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摘要:国家的前进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迅速进行中,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水土保持问题作为影响其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正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想处理好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的问题,降低水土流失引起肥沃土壤流失问题的出现几率,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修复理念可以有效的加强水电水利工程,确保水土保持稳定,如何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修复理念成为新时期的主题。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运用

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定义

1.1生态修复定义

生态修复的定义是综合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并解决影响生态环境正常维护的多方面因素。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来对生态系统进行快速修复从而达到更高水准的生态发展阶段。从定义上来说,生态修复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而人们只是提供给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的环境与促进手段。

1.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定义

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的定义是水土流失的区域利用常规的干预方式,为水土本身的修复系统起到协助作用,让水土流失得到正确的治理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正常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取科学技术的手段让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在该过程中不要对自然系统超负荷的压力,让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人类的帮助进行自我修复,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这是一种互相帮助的生态修复人工保护制度。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提升了国民的环保意识,让国民能够产生自主积极性,自发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因国内人口的极速增长,生态环境如何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一道难题,相关部门一直在提高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与教育力度,让国民能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于国民的重要性。但随着水土保持的应用,国内的生态环境已然逐步得到显著改善,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不断建立新的方案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这种现状从本质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落实,国内城市周边的环境已经得到相应的绿化效果。其次,对城市的绿化工作提供协助作用。生态修复措施的落实,已经在国内各地区起到绿化城市环境的作用,根据调查得知,国内已有70%以上的城市因为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而提高了城市绿化效果,这种效果已经侧面表达了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现如今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能够减少洪水灾害的产生频率并且能够对农业生产环境提供改善效果,大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度,最后,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还能减少生态环境所承担的压力,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水土流失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运用措施

水土修复工程项目充当新型的一种工作,需要事前进行基础性工作,确保后期水土修复工程可以高效进行。

3.1强化宣传,落实不同区域的分布工作

生态修复中的修复环节不只是关键的工作,还要最大限度上降低人们在生活中给予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从本质上处理好生态破坏的问题,在人们思想意识上加强环境的保护,促使其自主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并且在水土流失问题的管理上要按照区域的不同条件加以实施,部分区域中降水量比较多,部分区域中地形相对繁杂,部分区域中土壤中存在严重的侵蚀现象,部分区域指数相对茂盛,需要做好治理工作强化水土流失问题的保护,充分强化生态修复作业的效率。

3.2制定退耕还林方案,科学规划生态修复流程

在长时期的环境治理工程中国,针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处理,首先应该基于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现阶段我国意识到此种思想的重要性,同时发布与退耕还林的政策,影响水土流失的最大因素便是林地以及草地的破坏,所以退耕还林还草与以粮代赈机制可以确保生态修复理念在水土流失问题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调查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区域的气候与地貌等现象,依据水文。气候的条件把此地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之后按照不同区域中的情况设置对应的治理计划,围绕修复的原则、时间与政策落实生态修复工作。在针对具体的区域中治理工作,要对其加以封禁治理,保证治理地区效果得以提升。针对封禁地区的条件,要按照具体现象进行研究,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效。

3.3健全制度,增加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

水土保持工作决定着人类生存的质量,要号召群众的力量开展工作。水电水利工程长时间以来淡化人为层面的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在施工资金相对紧张的状况下,减小水土保持资金的投资数量。处于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立项环境下,需要业主把水土流失的治理费用上交至本地区的政府单位,若在有限时间内没有缴纳资金,便无法立项。此外要依据国家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的设置,在施工项目中的概预算环节中引进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的管理,将其充当专项费用,落实专款专用。

3.4加强水土保持意识,明确生态修复目标

水土流失问题的管理选择生态修复的理念,本质为给予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改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有益无害,适应目前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工作者要按照水土保持的政策加以建设,基于意识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关键,从源头上处理好此项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降低施工给予地区土地带来的破坏,针对工程所处地区的碎石与渣土等制造量降低到最小。并且在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进行保水工作,强化水资源的保护,站在人们意识角度以及政策角度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进行改善,涉及在全部的施工招标书中引进水土保持專项条款内容,确定左右岸低线公路、整修施工道路沿线顺坡弃渣,要求施工机构采取必要的防护方式,禁止石渣下江,弃渣要落实在渣场的堆放与防护工作中。

在此期间,各个建设机构要强化水土保持思想,促使水土保持工作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设置超前施工流程,保证防护绿化工作的有效性。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保证水土保持问题的规范性解决。

四、结论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不光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应当由每个中国国民来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职责,生态环境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光能导致人们生活环境变差,更能够给国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国家制定的政策与宣传手段调动起国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国民可以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国家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措施并且进行严格监督,督促生态建设能够正常落实到实际中,为国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于德志.浅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8):110-111.

[2]张志强.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珠江水运,2019(17):100-101.

作者:白翠霞

第2篇: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摘要: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现阶段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求从多个角度入手予以切实优化。文章即重点围绕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首先明确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可供选用的基本策略,希望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

伴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确实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和冲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过度消耗以及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要求采取适宜合理的策略予以优化应对。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现阶段面临着更高要求,同样也存在较大压力,应该切实围绕着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积极应对,以便达到最为理想的生态修复效果,维系相应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核心任务,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以便促使其表现出应有贡献,缓解当前该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其重要性往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以往社会发展中遗留的生态问题,尤其是在原有粗放化发展模式下,出现的严重生态资源受损以及水土流失现象,更是应该借助于该项工作予以优化,推动相应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因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出现的更为严重问题。

其次,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能够有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节,促使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水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因为发展不当或者是行为不合理,致使某些区域出现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则必然会逐步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进而也就需要借助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予以优化应对,以求更好形成水资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特点。

另外,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同样也符合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尤其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更是需要高度关注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以便更好维系相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其可以为其它方面的优化发展创造理想条件,切实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类环境风险因素。

二、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

(一)提高生态修复意识

在未来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开展中,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优化效果,往往需要首先从意识层面着手,要求实现生态修复意识的充分提升,由此创設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促使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意识地进行优化,保障生态修复建设得以有序落实。基于此,针对生态修复理念应该予以广发宣传和引导,结合近年来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以及各个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促使所有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逐步树立相关意识。当然,对于具体相关责任人,更是需要重点认识到生态修复工作和自身的密切联系,探讨如何从自身工作着手予以优化调整,解决原有存在的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破坏问题,最终可以较好服务于整体生态环境改善修复,避免相关问题持续存在。

(二)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实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优化落实,往往还需要从管理制度入手予以完善,依托更为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于相关人员进行明确约束和监控,如此也就可以在规避原有问题进一步出现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予以优化保护。具体到相关管理制度的优化完善中,往往需要体现出较强的全面性,能够兼顾到当前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而予以针对性管控,由此形成较为理想的问题解决和生态修复效果。比如针对破坏存在明显保护要求的森林植被的行为,就需要明确相应处罚依据,确保相关行为能够得到严厉打击,如此也就可以逐步形成威慑力,对于相应生态环境予以有效保护。当然,为了促使相应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得以优化落实,除了要重要关注于不良行为处罚制度的完善外,还应该注重切实提升该方面工作的投入度,引导国家财政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生态修复提供可靠支持,解决该方面限制问题。

(三)水利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水土保持工程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借助于该类项目能够更好形成良好生态修复效益,对于原有存在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形成良好防控效果。基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而言,应该注重结合不同情况设置相匹配的项目建设方案,以便促使相应水土保持设施可以发挥出最强的作用价值,解决因为项目建设不当出现的严重资源损耗以及效能低下问题。比如在严重荒废的坡道上,就可以合理设置截水沟,促使径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其对于坡面形成严重冲刷影响,以此形成较为理想的坡面水土保持效果;对于一些相对干旱的区域,为了促使其达到理想的生态修复效果,则应该合理设置灌溉引水项目,力求由此形成较为理想的浇灌效果,促使该区域逐步恢复良好的生态效果;对于一些明显荒废的坡面,除了需要设置截水沟外,往往还应该采取必要的植被恢复方式,更好增强其生态修复效果。

(四)增加植被覆盖率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需要重点从植被覆盖率着手,在明显提升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不仅仅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生态修复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促使相应区域具备理想的水土保持状态。基于此,针对需要进行植被覆盖的区域应该予以全面详细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更是需要作为重点修复区域,合理进行水土保持布局,确保其可以逐步恢复植被覆盖面貌。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理想生态修复效果,往往还需要注重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针对原有林地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予以修复处理,尽量恢复原有地貌,体现出较为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较为突出,为了更好优化该项工作落实效果,必然需要首先从理念入手予以转变,力求在树立明确生态修复意识的基础上,围绕着各项生态修复手段予以灵活运用,以便更好提升生态修复效果,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利.浅谈扶风县水保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对策[J].陕西水利,2021(01):134-135.

[2]李道进.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析[J].珠江水运,2021(21):37-38.

[3]吕波,余凡,付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探析[J].河北农机,2021(10):155-156.

[4]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04):64-66.

作者:彭星源

第3篇: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当下环境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水土流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后,为推动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推出相应政策措施,力求实现环境保护,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工作,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凸显工作开展全面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

在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因素影响下,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同时滋生了较多土地退化问题以及部门区域水资源匮乏问题,生态问题愈发严重。基于此,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性分析水土流失问题,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生态修复内容分析

生态修复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概念,其本身具备丰富的内涵,凸显高超的应用价值。其一是自然以及生态资源的消费过程以及占有过程,其二是在不同领域生产阶段生成较多固体废物以及废水等。生态修复工作是将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借助科学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修复本身涵盖消费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同时存在不同行业的生成废弃物过程。工作开展的根本性目的是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确保生态系统的功能性,整体生态系统确保发展健康和稳定性。伴随国内经济发展更加快速,同时环境方面的污染也愈发严重,因此地下水方面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在不同生产时期实现经济发展,通常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以及资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有色金属的高速消费时期,并且在生态污染问题治理过程中,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限制性因素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需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意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以此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二、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一)措施缺乏合理性

在处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是其中凸显基础性特征的工作,现阶段已经出台相应法律条文,并没有针对保护行为赋予严格规范意义,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生态环境修复阶段难度以及局限性较大,后期阶段的水土保持措施无法获得坚定保障,并且整体修复技术难以顺利应用其中[1]。此项工作的基础性内容是生态修复工作,技术存在限制性,人员数量较少,因此工作开展始终做不到面向社会。实践阶段需利用学术层面上的分析成果以及大量理论知识作为支持,但一些研究经常半途而废,不能进一步深入,工作效果难以强化,并且开展过程中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2]。

(二)修复措施落实效果较差

系统性掌握水土保持情况,不难发现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依据全国资源普查结果可知,以年为时间范围,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增加,扩大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避免此项现象持续发酵,相关工作人员需定期清理河道,针对洪涝灾害问题开展系统性评估工作。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范围较为广泛,这一过程中无法实现将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生态环境持续性恶化会影响社会发展稳定性,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效果也会受到影响[3]。

三、解决措施分析

(一)建设科学化的生态运行机制

工作开展过程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这也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水土流失现状以及农业结构特征等,制定与实际情况相契合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实践过程中,需制定长远规划措施,深入研究,对工作计划进行统一协调,确保水土保持实施方案设计科学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也会凸显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除此之外,需要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有效避免,过程中,重视农业产业结果的优化效果,对区域土壤侵蚀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建设更具科学化的生态自然修复措施,拓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生态系统发展动态化平衡可具备更加坚定的基础[4]。

(二)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人们保护意识的提升需强化监督力度,我国属于人口发展大国,自然环境质量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发展长久性和稳定性。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宣传效果,人们能够更好的意识到其重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属于长期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有效配合,全民均需参与到工作中,以此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基于此,各个级别行政主管部门需提高重视程度,过程中加强宣传,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比较常见的有广播、电视等实现持续性宣传,凸显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特征,宣传内容可设置为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容等,通过上述方式可有效提升人们水土保持法治观念,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大环境中,以此可提高生态修复工作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三)拓宽融资渠道

生态自然修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投入较多的人力成本以及物力成本,因此需要具备更加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水土保持自然修复工作有利于人类社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但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凸显出经济效益,因此融资较为困难。基于上述情况,需要积极拓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投融资机制,过程中可采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或者是经济激励机制等,构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格局,构成中包括政府、银行或者是个人等,通过上述机制可积极吸纳财政资金以及商业资本等,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自然修复工作中,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自然修复规划机制得到完善,改进技术体系,此项工作从之前的公益性逐渐过渡到经济性[5]。

总结: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逐渐增强,人们愈发重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成效,基于此,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人员需对此项工作秉持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借助积极有效的环保实践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整体工作效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未来可期,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珂珊.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7(005):58-69.

[2]李星明, 雷雯, 陈芷涵,等.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4(4):9.

[3]莫明浩,杨洁, 涂安国,等.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设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2):4.

[4]刘辉,朱晓峻, 程桦, et al.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与生态重构关键技术:以安徽淮北绿金湖为例[J]. 煤炭学报, 2021, 46(12):12.

[5]彭旭东, 戴全厚, 丁贵杰,等. 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贵州大学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作者:孙英恺 沈凯凯 索乐乐

第4篇: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1)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Are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versation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2)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ilot project of clean-type small watersheds, Disaster-prone are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engineering;(3)省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Provin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ilot project.

2、开展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Carry ou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of important rivers and lakes.(1)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Carry out the standardization treatment of river (lake) sewage outlet;

(2)采取污染控制、生态清淤、生态水网构建以及水源涵养等措施,对重要河湖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和改善河湖的水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

Aadopt measures, such as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silt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oing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the important rivers,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s and lake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ural rivers ponds.

第5篇: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管理办法

尚政办发〔2006〕39号

尚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十二月七日

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会议精神,推进本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加快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改善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长寿乡境内,总面积288.42平方公里。

第三条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必须按照《黑龙江省尚志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工程项目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尚志市人民政府负责生态修复试点总体工作。长寿乡人民政府、尚志市水务局负责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的规划、设计、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市农委、财政、公安、林业、计划、畜牧、国土资源等水保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第五条 市水务局具体负责项目区内监测及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监测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危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二)监测项目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分布,弃土弃碴及位置,破坏地表植被状况及造成的危害;

(三)监测项目区内人口、各业产值、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四)监测封禁治理的植被,自然演替变化状况,植被覆盖变化,森林郁闭度,林草地生长量增减和所有生态修复措施的类型、数量、动态消长,治理进度以及其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

(五)负责项目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依法查处破坏水土资源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 市林业局负责项目区内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发布长期、中期、短期森林病害预报,并及时提出防治方案,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必须采取紧急防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二)火灾监测工作,发现火灾,及时上报市政府,并立即组织军民扑救,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做好扑救火灾物资的供应、运输和通讯、医疗等工作。同时要查明原因,依法追究责任;

(三)项目区内抚育采伐、更新造林等森林经营活动,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四)项目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第七条在项目区内修建公路、水工程、森林采伐及挖砂、取土、制砖、采石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向项目区管理办公室(尚志市水务局)提交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八条 项目区内工程围栏、植物围栏、封禁标志牌、宣传碑、标语、监测设施、种植的林草以及其它的水土保持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造成破坏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并责令其进行赔偿。

第九条 项目区内禁止毁林、毁草开垦、陡坡开垦、养蚕,禁止在项目区内放牧、砍柴、捡柴、打树茬子等一切危害植被生长的破坏行为。在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垦种植的,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决予以退耕,恢复植被,对拒不退耕的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条对使用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水土保持管护员、水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视情节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长寿乡人民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明奖惩,责任到位。要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宣传教育及管护工作,乡政府必须成立专门的宣传及管护机构,各村屯组建管护队伍,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管护人员,搞好宣传及管护工作。

第十二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从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和水土保持管护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等影响修复建设工作,造成后果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权)部门给予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

第十三条本办法授权长寿乡人民政府制定项目区内《乡规民约》,具体制定《项目区管护公约》。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尚志市水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主题词: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办法通知

抄送:市委办。

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

尚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年12月7日印发共印90份。

第6篇:生态修复

1 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工艺流程

农作物秸秆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作为燃料,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丹麦开始研究利用秸秆作为发电燃料.在这个领域丹麦BWE公司是世界领先者,第一家秸秆燃烧发电厂于1998年投入运行(Haslev,5Mw).此后,BWE公司在西欧设计并建造了大量的生物发电厂,其中最大的发电厂是英国的Elyan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8Mw.

1.1 秸秆的处理、输送和燃烧

发电厂内建设两个独立的秸秆仓库.每个仓库都有大门,运输货车可从大门驶入,然后停在地磅上称重,秸秆同时要测试含水量.任何一包秸秆的含水量超过25%,则为不合格.在欧洲的发电厂中,这项测试由安装在自动起重机上的红外传感器来实现.在国内,可以手动将探测器插入每一个秸秆捆中测试水分,该探测器能存储99组测量值,测量完所有秸秆捆之后,测量结果可以存入连接至地磅的计算机.然后使用叉车卸货,并将运输货车的空车重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可根据前后的重量以及含水量计算出秸秆的净重.

货车卸货时,叉车将秸秆包放入预先确定的位置;在仓库的另一端,叉车将秸秆包放在进料输送机上;进料输送机有一个缓冲台,可保留秸秆5分钟;秸秆从进料台通过带密封闸门(防火)的进料输送机传送至进料系统;秸秆包被推压到两个立式螺杆上,通过螺杆的旋转扯碎秸秆,然后将秸秆传送给螺旋自动给料机,通过给料机将秸秆压入密封的进料通道,然后输送到炉床.炉床为水冷式振动炉,是专门为秸秆燃烧发电厂而开发的设备.

1.2 锅炉系统

锅炉采用自然循环的汽包锅炉,过热器分两级布置在烟道中,烟道尾部布置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由于秸秆灰中碱金属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烟气在高温时(450℃以上)具有较高的腐蚀性.此外,飞灰的熔点较低,易产生结渣的问题.如果灰分变成固体和半流体,运行中就很难清除,就会阻碍管道中从烟气至蒸汽的热量传输.严重时甚至会完全堵塞烟气通道,将烟气堵在锅炉中.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专门设计了过热器系统,已经用在最新的发电厂中.

1.3 汽轮机系统

1.3.1 汽轮机系统

涡轮机和锅炉必须在启动、部分负荷和停止操作等方面保持一致,汽轮机和锅炉,协调锅炉、汽轮机和空冷凝汽器的工作非常重要.

1.3.2 空冷凝汽器

丹麦的所有发电厂都是海水冷却的,西班牙的Sanguesa发电厂是河水冷却,英国的Ely发电厂装有空气冷凝器.在中国,空气冷凝器是一种很成熟的产品,可以在秸秆发电厂中采用.

1.4 环境保护系统

在湿法烟气净化系统之后,安装一个布袋除尘器,以便收集烟气中的飞灰.布袋除尘器的排放低于25 mg/Nm3,大大低于中国烧煤发电厂的烟灰排放水平.布袋除尘器为脉动喷射式,容器由压缩空气脉冲清洁.

1.5 副产物

秸秆通常含有3%~5%的灰分.这种灰以锅炉飞灰和灰渣/炉底灰的形式被收集,这种灰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钾、镁、磷和钙,可用作高效农业肥料.

目前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它们都将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根据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至2010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要超过:300万kw.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技术商业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有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的秸秆发电技术的利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我国农村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水域多、气温高,适合水稻、甘蔗、油料等农作物生产,北方地区四季温差大,适合玉米、豆类和薯类作物生长,故播种面积大于其他地区.小麦在我国各地区都普遍种植,播种面积以华中、华东地区最多;棉花产地主要是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部地区.预计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每年秸秆资源的可获得量为3.5亿~3.7亿t,相当于1.7亿tce.如果将这些秸秆资源用于发电,相当于0.9亿kw火电机组年平均运行5000h,年发电量为4500亿kWh.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的利用方式,是一条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可行的工艺技术路线.如果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示范成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支农项目、最大的节能、环保项目,是我国最可能迅速大面积推广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正是由于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拥有以上特点,同时它又可能解决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煤炭供应趋紧,价格持续上升的问题,我国启动实施秸秆发电的示范工程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极大关注.

由中国龙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德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经营的龙基电力有限公司,是BWE公司“超超临界锅炉”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核心技术、锅炉设备相关技术及其更新技术进入中国的唯一平台.作为BWE公司在中国电力领域的项目发展公司和窗口公司,龙基电力有限公司将在中国境内投资生产世界先进的发电厂设备,逐步把BWE公司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引入中国,在国内生产BWE公司的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及全部配套设备.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正式批准将河北晋州和山东单县的生物质能秸秆发电工程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发改能源[2004]2017号文件和发改能源[2004]2018号文件),旨在示范中完善技术,规范和培育市场,形成新的产业.这正式将秸秆发电技术在国内的推广驶上了一条农村能源全新利用的快车道.河北晋州(1×25MW)和山东单县(1×24MW)两个示范项目都将引进丹麦BWE公司的世界先进秸秆发电技术,龙基电力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投资和项目实施单位,在当地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力争在吸收丹麦BWE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两个示范项目如能成功,将给我国广袤的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能源革命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河北晋州项目每年燃烧秸秆20多万t,发电1.38亿kWh.按照每吨秸秆100元的收购价测算,将带动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年;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厂相比,一年可节约l0万多tce.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注册资本金0.6亿元,是由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以燃烧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发电厂。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4.33° 北纬:35.41°,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是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大县。

公司的经营范围为:生物质发电,热力、电力销售;生物质压缩颗粒生产与销售,生物燃料运输,生物质原料,灰渣的开发利用。

浚县生物发电项目于2005年经河南省发改委批复核准,是鹤壁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程建设规模25MW,于2005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建设总投资2.82亿。2007年12月1日通过试运行;2008年1月正式投产,年发电量11560万千瓦时,实现产值6500万元,收购秸秆18万吨,支付燃料款5500万元。

2010年公司全年完成发电量21587万千瓦时,全年收购各类燃料33.92万吨,可替代标煤十几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可增加农民收入8500万元,燃烧后产生的灰份,可用于生产高品质的钾肥还田使用,社会效益显著。围绕燃料收加储运环节,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对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清洁乡村意义重大。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是由位于北京的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投资2.68亿元建设,燃烧秸杆的生物发电厂。该项目的投产将会成为国家电力能源的生力军,将会推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物发电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的持续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享受2006年1月1日颁发的《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和相关国家政策优惠。为吸引人才,公司将提供相关职位的优厚待遇;而且,鉴于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开工项目逐年增加,个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注册资本金0.6亿元,是由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和龙基电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总投资预算2.68亿元建设燃烧秸秆的生物发电厂。公司的经营范围为:生物质发电,热力、电力销售,生物质压缩颗粒生产与销售,生物燃料运输等。该项目的投产将会成为国家电力能源的生力军,将会推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项目于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河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一期工程建设一台引进丹麦BWE公司的技术生产制造、采用振动炉排方式燃烧秸秆、额定容量为130t/h高温高压参数的电站锅炉和一台额定容量25MW、由青岛汽轮发电机厂生产制造的单级抽汽凝汽式高温高压参数的汽轮发电机组。该项目经过充分的经济技术分析,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已于2005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造价:(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期工程发电工程静态投资 2.68万元;单位工程投资1.07万元/KW;目前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截止目前工程已累计投资16000余万元,计划于2007年7月建成投运。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燃烧秸秆20万余吨,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每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007年10月13日17:37分,我国第一台以小麦秆、玉米秆等黄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国能河南浚县项目1×2.5万千瓦机组一次并网成功,实现了我国以小麦秆、玉米秆为燃料的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建设工作的新突破,填补了国内黄色秸秆直燃发电的空白,标志着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自去年12月1日通过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成功投产,在掌握了以棉花秸秆、林木废弃物等灰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后,又成功地掌握了以小麦秆、玉米秆等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将会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国能浚县成功并网发电,是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实践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具体体现,是公司自9月份开展“保投产、抢发电、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和任务”活动以来取得的最丰硕的成果,是公司向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献礼。

生物质直燃发电,根据燃料种类不同,燃料上料系统也不同,主要分为灰色秸秆和黄色秸秆两大类别。棉花秸秆、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的木本类植物属灰色秸秆,需破碎加工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玉米、小麦等草本类植物属黄色秸秆,因其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为满足锅炉燃烧发热量,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规定的体积和重量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在收、储、运等燃料供应系统诸环节,以黄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要比以灰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机组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大的多。以国能浚县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黄色秸秆收获季节较短,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收购、存储全年所需的20多万吨燃料,科学存储和存储场地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玉米秸秆的加工打捆问题,是目前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今年以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以打通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路线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燃料收、储、运以及炉前上料系统等重点技术环节,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一系列攻关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给农村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到夏收和秋收时节,大量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因没有有效的利用渠道,村民只好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秸秆焚烧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大公害。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用于发电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是目前国内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最佳出路之一。

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是2004年以河南农大张百良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联合鹤壁正道生物能源公司为破解工业化生物质天然气及纤维乙醇发展的瓶颈,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使生物质转化为天然气、纤维乙醇、纤维丁醇的最佳工艺。

该项目采用热转化效率最高的厌氧发酵技术,将各种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木薯渣、蔗渣、玉米芯、变质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天然气、纤维乙醇、纤维丁醇等,耗能低且无污染排放,是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该项目技术工艺世界一流,已取得发明专利一项。

考察团一行观看了项目工艺演示,详细了解该项目的的运行原理和进展情况,并对鹤壁市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该项目属清洁能源产业项目,为国家政策鼓励性环保项目。相对于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乙醇等国家严格审批项目,本项目无须行政审批,也无从业资格限制,行业进入无门槛。该项目投资规模伸缩性强,市场规模近乎无限,适合大规模投资,并可实现滚动发展及连锁站点建设。该项目规划建设一座年消耗8万吨生物质(玉米芯、玉米秸秆)、年产天然气2880万立方米的CNG标准站,包括WB-100数码连续起爆流水线两套,XG-2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单元120套,CNG加气设备一套,总占地面积150亩,主要面向周边5km半径内的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全年生产。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表示赞许。

五、工艺流程

本项目工程总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玉米芯、玉米秸秆等生物质先进入连续汽爆设备进行汽爆预处理。由于数控连续汽爆设备的制造成功,将以前用传统生物质堆沤预处理方维式其效率低、得率低、进出料劳动强度大、发酵过程不能实现工业化自动运行的生物质天然气,推进到生物质转化效益最好的前位。数控连续汽爆不同于人工热喷工艺。它可在0.00875秒的爆速下,方便的以最低的能耗准确定量的将秸秆爆至浆状,为其取得较高的甲烷得率奠定了传质条件。

汽爆处理后的浆状生物质直接进入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由于其活性泥回流接种、混质脉冲传质、无效物清理、pH平衡、发酵温度等均在计算机控制下运行至最佳点,使其单位容积产气率得以大幅提高。整个高效厌氧发酵生产过程为静态全封闭数控运行,实现无人化管理,使生物质天然气在先进的数控装备保障下进入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阶段。消化罐所产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先进入脱硫储气柜进行脱硫暂存,然后由中压压缩机压缩至4~6Mpa,使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并分离,得到纯净的甲烷气体,然后再由天然气压缩机压缩至20Mpa,达到国家车用CNG标准,按照常规CNG加气站规范对外销售。

五、项目运营指标

本项目工程以单台LB-7型连续汽爆设备为生产规模计算单元,现分别列出各主要生产设备的性能指标:

1、 LB-7型连续汽爆机

爆发速度:0.00875 S 汽缸容积:0.075M3/缸

汽缸装料:7.5kg /缸 (物料密度200kg/m3 物料含水量:12%) 当保压时间为90s时: 小时产量:300kg 日产量:7.2吨(干物质原料入料量,当保压时间短时,则产量上升,反之则产量下降) 年产量:300日×7.2吨=2160吨 电机功率:2.2kW 小时理论蒸汽耗量:0.1吨(不包括管道热损,由于干物质原料含水率、入料温度、工作环境温度及种类的不同,其理论蒸汽耗量将有所不同) 计算机配置:戴尔+研华工控

2、 XG-2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

产气量: 45m3/h; 干物质消化量: 83.3kg/h; 罐容积: 240m3; 折合甲烷产量: 28 m3/h; 生产强度: 4.5m3/ m3*d;

六、项目效益分析

1、 效益分析基础数据(华北地区) ① CNG市场平均售价:3.6元/m3; ② 工业CO2市场平均售价:2.7元/m3;

③ 生物质收购成本:150元/吨;(玉米芯、玉米秸秆)

2、 产值 ① CNG年销售额

年产气量:28 m3/h × 24h × 3只 × 360天 = 720000 m3 年销售额:720000 m3 × 3.6元/m3 = 259.2 万元 ② 工业CO2年销售额

年产气量:17 m3/h × 24h × 3只 × 360天 = 440640 m3 年销售额:440640 m3 × 2.7元/m3 = 119 万元 年总销售额:259.2 万元 + 119 万元 = 378.2万元

3、 成本 ① 生物质原料

年生物质耗量:0.25ton/h×24h×360天×150元/ton = 32.4 万元 ② 蒸汽、电耗

年蒸汽耗量:0.1ton/h×24h×360天×100元/ton = 8.64 万元 年CNG压缩电耗:720000 m3 × 0.15元/m3 = 10.8 万元 ③ 人工管理

年直接人工量:8人×360天×40元/人天 =11.52 万元 年管理总费用:10 万元

年总成本:32.4 + 8.64 + 10.8 + 11.52 + 10 = 73.36万元

4、 年收益(按新修订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免税) 378.2万元 - 73.36万元 = 304.84万元

六、市场价格走势及消费趋势

在能源需求及宏观对比方面,生物质天然气存在诸多优势:

① 在总体能源布局方面,相比于固定能源如电、煤等,近年来对移动能源的需求明显突出。且其价格走势强劲,不依赖政府任何价格补贴,并享受优厚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② 近年来,由于油气价格长期倒挂,我国天然气价格平均每年上涨8%。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了CNG价格与90#汽油价格挂钩,按1:0.75比例实现价格联动。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攀高,车用天然气的市场价格将持续走高。

③ 我国天然气储量仅为全球储量的1%,但消费量增长迅速,并对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天然气供应较紧缺。

④ 相比于化石天然气,生物质天然气的甲烷成分更加纯净,不含重烷烃,对机动车发动机的保护更为彻底,大为延长机油更换时间。且生物质天然气分散生产、分散销售,无运输管道成本。

⑤ 相比于汽油,车辆燃料费用下降20%以上,替代优势明显;

⑥ 销售方式可直接面对广大CNG及双燃料车辆,无中间环节及费用,不受垄断企业控制,无市场销售风险;

⑦ 此外,天然气可显著降低机动车排放,是政府大力推广的移动能源方向。

第7篇:垃圾场生态修复

(河南欣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必然产物,城市垃圾的急剧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垃圾的粗放式处理吞噬了我们的土地,破坏填埋场周围的环境,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垃圾场大量垃圾填埋将产生很大的裸露地表、甚至松散积边坡。填埋场的废弃、水土流失、及边坡安全将对周围的居民、水体等产生很大的危害。据环保部门专家介绍,由于压实和发酵等生物分解作用,填埋垃圾场中所含的污染物将随水分溶出,并与降雨、地下水等一起形成垃圾渗液。经技术检测,这种“垃圾水”中所含有99种有机污染物和多种无机污染物,其中22种被列为我国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的重点控制名单,1种可直接致癌,5种可诱发致癌。因此,城市垃圾填埋的生态修复十分重要。。

通过生态修复完全可以实现简易垃圾场的环境再造,消除环境隐患、安全隐患;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和修复土壤,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河南欣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BS活性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和理念,在现有喷播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土壤菌理论,采用特殊工艺研制出具有高生物活性的高纤维高团粒的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基材。这种人工营造的“土壤基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优良的土壤团粒结构、保水、透气、固土及可持续的肥力供应和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可有效抵御风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技术流程:将垃圾场进行全场覆盖,同时修建专用排管道,将场内积存的垃圾污水、渗液等输送至城市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场处理,彻底实现垃圾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全场设置雨污分流系统,大大减少污水量;设置沼气井,充分排放可降解垃圾产生的沼气等。然后根据业主要求和不同规划利用方向,采用“BS活性团粒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植被建设,规划打造成林地、绿地、湖泊和大型生态公园等。

第8篇: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

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自然地理气候状况有直接关系。依据多年水文气象资料,我国降雨-径流分布规律可划分为5个区(如表1和图2所示),大致反映了各个区域的自然水文生态特征。

表一降雨与径流分区情况

年降雨量/mm >1600 800~1600 400~800 200~400 <200

降水特征 多雨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径流特征 丰水 多水 过渡 少水 干涸

径流系数 >0.5 0.3~0.5 0.1~0.3 <0.1

图2降雨——径流分带图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恢复自然水文生态特征,其实质是恢复原始径流状况。在自然状态下,一般而言,大到暴雨时(小概率降雨事件)易形成地表径流;而在中小降雨时(大概率降雨事件)较少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主要入渗地下。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控制中小降雨的径流,将雨水留在原位,以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鉴于径流系数指标过于理论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操作。因此,通过将径流系数的概念转化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求得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指标,以便于实际操作。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本地区自然状况的径流系数推算而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径流系数)。与之相对应的设计雨强,是经过统计分析当地的多年(一般不少于30年)降雨资料,将日降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扣除小于等于2 mm的降雨事件),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并以此作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指标。以北京建筑大学对北京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雨强的关系推导为例,北京市位于半湿润地带,原始径流系数约0.1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的设计雨强为33.6 mm/d,大约由小至大降雨排序的92%频次的降雨控制不外排,即可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特征、城镇化水平、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指南》基于对我国近200个城市1983~2012年降雨资料,在统计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情况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础上进行计算模拟,得到了不同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间(如图3所示)。供各地参考使用。

图3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以设计雨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一是可与气象资料紧密结合,既便于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又便于决策层面做出直观判断;二是可直接作为具体工程设计计算的参数;三是可量化、可测定、可考核,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3.1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

一是从资源承载力角度,由“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实现原位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角度,由过去仅注重空间开发强度控制转变为开发强度控制与生态环境约束并举。

三是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角度,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源头减排是从产汇流的源头减少雨水径流形成,加大入渗;过程控制是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系统治理是指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海绵体”;统筹建设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统筹各类宗地开发以及道路、园林、水等设施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是从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耦合。

3.2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规划引领。必须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明确控制目标,并落实到控规、修规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中。

二是生态优先。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科学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三是安全为重。要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四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不同,应当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

五是统筹建设。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3.3健全组织机构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见图4)。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要形成有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机制,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统筹部署,健全机制。其次,完善部门协调与联动机制,统筹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建立规划、建设、市政、道路、园林、水务、水利等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机制。此外,还要健全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管理体系、应急机制,提升应急防灾能力。

图4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示意

3.4强化规划管控与落实

一是要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管控要求。 二是要通过相关专项规划予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绿地系统是城市最大的海绵体,其调蓄功能不但要高于其他用地的要求,还可担负周边建设用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荷载要求。如,北京市已明确要求公园绿地至少要做到2年一遇以上的降雨全部收集不外排,高于其他建设用地要求。水系统作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完整体系,应统筹考虑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三是依托现有基本建设程序和各项管控制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地。 3.5耦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措施

《指南》中提出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箴言”,含括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硬质铺装、充分利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图5透水铺装

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图6渗透塘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图7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图8生物滞留设施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图9湿塘

“净”,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图10 雨水湿地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图11 植草沟

3.6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综合各地已开展的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的实践,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为1.6~1.8亿/km2。政府要通过两手发力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在地块开发建设中,要落实业主或开发商主体责任;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多方筹措和化解资金问题。

3.7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环境质量状况、排水防涝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及雨水利用、漏损控制等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结果可作为财政奖补的依据。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强度作为地块径流控制是否达标的衡量标准,通过区域总排口的连续监测,对于未达到目标控制雨量的部分进行处罚。此外,不同考核地块之间,也可研究建立年径流控制量的平衡和交易机制,鼓励公平分担、奖优罚劣。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先试,借鉴欧美国家的雨水排水收费机制,建立和完善雨水控制与收集系统建设与运行的激励(补偿)与约束机制,鼓励业主采取措施降低不透水面积和减少排入雨水管道系统的雨水径流量。 4案例

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的最后阶段由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奖项,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家庭奖,表彰其综合用途开发(2012)和建筑黄金标准(2008)。再建项目完成之际,布里斯托尔庆祝自己在2015年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授予优秀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创造力、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排水: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5结论

随着4月初试点城市名单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在全国兴起。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巨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许多问题有待深思。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用现代雨洪管理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态问题,实现像自然界那样的平衡。城市化区域对雨洪的综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水网管道的建设,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

第9篇:水渠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1 概述

东莞生态园新排渠建设工程由新排渠、福隆渠、埔心、文庙渠、坑尾渠、坑尾一渠等9条支渠组成,排渠整治总长度为8.5km,各渠汇集了茶山、石排的生活及工业污水,COD、BOD、TN、TP超标严重,渠道水质为劣Ⅴ类水。如何有效改善新排渠及支渠水质是构建生态园“碧水蓝天”生态廊道的基础工程,因此,其工程建设在满足渠道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还要求营造自然、有趣的渠道景观、营造良好的水质和健康的水渠生态系统。

2 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建设的务

结合排水渠防洪、排涝工程设计与绿化景观工程设计,对排渠1.5m高程以下的水陆交错带和水域范围进行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根据各排水渠流域的气候气象与水文特征、原生态水生生物状况对生态园水系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任务主要有:(1)水生植被构建;(2)重要水生动物种群培育;(3)水质改善与保护。

3 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营造有利于人类健康与人居的水环境;(2)可行性原则:技术适用、先进、可靠,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可操作性强,经济上可承受,效果显著;(3)安全性原则:工程不对水环境带来损害,不会引发有害物种入侵,应能提高水环境的安全性。

4 建设内容 4.1水生植被构建

水生植被构建包括沉水植物构建、挺水植被构建和浮叶植物构建,其中沉水植被构建是重点和难点。水生植物通过生长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减少水体中的氮、磷的含量;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体或通过根系向底泥输送氧,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为好氧生物如微生物等提供附着场所,使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植物根系向水底沉积物提供氧气,并在根区形成高效吸收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态环境,减少沉积物悬浮。水生植物对营养物和光能的竞争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浮游动物如轮虫、红虫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使透明度上升。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水生植被构建主要包括0.8~1.5m高程水陆交错带湿生、挺水与浮叶植物群落构建和-0.3m高程种植平台区沉水植物群落构建两部分。种植于新排渠、田边支渠、中坑二渠、坑尾一渠、坑尾排渠、文庙排渠、下沙二渠、福隆排渠和涌美排渠各渠两岸相应区域,其植被构建总面积为5.94万m,其中水陆交错带湿生、挺水与浮叶植物群落种植面积为2.86万m,沉水植物群落种植面积为3.08万m。种植的植物品种:湿生与挺水植物主要有再力花、梭鱼草、纸莎草、风车草、花叶芦竹、菖蒲、香蒲、各种美人蕉等;浮叶植物主要有各种睡莲;沉水植物主要有苦草、菹草、眼子菜科、伊乐藻等。

4.2水生动物种群培育

水生动物种类繁多,重要水生动物种群培育主要为重要鱼类种群的培育和重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群的培育。鱼类是水体中的最主要消费者,它的生长需要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氮、磷含量。同时通过生物操纵减少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含量,降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负荷,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从而改善水质。鱼类净化机理概括示意图如下:

大型底栖动物有螺、蚌等,它们的生长能沉积和固化氮、磷营养盐成分和有机质;同时它们具有较强的从水中过滤获取浮游植物和悬浮物的能力,将一部分吞食并消化,另一部分过滤形成所谓“假粪块”排出体外下沉埋藏于土壤,增加水体的透明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其机理示意图如下:

培育的主要鱼类种群有鲫、鲢、鳙、乌鳢、鳜。另外,根据沉水植物生长情况,适量培育鳊鱼和鲂,但禁止培育鲩(即草鱼);根据螺、蚌、蚬等生长情况,适量培育青鱼;为满足观赏要求,适量培育锦鲤、红鲫、白鲫等。培育的重要鱼类种群分布于各主渠、支渠水系中,共3000Kg。培育的主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群有各种螺、蚌、蚬等。蚌的培育除天然放养外,为普及水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普教育,可吊养适量珍珠蚌。培育的重要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分布于各主渠、支渠水系中。

4.3水质改善与保护 渠水水质改善与保护工程有:①水体循环造流工程;②生物接触氧化工程;③曝气充氧工程。

4.3.1水体循环造流工程

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水体流畅、水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系统完整、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但是大部分时间,园区内渠道水流是静止的,水质易腐败发黑发臭,因此必须增加水的流动性,使部分水体动起来,达到流水不腐和增加水体可观赏性的目的。水体循环造流工程是强化提高渠道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技术措施。建造的局域水体循环造流工程如下:(1)南畲朗排渠(下游渠段)—燕岭高水力负荷湿地—新开渠循环造流系统:由燕岭1号(10000m)和2号湿地(20000m)、燕岭人工湿地系统、南畲朗渠水提升泵房(三座)构成。(2)坑尾一渠—南畲朗排渠(中游渠段)—坑尾渠循环造流系统:由坑尾一渠渠水提水泵站、输水管道组成。(3)埔心排渠循环造流系统:由埔心排渠渠水提升泵房和连通旁辅渠的输水管道组成。(4)文庙排渠循环造流系统:由文庙排渠渠水提升泵房和连通旁辅渠的输水管道组成。(5)田边排渠、中坑二坑、下沙二渠、福隆排渠、涌美排渠等“断头渠”的自循环造流系统:由各个排渠的渠水提升泵房及自循环造流输水管道组成。

4.3.2生物接触氧化工程

渠道内水质发臭,黑臭除了外源以及内源性污染外,还由于河道内的微生物对河流所纳污染物的好氧分解下降,水生动物消亡腐败所致。因此,为更快解决污染问题,增强河涌的自净能力,需要构建河道型生物接触氧化工程。生物接触氧化是利用生物膜技术为微生物提供环境,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净化水体,即在渠道一定范围内布设活性藻菌膜载体(又称人工水草),用以净化水质。该活性藻菌膜载体是水生所担任国家“863”项目在国内首创用于河湖治理的专利产品。

生物膜载体采用惰性很强的高分子材质,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用寿命长(一般十年以上)。每平方米载体能够提供约250m的表面积(生物带厚度约为0.8~0.7cm),可以为水中细菌和微型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着表面。在生物带的一个断面上,由外及里形成了好氧、兼性、厌氧三种反应区,五个反应面(如上图)。在好氧区,好氧菌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把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把可溶的无机磷转化为细胞体内的ATP);在厌氧缺氧区,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把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可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以及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污染基团就被分解转化成N、CO和HO。由于新排渠在平水期水体和外界交换较少,仅仅依靠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净化机制不能有效的改善水质,同时新排渠受限制渠段断面为直墙断面,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种植。因此,为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完整性,在新排渠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工程,采用的活性藻菌膜载体布设总量为6937m,分布于整条渠段,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固定于渠底。

4.3.3曝气充氧工程

坑尾一渠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阳光很难投射到下层水体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也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水质劣于Ⅴ类水体。因此必须采取强化措施提高渠道好氧代谢能力,改变单纯依靠大气复氧的被动机制,转变为大气复氧、人工曝气复氧相结合的主动机制,为净化水体污染物的各类活性微生物群落创造有利的生境,也为快速消除黑臭和有机污染物创造有利条件。渠道曝气是人为的向河中充入空气或氧气,根据坑尾一渠的水深情况采用提水式曝气方式。在坑尾一渠安装2台曝气机,运行方式为间歇运行。其原理是通过曝气装置向河水中充入空气而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水平。

5 结语

渠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外界的影响的条件较多,特别是截污管网的运行与之息息相关。构建相对稳定的系统,是一个逐步形成与发育的过程。为巩固整治成果,需建立健全和全面推进水体长效管理机制。

上一篇: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下一篇:雪豹悲歌小报