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对ICU患者心理状态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人文关怀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本院ICU患者130例,随机将其分为人文关怀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65例。常规护理组接受ICU常规管理,包括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治疗;人文关怀组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加强ICU专科技能培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优化人文关怀护理计划。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人文关怀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人文关怀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人文关怀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开展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人文关怀;心理状态;护理质量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存在着生理及心理双重压力[1],在其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其生理及心理压力,以保证治疗顺利实施。ICU护理操作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是仍有很大改进空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理念的引入[2],在护理过程中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其心理和社会需要[3],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ICU护理工作中,能促使患者维持心理平衡,正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的有效手段和必然举措。本文在ICU患者护理中采用持续性人文关怀,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本院ICU患者130例,排除存在严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患者,均可配合护士开展此次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人文关怀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65例。人文关怀组有男35例,女30例;年龄38~93岁,平均71.45±12.98岁;疾病构成内科45例、外科20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APACHEⅡ)13~24分,平均17.64±5.53分。常规护理组有男32例,女33例;年龄40~94岁,平均72.50±13.42岁;内科疾病48例、外科疾病17例;APACHEⅡ评分12~25分,平均18.01±4.60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接受ICU常规管理,包括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遵医嘱用药等。人文关怀组具体护理措施为:(1)树立人文关怀理念。积极组织ICU护理人员学习人文关怀理念,加深其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并逐渐转变传统护理观念,通过定期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人文关怀细节及注意事项,加深其人文关怀意识,为人文关怀实施创造良好的软环境。(2)加强ICU专科技能培训。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促使ICU护理人员综合职业素质不断提升,保证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在提高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护理操作中,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并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交接班的时候交代好相关的情况,如皮肤、特殊用药以及病情等。(3)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ICU需要及患者病情合理排班,各班由护理长及专业护理人员团队构成,合理分配任务,明确各人责任范围,实现不间断护理服务。(4)优化人文关怀护理计划。①转入ICU前护理。重症患者均隔离监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均会发生较大变化,在转入ICU前及转科时可开展针对性关怀护理,密切关注其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多与患者接触和沟通,缓解其孤独感和恐惧感。②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及尊重患者人格,尤其是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大小便护理,或者特殊检查之前,尽可能避免过度暴露,病床之间有布帘遮挡,为其提供独立私人空间。③环境方面人文关怀。ICU有其自身特殊性,改造ICU病房的诊疗环境,病情得到一定恢复后可允许患者读书、看报等。将ICU救治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检测仪器及警报音等音量尽量调到最低水平,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之间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尽量控制音量,以免对患者造成影响。④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和病情状况,将人性化护理理念与心理护理结合,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留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护理干预,耐心向其讲述治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以及行ICU监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其治疗信心。⑤争取家属配合。虽然家属不能到ICU病房内进行护理和陪伴,但患者仍旧需要家人的关怀,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叮嘱家属在探视时对患者进行鼓励,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避免患者在与家人见面时受到过多的负面影响,若患者存在特殊心理需要,可适当延长家属或朋友的探视时间。⑥转出ICU时人文关怀指导。转出时采用平车,设立护栏,做好保暖措施,保证平稳、安全,并将相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

1.3观察指标

两组心理状态[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依从性,护理风险事件(皮肤完整性受损、谵妄、ICU综合征、非计划性拔管、差错事故等),护理投诉率,护理满意度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人文关怀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2.2护理质量比较

人文关怀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3讨论

相较于普通护理单元,ICU的治疗对象通常都是急性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十分复杂、多变,同时由于病房中紧张、封闭的特殊环境往往对患者内心造成压力,使其紧张、焦虑情绪更加明显,给正常治疗及护理工作增加一定难度[5],基于这种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观察,且应给予其必要的关怀、照顾,才能提升临床护理的有效性[6],以往ICU医护人员只追求患者生理康复,却忽略了ICU患者最重要的心理问题[7]。

人文关怀是指给予患者必要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医疗技术中,使患者的身体、心理痛苦得到降低是ICU护理的职责[8],患者身体上的各种痛苦可以利用医疗护理来进行缓解、控制,而患者心理痛苦的缓解则需要护理工作人员给予其相应的关注、关怀才可以做到[9]。伴随医学事业持续的发展,临床护理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一项技术工作,其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同情心、爱心、关心、耐心[10];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把人文关怀运用到相应的护理服务中,这样才可以使患者感受到相应的关怀[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人文关怀组通过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加强ICU专科技能培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优化人文关怀护理计划(转入ICU前护理、保护患者隐私以尊重患者人格、环境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争取家属配合、转出ICU时人文关怀指导),在干预前心理状态比较无差异(P>0.05);在干预后焦虑评分为44.14±3.05分、抑郁评分为45.05±2.60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说明人文关怀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稳定患者情绪[12];同时人文关怀组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高,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率低,也说明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ICU患者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可以满足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整体护理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波黎,李佳,毛玉婷.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47-149.

[2]强珂皎.早期多元化护理对重症监护患者心理应激、训练活动依从性及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3):343-346.

[3]杨满梅.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对ICU病人的护理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3):408-410.

[4]冯磊,韩银风.持续性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7):57-58.

[5]胡艳.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118-119.

[6]郑凤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运用于ICU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6):767-768.

[7]余心红.探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4):4103-4104.

[8]彭淑瑞.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0):119+122.

[9]张萍,张淑敏,陆玉玲.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8,3(17):176-178.

[10]孙珊.ICU护理中采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5):2083-2086.

[11]张馨尹.人文关怀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9,14(22):13-14.

[12]曾唯波,毛秀莲,徐振虎,等.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19,14(20):69.

上一篇: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区域地理教学路径域地理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