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情境教学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通过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发展,还对学生具有启发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初中物理这一学科为切入点,对情境教学展开深入分析,以此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认知需求;内在环境;

初中是学生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建立物理思维的重要阶段。但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常常在学习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学习活动难以有效进行。而通过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为抽象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乐趣,以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其应对情境教学建立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寻找情境的构建策略,以此帮助学生完成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涵义与意义

物理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创设与物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其中,理解、内化新知识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而情境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经验,以此使他们从情境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情境的构建还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连接,帮助学生挖掘新知识的内在本质,并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情境的构建还能渗透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并使他们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情境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也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实际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未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直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情境教学呈现出了形式化的特征,同时,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盲目地追求形似,很少触及学生的情感,这种方式只是延续了传统教学,导致教学活动的低效性。甚至部分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只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导致情境的创设并未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对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应把握趣味化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进而使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所服务。

三、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 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可见,情境的创设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其次,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进一步发展,还能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积极构建,使情境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进而帮助他们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以“液体的压强”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以及认知需求,能够看出:压强是本章的知识核心,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便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也成为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了使学生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物品,即:饮料瓶。首先在饮料瓶上打三个孔,向瓶中注水,这样的操作情境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并根据水的距离总结出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这一结论。再如:以“摩擦力”为例,由于摩擦力看不见、摸不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筷子、黄豆”作为操作用具,并通过展开“夹黄豆”比赛,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随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急刹车时”的视频,以构建动态化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即:急刹车为什么能停下来?这样便使得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并启发了他们的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分析、探究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使得他们对摩擦力产生进一步理解。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情境,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够使他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2. 明确创设情境的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导向。因此,在构建情境时,教师首先应明确创设情境的目标,使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展开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能够促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物理学思维。此外,在明确创设情境的目标后,也能够推动教学活动的积极展开,以此完善每个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

以“功”为例,为了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加深对“功”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师首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即:推动桌上的一个火柴盒与1千克的砝码,推动的距离相同,感觉是否相同?将两个相同的砝码推动不同的距离,感觉是否相同?通过探究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功”这一物理概念,也能够使他们在情境中发现、认识“距离、力”等要素,以此推动探究活动的积极展开。再如: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设置情境,并播放与光现象有关的优美图片,即:倒影,同时提出“光是怎样产生的?光是如何传播的?”这样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而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可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需求,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积极展开。

3. 创造开放式外在环境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营造出趣味化的场景。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应从根本上把握情境创设的本质特征,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此外,初中物理课堂中所呈现出的情境材料以及表现形式都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需求设置的,最终需要使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实现有效连接,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以“光的反射”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上可以发生反射,教师首先可以借助激光手电射向平面镜面,用泡沫板靠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对光的反射规律产生一定的了解,并推动光的反射规律活动的进一步探究。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开放实验的方式使他们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置的关系,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以此强化了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深度认识光的反射定义,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光反射的现象,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光反射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理性上升到实践,以此帮助他们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进而提升了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4. 渗透生活化内在因素

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来自于生活,并作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构建情境时需要渗透生活化内在因素,使课堂营造出生活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用”,还能够强化物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

以“熔化和凝固”为例,为了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教师首先提出几种生活化现象,即:在热天,我们把水放到冰箱中,过一段时间后水会结成冰;从冰柜里拿出的冰过段时间便会变成水;把水放到太阳底下,就能看到水会慢慢变少,最后会变干。这些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水在固、液、气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此外,为了强化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铁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春天河面上冰开始熔化成水”等视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固态和液态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进而抽象出熔化与凝固的含义。

四、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物理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感受到枯燥,甚至失去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也难以实现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兴趣作为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倾向。对此,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将情境赋予趣味化的特征,这样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2. 目的性原则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基于此,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并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情境,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不断发展、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物理新知识的自主建构,并夯实他们的物理基础。此外,遵循目的性原则也避免了情境教学出现形式化,以此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3. 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也突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构建情境时,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落实主体性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置情境,这样不仅能够将教学活动的效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还能够给学生更丰富的认知体验。此外,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使物理现象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从而便于学生接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的构建为初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也提升了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对此,初中物理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其次,落实目的性、主体性以及趣味性原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9):40-41.

[2]钱玲玲.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理科考试研究,2016(9):78-78.

[3]黄丽芬.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6(13):136-136.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策略下一篇:当代艺术发展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