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研究在优选捞油井井源的应用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油田开发中后期, 低产低效及长停井比例日益增加, 产能情况、井况、井场不具备复抽条件。在目前低油价的形势下, 提捞采油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可以充分发挥地层的能量, 是开发低产低效井的主要开采方式。但是由于长停井关井时间过长, 资料缺失严重, 井底流体情况不明, 部分井存在高压情况, 安全不可控, 周边环境复杂等诸多问题, 这为转捞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因此优选捞油井井源至关重要。

1 基础地质研究

通过基础地质资料研究, 发现很多区块仍存在剩余油含量高的“甜点”部位, 针对这些井进行捞油生产, 全面挖潜长停井潜能。具体实施步骤:首先查找所在区域的地质概况, 明确沉积、构造、储层等相关地质情况, 其次明确剩余油富集区域, 剩余油类型, 最后搜集长停井历史生产情况等相关信息, 综合评定长停井转捞价值。以马19块、荣72块、高1块为例, 阐述基础地质研究对于长停井转捞评定价值。

(1) 构造认识 马19块断裂广泛发育, 从宏观上来看, 油气富集与断层走向一致, 在断层附近构造边部, 构造高部位, 砂体发育相对厚的区域, 产能较高。在断层一侧, 油气的聚集主要寻求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等高部位聚集, 在断层断棱附近、断层夹角部位、平行断层间的断块部位油气富集[1]。

高1区岩性为鲕粒灰岩, 受断裂作用发育大量的裂缝, 成为剩余油良好的储集单元。并且高一区广泛发育微构造, 微构造类型有正向构造、负向构造以及小断层遮挡形成的局部正向构造。微构造幅度5~20m, 最大不超过40m。小断层断距较小, 延伸距不大, 纵向上穿过层数少。剩余油主要寻求局部构造高点聚集, 在断层夹角部位、微高点、微断鼻等上凸构造, 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荣72块构造上为一东倾断鼻, 在断层西侧形成了一组雁列式组合的反转断背斜、断鼻、断块构造, 全区十分发育的断层面为油气主要运移通道[2]。在荣72井处发育一个受荣兴屯断裂垂向切割作用而在紧邻断层的挠曲[3], 油气在高部位聚集, 且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 形成剩余油的富集区。

(2) 沉积微相认识 高1区油层段相带主要发育为半封闭的湖湾亚相, 主要以蒸发岩和风暴流沉积微相为主。本区发育广泛的泥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泥岩层内夹层和层间隔层, 最大累计厚度可达5.4米, 具有很强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因此高渗假鲕状灰岩储集层虽然已发生水淹, 而一些中低渗假鲕状灰岩储集层尚未动用, 为剩余油的主要挖潜对象。

马19块马圈子油层为构造—岩性油藏, 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 细分为水上分支河道和河道间、决口扇三种沉积微相。水上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间薄层砂微相间的差异及同一微相内不同部位导致的很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河道间薄层砂及河道河边砂体。马19块为岩性油气藏, 多呈透镜体状分布, 单井平均叠加砂岩厚度为82.6m, 单井砂层层数平均为39.1个, 隔夹层发育导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厚油层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性造成油层内未动用剩余油。

2 地面情况分析

长停井所在井场面积容下一辆捞油车及罐车即可, 进井路通畅并可以通行大车, 距离周边农场、养殖区、居民区、厂区等自然环境有一定距离, 符合安全规定, 便于实施安全管控措施, 这些区域的长停井即可进行转捞油生产。

3 井况分析

井口大四通完好且各部件灵活好用, 井内要求无管柱, 如果有抽油杆泵等设备, 则需进行提管杆作业, 井内如果有落物或者套变情况, 必须明确具体位置, 并结合该井液面情况, 来决定是否进行转捞, 如果对生产不构成影响则可进行转捞, 如果妨碍捞油抽子下入或者存在卡抽情况则不允许转捞。

4 应用效果评价

例如荣72块的荣39-80井, 位于构造的高部位, 受断层遮挡作用,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且发育厚层砂砾岩, 细砂岩储层, 含油饱和度高, 转捞后周期为4天, 单次捞液5.2方, 单次捞油4.5吨。

高1块的高1-2-4井, 根据震剖面图及油藏剖面图, 处于沉积地形造成的微高点位置, 且油层厚度大, 厚达12.8m, 转捞后周期为2天, 单次捞液5.8方, 单次捞油4.4吨。

马19块的马1073井, 属于水上分流河道砂体主流线位置, 砂体厚度73.6m, 单层砂最大厚度9.2m, 单层砂平均厚度3.3m, 高渗层早已被水淹, 由于隔夹层导致的层内非均质的存在, 厚油层的中上部是剩余油的主要储集区域, 转捞后周期为5天, 单次捞液10.8方, 单次捞油2.1吨。

摘要:低产低效长停井转捞过程中存在停产时间长、资料缺失严重、周围环境复杂、井况复杂、安全不可控、协调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通过搜集地质资料, 进行油藏精细描述, 精细地层对比, 储层研究、构造研究等技术手段, 优选位于剩余油饱和度高的有利部位 (高点、断鼻遮挡部位、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剩余油含量高) 的油井进行产能评析, 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有潜力的长停井实施安全有效管控捞油复产, 使捞油复产工作安全、经济、高效进行。

关键词:长停井转捞油,基础地质研究,剩余油,微构造,储层非均质

参考文献

[1] 舒丽娟.马19块东营组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 28 (3) :78-81.

[2] 孙红军, 祝永军, 肖乾华, 等.辽河东部凹陷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富集条件[A].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162-169.

[3] 舒丽娟, 王佩虎, 田永庆, 等.荣72块沙一段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 29 (3) :21-24.

上一篇:基于SWOT模型分析以京东为例的电商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下一篇:医院每日收入日报表的复核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