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知识笔记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质知识笔记

地质建模知识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

摘要:针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地质建模知识方法的教学问题,简要介绍了地质建模技术现状,总结了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资料管理、储量估算、采矿设计、找矿预测等采矿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明确了地质建模知识的重要性。结合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对地质建模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重视相关知识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建模;采矿工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重点高校之一,为煤炭行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1]。在采矿工程学科培养过程中,面临学科发展滞后于煤炭科技的进步、到现场工作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2-4]。比如,三维地质建模是一项涉及到众多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基础性技术[5],该技术对于众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控制作用,对采矿工程来说,是地质资料管理、固体矿床资源预测、采矿工程设计、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工具[6],企业现场已应用Surpac、Valcun、3D Mine等成熟的商业化软件[7],但是现有培养体系对相关知识重视不足,仅在部分专业方向开展相关课程。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地质建模的基本知识,分析了其在采矿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的知识内容,最后针对教学实际及地质建模知识的特点,探讨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三维地质建模(3D Geology Modeling)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三维环境下,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与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并用于地质分析的技术。三维地质建模的相关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9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Houlding提出“三维地质建模”这个概念后,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开展了商业工程应用[5]。常见的三维空间地质模型总体上可以分为表面模型(Facial Model)、实体模型(Volumetric Model)和混合模型(Mixed Model)三大类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表面模型是对物体表面形态以数字表达的集合,通常为格网或者三角网的形式。表面模型对地质对象的形状控制较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多用此模型表达三维地质体形态。采用表面模型可以表达地质体形态,但是难以解决地质体内部属性等问题,并且在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上需要专门的处理方法。在研究地质体属性相关信息时,通常采用实体模型,尤其以块段模型为主。块段模型是将研究的立方空间分割成规则的三维立方网格,每个块段内部具有模拟的属性信息,其属性值在钻探、物探等数据基础上,通过克里格法、距离加权法、平均法等方法获得。

三、地质建模在采矿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地质建模理论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建模软件对采矿行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在生产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不再仅仅是配角,而是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已有许多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产品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Micromine、Surpac、Vulcan、EarthVision、GOCAD等。这些软件都已经具有地质体模型的构建、露天矿和地下矿的开采设计、生产计划的规划、二三维的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Surpac为例,作为地质和矿山规划软件,其应用到了多个国家的露天和地下矿开采及勘探项目中。软件提供了三维图形绘制及工作流程自动化处理机制,功能涉及地质模型构建、测量数据管理等多个方面,包括钻孔数据管理、地质建模、块体建模、地质统计学、矿山设计、矿山规划、资源量估算等。在Surpac中所有的任务可以结合具体流程和数据要求,进行自动化方式的管理。利用Surapc构建的某金矿的矿体块段模型如图2所示。

下面从地质建模在地质资料管理、储量估算、采矿设计、找矿预测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地质建模在地质资料管理中的应用。地质资料是矿山企业开展生产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既包括地质勘探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地质方面的文字和图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不断揭露的新资料[8]。以前这些资料多为纸制手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逐渐变为了电子图形文件。由于地质资料获取积累较长,在资料的储存、修改、传递、应用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多个人员的过程。大量的资料不仅查阅起来不方便,甚至存在数据冲突的情况。地质模型构建采用地质数据库存储基础数据,通过将相关海量的地学信息标准化、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然后通过模型构建技术,将数据信息充分反映到地质模型中,不仅能够达到快速、直观查阅的目的,还能随时补充修改,更能获得直观的印象。

2.地质建模在储量估算中的应用。矿产资源储量指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它既是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基础、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矿山企业存在的基石。依据划分单元的不同和计算方法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储量估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断面法(包括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多边形法等[8,9]。在开采过程中,企业的资源储量是动态变化的,既有随着开采已经消耗的资源量,又有不断探明的新资源量,相关数据的更新也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内容。传统手工计算方式费事费力,而通过地质建模,利用计算机进行储量估算工作,能极大地减轻工作强度。利用地质资料,构建地质模型之后,首先通过克里格法、距离加权法等插值算法进行相关属性计算,然后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国家要求、生产要求,对地质模型进行不同的块段划分,如按照可靠度、经济意义等,软件系统可以依据模型快速计算体积、储量等所需数据。在储量估算时,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在资源量估算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任意块段和矿区资源量进行分类管理和品位吨位曲线统计等工作。

3.地质建模在采矿设计中的应用。由于矿产资源的成因、规模、形态、构造等各不相同,给采矿设计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传统设计在图纸基础之上进行,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而随着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及可视化技术,使开采的地质体情况能直观、明了地展现在采矿设计的技术工作者面前[8]。露天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均可以在构建的地质模型基础上开展工作,比如开采境界的圈定、露天采场设计、采掘顺序优化、爆破设计、露天矿坑终了图输出等,如图3、图4所示。同样,地下开采的盘区(或采场)划分、采矿工程布置、底部结构设计、爆破设计等也可以根据构建的地质模型开展工作,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设计的失误和错误。

以露天矿开采的境界优化为例,其应用流程为:对露天矿矿床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建立矿床块段模型,利用地质统计学等插值算法,结合产品价格、经营成本等数据,赋予各块段对应的价值属性,利用几何约束及LG图论法,计算适合开采的最优境界范围。

4.地质建模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由于矿体通常都埋藏于地下,人们无法直接查看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而且其空间分布规律的预测也较困难,使矿山勘探工作常陷入被动局面,增加了勘探的工作量及风险程度[8]。整理已有勘探數据及矿山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各类地质资料,充分考虑地质各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利用地质建模技术构建三维模型,不仅能够将地质体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能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其空间展布规律。基于构建的地质体模型,结合研究地质对象的异常特征,利用叠置分析、缓冲区计算等分析工具,可以判断空间内的某个控矿地质因素是否与矿化有关,如地层、断层、电阻率等。在同一个三维地质空间内,分析不同地质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就可建立控矿要素与矿化分布间泛函关系的定量预测模型,开展矿化分布的预测,为找矿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9]。

四、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中地质建模教育教学的探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采矿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资源开发工程领域科技人员的基本能力,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矿山(井工、露天、金属)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生产、技术管理、环境保护的高等工程科技人员及管理人才。而这样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对采矿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工程CAD》等信息化技术相关基础课程,但针对在采矿工程实践及科学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地质建模知识,仅在采矿工程的露天开采方向开展了《露天矿建模与优化技术》课程,其他专业方向并没有讲解相关技术及其在采矿工程应用的课程。

五、结语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地质建模技术在采矿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也是发展趋势。在满足现有本科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应完善传统培养模式,加强重视地质建模知识在学术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针对采矿工程各方向学生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符合现代高科技矿山企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宝贵,张勇,侯运炳.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煤炭,2015,(03):33-35.

[2]赵怡斐,王丽恩.煤炭高校矿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04):1-5.

[3]畅军亮,吴丹.煤炭经济下行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09):57-59.

[4]彭守建,许江.高校矿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55-156.

[5]李青元,张洛宜,曹代勇,等.三维地质建模的用途、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J].地质与勘探,2016,(04):759-767.

[6]武强,徐华.数字矿山中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12):1996-2006.

[7]王银秀,李业伟.Surpac软件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J].地质学刊,2014,(03):445-450.

[8]张晓坤,章浩.三维地质建模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0,(03):106-110.

[9]张宝一,吴湘滨,王丽芳,等.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实例[J].地质找矿论丛,2013,(03):344-351.

作者:孙振明

第2篇:俄语口译笔记与笔记能力提升方法分析

【摘要】口译笔记是交替传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使用方式。在整个口译过程中,通过运用符码作为重要的载体,并且促使其将原本的听觉符号通过转换形成视觉符号内容。在这过程中,笔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口译是否正确、准确等,对口译传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本文以“俄语口译笔记与笔记能力提升方法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通过介绍和分析俄语口译的内容以及基本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笔记能力训练的策略,为进一步提升笔记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俄语;口译笔记;笔记能力;提升方法

引言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信息的存储方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电脑记载;其二,笔记记载。依据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原理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对自身所经历过的一些事物做出的反应被人们称之为“人类记忆”,一般而言,从其结构之上,人类的记忆可以劃分为三种不同的内容,即瞬间记忆形式、短时间记忆形式以及长时间记忆形式。从短时间的记忆形式来看,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能够保持在1分钟作用,从记忆的维度上分析,也只能够在海马区域中记住7±2个不相关的一些信息容量组块。口译笔记则主要是针对大脑的短时记忆提供良好的辅助以及相关提示作用,其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载体为:通过口译笔记能够进一步减轻大脑针对某一些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记忆符合,例如:对一些术语或者是具体数字的记忆等。进而增加了一些记忆渠道,弥补了在短时间中记忆不足的现象。最后,口译笔记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译员对语言逻辑进行梳理,进而准确的输出相关的译语,提升相互交替的传译质量。由此,笔记质量所表现出来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交替传译成败,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信息漏译的风险,由此,针对俄语口译笔记进行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一、口译笔记的基本概况

(一)口译笔记的主要概念

2011年,赛莱科维奇在其《口译训练指南》中针对口译笔记的概念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交传笔记主要是一种记忆辅助性手段,能够帮助译员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其源语的相关内容之上,并且在后期的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提醒作用”[1]。

鲍刚则在其后期的著作《口译理论概述》中明确指出:“译员通过特定的职业手段能够迅速的去整理源语思维线路进而标定相关的源语的内容以及关键词,然后在针对译语进行搜寻或者是组织相关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2]

在刘敏华所创作的《逐步口译与笔记——理论实践与教学》中同样也对口译笔记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即“译员主要通过针对页面进行更加有效的运用,并且通过采用任何一种形式语言符号将其记录下来,则能够传达源语的一种特定的笔记形式表现。”

依据前面的这些相关的定义以及分析,可以从中看出,口译笔记不仅仅能够通过非常简单的符码作为重要载体针对相关的源语信息予以记录,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对源语信息中的结果进行分析。由此,译员在做相关的口译过程和表达的时候,笔记则能够不断去激活被动的记忆内容。

(二)口译笔记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首先,整体性特点。口译笔记从其智力的运行角度来看主要可以表现出一种整体性的思维特点。在口译笔记开展过程中,通过非常迅速的去整理发言人或者是其思维脉络,对其源语中的重点内容以及关键词组进行标定,从而为后期译语的组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这过程中,如何针对发言者的思维进行系统整理呢?译员则需要在记笔记的时候,特别去关注讯息点相互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针对讯息点相互之间的连接则就是通过俄语中的具有相应的连贯功能的一些关键词组进行连接,进而使其讯息点相互之间表现出更加清晰的关系。[3]

其次,暂存性的表现特点。暂存性主要是针对口译笔记过程中的“立即使用”与“单词使用”这两方面来看的[4]。口译笔记具有非常明显的临时性与一次性的运用性质,在针对源语讲话全部结束之后,译员就需要立即使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说和传达,并不是在日后进行阅读之后而记录下来的相关内容。在交传笔记过程中,暂存的一些内容大多可以划分为:数字化、专业术语、重点的内容以及逻辑性的主线等,它们所表达出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帮助译员回忆起相关源语表达的一些内容,在交传这一活动完成之后,译员就不需要在重复对某一个数字或者是针对某一个术语进行研究,而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就到此结束[5]。

最后,个性化的特点。在这过程中,首先则为针对笔记符号进行一种非约定俗称的运用[6]。每一位口译人员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符号运用的习惯和特点,甚至也可以形成具有自己独有的相对完整的符号体系,将其固定下来为后期自己所使用。针对同一个符号,对各不相同的译员可能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含义,例如:有一些译员用“△”代表一个国家的首脑,而有一些译员则使用“△”代表顶峰的含义等。由此可以看出,同一含义可以运用各不相同的符号进行代替,每一位译员针对同一符号也会有各不相同的含义表现等[7]。

二、口译笔记的主要作用

(一)能够提升译员识记并且理顺源语结构的能力

针对源语信息内容记录,有三种类似的表现形式,例如:首先,针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性质的治理以及城市环境的保护不断优化;其次,城市环境中的一些基础性的建设以及环保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针对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针对城市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进行无害化的分解或处理,对城市中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等[8]。这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并列到信息关系中,在第一个内容中不仅仅包括了针对城市环境进行针对化的处理和整治,而且也与城市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内容有着一定的类似性的特点。在第二部分中,同样也包含了针对城市中的环境基础予以建设以及针对城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这两个方面的并列。在第三部分中则主要是针对医疗中一些废弃物的处理效率、城市中生活垃圾的无污染分解和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这三个相互并列。而对译员来说,在笔记记录的时候,就需要运用相应的便于来有效地反映其结构逻辑性,更清晰地表明不同要点和要点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关系。译员在听和记录的时候,要带着一种分析性的理解与加工,进而为其在后期的进一步理清逻辑性带来帮助。

(二)唤起笔记人员的相关记忆

鲍刚在其所写的《口译理论概念》中明确阐述:“口译笔记能够起到一种路标的指引作用,进而提醒并且唤起译员的注意到其在整个工作环境中所需要记录的不同信息。”而作为相关的笔记人员来说,通过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语言,例如:“△代表着环,O代表着治”等,快速的对当时现场中的讲话者所陈述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录并且有效的表达出来,在后期整个工作结束之后,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这样一种系统化的记录形式,进而唤起当时现场过程中源语的主要逻辑性特点以及表达的相关内容。

(三)进一步改善译语的表述

通过口译笔记则能够将现场中的源语逻辑结构更加清晰的展现到译员的眼中。译员通过自己独有的系统性的笔记记录情况针对译语进行重新组合而转化成自己所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而对表达者所表达出来的语言顺序、逻辑性进行记录,促使译员的相关记录更具有清晰性、逻辑性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如果译员只是去听而不做相应的记录的话,很可能在自己听到什么就会译出相关的内容,这时候出现的错误率也会不断提升。虽然作为外面的听众也能够听懂相关的源语的一些含义,但是会促使所翻译的内容出现一些歧义。这时候如果译员在听取源语的过程中运用笔记录下来的话,那么这时候的翻译就会演变成为一种视译表达,这时候译员就可以针对自己所记录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有逻辑性的予以调整,这样的话,译语就会在自我組织的情况之下变得更具逻辑性以及清晰性,也能够达到非常准确的表达效果。

三、俄语口译与笔记能力提升的主要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运用相应的关联性的符号

首先,秉承少横多竖与纵向延伸的方式。口译笔记记录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使用一种平常横向书写的传统习惯,而是需要依据意群来进行相应的记录。在这过程中,一个意群可以为一行,而且并列的相关信息大多是采用半括号括起来。运用一个意群作为一行能够更有效地展现出源语上下文所表达的一种逻辑性的关系,进而有效地减轻译员在读笔记的时候给自己脑力带来的严重负荷。其次,采用阶梯形式的缩进结构。阶梯形式的缩进结构表达方式则能够更有利于展现源语不同信息之间的一种从属性的关系或者是一些主次上的表达关系。而且这样一种方式还能够帮助在场的一些译员更加准确地区分各不相同意义的某些单位,理清其中的思路,进而获取更加清晰的视觉艺术表达效果。最后,突出其路标词。鲍刚在其《口译理论概述》中也明确的指出:“路标词”是指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内容的核心点以及重要的关键词等。同时还有一些能够表明逻辑性思维的词组或者是相关的符号。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只有存在这些不同的“路标”,多一些或者是在这过程中少一些都对后期更加准确的去理解源语没有相应的影响。而在整个笔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性的层次则主要是通过路标词来予以展现的,路标词组在整个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针对俄语中的专有名词笔记进行专业化训练

在进行口译工作活动之前,相关的译员则可以先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来查阅活动中有关的一些资料,或者是阅读这一领域中的一些核心的相关著作等,针对需要记录的一些专业的名词进行了解,针对这一领域中所涉及到的某种内容或者是词组、语句、含义等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然后,在针对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内容去选取自己所熟悉的一整套的符号编码来代替这些不同的专业性的名词,进而为后期的口译笔记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减少脑部所承受的一些负荷,但是在这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则是,译员在整个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将自己所选定的一些符号进行相应的练习,规避在后期的工作现场中听到某些内容的时候难以运用恰当的符号编码进行记录。在针对交替口译这一工作过程中,译员则需要运用“直接复写法”,依据源语发音来记录这些特殊的名词,如果在这时候依据语境难以明白其真正的含义,译员则可以先按照其语音附属进行记录,然后在进行相应的补充翻译,或者是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如果在这时候相关的译员还是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译员则需要依据相应的情况来询问相应的源语发言人,进而对相关内容更加准确、流畅的予以翻译。

(三)针对技术术语方面的内容进行笔记专项训练

技术性的术语是记录俄汉相互交传笔记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译员在其日常的生活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期更有效的处理交传笔记过程中遇到专业术语的窘境。在针对特定的领域进行交传之前,译员需要依据现实的情况定向的去寻找相关方面的资料,并且还需要多阅读相关方面领域的资料,进而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术语以及背景知识,掌握相关领域中的未来发展现状,更加熟悉如何对相关的专业词汇进行表达等。在交传口译的现场,译员则需要具备相信自己能够将此项工作完成好的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运用自身已经构建好的一些编码库,谨慎地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记录,进而节省记录过程中的时间,如果出现记忆以往的时候,则需要迅速从刚刚的一些“源语”或者是相关的“译语”记录中进行回想,切莫为了运用符码而执意要去运用相应的符码。如果在进行交传笔记的过程中,发现未曾接触过的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术语详细地记录下来,在做完相应的笔记之后,在根据上下文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来进行猜想,因为在各不相同的领域中,一个词组或许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如果在笔记中所记录的某一个关键性的技术术语依据上下文笔记依旧难以知道其所具体指的什么意思,那么此时的笔记人员就应当详细的去询问相关的人员,真正搞明白这一技术术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进而保证后期的翻译工作更加的准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提升笔记水平,就需要在平时的时候勤加练习,真正做到在记录笔记的时候采用阶梯形式的纵向排列以及纵向翻译来进行记录;需要在做笔记的时候不断理解其信息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含义,并且做相应的标记;需要在针对数字、关键词以及术语和逻辑关系在整个笔记中系统性的展现出来;需要通过符号以及缩略的一些词语来缩短记录的时间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俄语口译笔记与笔记能力,进而不断平衡翻译者脑力记录以及笔记记录之间的协调关系,也为更有效的、更准确的翻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齐涛云.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口译笔记[J].民族翻译,2011(4):70-75.

[2]李琼.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浅析[J].社科纵横,2010(8):171-172.

[3]柯文娣.交替传译笔记方法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0(5):221-222.

[4]魏丹.符号在口译笔记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8(9):88+87.

[5]彭春辉.笔记在口译中的作用和技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4-145.

[6]杨璇论笔记中使用符号和缩略词对连传质量的影响及其启示[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46-50.

[7]高桂香.口译笔记的技巧[J].英语知识,2006(2):1.

[8]玛丽雅娜·勒代雷.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对翻译的影响(英文)[J].中国翻译,2005(3):33-36.

作者简介:努丽亚·阿布都热合曼(1970-),女,新疆乌鲁木齐,本科,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

作者:努丽亚·阿布都热合曼

第3篇:浅论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

摘要: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从其本质上说是一贯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资本论》中思想的逻辑延伸。

关键词: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世界历史观

文献标识码:A

自从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将马克思晚年的有关人类发展历史研究的笔记进行整理,并以《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为书名出版后,此书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此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的第三次诞生,而我国理论界对此书的研究也报以极大的热情,但其研究成果见仁见智,分歧众多。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此问题发表一点初浅的看法,与学界同仁商榷。

一、 研究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理论出发点

笔者认为,围绕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以及所谓马克思东方理论研究在理论界产生的诸多分歧,与研究者的理论出发点有关。马克思早就鲜明地提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这里的批判,既有理论的批判,也有实践的批判。恩格斯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夫人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2] “我们是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2]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行动的教条。它要顺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当时出现的种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的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例如,马克思在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维·查苏利奇的回信中针对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时说:“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针对当时存在的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态度和看法,甚至说出了“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话,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对待自己的理论的认真态度。

由此引申,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必须注意克服三种错误态度或者做法:第一,有意或者无意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即把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话强加给他们。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原则性的附加,把一些非马克思本义的东西牵强附会给马克思主义,甚至把自己的理解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第三,不恰当地进行所谓的理论引申。

研究一个理论,还必须了解这个理论赖以生发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十分鲜明地宣示自己理论的基本态度,同时,又十分准确地表明了自己理论的理论视角。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4]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够解放自己。“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2]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4]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以世界为其活动场所的,”而这又必须依赖于“只有当世界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 它的事业—— 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真正世界历史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巨大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就在于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巨大发展。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行了这方面的论述。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 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5] 这些说明了生产力发展的意义。同时,马克思正确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又借助资本的力量荡涤了人类的一切关系,使之变得简单、明了。但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4]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从共产主义是以世界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为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从世界的发展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和论述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的。

二、 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一种理解

基于这样的观点或者是看法,笔者觉得应该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

(一) 《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作为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自然的延伸

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对象都是由当时她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决定的。因此,任何理论研究的逻辑走向也总是随着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中所提出的时代性的新的情况﹑新的任务﹑新的问题进行转换。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之时,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当时的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欧洲及美洲经过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较封建制度更为先进的一种制度从政治和经济上在世界范围特别是欧洲范围内得以普遍的确立,成为代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使得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同时,也使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流的欧洲社会(特别是以英国为代表)成为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也就是说,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典型的表现的形式。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或者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具体地﹑现实的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不得不——而且必须——将自己的主要研究视野放置于以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表现出来的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社会。这正如后来马克思自己所说的,为了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理论支持,不得不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英国为例进行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当历史进入到19世纪70-80年代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洗礼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悄然生起,加之,世界航线及市场的开拓,以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的变更,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深入细致的发展阶段。而此时,广大“东方社会”则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残酷的掠夺以及内部的矛盾的激化,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全面地爆发起来。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反过来不仅加深激化了“东方社会”自身的固有的矛盾。同时,又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不仅使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同时,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即,大大地改变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使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也同样地呈现出新的情况﹑新的任务﹑新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在19世纪60-70年代,在欧洲和美洲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巴斯蒂安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妇女统治的研究》,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与人的原始状态》,泰勒的《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的研究》,吉伦·特龙的《家庭的起源》,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摩尔根的《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和《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等等。这些充满进化论精神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对人类史前社会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然也必然引起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注,不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也提供了可能。

也正是在这一新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深厚的理论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依托,迅速及时的将刚刚兴起不久的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进行了科学而又大胆的研究,写了大量的笔记和论著,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并拓展了研究的领域。

(二) 从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逻辑关系来看,《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所表达的思想同《资本论》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不仅具有内容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方法、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除了上述论及的从马克思的研究中心和任务来看,《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资本论》研究内容的逻辑延伸,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外,还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他们之间的这种一致性: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马克思在其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和文章的表述要求,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逻辑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实证的比较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在马克思的研究工作中常常是互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不仅反映出了马克思的研究有一个方法上的变化,即从理论逻辑的抽象研究到实证方法研究的转变。同时又是这两种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有机结合。

其次,从研究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关联性来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三者基本上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主要的研究时间段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是《历史学笔记》研究的时间段是从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时间的跨度是从公元1世纪到17世纪中叶这段时期;而《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时间段是从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共同勾画出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时间链条。反映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上的循序性。从空间上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三者基本上具有空间上的循序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着重研究的是古代社会的文化人类学问题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例如;公社土地占有制、文明的起源、古代法制史,无阶级原始社会的结构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家庭的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建立等;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着重研究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学的研究,超过了民族学笔记的范围。这一研究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研究有关。而《资本论》着重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共同勾画出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空间链条。反映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上的循序性。

第三,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三者具有互补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学笔记》所揭示的是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资本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因此,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具有内容上的互补性和连贯性。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以及内容上来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之间,不仅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以及空间上的连续性,而且具有内容上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之间,不存在有些学者所说的所谓的对立或者反对关系。

(三)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之间的区别或差异

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正式理论出版物无论是从其表现形式来看,还是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可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准确的经典表达。但是,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则不同,由于均是以笔记的形式出现。所以,就不能够像看待《资本论》一样来看待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历史学笔记》,就其性质来看,笔记就是笔记,这是由于笔记的性质决定了笔记的内容。首先,从做笔记的原因来看,笔记是研究的起点,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为了完成某项研究首先就是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收集的资料有实物资料,也有理论资料,而这些的记录就是笔记。其次,从笔记的内容来看,一般的说来,作为研究者在做读书笔记时,笔记中一般的是记录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于所读书的内容的择抄(择抄的内容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资料性质的内容,通常表现为历史性的事实或者数据等内容;二是观点性的内容——同意或者反对的内容,或者启示性的内容);其二,是读书的批注性的内容,(批注又可以分为这几种情况:一是批注的内容是经过严格思考的对于做摘抄的观点内容的看法,二是表示一种可能性的看法即具有某种意义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或者说是可能性的想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三是对书中的观点的引申等内容)。最后,从笔记的作用或者功能来看,虽然笔记中所反映出的内容与后来形成的理论结论之间可能有一致的地方,也会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可能会有矛盾的地方,但是,总的说来,从笔记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基本的理论视角,看到基本的理论倾向和基本的思想发展过程。然而,对此意义的估计也不能够太高。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是这两个笔记是马克思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所做的必要的准备,是读书笔记。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前提或者基础。并且,马克思的研究是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出发进行研究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从其本质上说是一贯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资本论》中思想的逻辑延伸。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宋敬华

作者:王志林 余 冰

第4篇:工程地质笔记

工程地质学包括: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条件:

① 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

② 地质构造

③ 地形地貌

④ 水文地质条件

⑤ 不良的地质现象

⑥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地质法

2、 试验方法

3、 计算方法

造岩矿物: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也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和化合物

解理是指矿物受打击后常沿一定方向裂开,并形成光华平面的性质。

断口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下,沿任意方向发生的不规则裂口称为断口。

岩浆岩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产状可以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岩浆岩产状大致有: 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第5篇: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 地质学基础

绪 论

一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 2研究内容包括:

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 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 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 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 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 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 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 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 5) 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 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 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 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

3 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 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 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 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1 表面形态 高低不平 65%陆地在北半球 (陆半球) 35% 南半球(水半球) 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 (大地水准面) 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 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 海洋 :洋 海 陆间海 陆缘海 洋(中)脊 、洋隆 海岭 大洋盆地 海山 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物理性质 密度及变化 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 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 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 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先对高差200以下 平原:面积广。坡度平 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

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 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 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 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

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磁倾角 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 短期变化 磁暴 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

主要在地球表层

岩浆岩中

6地热 来源放射能

重力能 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

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 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 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 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 (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 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 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 地壳(结构) 地幔(俩面之间) 地核 范围,特点等 外圈 大气圈(结构) 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 生物圈

内圈结构 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 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 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 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作用 概念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 地震。。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 )风化 河流。。 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 褶皱 扩张 变形。 构造运动:现代、 新、古 地震 类型 参数 地震带 3岩浆作用 概念 特点 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挥发组分 温度:无法直接测量 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 火山灰 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 侵入作用 岩床 岩盖 岩盆 岩基 岩株 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 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 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 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 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 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

第6篇:岩石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评述笔记

一 火成岩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性质评述 火成岩具有较强的力学强度,课作为各种建筑物良好的地基及天然建筑石料。但各类演示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所差异,也应注意: 深成岩具结晶联结,晶粒粗大均匀,孔隙率小、裂隙较不发育,岩体大、整体稳定性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岩石往往由多种矿物结晶组成,抗风化能力较差,特别是含铁镁质较多的基性岩,则更易风化破碎,故应注意对其风化程度和深度的调查研究。 浅成岩中细晶质和隐晶质结构的岩石透水性小、抗风化性能较深成岩强,但斑状结构岩石的透水性和力学强度变化较大,特别是麦岩类,岩体小,且穿插于不同的岩石中,易蚀变风化,使强度降低、透水性增大。

喷出岩应注意的是其中常常具有气孔构造、流纹构造及发育有原生裂隙,透水性较大。此外,喷出岩多呈流状产出,岩体厚度小,岩相变化大,对地基的均一性和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 通常情况下,在火成岩中裂隙发育的部位或风化带内,可形成和贮藏裂隙地下水,尤其是玄武岩分布区,往往存在具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资源。

二 沉积岩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性质评述 碎屑岩的工程地质性质一般较好,但其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类型影响显著,如硅质基底式胶结的岩石比泥质接触式胶结的岩石强度高、孔隙率小、透水性低等。此外,碎屑的成分、粒度、级配对工程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石英质的砂岩和砾岩比长石质的砂岩为好 粘土岩和页岩的性质相近,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低,受力后变形量大,浸水后易软化和泥化。若含蒙脱石成分,还具有较大的膨胀性。这两种岩石对水工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物场地边坡的稳定都极为不利,但其透水性小,可作为隔水层和防渗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抗水性弱,长具不同程度的可溶性。硅质成分化学岩的强度较高,但性脆易

第7篇: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2000字

文/刘贵权

翻开《温家宝地质笔记》,地质人生扑面而来——人生地质路漫漫,岁月无欺江河流,将今论古言上亿年春秋史,实事求是探20载地矿路。

梦里常回祁连山,

情系地矿思随行,

踏遍群山觅真知,

积累知识为人民。

祁连山巍峨连绵,对于一个初出校园的学子来说,实在是有点"高峰难攀、星辰难摘",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又要四处奔波,极为不易。这些对现在的青年来说,能完成工作本身就是奇迹,而探获如此翔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

温家宝的野外地质人生就是从甘肃祁连山开始的。那一年是1969年,他27岁。在他的笔记里,可以看见许多困难,但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的斗志和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温馨、有父母、有妻子儿女的家,曾经的幸福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也有无数的人在外奔波,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还有心中的那盏灯、那首诗和远方的田野。

地球就像是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章节,每个章节有很多页,每页有很多行,每行有很多字。研究地球就是在揣测她,要区分、厘清她的地质年代,犹如把她分成几章,有的章节里可能含有石油、煤;有的呢,可能有铁、铜、金、银等,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首先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在进行基本的地层时代划分后,剩下的就是每个具体点的地质信息、路线地质特征、区域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等。最后,把相同类型的点连成线进而形成面,便基本构成了地质图,再总结撰写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成果讨论等,这就是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简述。

在野外工作中,温家宝从淘砂员、技术员、矿产组长、大组长,一步步成长,还承担了祁连山幅矿产部分报告的编写。

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温家宝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被甘肃省地质局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副队长、党委常委,那一年,他36岁。

第二年,温家宝被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37岁任处长或许让很多人羡慕,但这在他看来,"一个有信念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以外,还有什么意义?"

1981年,地质部党组批准他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那一年,他39岁。在4月7日的笔记中记录了他的奋斗目标:坚定的政治信念、熟悉地质业务技术、攻破英语、干练的管理干部等。如他所说,"立大业必须有大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极顽强的毅力。"

第二年,经中央批准,地质矿产部党组调任他为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从此,他离开了"小家"——甘肃,来到了"大家"——北京。

1983年,国务院任命他为地矿部副部长,那一年,他41岁,从此步入了地矿领域的"国家"层面。一直到1985年调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离开了地质系统。从大学算起,他从事地质事业整整25年。

1983年元旦前后,温家宝的笔记记载有"自不惑之时起,要有个新的开始,不贪一得之功,不存一孔之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要面对现实,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做一个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人!""一个好的干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敢讲真话,这样做于国家于人民有利,于自己也无害。那种一味迎合领导的‘奴相’是可鄙的。我尊重领导,但从不迎合。"

温家宝笔记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也让我掩卷长思,历久弥新。调查研究多么重要,多么亟需,乃至现在,或许还有所缺乏。对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他提到"慎重从事、稳步前进、经过实验、逐步推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许现在在其他领域也可借鉴一二。

1982年的西北地质调研笔记又说:"横下心来,十年内不顾任何冷言冷语,不顾任何讥讽挖苦,潜心自修,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风口浪尖中站得住,才有可能肩负起更重的担子".如何为人民服务?或许我们现在也应该"如饥似渴地读书、广泛涉猎、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想想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1965年大学毕业时,他写过"要把学习和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并且写过两次血书明志,多次要求去西藏工作。

厚厚的一本书,承载着过去通向未来的路。从1968年到1985年18年的地质人生路,所记与其说是一个人的几本笔记,不如说是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地质路还很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记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前后翻阅了一个半月,虽其人物、其事件和我们这些青年相距较远,但其内涵、其精神,却是令人震撼,引起我们强烈共鸣。

如此多的笔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能够如此细致地记录生活、记录每日发生的大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此生活、工作作风在老一辈地质学家身上比比皆是。温家宝立志高远,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温家宝在18年的地质工作生涯中,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祁连山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作为基础地质资料,指导了40多年来区域上的找矿实践,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工业,地质先行的思路,现在仍然不过时,尤其要针对紧缺矿种,提前部署地质勘查计划,意义重大。而在工作之余,能够安排有序的学习,提高精神层面的内涵和促进心灵层面的成长,从祖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些可能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完)

第8篇:煤矿基本地质知识

聚煤期:地质历史中形成煤炭资源的时期,也称为成煤期。主要分为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新生代的古近纪和新近纪。

含煤岩系:在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层、具有共生关系、多相组合的沉积岩系,简称煤系。

煤田: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

煤层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邻近岩层称为顶板。

煤层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称为底板。

根据岩层相对于煤层的位置及垮落性能,将煤层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老顶)。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米以下,多为炭质页岩、泥页岩,并非所有煤层都有伪顶。

直接顶: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采煤时移驾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多为粉砂岩、泥岩等。

基本顶:又称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为厚度及岩石强度大、难于垮落的岩层。通常为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

夹矸:煤层中有时含有厚度较小的岩层,这些岩层称为夹矸。

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将煤层分为2类:

简单结构煤层:这类煤层不含夹矸层,但可能有较小的矿物质透镜体和结核。 复杂结构煤层:这类煤层中含有较稳定的夹矸层,少则1—2层,多则数层。

煤层按倾角分为四类:近水平煤层小于8°;缓(倾)斜煤层8°至25°;中斜煤层25°至45°;急(倾)斜煤层大于45°。

煤层按厚度分类:薄煤层小于1.3米;中厚煤层1.3至3.5米;厚煤层大于3.5米。

第9篇: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范文

1. 我国地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我国地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阶段。

2. 我国地史中,古生代划分为哪几个纪? 答: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碳纪、二叠纪六个纪。

3. 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类? 答: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4. 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答: 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六种。

5. 何谓联合古陆? 答: 二叠纪时的一联合超级大陆,后在三叠纪时开始裂开。

6. 何谓冈瓦纳古陆? 答:又称南方大陆。由非洲、南美州、南极州、澳州和印度组成的南半球超级大陆。

7. 何谓劳亚古陆? 答:由称北方大陆。由北美和欧亚大陆所构成的北半球超级大陆。 8. 何谓大陆漂移? 答: 指大陆在水平方向大尺度运动,岩石圈在软流圈上飘逸,大陆分裂形成大洋。

9. 何谓矿物?答: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的自然单质和化合物。 10.何谓褶皱? 答: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成为褶。

11.褶皱几何要素有哪些?答:一是核。泛指褶皱弯曲的核心部位。二是翼部。泛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三是转折断。泛指褶皱两翼岩层互相过渡的弯曲部分。三是枢纽。褶皱的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倾斜线。四是轴面(枢纽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可是平面,也可是曲面,其产状同样用产状三要素表示。五是脊线和槽线。背斜中同一面上弯曲的最高点的连线称脊线。向斜中同一层面上弯曲的最低点的连线称槽线。七是轴迹。轴面与包括地面在内的任何平面的交线,均可称为轴迹。 12.何谓背斜和向斜?答:所谓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岩层老,两翼地层新。背斜受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出现。所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地层新。向斜被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新到老对称出现。 13.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答:外动力地质作用以是以外部能为主要来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主要类型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坡运动。内动力力地质作用是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深部进行,可波及地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内动力地质作用主导,外力加工塑造,共同作用。

14.何谓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答: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移动的断层称为正断层。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移动的断层称为逆断层。断层两盘延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一个断层面上各点位移不等,意味着断层的运动具有旋转的特点,常被称为枢纽断层。

15.何谓节理?答:节理是断裂构造的一个美容,是断裂构造的先期生成形态。通常是相对连贯和贯通的破裂,延破裂面曾有不可察觉的运动。

18.何谓双晶? 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有规律的连生在一起。是同种物质、同种晶体的规则的连生,其中一个个体可以通过一平面的反映,或绕一直线旋转180度后,即和另一个个体重合或平行。主要包括嵌入式双晶和接触式双晶。

19.何谓沉积相? 答:能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物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20.何谓岩基、岩株、岩盖?答: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岩体,根据大小、形状和围岩的关系分为不同类型。规模大,地表面积大于100公里,称为岩基。规模较小,地表面积小于100公里,称为岩株。顺层侵入,顶起上覆岩层; 底部平,上部呈弧形,直径约2—6公里,厚1公里,称为岩盖。

21.何谓海沟? 答: 海沟是真正的陆洋分界线。位于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过渡地带,海底的长条形洼地,泛称海槽,其中较深且边缘陡峭者称为海沟。

22.何谓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答: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为代表,其特点: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阶、大洋盆地组成,无海沟。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南美州西缘为典型,无海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

23.何为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答:所谓整合,即上下地层沉积是连续的,无明显间断。是长期整体下沉,连续沉积所致。所谓假整合,不同时代的岩层平行接触,中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是下降沉积—上升剥蚀—下降沉积所致。所谓不整合,即上下地层有明显沉积间断,而且两套地层以一定角度相接触。是强烈的地壳运动所致,如造山运动。

24.何谓岩层、岩层真厚度?答:具有一定厚度的和上、下顶底界面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所谓岩层真厚度制岩层顶底面之间法线上的垂直距离。

25.何谓河流阶地? 答: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6.何谓岩石圈、软流圈?答:地壳和上地幔的坚硬部分。因为莫霍面上下均为固体,机械力学性质区别不大,所以称为岩石圈。软流圈位于深度60—400公里。S波速度过莫霍面突增,在60—400公里下降,而后回升。个别地方S波不能通过。软流圈是全球性的,边界渐变,界面不平整,有一定起伏,是塑性较大的层圈,部分熔融,温度达700—1300度左右。软流圈是固态的,但其是液态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个较软、易流动的岩圈。 27.简述矿物的颜色。答: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在日光照射下,吸收某些波段,反射某些波段引起的。看矿物颜色要看新鲜面,因为矿物颜色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自色。即矿物新鲜面的表现。是矿物固有的颜色,有矿物的化学性质和晶体结构所决定。二是他色。由杂质所引起。如气泡和其他矿物被包裹,石英含镁变黑就是其中一例。三是假色。纯物理效应引起的。如矿物表面氧化薄膜。如,黄铁矿的自色是黄铜色,兰色和褐色的黄铁矿是假色。假色无鉴定价值。要注重自色,即观察新鲜面。

28.简述岩浆岩的化学组成。答:通过对岩石圈外部16公里岩带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分析得出,八种元素占此岩带重量的98%。分别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其中氧最多,镁最少。氧化硅占总量的3/4。因此地壳中硅酸岩矿物最丰富。特别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和辉石。

29.简述影响风化的因素。答:一是岩石的性质。其中:超基性岩(超铁、镁质)最易风化,基性岩(铁、镁质)易风化,酸性岩(硅、铝质)不易风化,尤其是细粒。同时还与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有关。二是气候因素。气温变化,降水多寡,生物作用等。根本的是太阳热机器,综合地理环境因素。三是地形。影响风化的速度、强度、沉积物的厚度。四是时间因素。岩石暴露在空气、水中时间越长,越易风化。

30.鲍文反应序列、特点。答:各种岩浆岩因所含矿物及其比例不同,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一般按岩石中Sio2的含量将其划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其名称为岩石学的习惯用语,反映Sio2含量的相对高低,并不具通常化学上的涵义。 分类 Sio2含量(%) 矿物类别

酸性岩浆岩 75-65 以浅色矿物为主(长英质岩石)

中性岩浆岩 65-52 浅色矿物稍多于暗色物质或大致相等。

基性岩浆岩 52-45 般暗色物质(铁、镁质岩石)与浅色矿物大致相等或前者略多

超基性岩浆岩 <45 一般无浅色物质或极少,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超铁、镁质岩石

随Sio2含量增加,一些元素含量随着增加,另一些元素含量随之减少。如岩石中Sio2含量降低,钾、钠一般也相应降低,而镁、铁、钙则响应增高。按Sio2分类的另一原因是氧化硅在岩石中普遍存在。另有少数岩石钾、钠含量特高,称硷性岩,成分为Al2O3

岩浆冷凝,随着温度的降低,岩浆的主要成分按一般的顺序结晶。其结晶顺序称为鲍文反应序列。

不连续序列 连续序列 温度

二氧化硅SiO2含量 主要岩石 钙长石 1100℃ <45% 超基性岩 橄榄石 橄榄岩钙长石 倍长石 52-45% 基性岩 灰石 灰长石玄武岩 拉长石 65-52% 中性岩 角闪石 闪长岩安山岩 中长石 75-65% 酸性岩 黑云母 粗面岩正长岩 更长石

钾长石 钠长石 573℃

白云母

>90% 石英 花岗岩流纹岩

注:横向为其组合关系

特点:(1)岩浆作用的温度和范围很广,从1500℃开始到500℃,深度范围为地表以下几十公里到几公里。(2)不连续序列自橄榄石开始,表示富镁、铁的矿物开始结晶结晶顺序。橄榄石具有岛状的硅氧四面体[SiO4]群结构,当温度不断下降,这些[SiO4]群则聚合成单链[Si2O6]n、双链[Si4O11]n和层状[Si4O10]n。连续序列自钙长石[CaAl2Si2o8开始,结束于钠长石(NaalSi3o8)。(3)反应趋势是越来越酸性,更加富氧化硅。(4)连续与不连续两序列间有共结关系。(5)随岩浆结晶作用的进展,酸度越大(SiO2含量增加),结束早期形成的岩石越基性,晚期形成的岩石越酸性。

31.简述剪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剪节理是由切面剪切面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理论上剪节理应成对出现,自然界的实际成矿也往往如此,不过两组节理的发育程度可以不等。其特征如下。一是产状稳定延伸远(不受岩性控制)。二是平直光滑的节理面(切割砾石、胶结物或结核)。三是两壁闭合间距小(常密集成带,受岩层厚度影响,厚层间距稍大,薄而软的层间距小,后期风化,溶蚀可扩大间距)。四是常有擦痕与磨擦镜面(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位移量不大)。五是羽列现象很常见。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接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沿小节理走向向前观察,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一条小节理左侧,是左行(左旋),反之为右行(右旋),可判断两侧岩石相对运动的方向。五是尾端变化有个:折尾、节理叉和菱形结环,反映两组节理共轭的不同方式。

32.简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产生的割裂式破裂面。主要特征:一是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个节理弯曲且短。二是节理面粗超不平,且绕砾石而过。三是两壁张开距离大,开口状或楔状,内充填岩脉。无擦痕与摩擦镜面。尾端变化有两种,树枝状分叉与银杏状结环。

33.简述节理的实用价值。答:一是判断区域应力场方向。二是生产。地体划动与节理的关系(滑坡、塌陷、块状滑塌)。沿节理面开采建材。三是矿产的形成与开采。如石油与天然气,节理的存在引起流体的循环,节理是影响岩石空隙度和渗透率的一种重要构造。四是旅游(观赏价值)。水平岩层被陡峭倾斜节理切割的地貌景观。如溶洞,沿节理走向的溶蚀。五是节理本身的价值。节理本身可作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沉积场所或矿化寻找隐伏矿产。

上一篇:依法治国警察下一篇:制定一岗双责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