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项目编码:1212011140021 任务书编号:水[2011]01-27-05
水[2012]01-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4]02-029-002
工作起止年限:2011-2014年
项目负责人:曹修定 吴 悦 王洪磊 朱继良 报告主编: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报告编写人: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杨 凯 李 鹏
王晨辉 马 鑫 潘书华 杜 鹏 孟庆佳 樊志海 董翰川 付 杰 郭 伟 任 涛 王 璇 李 戍 高振华 展建设 吴 敏 庞丽丽 汪 敏
单位负责人:李文鹏 主管业务负责人:李铁锋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30日
计划项目名称:滇东北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目录
前言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工作简述与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第三节
主要成果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第五节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第六节
章节安排与分工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监测预警仪器研发与生产
第一节
群专结合类型监测仪器研发 第二节
群测群防简易报警仪改进 第三节
监测仪器批量生产 第三章
群测群防系统管理软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信息网 第二节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系统升级 第四章 群测群防应用示范
第一节 彝良县示范区 第二节 鲁甸县示范区 第三节 大关县示范区 第四节 雅安地震抗震救灾 第五节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
第六节 群测群防技术和设备支撑 第七节 群测群防工作认识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审批目录
审查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审字[2015]052号 评审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评字[2015]073号
其他目录
任务书:水[2014]02-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2]01-029-002 水[2011]01-27-05
内容摘要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时间为2011年—2014年。项目任务: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面手段,按1:50000国际标准图幅开展云南大关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等地质环境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诱发因素,完成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研制开发简易实用的群测群防监测报警仪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云南大关县群测群防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已经取得成果如下:
(1)针对已有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较为可靠、稳定、高效的系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
(2)形成一批群专结合的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仪器,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效补充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昭通市群测群防监测示范体系建设,为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完成监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了8.6万套;1:1万工程地质测量60km2;1:2000工程地质剖面测量5km;1:5万地质灾害调查460km2。
1 矿山地质环境概述
矿山开发触发和产生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个是原生地质环境条件, 一个是矿产开发人为地质作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影响与改变的主要地质作用力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矿山地质环境包括环境与资源两个方面, 良好的地质环境有利于矿山的生产, 恶化的地质环境制约矿山的正常生产。矿山地质作用与矿山原生的地质环境相叠加, 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使原生的矿山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这种变化超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容量时就会发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如突发性地质灾害、土壤重金属污染等, 这些环境地质问题会对矿山的正常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威胁[1]。要实现矿山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做到合理开发资源与降低矿山开发的负面影响。
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意义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手段, 对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工业化初期“先污染, 后治理”开发模式的采用, 导致了一系列矿山环境公害事件的发展, 这也使得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迫切而必要。法制化、规范化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使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所减少。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矿业开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要兼顾环境效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求政府依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矿山企业有义务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但是有很多矿山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 忽略了环境效益, 损害了矿山地质环境与矿区公众的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在现阶段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调查有所不同。
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
3.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
矿山资源开发利用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但是也会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由改革开放前集中在大型与中型矿山变成了当前的分散和普遍存在、新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叠加、向区域化发展演化。
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划分原则会导致不同的分类系统, 本文根据矿业活动导致的结果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类, 可分为资源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类。
3.2 相对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在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调查之后, 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来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优劣或者问题程度的评价就是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不同的评价目标与对象, 有着不同的评价类型。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可以确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指标等级:对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进行直接引用;将有关资料设定的指标作为依据;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制定指标。
3.3 大量的矿山环境地质编图
调查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就包括矿山环境地质图件, 用特定的规范和图例将矿山地质问题的类型、程度、区别等进行直观的表现。矿山环境地质图件包括基础性图件、评价性图件和对策性图件, 其中对策性图件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区划建议图, 是在现状评价图的基础上, 依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矿山区位条件的重要性、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等完成的[2]。中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范围与调查精度, 已经具有了大量的不同尺寸的矿山环境地质图件,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预防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3.4 矿山环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实践
矿山地质工作在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利用探矿权与采矿权的价款费用来对国有老矿山、闭坑矿山、责任人灭失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国家在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有力地改善了矿山地质环境。各省、市、自治区也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
4 对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展望
人们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加强对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能够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型”矿山建设。
4.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对不同的类型、开采方式、地质条件下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类型、影响方面的研究;对典型的矿山地质环境演变加大了研究力度;针对不同矿业开采阶段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构建模型, 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4.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
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系统, 其中包括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制定、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等。
4.3 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举。对矿山绿色开采技术、利用废弃资源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等进行研究。对矿山环境地质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建立与健全。
4.4 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制定、完善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动态监测、管理、防止等技术规范与要求的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评价、编图、恢复治理、损害鉴定、赔偿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要求与指南, 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依据[3]。
5 总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矿产资源的支撑,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这是矿山环境地质学的发展机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借鉴、融合研究方法, 促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 使矿山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能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红兵.四川省攀枝花市典型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 2010, 03 (09) :19-24.
[2]杨毅.黑龙江省鹤岗市源丰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2 (11) :11-13.
地质环境问题
临湘市原有矿山企业167家。其中,生产企业80家,停产、闭坑矿42家,合并矿山45家。矿业活动对该市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法人灭失,破坏了的地质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恢复治理,日益影响到群众生居环境及生命财产安全。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矿山“三废”污染严重。矿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品、废水、废渣对环境污染严重。据初步统计,矿业年废气排放量为3.47亿标立方米,SO2排放量1141.60吨,烟尘116.1吨,粉尘38吨。排放量大的主要是建材矿业,矿业废气排放量达标率为58%;矿业废水(包括矿坑水、选冶水和矿池水)排放量为20万吨,达标排放量15万吨,达标率75%;矿业废渣(尾沙、选冶废渣、废石)产生量14.51万吨,处置量3.9万吨,处置率26.8%,综合利用量4.05万吨,综合利用率27.9%,矿业废渣累计堆放量已达9000多万吨。
二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采矿活动不可避免占用耕地、山地,并对田地造成破坏,有的成为不可复垦地。全市各类矿山占地面积达578公顷,其中耕地185.5公顷,占总面积的32%,耕地主要是被砖瓦窑企业占用;占用林地、草地11.1公顷,占总面积的1.9%;占用其他地类381.41公顷,占总面积的66.1%。各类矿山应复垦还绿面积(包括废渣堆存用地、废弃地、地质灾害摧毁土地等)201.2公顷,实际已复垦40.2公顷,复垦率为20%;恢复植被面积35公顷,还绿率17.4%。
三是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由于矿业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近几年来,发生地面塌陷5处,塌陷面积25公顷,滑坡、崩塌11处,泥石流2处,治理率不到30%。因灾伤亡累计达10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500万元。
四是对地下水系统影响严重。全市露天开采矿山企业对地下水系统影响不大。但分布在该市忠防、詹桥、贺畈、桃林等乡镇的铅锌矿,由于开采较深,产生多处塌陷。特别是桃林铅锌矿上塘冲、银孔山的陷塌区,对地下水破坏较为严重,往往导致井水干涸,田地耕种缺水。
寻找症结因素
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政策性法规,只在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中作了部分规定。据此,各产业部门相应制定了一些与矿山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性法规。然而,在具体执行和细则管理上往往存在偏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是治理责任难落实。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矿山特别是许多老矿山遗留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包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太多,新老问题日积月累,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压力巨大。例如:矿山虽然进行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但在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方案、矿山规划和建设中没有纳入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的内容;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促使采矿权人及时治理;矿山闭坑时,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工程不了了之。
三是环境治理技术落后。一方面矿山开采本身缺乏技术指导,无规划滥采,生产中和闭坑后均留下了无法恢复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效益,基本未设置矿山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更谈不上投资矿山环境保护。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矿山环境预测滞后,也没有系统的环境预警系统,矿山企业生产人员、管理者对矿山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防治知识,造成了矿山环境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利用,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轻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在发展战略和计划中,重经济项目,轻矿山环境项目;在项目决策中,重经济评价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治理却远远赶不上矿山对环境的破坏。
科学谋划对策
一是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强化矿业环境监督管理,改善矿业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体系,改善地质环境条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在采矿业采取整改措施,限期改进,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关闭无力整改和不合格的矿业企业。实施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管理,防止人为工程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二是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建立矿业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保证金制度,保证矿业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执行。完善矿业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评价审批制度。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规范矿业开采方式。理顺管理关系,明确权利义务,依法行政,从根本上促进矿业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民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国策”意识。开展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实施《临湘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级国土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民众对资源环境“国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实施基本“国策”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矿山环境保护氛围。定期举办“环政”管理人员和采矿权人的培训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环政队伍建设,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配齐、配强地质环境管理人员,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作用,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提供信息保证。
四是因地制宜,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重灾区的恢复治理工作。在砖瓦粘土用地整治方面,借鉴外地土地复垦与整治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实施边开发、边复垦的措施。力争在开发结束的当年,复垦率达到100%。对于已经关停或即将关停的窑业企业的粘土废弃土地进行整治和复垦。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提倡节约用水,制定合理的供水结构;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进行长期监测,新增井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控制,避免地下水开采“三集中”(开采时间、开采地点、开采层位集中)现象;密切监视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地面沉降测量基岩标。
五是实施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矿山地质环境经济损益评价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是否适宜矿业开发的重要评判指标。对一些影响范围大、涉及人员多的矿山在审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实行听证制度。建立市、乡、村三级监测制,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停产整顿以及关闭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国土、环保监督,矿山企业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全方位治理整顿的良好管理体制。
研报告
绿色矿山是在新形势下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矿业发展道路的全新思维。是促进矿业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节能、低耗、环保和可循环是绿色矿山的基本内涵,而创新是搞好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保证。为了实现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不断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全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始于XX年。几年来,在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政策,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矿产地质环境整治工作,建立真正的“绿色矿山”。通过调研,并结合已掌握的资料和当前工作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隐患
内蒙古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稀土、有色金属基地。矿业开发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全区矿业开发过程中占用破坏土地现 象非常严重。据统计,矿山开采占用破坏土地79108.14ha,其中采矿场占用破坏土地47798.02 ha,地面塌陷破坏土地22620.88 ha,固体废料场占用破坏土地6080.5 ha,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2608.74 ha。按占用破坏土地类型分别为:耕地占7552.11 ha,林地占3048.91 ha,草地占34539.44 ha,其它占33967.68 ha。
地面塌陷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面塌陷调查报告》,截至XX年底,全区因矿业开发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226.20 km2,占全区总塌陷面积的99.8%。煤矿地面塌陷破坏土地面积225.76 km2;全区由于地面塌陷共造成50人伤亡;造成5935间居民房屋损坏、近10所学校损毁,居民和学校被迫搬迁,经济损失约为1.81亿元。地面塌陷共毁坏农田26553亩,经济损失达XX多万元。
全区矿山开发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主要发生在地下开采所形成的地面塌陷,可是,露天开采对土地资源、地貌景观破坏更为严重。
(二)对地貌景观的破坏
在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采石和采砂坑。根据近年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矿山治理立项报告。在交通干线两侧的有:G025、G207、G208、G210、G303;G301、S105省际大通道、S302、S203等。这些采坑多由过去修路和城市 建设开始,后期群采滥挖形成的。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交通视觉效果和城市形象。
矿山开采与冶炼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废弃物,这些对环境的影响也极为严重。
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矿山固体废弃物包括采矿废石、煤矸石、尾矿、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淋滤污染、尾矿风化扬尘与土壤污染。
二、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
基本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一是为了加强和规范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有效使用两权价款专项资金,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财政厅共同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二是出台和编制了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治理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开展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试点工作;三是XX年第四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存储、管理、使用和监督等事宜。
逐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安排。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非常重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从XX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矿山环境治理试点工作。自治区 从XX年开始,逐年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安排。截止到XX年底,共安排中央、自治区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68998万元,进行了144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项目;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600万元,安排了 48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自治区财政资金49398万元,用于96项矿山环境治理。其中,XX年安排了共26个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截止XX年底,已峻工验收的30个项目完成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4600 万元,完成矿山治理面积54.15平方公里。完成固体废弃物治理量465.42万立方米;动用土石方工程62.2万立方米;完成土地复垦2156.62公顷;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量29.73万立方米;其它水利设施排水沟、排水埂36049延长米,配套面状工程89.09万平方米。
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治理。
包头市石拐区位于包头市东北38公里处,辖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业一直是石拐区的主体产业。由于几百年来的无节制开采,石拐区域内的地质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导致山体滑坡,居民房屋下沉,地面塌陷,采空区上的居民随时都有生命和财 产危险。
石拐区的地质灾害问题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就石拐区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时向上级国土部门汇报,国家发改委于XX年派人来石拐对石拐区地质灾害进行评估。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评估,石拐区被定为国家重点灾害区。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投资2.2亿元对石拐区地质灾害重灾区居民整体搬迁。XX年和XX年石拐区政府投入60多万元,从大发、大池等采空灾害区搬出60多户居民,现在已建立了监控措施,定期观测地质变化,汛期、雨季,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大力支持,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小组,防灾减灾应急小组又下设险情监测工作组、抢险救灾工作组、疫情监控组、交通保障组、治安组、通信电力保障组、后勤保障组。XX年,在国土资源厅和各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石拐区棚户区搬迁改造住宅工程项目在包头稀土高薪技术产业开发区万水泉举行正式开工仪式。
不仅仅是包头石拐区,列入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其他6个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当中。每年初步安排3亿元,分三年完成,基本解决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
鄂尔多斯物华XX,资源富集,享有“扬眉吐气”之美誉。目前,全市共发现矿产资源46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27种。其中,尤以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最为可观。然而,鄂尔多斯境内地貌有低山、丘陵、黄河冲积平原、沙漠、沙地和波状高原等,复杂多样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地质环境条件,成为形成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特别是低山丘陵地区和煤炭集中开采区域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加之一些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导致了地域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变大和发生频率递增,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鄂尔多斯市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在保证矿区良好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最大程度有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新建矿山企业和新上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准入条件。要充分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保护和防治措施。
——现有采矿集中区和矿山环境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要以“三废”排放达标和文明开采为重点,加强现有生产矿山的监督管理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
——闭坑和关闭矿山治理 严格执行闭坑矿山报告审批 制度。对于历史遗留的闭坑矿山和关井压产中的关闭矿山,各级人民政府要列入土地复垦规划进行整治,到XX年达到30%。
——煤矿采空区塌陷治理方面 XX年、XX年自治区共下拨1000万元用于治理黑龙贵矿区122万平方米煤矿采空区塌陷,取得了明显效果。XX年编制了《鄂尔多斯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和《鄂尔多斯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年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灾害防治机构、人员、制度和职责,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排查整治。30年来,全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网络,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和评估,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对采煤塌陷区和城市周边、交通沿线两侧的损毁山体进行了重点治理,完善防治工作程序,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汛期灾害天气预警制度等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没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质的灾害。
以鄂尔多斯的企业采矿与环保相结合,边开采边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和恢复生态等一批典型,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三、实现绿色矿山存在的问题
治理资金需求量大。地质环境治理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投入大,见效慢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社会公众参与度低,投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就 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治理责任制度和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矿权人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重开采、轻保护、不治理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开山采石企业以采矿权有偿取得、负担过重等种种理由为借口,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金,即使足额缴纳了保证金,也不愿意履行恢复治理的义务。
四、相关建议
建立矿山环境保护诚信准入制度。对没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或不缴、少缴、拒缴保证金的矿山企业,列入矿山环境保护诚信档案黑名单,采取不予其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或变更登记、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等管理措施;对黑名单矿山的开办、投资、入股、出资、控股单位和个人,限制其进入采矿权市场参加竞买的资格。
加大“绿色矿山”创建力度。更好的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推广台阶式、机械化开采,推广无尾矿、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立“绿色矿山”激励机制,对列为“绿色矿山”创建的在采矿山,可由企业提出整治方案,由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其整治经费可从该矿山上缴的保证金中按整治 面积比例进行返还。矿山最终闭坑时必须完成矿山环境治理。
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力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足额收缴保证金。开展保证金收缴情况清查,依法限期追缴。拒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销采矿许可证。
加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精心抓好工程施工。规范整治项目运作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公开招投标制度、投标保证金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
1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理解和重要性
1.1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理解。我国的地质勘测技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勘测方法和技术设备已经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实际上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工程建设过程复杂且繁多。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涵盖了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地质学、岩土力学等,通过对水利工程地质情况的综合分析和探讨,便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地理位置、施工技术等方面内容的确定。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包括许多环节,如现场的勘探、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试验等,主要针对的是水利工程现场的岩土体勘测。1.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性。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前,先进行地质勘测,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提高建设的质量,同时减少对地质层的不必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当的施工材料和技术,而材料和技术的选取依赖于施工前的地质勘测,根据地质状况,选择相应的施工材料、设备和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方式
2.1钻探。钻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测方法,能够适应水利工程中的多种复杂地形勘测。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地质问题频繁出现,包括软弱夹层、砂层的取样,硬土层的钻探,这些问题都给地质的勘测带来了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创新钻探的方式。在我国的工程师和相关专家的研究下,发现利用金刚石进行套钻取芯能够对各种复杂地形和土层进行钻进和取样。2.2工程物探。工程物探的方式需要借助设备和仪器,在进行勘探时,利用观测设备测量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然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地下的部分地质层和地质结构所处的方位,同时对存在于地下且具有其他属性特征的岩层做出判断,这种勘测方法就是工程物探。一般来说,常用到的工程物探的手段有磁场、重力场以及直流电场勘测等,在部分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中也常用电磁波和地震波的勘探方法。2.3山地勘探。山地勘探的方式有别于工程物探,主要以人工或者机械为主,进行探井、探坑等探测活动,以勘测表层的地质状况。山地勘探的方式有两大优势:第一,能够对地质状况进行直接的采样分析,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操作,方便快捷;第二,山地勘探的方式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并不多,使用的勘探工具也较为简单,因此往往用作表层的地质探测。但是同时也因为其勘探工具较为简单,因此对较深层次的地质,不能用山地勘探的方法进行勘测。
3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分析
地质环境的分析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主要从地表、地壳和地基三个部分着手,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3.1地表的`稳定性分析。地表容易在受到破坏后产生变形,导致地表的岩土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分析和研究地表的稳定性显得非常有必要,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对地表稳定的勘测能够发现水利工程的地质现象的特点,包括其发展的趋势和速度。除了研究地表的稳定性,还需要思考能够解决地表土层变形的措施和策略,减少地表的变形。换言之,我们在分析地质环境中的地表稳定性时,要对地表岩土层的物理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对比在水力作用下,岩土层前后性质的变化,然后对地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2地壳的稳定性分析。一般来说,在受到地球外力以及工程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断层容易产生移位,山体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必须将地壳的稳定性作为地质勘测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地质勘测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全面地调查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结构、地形特征、地貌形态等,然后综合考虑地质调查的信息进行预测,并做好预案,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做好前期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针对地质受到破坏的情况,对地质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找出其稳定性受损原因,然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先进的技术,将地质的稳定性提高,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3.3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地基的稳定性包括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堤坝的稳定性等诸多方面,堤坝的稳定性则涉及坝基的建设,要确保坝基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坝基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坝基的变形情况、抗滑情况等。正如我们所知,水利工程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来自自身的重力和水的重力,同时还有水流动作用下的荷载力。这些荷载力在共同作用下,会给地基的形态造成影响,导致地基变形,特别是岩基受到的压力,不仅会使岩石产生变形,同时还会引起岩石的塑性变形或者岩石产生裂缝,导致地基沉降。
4结语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地质环境质量标准
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地质环境恶性功能的易发程度和良性功能的易开发程度两个方面。结合勘查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潜水位埋深、富水性、煤层埋深、植被覆盖率、沙漠化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和水质,划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四个等级。
2.地质环境质量结果
该区内,上部主采4-1煤层埋深211.58m-589.20m之间,以良好型为主;潜水位埋深恶化型为主,富水性以恶化型为主;植被覆盖率25%~70%,以较好~良好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土地沙漠化类型及水土流失强度以中等-较好为主,因此,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总体以中等至较好类型为主。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防治环境恶化必须以开发煤炭资源为核心,“防”和“治”相结合,以“防”为主。
1.水土流失
施工前编好水土保持方案;固定施工便道,减少对沙土植被破坏;煤炭开发造成的开挖面、取土面、施工场地等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用完后及时种草,合理规划煤矿弃土堆放、排渣等,充分利用天然洼地铺放弃渣,植树种草。对工业场地、居住区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缩小风蚀水蚀面。在防治重点上基建阶段适当加大治理力度,生产阶段侧重于管理维护,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渐形成坡林草、沟坝堤防护体系。煤层开采时,增多增大预留保安柱,以减少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使地下水不受到较大影响;使用井下排水灌溉农田和人工草林地,以弥补由地裂缝潜水位下降对地表植被生长造成的影响;建议采用水砂胶料充填法采煤或留设相应的安全煤柱,以减少甚至不发生地表变形为目的,保证区内的水源地不受到破坏。
2.矸石堆放
矸石尽可能放置于未有地下水存在的低洼处。谨防矸石自燃,减少残煤量,在排矸石过程中及时洒水以免扬尘,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积极做到矸石再利用和资源化。据西安煤研院《煤矸石肥料研制试验报告》和国外资料介绍,适宜研制肥料的煤矸石为炭质泥岩、粉岩和页岩类,在这类岩石中,一般有机质含量为20%-39%,pH值5.7-7.1,氮含量为0.20%-0.33%,并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B、Cu、Zu、Mn、Mo、CO等),这些含量要比矿区相对贫瘠的土壤含量高得多;作为公路、铁路筑路路基铺垫材料,国内鹤壁矿区利用煤矸石修筑专线铁路路基17km效果好,公路路基在各矿区都曾采用过;作为水泥、制砖的原料、燃料,代替黏土和燃煤;利用煤矸石提取和生产化工产品;煤矸石中的热能资源(矸石发热量6.7MJ/kg-8.39MJ/kg),可作为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等。
3.水质污染
把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生活垃圾、矿坑水等建立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及净化后的污水,加强人口比较集中地区污染源的控制,压缩污水排放量。
4.煤炭洗选废水的防治
对于井筒及矿坑中的较为洁净的水另行修仓储存,作适当处理后即可作为生活饮用及工业用水;对生活废水及井下排水投加混凝剂沉淀或采用系统工艺沉淀池进行沉淀后回用或排放,既做到水资源化,也避免了水循环污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积沙,它不仅具有透水能力,且具有吸附性的作用,故可利用它实现对污染水的净化。
二、结语
本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了其他国内及陕北其他矿山水资源及环境治理措施,通过类比分析,研究该勘查区环境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本区地质及水文条件﹐对本区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做出分析评价﹐并提出环境治理的初步措施,为建设“绿色矿山”提供较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矿山的利用和开发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因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矿山的开发提供必要资料。矿山环境地质的相关问题基本都可以联系到对矿山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关问题的表现形式、严重程度和种类和资源种类、开采规模以及地区地质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天然石油气、金属矿和煤矿都属于较为常见的矿山资源,许多开采地区都在西北方,主要地形是山地型。
1 矿山环境地质的概念分析
矿山环境地质是指在对矿山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利用环境地质学的相关知识,来研究人为地质、自然地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分析探究出产生矿山环境地质的原因。通过相应的解决对策来消除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局部地质环境是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对矿业开发活动区域以及周边地质环境的探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地质环境影响探究。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常常会影响到矿山的地质环境,并且造成许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只有明确问题的产生原因,才可以得出合理的问题评价,并且科学的预测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会给矿山地质带来的危害程度,利用相应的问题研究成果来制定问题解决和预防方法,进而有效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1]。
(2)地质环境质量探究。通过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的状况,来科学预测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而后制定科学的矿山建设方案,确保建设地点远离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而确保矿业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属于派生词汇,当前许多论文中混淆了这两个专业术语,比如,在一篇论文的前半部分写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探究”,在后半部分却写到“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探究”,作者混淆了两者个关系,分不清两者区别。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探究的主要内容是矿业开发活动和影响,其调查对象是矿业生产中的矿山环境地质。根据关注点的区别,开展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并且进一步分为轻度、重度、严重、极严重这四个等级。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1 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在研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类别划分,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明确研究重点和分类原则。下文采用的分类原则是矿区开发所造成的后果,进而分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种类型。
(1)地质灾害问题。在矿矿山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裂缝、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等[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和不和开采而打破了原来的系统应力平衡,矿山地区的应力变化比较大而且十分集中,所以能够产生多种地质灾害类型。(2)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随意的排放废渣、废水、废气,这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利用开发煤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但是许多开发商并没有处理、净化这些废水,而是直接把不符和排放标准的废水排入湖泊和河流中,这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且影响了这些水所灌溉的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受害的其实是人类自己。(3)生态破坏问题[3]。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采矿区吸水过度造成水位下降,进而产生河流断层,破坏地区的水资源。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随意堆放废气矿石,占用了大量的有效耕地,同时由于矿石露天摆放,所以污染破坏了居住区周边的环境。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点
矿山开发利用是引发或者加剧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许多矿山开发和利用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种种问题的发生和出现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殊性。
(1)问题重复多次发生,过度的矿业活动会加剧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陕西省的潼关,矿山的废渣随处堆放,因此引发了后果严重的泥石流,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果进一步开展开采活动,会加重问题。(2)问题种类多样。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的种类多样性会引发深远并且严重的危害。(3)矿山开采方式和矿产资源的不同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矿山环境问题。如果,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出现裂缝和塌陷问题,那么在平坦的地区就会出现积水问题,这会破坏建筑物以及良田[4]。
3 矿山环境地质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
矿山环境地址是环境地质研究中的新内容,当前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有限,所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支持体系。在矿山环境地质研究中需要应用到矿学和水文学的知识,所以需要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且不断的更新研究方法和内容。以下是具体的研究内容:(1)预测方式。地质环境会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需要收集各类价值高的资料信息,以此来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2)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合理的判断矿山的环境质量,并且科学合理的评价调查的最终结果,以此来作为图件编制的依据。(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和类别。
4 结论
综上,矿山环境地质属于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分支部分,当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当前,对于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这两个概念,常有出现混淆的情况,笔者在文中进行了阐述和澄清。进而探究了矿山环境地质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参考文献
[1]武志高.浅谈山西省煤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52-53.
[2]王可丽,徐毅.浅谈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J].煤炭技术,2014(06):48-49.
[3]王永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J].科技传播,2014(04):75-7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 引言
为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发展,预防或减少因矿产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现规范开采,本项目于2007年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分析与研究工作。
2. 基本情况
本矿山属于老采矿区的恢复开采,主要采用平硐、浅孔留矿法开采,开采深度+150m~+365m。机械通风,平硐自流排水,外设尾矿库外设。
3. 矿区地质环境
地层:为中元古界牛屋组(Pt2n),受后期构造作用的迭加改造,岩石的变质变形十分强烈,原岩面貌已难以识别,主要以绿泥石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细碧岩、粉砂质千枚岩,以及细碧岩与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互层。
构造:区域上位于江南台隆与下扬子台坳的转折部位,矿区主要构造为NE向构造糜棱岩带(矿区矿化带的主体)及NW向横向断层(直接破坏矿化带与矿体如F5、F6 ,多属正断层)。
岩浆岩:为晋宁期水竹坑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体(γδ32)、辉绿岩、正长斑岩、细碧岩。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低绿泥石相浅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千枚岩等。重结晶矿物为绢—白云母、绿泥石、微粒石英及少量碳酸盐矿物。
围岩蚀变:绿泥石化、矽卡岩化、阳起石—透闪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及碳酸盐化。
地震:没有发现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断裂。自有资料记载以来,与邻近地区地震频率不高,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水层为裂隙水,含水性弱。地形陡,不利于大气降水渗透。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甚微。
工程地质特征:区内各岩层(体)浅部风化强烈,工程地质性质差。深部岩性组合复杂,工程地质性质差异变化大。岩浆岩类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好,为较稳定的工程地质结构体。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带和断裂破碎带,含水性弱。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早期的无序开采改变原来地形地貌,选厂、区内运输道路的建设毁坏土地资源;矿渣堆放不合理,存在泥石流隐患;矿区开采矿石含有砷,采矿活动易造成砷污染,排水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土石资源、土石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4.1 矿山工程现状
现有的矿山工程有新建平硐、尾矿库、老硐以及矿山开矿前期所做的探槽、浅井等勘查工程。现状调查发现未发现有地质灾害发生。但在硐口周围的废渣随意堆放、硐脸前、选矿厂附近堆积有废渣,没有任何防护,尾矿坝若不牢靠,以及矿区多次的地质普查工作施工的探槽、浅井、坑道、平整机台、修路等开挖山体,形成了约20000m3的弃土无序堆放在矿区各地,增加了泥石流物源,在强降雨天气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4.2 地质环境现状
地面与斜坡稳定性:通过调查,现状没有发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冒顶、片帮地质灾害发生,因此现状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面与斜坡基本稳定。
水资源、水环境:矿井排水采用平硐自流排水,正常涌水量500t/d,最大涌水量1000t/d,水量较小。矿坑水质较好,对地表水体污染轻微。采矿坑内水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轻微。尾矿水全部回收利用,不向外排放。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甚微。因此,采矿对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轻微。
土石资源、土石环境:采场附近为荒坡,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较小。矿坑口处废渣堆放无秩序,废渣量50000m3以上,无防护措施,在强暴雨季节易引发泥石流,阻塞华源河,并污染河水。
4.3 现状调查结果
通过对矿山实地调查:矿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但存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矿区地面与斜坡基本稳定;采矿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较轻。
5.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5.1 矿山开采地质环境影响特征
(1)随采空区的扩大,向下开采的深度增大,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崩塌、采空塌陷地质灾害。
(2)区内的废渣堆放无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占用土地资源,在强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可能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3)随着采矿活动的进行,尾矿增多,在强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可能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4)地下开采以及尾矿水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范围极小,对区域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不会造成污染。
(5)地下采场大气主要污染物为爆破引起的炮烟、矿石加工及车辆行驶的道路扬尘以及尾矿砂形成干滩后的扬尘,采用湿式凿岩、洒水降尘及收尘等措施后防止尾砂飞扬,空气环境污染可以消除。
综上所述,矿区内对地质灾害的敏感为中等偏弱,若按设计科学开采,造成灾害的可能性小。即由边坡失稳引发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难度较小,地质环境恢复较容易。
5.2 综合评估结果
影响较重区:Ⅰ、Ⅱ为影响较重区(见图),主要为开采范围、废渣堆放、尾矿库范围。
影响较轻区:调查区范围内Ⅰ、Ⅱ区以外的区域均为影响较轻区(见图)。
6. 矿山开采适宜性评估
该矿山建设规模属小型,矿区植被覆盖率高,占用耕地很少,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预测矿业活动诱发、遭受的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小。尾矿库堆放尾砂对周边水土资源与环境影响较轻。针对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加剧、遭受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可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通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可以预防其危害。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重--较轻。
因此,本矿山建设适宜级别为“基本适宜”。
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1)认真执行开采方案设计,做到科学开采,合理开采。
(2)对平硐口外沟谷的废渣堆应修建挡土坝,防止暴雨诱发废渣堆边坡失稳,产生矿区泥石流以及污染和破坏水土环境。
(3)冒顶、片帮:应调查了解掌握本矿地质构造、矿体及矿体围岩特征,选择合适的巷道支护形式和采场构成参数,以满足矿压要求;设计所留的采场顶、底板及间柱不得回采或削弱;开采过程中遇矿(岩)破碎、不稳固地段,须及时设临时支护;井下部分处于岩层稳定处的巷道采用裸巷时,应加强日常巡查,发现有浮石及时消除,有裂隙等变形应及时加强支护;对顶底板不稳固的局部地段,视具体情况采用木支护或混凝土支护等形式进行处理;对地质构造带或破碎带应采用钢结构加固支护;对原支护要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矿井突水:矿山井下防水一定要坚持“有疑必探”的原则,巷道过断层、裂隙带、岩体接触带时,应提前打探水孔,以防掘进突水。坑内揭露较大出水点,应及时注浆封堵;根据矿坑涌水量及丰、枯水期矿山排水量,合理布置井下水仓位置及容量,水泵排水能力应保证在矿山正常涌水量3倍以上;矿山应做好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如观测记录矿坑涌水点、涌水量及矿坑排水量,为矿山防治水积累资料。
(5)井下采掘作业应采用湿式作业,同时加强个体防护。
(6)尾矿库:加强坝体及坝肩监测,掌握坡面变形动态,雨季应加密监测;做好防渗漏工作;尾矿库周围应设置排水防洪沟,减少暴雨、洪水入库量;矿山闭坑后,尾矿库及时覆土,植树种草,复垦返绿。
(7)加强矿业活动的污水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处理达标后方能循环利用或排放。对于废石土堆进行复垦、监测,防止暴雨诱发边坡失稳,产生矿区泥石流以及污染和破坏水土环境,矿区闭坑后,进行生态恢复。
(8)对老巷及采空区应加强支护,设置栅栏及警示标志,防止冒落、透水、塌陷、窒息等事故发生。
8. 建议
(1)对平硐口外沟谷的废渣堆应修建挡土坝,防止暴雨季节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2)矿山未建专用排土场,开采出的废石中含有一定量的砷,由于雨水冲刷可造成下部水质污染,待开采结束后,尽量利用废石去回填采空区。
(3)对已采空区,应进行回填或封闭采场坑道,保证坑下作业安全。
【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行业标准目录10-13
环境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11-2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09-24
地质实习报告-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0-09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1-06
调查报告(地质队)07-15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0-23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1-12
略阳地质实习报告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