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兴、人才兴、社会兴。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国人内心的同时, 中国现行教育何去何从再度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就指出,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 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践、创新“发现教育”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1“发现教育”的内涵

发现法的特点, 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我们提出“发现教育”, 即要求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慧潜力, 促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由外在的转向内在的, 通过自己积极发现来学习, 并由发现本身而产生自我奖赏, 走向学习自主, 带来成功。我们对“发现教育”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各不相同的长处, 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 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 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让敢于创新, 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2“发现教育”的三大体系

2.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论,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 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 并从新角度阐释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情的期望, 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一理论必然拓展教师的“智力观”,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 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 教师自觉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再次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他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最终实现用老师发现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校长要善于“发现”老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一所学校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做校长的就要想方设法遴选优秀教师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让教师热爱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要善于遴选优秀新教师。以美国为例, 美国新教师的吸纳已从原来的单纯大学毕业生扩大到从学校和社会各行业招收并举的做法, 遴选面扩大, 教师多样性增加。遴选优秀新教师除了知识能力、教学技能等必要的教育指标外, 美国校长特别注重教师的个人特质, 如热爱, 因为有热爱才会有激情, 才会有感染力, 才会把积极的兴奋的气氛带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儿童的磁石, 一旦孩子在情感上依恋你, 学习活动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情心, 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最大特征——对人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人际关系能力和幽默感, 这种关系能力表现为与学生的相融相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用好教师。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诗中所写到:“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 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正如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一样, 每个教师都独一无二地存在着, 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质, 在学校工作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 用心发掘教师身上的亮点。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对教师的能力和专长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其次要求校长认真考虑分派给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这些任务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 根据工作重点和内容的不同, 选拔出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来担任相应的职务, 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 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 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3 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要想我们的教育出成效,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就需要更多的好校长。

每一位优秀校长, 都具备一些个性化的、特殊的优秀品质。如有的优秀校长诚实、有远见、有抱负;有的优秀校长则正直、可信赖、善于鼓舞他人;也有的优秀校长心胸开阔、聪明、有创造力等等,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共同造就了优秀的校长。

世界各国在优秀校长评选时, 都不约而同地将校长的特殊品质作为重要的评选标准:优秀校长具有非凡的领导力 (如营造良好校风、建构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善于建立学校的发展远景等) ;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如做人格魅力的树立者、有教育家的情怀、有民主的意识等) ;是充满智慧的管理者 (如“人性化”管理、管理要以学生为本等) ;是师生的领路者 (如努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成为成功的沟通者、打造学习型团队等) 。

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管机构, 应该善于“发现”好校长, 培养更多的好校长, 创建更多的好学校, 最终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3 实施“发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期, 实施“发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载体和突破口之一, 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早已固定的教育模式是“发现教育”的最大禁锢, 其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3.1 转变思想, 更新理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介, 加强舆论导向, 向社会广泛宣传“发现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 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 并勇于承担“发现教育”的风险和责任;学校校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敢于做“发现教育”的实践探索者。

3.2 明确目标, 科学评价

“发现教育”的目标, 就是“发现教育”所预期要达到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对“发现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地方政府或教育督导部门, 对下级政府要有一个“发现教育”目标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发现教育”要有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各学校以上级制定的“发现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 将上级制定的目标体系分解为学校的总目标、各个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了“发现教育”的目标, 还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定期开展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学校的评价, 又包括同级政府对所属学校的评价, 还包括学校对教职工实施“发现教育”的评价,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3.3 分层试点, 逐步推广

实施“发现教育”离不开典型示范、模范带动。首先, 成立“发现教育”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专家或课题招标的形式致力于“发现教育”中的“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专题理论研究, 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具体实施办法, 研究出“发现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如指导思想与原则、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模式论证、信息反馈与纠错等) 。其次, 分层次选择学校试点。根据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 可考虑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成立“发现教育实验点”, 从“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不同角度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并不断修正完善, 最终形成一整套“发现教育”培养模式。再次, 将试点成果全面推广。在成功教育理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再将成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 让“发现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角落, 最终培养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上一篇: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下一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