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故事教学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小学美术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故事教学运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力。从现代教育学迁移理论和脑科学的视角分析故事教学的独特性,并从认知发展理论和学习动机的角度探讨有效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故事教学;迁移理论;认知发展理论

在新课标中可以看到美术已不再是单纯的绘画,它更多的是以视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除了基本的技法传授,更多的是让学生保持兴趣和提高审美。英国教育学家AndrewWright指出:“故事对于孩子的生活至关重要;故事能帮助孩子们理解他们的世界并与他人分享它[1]。”爱听故事讲故事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特点之一,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在快速运转,他们喜欢把听到看到的内容用平面(例:绘画)或立体(例:黏土)的形式记录。故事的生动性、情节性,可以更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积极地思考,带着目的地学习。

一、故事教学的概述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小方法,具有现实可行性;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效能[2]。

教育科学、社会科学是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用事实说话,凡事讲求以观察或实验为依据的证据[3]。因此,在教育科学的初始阶段,教授问题解决的方式也习惯于沿用自然科学的逻辑论述,从而使教育的论述显得科学化。由于教育学科受到科学领域对故事存在的一定误解的影响,故事阐释方式在教育学科受到了排挤。首先,在大多数科学学科中娱乐性作为故事的性质之一,不被认为是可以选择的阐释形式。其次,叙事是“过于简单的论述形式以至于它不能满足科学演绎的法理学的阐释需求[4]”。最后,情境和语言承托的故事不够客观。但是,随着社会科学不断地发展,范式的转变,故事的作用愈发凸显。以60年代的历史争论,70年代的文学批判,80年代的心理学发展为起始点,这种运动引发了许多社会科学———诸如,符号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学科重新回访或接受将研究中的解释法作为合乎情理的理解方式。此时,科学中人的主体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较多的现实生活现象表明,尽管逻辑阐述符合科学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用叙事的形式来解释问题解决过程。叙事致力于将意识元素组织到有意义的事件中[5]。由此,故事逐渐进入到教育中,从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经验的共享以及教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

二、故事教学的理论视角

(一)迁移理论

迁移一般被广义地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故事教学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的运用就是种学习迁移。从早期桑代克认为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要素时,才会发生迁移。而且迁移量的大小受相同要素的多少决定。虽然这种早期理论让人感觉迁移是有限且悲观的,但是它同时也表明了相同要素的重要性。过分远的迁移有可能产生吗?比如美甲师美甲技巧能否迁移至厨师炒菜技巧,或迁移理解更偏理性的学科上?虽然说很多创新点会出现在两个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中,而且近现代迁移论在教科书中被说成但凡学习就会迁移或学习一定会互相影响,但风马不接的技能和学习之间恐怕很难产生迁移。所以两种学习必须以相同要素为前提。首先,故事通常被认为是文学或语言的载体,美术通常被认为是形象语符。他们传达的都是知识、情感和语意这让故事与美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故事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传播,会通过的视觉或听觉输入到儿童大脑中进行画面联系和重新构造,激发儿童以绘画或者黏土等的形式描绘事物,展现他们心中的世界。其次,故事具有情节性、丰富性,美术也有情境性、直接性和生动性,从这些相同要素中可以看出故事可以从很多方面迁移到美术中去,而且每个方面的迁移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内容。教学工作者也可以运用故事和美术的相似性丰富教学形式。

在认知结构迁移论中,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一次有效学习迁移过程,是学习者经同化、顺应、重组等方式实现新旧知识联系[7]。在认知迁移中的同化是将已有的认知经验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下直接运用到本质相同的事物中;顺化是指调整原有经验并把新事物概括与其中,形成更加高级的认知结构;重组是指为了适应新的情境,重新调整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经验的部分构成要素,或各要素的联系方式。通过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整合形式,可促进新旧经验的概括化;通过重组,可促进经验的系统化[8]。故事教学更多时候是运用迁移现象中最常见和普遍的同化迁移。而基于外表属性分析的现象类比和基于事物本质和结构特征相识性的本质类比是同化迁移中最经典的。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内容,并把故事内容通过想象在脑海里重构。根据每个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不同,这种重构过程所运用的同化迁移也不同。所以当儿童遇到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没有经验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依托相关的经验或者基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思考出对于问题的某种合理解释。而不同的事件组成故事,这些事件有的是想象,有的是生活经历的改编,有的是阅读积累的文学作品等等。不管是怎么样的事件,儿童都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呈现画面,使事件组成故事。而这个过程就会锻炼到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同的,美术语言的表达上都会有着个人的特点。所以当遇到富有情节的故事时,学生会更加专注,并乐于运用美术语言想象与创作,同时也会呈现出不同风格特点的美术作品内容。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7]。同时,张庆林先生认为:顿悟是将能对创造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原型一一的激活[9]。学生可能会在故事教学提炼出原形,并受到其中的某些启发实现顿悟,即激活创造力。儿童的天性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风趣的故事很快地让儿童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掌握知识、显示能力。所以针对小学生特性来说,在故事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画面感强,情节清晰,有关键事件的故事。并且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情节比较简单的故事,也会运用所知主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学习。过于繁杂的情节,会分散掉学生注意力并难以理解。继而在转换中难以把握和表现。

(二)左右脑兼用的思维和学习

在过去“智力”一词更多相关在学校文化成绩中,随着多元智力论的兴起,计划监控、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也被纳入智力范围。言语、逻辑推理、运动、视觉空间等多种智力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着,并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依据,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基础。我们知道,左脑被称为“逻辑脑”,主要掌管语言、概念、数学、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被称为“艺术脑”,掌管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语言和文本为学习的主要传播方式。这也意味着人类掌管言语的左脑一直在得到锻炼,而掌管图形、空间推理的右脑却一直被忽视。近20年来,社会开始呼吁学校关注人的整体教育,并让他们改变教学思路开发全脑教育。为改变单一的左脑教学模式,绘画、图像、视觉空间的右脑思维被加入语言系统,这能让图像处理技术帮助人们摆脱言语模式的僵硬木化。同时在倾向型学习论中可以看到,在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时候,传统学习主要倾向于文本。而高效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让图表支配,或者是找到文本与图表中的平衡点。故而,在美术课堂上的故事性教学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使得逻辑语言和感性图像的不停切换,也使控制两符号的左右脑不停运算,互相协调。这无疑是锻炼手脑协调的有效方式。而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讲述故事更容易表达和释放内心压力,这也有助于老师理解学生心理情感。美术作品通常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美术作品了解孩子,让孩子的压力和感受有抒发的空间,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此外,生活往往与故事相联系,让学生把美术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体会生活和热爱生活。

三、故事教学的有效应用

(一)适应儿童认知的发展

从皮亚杰的认知论中可以看出认知的发展是受到机体成熟、练习和练习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的影响的。而机体的成熟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个体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借助内分泌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而练习与经验能够让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所以认知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从低向高发展,并且环境、教育、文化等因素影响也随之增强。所以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认知阶段和兴趣爱好,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故事。例如,小学生的认知处于认知发展理论第3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还不能扩展到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故事的选择上要以情节生动,有一定逻辑感或者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受于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影响很大,所以在选择故事的时候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是要有区别的。需根据他们的兴趣点选择符合阶段需要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例如,选择时间顺序简单、情境丰富,好恶分明的故事讲述给低年级学生;选择使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性的名人传记等,方便高年级学生浸润到故事的事件中。让故事吸引学生,为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国儿童文学界在长期研究皮亚杰的认识论后,认为最初儿童意识与原始人意识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例如,周作人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说:“儿童的精神生活原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不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的思想[6]。”从这里可以看出荒唐乖谬的故事对儿童有着本能的吸引力。而作为社会中的人,儿童也处在的社会文化之中,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说:“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10]。”生活模式和标准往往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历史都是从故事中开始的。例如国内外的神话、传说,都是用故事的方式复述人类的远古环境、教育、文化的历史。在文字产生前,历史主要是以口述故事的方式来传承远古人类群、部落或民族的过往。在文字出现并成熟后,史书类的文字记载才替代了口述,并因文字的准确和权威性成为以后历史的唯一记载方式。从口述到文字记载都只是表达形式的转变,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还是以故事的方式在传递历史。与此同时,从古至今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最开始仍以口述来传递自己和身边的故事。慢慢地新奇并有代表性的故事会以文字形式记载流传。由此,顾颉刚先生提出一种新近兴起的叙事研究方法同时也是著名的史学研究方法———“层累说”。它是以故事为其逻辑起点,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故事包含了当时集体、个人的经验和对同一件事件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故事实际上成为一种传递人类不同时期经验、知识的一种方式。故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人类的生活中,故事可以说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方方面面。由此可以看出,儿童认知心理是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人的心理;所以孩子喜欢听的故事里面总是积淀着人类文化历史性的成果。

(二)创建逼真情境引发兴趣

班杜拉认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通过外部强化使内部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故事作为恰当的外部强化,能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选择符合年龄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儿童的天性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风趣的故事能很快地让儿童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掌握知识、显示能力。所以有很多老师采取过故事导入,快速进入学习内容。同时这也是很多课程开始的一种方式。将故事引入教学内容的方式顺应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需求。想要故事教学在美术课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故事呈现上应精心设计,多利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方式打好上课的第一枪。这时候的故事选择上尽量以短小的内容为主,并可以在故事最后留下问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为后面课程内容做伏笔。例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的课程中有一节《科学创造新生活》,这节课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课程的最后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畅想未来的生活并用艺术手法来表现。所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一篇有关探访外星球的故事。假设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宇宙中,到其他星球犹如现在到别的城市一样方便,我们可以乘坐太空飞船到不同的星球看不同的风土人情。这时播放土星的视频,并告诉学生我们来到了土星这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气态巨星上看风暴之眼,正在领略眼壁云气象的壮观。在学生沉浸在幻想中时提问: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太空飞船吗?还能有什么好东西未来会被科学家发明出来去协助我们实现梦想?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带着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故事情境融入教学内容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在创建情境时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或情景动画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他们置身于情境中才会用心体验,与故事对象共情,自觉去探索、观察、感触故事所创造的环境或人物关系。例如,在人美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我和昆虫》一课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运用形状和色彩不同搭配,感受自然之美。此课如果只是给学生观看不同昆虫的照片,讲述其不同特点,课堂会枯燥乏味,学生也很容易在课堂中走神。如果选择与昆虫世界相关的动画故事导入,如,昆虫总动员。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集中,兴趣也会提高。故事选择上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个性分明,画面强,故事情节单一为方向。在故事开头提出不同昆虫外貌特征的问题,让学生在看听的同时,思考观察。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花丛中不同昆虫的个性,相处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学生在创作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想进行复盘,而这些复盘常常带着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同时,每个年龄阶段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注意力是从低年龄到高年龄不断增加的过程,为了避免学生课中走神,影响课堂效果。必须在短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时就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去穿插有特色的小故事来吸引注意力。在课程中运用故事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有参与感并积极地与老师互动。

在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故事教学的加入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完善。在课后教师通过积累文学知识,把握故事内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等自我综合素质的加强,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不再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运用,通过不同学科联系,拓展知识深度,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wWright.StorytellingwithChildren[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

[2]李永会.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J].教育评论,2003,(03):57-58.

[3]冯锐,杨红美.基于故事的深度学习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26-32+18.

[4][美]托马斯•霍弗.教育社会学手册:教育考责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98.

[5]吴华忠.试论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8):7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6]蒋名智.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93-96.

[7]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姚梅林.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99-104.

[9]刘显成,匡斌权.基于迁移•顿悟理论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装饰,2011,(09):94-95.

[10]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上一篇: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评价与应对下一篇: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创新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