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导入(精选7篇)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介绍十种导入方法,以供参考。
一、猜谜激趣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 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 “ 还用说,他就是 „„” 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 “ 最可爱的人 ”。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 “ 新时人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界定
新课的导入, 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 运用建立情境的方式, 借助学习的旧知、经验和各种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并激发他们对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给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生动别致的语文课堂导入至关重要。实践表明,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
二、新课导入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 新课导入要简洁
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3—5分钟, 应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如果时间过长, 内容复杂, 一是不能保证教学时间, 二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二) 新课导入要实效
导入要富有趣味, 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单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最终都要为学习语言现象, 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新颖、巧妙地导入既能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情境, 又能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导入中, 教师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 新课导入要新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方式种种, 许多方式在教学中为老师普遍采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它又是必须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法。用“一招鲜, 吃遍天”的方法去套用所有课堂教学内容, 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现实的。无论这种导入方式效果多么好, 如果经常、反复地运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降低导入效果。因此, 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 给学生一种新异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阐述
新课导入的方法因教学情况而不同,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情况选用几个导入法来展开描述。
(一) 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 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歌曲、图片等,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记一辆纺车》时, 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 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 ( 播放《南泥湾》) 。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 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 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 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吗?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 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 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 没鞋穿, 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 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 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边区军民热烈响应, 开荒种地, 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 穿得暖, 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课文时, 可根据具体的课文, 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或配乐朗诵,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渲染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就会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江涛的《愚公移山》, 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 《最后一课》在导入时, 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 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从而进入新课。
(三) 激情导入法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情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来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2.知识激发。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就得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关注,引起对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关注。导语可做如下设计:“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从太空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如梦如幻。但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陆地仅占29%,沙漠却又在争抢着我们的宝贵土地。仅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3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占去了我们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且在不断蔓延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为77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日益遭受沙漠的侵袭,沙漠成为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敌人呢?让我们一起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找一找办法吧。看谁找的办法最多。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激发了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 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
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
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小屯小学王玉洪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我觉得新课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那么,哪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行之有效地呢?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觉得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在中高年级,具体言之,就是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的积极参与, 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可以由教师讲或学生讲, 也可以放录音, 而教师则在无疑处设疑, 于平凡中教出不平凡, 把学生的思维引深处, 同时, 结合故事的内容, 使学生明白道理。如我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时, 这样导入:有个小女孩叫兰兰, 她是一个漂亮懂事的小女孩, 她画的画可漂亮了, 她画的花呀、人物啊、小动物啊, 都像极了。有一天, 她对照着自己的小手画了一幅画, 画上只有自己的小手, 胖乎乎的十分可爱, 全家人都喜欢这张画, 可就是这张画, 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一天, 小女孩的爸爸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看把画贴在了墙上。兰兰想:“我有那么多画都很漂亮, 爸爸却从来没有贴在墙上, 这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呀。”于是, 兰兰问爸爸:“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 您为什么只贴着一张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答案就藏在课文中, 等待爱读书的孩子去思考、去发现。”我说。这么一来, 就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悬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孩子们马上打开书, 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图片导入法
图片是学生比较爱看的, 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教师在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 也可以由老师来收集,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 提示出要学的内容。如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 我就用了这种方法。
国的首都,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白天看是这样, 那到了晚上, 北京又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北京的夜景, 让我们一睹为快。
图片激发了学生看的兴趣, 通过对比, 直观提示了课题。
三、实物导入法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我准备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和一串绿色的葡萄。
师: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了点小礼物, (出示两串葡萄) 两串葡萄, 你们想吃哪一串呢?
生:我想吃紫色的一串, 因为这种葡萄比较甜。
生:我要吃那串绿色的, 这种葡萄更甜。
师:你怎么知道哪种葡萄甜呢?
生:因为我吃过。
生:我想尝一颗试试。
(师摘下葡萄让孩子尝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 知道要亲自尝一尝才能确定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可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可不懂得这个办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好吗?
(板书课题, 在品尝葡萄中引入新课。)
葡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水果, 把它带入课堂, 学生会充满好奇心, 然后通过猜葡萄的味道和亲自尝试初步让学生明白凡事不能只听别人说, 敢于尝试才是可取的, 再话锋一转, 引出几个不知道这种做法的小动物来, 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四、板画导入法
(画一个风娃娃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看, 这是一个%%的风娃娃。
生:这是一个可爱的风娃娃。
生:这是一个淘气的风娃娃。
生:这是一个顽皮的风娃娃。
师:好,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可爱又淘气的风娃娃。 (板书课题, 引入新课。)
我通过板画把一个可爱淘气的风娃娃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起他们对风的兴趣, 再通过概括, 使他们初步了解风娃娃既可爱又顽皮的属性, 直观揭题, 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对风娃娃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
五、说说演演导入法
儿童活泼好动, 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 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如在教学《看电视》时, 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 演出文中的各种角色, 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在表演的过程中, 孩子打开了思维之门, 快乐地参与学习。
总之, 在进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主动地、积极地阅读课文,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别出心裁地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导入,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策略
如果一节课在刚开始阶段就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会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发展、开拓,把新课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高潮,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更为有效的、良好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导入教学法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结合标题导入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点,而且还包含很多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题为线索,分析解剖文章中的词句,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问题,将主题的焦点提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处直接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上。这样,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够简洁、清楚、明了地进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节内容时,红领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小学生人人都有。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给红领巾加上引号呢?红领巾在这里又代表着什么呢?是谁赞叹红领巾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篇课文,学生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努力地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很快也就领悟了红领巾真好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问题导入教学法
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主要是从疑问开始的,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疑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喜欢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探究动机,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进入了求知的状态当中,他们也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新知识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欣赏音乐导入教学
借助音乐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尽管无汹涌的波澜,但是能够渗透人的灵魂,让人赏心悦目且心旷神怡。
例如,在欣赏《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其创作的过程,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音乐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钢琴曲。”(打開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再问学生:“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借助音乐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学生也受到了美的享受,为接下来新课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故事引路导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结合讲故事的导入教学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故事导入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乐学”的境界当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是,我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难道她在军中并没有被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吗?你们能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阅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迅速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当中。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究竟选择哪一种导入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要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够生搬硬套。在教学时,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着的教学理念后,然后再认真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适合的导入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上荣.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5).
[2]梁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技论坛,2012(0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语文新课导入】推荐阅读:
语文新课标教学05-30
小学语文新课标反思06-06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06-20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06-25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09-09
创新型语文新课堂10-1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06-04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09-19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11-02
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