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2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分析

摘要:根据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行动的定向、行动的模仿和行动的熟练,探讨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的衔接性问题,指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重复性、渐进性和整合性都体现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衔接性。同时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的衔接性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操作要求;教材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181,1399,1398.

[3]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9.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作者:郑景景 王喜贵

第3篇:人教标准实验版历史与社会科目九年级全一册《改革开放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学习。

二、【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从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九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马克思主义路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字、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创设与之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实施讨论,已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利用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知动结合,积极参加历史与社会学习,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原则。

(4)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2. 教学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 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3. 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

七、【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组”、“对内改革组”、“对外开放组”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组”。通过上网或者看相关书籍、报纸等查阅资料,制作ppt,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

2.老师的教学准备: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具体有:歌曲《春天的故事》、十一届三中全会资料及图片、小岗村改革开放资料及图片、视频资料、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图、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地区示意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照片、深圳改革开放30年变迁视频等。

3.教学用具的准备:多媒体平台,讲学稿。

第二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张图片,分别是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的1979年1月1日的时代周刊、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像、位于深南中路路边的邓小平巨幅画像。

老师提问:综合这三幅图,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引导学生回答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等关键字词。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1977年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②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③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时间、名称、内容、意义等。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a、“重新确立”的意思是指我国在1958—1976年间的失误与挫折是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路线。b、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c、文革期间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巨变:如右图所示。

④图片信息: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老师补充说明解释:对内称改革,对外称开放。提示学生对比曾经学过的历史上中外有名的改革。

通过这一小组的展示,学生可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思想上引起对改革开放的重视。

★环节二:“对内改革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用图片和文字资料从农村、城市两方面来阐述对内改革对当时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农村:改革前是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一大二公”,损害农民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普遍现象,从根本上导致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改革前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当时全国有大约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

城市:改革前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整个的国民经济,市场归国家统一调配,工厂与农村一样实行统一管理,分配吃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工人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情况很普遍,“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针对物质产品匮乏的现象,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居民,都必须凭所在城镇的户口领取购粮证和粮票等。政府将粮票、布匹、食盐、食糖、燃煤等一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都列入定量供应的行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废除。

②图片信息: 农村的改革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小岗村也一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小岗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最主要原因:穷则思变!(穷的原因:历史原因、制度原因、气候原因等综合因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的是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的变革和调整?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化程度更高。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③图片信息: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的形式是这样的,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目前是种植出的所有粮食都是农民自己的,而且国家还按照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亩数给予相应的补贴。

④图片信息:从凤阳农民踊跃卖余粮的图片和农业生产的数据可以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⑤图片信息:总结农村改革。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12/09/content_10476278.htm“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视频欣赏

⑥图片信息:总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老师补充说明: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什么叫主体地位?

★环节三:“对外开放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对外开放的概括总结。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b.目前全省都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

c.强调对比现在的主动开放与旧民主革命时期的被迫开放的不同,引导学生对综合国力的认知。

d.http://v.ku6.com/show/jGy5ZHC1rQi5I7mb.html

“深圳特区三十年”视频欣赏

②图片信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示意图。显示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老师补充说明: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做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环节四:“改革前后对比”成果ppt展示

主要从衣、食、住、行和休闲方面去对比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发所带来的变化。图片略。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通过改革前后不同的对比,联系右图: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影响或作用。

①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②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达到了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三、总结新课

老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得到了什么感悟和启发?

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附板书设计:改革开放的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影响

二、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

三、开放:经济特区、全方位、WTO

四、改革开放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略)

五、拓展新课

重点是与深圳本地历史的结合。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作者:刘云

第4篇: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导语:九年级化学,可以说是考试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九年级化学教案该怎么写?下面由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几篇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水的沸腾

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镁带的燃烧

加热碱式碳酸铜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

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

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

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怎样阅读化学课本

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不能只是不会做作业时,才去阅读有关的课文。应该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去做作业。阅读课本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化学也不例外。今后,同学们走向社会,在知识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涉猎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都应该学会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的内容包括文字叙述、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同学一般比较重视阅读文字部分,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阅读化学用语时,应该记住并领会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阅读图画时,如阅读实验装置图,应该联想到实物原形、名称及用途,达到形、名、图三位一体。实验装置结合化学用语在头脑里应形成生动的实验情景,唤起对实验现象清晰的回忆。

阅读课本要讲究方法,初学时应该接受老师的指导,参考老师的自学提纲或自学问题。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容易抓住关键性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概念、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阅读课本要根据学习要求与识记相结合。需要记忆的内容,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识记(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击记忆。需要识记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明确所要识记的内容的价值,以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阅读课本应该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对笔记或小结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掌握,不必强求一律。根据自己的情况,笔记可以写成有自己特色的纲要式、对比式、记录式等。课前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课后作小结,能起到及时复习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的作用。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开始是较难的,应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要领。先从一堂课、一节课文写起,渐渐扩大到对全章、全单元进行总结。坚持这样做,就能从中认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书读活,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P7"活动与探究"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

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

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

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

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

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

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

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

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

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第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教师】:本学期我将担任同学们的化学老师,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课,不知道同学们对这门新开设的学科有什么样的问题或想法?或者说你想通过化学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

板书学生的问题

【教师】黑板上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以及研究得到解决的。当然有一些比较棘手等问题目前还是没办法解决的,这要留给以后的人们也就是你们去思考解决。 今天,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所以学化学其实是很有用的,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化学是什么? 【教师】什么是化学呢? 展示ppt 原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呢? 展示PPT 【教师】其实在之前的问题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学化学的目的。那就是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化学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很多实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展示PPT 【教师】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很多有关化学的问题,比如蛋糕、冰淇淋、包子、酒等食品的制作,再比如洗衣粉、锅、烟花等的制作都离不开化学知识。除此之外,一些生活问题的发生或者解决也是离不开化学的。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些图片还有视频,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播放视频

【教师】除了这些播放的视频之外,其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的污染,这都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对化学有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的原因了。 因为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前面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比如洗衣粉,陶瓷等的制造都与化学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的制造都是离不开化学的。所以学化学是很有用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知道剑,烟花等物品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如果你将来选择了化学专业,那你将可以知道更多,比如女孩子可以知道怎么样制作唇膏,面膜,粉底,指甲油等化妆品,男生将可以学到怎么样制作鞭炮,刀剑,发蜡等。

第6篇:人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部教案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知识结构: 主要内容 :

一、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1、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活动一】【(1)、少年该赔钱给店主吗? 答:应该。因为他应该学会承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该少年的爸爸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答:应该。因为他是监护人,负有监护的责任。(3)、你赞成该孩子爸爸的决定吗?答:赞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心和学会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 (1)什么是责任? 【活动二:】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应该做的事

不应该做的事

在家里:体贴、孝敬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事。

以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对父母提出过高要求

在学校:上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独立完成作业;遵守校规校纪;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

逃学、躲学;逃避打扫卫生;抄袭别人作业;作弊;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

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对人有礼貌。

偷盗、抢劫。

在交往:诚实守信;忠诚、互助、互谅。

轻情寡义;言而无信;自私自利。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对责任的承担叫负责。负责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活动三】救灾过程中那些人承担了责任 哪些人?

什么责任? 领导

组织、指挥抢险救灾 消防队员

灭火、消毒

部队战士

寻找被捆的人并实施救援工作 医生

尽力抢救、治病救人

民政部门及工作人员

组织、募捐和运送物资 学生

捐献零花钱、献爱心

说明: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 责任的来源:①对他人的承诺;②分配的任务; ③上级的任命;④职业的要求 ;⑤法律规定;⑥传统习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则 等。 【活动四】下面的责任来自哪里

①、父母亲的责任是抚养教育子女。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传统习俗。 ②、学生的主要责任是认真学习。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公民身份、分配的任务。 ③、警察的责任是依法执行公务。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④、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治病救人。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 、法律规定、道德原则。⑤、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⑥、解放军的责任是保家卫国。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 (3)、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活动五】自己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及承担的相应责任 角色

责任

1、子女

孝敬父母

2、学生

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

3、朋友

忠诚、互助、互谅

4、公民

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5社会成员

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 (4)、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尽到自己责任的重要性

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2、谁在对我负责

【活动六】小含忘带作业本到学校,结合小含的事例填表

谁负有责任

责任是什么

应当向谁负责

责任的来源是什么

如果你是组长会怎么做?为什么?

小含

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交作业

自己、学校

法律规定、承诺、分配任务

应如实向老师报告。因为:这是负责的表现;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如果对自己不负责就应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不要将责任推给他人,否则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组长

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收齐作业并送到办公室

自己、同学、老师

承诺、任务

老师

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成长

自己、学生、学校、社会

法律、道德原则、分配任务

小含父母

抚养教育子女

自己、子女、学校、社会

法律、道德、习俗

谁对我负责?答:自己对自己负责并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 (1)、自己对自己负责并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 (2)、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在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活动七】那些责任由自己承担 ? 那些责任由他人替你承担?如果我们不承担责任,会有什么后果?

答: ①、自己承担的有:自己穿衣;扫地;为父母端茶送水;学会将垃圾进行分类等等。 ②、由他人替自己承担的有:扫地、垃圾分类等等。

③、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那自己就无法长大成人。因为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3)、 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 【活动八】列举他人对你承担的责任

答: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他们在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帮助我学习,他们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过马路时,警察为我提供安全保障,他们在履行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医生给我看病,他们在履行治病救人的责任等等。

结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4)、不负责任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答:①、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的布道他人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更重要的是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要求。③、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不言代价与回报

1、什么是代价 什么是回报

【活动一】面对老师、朋友、父母的说法,小柯陷入沉思

◆ 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答:选择参加班委竞选,对班级体负责,为同学服务。

◆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答:可能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我有什么帮助?答: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等。 ◆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答:没有。

说明:承担责任,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回报 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

代价

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 (2)、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活动二】

◆今天我决定竞选班长或学习委员等(班级职务),这样我会增长才干,当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我决定参加班长或学习委员等竞选。

◆今年我决定在课余时间每天(经常)参加周末义务劳动(社会活动)。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我决定参加周末义务劳动。

◆对家人,我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一员,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选择对家人和家庭负责,所以我应尽所能及地主动并努力干好家务活。

2、我承担

我无悔

【活动三】小青担任舞蹈队队长值得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答:①、值得。因为小青一方面承担了责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另一方面,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②、我将选择担任舞蹈对队长。 (1)、 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活动五】苏珊

不喜欢的工作也干得出色

由此看来: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 、 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活动六】○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答:应该。因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那些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弗兰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应对自己负责,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答:会使储户带来许多麻烦和灾难,造成财产的损失;同时也使弗兰克本人

失去了信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作这样的决定吗?答:用39年的心血来偿还。会。因为弗兰克是个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奉献精神,这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标准。 (3)、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如任长霞、牛玉儒、徐虎、洪战辉、丛飞等等人物。 代表题型:

1、写出自己现在所扮演的四个主要角色,并说出每一个角色应承担的相应的责任。

答:(1)、子女、学生、朋友、公民等;(2)、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我们义不容辞;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等。

2、承担责任有回报,也有付出。请问,承担责任都有哪些回报?为了承担责任自己将付出什么? 答:说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我们在承担责任时,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

3、回忆一下初中三年生活,你独自承担了哪些责任?哪些人又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至少每问说两点)

答:独自承担责任有:洗衣服;收拾整理房间;扫地;主动完成作业等。他人为我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的有:父母承担了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解放军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交警承担着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等。

4、有的同学说:“抄袭作业与考试作弊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大惊小怪”。请从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角度谈谈你对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现象的看法。 答:(1)、考试作弊和抄袭作业是弄虚作假的行为,也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2)、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反对抄袭作业,抵制考试作弊,这正是弘扬正气的具体体现。(3)、即使是在独自时,我们也要做到行为端正、遵纪守法、遵守公德、严于律己,促使自己人格完善。

5、小健(化名)是九年级某班的班长。一天,老师找小健了解小奎(化名)的情况,因为小奎最近行为反常,上课神情恍惚,成绩直线下降。小奎是小健的好朋友。小健知道小奎最近在网上交朋友,正热火朝天地谈“恋爱”,并向小奎保证不把此事告诉任何人。面对老师的询问,小健很为难。作为班长,他有责任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作为同窗好友,他又有义务保护同学的隐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如果小健告诉老师实情,可能有什么结果?(至少设计两种结果。2分) 答:(1)、小奎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并遭到处分,从此不理小健。(2)、小奎在老师的严厉批评和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痛改前非,两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如果小健履行对小奎的承诺,可能有什么结果?(至少设计两种结果。2分) 答:(1)、小奎自己管得住自己,逐渐远离网吧。(2)、小奎自己管不住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假如你是小健,你会怎么办?为什么?(实话实说。2分)

答:应如实向老师反映情况。因为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知识结构: 主要内容:

学会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 我是集体的一员

【活动一】为什么毕业20年后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答:因为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即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活动二】某校九年级3班,许多同学: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有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有人讲话,影响老师教学;卫生打扫马虎,教室脏乱;…… ○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答: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思想涣散,无心学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道德品质败坏等等。

○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

因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每位同学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做到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活动三】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答: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1)、 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因为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活动五】小铭豫为什么犹豫?他该怎么办呢?

答:因为小铭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2)、 如何关爱集体?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⑬、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活动六】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答:因为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菜油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答:因为他们不团结,也没有协作。更不能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团结他人,无法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1、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活动一】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答:是。因为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列举: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向警予

“为了国家之前,为了民族自强”

………….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活动二】○外企员工遇到了什么考验? 答: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外企员工,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答:因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作为一名外企员工,怎样做才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

答:A、增强法律意识,关心国家安全;B、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C、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D、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公民为什么要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1)、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2)、 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我国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 《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活动三】小石从事志愿者工作为什么不觉得苦?

答:因为小石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他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1)、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别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活动四】○这位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出了我的生命力。”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1)、这里的“给”意味着付出,“得”指的是获得物质报酬。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反映出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通过“给”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我们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一直懂得到了检验,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价值,体验尽职尽责后的幸福感、成就感。 ○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体会是什么? 答:(1)、参加的社会公益活有:参加义务植树;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在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扫墓;在假日或周末,到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等等。(2)、体会:参加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带动更多的人与我们同行,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2)、当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的感受如何?

答:当你参加公益活动时,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大,但你的一次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会带动更多的人与我们同行,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活动五】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及其誓词

答: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公益活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等。

誓词:“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信守承诺

勇担过错

【活动一】○如果商场送货工不能按时送货,那么会……(自己将不在家等候,使自己失信于父母和商场;或自己将不能及时赶到与同学约会,参于出黑板报,失信与同学。)

○如果商场送货工能按时送货而刘汀家没人在家等候,那么会……(刘汀家不守承诺,失信于商场) 说明了:许下诺言意味着承担责任。失信于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信守承诺是负责任的表现。 ☆负责任的表现:

(1) 、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许下诺言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信守承诺,也就为自己赢得信任。失信于人,即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会对他人、对集体的利益造成损失。因此,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活动二】丢失宣传画是否向公司汇报?

答:应该向公司汇报。因为勇于承认错误并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可见,我们中学生有了过错不应该逃避或推卸责任,而应该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2)、 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活动三】你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答:勇于承认错误并敢于承担责任。

2、 自觉承担责任 【活动四】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哪些责任是她主动承担的?哪些责任是她被动承担的?她怎样才能享受到承担责任的快乐?

答:A、学习任务、班务任务、唱歌比赛和植树的任务等。B、学习、唱歌比赛、植树使她

主动承担的责任;班务工作是她被动承担的责任。C、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并制订一份近期学习和工作安排,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具体时间上。 (1)、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2)、怎样才能享受到承担责任的快乐?

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 了解自己的责任

责任

自我评价

学习

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 家庭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主动承担子女的责任 班集体

积极完成值日等班级的事情

集体荣誉感强 社会

遵纪守法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 如何自觉承担责任

答: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典型题目:

1、想到小时侯,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想一想,“小鸡队”在什么情况下取得胜利?在什么情况下失败?从中体会到什么? 答:(1)、每一个队员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2)、感到孤掌难鸣,除非“小鸡队”有人掉队,脱离集体,否则,很难抓到他们。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同时个体也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关爱集体,为集体的建设出力,集体才会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2、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关爱集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⑬、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3、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该怎么办?

答: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4、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会承担哪些方面的责任?哪些责任你还没有自觉承担(每一问至少说出两点)。 答:(1)、整理自己房间;独立完成作业。(2)、班务工作;值日等。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知识结构: 主要内容:

引言

承担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需要

了解基本国情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活动一】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中国出口强劲带动亚洲经济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朝核六方会谈 “八加五会议”……

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中国文化年”在美国举行

神州

五、六号载人飞船 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了起来。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 活动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现为:A、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改变;B、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科技竞争力还不强、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C、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D、我国人口素质不高、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论:不发达,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活动三】交流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如: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神舟”五号、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加入世贸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活动四】你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房屋建筑:由草房、平房发展到楼房、洋房,狭窄发展宽敞、明亮;城市摩天大楼耸立 电信事业:从缺少或没有有线电话到有线电话普及、无线电话迅速推广

环境保护:由污染蔓延扩散到得到有效控制,青山绿水开始呈现在人们眼前 …… (2)、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有哪些?) 答: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什么是初级阶段?答: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中期,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个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存在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B、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4)、 国家的根本任务

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活动五】四件大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开天辟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辟中华民族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六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1)、 经受严峻考验,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2)、 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使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党的基本路线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活动一】讨论美好生活的愿望如何实现答: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好的方针政策。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E、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 (1)、 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原因:①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含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5)、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说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历史经验,我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活动二】小青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C、坚持改革开放;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E、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好的方针政策。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如何(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活动一:】①、邮票展示的服饰属于哪个民族?答: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②、除了上述民族外以,我国还有哪些民族?答:汉族、壮族、苗族、回族、满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五十四个民族。③、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等。略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 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收集有关资料填写表格】 现象

表明 在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中,各民族代表和委员均占一定比例

各民族均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各民族均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教学

各民族均享有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 活动二】①、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A、相互学习各民族的歌舞艺术;B、一些学校专门设置符合不同民族饮食习惯的食堂;C、不同民族在一起欢度藏历新年等等。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答:A、要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B、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与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C、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2)、 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活动三】认识上面两幅图片的含义吗? 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像徽,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

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 (1)、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

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①、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活动四】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

答: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②、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 ④、“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

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3)、关于台湾问题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C、“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D、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1)、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4)、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

巡抚。(5)、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法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典型题目:

1、“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2、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

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意义、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答:(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意义:A、“一国两制”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了和平共处思想,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最佳途径。B、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与成功,保持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C、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

4、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即对台湾问题的解决) 参考 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的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2003年8月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是“一边一国”,鼓吹要用“公民投票的方式解决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陈水扁的言论遭到两岸人民的强烈谴责。材料三:2004年9月15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不将乍得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2300万台湾人民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连续第12次遭到挫败。 阅读回答问题: (1)、陈水扁的言论为什么遭到两岸人民的强烈谴责?

答:陈水扁的言论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真实面目,企图分裂国家,把台湾同胞推向战争的边缘,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国际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造成台海关系紧张。因此遭到两岸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答:A、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人民有能力自己解决台湾问题,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B、当前,在国际上有极少数国家和反华势力的做法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不断干涉中国的内政,特别是美国的介入,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对此我们要坚决斗争。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

基础,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D、“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你谈谈这原则的认识。

答: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意义有:A、“一国两制”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了和平共处思想,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最佳途径。B、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与成功,保持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C、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可见,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离不开“一国两制”的方针。 (4)、结合上材料,谈谈你认为我国应当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答:A、坚持实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台湾独立”、“一中一台”。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与台湾当局和平谈判,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E、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5)、在维护台湾统一方面,我们青少年的职责是什么?

答:A、树立与祖国荣辱与共意识,坚决反对任何对抗和否认中央政府领导、搞地方分裂的行为。B、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学习,奋发向上。C、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5、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答:祖国的完全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公民的神圣职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6、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政府应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答:①坚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台湾独立”“一中一台”。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努力,尽量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③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④发展是硬道理,要紧紧抓住发展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⑤积极发展两岸关系,争取早日实现统一。

7、材料一:陈水扁坚持“台独”立场。2003年竟提出了所谓的“台独时间表”:2004年首次实施“公投”,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正式实施“新宪法”,使“台湾成为正常的完整的国家”。 材料二:①2005年4月26日—5月3日,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举行正式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2005年5月5日,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抵达咸阳机场,开始了为时9天的大陆访问。

②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经过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当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布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公布这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出台,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1)读材料一回答

①、截至1999年12月20日,在中国统一问题上得以解决的是什么?解决了那里?(2分)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香港和澳门。

②、在中国的版图上,至今有“一子”与大陆隔海相望,那是什么地方?(1分) 答:台湾。

③、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用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至少说出三方面)(3分) 答:(1)、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4)、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5)、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法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答: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因为实行“一国两制”,既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有利于台湾的稳定与繁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更是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读材料三回答: ①、《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的意义。(3分)

答:制定此法,把国家有关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化,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有利于动员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有利于遏止“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②、请你谈一谈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4分)

答: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B、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政府。C、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D、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台独势力都是不得人心的。E、青少年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知识结构 引言

1、 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加速现代化进程? 主要内容

2、国家实行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活动一】列举中国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例:中国加入世贸;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年”;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等等。说明现在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正变得更加开放。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

【活动二】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说明了什么?

答: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说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活动三】讨论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答: 利大于弊。因为:A、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B、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C、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④、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坚持对外开放

【活动四】我国对外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让学生举例:

经济: 进出口贸易;中国的纺织品、电器产品等日益走向世界市场;中国重新“入世”。 政治: 国家领导人互访;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各种国际组织活动;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 文化

中国在法国文化年;中国在美国文化年;中国在俄罗斯文化年。 教育: 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高校联合办学

体育: 积极参加世界各种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

(1)

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2)、坚持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原因

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活动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名列世界首位。但在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看待国产汽车发展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答:题中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因为:A、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中国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B、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②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4)、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①、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

【活动一】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的意义

结论: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活动二】观点一:把人口多的包袱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观点二: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变得很小。用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学生举例:(1)、说明观点一:据关有资料显示,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伴随着人力资源的先进追赶。一是美国1871——1913年对英国的赶超。在此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期间美国经济总量赶超英国,就包括以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综合指标的人力资源的追赶。而二是日本,它是20世纪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1920——1992年不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创世界纪录,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美国的差距也大大缩小。三是韩国。韩国自1965年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中等、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当今世界,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用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2)、说明观点二:每人每年少用一张贺卡,13亿人每年将大约少砍生长10年的大树32500棵;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80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在世界百名之后。

结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1)、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基本特点 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 农村人口多

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分布不平衡 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 (2)、 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活动三】:用实例说明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带来那些问题? 问题

举例

粮食供应不足

每天消耗13斤粮食

就业压力加大

每年以增加1700万个就业递增

教育经费短缺

人均教育经费排在世界百名之后 -------

(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①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A、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B、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有直接关系。C、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D、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控制人口数量 目的

提高人口素质

A:有利于青年男女的身体健康和工作

晚婚、晚育意义

学习,并且能够更好地抚育后代。

B:对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也有重要意

具体要求

义。

少生:可以减少国家、集体和家庭的

少生、优生意义

负担,符合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优生: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③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

二、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第

三、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保护环境

【活动四】调查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答: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受污染在扩大;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噪音污染在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在不断蔓延等等。 (1)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严峻的环境形势带给我们的警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②、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③、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④、保

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活动五】☆什么力量是通信工具变得迅速便捷?答:科学技术的力量。☆你还能设想一下未来的通信工具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答:能。微型化、遥控化、智能化。

(1) 、 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产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代表

蒸汽机

工程技术

信息技术

影响

开创大机器工业时代,全面开创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

人类进入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大生产普遍发展。

生产生活自动化、智能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3)、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科技取得的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像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白亿次计算机、“神舟”

五、六号等等。)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活动六】在如何处理教育和经济的问题上,有如下的观点:观点一:经济眼上,教育要让,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观点二:我们要千方百计,即使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你是如何看待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第一种观点是片面的,第二种观点正确。因为:A、我们国家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C、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C、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活动七】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发表演说

我们可以从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纲中可看出:A、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B、教育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C、离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体要做到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活动八】如何看待打工女回乡重读小学事件

答: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2) 、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①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3、科教兴国

【活动九】列举靠科技兴业的实例,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举例: (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活动十】该制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答:不重视科技创新。 (2)、 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A、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B、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我们共同的家园

【活动一】是否能砍这样的大树?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哪些?

答:不能。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砍伐树木;毁林开荒;农村生活柴火砍伐等等。 (1)、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二】○观点一: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观点二: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观点三:天堂和地狱大门的钥匙就捏在人类

自己的手中。保护好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天堂;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地狱。 答:三个观点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人类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观点一:表明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 利益,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观点二:认识到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绝不能纵容人类的贪欲。因为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和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最终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观点三:认识到了人类的命运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对环境的最大威胁是人类自身,所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关键是靠人类自身。 ○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A、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B、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C、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D、小草与我共同成长;E、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F、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G、“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H、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环境。 (1)、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活动三】假如你是牧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选择第一种,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各自的牲畜头数,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走可耻续发展之路。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我们应在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四】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答:A、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B、节约和回收废纸、碎玻璃等;C、不送或少送贺卡;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E、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F、用淘过米的水浇花;G、用“中水”洗车等等。

对外开放

我国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保护环境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 典型题目

1、 背景资料:2005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展览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建 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胡锦涛主席指出,节约资源是我

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土地、资源、淡水、矿产资源, 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从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 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 阅读材料,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试对漫画中人物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3分)

答:漫画中的人物“喜新厌旧”,扔掉旧手机,不仅没有做到对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说明他环保意识差。

(2)结合胡锦涛书记的重要讲话,联系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谈谈目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5分)

答: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3)我们应如何脚踏实地地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5分)

答:①、树立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③、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④、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⑤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

2、只有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请简要回答:我国制定下列国策、政策、战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1)、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 (2)、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 (3)、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各国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严峻挑战。 (4)、依法治国方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口国情决定的。

3、材料:①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辨的证明了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②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你觉得什么是创新?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你是怎样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个观点的?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1)、当今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此,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2)、要求青年提高创新能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 (4)、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12分) 项目

基本特点

对策

人口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资源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但环境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技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在某些重要领域处在世界前列,但仍面临发达国家的压力。

实施可教兴国战略

5、资料一: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北欧的一些国家却鼓励多生孩子,并且拨款给予奖励。 资料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累计少生了3亿人。但是现在人口压力仍然很大。究其原因,农村人口占80%,农村超生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除了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外,农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男孩子在生产中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其次,在农村女孩子结婚后基本上不承担亲生父母的养育义务。大多数农民养儿为了防老。缺乏养老保障,使一些孤苦无子的老人备受艰辛。现实坚定了农村一些人宁可接受罚款,也要生儿子的决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我国和北欧在人口问题上制定不同政策的依据是什么?(1分) 答: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

○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问题?(3分)

答: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3分)

答: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请你为解决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3分) 答:(1)、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3)、宣传人口法律法规,转变生育观念。

6、2004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2004年1月26日至29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同时,中国在法国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共计300多个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中法关系与合作。近年来,中法经贸往来也呈现出强劲势头。截止2002年底,法国在华投资项目2032个,中国从法国引进项目1972个,正在执行的中法科技合作项目近700个。

请根据材料回答:(8分)

⑪、中法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实行了

什么基本国策?(2分) 答: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⑫、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基本国策?(4分)

答: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④、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⑬、你认为我国在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分) 答:①、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识结构 引言

【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称谓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思想家

孔子

整编《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儒家学派创始人

军事家

孙武

《孙子兵法》 文学家

曹雪芹

《红楼梦》 …………

——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

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 长一智 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活动四】与传统美德有关的成语或故事,说出它们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苏武牧羊——爱国主义 徙木为信——诚实守信

负荆请罪——宽以待人

都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表现

内容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广阔胸襟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英雄气概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政风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E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D )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 A )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C )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 捍卫道德尊严( B )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 F )

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例:南京路上好八连

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动一】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

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为什么?因为一个民航组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质,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二】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该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九·一八”以后,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歌颂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 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勤劳勇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解力量之源

【活动三】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什么是长征精神? 答:(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A、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等是完全无庸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B、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C、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四】○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2)、面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活动五】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说: ﹡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等等

请你结合和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1)、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A、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应该抛弃,哪些是该继承的,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B、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3)、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A、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B、任何时候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C、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典型题目:

1、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理解。(4分)

答: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5分)

答: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做?(5分)

答: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自信。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能心灰意冷,要善于找到差距,弥补不足,争取成功。

2、阅读古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说它出自何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它告诉我们在新时期应怎样做? 答:(1)、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2)、大意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3)、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4)、它告诫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反对懒惰奢侈、贪图享受的恶习。

3、请你说说中华文明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不少于三个) 答:(1)、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如“年年有鱼”。(2)女书。(3)、武术。(4)、古代诗歌、汉赋、唐宋传奇等。(5)、独特的中国戏曲如京剧、昆剧、越剧、粤剧、豫剧、黄梅剧、川剧等。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知识结构 引言

小泽向市长反映非法经营的网吧

——参与政治生活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1、 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活动一】你知道人民是怎样行使权力的吗?

答: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1)、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

各项权利。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②、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监督。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活动二】从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该市人代会通过,我们可以说: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大代表不满意就是人民不满意,人大代表不赞成就是人民不赞成。

﹡体现了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增强; ﹡体现了人大代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意识增强;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对它们提出质询案等等。○从该事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监督,向它汇报工作。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的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活动三】人民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是通过爱行使的。例如:

﹡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设立重庆直辖市。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权力的事例?

答: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决定修建青藏铁路等等。

2、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活动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一览表

结论——我国是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体现出我国法律制度在逐步完善,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通过法律解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

立法工作与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有法可依即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依法治国:A、标准是宪法和法律;B、主体是人民;C、目的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D、实质是崇尚法律权威,认为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识。

②、依法治国的意义:A、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为什么?)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千里秒毫 的,立

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活动二】你能说出哪些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活动?

答:文化稽查对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 (3)、公民要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活动三】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有没有遇到过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情?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有。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活动一】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答: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B、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宪法是我国的 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

国家的性质: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二】为什么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把它写入宪法,可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具有以下意义:A、将对我国的立法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B、有利于指导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尊重和保障人权;C、有利于指导人与社会、人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D、有利于公民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3)、 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活动三】小齐为什么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她是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的? 答:(1)、因为:A、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B、认真学习宪法等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2)、以法律为武器,采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活动四】你能说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吗?

答:是“母子”关系。即:A、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B、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C、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为什么?)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 什么是法律效力?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小结: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三、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1、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活动一】选举权属于哪种公民权?行使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 答:选举权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

行使选举权需要的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满18周岁;③、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1)、 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活动二】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答: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A、权力需要监督和制约;B、每个公民都要承担监督的责任;C、每个公民都要关注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D、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 (2)、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①、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②、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③、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3)、 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

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③、通过媒体工具(电视、广播、报纸)进行监督。 【活动三】阅读下列材料,并指出其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

渠道:①、通过人大代表;②、通过媒体工具;③、向有关部门反映。 (4)、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公民应如何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或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 答: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①、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②、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活动四】上述做法哪些正确?那些不正确?为什么? 答:(1)、采用书信向报刊投稿和采用电话等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等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做法都符合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2)、采用贴大字报、采取聚众闹事等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 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活动五】地图的完整与否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答:A、地图的完整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繁荣富强。B、地图不完整反映着国家利益受损害,领土不完整,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 (1)、国家安全的涵义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2)、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自己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活动六】小明有几种选择?分别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是你,会怎样选择? 答:(1)、第一种选择:出卖情报。后果:A、使工厂倒闭,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国家安全。B、对小民以及他的父亲来说,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承担法律责任。 (2)、第二种选择:拒绝。后果:保护了工厂的安全,保护了工人们的利益,维护了国家安全,保护了国家秘密,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3)如果是我,会选择第二种。 (3)、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公民应怎样保守国家秘密?) ①、保守国家秘密。②、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③、公民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和协助。 (4)、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秘密,自觉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答: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结构 引言

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感受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认清肩负的使命,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一、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1、感受身边的变化 【活动一】提杨家的帐本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帐本存在哪些差别?它说明了什么? 答:(1)、改革开发强后我国人民币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差别在于:A、家庭消费指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B、是指出的数额大小明显发生了变化。(3)、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1)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体现在:①祖国发生巨大变化

②日常生活发生变化 (2) 、 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①、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丰富了“三步走”战略,形成了 “两个100年”的目标。 第一个“100年”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二个“100年”,即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至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

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活动二】绘制图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2、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

【活动三】上海宝钢工程——“关键少数”即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作用?

答:A、将更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C、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有越性。 (1)、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2)、国有经济

①、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②、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因为: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③、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包括哪些?

答: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如国防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B、支柱产业和高心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如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建筑业等。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如大江大河的治理、重点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事业等。D、自然垄断的行业如油田、天然气、大型煤矿等。

【活动四】○你知道哪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例子?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集体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那些作用?

答: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3)、

集体经济

、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

、 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

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活动五】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私营企业?它们的作用如何? 答:(1)、私营企业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等。(2)、作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多氧化的需求,增加就业和税收,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①、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作用: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① 、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 、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因为: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活动六】○你如何评价这几位村民的话?

答:评价:这几位村民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该村走上致富的秘诀。A、采药民看到了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该村因地制宜,兴办药厂,是致富的重要原因。B、村委会主任看到了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保证。C、村支书从制度上缝隙了该村致富的原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该村经济得以发展、人民生活得以富裕的关键。D、经营餐馆的村民看到了个体经济的重要作用,个体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该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记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总结这个村庄的致富秘诀?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该村致富的关键。(2)、国家对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该村致富的基础。(3)、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该村致富的重要原因。 (6)、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活动一】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答: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D、购买国债曾值;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F、投资分红;G、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①

、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活动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建议:A、指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到底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D、发到底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2)、在分配中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答: 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改革一以贯之的追求。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必然存在先富和后富的问题。③、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国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推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积极支持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A、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在各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

B、当改革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党和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1)、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①、当今社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②、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活动四】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那些有利条件?小严在创业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素质? 答:①、社会为我们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B、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低息贷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穿业等。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个人素质:A、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B、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C、善于利用有利的创业条件,如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等。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个人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①、国家和社会通过政策和法律为个人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②、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学会合理消费

1、消费面面观

【活动一】杨洲的“烦恼”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

不断提高。

(1)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活动二】人们的日子还了,也更会消费了,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了。 ○以下消费方式分别满足了人们哪些需要呢?

A、自助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B、考驾照——能满足人们的交通、休闲、度假、旅游等等需要;C、去健身房健身——能满足人们的健康、健美、休闲等方面的需要;D、自费到国外留学——能满足人们的教育、深造等需要。 ○你还能发现新的消费热点吗?

A、美容美发;B、餐饮业;C、服装业、D、家居装饰业;E、自费观看大型音乐会和体育比赛等。

(2)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表现:①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②

、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导致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2、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 (1)、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表现

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了解银行、债券、股票的方面的知识。 【活动一】○影响你选择商品的主要因素有:A、广告;B、同学推荐;C、推销人员的解说;D、跟风追潮,赶时髦。E、商品的质量、实用和个人的需要。○你在购买商品时主要看重产品的:A、质量;B、价格;C、品牌;D、实用。○在你购买商品时多半是:A、自己作主;B、同学参谋;C、听取父母的意见;D、随心所欲。 (2)、中学生在选择商品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活动二】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

﹡朋友跟你借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我会在朋友急需,而自己又有能力帮助他时会给予帮助。 ﹡你看中了一件价格比较贵的衣服,但暂时没有制服能力:我会忍痛割爱,到有钱时再买。 ﹡很多同学都拥有了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我会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有能力就买,没有能力就放弃。

﹡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停发自己的零花钱时: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靠得好成绩再和父母商谈。 (3)、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①、消费前:a可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b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c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②、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③

、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④、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4)、我们应怎样进行绿色消费?

答:A、要认清绿色食品标志以保障自身健康;B、选用无氟制品以保护臭氧层;C、购买无磷洗衣粉以保护江河湖泊免受污染;D、购买环保电池以防止汞镉污染;E、选择绿色包

装以减轻垃圾灾难等等。 典型题目:

1、背景提示:党中央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针对我国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而提出的。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与“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相矛盾的。请表述你的观点。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与“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相一致的。因为: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改革一以贯之的追求。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必然存在先富和后富的问题。③、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国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推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积极支持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980 1990 2000 2020

2050年

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共4分) ①、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材料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比重变化如下:

材料二: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

一、材料二各表述了什么?(2分)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试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关系。(3分) 答: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因为: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分)

答:不对。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因为: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结构 引言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例如: 歌曲 《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花和大合唱》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活动一】遇到不文明行为时的感受

A、对于“上公交车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的感受:气愤、不愉快。因为这是一种不文明和没有素养的表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我会批评并制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的。 B、对“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一点儿小事大吵打闹”的感受:不解、不可理喻;因为这是一种 没有素养的表现,在对他提出批评的同时,应制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C、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的感受:感到痛心与不解,并热心帮助。

D、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肆意漫骂他人:感到气愤、不愉快。因为这是一种不文明和没有素养的表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我会批评并制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①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

要的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二】《惊涛骇浪》、《长征》和《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电影的共同特点

——属于先进文化(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什么是发展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活动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 观点: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重要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②、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 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活动四】尝试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分类 A、思想道德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活动五】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即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核心: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活动六】列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事例,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答:(1)、事例:A、“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B、校园之声;C、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知识讲座;D、纪念“五一”、“五四”文艺活动等等。(2)、看待: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学习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C、“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D、“人

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等。

(2) 、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3)、怎样正确处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二、灿烂的文明之花

1、 神州开遍文明花

【活动一】如果你是明凡,你会有哪些感想?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答:(1)、感想: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学习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C、“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等。(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农村奔小康;城市创“三优”;同一首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 (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①、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创三优”活动: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②、创建文明村镇的活动——“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及其他各种移风易俗活动。

【活动二】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谈谈下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何作用? A、环保见行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美化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B、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人们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人才意识,健康意识,培养人们的风险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等。

C、保护母亲河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

A、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2、细微之处见行动 (1)、辨别消极文化并自觉抵制

【活动三】○在我们周围有那些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剖析各种不健康文化的种种危害。 ①、色情、淫秽、凶杀、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解梦、测名、占卜命运的网站;算命、祭鬼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巫婆神汉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人;违规占地修坟和兴建庙宇等。 ②、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 ○面对不健康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A、要弘扬社会正气,就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B、要发扬先进文化,就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C、要善于辨别各种消极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D、要远离、拒绝、反对不健康文化,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报违法行为。 (2)、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A、社区(街道或乡村)不仅是我们的居住地,而且是 进行人际交往的场所,弘扬社会文明的大学校。B、洁净而优美、热情而温馨、活跃而向上、富足而安全的社区靠你我他来共同创造。C、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参与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更加璀璨夺目。

【活动四】如果你是居委会主任,最想做的三件事是(1)、开展环保宣传和社区环境清理;(2)、开展社区文化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3)、举办法制宣传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五】为奥运献上一份“奥运形象规划”

﹡面临的问题:人们在语言、行为、服务、礼仪、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京骂”、“国骂”、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贴小广告、乱穿乱行、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目标: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开放、繁荣、文明的中国形象。

﹡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鼓励人、凝聚人,全心全意为外国朋友半好事。

﹡在设计奥运形象规划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借鉴以往志愿者行动的有益经验,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结合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等,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规划要尽量具体,切实可行,如呼吁推广“诚信在的士”、“请讲普通话”等活动。 典型例题

1、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上网热? 答:(1)、中学生上网的好处有:A、有利于获取和收集、处理各种信息;B、有利于拓宽视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C、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2)、中学生上网的弊端有:A、网络的色情信息泛滥成灾,毒害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中学生自控力差,容易上瘾,热恋“上网”,荒废学业。C、网吧都是商业性行为,学生经常性上网,会加重经济负担。 (3)、面对上网热,中学生应该:A、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不能沉湎网络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和影响。B、要宣传网络色情信息的危害,帮助周围迷恋网络的同学远离网吧。C、发现色情网站及时举报,自觉同不法网吧做斗争。D、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面对学生上网热:国家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整顿,打击网络色情淫秽信息,净化网络空间,推动网络事业良性发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媒体应该加强对网络的宣传监督,正确引导人们走向健康上网。

2、材料分析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其中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请问,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3、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材料二: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我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 答:A、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B、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自觉遵纪守法,肩负起历史责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C、未成年人的身心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未成年人上当受骗,误入企歧途,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D、总之,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需要。

(2)你认为我们青少年中存在哪些不良道德倾向?你准备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答:A、不良的道德倾向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B、我们要明辨是非、知美丑,加强法律和道德规范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正确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列举你身边的

二、三例不文明礼貌的现象,依据所学知识,结合亲身体验,说说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学生应当怎样做? 答:(1)、不文明礼貌的现象:A、流言蜚语、说粗话、说脏话;B、随手乱扔果皮垃圾、随地吐痰;C、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2)、中学生要:A、认真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具有道德修养的公民。B、积极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全社会都形成遵规守纪、自觉守法、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5、《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 (1)、请你谈谈红色旅游的作用。

答:“红色旅游”能寓教于游,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教育;使人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会“奉献”。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开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答: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知识结构 引言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邓小平首先提出。

一、我们的共同理想

1、走进共同理想

【活动一】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

﹡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人眉开眼笑,过上清闲殷实的日子;

﹡政治上:民主制度极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文化上: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充实,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 ﹡教育上: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享有更加良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1)、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活动二】○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启示我们: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它始终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2、同绘小康蓝图 (1)、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活动三】联系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找出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答:A、民主法制还不尽如人意。B、用电、饮水、看电视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C、家庭开支过大,支付教育费用还很困难等等。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含义或目标):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活动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字、图画,描绘美好的未来。

A、经济方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B、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等等。C、文化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等。D、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等等。 ○美好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那些条件?

答: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B、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奋斗。C、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D、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 (4)、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二、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

1、代代相传的精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活动一】○你能归纳上述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吗? ——艰苦奋斗或天才出勤奋。 ○你还能举出哪些反映这一主题的格言警句?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攀登)。D、君子以俭德群难。E、民生在勤,勤则不匮。F、俭节则昌,淫佚则亡。G、历览前贤过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H、天才出勤奋等等。 ○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民间传说中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的美谈,古籍史料中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记载,都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写照。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这一主题?

如A、有巢氏折木筑巢;B、神农氏“制耜教民作农”;C、后羿射日;D、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E、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F、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创业精神等等

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1)、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体现

【活动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如何体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井冈山精神:“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红军歌谣,形象地描绘了井冈山时期红军的军民生活。面对艰苦的生活和强大的敌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创建根据地的军需工业,创办造币厂和公卖处,开展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组织全军将士挑粮上山,克服重重难关,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江泽民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界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3)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例:驻港部队“大渡河连”】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活动三】关于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有这样两种观点。观点一:艰苦奋斗就意味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把艰苦奋斗挂在嘴边。观点二: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发图强、拼搏创业的精神状态和高尚情操。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我不同意观点一。因为:(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发扬光大。(2)、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追求正常的物质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3)、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主张人们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和政党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勤劳节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4)、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精神,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无论环境、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不会过时,也不能丢。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同意观点二。因为从内容上看,艰苦奋斗包括两个方面:在生活方面,艰苦奋斗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在工作方面,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坚韧不拨、奋发图强、拼搏创业。所以,我们讲艰苦创业除了包含物质消费方面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

2、艰苦创业 与时俱进

【活动四】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江泽民 (1)、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 ②、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

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改造世界的工程也就越艰巨。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

③、艰苦创业精神是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 【活动五】结合实例,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A、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无数像孟泰、焦裕禄这样的共产党员自觉地从捡起每一颗螺丝钉、节约每一分钱做起,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B、评价: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2)、艰苦创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①、任何时代都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什么是艰苦创业的精神?)答: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②、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艰苦创业精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

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活动六】○反思自己的行为?

如:A、是不是看到别人有好的学习用品,就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向父母素要?B、是不是在过生日时,为了情面而宴请同学?C、是不是最求名牌服装?是不是具有追星拜族的行为?等等

○在哪些方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并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 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等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答;A、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B、勤奋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学习并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C、勤奋工作,作好本职工作,兢兢业业;D、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用于进取,迎难而上。 典型题目: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4分)

答: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城市高楼林立,但对于居无片瓦的困难群众来说,无从谈和谐;剧院灯火辉煌,但对于几乎没有文化消费能力的进城务工农民来说,无从谈和谐;经济飞速腾飞,但对于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的人们来说,无从谈和谐……

你认为社会中还有哪些方面反映了社会的不和谐?(举两例)请你例举我国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举两例)并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分) 答:(1)、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有:A、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同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的矛盾;B、城乡差距;C、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等。(2)、举措:①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②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⑤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革命战争年代发扬的一种精神。但是,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因此不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了。这种想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应继续发扬光大。(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3)、艰苦创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

知识结构

一、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1、 给未来插上翅膀

【活动一】概述自己的理想(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的方面) 学业:我希望能考取省级示范高中,为跨入名牌大学打好基础。 事业:我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世界500”强的一名老总。 家庭: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休闲:希望长大以后,能经常到健身房去健身或打保玲球等活动。

自我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

理想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人生就是立足于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历程。

【活动二】O在确定报考研究生以前,小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答:在轻松中度过,无忧无虑。

O面对别人的嘲笑,小张为什么能够一笑置之? 答:因为他有了理想,确立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就能在新的希望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对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和希望,不在乎周围和他人的看法。 O在确定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后,小张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牺牲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时间,刻苦努力,每天都有计划和安排,生活有条不紊、有序地进行。 (2)、理想的作用

①、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

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

②、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亿万人民在追求自己理想,特别是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通向理想之路

【活动三】O你对他们的理想有什么看法? 答:切合实际(或不切合实际)。

O你认为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答:能(或不能)。因为:A、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B、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1)、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 (2)、如何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活动四】O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李静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A、没有做节目的经验,学历不高。B、缺少儿童心理和教育艺术等专业知识。 O她能够战胜困难,靠的是什么? 答;树立了理想,确立了人生目标,疾苦奋斗,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O李静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还需要做些什么? 答:A、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自身的能力;B、具有一种不屈不扰、坚持不懈的

精神;C、虚心谨慎等等。

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按时间远近、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活动五】O如果杨振宁不放弃做实验论文的初衷,结果可能会怎样? 答:可能事倍功半,一无所成。

②、具体理想是发展变化的,需要对理想进行适当调整。

我们的具体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

③、通向理想的道路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活动六】 O树下的沉思:

这些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如何? 答:有的理想可能实现,有的可能不能实现。 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理想? 答:A、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B、具体理想是发展变化的,需要对理想进行适当调整。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C、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我目前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

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努力学习。

二、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1、学习压力新思维

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来自学习的压力需要理智地从容应对 【活动一】调查同学在压力面前的反映,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并出现不同的反映:A、明天考试,我要取得好成绩……这时会感到心跳加快,脸上烫乎乎的;B、老师期待我进步……这时会感到紧张,头脑空白,难以思考;C、父母希望我考上理想学校……这时我会感到心跳加快,脸上烫乎乎的。出现的原因来自考试的压力、学习的压力、老师的期待和父母及长辈的希望等方面。 (1)、感到学习压力是正常的。因此面对压力我们要积极应对,不必担心,更不必害怕。 【活动二】O面对考试的压力,小晨、小晔、小玉各持什么态度? 答:小晨对开始结果满不在乎,在学习上过于轻松。小晔对考试过度紧张,压力过大。小玉对考试既很重视,又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O不同的态度会对考试和考试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晨的满不在乎态度可能不利于学习的进步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小晔的过度紧张,压力过大态度反而影响到复习的效果,这样也会影响到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小玉对考试既很重视,又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态度,有利于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考出好成绩。 (2)、学习压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

消极影响: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3)、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

学习没有压力,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学习非常轻松,也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动力,止步不前。因此,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适度加压,增强学习动力。

【活动三】O概括上述经历和说法,谈谈你对“压力”的认识。

答:“压力”是催人向上的良好的催化剂;“压力”是通向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压力”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等等。

O同样的课程,有的同学越学越有趣、越轻松,有的同学则越学越觉得是一种负担;有的同学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玩游戏仍余兴未尽,一上课却觉得累。这是为什么? 答:学习压力常常与我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有关。 (4) 、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学习本身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作为有志气的一代,我们理应担起学习的重担。我们了解学习压力,不是要消除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而是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

2、从容面对考试

【活动四】O小清是否面临过大的压力?压力来自哪里? 答:面临着过大的压力。来自考试的压力。 O你有哪些应对压力的好办法?请说给大家听。

答:A、将压力看作是学习的动力。B、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C、向别人倾诉、进行心理咨询。D、坚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书、看电影电视、休假旅游等。E、深呼吸或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内心的压力发泄等等。 (1)、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

面临的考试很重要,或者考试难度过大;他人、自己的过高要求超过了个人的实际能力;仅以考试的成绩来判断个人的价值…这些都容易导致我们陷入考试焦虑。 (2)、考试焦虑的影响

适度的焦虑体现了我们对考试积极认真的态度,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学习,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从容地面对考试。 (3)、如何从容地面对考试?

【活动五】O你如何看待考试?请试着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考试。 答;考试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么看待它。 O对待考试,其他人的看法又是如何? 答:同学说:“考试是一张判决书,掌管着你的生死大权……”。

老师说:“考试既检验同学们当前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能力及方法是否得当等,也检验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符合教学的需要。 家长说:“考试是用来检查你的唯一标准”。 O你认为哪些观念有助于你积极面对考试? 答:老师的观点有助于自己积极面对考试。 ①、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督促我们总结学习收获的手段,是检查我们已有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当然,也是选拔学生的较公平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考试具有偶然性、局限性,一次考试并不能得出对学业的完整评价,更不应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②、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

如果对考试的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以减轻心理负担,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正常发挥。

【活动六】O面对考试,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我的现实水平 基本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运用技巧、运用能力 。

对这次考试,我的目标是 当成一次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机会 。 家人对我的期望是 考出好成绩(或考上重点高中等)

如果家人对我的期望超过我的现实水平,我可以 进行适当调整,降低目标,以减轻心理负担,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正常发挥 。 ③、要增强自身实力。 考试不仅检验我们的知识、能力水平,也考验着我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增强自身实力,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活动七】O为了增强实力,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A、拟订具体的复习计划;B、不轻言放弃任何一科学科,也不只专攻某一学科;C、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D、掌握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E、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压力是我们必经的考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三、未来道路我选择

1、生活的岔路口

【活动一】O你会面临这样一些选择。

如:A、现在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B、今天玩多长时间游戏?C、要填报志愿了,该报考什么学校?D、今年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E、升学,该读哪一类学校?就业,将选择哪一种职业? (1)、生活充满选择。 一方面,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的需求不断扩大,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选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人相比我们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面更大。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活动二】O刘杉的苦恼是怎么造成的? 答:面林的选择比较多,各有优劣,难以作出选择。 O你如何看待他的苦恼? 答:生活充满选择。一方面,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的需求不断扩大,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选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人相比我们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面更大。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O刘杉的这次选择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答: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到他整个的人生道路。 (2)、慎重选择人生道路

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2、 学会选择 学会承担

【活动三】O当这些声音有冲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答:在我们规划初中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时,常常会听到一些来自周围的不同声音,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跟父母、老师交流,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只要是合理、正确的,相信他们会理解我们。 O这些声音将促使你做出怎样的决定?

答:首先,我们要学会自己作出选择,不能因为外来因素的影响,弄不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只有学会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在作出合理的选择,享受到成功的快

第7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一单元教案

[新授课]第1周授课人: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情境导入:

1、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2、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插图、图1-9及图 l-10看图片思考

教师小结: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归纳总结: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变式训练: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拓展提高:

1、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2、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3、家庭小实验:(请每位同学回家都动手做一做)

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观察到的现象原因是因

为明鸡蛋壳中有物质。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情境导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师小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合作探究: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

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归纳小结: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

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

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变式训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拓展提高:

习题

1、

2、

3、

4、

5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情境导入: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教师小结: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合作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总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拓展提高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

3.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5.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6.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收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7.在人工呼吸的时候是吸气还是呼气?请说明理由。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情境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物理或生理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合作探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预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 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

5、烧杯、量筒、集气瓶、蒸发皿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 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四)连接仪器装置

1. 玻璃导管插入塞子

2. 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

3. 塞子塞进容器口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三、物质的溶解

四、物质的加热

五、仪器的洗涤

拓展提高:

1. 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直接倒入

2.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只有③正确D、全部错误

第8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1 空气(第5课题)

情境导入:

1、 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2、学生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合作探究:

1、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归纳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变式训练

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归纳总结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2 氧气(第6课时)

情境导入:回忆在第一单元了解有关氧气的一些知识。(学生简单叙述) 合作探究: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变式训练: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加热——→ 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归纳小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课题3 制取氧气(第7课时)

情境导入:

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教师介绍: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合作探究: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 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归纳小结: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拓展提高: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新授课]第 周

授课人: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第8课时)

复习导入: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的气体,具有________,是一种常用的________。

2、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________的液体,二氧化锰是一种______的固体粉末,高锰酸钾是一种_______的固体。 例题训练:

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B) A、通电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成水和氧气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D、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2、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封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到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最难以启开的是什么?(B) A、木炭

B、红磷

C、蜡烛

D、硫

3、某学生分两步进行实验:①将约5.6g研细的硫粉和3.2g铁粉在研钵中混合均匀;②将混合物装入试管加热,产生强烈的发光发热现象。请你设法证明:实验①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实验②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用吸铁石) 能力测试

1、某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入盛有小半杯水的烧杯中,钠块与水一接触即剧烈反应,钠块立即形成圆形金属小液珠,在水面不断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直到钠珠消失,反应完全。反应过程中有可燃性气体产生。将反应后的溶液分分为二,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入2滴无法酚酞溶液变红。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简述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2、指出造成下列实验后果的原因。

⑴、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炸裂。(瓶底未预先装入细沙或水) ⑵、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试管口未放置一团棉花) 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经检验氧气中混有氮气。(未待气泡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A、冰水 B、干净的空气

C、盐酸 D、工业酒精

4、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C) A、煤炭燃烧 B、燃放烟花 C、光合作用 D、汽车尾气

5、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B)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6、由于森林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沙漠化,导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D)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粉尘

7、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B)

A、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

B、氨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氨 C、加热高锰酸钾 D、石蜡燃烧

8、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D)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的密度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液态氧是没有颜色的

9、下列关于化学性质的正确描述是(

)(C)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木炭燃烧 C、木炭能燃烧 D、氧气常用来炼钢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凡在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B、燃烧、爆炸(化学)、缓慢氧化、自燃的实质都是氧化反应 C、缓慢氧化既要放热又要发光,只是速度慢

D、夏天可燃物易燃烧是因为夏天可燃物的着火点低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9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目录

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

2.氧气

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分子和原子

2. 原子的结构

3. 元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1. 爱护水资源

2. 水的净化

3. 水的组成

4.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 质量守恒定律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 金刚石和石墨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和灭火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材料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 溶液

1.溶液的形成

2. 溶解度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1. 溶液的酸碱性

2.常见的酸和碱

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2.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 有机合成材料

上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要下一篇:国际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