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探讨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涵是由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1]。为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落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该病区从2010年7~12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在开展工作中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在介入病区住院的916例患者, 将上半年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35例作为对照组, 下半年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55.2±2.5) 岁, 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 (57.5±1.8) 岁, 两组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确立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质要求及优质护理服务的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核心内涵, 参考舒适护理理论确立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及护理组工作重点以指导临床工作。

1.2.2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

(1) 护理工作以组为单位实行责任制大包干的模式:一个大组由2名组长、6~7例护士组成, 每位护士分管2~3张病床, 并24 h负责制。实行APN排班工作模式, 一个组的护士分为两班值班, 当班护士除负责自己所管的2~3个病人外, 同时相对固定分管值夜班及轮休护士所管的病人。两个组长原则上分开夜班, 管床护士在下夜班前对所管病人先查房, 开护瞩, 交接班时将病人情况与该组组长及当班负责护士交接班, 即管床护士轮休日由同组另一名组长及护士负责管理, 有特殊情况电话交接班, 必要时回病房查房处理。 (2) 一个组按27张病床计, 白天每班由3位管床护士负责, 每人每班分管8个病人, 管床护士负责自己所管病人的所有护理工作, 包括除到药房取药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如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服药、注射、输液、病情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护理记录等所有护理工作。

1.2.3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实施

(1) 护长、组长做好交接班前的评估工作:交接班前检查各种治疗本、护嘱本、生活护理本、注射本及服药本等, 了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确认下一班需完成的工作。 (2) 护长、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床边交接班:评估病人舒适度及护理质量:生活护理是否到位, 如床铺是否整洁、病人身体是否清洁干爽无异味、病人体位是否舒适等生活护理质量, 对上一班护士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巡视病房时, 对特殊治疗、用药、病人等提醒下一步应注意的事项。并指导与提醒下一班值班护士工作重点、应注意的事项及重点观察对象。对现行护嘱有效性进行评估, 对有需要的护嘱进行修改。 (3) 接班后:护长、组长根据该组护士工作能力, 结合该组病人病情、用药、治疗、检查等情况, 将该组本班工作及人员根据所管病床进行合理的分管, 原则上以高年资护士负责重病人, 低年资护士负责病情较轻的病人, 以落实管床责任制, 保证安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4) 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每组组长及组员负责自己当班所管病人的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以保证住院环境整洁及病人体位舒适。完成各项护嘱、治疗、注射、输液等, 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完成。 (5) 护理记录实行即时记录模式:对完成的特殊护理工作, 观察到的病情变化, 护理治疗效果等由管床护士即时记录。 (6) 各项护理工作质控方法:在执行过程中由科、区护长、护理组长加强现场指导, 区护长每周至少1次到病房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对新入院病人实行48 h访视制度。

1.2.4 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改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前后效果评价一是以病区自制的“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在病人出院时进行派发并回收, 调查表内容包括住院期间护士的晨/晚间护理落实情况、住院病人对入院介绍的满意度, 对生活护理满意度、对护士定时巡视主动观察病情的满意度, 对管床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 对护长与病人交流指导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病人对病区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9个项目作为评价指标。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1)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开展, 使病人对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 调查项目的9项中其中有8项与开展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落实实时点式记录, 减少了护理文书书写时间, 每班护理文件书写需花费书写时间60 min以上的比例从36.64%下降到2.31%, 需花费书写时间30~60 min的比例从50.65%下降到21.11%, 需花费时间<30 min的比例从12.71%上升到76.58%。

(3)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使管床护士所管的病人相对集中, 缩短护理半径, 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 增加直接护理时数, 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达5.6 h, 响铃次数明显减少。

3 讨论

3.1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护理工作模式的调整,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病人满意度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要求, 结合本病区护理人员及病人病情实际情况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落实责任制大包干模式, 使护士对该组病人的病情及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检查、心理状态等更加熟悉, 在临床工作中能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各项护理及治疗, 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序进行。同时工作模式的调整使护士所管病人相对集中, 缩短护理半径, 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 增加直接护理时数, 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多了, 响铃次数也就相应的减少, 病人在有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3.2 护理工作模式的改变, 使护理工作职责明确, 护士对所管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如何落实卫生部关于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将临床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生活护理, 但又是护士日常工作中最不愿意做的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制大包干模式的实行, 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病情的评估加强, 改变了以前生活护理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现象, 护士根据护理级别及病人的个体需要进行生活护理, 这样不仅提高了护士自主性, 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 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信任感, 这对改善护患关系及病人疾病的恢复都很有好处[2]。同时责任制大包干模式使护士对所管病人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及处理、护理记录等负责, 使护士熟知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效果, 更有利于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了解病人需要, 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 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在全面了解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护理、心理、生理的同时, 随着与病人接触的增多, 不仅拉近了护士与病人空间上的距离, 更拉近了护士与病人情感的距离[3]。病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护士对其的重视、关注及尊重,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就相应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方法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质要求与内函, 参照医生管床模式调整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以护士分管病人及对所管病人实行责任制大包干的护理工作模式。结果 病人对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减少;直接护理时数增加。结论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 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模式的调整,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效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2] 丁炎明, 护理人员现代护理观与生活护理认识现状及两者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3) :56-58.

[3] 方海云, 周彩梅, 熊洁, 等.规范化晨间业务查房在深化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 58-59.

上一篇:作文教学如何创新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