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对策研究(精选4篇)
优化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对策研究
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师运用新课导入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为弥补这些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新课导入的`对策,对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作 者:王力强 王慧君 陈雪梅 盛悦 作者单位:诸暨市草塔中学,浙江,诸暨,311812刊 名:中小学教学研究英文刊名: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新课导入 优化对策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谈谈笔者使用的几种方法。
一、跨越不同学科,联系比较,提出疑问
不同的学科由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教学,彼此看似无关系;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思想认识上,却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整体中,狭隘的学科观念会禁锢学生自由的思想,隔断创新的联想,僵化认识的活力。于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融合成各学科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要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联系中提出疑问,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黄河”一课的导入中,笔者首先播放了《黄河颂》的MV,有声有色的视频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安排,是因为笔者课前了解到语文学科刚学了《黄河颂》这首诗词。当学生兴奋地听着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这首诗歌时,笔者提示:“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这首诗歌,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现请你们把语文书拿出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黄河颂》中所指的‘高山’是什么山,黄河为什么奔向‘东南’,又奔向了什么之边……找找社会书与语文书在表述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喊道:“语文课讲‘奔向黄海之边’。老师,为什么语文书讲的和社会书上‘注入渤海’不一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质疑:难道语文书印错了?还是作者没有学好相关知识?……你一言我一句,议论纷纷。笔者见时机成熟,便及时引导:“两本书和作者都是对的。你们要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母亲河———黄河’一课,只要认真听,听完你就会明白了。”
在上述例子中,笔者运用的新课导入方式能迅速地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为“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这一教学难点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笔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信任和学习的教材居然因学科不同而表述不一。虽然一度误认为教材印错了,但敢于质疑权威的自主意识敞开了学生的创新之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有价值。
二、跨越教材编排,联系旧知,加强实效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可否认,初中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只专心于本册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会联系、回顾已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已学相关知识点框架,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框“辽阔的疆域”讲得是中国的位置和范围。笔者问:“中国是不是一个区域?”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继续追问:“如何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联系了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一课内容。见机会成熟,笔者立即用PPT呈现了当时上课时使用的板书。(如下图)
因为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教学中笔者曾要求学生将该板书誊写到书上,所以大部分学生有印象,再次见到觉得眼前一亮,表示“很眼熟”,纷纷对照着这个熟知的板书查找文本和地图,探究活动自然展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过程,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更好的效果。
除了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加强在学知识的效果,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同单元知识加强本课教学效果,更应该成为常用且可信手拈来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长江”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类似前一课“母亲河———黄河”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基础知识由学生利用小组学习自主解决。然后,笔者先用PPT出示表1。
待学生对照地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后,笔者进行过渡:“北有黄河孕育中华文明,南有另一条母亲河,是长江。”随后出示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8分钟之后展示结果。
表2形式有点类似文本,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操作,展示结果时学生也显得信心十足,因为看似“依葫芦画瓢”的新课导入具有精妙点化的功效,很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点,接下去的教学只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即可。这种找就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乐趣和自信心,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跨越课堂时空,巧引时政,延伸教学
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往往和教材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敏锐地捕捉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下热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克服课堂局限,拓展教学的路径与时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无视历史,声称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发现该岛。由此引发争端。后日本又对编写初高中教科书指南进行修改,把与中韩有争端的钓鱼岛和竹岛(韩国称独岛)明确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钓鱼岛争端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争议焦点。现代媒体这么发达,在校的中学生早有耳闻而且普遍很感兴趣,但限于能力,一些事非无法明辨。于是,笔者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笔者提问:“大家知道钓鱼岛、钓鱼岛事件吗?”(学生说知道)“那你怎么看钓鱼岛事件?日本政府声称要‘购买’钓鱼岛,你怎么想?”(学生有点茫然,只能喊出“钓鱼岛是中国的”口号,无法辨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我们要知道钓鱼岛在哪里?属于我国哪个省……”经过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国台湾省除了台湾岛,还包括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的知识点,它们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才能粉碎一切觊觎我国领土的企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谈谈笔者使用的几种方法。
一、跨越不同学科,联系比较,提出疑问
不同的学科由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教学,彼此看似无关系;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思想认识上,却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整体中,狭隘的学科观念会禁锢学生自由的思想,隔断创新的联想,僵化认识的活力。于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融合成各学科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要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联系中提出疑问,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黄河”一课的导入中,笔者首先播放了《黄河颂》的MV,有声有色的视频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安排,是因为笔者课前了解到语文学科刚学了《黄河颂》这首诗词。当学生兴奋地听着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这首诗歌时,笔者提示:“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这首诗歌,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现请你们把语文书拿出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黄河颂》中所指的‘高山是什么山,黄河为什么奔向‘东南,又奔向了什么之边……找找社会书与语文书在表述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喊道:“语文课讲‘奔向黄海之边。老师,为什么语文书讲的和社会书上‘注入渤海不一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质疑:难道语文书印错了?还是作者没有学好相关知识?……你一言我一句,议论纷纷。笔者见时机成熟,便及时引导:“两本书和作者都是对的。你们要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母亲河——黄河一课,只要认真听,听完你就会明白了。”
在上述例子中,笔者运用的新课导入方式能迅速地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为“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这一教学难点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笔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信任和学习的教材居然因学科不同而表述不一。虽然一度误认为教材印错了,但敢于质疑权威的自主意识敞开了学生的创新之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有价值。
二、跨越教材编排,联系旧知,加强实效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可否认,初中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只专心于本册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会联系、回顾已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已学相关知识点框架,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框“辽阔的疆域”讲得是中国的位置和范围。笔者问:“中国是不是一个区域?”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继续追问:“如何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联系了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一课内容。见机会成熟,笔者立即用PPT呈现了当时上课时使用的板书。(如下图)
因为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教学中笔者曾要求学生将该板书誊写到书上,所以大部分学生有印象,再次见到觉得眼前一亮,表示“很眼熟”,纷纷对照着这个熟知的板书查找文本和地图,探究活动自然展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过程,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更好的效果。
除了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加强在学知识的效果,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同单元知识加强本课教学效果,更应该成为常用且可信手拈来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长江”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类似前一课“母亲河——黄河”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基础知识由学生利用小组学习自主解决。然后,笔者先用PPT出示表1。
表1
待学生对照地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后,笔者进行过渡:“北有黄河孕育中华文明,南有另一条母亲河,是长江。”随后出示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8分钟之后展示结果。
表2
表2形式有点类似文本,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操作,展示结果时学生也显得信心十足,因为看似“依葫芦画瓢”的新课导入具有精妙点化的功效,很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点,接下去的教学只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即可。这种找就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乐趣和自信心,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跨越课堂时空,巧引时政,延伸教学
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往往和教材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敏锐地捕捉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下热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克服课堂局限,拓展教学的路径与时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无视历史,声称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发现该岛。由此引发争端。后日本又对编写初高中教科书指南进行修改,把与中韩有争端的钓鱼岛和竹岛(韩国称独岛)明确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钓鱼岛争端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争议焦点。现代媒体这么发达,在校的中学生早有耳闻而且普遍很感兴趣,但限于能力,一些事非无法明辨。于是,笔者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笔者提问:“大家知道钓鱼岛、钓鱼岛事件吗?”(学生说知道)“那你怎么看钓鱼岛事件?日本政府声称要‘购买钓鱼岛,你怎么想?”(学生有点茫然,只能喊出“钓鱼岛是中国的”口号,无法辨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我们要知道钓鱼岛在哪里?属于我国哪个省……”经过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国台湾省除了台湾岛,还包括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的知识点,它们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才能粉碎一切觊觎我国领土的企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文/陈丽影
摘 要:历史与社会开卷到闭卷的回归,对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知识要点,是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板书并达到优化,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闭卷考试;板书;误区;优化措施
历史与社会实行闭卷考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严谨地对待教学,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开卷考试的影响,板书设计被很多教师所忽视,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板书演示,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提炼,没有了教学内容,重、难点呈现的过程,学生对其认知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
一、板书设计陷入的误区
1.以课件展示替代板书
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错误地抛弃板书这一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甚至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堂课下来在黑板上只写标题,或象征性地列了点提纲,或随手涂上几个词,甚至有些教师竟一字不写。殊不知,教师书写板书,通过一步一步地演示,可以逐步地将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同时也可给学生一个逐步思考与构建知识的时间,如果缺少了这一必要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就失去了良好的契机。
2.板书缺乏条理性
有的教师板书缺乏条理,信手涂鸦,不能层次清晰地展现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杂乱无章,或是板书不够全面,不能画龙点睛。这种缺乏合理性和有序性的板书,会使基础的东西落不到实处,关键的东西又得不到强调,结果只会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缺乏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轮廓和印象,难免会使学生有一种模糊混乱、一堆乱麻的感觉,一堂课下来学生一片茫然,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
怎样优化板书呢?首先要明确板书是涉及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的要求,重、难点乃至于教者的教学风格等方面因素,每个板书的设计又都有个从构思到定型的过程。
二、要实现板书真正优化,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1.提高学科修养,优化设计主体
从内容上看,板书是对教材的一种提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板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使课堂口语表达的效果得到强化。从结构上看,板书要呈现出严谨的结构、美观的.布局,并渗透教师的智慧、学识和教艺。可以说,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所以,板书设计的主体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板书,使板书达到最优化,真正发挥板书的“辅教助学”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钻研学科教材,优化板书内容
教材是板书设计的依据,是形成板书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体系,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被美誉为“微型教案”。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要上好课、设计好板书,必须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成为教材的研究者。这样,板书内容才能做到优化,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板书。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挥板书的真正作用,做到优化板书教学,让板书在构思上体现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适应闭卷考试形势下对教学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彭小朋。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教育评论,2003(04)。
[2]刘显国。板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优化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探索10-23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07-12
班主任工作的优化研究09-10
初中历史导入案例06-14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06-10
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07-12
wlan优化方案研究11-12
县优化经济环境的调查与思考06-18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