小人国的人来到巨人国,会发生什么事呢?又如《小红伞》故事中,小兔子用小红伞当大蘑菇,躲过了大灰狼,用它当钩子,帮刺猬摘果子,那么小红伞还能干什么呢?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极大激发:当拐杖,帮助山羊爷爷过马路;做双截棍,对付欺负人的大狗熊;当小船,让小蚂蚁坐着过河;当降落伞,救从树上跌落的雏鸟;当水盆,救搁浅在干涸水沟里的小鱼……孩子们有了故事的牵引,加上伞这一实物材料的刺激,点子不断涌现。教师这时拿出纸和笔来,启发孩子们把自己想到的法子画出来,孩子们当然思路如泉涌。

三、让创作表现在游戏导入中探索并提高

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最乐意进行的活动。经实践证明:通过游戏导入正好能巧妙打破技能的枷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小手变变变》中,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用手印轮廓线代替图形,组合画出各种造型,并通过添画,变出各具特色的画”。我采用游戏的情景导入,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活动中,我与一幼儿一起玩合作印手印的游戏,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并参与讨论重点:1:如何与朋友合作玩?包括选色,小脚配合造型。2:掌握沾色———印———擦脚———换色的步骤。3:启发幼儿想象主题,引导幼儿有主题地印。然后,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在印的过程中,注意孩子印的特色,并加以推广,加上两两同伴之间设想的多样合作,造型范围就被大大扩展,孩子在添画的素材更丰富,作品的呈现也更具创造性。孩子们尝试着各式动作,有手靠着手的,两指尖相对的等等,商议着,在纸上新奇地作画,并在大家的相互启发下获得表现多种不同造型的机会,形成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变教师的预授为幼儿自身的需求,活动气氛轻松有趣,极大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所以,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在其他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美术活动是单调的,而“游戏”跟“情境创设”却为其注入了快乐的源泉,让孩子在体验和快乐中学习,相信这样有趣的绘画活动,一定会永远停留在孩子童年的记忆中!

实践证明,导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有效地运用这些导入方式,才能更好地开阔孩子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的个性创作热情,从“要我画”走向“我要画”,做到教学相长。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发现美。事实上,在美术教学当中,老师总会想方设法地通过游戏、媒体、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彰显其个性,可见教师有效的导入活动成了激发幼儿个性创作的关键。本文通过从教学的实例分析如何运用适当的导入激发孩子绘画创作灵感,开阔其创作思路和提升其创作表现。

幼儿全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3

(2008-11-26 11:18:51)转载▼ 标签: 分类: 幼儿英语

杂谈

幼儿英语教学,如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幼儿在大脑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扎下了英语的“根”,更重要的是愉悦了幼儿的身心,以利心智全面成长。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它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听说,所以全英语的课堂教学,让幼儿长时间“沉浸”在完全听英语、说英语的情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面对四五岁的孩子,全英语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点难度的,特别是要让幼儿的注意力,由课外快速转移至课堂、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就有一些技巧值得探讨。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全英语课堂教学课堂导入技巧谈谈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个方面,先谈谈关于导入方法。

首先是情景表演导入。对于故事、对话等内容可以通过情景表演让他们理解意思,情景表演非常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使其进入课堂情景,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如在“Travelling”这个对话教学中,我在课堂一开始就说:“Look!Who’s coming?”这时扮演成旅行者的几个老师依次上场,对话“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Xi’an/„.How do you go to Xi’an/„? By bus/„.”然后她们以动作表演(乘汽车——手握方向盘,嘀嘀!乘飞机——双手撑开,做盘旋状等。)到达目的地(事先已布置好)。再如,在“A clever crow ”这个故事教学中,我首先布置好情景,然后自己扮做一只乌鸦,边表演边讲故事,通过生动具体的情景,快速激发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情景表演免去了汉语的中介。

其次,实物导入。实物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具体性,幼儿对事物色彩、形状等感性特征的好奇,必然吸引他们去关注实物,这样也就达到使其注意力转入教学情景了。而幼儿通过耳朵听英语,眼睛看实物,会自然建立起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在学习“Fruit”这些单词时,我出示苹果,面向幼儿问道:“What is this?”并且以目光向幼儿询问,稍后我自己回答到:“It is an apple.”然后依次出示“pear”(梨)、“peach”(桃子)。在学习“pencil,ruler, eraser,book”时,我也采用实物导入法,幼儿看在眼里,记在脑里,融进心里。再次,图片、模型导入。对于一些实物不好带或者不能带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片、模型来导入,以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图片虽然不如实物那么具体,但也对幼儿的注意颇有吸引,尤其是当选择动漫性质的图片,或许比实物更佳。而且图片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如学习“Animals”这些词时,如果带真的动物,一是条件有限,二是既使能带来,课堂秩序也难以保证,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就给他们带一些玩具狗、玩具猫等,幼儿也非常感兴趣。还有象“fire”、“grass”、“mountain”等一些单词,就带给他们一些图片,通过图片让他们理解,可采用与实物导入相同的方式,快速导入教学。

最后是肢体语言导入,即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语言教学法,在说英语的同时通过肢体动作让幼儿理解意思,快乐地接受英语,这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幼儿的好动的特点,从某方面说,也是对课外身体活动的缓冲。这一技巧的关键是通过幼儿耳听眼看,吸引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在动作中说、说中动作。例如,在教“run, walk, hop, swim”等动词时,我就边说边做动作;在教“cry, smile, laugh, sad”这些面部表情词时,我就展示给他们相应的、不同的表情,幼儿通过这些动作和表情能很快地理解其意思,老师无需做任何翻译。而幼儿好动、好模仿的习性也使他们迅速跟着动了起来,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全英语教学免去了“英语——汉语——事物”模式中汉语的多余中介,避免自小幼儿所学之英语成为Ch-english,而我以上所介绍的方法无一不是让幼儿建立一个具体事件或者物体与英语语言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而借助这些方法又可以迅速导入教学。

第二个方面,再来谈谈关于导入语言。

首先,导入语要精炼,直切主题。幼儿年龄小,倾听习惯还在培养中,加之他们理解能力也不强,你的导入语言如果罗嗦、冗长,而且还是用英语表述的,幼儿就会一头雾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从而也就会失去兴趣。在课堂开始,我们应当力求精炼、切题的导入语,如在教学“big, small”这组反义词时,我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球说“I’ve got two balls today.”“Look, big.”(举起大球)“Look, small.”(举起小球)然后又以一个大玩具熊和小玩具熊重复一遍。这时就听见有的小朋友在底下说“大、小”,说明他们已理解了。这种导入语言简意赅,清晰明了,能很好地帮助幼儿抓住重点,理解意思。

其次,导入语的语调要夸张,富有童趣,吸引幼儿注意力。如果说幼儿老师是一名演员的话,那么幼儿英语老师就应该是一名具有幽默、滑稽感的疯狂演员。如果你象对待成人一样用平板的语调去说,幼儿很快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你的导入语言一定要夸张,要有童趣,要有激情,必要时再加入一些象声词,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幼儿在无意中就会被你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你的语调去说。我在教各种各样的水果时,事先把水果装在一个大袋子里带到教室,然后说“Look, a big bag!What’s in the bag?(神秘)”接着打开袋子,“Wow, so many fruit.”(惊喜).“Look, apple, pear, strawberry.”(闻一闻)“Ah, it’s very delicious!”(做出想吃的样子)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集中在水果上,你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这些语调本身都在传达一定的意义,而这可以帮助初学英语的幼儿理解这种第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避免因为不理解语义而转移注意力。再次,导入语语音要正确,要有示范性。幼儿初学英语,就象婴儿初学说话一样,纯正、标准的示范音是他们正确发音的前提,而且,导入语又是幼儿获取发音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一定要规范自己的发音,通过我们的标准发音示范来引导、纠正幼儿发音,让幼儿学到一口标准的英语。

美术课导入方法 篇4

杜艳艳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卸楼中心小学

河北

盐山 061304)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完美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在我1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真的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利用实物导入

我在教《装饰人型》一课时,课前我把自己精心的打造了一番,用糖纸扎了小辫,剪了纸箱做帽子,用红薯叶子做了上衣,用塑料袋做了长裙,还背了一个纸叠的时尚包。上课铃一响,我就这样走进了教室。一进门,立刻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哇!”“哇塞,好漂亮啊!”“真个性啊!”“真美!”这是孩子们对我的评价。我在班上转了一圈,向他们故意展示我的作品,然后宣布:今天我们来学习《装饰人型》,你们利用手中的小瓶、布头、糖纸、塑料袋等制作一件富有装饰性的人物造型。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求知的欲望马上被激发了出来,整节课孩子们都热情高涨。

二、利用故事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新课,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用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快的被调动起来。如《做头饰》一课,我绘声绘色地孩子们描述《熊妈妈学校》这篇童话,孩子们的情感渐渐进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也一动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稍停片刻后宣布,今天我们来做小故事中的头饰,做完后,我们再来表演这个故事。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范作引导想象导入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的较多,通过想象容易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如学学习《美丽的地方》,课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要带你们的心儿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之后我吩咐他们闭上眼睛,心儿跟着我走。孩子们很听话,都闭上了眼睛,有的甚至用手蒙住了眼睛。我很高兴,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一边描述:“跟着老师去小溪边喽,看,溪水好清澈啊,可见溪底的砂石,水中的小鱼。岸边几棵垂柳垂到了溪面上,这几只小鸟在树间飞来飞去号快活啊。树下的草地上开满了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真惹人喜爱。远处还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后面还有一座小山呢。孩子们,老师觉得这个地方好美丽啊,你们快睁开眼睛看看吧。”孩子们睁开眼睛看到我在黑板上的范作惊呆了一会说:“哇,真漂亮!”“我就是这么想的。”“和我想的一样。”借此,我赶紧说:老师相信你们心中也有最美丽的地方,赶紧动笔画一画吧。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拿起画笔画了起来。

四、利用实录导入

我在教学《我喜爱的活动》前,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课件活动记录了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置身其中,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在他们观察中我提出问题:在录像中你们看到同学们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回答:跳绳、踢毽子、丢沙包、打球。是课间十分钟。在校园里。我总结:对!这些都是在你们紧张的学习之余开展的,它既能消除你们的头脑疲劳,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绘画创作课《我喜爱的活动》。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课堂效果甚佳。

快乐宝贝幼儿园大班部分教学内容 篇5

一、认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下、左、右、大、小、多、少、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星、云、江、河、春、花、草、树、天、木、开、关、前、后、手、耳、牙、头、车、果、叶、冰、电、米、画、本、走、坐、鱼、牛、羊、马、高、美、丑、早、刀、力、灯、加、林、未来、里、矮、外、春、夏、秋冬、胖、瘦、大、小、池、塘、香、甜、单、杠、萝、卜、谷、垛、葫、芦、桔、圆、秋、色、亲、鸡、鸭、味、道、骆、驼、浪、费、花、杨、柳、雪、看、轻、舟、肉、神、奇、认、真、海、边、猎、枪、早、操、睡、觉、夜、色、秋、风、相、争、画、龙、点、睛、奇、妙、画、笔、纺、纱、鹅、河、公、主、尾、巴、雨、伞、雪、花。

二、儿歌

《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谁的尾巴扁?鸭子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变?公鸡的尾巴弯,谁的尾巴像把扇?孔雀的尾巴像把扇。

《做早操》

小露珠,起得早,滚来滚去,在叶子上做早操,小松鼠,起得早,跳来跳去,在树枝上做早操,小蝴蝶,起得早,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做早操,小娃娃,起得早,跑来跑去,在阳光下做早操,《飘落的树叶》

秋天来了,秋风来了,树枝儿摇摇,树叶儿飘飘,红叶飘,黄叶飘,好像花瓣儿往下掉,我拾起几片黄叶子,给布娃娃缝双手套,再拾几片红叶子,给布娃娃缝顶小红帽。

《雨来了》

雨来了,快回家!小蜗牛,说不怕,它把房子背来啦!雨来了,快回家!小蘑菇,说不怕,它已备好伞一把!

雨来了,快回家!小甲虫,说不怕,它有一件防雨褂!

《小雪花》

小雪花,飘呀飘,我抻出手掌接住它,小雪花,小雪花,我们交个朋友吧,咦— 手掌上的小雪花,流淌着晶莹的泪花。哦!小雪花,小雪花,是不是你也想妈妈,也想回到家?

三、古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夕》红独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四、学说反义词

(胖)的可以变(瘦)(矮)的可以变(高)

(圆)的可以变(扁)(大)的可以变(小)(丑)的可以变(美)(粗)的可以变(细)(暗)的可以变(明)(黑)的可以变(白)

五、学动词,名词,形容语

动词:坐爬滚骑拉跑跳 名词:河山田湖花牛羊马 形容词:多亮暖冷美

六、猜谜语

脸圆圆,金灿灿。小树长桃多又大,全身挂着芭蕉扇。桃儿裂了开白花。迎着太阳脸带笑,结的粒儿能榨油,天天跟着太阳转。开的花儿能纺纱。(向日葵)(棉花)

七、绕口令

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站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八、字词练习,组词,笔顺等

一、数学

1数一数,写一写:1——100 ○

2学习10以内的加减 ○

3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 ○

4学习20以内的连加法 ○

5区分上、下、左、右、前、后 ○

6学习6以内的数的分解和组成 ○

7看图写算式 ○

8了解一些特殊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6月1日(儿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10月1日(国庆节)

二、音乐游戏

《国旗多美丽》《爷爷为我打月饼》《数鸭子》《表情歌》《世界真美好》 《两个娃娃打电话》《上学歌》《小白兔》《对不起,没关系》《小海军》

三、美术和健康见课本

祝小朋友们寒假快乐!

健康成长

让幼儿真正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篇6

一、在日常教学中, 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 创造其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捕捉幼儿的闪光点, 发挥他们的特长, 扬长避短,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关注幼儿, 引导幼儿在课堂中想说、敢说

一个班级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 有个别幼儿甚至还处于不敢说的阶段。比如, 中班上学期, 幼儿的语言表达仍然处于短短的一两句而已, 并未学会将自己的语言讲述得充实些, 词语用得美妙些。一方面需要老师教授一些新的词语, 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另一方面要求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从其他幼儿的语言描述中得到启发, 从而使自己的语言也渐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更多地关注他们,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想说、敢说和会说, 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中班幼儿上课时, 在课堂中已经更加大胆, 愿意举起自己的小手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了, 但一个班级孩子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一样的。三十多个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是特殊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回答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我班有几个女孩子很腼腆, 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 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也不是很高, 难得看到其举手, 在课堂中我关注她们的回答, 一看到举手就请她们回答问题, 并用表扬的方法来鼓励她们, 同时提出小小的建议:“你的声音多好听啊, 说响亮一点。”

三、在课堂中要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 支持幼儿探索活动, 关注幼儿的兴趣

在与幼儿相处的日子里, 孩子问得最多的是什么,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正视幼儿的提问, 给予正确科学的回答。幼儿提出问题必然是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 希望能从老师那里找到答案。教师的不理睬, 错误的回答, 甚至训斥, 都是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扼杀他们的求知兴趣。有一天我领孩子们在户外活动, 有几个幼儿竟不约而同地问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 我告诉他们那是星星周围的空气在作怪。幼儿们可感兴趣了, 纷纷向我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我也尽力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不能回答的就查资料, 一个多月后, 孩子的家长感到了幼儿的进步, 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另外, 成长在孩子进行探索过程中, 在课堂中不要限制, 最好是和幼儿一起探索, 这样会加强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掌握了某些能力或有所成就时, 就会得到更大的兴趣, 所以, 要注意帮助幼儿加强偶然产生的, 看上去是短暂易变的兴趣爱好, 引导幼儿兴趣稳定, 深入发展, 由此, 我们教师、家长一定要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 教导他们的探索活动。有可能你今天的一顿训斥, 会失去一个明天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所以, 要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不要扼杀他们的求知欲。

楚辞部分文字教案 篇7

楚辞和屈原

6.1楚辞的形成

一、楚辞的名称和涵义

(一)名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二)涵义。

1、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指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即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变成一部诗歌总集叫作《楚辞》。则“楚辞”又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二、楚辞的形成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建楚国。在长期发展过程衷,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发育成长的。

(一)楚文化的形成

楚国不是与周王朝同宗的国家,政权上有某种独立性,思想伦理不够成熟;巫风盛行;天热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好;贵族比较独立;人们的意识个性较强。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熊鬻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 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严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左传》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已可窥见一二。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史记》、《汉书》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综上所述,应该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二)楚辞的形成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①(《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间的“巫歌”关系紧密。

楚地一向巫风盛行。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见《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这种宗教歌舞,对楚辞的影响:

1)屈原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唱边说。这种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

4、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不断强盛,扩张吞并,使长江流域基本并入出国版图。土地的扩张,必然引起它与北方诸国的摩擦和交流,战争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南北的思想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三、楚辞在形式上的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等;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指后者。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的六七言。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大量涌现。“兮”成为楚辞的鲜明标志。(“兮”的位置有两种:句末和句中。)

6.2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及思想

(一)屈原所处的时代特点

屈原生活的时代,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相继进行。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中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但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朝政大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以致楚王朝日趋衰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主要有:

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

2、受楚怀王的拔擢担任左徒一职,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3、蒙冤被疏汉北,创作了震烁古今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4、再次遭谗言陷害,被疏于江南;

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

6、其流传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章》、《九歌》等。录《屈原-贾生列传》于此,意在使诸生思如下问题:

1、司马迁怀着怎样的感情来为屈原、贾谊立传?

2、司马迁为何要将屈原、贾谊合并为一传?此二人有何相同之处?

3、屈原的出身及才华对他的一生有何影响?

4、屈原为何要写下《离骚》等楚辞作品?

5、张仪的离间计说明当时列国之间怎样的关系?而楚国居于何位置?屈原的理想是什么?

6、屈原遭遇几次流放?都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7、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令尹子兰,为何他们都不能纳屈原之忠?忠臣为何都是悲剧的结局?

8、屈原为何不能像张仪、荀子、苏秦一样去别的国家效力?

9、你认为屈原在当时的出路有几条?他为何选择投水自尽?

10、你认为,屈原、贾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三)屈原的思想主张

1、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2、联齐抗秦,振兴楚国。

二、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但未列明具体篇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属于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符,但后三篇的真伪难定。另有《招魂》王逸列于宋玉名下。

在汉代,学者们对屈原作品之篇数、篇目的意见已不一致,于是演变成了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桩桩公案。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王逸《章句》虽列入宋玉名下,但《史记》本传明确说是屈原作品,当属屈原无疑。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考订为后人拟作。据此,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6.3《离骚》

一、《离骚》的题义及创作时间

(一)题义

1、《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4、汉代扬雄解释为“牢骚”。

5、游国恩《离骚纂义》认为“离骚”乃楚地古乐曲名。一般认为,在释义方面,班、马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二)创作时间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汉代人的说法含混不明,一般认为,《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但从《史记》看,似作于怀王疏远他后。

二、内容分析

结构上看,全诗大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余下的为后半部分。

(一)前半部分思想内涵

基本采用实写手法勾勒了诗人的现实遭遇,描述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达诗人人格、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大致分为五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八句)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先祖、家世、奇异的生辰与美名的描述,说明自己出身高贵,本质内美,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楚国兴亡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情肃穆,意蕴深刻,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奠定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奠定了框架。

第二层:(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写诗人的外美,即才能、品德与理想。

知识点:献身君国的理想;江离、秋兰、木兰、宿莽等花草的象征意义;两个“恐”字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而忧虑的眷眷之心和建功立业的迫切之情)。

第三层:(从“昔三王之纯粹兮”至“伤灵修之数讹”)列举历代兴亡的事例并对照楚国的现实,表达决不向艰难险阻屈服,要帮助楚王成就大业的宏伟志向。

知识点:对比手法,即“三王”的英明与现实的黑暗、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心与奸党的陷害及楚王的见疑对比。

第四层:(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固前圣之所厚”)抒写自己的报国心招来的重重迫害和打击。

知识点:以花草暗喻自己的品质和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思想内涵。

第五层: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及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知识点:“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思想内涵。概括: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诗人感到苦闷、彷徨、愤懑、孤独和失望,不得不转入幻境寻求出路,诗篇由此转入了后半部分。

(二)后半部分思想内涵

运用虚写手法抒写诗人遭谗被疏之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历程,表达诗人内心的冲突及最后的抉择。大约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从“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先借女媭的规劝重述自己的节操品德,后写自己对舜帝(即重华)陈述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史实及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女媭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妥协态度);对舜帝陈词的内涵(进行历史的反思以作出正确抉择,即坚持信仰,不随波逐流);“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政治主张的内涵。

第二层:(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写诗人在得到舜帝(重华)的肯定后,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了第一次神游,即上叩天门,求见天帝,但以失败告终。知识点:求见天帝的内涵(暗喻对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神话世界的无比神奇。

第三层:(从“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第二次神游,即“求女”,但同样以失败告终。知识点:三次求女(宓妃、有娀的美女和有虞的二桃)的内涵(同样暗喻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

第四层:(从“索琼茅以莛篿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去找灵氛和巫咸指路,灵氛及巫咸都规劝他出走故国。

知识点:灵氛及巫咸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态度及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第五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卜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假设听从灵氛及巫咸的规劝而进行了第三次神游,即出走故国(也即放弃和妥协),但中途爱国感情占了上风而留了下来。

第六层:(从“乱曰”到结束)写诗人在三次神游失败后回到现实世界并坚持操守。

知识点:“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内涵(以死殉志)。

全诗概括:通过以上对全诗的简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求索“的诗篇,即追求自己的高尚节操,追求能被君主赏识而共创伟业,追求自己美政理想的实现。

三、主旨

从内容上,《离骚》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侧重于对斗争经历的回顾,后半部分侧重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诗歌以男女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所谓弃妇的,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以此可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其爱国之情,是和宗族之情连在一起的。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1、君明臣贤的和谐境界。

2、以仁德为本。

3、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四、《离骚》的艺术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1、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描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表现为从神话历史传说中汲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虚构出诗化的情节,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1)诗人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而又有所改造。

(2)神话的撷取与运用,是屈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楚辞”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体现。

2、咏史抒情,描述了一个意蕴深长的“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出场,正面的如“三后”即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反面的如夏代几世君王的败国身亡)。

(1)“往古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象: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2)“往古世界”给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及理性光辉。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作为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中写对诗人刺激最大的便是现实的黑暗与众人的随波逐流,在诗人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人不知自尊自爱,不修道德的缘故,因此,诗人在诗中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炼与高洁的品行,洁与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香草的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内美、修能、高洁、洁白的道德本质。爱情的比喻意义:表达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以及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妒,苦恋与追求。

(二)塑造了峻洁纯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非凡的才能,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1、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

2、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

3、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结构。

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前一不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形式和语言方面。

句式长短不拘,韵散相间;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姿,文彩斑斓,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极大增强了楚辞的地方色彩。

6.4《九章》、《九歌》、《招魂》及《天问》

一、《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

《九歌》的名称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五首写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写的是地神;《国殇》、《礼魂》两首写的则是人魂。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1、《东皇太一》:“东皇太一”为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古代祭礼的 隆重场面。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师的繁饰盛装。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摆在祭坛上的供物,表现出祭拜者的虔诚之意及典礼的规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则写出了在祭礼上奏乐唱歌的三个过程,展现了祭礼的热烈气氛。最后四句写祭礼达到了高潮。全诗仅十五句,但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极为成功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气息的宗教祭典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图通过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2、《东君》:“东君”为日的别称,亦为尊称。这是一首对太阳神的颂歌。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神(日神)光明、正义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对这一自然现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1)人物刻画细腻(如东君出场及下山时的神情及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及场面描写生动逼真。

3、《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die单衣)害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主灾祥的神。这首诗各节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节:以迎神灵巫的口吻描写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场的情景及对少司命的温慰。第二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她被少司命独视的亦惊亦喜的感受。第三节:写被爱灵巫对少司命庄重行为的感慨。

第四、五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与少司命离别后的无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节:对少司命的热烈礼赞。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色。附:译文

秋天的兰花和麋芜,罗列生长在堂下。绿叶啊白花,香气馥郁向我袭来。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发愁。秋兰啊青青,绿叶啊紫茎。满堂坐满灵巫,司命独与我相视心通,来不说话走不辞行,乘坐回风车车上插云旗。悲伤之最是生离死别,快乐之最是初识相爱。荷花衣蕙叶带,忽而来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国郊外,你在云边等着谁?谁与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风冲来水起大波浪。与你在咸池洗头,又帮你在阳谷晒干头发。盼望着美人却没来,迎风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车盖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举长剑拥少女,司命神最宜为民做评判。

4、《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这首诗写一对水神情侣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断。全诗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相约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写其与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这一层开篇气势非凡,不仅描绘了一幅浩大的场面,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对爱侣出游中欢快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水殿幽会。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殿幽会的情景。这一层水殿描写神奇而美丽。第三层:送别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写送别洛水女神的情景。这一层把恋人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动情,令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古诗词名句。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诗的“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5、《湘君》与《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实为一首诗的前后两章,诗中出现的主人公,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这是一首表达赤诚的情思、执着的追求、深长的怨望并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恋歌。全诗两 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写成,写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诗成功地勾勒出一个苦恋者的感情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凄楚的爱情悲剧。各层意思大致如下:

《湘君》:

第一层:(开头八句)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层:(从“驾飞龙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寻及追寻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极端失望中的决心。《湘夫人》:

第一层:(从开头至“将腾驾兮偕逝”)写湘夫人对湘君的企盼。

第二层:(从“筑室于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写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产生的幻觉。第三层:写湘夫人在失望中的决绝。

在艺术方面,前后两章均有以下特点:(1)细腻的心理描写。(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附:《湘君》译文:湘神啊你不前来而犹豫,是谁将你留在了洲中?美丽无比打扮漂亮,去寻找驾起我的桂木舟。让沅水湘江安定无波,使长江水静静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来,我吹着排萧苦苦思念谁。驾着龙舟向北进发,我的道路转过洞庭。薜荔装饰船舱蕙做帏帐,荪做浆兰草做旗帜。望涔阳直到水边。往来大江抒发我的精诚。抒发精诚未尽,侍女心痛为我深深叹息。涕泪横流潺湲而下,忧伤思君缠绵悱恻。桂木浆兰木舵,划动江水如砍冰击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树梢寻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费力,情感不深随便就断绝关系。水流迅急,龙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约却说没空闲。早晨我驰骋于江边,黄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见到鸟儿停留屋顶,水儿环绕堂下。抛弃我的珏于江中,遗弃我的佩于澧水边。到芳香的洲去采来杜若,准备把它送给一位美女。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暂且徘徊而等待时机。

6、《山鬼》评析:本诗写的是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全诗通过描写山鬼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自信及爱情受挫时的心理波折及苦恼,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苦恋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大约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路险难兮独后来”)写山鬼的出场情景、穿着、神韵及心理活动。第二层:(从“表独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写山鬼来到幽会地点而未见爱人的焦虑情景。第三层:写山鬼的极度哀伤与忧愤之情。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景物描写均十分出色。

(十)《国殇》评析: 这是一首颂悼为国捐躯将士的诗。全诗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艺术上,本诗具有感情激昂,场面描写悲壮等特点。

(三)《九歌》的艺术

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语言情味悠深。

二、《九章》

(一)写作。《九章》作品写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各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橘颂》是写于诗人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为咏物言志之作,思想风格比较乐观;《惜诵》、《抽思》及《悲回风》为诗人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去职时所写,虽然语意悲怨,但仍有眷恋不舍之情;《哀郢》、《涉江》为诗人于楚顷襄王时期再次遭谗被流放江南时所写,感情特别悲愤,语言比较激越;《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写于诗人晚年,其时诗人虽然壮志未减,但已濒临绝望,因此内容显得特别忧伤凄苦。通过阅读《九章》组诗,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二)主要篇章内容

1、《橘颂》。

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澜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达。

全诗大约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六句,主要是通过描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及本性,表达自己的宗国之情及乡土之恋。第二层从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过描写橘树的结构、形态及颜色等,表达自己对内美外修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第三层从“嗟尔幼志”到结束,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讴歌橘树的志向及高洁品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诗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诗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为人所感动的思乡恋土的爱国精神、廓其无求的无私品德、横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闭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也几乎渗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大约如下:

(1)把写物的赋和寄托的比兴巧妙结为一体。

作为咏物诗,必须不即不离,贵有寄托,本诗虽用赋法来写,但有寄托,故又是比兴。(2)状物细致,不仅得其形且得其神。诗对橘树、枝、叶、果、皮、肉的刻画具体入微。(3)风格明快、情感乐观、语言优美、句式整齐。

2、《哀郢》。

此诗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王仓皇将都城东迁,老百姓则四处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楚国郢都沦亡,诗人及百姓逃亡的经过与情景,表达诗人对故都的系念及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国统治阶级误国的罪行。

3、《涉江》:本诗写于诗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时,它记叙了诗人渡江南下的路线、途中情景及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俗的愤慨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三)艺术

采用纪实手法为主;语言生生动微妙,工于抒情;结构跌宕有致。

三、《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体现了诗人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用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关于创作年代和动机见文学史)

四、《招魂》 一说,屈原替楚王招魂,一说屈原自招。其艺术独具特色,对汉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一是结构精美;二是长于铺排描摹。

上一篇:教师十查剖析材料下一篇:实现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