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案(推荐11篇)
1. 听说认读单词:star, easy, look up, Internet.
2. 听说读写句子: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school. Tell us about your school, please. How do you know that?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
3. 听懂Let’s try,完成Tick or cross.
教学重点:
1.听说读写句子,听说认读单词。
2.理解对话。 教学难点:
1.听说读写句子,听说认读单词。
2.理解对话。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PPT 第几课时:period 2
探索流程 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Step 1.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 Go over words of Let’s learn. 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单词并造句。教师出示单词卡,全班齐读并拼写单词:dining hall, grass, gym.
2. 用ago造句。 There was a dog in the park five days ago.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教学单词star, easy, look up, Internet.
(1)画星星简笔画 T: What’s this? Ss: It’s star. 板书star并教读。T: Can you spell star? Ss: S—T—A—R. T: It is easy. (板书并教读easy.)
(2)出示一个星座图片,T: Do you know its name? Ss: I don’t know. T: We can look it up on the Internet. 板书look up, Internet讲解并教读。
2. (1)出示有图书馆和没有图书馆的学校照片,学生说句子Ss: There was no library in the school. Now there’s a new one. 齐读。
(2)出示有电脑和没有电脑的学校图片。T: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 注意are -- were. 学生反复读该句子。(3) 讲解并教读句子:Tell us about your school, please. How do you know that?
3. 学生听录音,老师教读对话。
4.学生自己读对话,回答问题:What was Grandpa’s school like?
5.学生讲解对话,教师补充答疑。
Step 3.合作交流:(用时10分钟)
1. 教读对话,学生小组练习对话。
2. 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单词和句型自由编对话。
3. Finish Let’s try.
4. Step4、达标检测(用时9分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Unit 4 Then and now
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school.
Tell us about your school, please.
How do you know that?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 1.抄写本节课的单词和句子各一遍。
2.完成活动手册
以下是田科老师的邮件, 征得他的同意, 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抛砖引玉, 希望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的孩子, 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捉拿语文教材中的蛀虫, 给孩子们消毒。
其他各科、如政治教材、历史教材等的第一线教师, 也不妨行动起来, 揭露这些有毒教材的弄虚作假, 害国害民, 危害我们国家的未来。
廖老师:
您好!
昨天晚上收到了网上购的《对抗语文》, 一夜没睡, 细细的品读起来, 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动 (不是客套, 是发自己内心的看到有人在语文山头振臂高呼, 并看到了如何去做的可行性方案。)
等全部读完之后, 再和您交流我的心得吧。
现在有一事请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 (王克难) 作品, 被改写。现在, 我找不到原作。可是, 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 当年在美国展出时, 每个人在画像前只有3秒的时间, 这3秒里作者观察的作品是那么细致入微, 从整体到局部, 从光线到色彩……
我的问题是, 作为一个作家, 从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观察的如此细致, 可信吗? (附课文)
蒙娜丽莎之约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群灰鸽飞来, 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 可能正猜想我们在做什么。它们猜得到吗?大家正在等着探访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 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她, 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 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有朝一日, 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 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 进了大门, 到了陈列《蒙娜丽莎》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 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 终于看到了她。
那幅画不大, 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 整副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 更近了, 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 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 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 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紧抿的双唇, 微挑的嘴角, 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 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 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 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 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 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双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 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 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 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 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感谢!
田科
2011年12月9日
田科老师, 你好,
很敬佩你这么细心, 这么有责任心。教材里的课文问题多多, 需要像你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分辨, 并且与同行、家长及专家分享。我读了附加的课文, 确实是一篇很一般的作品, 文中充满了装腔作势的描写和陈词滥调。我在卢浮宫参观过《蒙娜丽莎》画像, 那是一幅很小的画, 且被玻璃蒙盖, 观众只能是匆忙地“过一下”, 根本无暇细赏。这位不知道哪里的王克难先生, 大概是看的画册, 并且参考了其他人对这幅画的描写和评说。无论如何, 即便是神仙, 三秒钟也不可能有这般细致的观察。但看画册, 或者从网络上下载高清图片细细揣摩, 或许有可能。可这是写“参观记”的, 不是写研究文章。所以, 只能推测, 作者不是神人, 便是撒谎。
谢谢你的工作, 如果你允许, 我想把你的研究心得放在我的博客上, 跟更多人分享。
也希望我们的点滴努力, 唤醒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 大家一起来捉拿“害虫”。
致敬!
祝工作愉快。
廖增湖于上海
2011-12-19
廖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了。谢谢您的鼓励。昨晚刚听完收音机里对您的采访。
关于您说在您的BLOG里放上我的看法, 没问题。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清醒。呵呵。
这里是我读完第一遍《对抗语文》的感受。请指教。
叶开先生是我偶然间在网上认识的。和他通过两次电子邮件, 向他求教过几个问题。
在网上, 突然发现了这一本《对抗语文》, 尽快从网上买来, 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读得很粗, 主要是想找到他和乔乔一起读了哪些书,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给我家孩子买几本书, 和孩子一起睡前读读。
可是读着读着, 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了, 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确, 从事语文教学也快20年了, 自己也发现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但从没有想过要给孩子们如此“排毒”。一方面也许是和学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考核老师的条例有关, 但更多的是自己还是没有认真反思语文教学, 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基本人性的角度、从一个非物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在教学中, 我的确不是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喜欢告诉学生作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格式去写。相反,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去读书, 一起去读那些在本地买不到的书。家长也许对我的做法有意见, 但是我是班主任, 又是课任老师, 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的看着孩子们读着一本又一本家长眼里的闲书。
在教学中, 还是没有发动起这些家长, 没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孩子们从小读这些书的好处。社会环境告诉我: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考试成绩。
于是, 我也开始动摇起来。在要学生们读“闲书”的同时, 我也慢慢开始随波逐流, 开始向学生要成绩, 开始……
按自己对朋友们的话来说, 我开始堕落了。呵呵……
看完叶开先生的书, 我觉得虽然坚持很难, 但是我依然会坚持下去, 和学生、和我的孩子, 和那些以后我要教的孩子, 以及曾经我教过的孩子们一起, 继续读我们的书, 做我们的项目。哪怕再难!
坚持的路很长, 也会很孤单, 但是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在我前面的路友, 在我身后, 还有好多人在陆续跟随前行者的脚步。
语文, 我来了!……
谢谢您!
祝如意!
田科
2011-12-19
田科老师, 你好,
因为最近一个星期, 每天都有媒体采访, 我还要给报纸写好些紧急的文章, 所以一时忘记回复你的邮件了。望谅!
我拜读了你的文章, 写得很细致, 让我感到还有动力要做更多的具体事情, 来跟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分享。
你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要向你表示最大的敬意。
谨祝:工作愉快!
叶开于上海
【关键词】四年级;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H319
一、引言
在实习期间,通过课前教师备课的态度、课堂中学生接受新知的状态、课下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反馈,总有个别英语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习惯让学生抄写词汇N遍,到办公室轮流背诵。尽管这些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抓得紧,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业,听写词汇或是背诵课文时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对家长的责骂和教师的罚抄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简单、有效而又适合学生的词汇记忆方法刻不容缓。
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的特点及现状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过渡,有意注意逐渐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从具体形象记忆发展到抽象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小学英语教材大多选用一些日常用语和词汇,与学生生活相关。但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词汇、句子等。对此,我做了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问卷,并请甘肃通渭徐川小学四年级的102位学生填写。分析问卷可知,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词汇记忆兴趣缺乏;词汇认读不准确;词汇书写不规范;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运用不灵活。据调查,很多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几乎是为了考试而学。又因为大部分词汇是机械记忆的,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较差。
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接触一年的英语,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① 讲授新课前,运用多种方式,狠抓词汇的复习。例如词汇的听写或默写。写的主体,教师可以选择单个,小组及全班听写。写的内容,由教师描述词汇特征或做相应动作,学生写词汇。例如第三单元词汇表中的strong、short和tall或long,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词汇的意思。简单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词汇。
② 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为孩子们带来轻松、活泼、平等、和谐的课堂。实习期间,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 及时巩固及评价。巩固可以通过抄写词汇和完成练习检查词汇。抄写词汇,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抄写5--7个词汇,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能掌握词汇意思并理解。完成练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词汇编一个故事或一首歌谣或一个情景对话等。培养学生词汇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做到及时评价,且正面评价为主。“好的多赞美,差的多鼓励”的原则。
2..熟悉音标和熟练拼写英文字母
在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正确发音。讲授发音技巧,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讲解以下音标时,可以这样教学生:小口/e/和大口/?/,小口/e/一个手指竖放于嘴中的开口度,而大口/?/则两个手指竖放的开口度。在考试中,也应该将“发音”列为考察对象,最常见的题型有:找出发音不同的一项。还可根据学生的建议来学习读词汇,调查可发现,在学生心目当中,读词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中文,音标,大声朗读等。
3.在英語教学中进行讲解记忆词汇的方法
从“学生认为有助于记忆词汇的方法”表来分析,学生常用的学习词汇方法有:抄写,听写,默写,游戏,比赛,联想,谐音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一谐音法。如ambulance(俺不能死,救护车)、dangerous(单脚老师走路很危险)、chicken(又吃又啃是鸡肉)。二联想法,如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家庭)、“兰州牛肉拉面”,里面有beef牛肉、有noodles面条、有soup汤等,用勺子spoon喝汤,用筷子chopsticks吃面条、用刀叉forks and knives(强调knife的复数形式)吃牛肉等。
第三、游戏法,由小组派代表参加游戏。常用的游戏有:“萝卜蹲”;“你来笔划我来猜”,既可以考察组员间的默契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接火车”。此外实物法,竞赛法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查漏补缺的良好习惯。
4.联系日常生活,运用词汇
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为学生认为的词汇运用途径的具体分析。调查可知,学生喜欢将词汇与图片结合在一起。实习期间,根据图片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了相应的作业。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单元分别让同学画:“我们的知识殿园”、“我的魔法书包”、“我的知心朋友”、“回家五部曲”、“兰州牛肉拉面”和“家庭网”。
还有部分同学喜欢做对话/表演、编故事和歌曲等形式练习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表演对话或有节奏地说唱歌谣。例如第五单元,我教同学们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桌子的同时说唱: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beef/soup/noodles …
四、总结
词汇的记忆靠的是教师有方法、有技巧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只有找准位置,加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词汇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琰、张维. 2013.小学英语词汇就该这样记.图像联想记忆法最有效[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重点是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
这篇课文观点明确,事迹感人,叙述清楚、明快、生动。学生阅读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本课教学立足于“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师编拟激动人心的导语引入新课。编拟导语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杰出人物说起,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再导入本课的霍金,留下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出示“阅读提示”提出的四项要求。(1)“读读课文,想一想,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是从理解内容方面提出的阅读要求。(2)“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是从了解霍金的伟大成就,感悟其思想精神方面,为学生提出的思考题。
(3)“课外收集一些有关霍金的资料,读一读”,这是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开展课外阅读,延伸教育效果方面作的提示。
4.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先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的方式,落实“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谈自己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受到的启示。对学生的讨论可以指一指思路。如,联系课文谈自己悟出的道理,联系自己生活学习实际或身边什么人的实际谈感受,联系霍金对命运和人生的态度谈人生的价值。要营造畅所欲言的气氛,鼓励人人参与,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谈了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感悟后,再让学生朗读全文,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进行全面感悟,还可建议学生熟读课文中自己认为应该铭记的话。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比的意义 2.比的基本性质 3.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 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
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 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 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 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3.例1。
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 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4.例2。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 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 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 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四、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除以()所得的商是(),它可以是(),也可以是(),还可以是()。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4、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教学反思:
2.6∶3.9=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 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 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 =3∶4; =6∶8; =12∶16)(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6÷8=(6×2)÷(8×2)=12÷16 ↓
↓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6∶8=(6÷2)∶(8÷2)= 3∶ 4 ↓
↓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 =(15÷5)∶(10÷5)=3∶2 180∶120 =(180÷60)∶(120÷60)=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3∶4
=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 =(0.75×100)∶(2×100)=75∶200 =(75÷25)∶(200÷25)=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练习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2.填空。
16∶200=()∶()=()∶()=()∶()=()∶()=()∶()。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
充
问
题
并
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反思:
导学案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15
:
= ÷= 32
︱
︱
︱
︱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
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 :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例
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例
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例
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
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所用时间比是():(),比值是()。
8)、360千克与0.84吨的比值是();40分钟与1小时的比值是()。
3、求比值。
0.8:1.6
60米:70米
1.5吨:1.2吨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组成比。李芳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班里共有42名学生。王刚的爸爸今年36 岁,在保险公司上班,年薪50000元,王刚的妈妈每月工资3000元,她所在单位有90人。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重点: 正确化简比。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0-51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课前热身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带★的题可选做。知识链接:1)、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一、课前热身:
1、填空
8÷3=(8×)÷(3×)=
125÷45=(125÷5)÷(45÷)=
2、结合上题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探究比的规律。
6÷8=(6 × 2)÷(8×)=()÷()
↓
↓
↓
6:8=(6 ×):(8 × 2)=():()6:8=(6 ÷ 2):(÷ 2)=():()
↑
↑
↑ 6÷8=(6 ÷ 2)÷(8÷)=()÷()
小结:()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例1(1):化简比的方法
3)、“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首先写出:小旗长和宽的比为:
大旗长和宽的比为:
再观察两个比
15和10()是互质数,180和120()是互质数,这两个比都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化简比
15:10 =(÷):(÷)=
180:120=(÷):(÷)= 例1(2)、分数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
0.75: 2
交流: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填一填。
85∶51=(85÷)∶(51÷)=5∶3
:25 = 4()=6 :(2、把4:5的前项乘3,后项也应();前项除以2,后项也应(前项加上12,后项应()。
3、判断。
1)、24:6化简比是4.()2)、比值等于 0.75 的比只有3:4.()3)、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3倍,比值也扩大3倍.()4)、5:4=(2.5×2):(4÷2).()
4、解决问题
1)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1:2,那么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2)从A地到B地,客车需要6小时,货车需要8小时,客车与货车所用时间比是多少?
★修路队第一天3小时修路120米,第二天5小时修路250米,写出每天的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3课时
比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重点:
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学习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一、自主学习:
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
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 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练习:
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
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
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
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框架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5、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六
(一)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比女生多6人。六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第一课时 位置
(一)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的事物,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 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确定位置”的理解,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二课时 位置
(二)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白是一一对应关系。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2.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课本P48题目和问题。2.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⑴表示长和宽的倍数的关系
①用除法表示: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③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表示两个长度的比,即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⑵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①用除法表示: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表示为42252÷90 ②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即42252比90 ③ 路程和时间不是同类的量,两个不是同类的量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但是这两个量要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比才有意义。
二、新授
1.比的意义和比的读法和写法
让学生观察板书出来的比,揭示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勾画课本P49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P49,认识比号,比的前项,后项,读法和写法。然后老师结合班级的男、女生和全班人数,让学生写比,指出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2.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15:10,15÷10和15/10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⑴观察比较
比 除法 分数 15:10 = 15÷10 = 15/10 ⑵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用表格表示)
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不能为0?(分母和除数都不可以是0,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a:b=a÷b=a/b ⑶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
①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一个数。除法:一种运算。②各部分名称读法不同。
③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是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④结果表达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有要求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而分数本身就是一个值,不需要计算。
三、巩固应用
P49做一做1.2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谁来说说?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明、小强、小丽都喜欢制作折纸。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争论谁每分钟折的纸鹤数多?
小明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6︰8。”
小强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3︰4。”
小丽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12︰16。”
问题:小明、小强和小丽谁折得快?
问题:
1.这三个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比的前项、后项都不相同,可是比值却相同。
2.这三个比中有什么规律?这与除法中的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问题:借助商不变的性质你发现比中有什么规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三)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1.根据108︰18=6,说出下面各比的比值。54︰9 =()648︰108 =()10800︰1800=()
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说出比值的?根据是什么?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6︰7=(6×0)︰(7×0)=0(2)1︰2=(1+2)︰(2+2)=0.75(3)2︰8=2︰(8÷2)=0.5 问题:你觉得这种做法正确吗?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二、解决问题,巩固发展
(一)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18︰27 4︰9 3︰15 4.5︰9 5︰6 7︰11 问题: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的?
小结: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又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叫最简单整数比。
(二)化简比
例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问题:
1.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 3︰2 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比的化简,你能说说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吗?
(三)练习拓展
例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自己尝试解决。
2.反馈交流:为什么要乘18?
小结:当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整数比?
(四)综合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反馈交流。
三、知识拓展,介绍黄金比P51你知道吗?
1.你听说过“黄金比”吗? 2.出示图片欣赏,介绍黄金比。
3.找一找除了a︰b之外还有其他线段长度符合黄金比吗? 4.你还了解生活中的黄金比吗?课下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谁来说一说如何化简比?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出示: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
问题:1.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2.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问题:
⑴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⑵1︰2的稀释液怎么配制呢?
2.阅读与理解 问题:
⑴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⑵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 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分析与解答
⑴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⑵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⑶反馈与交流:
①你知道方法一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②你知道方法二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4.沟通与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路
1.P51.2.3.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交流。⑴观察上面4道题,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⑵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06-0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7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7-1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5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1-05
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